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01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342-3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平市1995-1997年教育事业工作情况。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事业 南平市

内容

【“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1995年,南平市实施“两基”工作全面启动,把“两基”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组织实施“154”工程和“851”计划,延平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1996年,从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和执法监督四个方面下功夫,邵武、建阳、顺昌、武夷山、建瓯5个县(市)高标准、高质量地通过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邵武市追拨教育经费128万元,乡镇自筹资金投入教育追补273.81万元,扩大校园面积103.5万亩。建阳市追拨教育经费472万元,乡镇自筹资金投入追补186.71万元,扩大校园面积63亩。顺昌县追拨教育经费142万元,乡镇自筹资金追补238万元,扩大校园面积102.2亩。武夷山市追拨教育经费288.6万元,乡镇自筹资金投入教育追补206.84万元,扩大校园面积78.58亩。建瓯市追拨教育经费512万元,乡镇自筹资金投入教育追补649万元,扩大校园面积159亩。5个县(市)乡镇自筹资金投入教育均超过25%的要求。1997年,浦城、松溪、政和、光泽4县又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财政追补教育经费共736.9万元,乡镇自筹资金补投教育1530万元,扩大校园面积637.48亩,扩建校园面积20.89万平方米。至此,全市“两基”目标全面实现,比全国提前三年,比全省提前一年。
  【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5~1997年,南平市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一、办学体制改革。贯彻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社会团体及民间力量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年,全市创办了19所民办学校,招收新生1547人。1996年,对21所民办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收费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当年经市教委审批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发展到56个,全市民办中小学共招收新生1960人。1997年,武夷山市60名退休教师集资60万元,创办1所小学,解决外地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总结推广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经验,中等以下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采取措施,加大中师毕业生分配力度.加强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师资力量。1997年中师毕业生95%以上分配到边远缺编学校任教,同时辞退一批代课教师;创造条件取消小学、初中重点学校,推进小学升初中免除升学考试、就近入学步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市贯彻落实全国农科教结合精神,实施“三教”统筹,充分发挥教育整体功能,并制定《南平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方案》。1996年,在基础教育中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因素,全市有2.5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初三后、高三后职业技术培训;以当地农村奔小康项目为重点,实施“学校+农户”改革,联合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1997年.在抓好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同时,抓好5项工作:首先抓渗透。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内容,教学中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其次抓初二后分流教育。全市145所学校实行初二后分流教育,分流人数1.1万多人,占农村初三学生总数的23.7%。再次抓“两后”培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进行一个月的实用技术培训,毕业证和职业技术教育合格证联发,初、高中毕业生受职业技术教育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8%和76.2%。第四抓职业初中。组织未升学的小学生和初中流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走联合办学之路,通过“骨干带一般”的内部联合、“学校与行业”的本地联合、“学校与沿海城市”的外向联合,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五抓农村成人教育。以农村文技校为依托,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短、平、快”为特色,以“种、养”为重点,“三教”统筹,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2万人,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
  四、调整城区中、小学布局。1995年,全市撤并办学规模小、效益差的小学教学点105个,寄宿制小学发展到325所,普通中学发展185所,基本满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1996年,市人大审议通过《南平市保证学校用地的决定》,为保护学校用地提供了法律保障。1997年,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使教育服务并服从于经济,市教委制定《南平市城区中学布局调整方案》,提出中学实行初中、高中分离,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分离,创办高级中学。农村中学不办高中,各县(市、区)创办1~2所高级中学。
  五、全面完成分离企业办学工作。1997年,9所企业子弟学校顺利完成接交工作,实现平稳过渡,与市属其它学校接轨,企业分离办学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
  【教育“五大工程”成效明显】 一、“素质工程”开始启动。1997年,全市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市教委分别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长、校长参观、考察汨罗素质教育模式;编印《素质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全市中小学教师人手一册;确定延平区为素质教育试点,探索素质教育路子;加紧研究制定素质教育评估体系。继8月全省第一次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南平市召开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教委素质教育会议精神,制定南平市推进素质教育总体规划,扩大素质教育试点。
  二、“龙头带动工程”进展顺利。1996年,市教委提出“以市带县,市县一体,全面发展”的“龙头带动工程”,通过加强市属学校建设,形成“龙头”,带动全市各类学校向前发展。至1997年,市属学校在班子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校园建设、设施配备、教学成绩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市属学校“龙头”地位基本确立。南平师范附小逸夫楼、剑津中学图书馆、延平江滨小学教学楼、南平师范学生食堂综合楼、建阳师范学校学生宿舍楼、南平实验小学综合楼六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1330平方米,投资1856.14万元,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缓解了南平城区、市属学校校舍紧张状况。此外,建阳师范附小教学楼危房重建进展顺利,12月12日已封顶。
  三、“学校菜篮子工程”初具规模。1996年,市教委为改善寄宿学生生活条件、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提出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学校菜篮子工程”,邵武市被定为试点单位。到1997年,试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邵武市政府、教育局、乡镇、学校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菜篮子”基地得到快速发展。10月,市教委在邵武市召开“学校菜篮子工程”现场会,全面推广邵武经验。年底,全市农村学校已有“菜篮子”基地1212亩,鱼塘483口,养鱼8万余尾,养牲畜3000多头。一些学校还利用山地种植板粟、毛竹,利用水渠、水塘养殖螺蛳,学校“菜篮子”工程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都分别作了报道。
  四、“园丁工程”再展新容。实施“园丁工程”是贯彻《教师法》,为教师办实事,改善教师待遇的重要内容。并依据《教师法》加强检查监督,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兑现;推进教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确保教师正常医疗。1995年,全市落实新建教师住房1050套,面积7.94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城镇和农村教师住房特困户,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7平方米,成套率达到44.4%。初步建立起教师工资兑现保障机制,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津贴全额列入预算,不留缺口;民师工改方案全部出台,部分县市开始兑现民师工改工资,继续实行工资乡镇统筹。教师正常医疗基本得到保证。1996年,全市落实新建教师住房1080套,面积8.1万平方米;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15平方米,成套率达58.3%。1997年,市委、市政府把新建1000套教师住房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年完成732套,其中市本级完成教工住宅197套。年底全市教师人均居住面积8.81平方米,成套率达61.8%。在教师节期间,全市各地追补教师超额医疗费近100万元。
  五、“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1997年,市教委提出改造薄弱学校三年规划,从当年起每年治理100所薄弱学校(中学20所,小学80所),实现一年一变样,两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为加快改造步伐,对薄弱学校采取倾斜政策,实行“五个优先”,即改革与发展优先,经费投入优先,基建和维修优先,设备和使用优先,支教干部、教师优先。同时制定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对照标准抓班子、抓管理、抓投入、抓带动,实行一校一策,落实领导责任。当年确定改造的100所薄弱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 1995~1997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一是财政投入为主渠道。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1997年,全市财政性经费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拨款基本做到“三个增长”,乡镇一级基本做到自筹资金的25%用于教育。二是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加强。农村教育附加费按1.5%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新三税”的3%计征,城镇教育建设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0~17元计征,还新开征城镇义务教育费。同时,加强对教育税费使用情况的监控。三是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市教委及全市教育系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利用各种关系,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的联系与接触,沟通感情,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前提下,广泛争取海外华人、社团捐资助学。1996年,全市共引进外资500多万元,其中政和县接受“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款250万元;南师附小、浦城实小接受香港邵逸夫先生赠款共计100万港币;香港沈炳麟先生捐资续建项目8个;政和、武夷山接受香港赖昌兴先生赠款100万元;浦城万安希望小学接受三木集团赠款20万元;政和镇前郢地小学接受福州东榕公司赠款10万元;延平区江滨小学接受香港邝启涛先生赠款20万元。1997年,利用外资近千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顺昌县一次性就得到台湾蔡少明先生无偿捐赠260万元。四是发展校办产业。加强对全市教育市场的内部管理和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经营管理,落实责任,充分占领教育内部市场。1995年,全市勤工俭学纯收入达2700万元,1997年达3600万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95~1997年,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以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为依托,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职务晋级培训、新教师参加见习期培训。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一级的岗位培训,并组织对小中高教师进行资格评审。1997年,全市共有3100人参加职务晋级培训,450名新教师参加见习培训,20名校长参加省教委组织的完中校长岗位培训。有3949名小学教师参加大中专自学考试。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89%、93.02%和64.33%。鼓励教师参加基本功训练,参加教师达2万人。在全省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南平市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同时,进一步开展《教师法》的学习和“敬业、务实、爱生、奉献”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建立教师言行规范督察队,以教师“十要十不要”规范教师言行,开展“师德之星”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师德模范。
  【学校德育工作结硕果】 1995~1997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重视学校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大中专学校积极培养、发展优秀青年学生入党、入团,树立一批优秀学生模范。同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加强学校德育基础建设,做到“六个落实”,即德育设施落实、德育基地落实、德育制度落实、德育教材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德育活动落实。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学校、家庭、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办好家长学校,与工商、公安等部门配合,取缔校园周围的种种音像、游戏机室等。开展转化后进生专项教育活动,实行“一对一”或“一对二”帮教。根据省创建文明学校的内容,组织全市各学校深入开展“五育人”活动,结合南平市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体育先进城市、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全市选择20所中小学作为市级道德教育试点校,设计爱国爱乡、勤劳俭朴、自制自律、乐于奉献、尊敬父母等试验课题,开展试验活动。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詹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