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746
颗粒名称: 社会生活
分类号: D669
页数: 13
页码: 322-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
关键词: 社会 生活 南平市

内容

劳动工资
  【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1995年,全市劳动部门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劳动工作的“重中之难”来抓。年初即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对企业富余人员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在坚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再就业方案”。坚持企业自行消化和社会帮助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以点带面和抓基地做示范办法,实行企业内部消化,行业之间协调,生产自救基地安置,社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一起上,努力拓宽就业领域,扩大就业门路,加速失业人员安置和富余人员消化分流。到12月底,全市共安置失业人员19489人,占全年任务数18000人的108.2%,安置分流富余人员14902人,占任务10000人的149%,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创办再就业基地15个。完成就业训练任务22566人,其中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转业转岗训练8937人,分别占省下达任务的103.5%、111.72%。围饶“再就业工程”转变就业训练工作重心,开展多种形式的转业转岗训练,帮助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提高职业技能,参与竞争就业能力。全市共举办失业职工就业指导培训班28期,参加人数1171人。1996年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基地同企业深化改革,扶贫攻坚,创建文明城市,建设“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提高劳动者素质等联系在一起,千方百计增加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全市安置失业人员1.9万人,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3137人;分流消化富余人员1.3万人。1997年,作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全市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富余人员大量增加。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首先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宣传,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再就业工程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再就业工程的社会氛围,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打好基础。其次,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与工商、教育、卫生、建委、工会等部门协调,制定12条优惠政策。下岗失业职工可凭劳动部门发放的《失业证》和《下岗证》到有关部门办理享受优惠待遇。第三,建立和规范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企业下岗人员。市本级、行业和试点企业三个层次组建再就业服务机构,根据不同职责,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按照“量入为出,稳进快出;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上下协调运转,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纳企业下岗职工。全市共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分中心和工作站41个,接纳下岗失业职工6000人,其中市本级接纳18个试点企业符合托管条件的下岗职工4017人。第四,筹集再就业工程基金,保障托管人员的基本生活。按照再就业工程基金政府、社会、企业“三家抬”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其中市政府和社会142万元(含破产企业预支42万元),企业按每人每月80多元筹集。10月开始,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审核拨付托管人员每人每月144元的基本生活费(最低工资标准的60%),共计114.8万元。第五,组织转业转岗训练,提高托管职工的再就业能力。采取公共课与专业课、自培与委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托管职工的转业转岗训练,并提高配套服务。参加培训的下岗人员达8019人,其中市本级3230人。第六,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分流安置下岗失业职工。消化分流安置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的重点放在当地,立足企业自我消化,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开辟各种新的就业岗位。全市共消化分流安置进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3629人(市本级2404人),发放下岗证487本。同时注意安置城镇失业人员的安置,共安置21268人,其中失业职工2533人,企业富余职工15677人,组织转业转岗训练10408人。
  【困难企业职工解困工作】 1995年,全市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劳动就业工作中,十分注意为困难企业解忧愁、送温暖、办实事,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共发放失业救济金320万元,生活借款60万元,生产自救借款260万元。1996年,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重视抓好国有企业解困工作,把解困作为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层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落实解困工作责任制,做好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好解困资金的筹集工作,确定困难企业和职工的范围和发放标准,制定解困的一系列政策,建立资金发放等有关制度,解困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1997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筹集483万元慰问困难企业695户,困难职工2657人,离退休人员3516人。进一步对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情况跟踪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特困职工的基本情况,核实困难对象,建立帐卡,做到困难企业清,特困人员明,防止重漏现象。积极筹集解困金,实现解困金发放正常化和制度化。3月开始,全市共筹集解困金253.7万元,审批困难企业305户,发放解困金186.1万元,18944人次领取了解困金;发放解困证3642本;为26户企业开设了“工资预留户”;并及时、准确地做好解困工作的各种信息反馈。
  【职业技能开发】 1995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重点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一是技校招生工作,确定“以定向分配为吸引生源的突破口,实行责任制为工作手段,完善激励机制为动力,加大宣传力度为保障”的工作方针,圆满完成当年技校招生任务,共招生1884人。二是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首先组织1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历时7个多月,完成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应知应会材料及评分标准等母卷的制作工作,基本设置全市较为完整的试题库,为正常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各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评员进行岗前培训,共举办6期考评员培训班,培训266人。加快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立,至年底建站21个,正常运转的有16个,已鉴定高、中、初级工2764人,其中初级工985人,中级工1727人,高级工52人。三是做好技师评聘工作。省下达任务100名,完成99名(其中高级技师2名)。四是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组织开展全市性高级维修电工、汽车维修、邮电系统9个工种的技能比试活动以及旅游系统的烹饪大奖赛。还组织电焊工和纺织女工参加省组织的技能比试。六是实施个体工商户持证上岗制度,全年新从业人员1773人,取得证书的有566人。1996年,坚持职业技能开发为促进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在推进技校改革过程中,做到“两头抓”(一头抓招生,一头抓安置就业),“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提高,一手抓思想素质提高),技校工作管理加强,质量提高。全市技校完成招生1811人,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不少技校在探索新形势下招生和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各类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各种培训,培训出初、中级工6000余人,高级工500多人。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27个鉴定站在60个专业工种开展技能鉴定,鉴定人数4250人。完成技师评聘150人。同时推进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和集团试点工作,建瓯培训集团和市级职业技能开发集团,融市场信息预测、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安置就业为一体,为职业技能开发和实现市场就业相结合找到新途径。1997年,各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培训实体通过脱产半脱产、函授等形式培训初、中级工6187人,培训高级工250人。全市技校招生工作早布置、抓落实,共招收2228人,超额完成招生任务,其中邵武技校还开办“宏志班”,招收老区、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困难家庭中品学兼优的子弟32人,实行免费就学。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技校毕业生“双证率”达85%以上,广开门路,推荐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88%。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举办考评员培训班,清理题库试卷,完善硬件建设,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开展车、钳、电、烹饪、旅游等50个工种的高中初级职业技能鉴定,发证4267人。在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基础上,组织全市高级驾驶员、高级车工、中高级文字录入处理员、珠算等四场技能竞赛,参赛人数达228人。组织技师评审,报送省厅审批186人,已有165人取得技师资格。培训企业劳工干部602人,完成社会力量办学摸底工作。
  【加强企业工资宏观管理】 1995~1997年,全市劳动部门根据劳动工资管理宏观要管住、微观要放活的要求,在宏观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促进限高保低工作和工资正常增长新分配体制不断完善。首先,调整确定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对暂不执行最低标准的国有企业认真把关审批。1995年批准暂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国有企业65户,职工8290人,其中停产3个月的10户1130人,停产6个月以上的40户5978人,濒临破产15户1182人,集体企业56户2812人。1997年共批准235户。其次,制定经营者年薪制实施办法,经营者的工资同经营风险、经营责任、经营规模相结合,1996年确定在11户国有企业试行,运转情况良好。第三,抓好国有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工作。1995年实施企业有412户,职工92976人,分别占总户数48.9%和职工总数的66.9%。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采取“两低于”办法,自主确定工资总额和计税工资,1997年全市共核定工资总额63542.74万元。第四,改进和完善工效挂钩办法,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挂钩指标,实行双挂钩,并严格工挂清算规则,坚持“既挂上,也挂下”。第五,制定企业工资参考水平标准,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第六,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控制消费基金增长。1997年组织对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共检查企业709户,职工12.23万人,占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0.43%,职工总人数的94.33%,有效地制止超发多发工资现象。
  【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 1995年,通过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各县(市、区)劳动部门都成立劳动监察室,市成立劳动监察大队,有4个县(市、区)成立监察中队。根据劳动执法特点,并与法院联系共同设立劳动执法联络室,保证劳动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大检查,市人大、总工会、公安局、劳动局四家单位组成检查组15个,抽出有关人员128人,到企业边宣传、边检查、边整改,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帮助企业劳动工作规范化管理。到年底,全市共监察企业3073户,督促企业补交社会养老保险金74.72万元,补签劳动合同29187人,受理举报案件74起,清退童工8人,进行行政处罚7.145万元,发出整改指令书894份,意见1600条。根据劳动部和省厅的安排,进行三资企业劳动用工年度审查,促进企业加强法制观念。参加年审的三资企业145户,集体企业4户,私营企业1户,劳动用工合格的三资企业有73户,集体企业2户,合格率50%。同时认真处理劳动争议,注意化解各种矛盾,全年与市总工会配合在1038户企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效地把劳动争议解决在萌芽状态。按照省厅要求,在10个县(市、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主动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全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138起323人次,立案75起,案外调解63起,结案率达100%。全市劳动合同鉴证22.37万人。1996年,以全面落实劳动合同为中心,抓清理、抓补漏、抓完善、抓管理,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工作深入发展。全市建立劳动合同职工26.03万人,占任务96.7%。探索建立三方劳动协调机制,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试点工作。全市签订集体合同并报劳动部门审查有406户,涉及职工85991人。依法开展劳动监察,加大工作力度,监察企业2290户;依法纠正和制止违法行为;按照“三方”原则,坚持以调解为主,及时、准确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63起。1997年,全市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各类企业和个体户有3526户职工25.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1691户工勤人员1.14万人;建立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611户职工11.51万人。组织民工就业情况大检查和劳动监察执法月活动,深化企业制度报备和年审工作,共监察企业2307户,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8家,依法对24个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单位进行处罚,接受举报102人次,立案55起全部结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7起(其中集体争议案7起),结案率100%,妥善处理集体上访事件5起。全市建立乡镇劳动争议委员会110个,占乡镇总数的88%;鉴证劳动合同20154份(其中续订7117份),对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 1995年,全市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体制,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和劳动安全监察。全年监察企业1468户,发出通知书905份。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方面,主要抓“对锅炉房监察”、“锅炉定期检验”和“压力容器定期检验”3项工作,开展县市间相互监察活动,确保锅炉监察任务的落实。监察在运行锅炉房287座、比任务指标多6.47个百分点,检验锅炉845台、定检率90.6%,检验压力容器581台、检验率100%。工伤事故明显下降,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1996年,坚持教育与监察并举,落实责任制,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对2091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复审;按照《矿山安全法》、《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福建省实施〈矿山安全法〉办法》等法律、规章,强化执法监督工作,开展以企业劳动条件、安全状况和安全管理为主要内容,重点对矿山、建筑、建材、化工及易燃易爆危险企业和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进行监察。劳动安全监察员下企业1409人次,监察企业970户,提出监察意见6285条。监察锅炉房266座,监察率31.3%。锅炉运行检查101台,定期检验锅炉690台,固定式容器544台,并拓宽监察范围,对医用载人氧舱按新标准进行监察,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改造、检修。检测起重机械设备200台,电梯71台,自动扶梯12台,开展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技改项目竣工验收前安全评价。1997年,在开展第七次“安全生产周”活动中,组织全市性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举办厂长经理安全法规培训班,组建乡镇矿山安全监督员队伍并开展业务培训等活动,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安全监察活动,以查思想认识、查制度建设、查措施落实、查隐患整改、查事故处理、查实际效果为主要内容,重点监察矿山、建筑、建材、化工及易燃易爆和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发现问题及时发出监察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据统计,全市共监察企业899家,提出监察意见5970条;监察锅炉房333座,验收新装和修理锅炉139台,定期检验在用锅炉450台,定期检验在用压力容器568台。
  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显著】 1995年,全市开展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调查研究工作。10个县(市、区)通过摸底,初步掌握本地低收入家庭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根据财力,着手研究制订工作方案,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及救济对象和救济形式,为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好准备。1996年,按照民政部要求和省第十五次民政会议提出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线的标准、管理规程,在邵武市进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积累经验。2月1日和6月27日,邵武市、武夷山市分别正式颁布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12月,南平市政府制定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规定,于次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全市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格局初步建立。1997年,本着建立制度为主,保障面由小到大,保障标准由低到高的原则,采取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办法,截止12月,邵武、南平城区、建瓯、建阳5个市区已正式建立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共771户939人,发放保障救济金75万元,圆满完成省厅的部署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保障线的标准、管理规则。邵武市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为在全市逐步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救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1995~1997年,全市民政部门不断深化救灾体制改革,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将“217”科目(救灾预备金)和救灾粮差价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抵御特大自然灾害提供资金保障。1995年,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全部完成“217”科目设置,积累基金345万元,其中市本级100万元,县(市、区)245万元。按照省厅要求,两批救灾粮差价补贴款市本级配套52.5万元,县(市、区)配套72.3万元。当年全市“217”科目用于救灾开支达72.3万元。1996年全市累计救灾预备金496万元。121个乡镇先后遭受雪灾、寒流、龙卷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市、县两级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382.6万元,募集衣被25.5万件。1997年,10个县(市、区)127个乡镇先后遭受冰雹、龙卷风、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受灾人口159.95万人,成灾人口139.18万人,倒塌房屋2.79万间,农作物受灾122.8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2.95亿元。在紧急救灾中,“217”科目发挥较大效益,市本级累计下拨救灾款1622万元,全市动用“217”科目救灾经费222万元,帮助灾区重建新村32个,集中建灾民新房989户,分散建灾民新房2859户,基本解决灾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保证灾区社会的稳定。
  【农村社会救济和扶贫济困工作】 1995年,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从4月底开始对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进行普查,对新的五保供养对象进行审批认定,4814位五保对象换发(颁发)了五保供养证。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大为提高,集中供养的年人均940元,分散供养的年人均800元。全市135所敬老院中有93.7%实行五保对象乡镇统筹供养,建瓯、光泽两县(市)所有乡镇实现统筹统养。1996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民政局会同老区办、扶贫办、人寿保险公司制定《南平市农村“五保”奔小康工作规划,帮扶政策及实施办法》,不断拓宽“五保”对象的供养面,全市农村供养“五保”对象的比例达93.96%,超过市定目标7.3个百分点。其中小康村供养“五保”对象的比例达97.26%,人均供养标准中,集中供养的达1556元,分散供养的达1492元,比上年有较大提高。为改善“五保”对象的居住条件,民政部门筹措资金56.5万元,支助新建敬老院6所、改建乡镇敬老院11所。1997年,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开展救灾扶贫捐赠活动的有关指示精神和省厅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扶贫送温暖”捐赠活动,至年底,全市已捐赠75.5万元,衣被26.897万件,大米4.3万斤,棉被592床,毛毯215条,并及时分发到灾民和贫困户手中。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又上新台阶。全市民政部门将新建、改建敬老院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筹措资金52万元,建设示范敬老院1所,支持新建敬老院1所,改建维修乡镇敬老院28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发展】 1995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抓队伍建设入手,加强业务、财务、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逐级专业培训,同时采取任务与工资、资金挂钩,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调动农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投保工作中,对村财收入较高,有林业采伐、土地出让项目的富裕村,或在烟、茶、笋上市收入较多的季节组织农保人员下乡实行重点突破,涌现出一批收取保费10万元以上的村,50万元以上的镇,大大提高投保覆盖面和投保率。全市参保人数31102人,累计达40.7万人次,收取保险基金1180.12万元,分别完成省厅下达确保任务指标和力争任务指标的182%和169%,累计积累保险基金3730.5万元,当年发放养老金30.64万元,享受养老金领取598人。1996年,全市农保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推行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保工作上规模,管理上台阶。新入保2万多人,累计参保人数28万余人,收取保费1403.64万元,占省厅下达任务的146.6%,取得完成任务比例数和累计积累保费数两个全省第一的好成绩。1997年,农民投保基金增值利率由12%降为6.8%,给付领取标准大幅度变动。面临困难,全市民政部门群策群力、共商对策,努力稳定已参保人员,积极扩大投保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发展。全年收取保费970万元,新增投保1.4万人,使全市积累养老保险基金总额达6600万元,参保总人数达29.5万人,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任务。
  【社区服务】 1995年,社区服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服务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包罗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网点从上年的513个增加到727个,增长41.75%,社区服务业总产值1312万元,比上年增长55.8%。全市已有延平、建阳2个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和昭阳、紫云、四鹤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996年,全市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个,已占14个街道办事处的50%;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从上年31个增加到53个,占182个居委会的29.1%。
  社会福利
  【民政福利企业发展加快】 1995年,通过进一步落实福利企业优惠政策,抓好老企业技术改造、创办新企业,促进福利企业发展。全市福利企业完成产值16840.56万元,实现税利1331.55万元,新办福利企业15家,新安置残疾人178名,分别占任务的93.45%、110.96%、100%和118.67%。1996年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政福利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完成产值1.8亿元,利税1277万元,新办企业19家,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47人。1997年,全市民政福利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机制,推进技术进步,增强竞争活力,发展进一步加快。完成产值1.9亿元,利税1100万元,新办企业7家,其中市直属福利企业完成产值5000万元,利税240万元。
  【有奖募捐工作】 1995年上半年,有奖募捐工作出现滑坡,全市民政部门经过总结,查找原因,增强有奖募捐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借鉴新疆和厦漳泉等地“大兵团”、“大奖组”、“闪电战”销售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精心组织大奖组销售。延平、建阳、建瓯、武夷山、邵武、顺昌等县(市、区)在年底和元旦期间推出200~600万元几个等级的大奖组,都获得圆满成功。全市全年共销售福利奖券2500万元,完成省下达420万元销售基数的595%,700万元争取数的357%,人均购券8.61元,向省上缴各项资金375万元,投放福利金160万元。1996年,有奖募捐工作因种种原因,仅销售彩票770万元,但建立健全了灵活的销售发行机制,成功在政和县组织销售220万元的福利彩票,取得小县城卖大奖组的重大突破。全市年共筹集福利金150万元,争取省返还福利金229万元,累计投放福利金410万元,资助社区服务中心、精神病院门诊综合大楼、延平区康复中心、建瓯福利院、邵武儿童福利院等32个项目建设,夯实了民政福利事业的基础。1997年,加强有奖募捐工作规范化管理,落实整改措施,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大清理力度,回收被拖欠款项,使资金运作实现良性循环。全年省、市、县三级共下拨福利金205万元,投放资助15个社会福利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福利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
  优抚安置
  【落实优待金社会统筹改革】 1995年,全市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省实施办法,坚持以“乡镇统筹,普遍优待”的政策,切实保证农村义务兵优待金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共优待农村义务兵家属3482户,优待面达100%,优待金总额321.18万元,户均优待金1004.81元,基本达到农民中等生活水平。对其他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也给予适当优待,优待金额达18.3万元。各地还把落实抚恤标准与换发抚恤定补证结合起来,使抚恤定补标准得到全面落实,966名“三属”享受定期抚恤,标准达到月人均71.66元,299名在乡红军失散人员月生活补助人均达62.50元。同时做好老复员军人的定补工作,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拨出经费扩大复员军人定补面,有3984名在乡老复员军人享受月人均29.71元的定补金。松溪、政和、顺昌、浦城等县在乡复员军人定补面已达100%,抚恤定补标准超过部颁标准,基本达到省定要求。扶持优抚对象发展“五个一”生产,共建立优抚生产基地18个,扶持优抚对象重点户1355户。通过各级扶持,优抚对象中实现“五个一”一项以上的有34512户,三项以上的有10092户,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1996年,积极推进义务兵优待金统筹改革进程,使义务兵优待金由乡镇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市政府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优待金社会统筹试行办法〉的通知》,落实优待金社会统筹。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全面落实,共优待农村义务兵家属3462户,户均优待金1283.73元,优待金总额444.43万元,占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23%,优待面100%。全市共拨出优抚专款65万元,保证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在乡革命伤残军人抚恤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和提高,960名“三属”享受定期抚恤,有231名在乡失散老红军和4028名在乡的老复员军人享受定补。全市下拨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专项经费85万元,建立优抚基地17个,重点扶持优待对象1355户,优抚对象70%以上。1997年,全市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优待金社会统筹试行办法〉的通知》,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草拟具体实施办法,推进义务兵优待金社会统筹的改革,使优待金统筹由农民单一负担向全民均衡负担转变。邵武市当年正式实施优待金社会统筹办法,为全市进一步贯彻落实优待金社会统筹起到示范作用。农村优待金全面落实,保证了优待金随当地群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全年共优待农村义务兵家属3665户,优待面100%,优待金549.75万元,户均优待金1500元。抚恤定补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优抚政策的落实,有939名“三属”享受定期抚恤,178名在乡失散老红军和4152名老复退军人享受定补,1324名革命伤残军人享受抚恤(保健)金,抚恤定补标准超过部颁标准,达到省定标准。扶持优扶对象脱贫工作取得成效,采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的方法,建立优抚生产基地18个,扶持优抚对象重点户1355户,扶持的优抚对象中有84.5%以上实现了脱贫,生活得到提高。
  【安置工作、两用人才开发】 1995年,全市加强领导,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不断拓宽退伍安置的渠道,保证退伍军人第一次就业。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复退军人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南平市复退军人安置工作情况通报》,召开全市安置工作电话会议,促进安置工作的开展。针对安置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等特点,安置部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安置途径和方法。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配安置任务,二是采取个人自找单位与组织分配单位相结合。对农村退伍义务兵安置,重点抓好“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表现好、德才兼备的推荐到乡镇企业和村级组织中任职。全年共接收退伍军人1493人,其中复员干部2人,转业志愿兵75人,退伍义务兵1416人。按政策规定,需在城镇就业的519人,安置473人,回农村就业972人。1996年,全市共接收复退军人1073人,其中需在城镇安置的423人,安置393人。面向农村实际,实行政策倾斜,积极开发军地两用人才,把农村退伍军人安置纳入农村社会化服务轨道,农村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95%以上。1997年,全市共接收复退军人997人,其中需在城镇安置的358人,已安置328人,占总需安置人数的91.6%。扶持农村退伍军人开发生产,复退军人安置纳入农村社会化服务轨道,农村复退军人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仍保持在95%以上。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待遇得到落实,共筹措经费10万元,为军休所修建大门、围墙、门球场、铺设水泥路面,努力为军休干部排忧解难办实事,军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实。
  【“双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1995年,全市建立健全优质服务网络,扎实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两节”慰问驻军支出经费35.42万元,购买慰问品9794份,召开座谈会138场。全年拥军优属服务小组共组织活动2194次,22619人次参加,做好事5871件。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开展军休生产经营,实现生产经营创收9.68万元,人均创收1030元,为发展生产、改善服务、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提供条件。1996年,以创建省级双拥城为中心,健全拥军优属群众组织,提高群众双拥意识。共建立拥军优属服务小组1648个,组织活动2194次,参加活动23586人次。各地民政部门发挥地方优势,帮助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支援部队建设。解决各地人武部归建军队建制所需经费110万元,分期拨款300万元,用于预备役部队征地和基础建设。挤出168.8万元用于驻军预备役团、“三警”部队的通讯、训练等设施建设,安排随军家属工作15人,解决部队子女入学36人。全力支持部队搞好战备训练,做好陆军某部在南平进行导弹试射演习的各项保障工作,共拨出战备经费28万元,调动各种车辆180辆,供应食品30多万公斤,无偿铺设电缆4000多米,修建简易公路15公里,接待过往演习部队6131人次,慰问物品折合人民币17万元。全市双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南平市、延平区、邵武市分别通过省级双拥模范城的验收。1997年,拥军优属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拥军优属活动深入开展。141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拥军优属服务站,192个居委会和1605个村委会建立拥军优属服务小组。南平造纸厂、武警支队三分队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邵武市城郊镇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南平市电业局、邵武市环卫处等单位被省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精神文明指导办公室评为“双拥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社会行政管理
  【社团管理】 1995年,社团管理主要引导社团走“经费自筹、人员自聘、工作自主”的“三自”道路,开展社团审批、年检、财务检查审计等项工作,强化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禁止社团违法活动。全年批准成立新社团55个,依法注销违纪违规社团21个,社团年检率达86.1%。1996年批准成立社团53个,依法撤销社团14个,注销社团10个,社团年检率92%。并组织社团开展“为民服务日”活动,发挥社团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用。1997年,召开全市社团清理整顿会议,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年检市级社团142个,审计市级社团89个,审批发展社团7个。认真执行民政部《关于查处非法社团组织的通知》,制止非法组织“世界朱氏联合会”在武夷山开会,依法解散“南平市三株健康互相会”等非法组织。
  【婚姻登记管理】 1995年,重视婚姻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抓好婚姻登记员队伍建设和婚姻证件的统一管理。市、县两级共举办婚姻登记人员培训班11期,受训人员205人,合格者由市民政局发证上岗,保证登记员队伍的执法能力和廉洁自律。全年共办理国内结婚登记19748对,离婚登记755对,涉外结婚登记30对。严格按照政策开展涉外收养工作,共办理涉外收养37人。1996年,加强婚姻登记,严肃婚姻登记纪律,规范婚姻登记档案,婚姻登记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共办理国内婚姻登记26553对,离婚登记1241对,办理涉港澳台同胞婚姻登记78对。城市结婚登记率达100%,农村结婚登记率达95%以上。1997年,共办理国内婚姻登记24275对,涉台、华侨结婚婚姻登记107对,城市结婚登记率达100%,农村结婚登记率达98%以上。
  【殡葬改革和公墓建设】 1995年,深化殡葬改革,以抓南平殡仪馆的经营管理为突破口,拓展殡仪馆新的服务项目,全市4个殡仪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共火化遗体3752具,收入230.4万元。公墓建设形成规模,延平、浦城、建阳3个县(市、区)城区经营性公墓建成投入使用,其他7个县(市)城区公墓处在建设或筹建中。1996年,投入使用城市公墓5处、乡级公墓30处、村级公墓50处,火化遗体3625具,城市公墓安葬骨灰357穴。全市4个殡仪馆共收入273.5万元,实现利润49.4万元,公墓实现纯收入39.2万元。开展专项治理乱建坟墓工作,邵武、建阳、顺昌、浦城等县(市)已清除1858座坟墓。1997年,建成城市公墓8个,安葬骨灰1932个,盈利61.6万元,火化遗体4139具,火化率达26.82%,创收322.3万元,利润59万元。专项治理“三沿两区”乱建坟墓取得圆满成功,共清理乱建坟墓9226座。
  【勘界工作】 1995年,配合省勘界办,勘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勘测确定闽、浙、赣三省交汇点,完成界桩的埋设工作。统筹规划,完成浦城-建阳-武夷山、浦城-建阳-松溪两个三交点的确定工作;基本完成浦城-建阳43公里界线试点工作;初步完成省、地、县三级界线进行的调查摸底工作。1997年,落实勘界经费,培训勘界人员,提高勘界人员业务水平,勘界工作顺利开展。确定闽浙赣线521.48公里,占省下达任务97.7%,名列省勘界勘定评比第三名。市内勘界工作稳妥进行,确定7个三交点,勘定界线219公里,贯通率达77.4%,其中松溪、政和勘界线完成100%,为全面完成勘界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工作】 1995年,全市乡改镇2个,使建制镇总数达到76个,政区地名更改1个,设置乡镇地名标志105块,占127个乡镇的82.6%,村委会驻地自然村标志1467块,占村委会总数的92.1%,设置村委会驻地以上街、路、巷牌2931块,农村5户以上自然村设置门牌213937块。1996年,撤乡建镇1个,设立街道办事处4个,设立国道两旁地名标志31块,街、路、巷牌378块,城乡门牌44710块。1997年,为促进边贸经济的发展,做好从政和县铁山镇划出岭腰等7个村委会分设铁山镇、岭腰乡的区划调整工作。同时,搞好以国道两侧设标为重点的地名管理工作,共设立地名标志47块,街、路、巷标志270块,村委会驻地标志374块,门牌10789块,对78条地名进行命名更名,使标准化、规范化的地名得到较好的推广运用。
  扶贫老区建设
  【落实扶建项目,注重扶持效益】 1995~1997年,南平市、县两级老区办注重扶持项目选择,做好扶持项目的调研、评估、论证、筛选工作。项目安排坚持四个重点:一是重点安排“又老又穷”的老区基点村、贫困村,安排“行路难、用电难、看病难、入学难、饮水难”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二是重点安排“短平快”项目,扶持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有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菇、菜、烟、竹、茶、果等高价值特色项目,增加老区自身造血功能;三是重点安排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效益好的项目,紧紧围饶“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心,投入能改善生产条件和增加村财收入的项目,转变“重投入、轻管理、无效益”为“重投入、重管理、重效益”做法;四是重点安排“班子强、守信用”乡村的项目,对“从借款开始就不打算还款”和“欠拖不还”的乡村项目不予安排。1995年,省拨专项资金282.5万元(含省戴帽21.5万元),扶持安排274个项目,其中种植业44项,养殖业6项,乡镇企业8项,道路交通83项,水利电力62项,科教文卫64项,其他项目10项。当年完工252项,占92%,正动工或筹建22项,扶持了47个乡(镇),163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计造用材林1160亩,造垦毛竹19020亩,抚管果、茶园5340亩,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3000亩,发展食用菌1160万袋和淡水养殖62亩,扶持乡镇企业8个;新开(修复)乡村道路250公里,架设桥梁19座232米;架设输电线路100公里,修复农田水利18处,改善人畜饮水条件23处;修建学校16座9100平方米,建医疗站1处,广播电视、文化站6处,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8期,培训2190人次;实施“造富工程”114户554人等。1996年,省拨专项资金281.5万元(含省戴帽20.5万元),共扶持安排278个项目,其中种植业52项,养殖业3项,企业15项,交通74项,水利电力65项,科教文卫57项,其他12项。扶持72个乡(镇),159个行政村,总计扶持造垦毛竹林24810亩,抚管果、茶园7963亩,种植食用菌600万袋,养猪、羊250头,发展水产养殖160亩,扶持老区乡村企业5个,修建或新开乡村道路222.5公里,架设桥梁8座148米;架设通讯线路26公里,修建小水站3座147千瓦,架设输电线路87公里,修复农田水利17处,饮水工程23处,修建学校38所7705平方米,建电视文化站4处,举办各类培训班62期,培训3690人次;实施“造富工程”106户435人。1997年,省拨专项资金272万元(含省戴帽11万元),安排10县(市、区)81乡(镇)216个村,扶持218个项目。种植业46项,其中造林100亩,造垦竹林1376亩、茶果园9600亩,食用菌198万袋;养殖业3项,其中养猪(羊)100头、水产养殖530亩;交通66项,其中乡村道路202公里,桥梁12座910平方米,农村通讯线路40公里;水利水电39项,其中输电线路78公里,农田水利16处,饮水工程22处;企业2项;文教科卫46项,其中修建学校44所19722平方米,广播电视文化站9处,科技培训70期4085人次。
  【“五老”工作】 1995~1997年,市委、市政府重视“五老”工作,在开展慰问、密切党群关系的同时,加大力度,不断提高“五老”定补,改善“五老”生活待遇。1995年,市财政拨专款10万元,用于“五老”困难补助。各县(市、区)财政也挤出相应财力,用于补助。“五老”定补率由上年93%提高到95.2%,月补助最低20元,最高达120元。1996年,根据省老区办和省老促会的部署,对全市“五老”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提出《南平市“五老”生活困难状况及解决办法》报告。12月,市政府发出《关于提高“五老”人员定补标准的通知》,规定无依无靠的“五老”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80元,有依有靠的每人每月补助提高到50元。同时,为解决“五老”家庭困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11月对全市“五老”、烈士后代失学问题进行调查,向团市委、教委等有关部门反映。1997年,给予10位“五老”、烈士后代,免费提供上学,直到小学毕业。1997年,开始妥善解决“五老”遗孀补助问题,调查出全市共有“五老”遗孀322人。建瓯市有“五老”遗孀71人,7月开始每人给予生活补助30元。此后延平、浦城、政和等县(区)也实行定补,共139人。同时为解决“五老”看病难问题,推行“五老”医疗优惠卡,实行挂号费全免,床位费减免50%,检查费减免20%,治疗费减免10%。
  环境保护
  【概况】 1995年,市环保系统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监督”的方针,积极开展工作。年初,全市环保系统自上而下组织制定了各级环保目标责任书。市长夏玉瑚与各县(市、区)长签定了环保目标责任书。市环委会、市环保局也分别与9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企事业单位法人、领导和延平区乡镇、街道环保监督站签定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并实行项目落实、经费落实、考评落实“三落实”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环保工作。建瓯、建阳市环保目标责任制工作成绩较突出,邵武、武夷山、浦城3县(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简称城考)名列全市前茅。南平、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的城考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南平市环保局被评为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先进单位。松溪、顺昌县完成环境规划初稿。建阳市环境规划通过省级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同时,城市环境保护有关指标纳入城建管理的总体规划,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实行“依法、全面、足额”原则,对新污染源从严收费,对限期治理未达标,污染治理设施不运转,污染超标排放的依法提高征收标准和加倍收费。全市征收排污费944万元,比增13.7%,征收面98%。其中,市本级共征收排污费502.19万元,比增10.37%,开征面达99%。全年乡镇、街道饮服行业排污费征收500家,征收金额68.95万元。其中,南平市区征收建筑噪声超标排污费7.24万元,征收歌厅、舞厅、卡拉OK厅“三厅”超标排污费0.9万元,违章工地9家、罚款8200元。开征矿产资源生态保护费,征收南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峰铁矿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费4.7万元。加强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全年市本级安排污染治理项目9项,投资69.5万元,当年竣工7项,完成投资49万元,其中贷款资金15万元,污染治理补助资金34万元。省政府拨出2000万元作为闽江水环境治理启动资金,并在南平召开了整治动员大会。会议提出“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把治理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县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6月,南平市环境科学学会成立。
  1996年,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环保监督管理,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年初,市政府成立取缔关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颁发《关于取缔、关停污染严重小企业的紧急通知》.对取缔、关停对象作出明确界定,对工作步骤和组织实施进行统一安排。各地、各部门分工负责,按先停后理的原则,进行取缔关停工作。全市有85家小企业被取缔、关停,其中小造纸68家,小制浆4家,小电镀4家,小漂染1家,小选金点8个。在全省环保会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办公会议和电话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环保会议精神,进行全市环保总动员。同时,加强排污收费管理工作,全市排污征收企业3020家,征收排污费1048万元,比上年增加10.78%。市局本级征收536万元,比上年增加6.74%。开征30家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的排污费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费。全市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全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19项,总投资1150多万元。强化环保目标责任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部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66项,其中,环境建设项目27项,污染治理项目39项。完成环保项目58项,其中环境建设项目26项,污染治理项目32项。10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武夷山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3%,建成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标准。邵武市排污收费监理所和赵礼林等5人分别被评为福建省“八五”期间环境监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南平市荣获全省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检查评比第五名。
  1997年,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在城市环境管理,重点区域污染治理,防止污染回潮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各级层层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李川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并层层分解、责任细化。有关部门、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环保目标责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初,在南平市区实施《南平市地表水质监测实施方案》,对闽江南平段、富屯溪、建溪、崇阳溪、松溪、南浦溪、七星溪等溪流的16个断面54个监测点和11个饮用水源进行常年丰、平、枯三期监测,定期报送监测结果。开展延平湖水质网络重点取样分析,完成延平湖水质状况调查分析和防治对策课题,编写了建溪、富屯溪总量控制大纲。为防止污染回潮,市政府下达《关于重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污染回潮。市环保部门会同市、区有关部门,对取缔、关停的小造纸、小电镀、小水泥、小制革、染料、漂染、土法炼焦、土法炼硫、土法炼铅锌、土法炼汞、土法炼砷、土法选金、土法农药、土法生产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等“15小”企业多次突击检查,查处了永兴、红星、夏道等擅自恢复生产的小纸厂,并在南平电视台曝光。8月,市政府颁发《关于限期拆除年产5000吨以下小纸厂制浆设备的通知》,规定年产5000吨以下小纸厂必须在8月31日前自行拆除制浆设备(即蒸球落地,蒸锅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由环保部门组织力量强行拆除,并追究当地主要领导的责任。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纸厂基本按要求拆除制浆设备。全市年征收排污费833.09万元,比上年下降2.13%。全市安排污染治理工程15项,投资162.3万元,其中环保贷款项目4项,贷款资金112万元,环保补助项目11项,补助资金50.3万元。
  【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1995年,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起步。年初,市政府成立闽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南平市闽江流域污染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纸”的工作思路。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对全市小造纸厂清理整顿的通知》。市环保局随后组织召开延平区、南平市乡镇小纸厂清理整顿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南平市闽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提出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治理任务。至1997年底,闽江下游界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2000年污染整改基本达标的总体奋斗目标。对小造纸行业和15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整改原则和具体措施,对沿河两岸生活垃圾、建设弃土提出整改对策。依法关闭8家未经环保审批擅自投产制浆的小造纸厂,强制拆除了茂地、永兴等小纸厂的制浆设施。同时.对地处水源敏感区的西芹纸厂污染治理可行性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后,提出关停意见,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作出拆除制浆设施停止制浆生产的决定,实现市委西纸现场办公会议提出的停厂断污的目的,使扯皮多年的环境污染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1996年,各级政府按照《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实施“双加”(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工程。下达治理通知,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方面,主要致力抓严格执法。对未经批准仍在生产的2家小造纸厂强制关闭,封存制浆设备;责令10多家在建或在产的造纸厂停建、停产;对处于水环境敏感区、群众反映强烈的西芹纸厂,强制拆除制浆关键设备;对其余的小纸厂分别采取停止制浆、停产整顿和限期治理等措施,不能达标排放的坚决实行关闭或转产。对擅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运转的给予严肃查处,并处以经济处罚。全年对擅自停止污染设施运行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罚款计151.40万元,占排污收费总额的28.58%。在加快污染治理步伐方面,具体抓好4个方面的落实。一是治理项目落实。先后2次召开县(市)环保局长工作会议,分别召开15家重点污染企业和小造纸行业清理整顿工作会议.对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二是技术措施落实。延平区后谷纸厂黑液提取碱木素与中段废水絮凝沉淀、王台纸厂土法碱回收和建阳黄坑纸厂黑液提取腐殖酸制碳铵增效剂等示范工程经验收鉴定,技术可行、效果较好。特别是后谷纸厂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废水治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资金落实。企业自筹到位治污资金735万元。至8月,有14家小造纸厂完成治理项目,累计投资400多万元,年可削减COD5160吨,SS3060吨。至年底,有5项列入整治的沿江大中型企业项目完成治理任务,计投资735万元,年可削减COD901.5吨,SS2554.81吨。四是治理进度落实。把治理责任指标、任务分解到部门乡镇、企业,落实到项目责任人。建立综合整治工作进度汇报检查制度,由项目单位按月书面报告工作进程,按季填报季度进度表,市环保局按季度组织人员深入项目单位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经省重点办考核,南平市完成省定的削减化学需氧量2万吨的任务,取得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一年重大突破的好成绩。
  1997年,按照《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市政府制订《1997年度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计划》,并把计划列入市长环保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5月初,市政府下达《第一批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通知》,要求各责任单位要把闽江污染整治项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对限期治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落实治理方案和措施,确保17个水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如期完成治理任务。把限期治理工作纳入企业厂长、经理的政绩考核内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单位,不评先选优,并依法加倍征收排污费,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产整顿。同时,为如期完成综合整治任务,环保部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对沿岸新、扩、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老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严厉处罚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发现南平有个别企业物化处理设施停开,生化处理不正常,依法处罚2.5万元,并责令企业严格管理、完善制度,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转。对未经环保审批就建设投产的南平啤酒厂“二锅九罐”填平补齐技改项目和康宁公司(隶属华盛针织工留集团公司)筒子染纱生产线项目,市环保局各处以5千元罚款,并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同时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先后召开县(市)环保局长工作会议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治理座谈会,全面掌握了解治理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市环保局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狠抓治理方案落实和资金筹措。至年底,全市已完成全年预定治理目标8项,部分完成治理目标8项,治理项目停产1项。完成投资额933万元,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388吨,悬浮物3467吨,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南平市的第二期污染物削减目标。
  【环境监督管理】 1995年,为改善南平地级市的环境质量,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首先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对新上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选址定点,坚持“先环评,后建设”的原则,把环保“三同时”贯穿生产建设的始终。根据市政府环保专题会议纪要精神,逐步扩大试行“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在福建源光亚明发展有限公司、南平鸿兴纸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推行“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取得较好效果。全年市本级审批市属建设项目38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38项,执行率100%,审批乡镇及街道建设项目50多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40项。“三同时”执行情况,市本级审批38项,执行37项,执行率97%。乡镇及街道建设项目50多项,执行50项,执行率91%,合理选址布局100%,新增并投入使用治理设施13台(套)。其次,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对未批先建项目,责令其补办手续,情节严重的给予处罚;对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建设的延平西芹铁合金厂、建阳酒厂新增5000吨啤酒生产线技改项目,责令其补办手续,限期治理。第三是加强对乡镇、街道环保监督站的管理,搞好常规监测工作。对污染小、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采取先审批后评价办法,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南平汽配厂、电镀中心等55个企业的锅炉烟尘、工艺粉尘和废水的常规监测;加强对南平金碧天然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监测;加强对武夷山疗养区等3个企业建设项目环评监测。对擅自停止环境设施运行的2家企业分别处以加收1倍排污费和罚款1万元的处罚。全年完成1023家水污染物排放单位的申报和技术总结编制工作,并发放注册证;完成延平区64家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的申报和总结工作;完成放射性污染源现场监测和技术总结工作,并通过专家鉴定。全年环保设施运转率达92%。
  1996年,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对严重污染、高耗低效项目和国家禁止的“八小”项目,坚决不审批,对未办环保审批手续的南平电业局钢厂、南平啤酒厂“二锅九罐”填平补齐技改项目,责令补齐有关手续,并处以经济处罚。对未执行环保“三同时”手续的西芹铁合金厂等项目,给予处罚,并限期建设环保设施;对环保“三同时”滞后的南平啤酒厂、建阳啤酒厂6家企业给予经济处罚,并限期整改。全年建设项目(包括乡镇、街道企业)“三同时”执行率为89%,“三同时”合格率为96%,环评执行率97.6%。同时,强化城市环境管理,组织开展沿街早夜摊点,店面煤灶改气灶和饮服店油烟的污染防治工作及延平湖水环境污染调研防治工作。市环保局全年办理南平市区建筑工地作业手续43件,开展夜间建筑施工场地检查96次,征收排污者6.5万元;检查城市“三厅”130家次,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6000元,罚款2000元。
  1997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决制止污染回潮。首先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市审批新建项目336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334项,执行率99.4%,“三同时”执行336项,执行率100%。对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2家企业分别处罚5000元和1000元。对“三同时”滞后的8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限期整改并处罚16.1万元。其次,加强对污染源单位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对全市26个行业、869家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共登记排放水污染物企业224家,排放气污染企业219家,排放噪声污染企业159家。认真清查污染企业污染排放量,核定排污费征收额度。全年,市本级组织污染物排放现场检查102家;检查“三厅”125家次,责令限期整改24家;检查建筑工地56家,检查环保设施73次218台(套),环保设施运转率85%以上。
  【环保执法检查】 1995年,根据省人大、省政府《关于开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的通知》精神,市人大、市政府组织环保、林业、工商等部门,开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活动。重点检查闽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小造纸清理整顿情况。对违法行为不遮掩、不护短;对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予以重罚、曝光。同时注重帮助企业解决治污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使检查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工作方案、有监督反馈、有表扬处罚、有整改措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查封4家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造纸制浆设备,停建8家在建的小造纸厂;没收非法营销的穿山甲死体19只,眼镜蛇活体26只,林雕、长耳鸨等动物13只;制止违法用地15起,罚没款1.3万元;征收“三厅”噪声超标排污费20家,3900元;受理群众投诉举报63件,查处违法行为和调解纠纷16起。市人大、市政府制发《加强建筑噪声管理》等有关环境管理文件,规范了环境管理工作。全年市环保部门共接办人大议案、政协提案18件,均如期完成复函工作,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好评;受理群众投诉举报92件,立案72件,查处32件,结案28件,调处污染纠纷43起。
  1996年,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防止被取缔、关停企业反弹,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南平市区的有关企业进行5次突击性检查,并配合国家和省的调研检查活动,查处建瓯房道纸厂、延平夏道纸厂等5个擅自恢复生产的小企业。夏道纸厂还在南平电视台曝光。同时.在认真核实浦城制革厂、延平塔前镇造纸厂等13家企业生产规模和性质的基础上,报省环保局批准,保留或恢复了13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延平区后谷纸厂的木质素深度开发污染治理工程,经检测论证,造纸废水达标排放,经国家环保局批准,成为在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过程中,全国唯一保留的小造纸企业。同时,建立健全信访和污染纠纷调处制度,加强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市环保部门共接办人大议案、政协提案14件,如期复函。受理群众投诉举报96件,调处污染纠纷56起,处罚污染企业3.9万元,赔偿4万元。
  1997年,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关注,市环保部门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力度。全年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12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108件,调解环境污染纠纷20起,办理国家环保检查团在闽检查期间有关南平市环境问题的举报电话8件。妥善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南平美食园、春江饭店烟尘污染,岭炳洋垃圾场污染等纠纷。特别是南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延平区后谷村污染纠纷,市环保部门多次上门调解,依法对南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污染物排放浓度重大改变,而未及时申报的违法行为加收1.9倍超标排污费,处罚3000元,向后谷村赔偿污染损失12万元,责成公司领导对污染事故写出书面检查。
  【环保宣传教育】 1995年,全市环保系统围绕环保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首先是做好环保节日、纪念日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在4月3~9日爱鸟周期间,环保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举办爱鸟周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在4月22日地球日,环保部门在南平滨江公园举办环保咨询、宣传活动。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市政府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市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发布《1994年南平市环境状况公报》。市长夏玉瑚在《闽北日报》发表文章,副市长张立先发表环保专题电视讲话。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掀起环保宣教高潮。市环保局与南平火车站联合开展纪念环境日站台宣传活动;市环保局与市老年长跑队联合举办踩街宣传活动。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环保干部深入乡镇、学校、街道、企业开展系列环保知识讲座,受教育人数近万人次。与南平广播电台联办为期一个月的闽北环保专题节目。组织参加科普宣传周活动,深入街头开展环保常识展览和环保咨询活动。组织摄制了“让闽北山青水秀”的专题录相片,同时,翻印《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法》单行本1850本,分发县(市)环保机关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市环委会编发《闽北环保》简报24期。
  1996年,以“保护生命之水”为主题,全市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市政府召开隆重纪念大会,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发表重要讲话。市长夏玉瑚、政协副主席陈慧珠在《闽北日报》发表有关环保的文章。市环保局在滨江公园开展环保咨询、漫画展,组织企业彩车上街宣传。并在南平广播电台、南平电视台举办环保专题节目。在第四次全国、全省环保会议期间,市环保局与南平电视台联合录制了《有线在我心中》环保专题节目。市环保局还翻印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分发市5套班子领导和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市人大会同市环保局、文化局以“美的福建、美的家园”为主题,举办南平市第一次环保专题书画展,并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赴省参展。市环保部门利用全市举办“环保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爱我闽江”漂游活动等,大力宣传保护闽江的重要性和防治水污染工作的意义。市环保局还组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延平区水东办事处等单位举办《保护生命之水》系列讲座。聘请国家环境科学研究所宋乾武博士来南平市举办水污染防治专题讲座。市环保局会同市科协等部门到延平区南山镇举办科技墟场,到炉下乡举办科普宣传周活动。通过挂图、画展、谜语、散发传单、分发手册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展示环保科技成果,宣传环保基本国策。市环保局在南平组织了’96中日环保录相放映会,并在《福建环境报》刊登南平环保专版。全年,市广播电台、电视台、《闽北日报》共播发、刊登环保新闻、报道、专题180多篇(条),有2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7年,全市环保部门围绕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保护生命之水宣传教育活动。元旦上午,副市长张立先率同市环保局干部和环卫工人在延平湖水面打捞垃圾。同日下午,市环保部门与市泳协联合在延平湖举办了“环保杯”冬泳活动,激发广大市民保护延平湖环境意识。同时,市环保局还组织开展全市科技宣传周活动,深入城区街头和南山等乡镇举办水污染防治漫画展,宣传环保国策,展示环保科技。世界环境日期间,市里举办专题纪念活动。代市长李川在《闽北日报》发表《保护环境、珍爱家园、促进全社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文。市环保局在九峰公园举行环保法律咨询,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举办环保系列讲座。南平造纸厂、水泥厂举办环境纪念日宣传活动。在《闽北日报》举办“环保杯”读书征文活动,有200多人投稿,20多篇优秀征文在《闽北日报》发表。同时,认真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组织《闽北日报》、《福建日报》南平记者站、南平电视台、南平广播电台、市委宣传部通联站等单位记者深入延平、邵武、建阳、武夷山、顺昌等县(市、区),就污染治理工程和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采访报道。有8条新闻在省、市电视台播出.14条新闻报道、通讯在《福建日报》、《闽北日报》、《福建环境报》刊登。在’97中华环保世纪行南平活动期间,组织记者随行采访,并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反响强烈。全年有250多篇新闻报道被《福建环境报》采用,有3篇新闻报道被《中国环境报》采用。《福建环境报》南平通联站被评为省先进站和《中国环境报》先进发行单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GEF—B项目获正式批准并启动】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EF—B项目是一项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保护区GEF—B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95年2月确定,6月正式获得批准。7月,童万享副省长代表福建省与国家林业部签订项目接受书,保护区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日常工作。至1997年,先后接待9批GEF—B项目的中外专家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获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保护区与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签署关于全面合作实施GEF—B项目的协议,联合保护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 1995年,在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上,着重搞好“武夷山枯叶娥神群数量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研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四个课题研究。在《福建林业科技》、《灵长类研究与保护》、《中国计算机报》等发表科技论文数篇,完成外国专家来华考察接待和“’95中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国际研讨班”在保护区教学实习的接待任务,协助完成保护区旅游规划设计,完成GEF—B项目走廊带方案制定任务。同时,还做好争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在保护区设立的工作。
  1996年初,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大会,制订科技工作“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对原有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新开设《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武夷山森林防火中的应用》、《森林植物检疫证书微机办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探讨》等课题,申请建立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工作。省编委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为保护区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快保护区建设发展步伐提供重要保证。
  1997年,保护区邀请省内部分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和省林业厅科技处、动物管理站、森林站及省科委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的领导参加座谈,确定保护区科技工作发展方向及步骤:即以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为依托,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搞好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有效地控制毛竹纯林化,努力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同年,经多年努力,完成武夷山森林生态定位站的立项论证及上报工作,正待林业部审批。当年列入研究的有“武夷山生态系统研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研究”、“保护区苏门羚保护对策”、“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研究”、“保护区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研究”、“武夷山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多样性研究”、“GIS火灾扑救模拟指挥决策系统研究”、“毛竹林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10个课题。
  【实现连续十一年无森林火灾】 1995年,保护区利用电视、广播、电影、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防火意识。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充实扑火队伍力量,举办森林防火培训班;维修115公里防火路;新建简易瞭望台一座,使全区瞭望面积达60%,增强火灾监控能力;新购防火指挥车2辆、无线对讲机4个,增强扑救火灾的机动性和通讯水平。尤其是在联防中,防火资金管理局、乡村3∶1投入,重点部位共同巡护等新措施,促进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省林业厅要求,投入11万元资金完成森林防火达标建设。局本部做到“三室一库”,各基层所和坳头、桐木、大坡三个村委会也完成达标建设任务。
  1996年制订实施《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用火规定》,强化森林宣传工作,新建大型防火宣传牌3面,发放护林防火公约2000份,防火电影宣传57场,出动巡护车86次。全区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户、到人。举办防火培训班4期80人次,训练扑火队6支140人次。新开防火路25公里,维修防火路112.5公里,营造防火林带2.5公里。为加大防火资金投入,开始建立森林防火专项基金,管理局与区内乡村按2∶1比例投入,已筹集资金21万元。同年,世界银行赠款新添对讲机10台、转讯机1台。1997年,制定实施《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工作的若干规定》。维修防火林带45公里,建防火林带12公里,修建废弃物焚烧炉12座,加强火源管理;为4个主要哨卡安装有线电话,改善通讯联系;新购森防指挥车一部;更新无线电通讯设备;与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建立黄岗山哨卡,加强该地区的森防工作和资源保护。全年共投入森防资金32万元。当年荣获闽浙赣三省第四联防区的表彰,取得连续十一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加强资源和林政规范管理】 1995年,林政管理严格两个限额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源头管理。全年安排木材6814立方米,毛竹117万根,分别占限额指标的98.8%和90%。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局56人通过培训、考试,取得林业行政执行证,34人取得护林员证,7个部门办理林业行政执法委托手续,行政执法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完善林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尤其是对竹木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健全护林哨卡网络建设,6个哨卡全部通过省、市检查,列为文明哨卡,同时获林业厅批准,增设米罗湾、雷公口、大坡、六墩、大安源5个哨卡,区内哨卡总数达到11个,形成保护网络。
  1997年,制定和实施《入区管理若干规定》、《野外巡护报告制度若干规定》、《检查哨卡管理办法》、《木竹生产若干规定》,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抓好设计和产中、产后检查。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管理所的管理职能。举办林政执法培训班,培训28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检查哨卡、检尺员和进山证管理制度,坚持林政、销售两把尺,做到检尺员持证上岗。
  【社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5年,社区经济着重做好毛竹丰产林培育和毛竹深加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区国有毛竹丰产林达1万多亩,集体毛竹丰产林达5万多亩。年产毛竹100多万根,毛竹加工企业达20多家,年加工毛竹60多万根,区内黄坑镇、星村镇被南平市评为“全市十大经济强镇”,桐木村被南平市评为“公司加农户”先进村,该村党支部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坳头村被南平市评为“全市十强村”,同时,两个村都被评为“省级文明村”,1995年全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1996年,区内乡村“奔小康”工作取得成效,乡村经济在连续发展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1997年9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委员会在自然保护区举行第三次网络大会暨武夷山保护区评估会,主题是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国26个保护区及有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新闻单位、当地政府及社区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认为,武夷山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抓住中国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将社区的经济发展纳入保护区管理议事日程,实施社区参与式管理,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会议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积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