经济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62
颗粒名称: 经济发展概况
分类号: F127
页数: 4
页码: 374-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建阳市经济发展概况的情况,包含了农业开发成绩显著,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等。
关键词: 建阳市 经济 概况

内容

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8.02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30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28.27亿元,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588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1884.5元,增长27.7%。
  1996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95亿元,增长17.68%;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02亿元,增长16.50%,工农业总产值29.57亿元,增长16.7%,财政收入1.27亿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95元,增长14.13%,农民人均纯收入2486元,增长31.95%。全市小康建设、先行工程、创省级文明城市、计生工作均创省一类先进县市。
  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2.92亿元,增长8.8%,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88亿元,增长8.4%。工农业总产值32.93亿元,增长9.9%,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600元,增长12.33%,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增长8.65%。被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利水电建设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以及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
  一、农业开发成绩显著。
  1995年,实施粮食、林业、竹业、食用菌、蔬菜、禽蛋、畜牧、茶果、莲、烟花等十大产业开发战略。全市农业总产值14.12亿元,增长24.8%;粮食总产25.89万吨,增长3.1%。新发展毛竹4.05万亩,茶果开发5383万亩,发展蔬菜12.5万亩。肉禽蛋总产量2.67万吨,增长21.3%。水产品产量0.43万吨,增长59.3%。发展食用菌7004万袋。“三五七”绿化工程高质量通过省验收。农业十大产业开发,实现税利2372.8万元,增长16.4%。乡镇企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9.7%,其中工业总产值6.08亿元。
  1996年,依靠科技,对农业“六大产业”开发采取“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块资金”的“五个一”的办法加以领导和推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6万亩,粮食总产达26.70万吨,增长3.14%,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15亿元,增长8.9%,征收农牧耕地税2784万元,增长11.8%。完成毛竹垦复8万亩,新发展毛竹4万亩,完成造林更新3.1万亩,建立毛竹丰产高效基地2.01万亩;全市食用菌发展8560万袋,食用菌产值达1.2亿元;完成茶园果树低改3.5万亩,茶叶产量1270吨,水果产量3.12万吨;引进种羊6700只,存栏2.05万只;家禽存栏242万只,出栏275万只,肉类总产17864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水产品5173吨;蔬菜复种面积12万多亩。特别是食用菌、养殖业,形成规模,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7.39亿元,增长31.78%;出口交货值8416万元,增长19.4%;上缴税金406万元,增长25.5%。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
  1997年,围绕农业六大产业,精心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开发有市场、有效益的规模农业、特色农业、优高农业。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64亿元,增长8.06%,征收农业特产税2660.45万元,增长9.1%。粮食播种面积79.77万亩,总产量26.78万吨,增长0.31%。笋竹营林产业持续发展,林分质量有所提高。全市新植小径竹1.05万亩,完成毛竹低改9.35万亩,造林更新2.9万亩,幼林抚育12.7万亩。完成乡镇企业产值13.4亿元,增长20.65%;出口交货值8626万元,增长26.7%;实现利润5024万元,增长17.2%;上缴税金4632万元,增长24.4%。
  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1995年,精心组织工业会战,抓达产保计划、抓市场促扭亏、抓技改增后劲、抓管理增效益、促进工业的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其中城市工业7.56亿元,增长18%。全市工业销售值完成12.68亿元,增长29.3%,工业销售率达95.67%。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税利3257万元,增长17.5%;亏损大户建阳纸厂实现扭亏。
  1996年,工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突出扶优解困、强化企业管理和加强技术改造,工业生产平稳发展。一是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工业改革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采取关、停、并、转和破产等措施,推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共建阳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9月份,首批推出10家国有、二轻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12月,在首批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继续推出24家工商企业实施改制。至1997年1月底止,累计完成27家工商企业改制工作,共募集股金1059.15万元。二是企业技术改造取得一定成效。突出抓好造纸厂碱回收系统改造、清水模板、味精厂扩产等一批投资上百万元的技改项目。全市全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7370万元,其中城市工业完成4692万元,乡村工业完成2678万元。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6.42亿元,增长21.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10.78亿元,增长17.7%,产销率94.4%。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上缴税利2695.3万元,增长3.5%。
  1997年,建阳市工业经济紧紧抓住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资产重组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工业企业改革。突出抓好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12月推出的24家国有工商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入股职工总数达4425人,募股金额约2000万元。二是围绕市场和支柱产业的培植,加快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步伐,认真实施“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争第一”的工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酒厂、造纸厂、化工厂、毛巾厂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抓好清水模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围绕清水模板项目组建股份制企业。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7250万元,其中城市工业技改投入6000万元。三是抓好企业解困工作,集中力量做好茶厂的破产安置,油化厂、晨光服装厂的解困,使它们恢复正常生产。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市筹集各种解困资金8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1316人。四是努力开拓市场,搞好市场营销。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运用正确的营销方式和策略,搞好产销衔接,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企业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3.5%以上,使建阳市工业在困难中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9亿元,增长10.9%,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9.46亿元。
  三、稳定市场保证供给。
  1995年,狠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生活所需。全市完成粮食定购任务6450万公斤。“菜篮子”基地提供生猪14.1万头、蔬菜12.5万吨,在平抑市场物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增长35.5%;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14.8%,完成既定控价目标。
  1996年,“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市场物价明显回落。市副食品基地生猪饲养量达3.7万头,生猪出栏量3.08万头,蔬菜上市量22.17万担,肉禽饲养量4.16万只,蛋品生产量433万公斤,淡水鱼产量147吨,确保市场繁荣和稳定。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07亿元,增长6.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4%,比预定控价目标低六个百分点。
  1997年,继续扎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6565万公斤。建阳北门蔬菜批发市场的建成开业,健全了建阳市以基地生产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和其它商业网点为纽带的副食品产销网络。全年基地蔬菜上市量22.36万担,国合商业的生猪出栏量3.1万头,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稳定物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亿元,增长15.32%,物价与上年基本持平。是年,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335户,上缴税金2320万元,增长22.1%。年末存款余额达12.33亿元,增长10.41%,贷款余额9.28亿元,增长8.25%。
  四、外引内联成效明显。
  1995年,立足自身优势,调整外资结构,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市新批准外资项目12项,合同利用外资2420.45万美元,增长25.6%;实际到资1268万美元,增长53.8%。以发展特种养殖为重点,引进特种养殖9家,出口额达3000万元。改善投资软环境,取消11项不合理收费。外贸公司获得外贸出口自营权。全市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35亿元,增长57%,其中外贸出口4501.36万元,工贸出口1.89亿元。
  1996年,对外经贸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以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山海协作”、“外引内联”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人员赴香港招商、参加“9.8”厦门洽谈会、赴闽南沿海招商。各乡镇组织专业招商队伍,进行小规模的常年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项目,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2547万美元,实际到资1270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3904万元。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达2.95亿元,增长25.41%。其中外贸出口4029万元,工贸出口25490万元,工贸出口中,三资企业出口11999万元,增长41.8%。
  1997年,外经贸工作以外引内联,山海协作为重点,继续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年”活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定期招商与常年小规模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参加“1.18”省农展会、“5.18”南平洽谈会、“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赴港招商等。全市新批准项目84个,合同引进外资2800万美元,实际到资1530万美元,增长2.36%。建阳市还积极优化服务,努力营造对外经贸良好环境,确定首批11家重点扶持三资企业。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组织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参与招商。外贸出口充分利用出口自营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1997年,建阳市社会出口供货总值达3.84亿元,增长30%。
  五、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995年,市财政收入达1.06亿元,增长23.1%,首次突破市财政收入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7176万元。全年投入农业和“十大产业”资金1313万元,企业挖革改资104万元,科技3项费用40万元,借出支农各项周转金127万元。仅农业特产税就增收410万元。建阳造纸厂减亏334万元,实现利润84万元。认真贯彻税法,增强纳税意识,建立财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大征管力度和网络建设。开展清理国有资产和核资工作,明晰产权,推进改革。全市110户国有企业,通过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增值5776万元,土地价值评估额6577万元。
  1996年,财政工作以培植财源为重点,积极扶持国有企业和农业优势产业开发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税收管征,积极组织收入,财政增收任务全面完成。全市财政收入达1.27万元,增长19.8%,尤其是地方级收入增幅较大,达8162万元,增长27.7%,超额完成预算目标。财政支出1.02万元,增长24.77%,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1997年,紧紧围绕财政增收这根主线,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工作。上半年精心组织了”开门红“和”双过半“两大战役。通过下大力气扶持农业六大产业开发和高市场容量、高效益的工业产品生产,巩固壮大基础财源,大力培植新增长点,重点抓好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培植一批短、平、快项目。同时,加大征管力度,区别税源多形式征收,对竹、木、食用菌的特产税实行单列承包考核的办法,切实做到大小税
  源兼顾。全市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级收入1.04万元,增长13.5%,财政支出1.15万元(含上级拨入专款支出),增长12.3%,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建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