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32
颗粒名称: 延平区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362-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延平区的情况,包含了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深入扩大等。
关键词: 延平区 经济 发展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延平区国民生产总值36.2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6.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329万元,增长21.0%。完成了撤市设区的平稳过渡,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总评名列南平市第二。1996年,延平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国民生产总值44.15亿元,增长16.56%;国内生产总值44.49亿元;全区财政收入9304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835万元,增长16.30%。工农业总产值35.15亿元,增长34.1%。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48.42亿元,增长12.2%。国内生产总值48.71亿元,增长12.0%。财政总收入1.068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70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66亿元,增长22.3%,商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8亿元。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以提高粮、林、果、牧、菜、菇、渔、竹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八大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实现产值15.96亿元,增长104.7%;税利收入(含农民增收部分)3.31亿元,增长74.5%。粮食总产量12.75万吨,增长1.5%。冬修水利动工750处,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6万亩。林业顺利通过省“三五七”造林绿化达标验收,造林更新3.8万亩,幼林抚育18万亩。垦复竹山12万亩,新种毛竹、绿竹、杂竹3.19万亩,竹山面积达41万亩(其中基地面积5.87万亩),竹业年产值近7000万元,增长49.3%。食用菌产量2136吨,增长41.3%,创产值近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43万亩,增长56.1%;甲鱼、鳗鱼等特种养殖场发展到31家、面积2250亩,创产值2.3亿元、特产税近百万元。水产品产量3118吨,增长70.8%。大田种菜向千亩连片发展,面积6.5万亩(其中商品菜2.6万亩),产值2.05亿元。肉类总产量2.32万吨,增长20.8%。禽蛋产量1013吨,鲜奶产量101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1.2%。水果总产3.93万吨,增长13.6%。
  1996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0.18亿元,增长13.3%。粮食总产量13.12万吨,增长2.9%。垦复竹山16.49万亩,增长37.42%;实施绿麻竹工程见效,种植绿麻竹4.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绿麻竹生产基地之一;竹山面积扩大到41.63万亩(其中基地面积15万亩),竹业年产值1.03亿元。林业造林更新3.42万亩,幼林抚育13.2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5362吨,分别增长25.6%和71.97%。蔬菜总产量13.8万吨,增长26.72%。生猪存栏22.64万头、出栏27.44万头,分别增长20.36%和16%,肉类总产2.68万吨、禽蛋产量6187吨、奶类产量1050吨,分别增长15.52%、0.69%和17.36%。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完成6个村、67户、349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脱贫415户、1800人,17个乡镇(街道)、197个村按省定小康标准通过验收,实现了三个85%的目标,达到小康县(区)标准。
  1997年,以培植林产业、水产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有林地面积303万亩,森木覆盖率70%,林木蓄积量1372万立方米,毛竹蕴藏量4000多万根。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73亿元,增长17.4%。当年造林面积3003亩,幼林抚育10.89万亩,建成商品材基地52.4万亩,竹林面积50万亩(其中基地面积20万亩,闽江两岸绿色长廊种植绿麻竹等小径材竹3.9万亩),垦复毛竹11.86万亩,种植绿麻竹7500亩,竹木制品加工企业160多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7765吨,增长44.82%。建立6000亩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和3000亩常年蔬菜基地。以炉下母猪基地和乳牛场为龙头的生猪、奶牛养殖群体初步形成,生猪存栏19.26万头,出栏22.21万头;乳牛存栏664头,产鲜奶1742吨,分别增长54%、65.9%。母猪发展到2.6万头,产仔猪30多万头,成为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场。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1995年,从抓城市大工业为主,转移到抓乡镇、街居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上来。进一步落实“发展与提高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方针,认真组织实施“每个乡镇(街道)、村(居)都培植1至数个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巨人”计划,乡镇街道企业完成总产值37.11亿元,增长46.4%。其中,工业总产值19.25亿元,增长40%;上交税金5931万元,增长31.22%。22个乡镇(街道)中,总产值超亿元的有13个(其中3亿元以上的2个),亿元村1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清水笋、机制纸、竹凉席、漆木碗、海滩球拍、脱脂松木家具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三资”企业实现产值2.1亿元,出口创汇591.55万美元。
  199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4.96亿元,增长42.3%。乡镇、街道企业完成总产值40.54亿元,增长40.47%,其中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增长56.3%,上交税金4740万元,增长15.08%。总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元企业各有3家,3000万元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企业30家。经委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增长8.39%;上交税利866万元,增长12%。
  1997年,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轨成效显著。有68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320家企业推进股份合作制,69家企业实施嫁接改造,70家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由法人或自然人承包经营,20家企业实行兼并联合,11家企业实行公开拍卖,7家企业实行破产。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乡镇街道企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矿产建材、水电开发、食品饲料、冶金铸造、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体系。是年,全区个私经济总户数达10312户、从业人员3.04万人,其中私营企业1101户。注册资金总额3.89亿元,总产值11亿元,营业额15.3亿元。提供税收3032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总额的32.9%。
  【改革开放深入扩大】 1995年,企业改革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95家,完成有限责任公司改制31家。小穷亏企业拍卖37家、租赁275家、破产2家。农村改革以联户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推开,覆盖14个村,承包山林面积3.5万亩、联系农户3016户、村集体股金收入217万元。竹山经营责任制改革涉及29个重点村,承包竹山面积8.58万亩,占竹山总面积的21%。以“多田制”为主要内容的稳粮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23.01万亩,超过计划4.59%;实施多田制6万亩,占应推行面积的1/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化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33家,融资7032万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参保人数2.05人,累计收取保金715.7万元、拨付733.6万元。财税、金融、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也有新的进展。外引内联取得较好成绩。把以出口、引进为主要形式的对外开放和以扩散、内联为主要形式的对内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实施“常年抓招商、滚动求发展”战略,在引进外资、技术嫁接改造、开发库区、转化资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新批三资企业26家,实际利用外资1310.12万美元,内联企业160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03亿元。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3.01亿元,增长53.34%。
  1996年,经委系统18家企业完成不同形式的改革,乡镇、街道新办股份合作制企业90家,完成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28家。农村改革进展顺利,重点扶持发展速冻菜,保鲜菇、竹木加工、渔业开发、畜牧种苗等12家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的龙头企业。林业经营体制在总结村集体林股份合作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有42个毛竹重点村完善承包责任制。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发展,总数达32家,共融资1亿多元支持农业生产。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待业保险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16.8万人。新批三资企业27家,实际利用外资1420万美元,增长8.4%;内联企业152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3亿元,增长73.54%。三资企业实现产值2.9亿元,出口创汇650万美元,分别增长38.09%和42.3%。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4.46亿元,增长48.17%。
  1997年,坚持一厂一策、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企业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有586家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建集团、嫁接改造、公有民营、兼并联合、委托管理、异地改造、出售拍卖和破产等形式,完成改制转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106个竹林面积500亩以上的村完善竹山承包经营责任制,占总数的89%。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36家,融资1.2亿元。区级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党政机构由原来的51个精减为33个,行政编制由原来的1029名精减为623名,精减率分别为37.3%和3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待业保险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18.2万人。通过再就业工程,安置富余人员2272人,输出劳务6132人。土地使用、金融财税、住房制度等配套改革都有新的进展。对外开放取得较好成绩.1995~1997年,累计新批三资企业95家,实际利用外资4310万美元,年均递增13.74%;内联企业422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4亿元,年均递增21%;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3.07亿元,年均递增36.75%。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995~1997年,累计投入2.8亿元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1995年,集中力量加快“先行工程”建设,组织20个乡镇、街道和人武部、预备役团等24个单位连续奋战,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205国道延平区段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建成51.2公里二级标准公路。316国道外洋至洋口36公里路段路基工程完成85%以上。新建改建公路4条、16.20公里,建设村镇道路3公里。闽北科技培训中心、蛟坑闽江大桥、高州电站、大禄电站、凤山电站、武步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竣工交付使用。完成库区排险工程76项和库区272户、1295人生产生活状况的跟踪评估。
  1996年,完成了316国道水口至南平段初验任务;外洋至将军岭段路面工程全面完成;205国道师专至青州段通过验收;安丰至大横段全线完工交付验收。工业路全线路基工程基本形成,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完成土方47万立方。1996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行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大横、王台、来舟、西芹、南山等乡镇旧镇改造进展顺利,奔小康建新村取得可喜成绩。全区申请建新房2235户,已建成1513户,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砖混、砖木比率达99%。新村路、水、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1991万元。66个重点示范村硬件指标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城区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明显,生活垃圾袋装工作全面推开,上门服务面达95.1%。西芹、田墩、跃村电站的技改工程和新岭电站建设全面完成,新增装机容量820千瓦。新建、改造农村卫生院5家;中小学建设项目27项,竣工面积4.02万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增长15.18%。库区工作完成所有移民生产生活状况的跟踪评估,累计安置劳力25931人,占移民总数的75%。
  1997年“先行工程”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困难,205、316国道新建改造任务于1997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工业路拓宽改造建成通车,完成投资4500万元。农村小水电安全运行,装机容量达2.89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222个村委会通电话,209个村委会接通广播电视网络,传呼、移动通信网已覆盖大部分乡镇。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用设施项目建设改造任务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库区建设呈现崭新局面,累计投资816.9万元,完成排险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1项。共审批村镇建设项目49项,总面积4.13万平方米;个人建房2166户,建筑面积30.56万平方米,砖混、砖木结构比达100%。
  【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 1995年,深入开展科技普及宣传活动,强化全民科技意识,建立区、乡、村、户四级科技培训网络,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6项,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13家,科技示范乡镇增加到5个。在教育工作方面投入教育经费5243.2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续建、改造中小学校建设项目69项(其中竣工交付使用36项),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新增校园土地面积95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和跟踪检查,受到全国人大教育执法检查团和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在南平市十县(市、区)中率先通过国家教委和省政府“两基”验收。抓农村卫生、防疫保健、 医疗市场整顿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建农村卫 生院2所。计划生育强化孕前管理,落实长效节育措 施,狠抓流动人口计生、后进转化等工作,大力遏制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95.65%,人口出生率12.28‰,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严格实施目标管理,组织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查出事故隐患7100条,整改率94%以上。劳动部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法》,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输出劳动力6730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富余职工1350人,新增劳动力的95%以上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技术培训。
  1996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5项,推广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5项,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工作通过省跟踪检查。建成70个村委会文化俱乐部,新增38个村、8000户有线电视用户。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复核审评。计划生育率96.67%,人口出生率11.26‰。输出劳务6218人,安置就业1918人。基层政权建设,拥军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村民自治模范区”和“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评比居南平市首位,荣获省委、省政府第六届(1996~1997年度)创建文明县城(区)竞赛活动先进市区的光荣称号。认真实施“科 教兴区”战略,科技工作得到加强,落实省、市各类科 技计划项目16项,推广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24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市第二次跟踪复查;“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通过省复查。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学、舞蹈、音乐、书画、摄影创作等取得可喜成绩。计生工作在1996年跨入全省二类先进行列的基础上各项指标进一步巩固提高,计划生育率96.03%,人口出生率10.74‰。全区程控电话 开通率86.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165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分别提高8.3%和5.8%。城市住户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未拥有摩托车3.33辆,洗衣机 101.67台,电冰箱75台,彩电86.67台,空调3.33台, 组合音响20台。
  1996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0亿元,增长18.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增长18.38%。全年物价涨幅4.8%,比计划低5.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5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5.4%和29.1%。
  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分别增长14.4%和1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54亿元,增长13.8%。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应充足,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亿元,增长12.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7%。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加快,18个乡镇(街道)、217个村通过省复查验收,小康进程16项指标综合得分93.8分,实现了小康县(区)的目标。解决全区2个贫困镇、11个贫困村、2311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群众的居住条件和消费档次明显提高,全区有45个村进行新村建设,共审批建新房3000多户,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有100多个村对旧房进行整修,占应整修村数的64%,已整修户数达2600多户,占应整修户数的45%。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