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31
颗粒名称: 县(市、区)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5
页码: 362-3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县(市、区)概况的内容,包含了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等。
关键词: 发展 经济 南平市

内容

延平区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延平区国民生产总值36.2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6.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329万元,增长21.0%。完成了撤市设区的平稳过渡,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总评名列南平市第二。1996年,延平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国民生产总值44.15亿元,增长16.56%;国内生产总值44.49亿元;全区财政收入9304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835万元,增长16.30%。工农业总产值35.15亿元,增长34.1%。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48.42亿元,增长12.2%。国内生产总值48.71亿元,增长12.0%。财政总收入1.068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70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66亿元,增长22.3%,商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8亿元。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以提高粮、林、果、牧、菜、菇、渔、竹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八大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实现产值15.96亿元,增长104.7%;税利收入(含农民增收部分)3.31亿元,增长74.5%。粮食总产量12.75万吨,增长1.5%。冬修水利动工750处,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6万亩。林业顺利通过省“三五七”造林绿化达标验收,造林更新3.8万亩,幼林抚育18万亩。垦复竹山12万亩,新种毛竹、绿竹、杂竹3.19万亩,竹山面积达41万亩(其中基地面积5.87万亩),竹业年产值近7000万元,增长49.3%。食用菌产量2136吨,增长41.3%,创产值近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43万亩,增长56.1%;甲鱼、鳗鱼等特种养殖场发展到31家、面积2250亩,创产值2.3亿元、特产税近百万元。水产品产量3118吨,增长70.8%。大田种菜向千亩连片发展,面积6.5万亩(其中商品菜2.6万亩),产值2.05亿元。肉类总产量2.32万吨,增长20.8%。禽蛋产量1013吨,鲜奶产量1013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1.2%。水果总产3.93万吨,增长13.6%。
  1996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0.18亿元,增长13.3%。粮食总产量13.12万吨,增长2.9%。垦复竹山16.49万亩,增长37.42%;实施绿麻竹工程见效,种植绿麻竹4.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绿麻竹生产基地之一;竹山面积扩大到41.63万亩(其中基地面积15万亩),竹业年产值1.03亿元。林业造林更新3.42万亩,幼林抚育13.2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5362吨,分别增长25.6%和71.97%。蔬菜总产量13.8万吨,增长26.72%。生猪存栏22.64万头、出栏27.44万头,分别增长20.36%和16%,肉类总产2.68万吨、禽蛋产量6187吨、奶类产量1050吨,分别增长15.52%、0.69%和17.36%。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完成6个村、67户、349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脱贫415户、1800人,17个乡镇(街道)、197个村按省定小康标准通过验收,实现了三个85%的目标,达到小康县(区)标准。
  1997年,以培植林产业、水产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有林地面积303万亩,森木覆盖率70%,林木蓄积量1372万立方米,毛竹蕴藏量4000多万根。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73亿元,增长17.4%。当年造林面积3003亩,幼林抚育10.89万亩,建成商品材基地52.4万亩,竹林面积50万亩(其中基地面积20万亩,闽江两岸绿色长廊种植绿麻竹等小径材竹3.9万亩),垦复毛竹11.86万亩,种植绿麻竹7500亩,竹木制品加工企业160多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水产养殖面积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7765吨,增长44.82%。建立6000亩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和3000亩常年蔬菜基地。以炉下母猪基地和乳牛场为龙头的生猪、奶牛养殖群体初步形成,生猪存栏19.26万头,出栏22.21万头;乳牛存栏664头,产鲜奶1742吨,分别增长54%、65.9%。母猪发展到2.6万头,产仔猪30多万头,成为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场。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1995年,从抓城市大工业为主,转移到抓乡镇、街居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上来。进一步落实“发展与提高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方针,认真组织实施“每个乡镇(街道)、村(居)都培植1至数个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巨人”计划,乡镇街道企业完成总产值37.11亿元,增长46.4%。其中,工业总产值19.25亿元,增长40%;上交税金5931万元,增长31.22%。22个乡镇(街道)中,总产值超亿元的有13个(其中3亿元以上的2个),亿元村1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清水笋、机制纸、竹凉席、漆木碗、海滩球拍、脱脂松木家具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三资”企业实现产值2.1亿元,出口创汇591.55万美元。
  199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4.96亿元,增长42.3%。乡镇、街道企业完成总产值40.54亿元,增长40.47%,其中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增长56.3%,上交税金4740万元,增长15.08%。总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元企业各有3家,3000万元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企业30家。经委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增长8.39%;上交税利866万元,增长12%。
  1997年,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轨成效显著。有68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320家企业推进股份合作制,69家企业实施嫁接改造,70家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由法人或自然人承包经营,20家企业实行兼并联合,11家企业实行公开拍卖,7家企业实行破产。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乡镇街道企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矿产建材、水电开发、食品饲料、冶金铸造、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体系。是年,全区个私经济总户数达10312户、从业人员3.04万人,其中私营企业1101户。注册资金总额3.89亿元,总产值11亿元,营业额15.3亿元。提供税收3032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总额的32.9%。
  【改革开放深入扩大】 1995年,企业改革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95家,完成有限责任公司改制31家。小穷亏企业拍卖37家、租赁275家、破产2家。农村改革以联户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推开,覆盖14个村,承包山林面积3.5万亩、联系农户3016户、村集体股金收入217万元。竹山经营责任制改革涉及29个重点村,承包竹山面积8.58万亩,占竹山总面积的21%。以“多田制”为主要内容的稳粮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23.01万亩,超过计划4.59%;实施多田制6万亩,占应推行面积的1/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化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33家,融资7032万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参保人数2.05人,累计收取保金715.7万元、拨付733.6万元。财税、金融、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也有新的进展。外引内联取得较好成绩。把以出口、引进为主要形式的对外开放和以扩散、内联为主要形式的对内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实施“常年抓招商、滚动求发展”战略,在引进外资、技术嫁接改造、开发库区、转化资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新批三资企业26家,实际利用外资1310.12万美元,内联企业160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03亿元。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3.01亿元,增长53.34%。
  1996年,经委系统18家企业完成不同形式的改革,乡镇、街道新办股份合作制企业90家,完成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128家。农村改革进展顺利,重点扶持发展速冻菜,保鲜菇、竹木加工、渔业开发、畜牧种苗等12家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的龙头企业。林业经营体制在总结村集体林股份合作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有42个毛竹重点村完善承包责任制。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发展,总数达32家,共融资1亿多元支持农业生产。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待业保险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16.8万人。新批三资企业27家,实际利用外资1420万美元,增长8.4%;内联企业152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3亿元,增长73.54%。三资企业实现产值2.9亿元,出口创汇650万美元,分别增长38.09%和42.3%。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4.46亿元,增长48.17%。
  1997年,坚持一厂一策、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企业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有586家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建集团、嫁接改造、公有民营、兼并联合、委托管理、异地改造、出售拍卖和破产等形式,完成改制转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106个竹林面积500亩以上的村完善竹山承包经营责任制,占总数的89%。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36家,融资1.2亿元。区级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党政机构由原来的51个精减为33个,行政编制由原来的1029名精减为623名,精减率分别为37.3%和38%。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待业保险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18.2万人。通过再就业工程,安置富余人员2272人,输出劳务6132人。土地使用、金融财税、住房制度等配套改革都有新的进展。对外开放取得较好成绩.1995~1997年,累计新批三资企业95家,实际利用外资4310万美元,年均递增13.74%;内联企业422家,实际利用区外资金4亿元,年均递增21%;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3.07亿元,年均递增36.75%。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995~1997年,累计投入2.8亿元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1995年,集中力量加快“先行工程”建设,组织20个乡镇、街道和人武部、预备役团等24个单位连续奋战,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205国道延平区段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建成51.2公里二级标准公路。316国道外洋至洋口36公里路段路基工程完成85%以上。新建改建公路4条、16.20公里,建设村镇道路3公里。闽北科技培训中心、蛟坑闽江大桥、高州电站、大禄电站、凤山电站、武步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竣工交付使用。完成库区排险工程76项和库区272户、1295人生产生活状况的跟踪评估。
  1996年,完成了316国道水口至南平段初验任务;外洋至将军岭段路面工程全面完成;205国道师专至青州段通过验收;安丰至大横段全线完工交付验收。工业路全线路基工程基本形成,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完成土方47万立方。1996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行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大横、王台、来舟、西芹、南山等乡镇旧镇改造进展顺利,奔小康建新村取得可喜成绩。全区申请建新房2235户,已建成1513户,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砖混、砖木比率达99%。新村路、水、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1991万元。66个重点示范村硬件指标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城区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明显,生活垃圾袋装工作全面推开,上门服务面达95.1%。西芹、田墩、跃村电站的技改工程和新岭电站建设全面完成,新增装机容量820千瓦。新建、改造农村卫生院5家;中小学建设项目27项,竣工面积4.02万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增长15.18%。库区工作完成所有移民生产生活状况的跟踪评估,累计安置劳力25931人,占移民总数的75%。
  1997年“先行工程”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困难,205、316国道新建改造任务于1997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工业路拓宽改造建成通车,完成投资4500万元。农村小水电安全运行,装机容量达2.89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222个村委会通电话,209个村委会接通广播电视网络,传呼、移动通信网已覆盖大部分乡镇。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用设施项目建设改造任务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库区建设呈现崭新局面,累计投资816.9万元,完成排险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1项。共审批村镇建设项目49项,总面积4.13万平方米;个人建房2166户,建筑面积30.56万平方米,砖混、砖木结构比达100%。
  【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 1995年,深入开展科技普及宣传活动,强化全民科技意识,建立区、乡、村、户四级科技培训网络,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6项,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13家,科技示范乡镇增加到5个。在教育工作方面投入教育经费5243.2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续建、改造中小学校建设项目69项(其中竣工交付使用36项),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新增校园土地面积95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和跟踪检查,受到全国人大教育执法检查团和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在南平市十县(市、区)中率先通过国家教委和省政府“两基”验收。抓农村卫生、防疫保健、 医疗市场整顿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新建农村卫 生院2所。计划生育强化孕前管理,落实长效节育措 施,狠抓流动人口计生、后进转化等工作,大力遏制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95.65%,人口出生率12.28‰,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严格实施目标管理,组织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查出事故隐患7100条,整改率94%以上。劳动部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法》,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输出劳动力6730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富余职工1350人,新增劳动力的95%以上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技术培训。
  1996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5项,推广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5项,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工作通过省跟踪检查。建成70个村委会文化俱乐部,新增38个村、8000户有线电视用户。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复核审评。计划生育率96.67%,人口出生率11.26‰。输出劳务6218人,安置就业1918人。基层政权建设,拥军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村民自治模范区”和“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评比居南平市首位,荣获省委、省政府第六届(1996~1997年度)创建文明县城(区)竞赛活动先进市区的光荣称号。认真实施“科 教兴区”战略,科技工作得到加强,落实省、市各类科 技计划项目16项,推广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24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市第二次跟踪复查;“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通过省复查。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学、舞蹈、音乐、书画、摄影创作等取得可喜成绩。计生工作在1996年跨入全省二类先进行列的基础上各项指标进一步巩固提高,计划生育率96.03%,人口出生率10.74‰。全区程控电话 开通率86.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165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分别提高8.3%和5.8%。城市住户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未拥有摩托车3.33辆,洗衣机 101.67台,电冰箱75台,彩电86.67台,空调3.33台, 组合音响20台。
  1996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0亿元,增长18.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增长18.38%。全年物价涨幅4.8%,比计划低5.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5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5.4%和29.1%。
  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分别增长14.4%和1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54亿元,增长13.8%。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应充足,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亿元,增长12.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7%。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加快,18个乡镇(街道)、217个村通过省复查验收,小康进程16项指标综合得分93.8分,实现了小康县(区)的目标。解决全区2个贫困镇、11个贫困村、2311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群众的居住条件和消费档次明显提高,全区有45个村进行新村建设,共审批建新房3000多户,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有100多个村对旧房进行整修,占应整修村数的64%,已整修户数达2600多户,占应整修户数的45%。
  邵武市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邵武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2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280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12亿元;财政收入1.44亿元。1996年,邵武市实现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4.64亿元,增长14.1%;国内生产总值24.84亿元,增长14.2%;工农业总产值31.66亿元,增长26.55%;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20.14%。1997年,邵武市实施“工业富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战略,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7.69亿元,增长12.3%;国内生产总值27.9亿元,增长12.3%;工农业总产值34.15亿元,增长14.4%;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15.61%。
  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41亿元,粮食总产量2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6616吨,居南平市第三位。生猪出栏头数23.52万头,居南平市第二位。烤烟、蔬菜、食用菌、桑蚕、特种水产养殖形成规模。全面完成“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累计造林29.12万亩。1995年度造林更新成果顺利通过林业部检查验收,造林面积核实率、成活率、生长量达标率均达100%。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产值18.06亿元。
  1996年,实施烤烟、毛竹、副食品、特种水产、优质蔬菜、食用菌“六大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农业总产值10.59亿元,增长7.7%;粮食播种面积60.29万亩,粮食总产量22.67万吨,增长3.04%。林业改革步伐加快,林业生产有新发展,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92万亩,完成任务的100.7%,人工造林进度居南平市10个县(市、区)之首。毛竹抚育垦复9.06万亩。优高农业迅速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上新台阶,烟叶、特种水产、食用菌成为农村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烟叶产量达5.6万担,产值3075万元,实现税收488万元;特种水产养殖1553亩,税利350万元;食用菌总产值达2043万元。乡镇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4.02亿元,增长23.9%,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
  1997年,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业总产值11.52亿元,增长13.4%;完成粮食总产量23.36万吨,增长3.04%;茶叶产量1758吨,增长3.29%;水果产量32474吨,增长16.97%;其中桃产量2983吨,居南平市首位。食用菌总产量2528吨,增长36.8%;淡水产品总产量10166吨,增长22.01%;烟叶产量5684吨,创税收1500余万元;蔬菜产量10.21万吨,幼林抚育面积23.89万亩。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6亿元,增长10.4%。
  二、加快改革步伐,工业效益不断提高。
  1995年,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一厂一策,灵活选择改革模式,全市国有企业分别采取了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经营、兼并、嫁接改造等不同形式的改革,使13家困难企业走出低谷,扭亏为盈。完成工业总产值18.71亿元。国有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56亿元,利税8037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当年无亏损。产业及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以林产加工、纺织、化工、机械四大支柱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1996年,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组织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强化营销、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工业生产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产销衔接良好。在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中,以“三个提高一个降低”(提高产销率、资金营运效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为目标。在继续抓好兼并,联合、租赁等改革的同时,借鉴山东诸城企业改革的做法、积极探索走“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改革的新路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年先后完成了磷肥厂、自行车配件厂、轻工机械厂、化工厂等7家企业的改制工作,运转良好。全市有43家国有、二轻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07亿元,增长35.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4.60亿元,增长21.0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88%。乡镇企业共完成技改项目51项,总投资2575万元。
  1997年,国有企业实行以净资产置换职工身份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福莲企业总公司、化工厂、酒厂、木材综合加工厂、饮服公司等5家国有企业采取以净资产置换职工身份,同时职工配备一定资金入股的形式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新型建材厂引进专利,生产新型建材菱镁防火复合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2.63亿元,增长14.8%,产销率95%。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1.07亿元,增长27.72%。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9亿元,增长13.55%。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2亿元,销售产值7.72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1亿元;“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亿元,销售产值1.29亿元。完成技改投资5077万元,增长5.09%,实施技改项目20项,建成投产9项,开发新产品20项。
  三、外经外贸迅速发展。
  1995年,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3.40亿元,“八五”期间累计9.72亿元,年均增长36.1%;新批准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1605万美元,“八五”期间累计4156万美元,是“七五”期间累计数的41倍。
  1996年,实施“项目开发年”活动,大力倡导“人人都是邵武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社会意识,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建立重点储备项目28个,总投资1.46亿美元,利用外资9181万美元。推出重点主攻项目17个,总投资4533万美元,利用外资3844万美元,重点引进农业创汇、工业嫁改,开发区大、高、新、精项目。是年新批外资企业22家,增长266.7%;总投资2474.75万美元,增长22.1%;合同外资2186.75万美元,实际到资2009万美元,分别增长28.2%、25.2%。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4.25亿元,增长26.5%。外贸自营出口创汇77.9万美元,居南平市第二位。外派劳务210人,居南平市首位。
  1997年,对外经贸持续发展。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5.55亿元,增长30.4%;农村出口商品供货总额1.53亿元,增长175.9%,居南平市首位。新批准项目28个,增长47.8%,实际到资2620万美元,增长30.4%。自营出口总值101万美元,增长29.5%;收汇额90万美元,增长42.9%。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99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省“八五”重点项目邵武竹浆厂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316国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占总投资的65%。是年,实施“翻身工程”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完成35千伏线路18.4公里,10千伏线路24公里及低压线路6公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946千瓦,6个无电村通电,完成省政府下达农村电气化消灭无电村任务。拿口电站技改工程,吴家塘二级水电站技改工程、卫闽电站技改工程施工任务全面完成。药村火电站二期扩建工程前期准备工程就绪,项目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立项。全市程控电话覆盖率达73.7%,城区电话普及率平均每百人16.4部。
  1996年,邵武市境内的316国道建设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建成二级公路83公里,修建大中桥梁20座,涵洞389道,累计完成土石方746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2.2亿元。比预算2.6亿元节约4000万元,比扩大和新增工程量节约7000多万元。整条线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平均每公里2个弯道,最小平曲线半径100米,最大纵坡5.79%,做到标准高、质量好、投资省、速度快,被省委、省政府评为1994~1996年度“先行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坚持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年完成了《邵武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轮调整工作。重点实施了“绿色”、“星光”、“美容”三大工程,改造扩建3条主要道路,8条小街小巷和1座桥梁,架设6盏高杆灯,沿街设置150个广告灯箱,铺植马尼拉草皮4.2万平方米,摆设盆花8270盆。成立综合性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园林绿化、市容市貌、文化市场等8项管理。先后制订《邵武市城市管理暂行规定》、《邵武市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措施,促进城市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村镇建设成效显著,对全市30个小康示范村进行小康村建设规划,投入资金3600万元,建成水泥路面4.5万平方米,种植行道树1.2万多株,安装路灯300盏,铺设供水管道3000米。
  1997年,投资540万元,新建的实验幼儿园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续建“园丁工程”,建成教师住宅84套。生活拉圾无害化处理场地项目通过论证,并开始兴建。项目投资2974万元,征地234亩,投资额、占地面积、处理能力均居南平市首位。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46亿元,增长30.2%,其中基建投资6.35亿元,增长30.7%,房地产开发投资0.42亿元,增长55.56%。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995年,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41%。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各项考核指标保持全省先进水平,“两基”教育提前1年通过南平市验收。争创“五城”(省文明城、全国卫生城、全国体育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活动成绩斐然。文化、卫生、广播、体育事业、计划生育都取得较大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5.07‰。1995年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卫生城”等称号。荣获1995年度南平市两个文明建设评比第一名。
  1996年,“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和南平市政府跟踪复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投入资金1600万元,筹建教师住宅350套,2.2万平方米,教师人均住房面积9.6平方米。全市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35项。开发新产品2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3%。建立人才奖励基金和教育基金各100万元。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实现农村“初保”达标,成立市急救中心。竞技体育创下历史最好成绩,邵武籍运动员王国华、万建辉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闽北一流的市体育馆建成开馆,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市”称号。计划生育取得新成效。基层计划生育网络按“百人一户”建立中心宣传户,全市人口出生率10.83‰,计划生育率为97.1%,实现创先目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确立了“铁心拼搏,争创一流”的邵武精神,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社会安定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1997年,大力开展科技创先和科技示范活动,继续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措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6%。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在大埠岗、拿口两镇建立星火密集区基地。加大教育投入,全市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教师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9.5平方米,成套率达68%,居全省前列。全市儿童入学率99.8%,小学升学率96.13%。全市人口出生率12.04‰,自然增长率7.1‰。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6%以上,调频广播覆盖率达97%以上;被评为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八闽杯”竞赛活动优胜城市。全市疟疾发病率连续10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鉴定,达到部颁标准,被批准为基本消灭疟疾县市。邵武市立医院,被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邵武铁路医院被确定为二级乙等医院。“绿化工程”通过验收,并进入示范推广阶段。“绿化工程”3年来共开办种植、畜牧、水产、农经管理、农机、乡镇企业管理,林业、农村财会等8个专业,受训人数3542人,发证353人。1997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先进县(市)”。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5年,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已建成粮食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的多层次商贸市场体系。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10101家,从业人员1.59万人,完成个体工商税收2290.2万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增长32.8%。城市住户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未拥有摩托车3.3辆,洗衣机96.67台,电冰箱76.7台,彩电93.33台,组合音响6.67套,热水器56.67台。
  1996年,加大国合商业改革力度,积极推行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等集约化经营方式,多种经济成份的各类专营商行、超市迅速发展,流通领域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亿元,增长16.2%。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5%以内,比年初控价目标低4.5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年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9亿元,增长25.44%;各项贷款12.6亿元,增长15.29%。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5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分别增长20.4%和22.4%。
  1997年,城乡流通市场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增长13.7%。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县商业网点3946个,从业人员10757人。城市住户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67辆,影碟机21.67台,空调10台,彩色电视机115台。农民人均纯收入2703元,增长10.2%。农村用电量3120万千瓦小时。
  武夷山市
  【经济发展概况】 1995~1997年,武夷山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继续组织实施“旅游经济兴市”发展战略,按照“起步之后再奋进,加快发展创一流”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
  1995年,武夷山市国民生产总值9.1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8.94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65亿元,工业总产值7.2亿元。
  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0.45亿元,增长11.4%;国内生产总值10.25亿元,增长1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4亿元。
  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4.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4.0亿元,分别增长20.45%、20.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2亿元。
  二、财政收支平衡。
  199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1003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达9087万元,分别比1995年的7010万元和5713万元增长43.12%和59.06%。199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21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1.89%。财政支出三年分别为1995年8267万元、1996年10027万元、1997年13095万元,实现收支平衡。1997年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9.11亿元,增长17.23%;贷款余额6.1721亿元,增长10.39%。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995~1997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工作农为首,旅游经济农为本”,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统揽农村工作,实行“农业八大工程”领导责任制。狠抓农村奔小康、消除绝对贫困和造福工程三大任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岩茶、竹业、烤烟、食用菌、花卉和特种养殖等六大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体效益的提高。199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5.44亿元,增长16.5%。全市农业特产税突破1000万元,全面完成粮食定购任务2.91万吨。全年生产木材11.5立方米,毛竹184万根,竹山改良5.6万亩,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68.5%。新开菜园9500亩。1996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02亿元,增长9.5%;完成粮播面积45.17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3.4万吨。
  1997年,农业总产值达6.5亿元,增长13%;;粮食总产量15.04万吨,连续11年超历史水平;农民人均收入2687元。茶叶总产3420吨,其中红毛茶308吨,居南平市第一。扶贫开发与奔小康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小康综合得分达95.56分,8个乡镇达到小康乡镇标准,102个村委会通过小康验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7%,贫困户脱贫率达99.3%。“造福工程”累计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搬迁270户1300多人。乡镇企业持续发展,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9.17亿元,完成工业产值5.34亿元,出口交货总值0.52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雏型初步形成,新增鳗鱼、甲鱼等水产养殖,花卉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香菇、花菇、草莓、白鹅、网箱养鱼等养殖业,岩茶产量、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四、配套改革稳步前进。
  1995~1997年,武夷山市以突出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对企业进一步落实“一厂一策”的改革措施和扭亏解困责任制,全面放开国有和集体企业,实施多种形式改造,使企业效益和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6年,顺利实现水泥厂、造纸厂、二轻车木厂、木器厂等工业企业的改革。至1997年,列入改革的国有企业40多家,通过股份合作制改组、破产、兼并、租赁、整体拍卖等形式,完成改造11家,多渠道安置企业下岗职工1098人,其中解除劳动关系或自谋职业684人,有324名国有企业职工自愿参加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累计入股资金达136.18万元。市胶合板厂、上饶木材转运站、林化厂等企业进行股份合作改造后,当年减亏300多万元;市中密度纤维板厂通过租赁,一年减亏500多万元。1997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1亿元,增长19.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3.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势头好于其它类型企业,产销率达98.87%。国有内贸企业改革按照“一割、二换、三民”目标全面铺开,取得实质性进展。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顺利实施,全市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182人精减到934人,年减少行政经费开支148万元。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下岗职工安置、再就业工程、养老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综合改革也都取得初步成效。
  五、对外经贸上新水平。
  武夷山市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以武夷山海关和航空口岸联检单位相继运作为契机,以度假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加工仓储园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突出落实招商引资和加强外商合同项目建设。制定出台了《武夷山保税加工仓储园优惠政策》、《关于发展石材企业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武夷山市加快乡镇企业若干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1995年,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3项,总投资1.01亿美元。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完成1.55亿元,增长27.45%;实际利用外资3277万美元,增长9.05%。
  1996年,全市社会出口与供货总值1.65万元,增长6.37%;新批利用外资合同14份,取得省批准证书合同金额2933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214万美元,分别增长133.33%、171.6%和153.32%。实际利用外资2221美元。自营外贸出口23万美元,收汇款30万美元。
  1997年,外贸出口总值472万美元,外贸收购量增长21.24%。保税加工仓储园区获得海关总署批准设立公共保税仓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首期三大项目保税仓库、综合大楼、亿锦花园等建设已注入资金1500多万元。完成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1.98亿元,增长20.0%。经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国家体改委投资环境研究所、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中心等三家单位评为1997年度中国县(市)投资环境百强县(市)称号,跻身于全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百强之列。
  1995~1997年,新批外商投资合同72份,合同外资26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绝对值居南平市十县(市、区)之首。发放进料手册123本,备案合同总额4766万美元。
  六、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亿元,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为14%,实现了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4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
  1996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3.6%,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年控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02元,增长17.05%。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增长28.2%。对人均生活费收入低于115元的城市特困户给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是年有45户73人享受救济补助。
  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亿元,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7元。1995~1997年,武夷山市把发展生产,繁荣市场,稳定物价作为工作重点,巩固和发展“十大菜蓝子”基地建设。三年来共出栏生猪3.5万头,家禽318.65万只,投放市场禽蛋1.41万吨,水产品1.68万吨,食用菌1583吨,蔬菜23.5万吨。同时,加强城乡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一批欺行霸市的违法犯罪分子,保证市场有序公平竞争。
  【基本建设进展顺利】 1995~199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1亿元,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6月,投资600多万元的市自来水厂扩容2万吨投产;9月,投资1450万元的勤业楼综合市场投入使用;10月28日,投资1020万元的武夷大桥通车。完成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达149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5.4平方米。1996年,公路先行工程累计投资1810万元,完成南武路武夷山段至上埔段公路改造,建设总长18.67公里。兴田大桥建成投入使用。至1997年,兴田至武夷宫先行工程柏油路面全面铺设完成,并开始铺设水泥路面;横南铁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997年底全线铺轨贯通和武夷山至南平路段临运两大目标;投资建设湖桃大桥、公馆大桥、星村至自然保护区、永乐禅寺等4条计42.5公里的旅游线路进行沥青路面改造,总投资达600万元。总投资2500万元的体育馆建设启动,其中2500平方米的附属楼已竣工;16层的电力调度大楼进入装修阶段;东溪二级电站工程开始启动;占地175亩的妙安公墓投入使用。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完成文化路、武夷路、城东路、商贸区南北二路的改造和建设;西林街、启星商业楼、江滨大厦、西门批发市场、银泰花园、环岛东路北侧和横街头等一批重点旧城改造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和建成使用。实施园丁和安居工程,其中,1997年解决150多套教师和机关干部住房。开展“绿色行动”三大战役,共投入2100余万元,分别对武夷大道两侧、城区、景区、度假区、开发区范围全面绿化美化。农村交通、通讯事业发展也取得新的进展。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995年,科技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全市实施20项科研和推广项目,开发新产品20项,开展“一师一项目一成果”活动。科技贡献率达42%。全市计划生育率90.01%。弘扬旅游文化,加紧对朱熹理学文化、武夷茶文化、古汉城文化的整理宣传和《武夷山志》的编写工作。
  1996年,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的搬迁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城遗址的开发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两基”通过省政府组织的评估验收。
  1997年,投入1520万元对20项重点工程进行改造建设,至年底有13个项目竣工。在省组织的“两基”跟踪复查中,17项指标有11项达到和超过国家和省定标准。卫生事业完成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改革,市立医院创“二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市区获“省级灭蟑先进城区”称号,实现省级“灭鼠先进城区”达标,巩固发展省级卫生城市的成果。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三结合”、“三进家”活动,实施奖惩措施,取得成效,并在南平市率先实施皮下埋植药物节育手术。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名录》申报工作,举办武夷岩茶节、国际无我茶会、徐霞客文化旅游节以及“武夷之夜”系列活动,组织艺术团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大连等地演出,促进武夷文化的交流。投资6.8万元为市图书馆添置《传世藏书》,以交换的形式收集全国新编县(市、区)地方志书400余册。《武夷山报》已争取到全国统一刊号,从1998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广播电视“局台合一”改革进展顺利,市区至度假区、风景区等区域内的广播电视首期光缆联网和中心机房扩容改造全面完成,电视节目总套数增加到30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引进外资2000多万元,占地4336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动工建设,附属楼建成封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区组建四个警务区,对重点地区设立治安执勤点和微型派出所,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开展以“严打”为主的一系列专项斗争,狠抓大要案的侦破,摧毁各类犯罪团伙,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1995年,共抓获各类犯罪分子279人,摧毁各类犯罪团伙24个96人。1996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421起,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30.2%,其中,大案比上年下降43%,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控制在20件以内。1997年刑事案件比1996年下降11.4%。廉政建设方面狠抓干部廉政教育,及时开展清理违规事件和违纪案件查处。建立严格的廉政制度和处级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认真开展检查督促工作。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驾驶技术、公费出境旅游,县处级领导干部使用超标准轿车,领导干部建私房进行清理纠正,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和参与营业性歌舞厅的消费。对全市公费私宅电话和移动电话进行全面清理,累计清理整顿公费私宅电话和移动电话627部,收回转让资金78.67万元。1995~1997年,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50多件150多人,惩处了一些腐败分子,有效地推进了廉政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1995~1997年,武夷山市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武夷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三区之外还要加一个文明旅游区,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旅游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的指示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建文明旅游区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线,致力加强思想道德、旅游环境、旅游文化建设,全面整治旅游秩序,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等各具特色的“武夷文明”十大系列主题竞赛活动,建设武夷文明十大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市民素质普遍提高,旅游环境进一步美化、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武夷山机场已开通14条航线,横南铁路全线贯通,南武路拓宽改造全面完成,旅游接待能力达万余床位。同时,电讯、供电、供水、城市环保、绿化、公共卫生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1995年,在全省文明城市竞赛总评中获得优胜城市称号。1995~1997年,武夷山市先后获得福建省文明城市竞赛活动第五届(1994~1995年度)、第六届(1996~1997年度)先进城市,“一级达标城市”,省卫生城市,灭蟑、灭鼠先进市,义务教育达标市,全国绿化百佳市和中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百强市,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风景区“卫生山”等荣誉称号。
  【旅游航运再创佳绩】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宣传促销,开辟旅游市场,巩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拓展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市场,开发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挖掘以闽南金三角为中心的省内市场,使武夷山旅游的国内客源由华东地区发展到华南、华北、华西、西北等地区,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
  1995年,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次,达107.72万人次,增长30.14%,外国旅游人数2.9万人次,全市旅游经济直接收入8000多万元。1996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大关,达121.5万人次,增长12.79%;旅游直接经济收入1.1亿元,增长34.7%;旅游业为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26%。旅游业成为武夷山市的龙头产业和较强的经济增长点。1997年,旅游接待人数再增20.54%,达146.46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0.02万人次,旅游创汇1100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5.69亿元;旅游业为市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0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9%。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旅游业的繁荣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同步发展。1995年新辟了武夷山至北京、杭州、广州、汕头、深圳5条空中航线。航运旅客15.5万人次,增长94.5%。1996年,全市航运游客21.26万人次,货邮898.09吨,分别增长37.16%和5.10%;全年客座率达72.6%。1997年,运送旅客25.1万人次。1995~1997年武夷山机场共安全保障起降航班6283架次,旅客吞吐量61.86万人次,货邮2635.95吨。共新增10条航线,使武夷山空中航线达14条,形成连接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和西北的空中交通网络,奠定武夷山航运的基本格局,为广大中外游客进出武夷山提供极大的便利。
  【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在武夷山举行】 以休闲度假、学术研讨为主要内容的’96中国武夷山休闲度假游·徐霞客文化旅游节于10月22~2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这次盛会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福建省旅游局、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武夷山市承办。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学会名誉会长程思远,原国务院副总理、徐学会名誉会长黄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学会名誉会长彭冲及国家旅游局、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等发来了贺电或贺词。开幕式由旅游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武夷山市委书记陈祥龙主持,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何少川致辞。徐学会会长张宏仁、组委会副主任、省旅游局局长明敏,南平市市长夏玉瑚也分别讲了话。出席开幕式的还有省及南平市、武夷山市领导刘金美、李庆洲、张燮飞、张建光等,中国徐霞客研究会领导谢筱迺、江牧岳等,境内外贵宾刘贤贤、徐正时、陈学平、张福成等,以及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专家、学者,省直各厅局领导,在武夷山投资的客商、记者,海内外知名人士和游客等近万人。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北京的著名演员冯巩、解晓东、郭达、蔡明等及香港歌星梁雁翎表演精彩的节目。福建省杂技团和武夷山市艺术团等为来宾献上了一组富有浓厚地方风情与民俗特色的歌舞表演。
  这次旅游节以纪念徐霞客闽游380周年为主题,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有徐霞客雕像揭幕,徐霞客生平展、摄影展、书画展,武夷岩茶城开工奠基,经贸洽谈,徐霞客文化研讨会及’96“九州杯”华东屋脊——黄岗山攀登竞赛。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0余篇,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徐学会专家、学者对徐霞客在地学、旅游、文学与科考上的贡献作深入探讨,倡导徐氏勇于探索,献身科学与旅游的精神。
  【武夷山海关正式开关】 1997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夷山海关正式开关,并举行成立庆典仪式。国家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家坤莅临指导、祝贺。海关总署、兄弟海关及省地来宾、中外经贸客商及武夷山市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成立庆典。香港维德董事局主席庄启程等发来贺信、贺电50多封。
  武夷山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年来投资环境的显著改善,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武夷山积极申请设立海关。1993年9月,国务院同意武夷山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为福建省内地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设立海关、边防检查站、卫生检疫局、动植物检疫局、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4年5月,福州海关组建武夷山海关筹建处,并配备了价值300万元的设施,武夷山市政府筹措资金520万元为海关征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武夷山海关如期开关,其业务监管区域为武夷山市、建阳市和浦城县。武夷山海关的成立,是武夷山掀起新一轮开发开放热潮,促进第二轮经济腾飞的标志和起点,是武夷山迈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一个里程碑,并将推动闽北经济与国际接轨。
  海关开关期间还举行经贸洽谈活动,当天签订武夷山保税加工仓储园区、祥夷房地产开发等中外合资项目26项,签订内联项目7项。
  【市交警大队受公安部表彰】 1996年10月15日,武夷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获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学习济南交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交警大队。
  武夷山市交警大队在开展向济南交警学习活动中,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任务工作,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达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从查找自身差距入手,苦练基本功,全体干警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严肃的警容警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标准规范的指挥动作,文明严谨的管理行为,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南平市公安局记集体三等功一次。1996年8月26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开展向市交警大队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向交警大队学习,迅速掀起一个学先进、见行动的热潮,树立武夷文明形象。
  【城村汉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1958年发现,系中国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现存最高处8米,平均高度4米以上,城址有陆门4个,水门3个,保存完整。城内大型宫殿、宫署等建筑群4处,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城址整体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序列井然,具有南方丘陵地带建筑特色。城外发现的庙坛遗址、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古道、烽火台、陶窑群、墓葬区、排水设施等,分布范围2万余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制、铁制等建筑材料、兵器和生产工具等,许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对城址出土的木柱、炭屑作14C测定,城村汉城的始建年代距今2355(±70)年,大约是在西汉前期,即闽越国统治时期,其下限可能延长到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经国家文物局确定为西汉闽越国时期的王城。它的兴废与闽越族的盛衰密切相关。1996年12月,城村汉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本《武夷山志》点校再版】 1997年,武夷山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对清乾隆《武夷山志》进行点校整理。12月,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
  《武夷山志》为清乾隆年间崇安人董天工修撰,全书8册24卷,详细记述武夷山水的形势、特色和历代敕封、颁赐;介绍历代到武夷山的名贤、官吏、隐逸、名释、羽客;记录山中建筑物的兴衰更替;展示山中古迹、物产和游山诗文等,是历代武夷山志中体例最为完备,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它为研究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开发建设武夷山提供珍贵资料。这次再版,对原文进行断句,增加标点符号,改竖排版为横排版,合8册为一本,对书中的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等都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更便于阅读使用,不失为一部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珍贵文献。
  建瓯市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5.32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2.02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1996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9.6亿元,增长14.6%;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79亿元,增长13.8%;工农业总产值43.1亿元,增长17.37%;财政收入1.57亿元,增长20.7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7亿元。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93亿元,增长13.6%;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45亿元,增长14.5%,工农业总产值49.72亿元,增长18.0%;财政收入1.80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8亿元,增长16.8%。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农业总产值13.95亿元,增长14.6%。粮食播种面积86.09万亩;粮食总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加1720万斤,水果产量10.68万吨、茶叶0.64万吨、食用菌0.29万吨,分别增长31.2%、6.8%和31.8%。淡水养殖2万多亩,总产量1.03万吨,产值近2亿元。蔬菜种植14万亩,生猪存栏21万头。全年毛竹垦复54万亩,垦复率为51.43%;年产商品竹530万根、鲜笋15万吨,出口清水笋罐头1.5万吨,竹业总产值4.95亿元。竹业经济成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全面完成“三五七”造林绿化任务,完成造林更新4.5万亩,森林覆盖率76.8%,绿化造林工作获省政府表彰。是年.建设省级丰产高效毛竹林示范基地34个村60977亩(占全省的15%,占南平市的22.6%)。全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34.63亿元,增长15.6%。东峰镇万峰中密度纤维板有限公司、徐墩刨花板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1996年,农林牧渔竞相发展。农业总产值15.47亿元,增长8.2%;粮食总产达30.01万吨,增长3.69%;水果产量12.5万吨,食用菌0.41万吨,分别增长17.2%、41.37%;淡水养殖2.39万亩,增长3.5%;淡水产品产量1.16万吨,增长12.62%;更新造林5.11万亩;新植果茶竹8.1万亩;蔬菜产量15.34万吨,生猪存栏19.4万头,养羊2.16万只,家禽266.1万只,家兔4.04万只,牛奶产量226吨,增长15.9%;笋干1.15万吨,板栗2398吨,分别增长79.3%、374.9%。建成闽北最大的竹种园、村级最大的脐橙高效果基地和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锥栗采穗圃。村级集体经济共有用材林224.67万亩,果园8.39万亩、竹山18.33万亩、茶山5.38万亩,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3.5%、34.8%、17.6%和59.4%。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1.96亿元,增长25.79%。
  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6.55亿元,增长13.11%,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达30.94万吨,增长3.09%,实现省商品粮基地连续三年每年增产3%以上的目标。造林更新4.13万亩,发展名优水果1450亩,高位嫁接换种4000亩,低改果茶竹47.5万亩。水果总产19.4万吨,茶叶6816吨、食用菌4190吨,分别增长55.1%、7.1%和2.77%;蔬菜、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均超历史最好水平。畜牧水产稳定增长,肉类总产1.95万吨、禽蛋3882吨、水产品1.31万吨,分别增长11.3%、26.2%和12.7%。粮食、林业和水产工作均获省政府表彰。丰产高效毛竹林示范基地通过省验收。完成初级水利化试点县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完成总产值42.8亿元,增长10.65%。龙村乡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先进乡。农村小康建设迈出可喜步伐,100%的乡镇、95%的村、90%的农户基本实现小康,通过省级复查、确认,总分列南平市第一,为南平市首批小康县(市)之一。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1995年,全年工业完成总产值28.07亿元,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资8005万元,增长85%;技改建成投产项目8个,新增加工业产值1482万元、税利239万元。开发新产品6个、新品种10个,其中五十铃铝活塞和黄华山特醇同时荣获省第二届工业品博览会金奖。
  199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65亿元,增长21.6%;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02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76亿元,实现利税6650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069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6761.2万元。
  1997年,建瓯市制药厂被福建新大陆发展有限公司兼并,成为其公司下属企业。是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33.17亿元,增长20.0%。其中乡及以上工业完成13.74亿元,增长23.58%,销售产值13.4亿元,产销率达108.5%,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企业技改进一步加强,全市技改投资2.5亿元,完成总投资6710万元,开发新品种10项.建成竹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生产线、闽北大众汽车维修站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其中竹木复合板集装箱底板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福建省八大新产品之一。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市场11个,新增营业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粮油、食品、医药、酒类、轻工、竹木、笋干、食用菌等专业批发市场投入使用,供销大厦、商业城等较大规模商场投入使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4亿元,增长32.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292.6元,增长28.2%;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增长26.55%。新建城镇居民住宅12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18平方米。“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上市蔬菜16万吨,提供肉类2.37万吨、淡水鱼8000多吨。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4.7%,完成了省和南平市控价目标。
  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6.5%;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控制在104.1%,低于全省和南平市平均水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8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2元,分别增长15.9%和30.0%。年末,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7亿元,增长21.5%。城乡居民私人建房投资1.11亿元,增长12.4%。
  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增长20.01%;城乡贸易成交额4.54亿元,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1元,分别增长17.6%和1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亿元,增长15.42%。
  四、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1995年10月,市外贸公司获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全市外贸出口供货值2.81亿元,增长53.6%。利用外资拓展农业、工业、商业、房地产和高科技等领域,全年批准“三资”企业22家,实际利用外资2008.9万美元,增长33.1%,居南平市第二位。特种淡水养殖成为外向型经济新增长点,产值近1.9亿元,占全市外资企业总产值的80%。鳗鱼成为建瓯市出口“拳头产品”,出口供货占全社会出口供货31%,成为闽北最大的养鳗基地之一。
  1996年,全市出口产品供货总值3.47亿元,增长23.49%;新签外资合同21项,总投资127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6万美元。全市“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870万元;创办境外企业一家。
  1997年,全市新批准项目31项,增长47.6%,合同外资额3400万美元,增长211.9%,实际利用外资1450万美元,增长20.2%,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出口供货4.61亿元,增长32.7%;外贸出口供货5925万元,其中自营出口总值101万美元,增长24.7%。收汇额101万美元,增长236.7%。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995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7亿元。横南铁路铺轨通过建瓯火车站,站前大道和广场建设按期完工,建成面积5万平方米,第一列试行列车到达建瓯火车站,结束建瓯不通火车的历史。205国道建瓯至延平区大横段三级路改造和23公里水泥路面铺设、205国道建瓯水西至徐墩10公里路基工程、瓯政公路10公里油路铺设、市区水西大桥拓宽改建和水西路改造一期工程均已完成。市区东门、南门、北门3门通道基本修复。通讯建设有新发展.建成南雅移动电话基站,移动通讯电话扩容10个信道,新开通玉山、龙村、迪口、水源、川石等5个乡(镇)程控电话,所有乡(镇)电话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福杭贵成光缆建瓯段提前20天完成77公里的挖沟布缆任务。洋潮水库按进度施工,水西110千伏变电站、1.8万千瓦红湖电站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七里街供水工程即将竣工供水,东门水厂扩建工程基本完成。
  1996年,全年投入市区市政基础建设资金2200多万元。“先行工程”205国道建瓯南段扫尾工程全部结束,北段21.4公里、建瓯至小松的路面基本形成;洋潮水库电站完工,蓄水调试后正式发电;七里街一期供水工程竣工;市区中山路、人民路两条主街道的高护栏建设及水西大桥拓宽改造全面完成;主街道初步实施了夜景工程和广告装修;粮食副食品专业市场和农资产品专业市场封顶;黄华山公园配套的水、电及管理设施完成,市图书馆大楼交付使用。
  1997年,全年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市区至小松段公路改造扫尾工程基本竣工,黄城大桥完成工程量的55%以上。溪屯溪流域水电开发一期的赤坑电站和输变电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城区防洪一期工程南段防洪堤建设,完成堤长270米;水西110KV输变电工程,完成线路定位工作;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瓯支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多媒体系统及软件、气象卫星接收站、分组交换网及电子信箱。投资20万元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中心与全国信息中心联网成功。市区及南雅等4个乡镇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基站第三期扩容工程投入使用,市区扩容程控电话1万门,建成顺阳程控电话工程、6个乡镇和上樟垅无线寻呼七频道发射台。火车站片区建设完成货运生产综合楼,配电房、工区及货运仓库,站房大楼破土动工,新区205国道两侧商住用地开发初具规模。中山路东段拓宽改造工程拉开战幕。市体育中心奠基,中心占地面积3.6公顷,计划总投资1400万元,拟建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网球场等配套设施。铺设朝天门至马汶2.6公里长、7米宽的机动车道水泥路面,管葡路沿街立面改造已完成工程量的85%以上。临江门、水街头垃圾中转站已封顶,完成教师、干部、职工宿舍楼300套。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995年,全年科技星火项目和科研项目有10余项通过省和南平市科委鉴定验收,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含量40%。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987万元。适龄儿童入学率99.91%、普及率98.8%,初中入学率95%.青壮年扫盲率达97.13%,脱盲人员巩固率98.15%,小学“四率”指标连续第13年保持部颁一类水平,高考上省专线人数突破400人,居南平市首位。创办第五中学,缓解市区就学压力。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计划生育率96.0%,人口出生率10.4‰,大部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市要求。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各乡镇设立中心卫生院,、218个村实现1村1所,预防保健网点普及率100%。5个镇的村级卫生保健初步达到国家初保目标,4个乡(镇)跃入达标行列。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文化事业方面.大力实施“芳草”、“百花”计划,培育和发展健康的城乡文化市场,4个乡(镇)文化站被省评为“百强文化站”。环境保护“三废”治理达标率92.61%。体育场扩建工程竣工,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创体育先进市通过国家验收。
  1996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研、星火项目120余项,其中通过省,南平市鉴定10余项,有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42%。市成立关停污染严重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关停8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教育“两基”通过省级验收,高考入学率位居南平市第一。计划生育基本达到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标准,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9.8‰.初级卫生保健13项指标全面落实,14个乡镇全部达到普及阶段“基本达标”标准,成为南平市第一个完成以乡镇为单位的全面达标市。文化广播电视率先在南平市实现省、地、市、乡、村五级有线电视联网。农村奔小康目标如期实现,116个小康村通过南平市验收复查,综合分96.6分,小康建设16项指标超过省定标准。
  1997年,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依靠科技进步因素比重达44.8%,被授予全省首批“科技成果推广重点示范市”称号,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市通过省政府预验收。高考上线总人数继续位居南平市第一,教育“两基”通过省级复查验收。开展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县市活动,加大文化投入,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收入的1%。年末总人口50.27万人,人口出生率11.54‰。自然增长率5.93‰。是年,完成初级水利化试点县建设并通过省验收。在由文化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台湾味全文化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儿童画‘我的梦’”比赛活动中,建瓯市三幅少儿版画入选并获佳作奖。在中国美术馆、台湾台北市市立美术馆展览。
  【建瓯获“中国竹子之乡”荣誉称号】 1996年,建瓯市被国家林业部首批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确定为全国10个“丰产竹林培育示范基地县”之一。1996年10月5日,“中国竹子之乡”联谊会在建瓯成立,由全国10个竹子之乡共同组成。全市竹业经济总产值7.37亿元。建瓯市实施“资源转化、以山兴市、以竹富市”的发展战略,从1990年至1994年,组织实施以中低产竹业改造为重点的竹业开发第一战役。对全市105万亩竹山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深翻垦复,初步进行以培养笋竹两用林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竹林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效益。1995年打响以建设丰产高效竹业基地为重点的竹业开发第二战役。产竹960万根(19.2万吨),产鲜笋15.12万吨,出口清水罐头1.53万吨,竹业总产值4.95亿元。竹林亩均产值(按投产98.6万亩计)505.1元,年创税利2.32亿元。竹业总产值、加工产值、亩均产值名列全国前茅,居全省首位。至1996年,全市已建立34个村6.1万亩优高基地,垦复抚育竹林113.8万亩,留养新竹5889万株,并着手开始南武路沿河72公里万亩绿竹长廊开发。1996年,全市立竹总数1.87亿株,亩均立行数165株,平均胸径9厘米,分别比1994年增长18.8%、5.8%和2.3%。产笋22万吨,商品竹655万根,竹山产值、竹业总产值分别比1994年增长151%、115%。竹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9.6%,占农业总产值的67%,实现税利3.72亿元,成为建瓯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 1997年,省级小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投资2300万元,建设耕地面积1.79万亩,水稻良种中试基地0.1万亩,农业机械化示范片1.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32万亩,营造绿化林网32公里,建立福建省首家千亩水稻良种中试基地及500亩全程机械化软盘抛秧示范基地,改造渍锈农田面积4000亩,新增单改双面积300亩,新增粮经轮作面积2600亩,新增机耕面积5000亩,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客土客沙改良土壤3050亩,基本实现“田成方、树成行、地平整、土改良、旱能灌、涝能排、渠系配套、机路相通”的田园新貌。在此基础上,建瓯市决心用5的时间把该项目建成“农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耕作机械化、农技科学化、品种优良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高产优质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建瓯市被评为文化先进市】 1995~1997年,全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至1997年已投入311.57万元,每年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还发展社会、集体、个人和海内外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全市现有上等级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8个,农村俱乐部217个,电影放映单位65个,其他团体文化机构30个。个体文化经营户372家,固定文化从业人员871人。形成以市文、博、图“三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俱乐部为主体的较为健全的城乡文化网络。1997年被省评为文化先进市。
  建阳市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8.02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30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28.27亿元,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588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1884.5元,增长27.7%。
  1996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95亿元,增长17.68%;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02亿元,增长16.50%,工农业总产值29.57亿元,增长16.7%,财政收入1.27亿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95元,增长14.13%,农民人均纯收入2486元,增长31.95%。全市小康建设、先行工程、创省级文明城市、计生工作均创省一类先进县市。
  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2.92亿元,增长8.8%,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88亿元,增长8.4%。工农业总产值32.93亿元,增长9.9%,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600元,增长12.33%,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增长8.65%。被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利水电建设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以及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
  一、农业开发成绩显著。
  1995年,实施粮食、林业、竹业、食用菌、蔬菜、禽蛋、畜牧、茶果、莲、烟花等十大产业开发战略。全市农业总产值14.12亿元,增长24.8%;粮食总产25.89万吨,增长3.1%。新发展毛竹4.05万亩,茶果开发5383万亩,发展蔬菜12.5万亩。肉禽蛋总产量2.67万吨,增长21.3%。水产品产量0.43万吨,增长59.3%。发展食用菌7004万袋。“三五七”绿化工程高质量通过省验收。农业十大产业开发,实现税利2372.8万元,增长16.4%。乡镇企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9.7%,其中工业总产值6.08亿元。
  1996年,依靠科技,对农业“六大产业”开发采取“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块资金”的“五个一”的办法加以领导和推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6万亩,粮食总产达26.70万吨,增长3.14%,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15亿元,增长8.9%,征收农牧耕地税2784万元,增长11.8%。完成毛竹垦复8万亩,新发展毛竹4万亩,完成造林更新3.1万亩,建立毛竹丰产高效基地2.01万亩;全市食用菌发展8560万袋,食用菌产值达1.2亿元;完成茶园果树低改3.5万亩,茶叶产量1270吨,水果产量3.12万吨;引进种羊6700只,存栏2.05万只;家禽存栏242万只,出栏275万只,肉类总产17864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水产品5173吨;蔬菜复种面积12万多亩。特别是食用菌、养殖业,形成规模,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7.39亿元,增长31.78%;出口交货值8416万元,增长19.4%;上缴税金406万元,增长25.5%。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
  1997年,围绕农业六大产业,精心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开发有市场、有效益的规模农业、特色农业、优高农业。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64亿元,增长8.06%,征收农业特产税2660.45万元,增长9.1%。粮食播种面积79.77万亩,总产量26.78万吨,增长0.31%。笋竹营林产业持续发展,林分质量有所提高。全市新植小径竹1.05万亩,完成毛竹低改9.35万亩,造林更新2.9万亩,幼林抚育12.7万亩。完成乡镇企业产值13.4亿元,增长20.65%;出口交货值8626万元,增长26.7%;实现利润5024万元,增长17.2%;上缴税金4632万元,增长24.4%。
  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1995年,精心组织工业会战,抓达产保计划、抓市场促扭亏、抓技改增后劲、抓管理增效益、促进工业的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其中城市工业7.56亿元,增长18%。全市工业销售值完成12.68亿元,增长29.3%,工业销售率达95.67%。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税利3257万元,增长17.5%;亏损大户建阳纸厂实现扭亏。
  1996年,工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突出扶优解困、强化企业管理和加强技术改造,工业生产平稳发展。一是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工业改革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采取关、停、并、转和破产等措施,推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共建阳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9月份,首批推出10家国有、二轻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12月,在首批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继续推出24家工商企业实施改制。至1997年1月底止,累计完成27家工商企业改制工作,共募集股金1059.15万元。二是企业技术改造取得一定成效。突出抓好造纸厂碱回收系统改造、清水模板、味精厂扩产等一批投资上百万元的技改项目。全市全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7370万元,其中城市工业完成4692万元,乡村工业完成2678万元。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6.42亿元,增长21.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10.78亿元,增长17.7%,产销率94.4%。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上缴税利2695.3万元,增长3.5%。
  1997年,建阳市工业经济紧紧抓住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资产重组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工业企业改革。突出抓好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12月推出的24家国有工商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入股职工总数达4425人,募股金额约2000万元。二是围绕市场和支柱产业的培植,加快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步伐,认真实施“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争第一”的工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酒厂、造纸厂、化工厂、毛巾厂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抓好清水模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围绕清水模板项目组建股份制企业。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7250万元,其中城市工业技改投入6000万元。三是抓好企业解困工作,集中力量做好茶厂的破产安置,油化厂、晨光服装厂的解困,使它们恢复正常生产。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市筹集各种解困资金8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1316人。四是努力开拓市场,搞好市场营销。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运用正确的营销方式和策略,搞好产销衔接,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企业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3.5%以上,使建阳市工业在困难中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29亿元,增长10.9%,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9.46亿元。
  三、稳定市场保证供给。
  1995年,狠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生活所需。全市完成粮食定购任务6450万公斤。“菜篮子”基地提供生猪14.1万头、蔬菜12.5万吨,在平抑市场物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增长35.5%;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14.8%,完成既定控价目标。
  1996年,“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市场物价明显回落。市副食品基地生猪饲养量达3.7万头,生猪出栏量3.08万头,蔬菜上市量22.17万担,肉禽饲养量4.16万只,蛋品生产量433万公斤,淡水鱼产量147吨,确保市场繁荣和稳定。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07亿元,增长6.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4%,比预定控价目标低六个百分点。
  1997年,继续扎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6565万公斤。建阳北门蔬菜批发市场的建成开业,健全了建阳市以基地生产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和其它商业网点为纽带的副食品产销网络。全年基地蔬菜上市量22.36万担,国合商业的生猪出栏量3.1万头,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稳定物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亿元,增长15.32%,物价与上年基本持平。是年,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335户,上缴税金2320万元,增长22.1%。年末存款余额达12.33亿元,增长10.41%,贷款余额9.28亿元,增长8.25%。
  四、外引内联成效明显。
  1995年,立足自身优势,调整外资结构,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全市新批准外资项目12项,合同利用外资2420.45万美元,增长25.6%;实际到资1268万美元,增长53.8%。以发展特种养殖为重点,引进特种养殖9家,出口额达3000万元。改善投资软环境,取消11项不合理收费。外贸公司获得外贸出口自营权。全市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35亿元,增长57%,其中外贸出口4501.36万元,工贸出口1.89亿元。
  1996年,对外经贸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以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山海协作”、“外引内联”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人员赴香港招商、参加“9.8”厦门洽谈会、赴闽南沿海招商。各乡镇组织专业招商队伍,进行小规模的常年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项目,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2547万美元,实际到资1270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3904万元。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达2.95亿元,增长25.41%。其中外贸出口4029万元,工贸出口25490万元,工贸出口中,三资企业出口11999万元,增长41.8%。
  1997年,外经贸工作以外引内联,山海协作为重点,继续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年”活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定期招商与常年小规模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参加“1.18”省农展会、“5.18”南平洽谈会、“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赴港招商等。全市新批准项目84个,合同引进外资2800万美元,实际到资1530万美元,增长2.36%。建阳市还积极优化服务,努力营造对外经贸良好环境,确定首批11家重点扶持三资企业。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组织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参与招商。外贸出口充分利用出口自营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1997年,建阳市社会出口供货总值达3.84亿元,增长30%。
  五、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995年,市财政收入达1.06亿元,增长23.1%,首次突破市财政收入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7176万元。全年投入农业和“十大产业”资金1313万元,企业挖革改资104万元,科技3项费用40万元,借出支农各项周转金127万元。仅农业特产税就增收410万元。建阳造纸厂减亏334万元,实现利润84万元。认真贯彻税法,增强纳税意识,建立财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大征管力度和网络建设。开展清理国有资产和核资工作,明晰产权,推进改革。全市110户国有企业,通过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增值5776万元,土地价值评估额6577万元。
  1996年,财政工作以培植财源为重点,积极扶持国有企业和农业优势产业开发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税收管征,积极组织收入,财政增收任务全面完成。全市财政收入达1.27万元,增长19.8%,尤其是地方级收入增幅较大,达8162万元,增长27.7%,超额完成预算目标。财政支出1.02万元,增长24.77%,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1997年,紧紧围绕财政增收这根主线,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工作。上半年精心组织了”开门红“和”双过半“两大战役。通过下大力气扶持农业六大产业开发和高市场容量、高效益的工业产品生产,巩固壮大基础财源,大力培植新增长点,重点抓好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培植一批短、平、快项目。同时,加大征管力度,区别税源多形式征收,对竹、木、食用菌的特产税实行单列承包考核的办法,切实做到大小税
  源兼顾。全市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级收入1.04万元,增长13.5%,财政支出1.15万元(含上级拨入专款支出),增长12.3%,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1995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年基建投资7210万元。横南铁路铺轨至建阳境内。改造205国道、福汾线、水杉线,完成公路投资7561.6万元。雷公口水库电站建设当年完成投资2100万元,完成市区电网的改造,建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完成城乡程控电话扩容20个移动通讯信道,新增1000门电话。五里樟大桥主体工程全面竣工,童游新区开发兴起,嘉禾路、宋慈路破土动工,完成吉阳路路面拓宽工程;第三水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市区旧城改造拆迁2.8万平方米,新建5.71万平方米。
  1996年,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877万元,增长21.62%,其中全民基建投资完成12462万元,增长63.75%。国道省道改造,完成投资9656.4万元,完成路基28.5公里,路面42.1公里,在南平市率先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能源建设突出抓好雷公口水库电站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300万元。完成水吉、麻沙移动电话基站工程建设,新增城乡程控电话交换机1500门,建立市话营业微机处理系统,建成20个文明电话村。城市建设方面,投资2754万元,完成旧城改造拆迁3.06万平方米,新建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4.74万平方米。五里樟大桥竣工通车,嘉禾大道、宋慈路、吉阳路、上水南路累计完成投资1338.5万元。
  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5304万元,增长10.6%。城市建设坚持改造旧城和建设新区并举的方针,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推进建设步伐。第三水厂一期工程、图书馆大楼、新华书店、市妇幼所门诊大楼扩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电力调度大厦、市立医院病房综合大楼、中行大厦等一批形象工程进入装修阶段;江滨大道建设工程雏形已基本形成;民主路南北入城口绿化工程、民主路中段拓宽改造工程、室内体育馆改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考亭风景区、水南儿童乐园、童游新区的规划基本完成;新区安居房建设开工兴建250套住宅;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四座;完成旧城改造拆迁面积3.5万平方米,新施工房屋面积8.5万平方米。雷公口水库电站工程共完成工程投资382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9120万元,基本实现预定目标任务。横南铁路已全线贯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995年,完成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5项,工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改项目25项,科技投入1904万元。全年教育经费投入3305.8万元。全市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扫盲率达96.1%,高考成绩居南平市第四位。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点普及率达100%,孕产妇和0~6岁儿童保偿覆盖率达50%。是年以撤县设市1周年为契机,举办“书画艺术之乡”作品交流展,召开市第二次文联代表大会。体育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体育先进县验收,大大推动群众性文学创作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开通省5套有线电视节目,实现8个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并在5个乡(镇)和14个村委会建立调频广播收转站、室。计划生育方面,计划生育率96.05%,人口自然增长率5.41‰。
  1996年,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市科技成果推广43项,新产品开发32项。科技三项费用增长76.2%。教育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通过省“两基”验收。全年市财政教育投入达2495万元,增长21.8%;新增校舍1.78万平方米,兴建教工住宅76套。全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审达标验收,并获得全国先进卫生协会,全省灭鼠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市防疫站通过了全省第二个一级防疫站达标验收。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45%,人口自然增长率8.47‰。计生合格村和基本合格村率达73.39%。成功地举办国际性文化盛会——中国古陶瓷研讨会’96建阳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全市组织16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基本完成城区有线电视干线改造,农村电视覆盖率达88%,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4%。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1996年1月通过第三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国家级复查验收。在澳门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建阳市代表队荣获第六名的好成绩。环保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取缔、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建阳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市。严打工作被评为南平市第一名和全省先进单位。
  1997年,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南平市跟踪检查,其中有18项指标居全省前茅。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阳市农业和工业优势产业,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全市推广科技成果34项,开发新产品42项。卫生工作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黄坑、崇雒两个乡镇试点成功,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市立医院顺利通过“二甲”验收。计生工作突出抓好长效节育措施和“两查两补”及计生统计工作,计划生育率97.1%,人口自然增长率6.5‰。计生合格村和基本合格村率87.19%,建立计生中心户1200户。图书馆新大楼于10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建阳市文化设施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性工程。完成城区有线电视传输系统改造,顺利完成农村奔小康广播电视建设工程任务,有12个村建成有线电视,28个村实现了镇村联网,全市有180个村建成闭路电视系统,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4.7%。广播剧《售粮状元的情怀》被评为全国二等奖。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小康生态村、生态果茶园、三大河流两岸绿化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阳市环境质量达到了五级标准。
  【小康建设成效显著】 1996年,按照小康示范县(市)“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创造经验、展示风貌”的要求,强化领导,广泛动员,以规划为龙头,以二增一建为重点,建立“五位一体”工作目标责任制。全市完成42个示范村和103个达标村的村建规划和设计工作。启动新村建设137个村,2353户,建新户面积27.11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27口。全市已有11个乡镇153个村通过小康乡镇、小康村达标验收,分别占全市的84.6%和8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86元,比上年增加602元,增长31.95%;村财政收入平均增加2.8万元,增长16.02%。
  1997年上半年,通过南平市小康县(市)达标验收,9月底通过省小康县(市)达标复查验收,小康进程综合得分94.3分,其中12项指标得到满分。全市扶贫攻坚343户解决温饱问题,达到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造福工程”基本完成5个乡镇,6个自然村,共67户316人的目标任务,搬迁新居的有28户131人。新建小康形象村30个,小康生态村20个,新建沼气池1500口。
  【城市环境综合管理】 1996年,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把建阳市建成“繁荣、开放、优美、有序”的文明城市,市政府强化了城市环境管理措施,先后印发《建阳市城市管理实施细则》等7份规范性文件,颁布《建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的通告》,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律化轨道。全年投资120万元进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改造,建成垃圾中转站1个,冲水公厕5座;购置垃圾分选设备对生活垃圾进行分选综合利用,并推行袋装垃圾管理。全年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3.7%。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3.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2.75%,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直下降到7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值下降到55.8分贝。完成造纸厂碱回收系统改造和清水分流等八项水污染治理项目,累计投资207.6万元,削减污染负荷51.79%。为彻底解决市区群众饮用水质受污染的问题,投资1660万元建设第三水厂。是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2月,建阳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市。
  1997年,切实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市生活垃圾清运率保持100%,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开展烟尘治理,扩大烟尘控制区,目前已建成市区、童游、水南烟尘控制区,占建成面积的81.6%。城市气化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加强城市噪声管理,市区域环境噪声值下降到55.5分贝,污水排放量控制在95年水平。是年,建阳市政府颁布了《建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通告》,全市地表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巩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5%。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4%。按照《建阳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六大工程,并取得成效。建立生态果园1200亩,生态果园之一的市农业开发示范场被国家环保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全球500佳”评选。建阳造纸厂碱回收通过改造,排放污染浓度下降51.79%。使麻阳溪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完成沼气池建设1085口,在建沼气池375口。完成山径竹种植面积10040亩,基本形成了带、片、点的网络格局。推广生物防治农药面积16万亩。巩固自然保护山区108处,对名木古树进行有效的维护。
  顺 昌县
  【经济发展概况】 1995~1997年,顺昌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九五起好步、开好局”的要求和“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的工作目标,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新一轮创业,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县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国民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经省小康县验收复查小组复查确认,基本实现小康县目标。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905元;国内生产总值14.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02亿元;全县财政收入921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
  1996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32亿元,增长8.88%;国内生产总值15.47亿元,增长8.78%;工农业总产值25.76亿元,增长10.41%;全县财政收入1.12亿元,增长21.73%。
  1997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14亿元,增长16.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119元,增长13.3%;国内生产总值17.23亿元,增长13.5%;工农业总产值28.36亿元,增长15.2%;全县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16.1%。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995年,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确定农业六大产业并组织实施。全县农业总产值6.49亿元,增长15.5%;粮食总产量11.13万吨,增长3%,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水果产量5.1万吨,生猪出栏15.49万头,水产品2731吨,毛竹257万根,食用菌2142吨。500亩以上的果树专业村54个,5000亩以上毛竹村33个,食用菌专业村16个,蔬菜专业村18个。顺利通过省“三五七”造林绿化达标验收。乡镇企业总产值14.47亿元。
  199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88亿元,增长5.5%;粮食总产量10.47万吨。水果产量6.08万吨,生猪出栏16.16万头,水产品3701吨,食用菌2667吨,蔬菜7.45万吨,分别增19.2%、4.3%、35.5%、24.5%和6.89%。完成造林更新3.89万亩,竹山垦复9.3万亩,建立3.6万亩毛竹丰产高效基地。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9.9亿元。
  1997年,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7.45亿元,增长12.1%。全县粮食总产量11.85万吨。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5亿元。是年,全县已形成60个名优特产品生产基地,6个农副产品加工小区,新建优高农业示范基地14个,总面积1.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9760亩,特种水产养殖场达27家,实现产值1.033亿元;水果、食用菌、蔬菜、畜禽蛋、笋竹等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增长。造林更新3.33万亩,有林地面积达223万亩,竹业开发成效显著,栽种中小径竹3800亩、12.3万株,建成3.6万亩丰高竹林基地并顺利通过省验收。水利水电基础增强,全县共投劳94.2万工日,投资6576万元,完成水利工程552处,恢复灌溉1.42万亩,改善灌溉5.14万亩,新增灌溉200亩;年发电量达2.8亿千瓦时,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村小康建设成效明显,通过省委、省政府小康县复查验收,全县100%的乡(镇)和93%的村、95.1%的农户达到小康水平。
  三、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53亿元,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7.12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水泥106.52万吨,尿素3.06万吨,木材26.49万立方米,机制纸、纸板、啤酒、罐头、烧碱、合成氨、塑料等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发电量1.52亿千瓦时。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36亿元,增长16.6%,工业产品产销率96.5%。
  199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88亿元,增长12.4%。水泥120.55万吨,增长13.17%;尿素4.3万吨,增长40.52%;木材27.93万立方米,增长5.43%;发电量2.47亿千瓦时,增长62.5%,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94亿元,增长13.8%,工业产品销售率95.21%。
  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1亿元,增长16.3%。在市场疲软的不利形势下,全县各个企业尤其是主要骨干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挖掘潜力,做好扭亏增盈增效工作,加大市场销售力度,主要工业产品尿素、机械纸、啤酒、电力、木材等取得产销两旺的好成绩。水泥123.17万吨,增长2.17%;尿素5.01万吨,增长16.51%,木材25.54万立方米,发电量2.8亿千瓦时,增长13.36%。是年,重点建设富文工业区、张墩水果加工区、新屯蔬菜加工区、水南工业综合区、石溪建材工业区,以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95年,大力开展山海协作和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5个,合同外资843.46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06.32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供货总值1.87亿元。
  1996年,全社会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41亿元,增长30.27%,全年共完成外贸出口2.41亿元,增长29.5%,全县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际到资811万美元。
  1997年,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利用外资出口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全社会出口收购与供货总值2.83,增长17.2%。全县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家,合同利用外资1279万美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14.6万美元。实际外派劳务20人,新开拓塞班、匈牙利、以色列市场。实际利用外资1279万美元。
  五、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1995年,财政总收入921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6199万元;财政支出7724万元。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2亿元。
  1996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其中县级收入7641万元,分别增长21.5%和23%;财政支出8536万元。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1.19亿元,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8.12亿元,增长21.5%。
  1997年,贯彻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狠抓增收节支。全县财政收入1.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9383万元,增长22.8%;财政支出1.1亿元,实现县级财政年度收支平衡,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2.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58亿元。
  【各项改革初见成效】 1995年,顺昌县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统分结合的大田和竹山、果山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1997年,开展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年活动,发动乡村干群入股,吸纳农村干群个人股和村集体组织近2000股。是年,农业承包合同签订40121份,签证合同11611份;签订比较完善的竹山承包合同9497份,合同面积32.22万亩,占全县总量的69%。工业企业改革以推进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放活小企业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减员增效、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改革目标更加明确。全县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采取兼并、破产、托管、股份制、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的改制面达到67.5%,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78%。分离企业办社会公益事业职能工作取得新进展,县属国有企业7所子弟学校和1所医院顺利实施分离移交。房改、职工养老等社会保障改革进一步拓展完善。全县有130个单位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1993年交售房款的单位有80%开始实施售房衔接。全县职工养老社保统筹覆盖到356家企业、2万名职工,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保统筹也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养老社保的个人帐户管理,组织实施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县乡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到位,机构调整及“三定”等工作已完成。个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至1997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4857户,从业人员14050人;私营企业130家,从业人员1851人,个私企业税收入库2069.5万元,增长22.1%。大干等乡镇的小城镇综合试点进展顺利,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村镇面貌有较大改善。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 1995~1997年,顺昌县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抓好项目库建设,全县储备项目100项,更新改造投资Q.91亿元。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以路、电、讯、城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困难,取得突破性进展。316国道顺昌段改造顺利完工。投资692万元,占地面积2396平方米的综合性体育馆、文化大厦封顶,县医院门诊大楼、地税楼投入使用。组织实施城区“三优街”拓宽及管网改造,县乡公路35.1公里油路化,城区防洪堤建设一期工程,北门水厂扩建二期工程,禾口、西门、中山路三个停车场等一批办实事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改善了城乡面貌,提高了城市品位。投资4000万元的金溪大桥及南岸立交桥建成通车,创造顺昌县交通史上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桥梁建设记录,使之成为“闽北第一桥,顺昌第一景”。还相继完成富宝尿素“四改六”、十八节电站、洋口钢化玻璃扩建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实施中的贵岭电站技改、谟电大楼和政府办公大楼建设进展顺利,高强度瓦楞纸、高阳电站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交通大厦、电力大厦、新华书店等项目破土动工。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新建一批楼房、新村。完成城区主街面楼房装饰改造,城区路口高架灯安装,城南和城北、城西路面拓宽和修建。岚下新源村开通120门程控电话,是建瓯市自然村开通程控电话的第一村。
  【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1995~1997年,顺昌县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狠抓科技成果推广,共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2项,开发新产品22项,总投资1651.2万元,其中大面积柑桔高接换种项目在全县推广6650亩,居全省前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育管理,提高现代化教学含量。现有各类学校155所,在校学生4.2万人。基础教育实现质的突破和飞跃,中、小学“四率”持续达部颁和省一类标准,高考上省专线人数、应届毕业生上线率均名列南平市前列。教育“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84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人,每万人拥有病房床位28张。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全面推开,在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组建全县“120”急救中心。预防保健、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功能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明显转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计划生育率达96.7%,高于市指标6.7个百分点;合格村、基本合格村率为81.16%,分别高于全市6.7和1.16个百分点。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广播电视覆盖率和播放质量得到提高,农村广播覆盖率达90%,电视普及率达95%,在南平市率先完成市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双向调试,开通大干、埔上两镇与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艺创作繁荣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推广,社会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县中、小学生在全国、全省体育竞赛中夺得20块金牌、10块银牌、4块铜牌。重视国土保护工作,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展非农建设用地大清查,依法保护耕地。清理非农业用地2182宗、265.52公顷,制止违法用地15宗、1.08公顷。加强城乡地政管理,实行乡镇土地所垂直领导。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开发、出让国有、集体土地20宗、3197平方米,收购、盘活乡村集体用地4.18万平方米。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依法关停、取缔8家污染严重的
  小企业,污水处理重点整治取得较好成效,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年末总户数达8923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49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1元。
  1996年,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6.6%以内。全县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515元,增长29.04%;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增长21.6%;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金额8.2亿元。
  1997年,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菜蓝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生活收入5113元,增长13.24%;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增长9.9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2亿元。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59%,私人建房投资增长46.29%;有1256户农民新建住房,新增面积17.9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新增住房面积8万平方米。在城区推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设立专项解困基金,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开展捐助,为贫困农户和困难企业排忧解难。流通领域呈现新的发展局面,全县市场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以县供销社为龙头成立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中心。
  【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1995~1997年,顺昌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出“建文明县城,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的口号,实施“超常规、快崛起,战九五,争强县”的奋斗目标。加快创建文明县城步伐,抓思想道德教育求共识,抓窗口行业树新风求优质,抓群众性创建活动求实效,抓城区环境整治求整洁,抓文化品质提高求氛围。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目标,抓好“形象、创建、素质”三大工程建设。城区形象工程和沿溪绿竹廊、华阳山公园等新景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垃圾乱倒、摊点乱摆、车辆乱停、杂物乱堆、违章乱盖等“五乱”状况得到有效制止。以“顺心在顺昌”为主题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窗口行业建设成效突出,城区文明、安全片区覆盖面分别达到88%、26%,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六届创建文明县城竞赛活动先进县。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刑侦和派出所工作,全面建立侦防工作新机制。1997年破获刑事案件310起,查处治安案件2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5人,摧毁犯罪团伙39个,抓获逃犯57名,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261.6万元。
  【加大城区建设管理力度】 1995~1997年,顺昌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和依法治城原则,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优化县城环境和秩序。修订城区总体规划,将城区范围由原来的3.4平方公里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由原来的5公里增加到21公里.“三优街”和南北街路面拓宽至21米。投资50万元建设由城东、城西沿溪两岸十里绿竹长廊。投资200万元对城郊的合掌岩森林公园、华阳山风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日供水万吨的北门水厂扩建主体工程竣工,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城区住宅建设40多万平方米,有12个住宅小区21幢楼房推行物业管理。县委、县政府分别与建委、工商、交警三个单位和双溪、水南两镇签订责任状。加大治理垃圾乱倒、摊点乱摆、车辆乱停、杂物乱堆、违章乱盖“五乱”力度。新建、扩建、改建了三个大型农贸市场,指定三个临时性小型专营市场,新建两个地下停车场和五个停车场、点,划定自行车停车线。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现象县电视台给予曝光。西门桥头至公交公司路段投资40万元,铺设水泥路并纳入管护。从城管、工商、交警、巡警抽调14人组成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大队,实行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南北街、“三优街”共建一条精品“示范街”并实行一级保洁,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底下开通永久性的齐人深的配套管道系统。投资180万元更新了街灯,投资34万元设立2200米长双向隔离护栏,投资30多万元设立32个高档次精美名人名言牌和2个高质量装饰性拱形门。县政府机关大院、“三优街”、南北街1600多住户全部实行袋装垃圾,环卫保洁逐年加大力度。城南立交桥其圆盘直径为全省之冠,县境内316国道已达精品标准。
  浦城县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浦城县国民生产总值12.8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75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9.84亿元。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13.1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56元;工农业生产总值20.95亿元,增长17.86%。1997年,结合浦城实际,按照思想大解放,战略大手笔,项目大动作,措施大配套的要求,制定建成“农业强县、化工新城、边贸重镇、文明窗口”的总体目标,掀起新一轮创业的热潮。是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4.62亿元,增长1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24元,增长14.8%。工农业总产值24.4亿元,增长20.8%。创财政收入、项目开发、工业效益、用电指标、谈成项目、新批外企、实现创资、出口供货等“八个超历史”。在南平市新一轮创业评比中获
  总分第一,被中共南平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于一等奖。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佳绩,在南平市实地考评中,总分名列六县(区)之首。
  一、农村经济平衡发展。
  1995年,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仍实现总产值8.82亿元,增长2.7%。是年,按照“稳粮增收奔小康”的总要求,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大力发展具有特色规模的农村产业,着重抓六大基地的建设。一是以稻谷为主的粮食基地。全县划立农田保护区45.78万亩,保护率达82.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1.9万亩,粮食总产28.23万吨,增长3.08%。二是以奈果为主的茶果基地。全县有水果面积12.56万亩,总产量1.02万吨,其中奈果面积6.64万亩,总产量3429吨;茶叶面积3.7万亩,总产量816吨。三是以甲鱼、鳗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全县甲鱼、鳗鱼等水产养殖面积2110亩。四是以杉木、毛竹为主的林业基地。全县完成竹林垦复11万亩,竹业总产值超亿元,创利税2000多万元,出口创汇221万美元。“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达标验收合格,受省、市表彰。五是以食用菌为主的多种经济基地。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完成种植经济物22.33万亩。六是以仙阳,南浦、石陂工业小区为辐射的乡镇企业基地。兴建8个工业小区,乡镇工业总产值8.15亿元。
  1996年,抓住“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农为首,粮为先”的思想,坚持做到稳定耕地面积、稳定播种面积、稳定增加粮食总产,积极开展农村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优高农业,有力带动浦城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和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迈出新的步伐,竹笋、烤烟、蔬菜、石材、食用菌、水产、奈果等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23亿元,粮食总产达29.09万吨,增长3.04%,全面完成5700万公斤国家定购粮收购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迈上新台阶,其中水产首次超过万吨,达1.08万吨,居全省内陆县市的第二位,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特种水产养殖有较大的突破,年产量182.21吨。乡镇企业继续巩固提高。
  1997年,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9.76亿元,增长11.0%,粮食总产29.96万吨,增长3.0%。粮食工作在产销衔接难度大,政策性经营高额亏损的情况下,仍完成定购粮5700万公斤的收购任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林业、烤烟、畜牧水产、茶果、菌菜、乡镇企业等主导产业均得到发展。2.2万亩丰产高效毛竹示范林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春季留养新竹1500万株,新增产值7000万元,完成小径竹种植2000多亩,春笋生产1.5万担,增长25%。完成烤烟种植1.4万亩,收购烟叶3.6万担,实现面积与收购产量两个翻番。畜牧水产稳定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场发展到30家,面积1960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06万吨;实现生猪存栏16.78万头,饲养家禽196.9万只。完成3万亩奈果低产改造,青奈总产突破万吨,实现总产、加工、销售三项超历史。菌菜产业狠抓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建立蔬菜基地2万亩,完成食用菌栽培6100万袋,建立竹笋、蔬菜、奈果等龙头加工企业19家。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2.45亿元,增长20.06%。
  二、工业生产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1995年,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改造为重点,以科技兴企业为途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和“工业项目年”活动,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以化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扶持饲料金霉素等一批拳头产品。全县累计技改投资4728万元,增长47.8%,组织实施技改项目31项,基本建成、投产项目17项。同时,充分利用全年电力充沛的有利条件、狠抓国有、乡镇、集体、合资、个体等工业的齐头发展,全县完成工业产值11.03亿元。企业产销率达95%以上。全县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上交利税1258.3万元,增长27.08%,其中经委直属企业上交利税突破千万元,达1100.84万元,增长40.6%。
  1996年,继续开展项目开发年活动。全县共落实投资额5万元以上的项目89个,项目总投资1.9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2个,投资1.84亿元,技改项目17个,投资800万元。年产值上亿元和上千万元的企业逐年增加。县生物化工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后,成为全国生产饲料金霉素的最大企业之一,也是浦城县第一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产品不仅占领欧共体大部分市场,而且通过美国FDA注册登记,首次打进美国市场。全县工业总产值11.72亿元,增长30.5%,产销率94.54%。
  1997年,浦城工业经济初步建成以化学工业为主体,化工业、电力工业、矿产业、食品业、竹木加工业为支柱的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加强项目规划、筛选、储备、推介、引进和开发工作,全年共落实生产性项目121个,完成项目投资2.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95个。全年工业总产值14.65亿元,增长26.3%,其中经委直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1亿元,销售2.55亿元,产销率99.66%,实现利税3604.51万元,在南平市工业企业综合效益考评中总分位居前列。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和浦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效益显著。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利税710万元,上交505.58万元,占年任务的119.8%;正大生化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47亿元,销售1.36亿元,实现利税3123万元,其中利润2500万元,上交超千万元,在南平市工业企业中,实现利润名列第三,产值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名列南平市榜首。
  三、优化环境,个体、私营经济活跃。
  1995年,把贸易作为振兴浦城经济的重点来抓,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17.6%。成功地举办第三届奈果节,全年边界贸易累计成交额6.93亿元,增长10%。继续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从服务上突破。全县集市贸易市场29个,建成粮食、木材、蔬菜、毛竹、水果等5个专业批发市场。全县个体私营工商户达1.33万户,新增2004户,增长19%。个体工商税上交1816.8万元,增长12.2%。
  1996年,第三产业继续朝着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向发展。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20亿元,增长22.3%。成功地举办第十八届浦城边界贸易秋季交易会和第四届奈果节。全县各类农贸市场达31个,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投资460万元,新建城关农贸大厦、临江综合市场,新增摊位400个。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新增2456户,上交个体工商税收2036万元,增长21.3%。
  1997年,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贸易、大发展”策略,把搞活流通、繁荣市场,促进边界贸易,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到33个,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新建的新华农贸市场于9月份投入使用,年初动工兴建的跃进农贸市场和爱民综合贸易商场分别完成投资1574万元和432万元。全年新增商业营业网点5000平方米。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65亿元,增长10.71%。个体工商户上缴工商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6.27%。
  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1995年,多方设法培植税源,严格执行《预算法》,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636万元,增长24.7%。财政支出增长25.2%,当年节余6万元。
  1996年,继续推进和完善财政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经济委、局和国税、地税、财政三大征收机关,采取双向下达任务,双向评比考核的办法,加大各乡镇、各经济委、局发展生产和征收机关的压力。全年财政收入8238万元,增长7.9%。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对22个单位83项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共入库74.4万元。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全县102家企业及154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摸清全县国有资产的总量,开展违控商品检查,查出违控金额145万元,开展预算外资金清理整顿工作,缴存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2215万元,开展税收、财物、物价三大检查工作,查出违纪金额498.9万元。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全年财政支出占年度预算支出的93.9%。
  1997年,建立完善财政征管体系,实行单位一把手和挂点县领导“双保双奖”双重责任制,配套建立新的财税增收分成机制,明确财税工作目标责任。全年财政收入10074万元,增长23.2%,进入南平市亿元县行列。继续开展税收、财务、物价三大检查工作,查出各类违纪金额527万元,其中应上交入库509万元,已入库455万元。继续开展预算外资金清理工作,坚决纳入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全年纳入专户资金1149万元。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全年财政支出占年度预算支出的96.45%,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995年,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工作,全面实施“小康”工程,普遍推行“多田制”。是年,有14个乡镇、179个村委会、1360个村民小组推行“多田制”。实行“多田制”的39849户,占农户总数的50%,耕地面积27.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2%。同时,积极推行公司十农户,向种、养、加产业拓展,建立规范化农村合作基金会24个,融资2300万元,累计投放各业资金3070万元。对国有企业,按照“抓大放小、一厂一策”等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特困企业县造纸厂因资不抵债,面临破产,241名职工在家待业,通过改革,开始转机。年初,以租赁形式给泉州双阳华侨农场造纸厂经营,原有职工135人留厂工作,106人由县安置渡过难关。该厂通过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出企业内部改革的新举措,走出困境。
  1996年,围绕“化工城”的建设目标,进行产权改革。以针织厂、化机厂、香料厂、林化厂、磷肥厂、硫铁矿等6家企业为依托,成立县化学工业总公司,并相继成立3个化工厂。公司组建后,落实6个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和1个工业自来水项目,共盘活存量资产350万元,消化和分流企业富余人员191人。国有商业企业,通过资产过户抵贷、柜组承包等改革措施,扭亏增盈取得成效。是年,商业系统亏损额由上年的202.86万元降为95.6万元。
  1997年,农村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把推进股份合作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引导现有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经营。继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行林权明晰化改革。继续稳定和完善竹山、油茶、水果等承包责任制。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参加村镇建设,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集镇转移,推动农林工业化、集镇化发展为进程。国有企业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按照“抓大放小”的要求,积极推进资产重组,盘活存资,优化结构,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年,硫铁矿正式兼并磷肥厂,成立浦城县矿肥化工总厂。县酒厂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部到位,并以新机制投入运行。县经委20家直属企业,除1家企业因旧城改造原因暂时实行分车间切块承包作为过渡外,其余19家企业先后实行引资嫁接、联小聚大、租赁经营、内联合作、国有民营、兼并、破产、股份合作等8种形式的改革办法,大部分企业活力有明显增强。按照“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全年主要抓“三大”、“十小”。抓大方面,主要注重联合培植3个“小巨人”:一是化学工业总公司,着重抓建章立制,项目投产或增资扩股。二是以县电力公司、高坊水库电站、旧电站三家企业为依托,新组建浦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并为加入南平电缆股份公司参与股票包装上市做好前期工作。三是重抓正大生化有限公司一期合资增效和二期扩资技改,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实现利税4500万元,成为全国同行业冠军。放小方面,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引资嫁接及股份合作放活小企业,县化物农药厂与华鼎集团合资项目开始实施,线毯厂与县外客商合作正在加快步伐。6家小企业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合作商业企业改革按照“实事求是,一企一策、转换机制、搞活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多种灵活的改革方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全系统继续减亏,18家企业实现无亏损,财委口上缴财税比上年增长36.44%。
  【“南联北接”见成效】 1995年,浦城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走“南接闽东南,北连江浙沪”的对外开放路子,从外向拉动上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7月31日,浦城生化有限公司与泰国正大集团正式签订合同,并于10月1日正式开业。合资后,公司总投资1.2亿元。至年底,一期工程投资6800万元,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完成投资5923万元。是年,全社会出口总额1.53亿元,增长50.5%。
  1996年.在不断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全县完成新批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336.3万美元,实际到资605万美元,增长18.86%。新签协议,意向项目9个,总投资1081.8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969.8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合同7个,总投资1542.37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352.37万美元。通过多方努力,浦城县外贸公司自营出口经营权获得国家经贸部批准。是年,全社会出口总额1.92亿元,增长25.24%。
  1997年,树立“不求所有,但求发展”的新观念,紧紧抓住武夷山海关开关的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成功组织参加“5.18”南平投资贸易洽谈会和“9.8”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按照“在手项目抓到资,在建项目抓投产,成功企业抓增资,相关企业抓联合”的要求和县抓重点,部门、乡镇抓一般的原则,实行项目首长负责制,先后组团9批,北上江西、浙江、上海、北京,南下福州、漳州、泉州、广州招商,以优质的服务,真挚的情感,吸引一批外商到浦城投资兴业、全县共完成新批“三资企业”18家,增长260%,项目总投资978万美元,利用外资608万美元,增长80.9%,实际到资731万美元,增长20.8%,新签利用外资合同6个,合同总投资1254.4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61.05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额2.5亿元,增长30.1%。创下谈成项目、新批外企、实际到资、出口总值等四个历史最好水平。招商工作实现四个实质性的转变,即招商方式从被动招商向主动、代理招商转变;招商主体从政府为主向各企业、实体直接洽谈转变;招商对象从单一招商向多元化招商转变;招商项目从一般加工业向基础工业、创汇农业、高科技产业和市政建设等项目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拓展】 1995年,把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工作目标,组织专门班子抓落实。继1994年五显岭隧道通车后,又开始将境内全长99公里的205国道(除樟元山隧道及接线外)按山区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全面改造。铺设省道小浦线16公里的油路面,完成城区七里桥和1公里下岚路的拓宽,子孙殿1.24公里的改线、古溪至深坑1.44公里水泥路面。电力建设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大力发展水电,加强联网建设为重点,立足本县优势,做到水电、火电、联网齐发展,独资、合资、股份合作一起上,建成3000千瓦的燃煤热电站一座,完成龙泉至浦城、政和至浦城的联网工程和建阳至浦城110千伏输电线路,将县电网与省电网和邻近县市电网连接起来,使全县发供电量翻一番。同时,装机2×1000千瓦的高坊二级电站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城区程控电话从6000门扩容到1.6万门,13个乡镇实现程控化,完成浦城至武夷山75.42公里的长途光缆的铺设,形成光缆通信双循环。为建设大城关,进行城区建设26平方公里的规划设计,进行兴浦路、正大路、南浦北路的改造和建设,城西开发区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日产2万吨的自来水工程开始施工。
  1996年,在国家宏观环境偏紧的情况下,继续通过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发挥金融部门龙头作用,依靠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且坚持把投资重点放在优化结构和保证重点工程上,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加快路、电、讯及市政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先行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336.7万元,完成路基19.7公里,水泥路面39.06公里,以及GBM工程,完成205国道浦城境内99公里公路的改造,完成省道花崇线城关至富岭段油路铺设。当年立项、开工建设樟元山隧道及接线工程。电力建设投资5000万元,“四面来电”的格局基本形成,县、乡电力联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全县有17个乡镇实现县乡联网。完成忠信柘溪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通信建设投资3200多万元,完成大小项目18个,开通83个村委会的程控电话,增加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发射点3个。城市建设投入加大,基本完成2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设计。环城河治理工程、南浦北路、七星桥下岚路拓宽改造工程、城西圆弧建设工程、兴浦路主车道水泥路面铺设工程、城区交通护栏及公共汽车营运、夜景工程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和竣工,使城区面貌显著改观。
  1997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总额3.61亿元,增长22.4%。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的12件,18个项目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8月12日提前1个半月,总长1060米的樟元山隧道贯通,接线路基成型。2000千瓦的高坊二级电站扫尾工程结束,并开始装机调试。燃煤热电站扩建工程开始施工,牛角陂电站建设进展顺利。通信建设,完成城乡程控电话扩容2.4万门规模,19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207个村委会实现电话程控化。205国道沿线无线通信覆盖率达90%。市政建设完成城区26平方公里规划和浮盖山旅游资源开发方案的报批工作。新环城河建设及附属工程全面竣工,改变长期困扰城区的排污排洪等问题。城区防洪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兴浦路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完成城西开发区一期工程东区配套及二期开发征地60亩。完成正大路、五一三路、皇华山路、南浦北路等城区主要道路的整修、绿化配套工程。文化广场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看守所、拘留所搬迁进展顺利,完成工程量的70%。小区开发、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功能逐步加强。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95年,全县19个乡镇,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754名,居南平市第三。建设教师住宅154套,1.17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校舍4.07万平方米。计划生育率96%,人口自然增长率4‰。连续15年保持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全县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模范县”。
  1996年,教育工作以实现“两基”为目标,全县小学生入学率101.6%,初中生入学率100.3%,新建校舍项目79项.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文化工作硕果累累,散文集《南浦赋》由海峡出版社出版,史话《八闽古邑浦城》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官居七品》由海峡出版社出版,县赣剧团创作的现代赣剧《解烦丹》代表南平市参加全省第20届戏剧艺术节会演,并获得6个奖项,还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共送戏下乡68场,乡村放电影1700场,送书下乡398人次,送书15.37万册,向农村赠书2.23万册。卫生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卫生院合作责任制。卫校大楼和中医院门诊大楼基本完成,县医院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增添CT机等先进设备。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93%,广播人口覆盖率80%,在全省县级台第一个开通中央台四套加密频道节目。社会治安工作开展以“打现行、破积案、摧团伙、抓逃犯、缴黑枪”为主要内容的“严打”斗争,社会治安有较大的好转。计划生育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地位,人口出生率12.43‰,计划生育率97.36%。
  1997年,科技工作以实施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为重点,全年共引进、推广先进技术26项,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项。教育工作“两基”顺利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并实现“实验教育普及县”目标。素质教育全面启动,教师调配管理走上正轨。体育工作连续8年保持学校体育达标先进县。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政府复核评审。地方志编修取得好成绩,《浦城县志》获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和福建省地方志奖一等奖。社会治安工作以开展严打整治和禁毒专项斗争为重点,形成严打、严防、严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计划生育工作巩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人口出生率12.32‰,计划生育率96.21%,计划生育合格和基本合格村率达86.35%。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1995年,农村开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是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10元,比上年增加425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799元,比上年增加26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8亿元。全县城乡住宅竣工面积38.02万平方米。城关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8.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1平方米。
  1996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零售物价涨幅3.7%,大大低于9%的控价目标。老区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认真抓好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完成扶贫攻坚任务1546户6702人,完成7个自然村132户535人的“造福工程”搬迁任务。加强奔小康工作力度,全县有5.55万农户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0.25%。农村人均纯收入2247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30元,增长11.8%,城乡储蓄存款7.05亿元。城乡住宅竣工面积36.1万平方米,城关居民人均使用面积20.28平方米,居住面积13.12平方米。
  1997年,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市场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商品零售涨幅1%,大大低于6.5%的年度控价目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亿元,增长
  13.5%。列入1997年度小康验收的13个乡镇50个村1万户农户,实现基本小康。全年完成脱贫965户,4237人,实现7个自然村,118户,465人的造福搬迁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2.2元,增长25.3%。全县城乡住宅竣工面积58.85万平方米,城关居民人均使用面积21.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9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努力为实现浦城在世纪之交迅速崛起,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各方面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挖掘和利用浦城历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本县革命纪念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烈士纪念碑、展览馆等教育人、熏陶人的功能,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到建设祖国、振兴浦城上来,广泛开展“我为企业奉献,我为家乡添彩”的建功立业活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县城竞赛活动的优胜县城称号。
  1996年,中共浦城县委八届九次会议通过《浦城县“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是年,以浦城置县1800周年庆典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开展以“知我浦城、爱我浦城、建我浦城、兴我浦城”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把庆典纪念活动及筹备过程作为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来抓。10月18日~19日庆典期间,还举办纪念大会,边界贸易交易会,部分重点工程开工典礼、文娱晚会、大型文艺踩街、文物展、书画展、花灯一条街等各种文化经贸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是年,继续在全县各条战线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和评选职业道德“双十佳”活动。在20个窗口行业开展优质服务,还开展“倡守文明用语、禁用服务忌语”、“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对社会承诺服务等活动,各单位广泛宣传《浦城县公民文明守则》和“五讲十不”等市民行为规范,中共浦城县委、县政府把岗位学雷锋活动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弘扬和宣传,掀起“学先进、比奉献、创业绩”的热潮。县电教办摄制的《深山找铀人》获“红星杯”全国中共党员电教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革命烈士真树华学习、向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新典型——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学习的活动。是年,城区面貌有很大改观,围绕学习张家巷,创造高标准的文明县城,立足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和提高县城城市化程度,集中力量实施市政设施、交通、环卫、夜景、绿化、防洪、市场、文化等环境建设的“八大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盼望多年的环城河治理得以开工,被视为“老大难”的垃圾袋装处理,逐步走上正轨,收集户数达9100户,覆盖面为85%。城区装上三座高架灯及霓虹灯、折射灯、广告灯箱和跨街广告等,各种灯饰,把城市美化与商业广告有机结合起来。城区五一三路和南浦北路设置交通护栏,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环境综合整治也全面展开,县先后下达6份有关环境整治的文件。落实县委常委、副县长挂点包街、县直各单位领导实行“五包”的路长负责制。成立城市管理执法大队,加大管理的执法力度。城区各共建片突出抓扩大社区服务功能和促进社区安全稳定两个方面工作,创建文明安全片区的活动由点及面展开,居民小区环境面貌逐步得到改善。
  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和分级负责的领导格局初步形成。是年,广泛开展“满意服务、情暖浦城”和“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以文明县城,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重点,通过抓竞赛评比,抓示范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创建活动的开展,整体推进。创建文明县城从细胞工程入手,抓好文明安全片区、文明单位和“三优街”的创建和管理。创建文明安全片区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示范小区建设有新的进展。创建文明行业以窗口单位为突破口,“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扎实开展,各行业围绕“造满意氛围、抓满意服务、创满意岗位、求满意效果、塑满意形象”的要求,开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全县共推出13个市级、39个县级窗口示范单位,带动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围绕奔小康建新村,重点抓乡镇机关和乡镇所在地的文明创建和文明户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容镇貌整治,并同移风易俗活动相结合,精神建设整体水平有新的突破,南浦、仙阳、临江三镇被评为新一届市级文明乡镇,仙阳镇在南平市亿元镇创十好文明集镇竞赛活动中名列赛区第一。是年,继续按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大力加强环境和建设与综合整治,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形象工程10件实事,城乡环境面貌有显著的变化。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年”活动中获五县总分第一名,被南平市人民政府援予优胜县城称号。
  光泽县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光泽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55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7.5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36元,工农业总产值12.99亿地,财政收入4978万元。1996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22亿元,增长8.5%;国内生产总值8.19亿元,增长7.92%;工农业总产值12.42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5133万元,增长3.11%。1997年,光泽县形成“一区两路三线”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区”即城区建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深化企业改革,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两路”即北路一镇二乡,形成粮、竹、矿、特种养殖等经济发展格局;两路一镇二乡突出果、药、食用菌、常规养殖等食品产品的开发。“三线”即铁道、国道、省界沿线,发挥交通与省界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通运输业和边界贸易,搞好国道沿线的山地综合开发和石材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规模效益开发带。是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5亿元,增长10.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314元,增长9.5%;工农业总产值13.75亿元,增长7.6%;财政收入5801万元,增长13%。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44亿元,增长9.5%。粮食总产量12.08万吨,增长3%。农村经济总量有所增长。禽肉产量4610吨,增长105.3%;猪肉产量6777吨,增长7.3%;水产品产量2938吨,增长32.8%;水果产量2309吨。全县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76万亩,建立1.38万亩速生丰产毛竹示范片,完成幼林抚育12.65万亩、毛竹垦复5.39万亩。森工生产总产值7511万元,实现税利1422万元。“三五七”绿化工程顺利通过省验收。林业深加工重点项目——中密度纤维板厂正式试产。乡镇企业总产值8.77亿元,增长9.1%;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4.54亿元,增长27.41%。
  1996年,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7000亩,蔬菜面积扩大1.2万亩。特种养殖形成规模,甲鱼养殖企业60家,养殖面积1300亩,比上年增加250亩,实现产值达1亿元,上交税收282万元。全县养羊1.5万头,养羊专业户38户,百只以上的黄羊场6家。禽肉产量4888吨,增长6%;猪肉产量7895吨,增长16.5%;水产品产量3583吨,增长22.0%;水果产量2640吨,增长14.3%。奶类产量110吨。全年完成人工造林更新面积2.16万亩,幼林抚育8.5万亩,毛竹垦复7.5万亩;完成木材生产收购10.9万立方米,木材销售13.5万立方米,实现森工总产值5755万元,上交税利1100多万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70亿元,增长3.1%;粮食总产量12.63万吨,增长4.6%。
  1997年,实施5项“十个基地”建设,即10个千亩;10个五百亩双季稻基地、建立高产示范片;10个母猪基地;10个山地综合开发基地,10个百头黄羊养殖基地。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95亿元,增长6.1%。粮食总产量12.76万吨,增长1.03%。茶叶产量651吨,增长6.2%;水果产量3359吨,增长27.23%;其中梨产量1182吨,居南平市首位。食用菌总产量174吨,增长39.20%;水产品总产量3813吨,增长6.42%;牛肉产量208吨,居南平市第二位;猪肉产量5758吨,家禽肉产量4988吨,居南平市第一位。蔬菜面积5.02万亩,产量6.1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26万吨。全年完成人工造林更新8176亩,幼林抚育4.5万亩,毛竹抚育14.5万亩,完成森工总产值5502万元。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5.12亿元。企业完成技改项目6项,累计完成投资2410万元。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2.14亿元,出口交货值778.7万元。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7412.2万元,出口交货值935.9万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6438.5万元,出口创汇1552万美元。
  1996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重点抓好县灯泡总厂、合成氨厂、轴瓦厂、水泥厂、电炉厂等几家产值超千万或税利超百万企业,实行“一厂一策”,调整产业结构。全年工业总产值7.72亿元,增长21.1%。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4.60亿元,增长0.79%;国有工业产值1.47亿元,上交税利367万元。全县矿业开采和加工企业达141家,年上交税费近百万元。
  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年初确定总结推广县酒厂学诸城试点成功经验,工业企业确定氨厂、磷肥厂、水泥厂改制;内贸企业组建粮食企业集团;饮服公司、盐业公司、粮食基建工程公司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点;商业全局推行第四轮承包。水泥厂、除尘器厂等挂靠省属企业,对碳化硅厂耐水砂片、灯炮厂高效节能电子萤光灯、氨厂进行技改。至年底,33家国有企业中有14家进行改制,其中股份合作制7家,拍卖2家,租赁承包3家,破产2家。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8亿元,增长8.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4.9亿元,增长0.79%。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44亿元,销售产值1.37亿元。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1.26亿元,销售产值1.05亿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3691万元,销售产值3396万元。
  三、对外经贸快速增长。
  1995年,外向经济迅猛发展。全年合同履约率、开工率和客商实际到资率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分别为100%、93.3%和53.2%。全年新批准项目12个。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03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71.9%;实际利用外资603万美元,增长20.0%。
  1996年,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全县先后推出招商项目102个,从中筛选出10个大中项目为主攻点。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2家,合同外资654万美元,实际到资606万美元,增长20.1%;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完成1.3亿元,增长26.21%。
  1997年,’97光泽边贸会招商引资取得成果,签约项目13项,总投资479万美元,利用外资407万美元。是年,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57亿元,增长20.4%;农村出口商品供货总额4387万元,增长46.3%,新批“三资”企业10个,扩产增资项目3个,实际到资728万美元,增长20.1%。
  四、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199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增长19.8%。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全县个体私营企业达4992户,纳税676.1万元,增长61.3%。边界贸易硕果累累,第四届边贸会商品成交额达3.86亿元。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基地新增面积700亩,禽蛋基地年饲养土鸡3万只,淡水养殖基地养鱼产量2000担。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比上年增加321元,有500户农民搬进新居。
  1996年,商业、供销社企业先后实行第三、第四轮承包,大力拓展经营渠道,盘活资金,推销压库商品95万元,内贸企业减亏10个,盈利企业11个。抓好副食品基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建立蔬菜基地,新发展二、三线菜地200亩;扶持生产重点大户,切实搞好淡季、节日的副食品供应。全年定购粮食入库2076.2万公斤,在南平市率先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5.3%,比上年涨幅回落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980元,增长24.4%。农民人均纯收入2137元,增长27.13%。扶持个私经济发展。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527家,私营企业35家,个体、私营企业上交税收756万元。
  199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亿元,增长14.9%。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99.7,下降0.3%,低于年初预定上涨6%的控价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378元,比上年增加241元,增长11.3%,全县商业网点2063个,从业人员5206人。
  五、财政金融形势平稳
  1995年,全县财政收入4978万元。其中县级收入3690万元。财政支出5057万元。其中基建投资67万元;科技三项经费20万元,支援农业生产399万元;农林水气象426万元;文教卫生1628万元,城市维护147万元,科学事业20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年未各项存款余额35032.3万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6693.3万元。
  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5133万元,增长3.1%,其中县级收入4353万元,增长18%。财政支出5062万元,比上年下降0.1%。对科技三项费的投入比上年增长3.0%,共投入26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年未各项存款余额41426.1万元,增长18.3%。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3133万元,增长24.13%。
  1997年,全县财政收入5801万元,增长13.0%。其中县级收入4923万元,增长13.1%。财政支出5641万元,增长11.4%,实现收支平衡。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62亿元,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4.27亿元,增长6.1%。
  【基础设施步伐加快】 1995年,城市基础设施完成第四期旧城改造,累计投资1.22亿元,拆迁旧房11.6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6.02万平方米,新建商居综合楼等21.12万平方米。开通新丰至西排、云际至佛寨出省公路。是年完成316国道工程投资2030万元,拓宽、铺设养鸡场至和顺桥水泥路,三中至册下沥青路。完成文昌路中段水泥路面铺设,安装了城市大型塔钟,新建农工商停车场、胜利桥头公园和10亩花圃。先后新盖了邮电、土地、供销、电力、公安、法院、建行等大楼。大洲国共谈判旧址、彩色喷泉、游乐场、图书馆、九里峰公园、有线电视台等相继建成,使城乡文化娱乐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小水电发电量8732万千瓦时,创历史最好水平。引资新建的福源电站、仙华洲电站将投入运行。3个乡办水电站实施技改增容,全年共发电7062.17万千瓦时,增长10.1%。兴建水利项目2个,新增灌溉面积445亩。投资700多万元修复水利工程550处,恢复灌溉面积3.69万亩。是年,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7336门,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交换机容量11.7门,县城区每百人拥有电话交换机容量50门。架设了光泽至崇仁,寨里至司前的光缆,实现全县城乡电话传输数字化。福(杭)贵成光缆建设给光泽增开了邵武、江西资溪两个南北方向的出口电路,改变了光泽多年只有一个出口电路的局面。城乡电话用户,新增1701户,累计有用户5736户。无线寻呼新增1523部。
  1996年,全县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36万元。完成316国道和顺桥至册下15.7公里二级公路改建;基本贯通316国道沈家边至和顺桥3公里新开路段,完成投资830万元,占投资计划76%,完成工程土石方23.6万立方米;完成省道册下至杉关21公里沥青路面铺设;完成217路西段450米长、18米宽水泥路建设,新购置10部公交车,开辟城区公交专线。完成了217路200米自来水管网改造,新建3座水冲式公厕;开通了垃圾堆放场简易道路,完成城区防洪工程梅树湾段220米的堤坝建设;完成2座高杆灯和30个窗口单位的装饰安排。完成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改造前期工作。完成了二中综合楼部分装修、李坊中学学生宿舍楼加层、实幼综合楼等11所学校4950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完成了长庭至司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年,福源电站、仙华洲电站相继投产发电,新增装机18404千瓦。邵光11万伏输变电线路改造工程动工。全县年发电量7500万千瓦时,增长6.2%,全县水电总产值2500万元。全年投资600万元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79处,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完成了GSM基站建设,并于6月开通并入全网运行,开通16个信箱。寨里、止马支局程控交换机各扩容500门,全县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18384门。城乡电话新增用户1500户,新增无线寻呼机用户1425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42户。
  1997年,316国道沈家边至和顺桥3公里改建路段,已铺设水泥路面2.6公里,完成投资1206万元,占投资总额86%。316国道册下至花山界一期工程已批准立项并开工修建。投资50万元完成火车站广场前道路改造,改造路长120米,改造后路面宽为28.5米。新建建南路水冲式公厕一座,在文昌路东段投资20多万元建成长400米广告灯箱一条街,共设置广告灯箱40个。完成县乡有线电视微波联网首期工程,共投资50余万元。是年共有4座水电站建成投产,新增装机1470千瓦。全县年发电8192万千瓦时,增长9.2%。实现产值2275万元。全年投资240万元,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90处,恢复灌溉面积2.3万亩。是年,突出“三大重点”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北溪流域治理方案的规划,司前等乡开始实施;抓好城区防洪堤建设,完成城区防洪规划并通过省级验收,首期工程开工,加快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新增县邮政楼、止马、华桥三个模拟基站。新建止马GSM数字移动基站和寨里摸拟直放站。扩大县邮政楼GSM基站的容量。新建无线寻呼7频点。移动通信可覆盖全县75%的乡镇。完成园岱、增坊、长庭、岱坪、仁厚等行政村村话建设工程,并改建了大陂、十里铺等村的电话线路。新增城乡电话用户1509户,累计用户达7992户。新增无线寻呼机用户242户,累计达458户。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1995年,计划生育迈上新台阶,人口出生率11.15‰,一孩率74.9%,计划生育率91%。经省、市计生委抽查考核,均达到全国先进县的标准。全年实施“星火项目”7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项目20项,开发新产品20项。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全年教育经费投入1512.5万元。小学“四率”连续10年保持省一类标准。中小学流生得到有效控制。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新建校舍2万多平方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95年高考上省专线86人,比上年增长13%。全县广播覆盖率72%,电视覆盖率93%以上,可同时接收转播15套电视节目。城区绿化覆盖率53.3%。西溪万吨水厂扩建工程完成,城区供水普及率由64%提高到90%以上。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完成扩容改造。
  1996年,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着重抓好毛竹低改、II优838水稻良种栽培、食用菌和烟叶等20项新产品开发和20项科技项目的推广。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把实施“两基”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多渠道筹资近300万元,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对止马、李坊、华桥3个乡镇“两基”的县级评估验收。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完成了司前、寨里、鸾凤、华桥4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调整了城区医疗网点布局,完成了县医院与鸾凤乡卫生院、中医院与杭川镇卫生院的合并工作,设立了城区防保所、县卫生监督所和卫生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县医院通过二等乙级医院验收,投资140万元购买1台CT机。加强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重点抓了华桥文化站建设,整修恢复了止马、司前、寨里文化站的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和电影院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农村电影的放映工作,组织了嘉顺杯卡拉OK歌手大赛、边贸文艺演出等汇演,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全县建有有线电视村18个,地面卫星接收站63座,电视覆盖率95%。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全年人口出生率13.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计划生育率为93.18%,经省、市计生委抽样考核合格。
  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扫盲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6.89%,脱盲巩固率为95%以上。1996~1997学年初7~12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辍学率为0.2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5周岁人口文盲率1%以下。综合性医院分级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光泽县医院被确定为二级乙等医院。完成县乡有线电视微波联网首期工程,共投资50余万元。是年,部分乡镇恢复配备村级农技员。计划生育工作经省、市计生委抽样考核合格。全年人口出生率13‰,计划生育率93.6%,人口自然增长率7.72‰。
  【小康村建设见成效】 1996年,全县85个行政村有56个村、18352户,经市、县检查验收基本达到小康村的要求,分别占总村数和户数的65.8%和70%;8个乡镇中寨里、鸾凤两个乡镇率先进入小康乡(镇)。全县农村用电户达99.5%,行政村通公路达94.1%,行政村通电话达54.1%,新通电话的行政村有3个,新装电话农户155户,电视机普及率达90%,有20个村装有闭路电视。同时抓好“建新改旧”和村容村貌整治,支持和帮助建新村8处87户,完成2万
  平方米近200户农村旧房改造。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全年有3个村388户1615人摆脱贫困。农民人均收入达2137元,增长27.1%。
  1997年,全县有64个自然村,19852户经验收基本达到小康要求,扶贫攻坚对象中有75%的农户跨进小康行列,其余25%的农民也已脱贫。至年底,全县农村有57%的乡镇、75%的村、76.7%的农户达到小康标准。
  【养鳖业再上新台阶】 1995年,全县养鳖企业达52家,其中吸引外资发展养鳖9家,内联26家,本县联合养鳖17家。总投资1.2亿元以上,养殖面积1050亩,其中商品鳖养殖34家,养殖面积800亩;养殖亲种18家,养殖面积250亩。年产鳖苗90万只,商品鳖150吨,创产值8000万元,实现税利3300万元,被省政府定为“福建省名优淡产品养殖示范区”。至1996年,拥有58家大小养殖企业,吸引外资投入达3600万元,总产值达1.23亿元。
  1997年,养殖面积1350亩,其中亲种350亩,商品鳖1000亩,450吨。拥有大小养殖企业60家,其中国有1家,外资7家,个体私营、联合体52家。总投资9600万元,其中中外合资3600万元,个体私营、联合体4500万元,国有1470万元。
  松溪县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松溪县围绕“重农、强工、兴三、活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突出“改革、发展、稳定”主旋律,广泛开展“财政增收年”活动,战胜百年罕见的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7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31亿元。全年财政收入3057万元,增长26.4%。
  1996年,松溪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以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统揽全县工作大局,立足县情,组织和发挥全县各方面力量,为完成全年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达7.35亿元,增长18.1%,国内生产总值7.36亿元,增长18.0%,工农业总产值9.44亿元,增长18.1%。财政收入3605.2万元,增长17.96%。
  1997年,松溪县围绕“富民、富村、富乡、富县”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8.77亿元,增长17.0%;国内生产总值8.76亿元,增长16.8%;工农业总产值11.33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4201万元,增长16.5%。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84万亩,粮食总产量8.26万吨。绿毛茶1401吨,居南平市第二位,水果产量11114吨,其中青梅产量30吨,居南平市第一位。是年造林面积3953亩。生猪出栏头数7.02万头,猪肉产量5391吨,家禽肉产量1157吨,食用菌总产量2670吨,其中香菇1397吨,居南平市第二位,蘑菇种植面积42.27万平方米。全县建成标准菇房4200座,规范栽培菌种60万平方米。乡镇企业总产值5.13亿元。
  199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9.6%。粮食总产8.57万吨,增长3.8%,定购粮入库1142万公斤。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八大产业”初具规模,种植烤烟8828亩,产值1200万元,税利170多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茶叶“丰收工程”,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茶叶总产1605吨;水果1.26万亩,其中青梅产量55吨,增长83.3%。蔬菜5.4万吨;全县共有毛竹林22万亩,立竹量为2100万株,小径竹1万多亩,竹林占林地面积22%,年产笋2.3万吨.加工清水笋罐头6200吨;更新造林1.1万亩,生产木材3.78万立方米。食用菌总产量1921吨,其中香菇1369吨,灵芝3100立方米;肉类总产量7252吨,其中生猪出栏7.22万头,山羊出栏1.07万头;渔业总产量3550吨。
  1997年,农村以“竹、烟、菌、茶、果、木、菜、养”八大产业为主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竹、烟、菌、茶四个主导产业取得的成果更加明显。全县农业总产值5.89亿元,增长16.7%。建立丰产高效竹林基地3.2万亩,种植烤烟2.02万亩,产量5.68万担,创产值2577万元,创特产税、增值税1206.9万元;食用菌总产量2613吨,栽培香菇3400万袋,产量2134吨,增长55.9%。全县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20个,年加工产值达4.8亿元,上交税利800万元。灵芝3600立方米,姬松茸4.66万平方米,产值7500万元;茶叶总产1805吨,增长12.5%。粮食总产量8.83万吨,增长3.04%。投资150万元改造1.26万亩中低产田,并对3万多亩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
  二、经济改革迈出较大步伐。
  1995年,企业改革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强化企业扭亏增盈的措施。水电总公司实行紧密型管理,水泥厂改制为石壁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大理石厂破产拍卖给私营企业,造纸厂、无线电厂、二轻机械厂实行租赁经营,农械厂、铁厂、鞋业总公司、工艺美术总公司、印刷厂、磷肥厂实行风险抵押承包。仿古家具行业成立同业公会,推行行业管理,带动和促进仿古家具上规模、上档次。乡镇企业加快改制步伐,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全县改制的乡镇企业260家。双源村在全县率先成立村级农工贸一体化的兴业有限公司。“公司+农户”发展到21家,带动1.84万户农户共同发展。18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22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内贸企业有191个柜组、门点落实了国(社)有民营、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占整个内贸企业柜组数的90.5%。全年工业总产值3.61亿元,增长20.1%。
  1996年,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27.6%。其中轻工总产值3.19亿元,增长61.9%,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9838.1万元,销售产值9907.9万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亿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300万元。
  1997年,农村继续推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工业企业加大转机建制力度,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从整体上搞活。主要抓烟叶复烤、茶叶精制、精密铸钢、制罐及竹器、蔬菜加工等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对国有小企业,实行风险抵押、租赁承包6家,破产4家、拍卖1家,组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家。内贸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各项经营责任制,增强活力。全年工业总产值5.44亿元,增长20.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4.97%。
  三、内外贸易不断扩大。
  1995年,个体、私营工商户达3322户,缴纳税金595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25.4%。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9幅、面积1.29万平方米,回收资金337万元。新办“三资”企业2家,实际到资100万美元。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7103万元,增长47.4%。新发展内联企业58家,吸引县外资金5000万元。劳务输出1.2万人,其中常年性4000人。
  1996年,内贸经济进一步繁荣,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3618户,从业人员8564人,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达6304万元,个私企业产值达277.1万元。新增市场面积5000平方米;年末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3亿元。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展,全社会外贸出口供货总值9138万元,占年计划的102.7%。新批准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208万美元。县外贸公司获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取得进出口经营权。
  1997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签订外资合同项目8项,总投资540万美元,其中天池娱乐城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县发展“三资”企业11家,总投资255万美元,增长26%。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09亿元,增长20.3%。蘑菇、黑木耳、灵芝等向沿海城市、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出口,全县年出口交货值达137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300万元,增长44.2%。境外劳务输出161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995年,全县基建投资1696万元。并发动全民捐资、投工、投劳,大抓基础设施建设。松新线城区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全线通车,并通过验收,成为南平市第一个完成验收的先行工程。完成大布至旧县5公里油路铺设、6条14.7公里乡村公路的新改续建,县乡公路养护评比连续第7年获南平市第一。完成前进水库电站左右岸拦河坝工程,累计投资1800万元;投资近千万元修复水利水毁工程427处,恢复灌溉面积1万多亩,新增灌溉面积4000亩;年发购电超过3000万度。完成6000门程控电话扩容任务,建成长龙岗移动通讯基站,实现全市首家移动通讯覆盖全县的目标。建成县游泳池和城区集贸市场一、三区工程,拓宽三星路,改造和兴建教师公寓2座,架设长龙岗差转台8.7公里输电线路。动工兴建闽北果品加工厂,来龙山森林公园,湛庐山旅游风景区开发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要求组织实施。
  1996年,全年基建投资3155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前进电站大坝土建、大坝闸门基本建成;总投资790万元的输变电工程开始动工兴建;城区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加快了步伐,东大路拓宽改造一、二期工程,工农路人行道、慢车道、绿色带已完成;县田径场着手规划设计;松新线旧县至新窑路段6公里油路建设全面完成,杉柯线改造完成6公里路基和4公里油路,完成投资210.4万元;北大街“园丁”工程和城庙下“安居工程”竣工;集贸市场建成交付使用;投资130万元增设医疗设备全部到位,并开始运转。
  1997年,前进电站已累计投资43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95%;11万伏变电站第一期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3.5公里输电线路架设完工;第二水厂进入施工;旧县至溪东22.7公里油路铺设全面完成;建成茶平茶叶批发市场,旧县香菇批发市场,县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服务中心;完成东大路拓宽改造,铺水泥路面3825平方米,工农路铺设人行道水泥路面1.65万平方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858万元,增长38%。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95年,实施各项科技兴农、兴工、兴林措施,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8项,开发新产品11项。小学“四率”连续12年保持部颁一类标准,高考万人上省专线比率和应届生上省专比率居南平市第一。投入697.9万元,完成教育项目25项。郑墩、溪东两个乡镇“两基”工作通过县验收和市核查;全县16所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合格校标准,全年扫除文盲750人。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县、乡各级领导共同努力,终于摘掉落后帽,被省政府授予三类先进县称号。卫生防疫得到加强,县医院通过省级创爱婴医院标准评估,幼儿“四苗”接种率达96%以上;完成改厕280个,改水受益2000人;清理取缔53家不合格医疗诊所和药品经营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成功地举办县首届农民运动会和十二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第三届艺术节暨首届湛庐文化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调频广播覆盖率95%,电视覆盖率90%,70%的村委会开通有线电视。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达到“县长环保责任书”要求。档案馆通过省二级馆达标验收。全年安排救灾救济款130万元、救济大米16万公斤,完成了1994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扫尾工作。
  1996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6项,创产值6000万元,开发新产品17项,创产值1800万元;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小学“四率”连续13年保持部颁标准,正常儿童入学率达99%;高考上省专线176人,万人上线率和应届生万人上线率,继1995年之后再次居南平市第一位;“普九”基建项目完成总投资764万元;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以乡为单位的“四苗”接种率达85%以上,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3%;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工人运动会,学校体育继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连续6年保持省先进县荣誉,由省政府推荐全国表彰;计划生育工作再次被省政府授予三类先进县称号,计划生育率98.52%,出生率9.11‰。广播电视与省有线电视联网,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民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18.17万元。松溪河长期遭受上游浙江省庆元县造纸厂和染料化工厂严重污染问题,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庆元造纸厂终于封闭蒸球停产,松溪河受污染问题得到暂时解决。
  1997年,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0期,培训1.5万人次;推广应用科技成果7项,新增经济效益630万元;教育“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市核查验收,高考万人上线率连续第三年居南平市第一位;计生工作全面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计划生育率达98.18%;卫生保健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县红十字医院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学校体育达到“国家锻炼标准”,被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92起,摧毁犯罪团伙9个。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果。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村主干和上岗培训和下岗村干部的安置工作。着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节约村级招待费103.2万元,剔除不合理开支189.5万元。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三条例一准则两规定”的辅导教 ,全年共立党政纪案件33件,全部结案,挽回经济 23.61万元。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5元,比上年增加404元,其中花桥、郑墩等4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7元,比上年增加410元,584户、2683人基本摆脱了贫困,人均纯收入在650元以下的贫困户减至1605户、7454人。“造福工程”共搬迁8个自然村,有69户、304人移居新村。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亿元,人均储蓄近1700元,中共松溪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中的“菜篮子”工程、先行工程等7件基本完成。旧城改造、卫生设施建设、“园丁”与“广夏”工程尚未完成的项目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1996年,全县组织市、县、乡工作队203人下乡驻村,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建设。建立扶贫基金56万元.626户贫困户脱贫。架设输电线路5公里,解决13个自然村的电网建设,拓建6条贫困村公路,安装3个村电话。年底,首批37个村,第二批30个村通过小康验收、小康进程综合得分77.10.其中,715户3340人摆脱绝对贫困,基本完成2个乡(镇)67个村2.3万户农户10.6万人小康验收达标。农民人均纯收入1965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56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增长11.6%,食品类零售物价指数上升6.1%。
  1997年有6个乡(镇)17个村7600户农户基本通过小康验收,509户2285人消除绝对贫困.96户447人完成造福工程搬迁,全县88.9%的乡(镇)84.85%的村和82.9%的农户生活达到国家制定的小康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26元,比上年增加26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1亿元,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增长16.9%。
  政和县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政和县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4月16~17日雹灾和5~6月洪涝及下半年干旱等自然灾害,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6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7亿元,财政收入3522万元。1996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4亿元,增长7.1%;国内生产总值7.61亿元,增长6.4%;工农业总产值10.12亿元,增长5.4%;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1%。1997年,围绕“加快发展、项目启动、脱贫甩帽、基本小康、财政平衡、城乡文明”的工作目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58亿元,增长14.0%;国内生产总值8.53亿元,增长13.7%;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优惠政策,做到5个到位即领导、物资、资金、技术、服务到位,取得了大灾之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成绩,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经济综合评比第二名。农业总产值4.83亿元,增长20.2%。粮食总产量9.12万吨,增产2577吨,增长2.9%。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增长21.5%,居南平市首位,产值1.3亿元,增长19.8%。基地蔬菜和常规蔬菜同步发展,种植面积扩大50%。林业“三五七”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有林地面积达171.8万亩,超过省定责任目标11.22万亩;垦复毛竹14.3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幅居南平市第一,总量居南平市第二。茶叶年产2670吨,增长18.0%,产值3360万元。水果生产以发展锥栗、银杏等名优落叶果为主,水果产量1.11万吨,增长29.8%。全县建养鳗场3家、面积200亩,水产品产量增长33.5%;生猪、家禽持续发展,肉类总产7726吨,增长7.2%。特色养殖产值达6500万元。
  1996年,推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战略,既抓粮食生产,又抓特色经济规模开发,并以抓扶贫和奔小康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抓粮、林、竹、菇、菜、茶、果、特色养殖等八大产业的巩固、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9.57万吨;造林面积1.2万亩,幼林抚育面积6.5万亩;竹业面积32.8万亩,竹业经济产值达1亿元以上;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花菇2000万袋,总产量3851吨,产值近2亿元;茶园面积6.52万亩,产量2630吨;以高山区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基地蔬菜达5000亩;以锥栗、银杏为主的名优果类发展到3.8万亩;水果产量1.01万吨。农业总产值4.96亿元。
  1997年,以四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产值达6亿元以上的全省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坚持开展“竹业开发年”活动,建好总面积达50万亩,产值突破2亿元的竹业基地;抓好以板栗为主的名优水果开发,建成12万亩以上的闽北最大落叶果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建成产值达2亿元的“菜篮子”基地。是年,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增长14.87%;全县食用菌总量达1.08亿袋,产量4738吨,增长23.03%,跃居全省第二名。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先进县,澄源乡荣获全国食用菌先进乡的称号。巩固发展林竹茶果主导产业,垦复和改造36.5万亩竹林基地,增强竹笋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新种毛竹1.36万亩,小径竹开发初具规模。全县完成造林1.8万亩,幼林抚育1.20万亩;新开茶园1100亩,改造茶园0.8万亩,茶叶产量2949吨。增长12.13%;水果产量1.48万吨,增长46.36%。东平、石屯等乡镇首次种植烤烟并获得成功。反季节蔬菜以新优品种、基地示范、拓展市场为重点,发展商品蔬菜5000亩,增长38.8%。
  二、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1995年,工业改革坚持“抓大放小、大的搞好、小的放活”的方针,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先后采取分块承包、整体租赁、嫁接改造、破产拍卖等改革形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使企业在摆脱困境中求得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5.45亿元,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300万元,增长10.8%;产销率95.5%,实现税金458.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72亿元,增长36.5%,其中乡村办工业产值3.25亿元,增长19.6%。制订《关于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新增私营企业31家,使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887户、私营企业达到82家,缴纳税费65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总额的36.5%。
  1996年,加快企业改革和转机建制的步伐,继续推行“抓大放小”和“一厂一策”的思路。对重点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推行厂长、经理年薪制,使水泥厂、磷肥厂、水轮机厂、电力公司等骨干企业产值效益有所增加,对印刷厂、酿造厂等企业继续推行租赁制。坚持一手抓“月亮圆”,一手抓“满天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使全县茶叶、清水笋、食用菌、木竹加工等资源转化加工渐成规模。是年全县工业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增长9.6%;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63万元,产销率95.1%.实现各种税金304万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
  1997年,重点企业水泥厂、水轮机厂、磷肥厂、物资总公司等企业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按《公司法》要求规范运作;酒厂、化工厂等长期停产半停产企业按计划实施破产;特困企业县茶厂治理整顿工作有序进行,老大难企业铅锌矿等实行承包、拍卖、租赁经营、盘活部分有用资产、改变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增强活力,全县国有工业改制面达100%。全县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好于往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完成技改投资713万元,水轮机厂“三改七”项目顺利完成,磷肥厂5000吨氧化锌一期生产线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水泥厂完成成品车间磨机改造。全年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增长12.94%。
  三、内外贸易同步发展。
  1995年,商业企业采取“以小变大增实力,以大变小添活力”的改革措施。兴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突出菇、菜、猪、茶、竹、果、木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大力推销地产的木材、机电、化工、木制品等工业品。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2.10亿元,增长26.5%;城关集市贸易成交额增长21.3%,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物价指标比上年回落25.1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全社会出口总值1.04亿元,新批准项目4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1万美元,增长50.3%。县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获国家经贸部批准。
  1996年,继续实施“以贸兴县”的战略,抓大经贸,促大流通,发挥国营主渠道优势,发展多元化流通产业大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8亿元,全年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6.3%,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共引进外资8家,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26亿元,增长21.2%。其中,外贸出口963万元,增长12.7%;工贸出口1.16亿元,增长22.4%。
  1997年,全年完成社会销售品零售额3.11亿元,增长20.6%。国合商业完成销售总额1.2亿元,比降3.42%,新建农副产品市场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315万元。物价指数持续回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1%,其中集市贸易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2.7%,分别比年初下达控价目标任务下降4.47个百分点和4.87个百分点。积极组团参加南平市“5.18”招商贸易洽谈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厦门洽谈会。全县征集60多个名优特新产品参展,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招商项目21个,签约水产养殖、蜜饯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开发等6个合同项目,总投资505万美元,签订贸易合同92.5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59亿元,增长25.8%。实际到资490万美元,增长22.2%。
  四、财税金融形势运行平稳。
  1995年,完善财税征管,着力培植财源。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522.6万元,增长26.3%,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711万元,增长31.3%,保证重点经济建设和正常费用。职工人均年工资从3652元提高到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4.9万元,增长12.48%;各项贷款余额2.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90万元,增长8.51%。保费收入967万元,超额完成计划5%。
  1996年,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积极巩固林、茶、笋、菇等基础财源,培育重点国有企业利税大户等支柱财源,开发养鳗、养鳖、土地出让、房地产等新兴财源,拓展出口创汇等外向型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县级收入完成3269万元,增长20.6%;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全年共支出5853万元,占年预算86.1%。金融形势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88万元,增长17.34%;各项贷款余额2.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2万元,增长8.72%。保费收入1075万元,增长11.8%。
  1997年,以发展生产、培植财源、加强管理、控制支出为出发点,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建立“划分税种、确定基数、定率递增、收支挂钩、超收全留、短收全赔、一定三年”的新的财政体制,全县财政总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完成年预算的101.0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840万元,增长17.5%。财政支出636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96.67%。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27亿元,比年初新增存款6270.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83亿元,比年初增贷585.9万元。
  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1995年,政和县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政策。年初召开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表彰2位纳税状元和34位纳税大户;每季度召开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倾听意见;对守法经营、帐证健全、年纳税1万元以上的32户个体私营企业,确定为重点私营企业。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参加9.8厦门外经贸洽谈会,制定鼓励政策。引导35名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81户。私营企业也发展到82家,从业人员达到6937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的11.72%;注册资金达2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129万元;实现产值5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产值上百万元的16家。个体私营工商业户的商品零售额1402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66.77%;缴纳税费650万元,增长18.2%.占全县工商税收36.5%,其中纳税10万元以上的16户;出口供货总值3000万元,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的27.3%。1996年,全县发展个体工商户650户,增长14%。1997年,个体经济发展较快,新增个体工商户353,私营企业36家。至年底,全县共有工商户4884户。民营企业政和聚脂厂进入全省百强个体私营企业行列,政和通用机械厂志超牌KZC型快速蒸饭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熊山锅炉厂被定为福建省生活锅炉定点厂,熊山化工厂“杀蚧灵”获南平市科技成果奖,产品为国内首创。政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得到上级好评,并在南平市推广。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1995年,在巩固电气化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全力抓紧下温洋水电站建设,自1993年7月正式动工以来,累计完成投入3750万元,占静态投资的52%,主体工程完成工程量70%,评定的单元合格率为100%、优良率71.6%,居南平市重点水电建设项目之首。新通电3个村委会,通电率达96%。“先行工程”投入750万元,其中暗桥二级路完成2.8公里30米宽的路基和1/3的主车道水泥路面;镇前至杨源和镇前至郢地2条公路完成20公里的油路铺设,修建乡村公路7条42公里。一至三期旧城改造完成拆迁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成元峰庄一号弄排水沟等15项城建设施工程。全县开通程控自动电话15872部。七星溪流域治理进入审查立项阶段。
  1996年,继续把改善电、讯、路、市政等基础设施,作为奔小康和双文明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年基础建设投资3038万元。下温洋电站引进香港永沛水电投资有限公司5300万元合资开发,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020万元,占总投资66.6%;城关至暗桥2.7公里二级路改造,累计投入资金1020万元,占总投资79.7%;镇前至屏南双溪和镇前至周宁泗桥两条公路35公里油路工程全面竣工;“平津”公路油路化路基工程全面完成,路面铺设8公里,投入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76.6%;斜镇线油路工程省交通厅立项6公里,并动工建设;北大路改造方案已经拟定。全县继开通2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之后,把重点转移到提高话网质量和村委会通话率上来,建成石屯移动电话中转站,新增话机1516部、寻呼机2049部。旧城改造二期工程两座大楼即将交付使用,三期工程全面封顶,四期工程已拆迁完毕,开始基础施工。南大街综合改造已经启动。
  1997年,全年基础建设投资4983万元,增长64.0%;更新改造投资2894万元,增长897.9%。装机1.5万千瓦,投资9500万元的下温洋电站两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该工程是政和县建县995年以来最大的工程,也是南平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主体工程有65米高的栏河坝,长1公里的引水系统工程,高分别为36米、46米的竖井、调压井,年发电4529万度的地面发电厂房,1座110千伏的升压站及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等。城区防洪第一期第一阶段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385万元,建成堤坝1.01公里。城关北大路2.35公里准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完成工程量70%,实现基本通车;完成镇前至澄源16.5公里和西津至东平18公里的柏油路铺设。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市政设施,改造城区自来水主管道10765米,新建和改造公厕4座,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新建和改造4个贸易市场,继续抓好东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续建;岭腰边贸市场基本完成,建成澄源、镇前、外屯、江上等香菇市场;新南小综合楼竣工,体育场续建工程投入30万元,完成护坡和400米跑道平整工程;老干部活动中心完成框架建设;县宾馆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工程量60%。高雄楼竣工投入使用,东华大厦、龙宫花园、粮食大楼启动建设。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995年,计划生育率为89.87%,人口出生率18.9‰,自然增长率14.23‰。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525.7万元,全县中、小学在校生37059人,小学“四率”连续第12年保持省、部颁标准;超额完成初中招生任务,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在园幼儿8255人,幼儿入园率54.93%。全县高考上省专线121人,比上年增加12人,上线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农函大招生完成任务率连续3年居南平市第一位。实施科研开发33个课题、27个项目。创爱婴医院通过省市评审,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省级社会治安综治重点县顺利通过验收。
  1996年,围绕争创计划生育全国先进目标,狠抓合格村建设,计生创先通过市里验收。实施教育“普九”工程和科技“七大工程”,全县投入500多万元,兴建“普九”工程54个,新、扩、改建校舍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4个乡(镇)通过“普九”达标验收。规划兴建的新南门小学,已完成基础部分施工。县医院开展创建二级乙等医院活动,中医院创二级甲等通过中期评估;卫生进修学校和妇幼保健综合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防疫部门开展了药品市场清理,保护群众用药安全。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奔小康文艺演出队赴农村巡回演出。新建体育馆投入使用,广播、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频道增加。社会治安在继续抓好综治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场以“打现行、破积案、追外逃、摧团伙、缴黑枪”为重点的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
  1997年,全县计划生育率95.72%,人口出生率为15.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2‰。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方针,筛选确定“优质菌菇种植培育、周年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研究”、“星溪河流域小径竹防洪护堤高产栽培研究”、“烤烟丰产栽培技术开发”等六个科研项目,并付诸实施,收到显著效果。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实现“两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32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0.89%,初中阶段入学率107.09%,初中毕业率达88.8%。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分别为20.59平方米和11.04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02平方米和4.83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合格和基本合格占86.36%,全县中小学人均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基本达到各类标准要求。“两基”、“普九”扫盲工作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卫生初级保健达标攻坚已经启动,防疫综合楼动工兴建,卫生进修学校综合楼、妇幼保健综合楼投入使用。县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CT机,中医院引进体外震波碎石机等先进诊疗设备,县医院通过市级
  “二级乙等医院”评估验收。开展医疗市场整顿,规范医药经营和个体行医。29个小康村实现广播电视“三通”,增加城区电视节目3套,建成外屯乡有线电视网和9个村级有线电视网络,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和91%。认真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和抗灾救灾工作。深入殡葬改革,开展治理整顿乱建寺庙、坟墓工作,净化社会风气。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把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与经常性打击结合起来,常抓不懈,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和县摘掉贫困帽】 政和县是典型的山区、老区县,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贫困县,也是南平市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十二年的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至1997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1元,比1985年的363元增加1778元;粮食总产量92777吨,人均占有粮440公斤。如期实现1997年脱贫目标。1986~1997年,全县累计脱贫15871户(含返贫户)82094人,脱贫率98.9%,并有85%脱贫户开始走向致富道路,95%以上农户家庭有一个以上特色种养或加工流通发展项目,全县5个贫困乡全面实现贫困摘帽。12年间,建设饮水工程84处,解决1.24万人饮水问题;实施“造福工程”,搬迁330户1879人;建新村12个,建新房4.95万平方米。各类家电普遍进入百姓家,群众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提前三年实现脱贫甩帽奋斗目标。为此,省挂点领导贺国强省长专门对政和脱贫情况作重要指示“祝贺政和县经过多年努力摘掉贫困县帽子,但仍需加大力度,继续巩固扶贫成果,向小康迈进。我同意继续挂点政和”。
  【小康工程取得成效】 中共政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采取县、乡单位挂点包村、项目扶贫、科技下乡、硬件扶持和结穷亲戚等措施。三大历史性任务进程加快。对1996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1800户9573贫困人口,县里下拨扶贫贴息周转金200多万元,扶持每户发展2000袋香菇,户均增收300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1800元以上。造福工程完成1000人任务,比市里下达的500人任务翻一倍。新通电话17个村,共77个村实现通讯目标;全县除4个村以外,已有119个村实现通路目标;1997年解决84个自然村4943户用电问题,47个村饮水问题。全县在1996年3个乡(镇)、70个村通过小康验收的基础上,1997年确定并验收了29个小康村,使小康村总数达98个,占总村数的78%。
  【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政和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重视抓住特色、发挥优势,主攻重点,提出用3年时间,把政和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优、市场最广、效益最好的“中国菇县”的奋斗目标。1995年,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总产量3605吨,其中香菇产量3356吨,居南平市首位。1996年,全县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总产量3851吨,增长6.82%。其中香菇产量3717吨,增长10.76%。各类保鲜厂、脱水厂2000多家,菌业生产、加工产值达2亿元。1997年,全县食用菌1.08亿袋,总产量4738吨,增长23.03%。其中香菇4680吨,增长25.9%,跃居全省第二位。菇业新增农业特产税等税费近千万元。菇业已成为政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香菇基地之一,是年,政和县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