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平市委主要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307
颗粒名称: 中共南平市委主要工作
分类号: D267
页数: 6
页码: 39-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5-1997年,中共南平市委主要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南平市 中共南平市委 主要工作

内容

1995年,中共南平市委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方针,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胜利地召开了市第一次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经济建设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基本完成预定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坚持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组织实施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李总理视察福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撤地设市为新的契机,提出增创十大优势,抓好三大工程,经济总量增长20%、效益增长30%的年度奋斗目标。全市经济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原定的年度和“八五”目标要求。
  1.走好“三化路子”,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小康”工程,走好“三化”(生产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建设城镇化)路子,达到“四富”(县富、乡富、村富、民富)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上,建立增粮增收机制,全市已有104个乡镇的864个村、7160个村民小组、24.14万个农户实行了“多田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实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块资金的办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抓住特色上规模、上总量,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加农户”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快了农村经济市场化步伐,促进农业生产上新的台阶。在林业上,将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继消灭荒山、竹业开发之后的第三战役来打,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家庭经营、联产承包、合理分成”的林业经营新形式,充分调动林农耕山育林积极性,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2.打好“三大战役”,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针对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弱点,组织开展了乡镇企业、国有工业、流通贸易“三大战役”。一是继续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坚持“调整、改革、提高、发展”的方针,走“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路子。以深度开发为重点,采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办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获取市场、资源、效益“三位一体”的最大效益。二是工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改造为重点,走“四改二保一增加”的发展路子。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并转租嫁卖分等“一厂一策”的举措,坚持改制、改组、改造、改善并举,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三是在流通上努力走好“四培育三配套”的发展路子:加快培育优势企业、市场体系、流通队伍和民营经济,抓好改革配套、政策配套和服务配套。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国合流通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体制。
  3.突出“三大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横南铁路、“先行工程”、邵武竹浆厂三大工程建设。邵武竹浆厂抓紧设备的安装、调试,1996年春节后试产。顺昌谟武电站装机3万千瓦建成发电。峡阳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进行。
  4.抓好“三个外向”,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重抓好外资、外贸、外经三项工作,提高国民经济的外向度。充分利用地改市后原南平市享受的沿海开放区政策覆盖全市十个县(市、区),以及武夷山机场对外开放口岸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大中小项目都欢迎,外资内资一起上的指导思想,主动接轨闽东南,大搞山海协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5.“以市带县”新体制运转正常有序。1995年元月12~19日分别召开了南平市第一次党代会、市第一届人代会、市第一届政协会,成功地选出了第一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元月20日地级南平市正式挂牌并开始按新体制运转。实现了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市几套班子之间关系协调一致,政府工作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并且充分发挥了坚强有力的行政指挥职能,地级市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南平中心城市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市带县”新体制运行状态良好。
  二、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突出“重在建设”,扣紧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根本指针,四项主要任务”,切实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相互推进,共同发展。
  1.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了南平市《“丹心工程”实施意见》,组织编写了《爱国爱乡篇》文集,开展以爱国爱乡为主要内容的市情教育。组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系列活动。全市建立5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明公民业余学校、精神文明理事会等多种阵地作用,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了扎根山区的残疾教师张步铭、政和籍舍己救人战士张应有、魏重成等一批新的典型。继续弘扬“闽北精神”,坚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在城市,主要抓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抓了地级南平市的城市建设、环境治理、规范管理,树立文明市民、文明城市新形象。在农村,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建新村、奔小康”,开展亿元镇文明竞赛活动。在窗口行业,组织以“六比六赛”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服务竞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2.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继续实施全市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星火计划,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建一批文化娱乐、体育场所设施。广泛开展全市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市活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3.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抓治安也是抓经济、抓稳定就是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落实社会稳定目标责任制。年初确定了“抓住两点(延平区、武夷山市),带动中间(建瓯、建阳市),辐射两路(铁路和公路),推动全市”的总体工作格局,提出了“一个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落实),两个稳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三个突破(打击犯罪、服务经济、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的主要工作目标。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物价问题,实行县(市、区)领导控价目标责任制,建立分级物价监管体系,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使物价总体水平逐月回落,组织实施“造福工程”、“园丁工程”、“安居工程”。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16件实事已全部完成。
  三、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新的伟大工程”,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树立了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新的提高。
  1.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首先是抓好领导干部学习这个关键.在年初即确定“节后学为本,新春抓落实”的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一九九五年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制度》,坚持每季度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一次。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研讨班10期,有650多名处级干部参加研读。由市委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党校制定和实施《南平市1995~1997年党员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基层党员“两学习”活动,共安排十二个学习专题,以各级党校为阵地,办培训班、研讨班685期。
  基层党委还采用电化教育等手段,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观看电教录像片、听辅导报告,使学习得到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后,市委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闽北迅速崛起”,在全市广泛深入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为加快闽北的改革和发展,在“九五”有个好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突出抓好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市委从抓制度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在市委一届一次全委会上,制定通过了《中共南平市委工作规则》,作为市委工作总的制度。并根据《规则》精神,制定了《中共南平市委若干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基层党委民主集中制实施细则》,各县(市、区)委、各基层乡镇党委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了党委行为,逐步实现工作规范有序。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在农村广泛开展“双带双创”活动,使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党建工作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新党员上有新的加强。针对撤地设市后的新情况,在市直机关新成立了11个部门党委。在机关支部中广泛开展了“学孔繁森、当好公仆”活动,继续发扬“四办”精神,以这一活动为载体,有的放矢地解决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问题,提高了机关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加大。制定了《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意见》、《南平市1995—2000年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等文件,组织实施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5212工程”,落实500名县处级、2000名科级党务政务管理人才,1000名企业家,2000名科技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措施。
  3.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各级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革命传统教育。年初,即制定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重申了加强班子作风建设的“八坚持八不准”。11月,又制定关于领导干部过一个清正廉洁的元旦、春节的“四严”规定,作为今后长期都要执行的一项要求。在反腐败三项重点工作上,认真贯彻中纪委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两个“五条规定”和四点补充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认真地过了民主生活会,突出解决纠正超标准购买、使用豪华小轿车、用公款吃喝玩乐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查处大案要案有新的突破。
  1996年,南平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六届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年开好局、九五起好步”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闽北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绩,实现经济指标全面增长,重点建设全面告捷,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局稳定。
  一、把握大局,明确思路。年初,市委根据两个世纪之交的形势,根据“八五”计划执行情况和“九五”期间发展预测,总揽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围绕闽北“要不要崛起”、“怎样崛起”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确定了闽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抓规划,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建工作五年《规划》和科教兴市规划《纲要》。二是理路子,在总结、完善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市委提出了“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接轨闽东南、崛起在‘九五’”的总体工作路子。同时,对工业改革与发展、市场流通、乡镇企业、对外开放等也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工作路子。三是抓落实,按照“起好步、开好局”要求,提出了全年“246”工作部署抓好落实,即突出抓好农业、国有企业两个大头,培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重点工程、城市建设、科教兴市、精神文明、社会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六项工作。四是定目标,根据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从加快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发展科技、争取项目上增长,做到总量与效益、生产与生活、物质与精神、城市与农村“四个同步”提高。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加快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主攻重点,开拓局面。市委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工作和重点建设,打开工作新局面。
  1.铁心拼搏奔小康。始终把农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激励和帮扶措施,激发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自觉意识和劳动热情,加快奔小康进程。全市有83个乡镇、1203个村(占总村数70%,其中300个为小康示范村)通过小康验收,实现小康目标。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特色规模经济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再上台阶,农村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2.锐意进取抓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坚持走“四改二保一增加”路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推广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市经委系统已有130家国有企业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南平纺织股份公司,实现税利3659万元,比增11.96%,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南孚电池公司实现产值1.4亿元,税利3138万元,分别增长23.6%和36.4%,跻身全国电池行业大型二类企业。按照“四培育三配套”措施.国合商业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运转,亏损势头得到遏制,市场流通繁荣活跃,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林业改革以“理顺产权、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组织加工生产,搞好幼林抚育和更新造林,狠抓竹业开发,全年抚育垦复竹林161.38万亩,新发展27.58万亩。
  3.增创优势促开放。从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年”活动突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改善后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效益积极扩大出口,使全市对外经贸在面临客观困难中取得新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利用外资略有增长,外贸、外经增长二成以上,继续走在山区地市前列。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37.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9亿元,其中旅游创汇728.8万美元,分别比增13.7%、15.5%和19.5%。
  4.集中全力搞建设。1996年是全市重点建设的“决战年”、“丰收年”。集中财力、物力、人物搞重点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全市瞩目的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重中之首”的先行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重中之重”的横南铁路打了一场出色的攻坚战,“重中之难”的邵武竹浆厂打了一场艰难的拼搏战,宣告基本完成。路通、电通、讯通全面改善,制约闽北发展的“瓶颈”因素基本被打破,闽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重点建设的新篇章。
  三、抓好两手,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实施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以“两学习一整顿”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狠抓理论学习,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形势、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总结推广建瓯市“双带双创”经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涌现了西芹村党支部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党风政风的进一步好转。按照“讲政治”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驾驭改革和建设的领导能力,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率先垂范,成为加快闽北崛起的带头人。
  2.遵循重在建设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深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宣传、竞赛、文娱活动,唱响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文明氛围,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廉洁奉献、拼搏崛起”的闽北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爱国爱乡热情,为加快闽北发展建功立业。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做文明市民、文明村民为基础,以“三德”教育为重点,推广《文明市民公约》、《文明村民守则》和窗口行业社会服务承诺制,促进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围绕“净、美、优”目标,认真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和建设管理。全年投入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6000多万元,使各地市区主干道及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管理迈入规范化轨道,功能日臻完善。城镇面貌也有显著改观,农村“奔小康、建新村”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维护安定团结局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人大的地位和职能作用,支持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认真搞好乡镇换届选举工作。全力支持政府工作,使政府的行政职能充分而出色的发挥重大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闽北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组织“严打”集中统一行动和专项斗争,惩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力地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委在抓全年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狠抓工作责任落实,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抓工作,促进全市真抓实干,推动各项事业上新台阶。
  1.领导负实责。首先从市委领导做起,在继续按原来分工做好工作的同时,围绕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及重点工作,以市委、市政府班子领导为主,人大、政协领导积极配合,每位领导再直接抓一至二项具体工作,真正负起领导责任。各县(市、区)和各部门也逐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具体项目、一套工作班子、一盘工作计划、一块单列资金”的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使责任落到实处。
  2.作风重实干。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坚决转变作风,力戒各种形式主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难题、办实事上。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成员把大量时间用在下基层、搞调研、办实事上。特别是在抓先行工程、横南铁路、邵武竹浆厂、农村奔小康、国有企业改革、城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上,各级领导坚持深入第一线,面对面指导工作,实打实解决问题,有效地推动工作落实。在机关干部中普遍发扬“四办”作风,精简文山会海,机关作风面貌也有较大改变。
  3.工作求实效。各县(市、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创优势,抓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夷山市认真做好“旅游兴市”这篇大文章,实现了财政收入超亿元,成为我市第5个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邵武市狠抓“城区双文明”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建设也有较大突破。建瓯、建阳、延平等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铁下决心奔小康,其中建瓯市通过验收合格的小康村已达86%以上。顺昌县率先优质完成“先行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旧城改造,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政和县抓好“三个一”,即解决一个难题(下洋电站)、抓住一个重点(建菇县)、树立一个形象(城区整治),加快脱贫致富进程。浦城、光泽、松溪在发展特色种养和个私经济、繁荣边界贸易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五、牢记宗旨,当好公仆。全市党员干部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变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生活,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了人民公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一是在农村扶贫上,采取部门挂钩、干部结亲、项目扶贫等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市直各部门与24个贫困乡镇挂钩对口支援,1.28万名党政机关干部与7410户贫困户“结亲”扶贫,直接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落实扶贫项目4760项,资金156万元,捐助衣物25.5万件;全年共有5918户26074个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完成造福工程77个自然村934户4480人的搬迁任务,援建、续建希望小学11所,共有5046名老区、贫困区失学儿童得到希望工程救助重返校园。二是在企业解困上,按照“扭亏增盈、改革求生”的思路,主要通过深化困难企业改革、启动生产、兴办第三产业、建立再就业市场等多种形式的帮扶解困措施,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生活出路,筹措480万元资金接济特困职工。三是在解决就业上,实行政府引导和自谋出路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扶持广大农村青年从事开发性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创业,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劳务等途径,缓解就业压力,全年共安置就业1.92万人,分流消化企业富余职工1.3万人,再就业3137人,输出劳务1.6万人。四是在物价控制上,努力解决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认真搞好副食品基地建设,丰富市场供应,加强物价监控管理,全年物价基本稳定。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29个项目基本完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赢得农民群众普遍好评。
  1997年,南平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局好再奋进,起步稳上台阶”的指示要求,以迎接两件大事和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为动力,继续围绕“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接轨闽东南,崛起在‘九五'”的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三篇文章,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上做到了稳中求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继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有力,真正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抓经济,中心意识、市场意识等不断深入人心。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215亿元(现行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4.4%;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比增19.6%;完成农业总产值102.1亿元,比增14.2%;全年粮食总产量182.02万吨,比上年增产3.55万吨,比增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29亿元,比增14.9%;完成财政总收入15.04亿元,全年各项存款余额133.78亿,各项贷款余额109.03亿元,存大于贷24.75亿元。与此同时,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了低位运行,为9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比上年增长1.9%,涨幅明显低于预定的6.5%的控价目标。总的看,97年全市整个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二、农村基本实现小康,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继续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在巩固1996年基本完成5个县(市、区)、87个乡镇和1235个村小康验收达标的基础上,目前又有武夷山、浦城、松溪3个县(市)及其34个乡镇、206个村基本通过小康验收;全市最后剩余的2490户、1.06万个绝对贫困人口,以及4000人的造福工程,也已基本解决,到年底全市80%的县(市、区)、87.7%的乡镇和89.2%的村,以及88.5%以上的农户都可进入小康,基本完成农村奔小康、消除绝对贫困和造福工程“三大历史性任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年又扩大竹山面积6.5万亩,新种茶果7万亩,种植烤烟9.7万亩,瓜菜104万亩,发展食用菌3.3万吨,畜禽23.7万吨,农业“十大产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5.7%,实现了集体、农户“两增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2.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7.7%,整个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创新的发展优势,不断冲破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一系列思想束缚,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国企改革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为动力,继续采取抓大放小的措施向前推进。年初确定的组建南纺、南缆、南孚、南平水泥四大企业集团工作已开始启动;南纺、南缆、亚明和富文化工厂参予股票上市已进入报批阶段;列入全年优化资本结构计划的3家破产、8家兼并和7家减员增效企业,以及核销9400万元呆坏帐任务已全面完成;再就业上岗18210人,国有企业一揽子剥离学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国合商业以转机建制为重点,目前已对市属7家二级批发站全部实行停业整顿,对南平市区2家百货公司实行联合重组,成立“南平远大百货有发公司”。对全市136家粮站已全部实行“代理制”,其中还在南平市区全面推行粮店“连锁经营”。林业以推行林权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到年底参与试点村已达130个,明晰产权并实行股份经营面积达142.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24%。医疗、待业等保障制度及其它各项配套改革也扎实推进,全市结构调整已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同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民营经济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年新办民营企业467家,新增就业人数6112人,全市民营企业直接上缴税收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四、外经外贸有新进展,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1997年通过成功举办“5·18”南平投资贸洽会、组织参加“9·8”厦洽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强化了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力度。全年共新批“三资”企业380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到资达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完成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30亿元,对外劳务输出1283人,分别比增23.8%和22%。与我市建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积极构建大武夷旅游体系,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增长点,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265万人次,增长15.7%,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增114%,旅游创汇1188万美元,其中武夷山旅游接待人数达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亿元,境外游客突破10万人次,比增39.3%,充分显示了旅游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五、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的横南铁路,继实现临运到武夷山之后,11月底福建段188公里的铺通目标顺利完成,到年底横南全线222公里已全部贯通。先行工程316国道、南武路建设进一步实施了“精品公路”,年底全线畅通。邵武竹浆厂已完成调概后总投资的86.3%,共7亿元,年产5万吨漂白浆板已投产。南平水泥厂5#窑技改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产。闽航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基地累计投资3000万元,已完成设备签约、购买、人员培训等任务。各县市城区建设及其它重点项目,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比上年增长9.77%。同时,我市还重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市及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政令畅通督查领导小组,专门查处经济发展中的“中梗阻”现象,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建设的“110”作用。
  六、党的建设切实加强,群团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以实施新的伟大工程为突破口,着重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三讲四提高”活动,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贯彻,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创业的目标,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同时,还在全市评选出10位副处级以上“好公仆”,以及延平西芹村、建瓯西大村、顺昌谟武村和南平交警支队、南纺股份公司等“三村一警一企”的先进典型,在全市大力宣传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坚持群众观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一部分困难的城乡群众,市委、市政府尽力为他们办实事、送温暖、解忧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齐心协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艰苦创业,把闽北崛起发展的目标,逐个变成了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按照年初部署顺利进行。大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公开考试录用175名国家公务员和党群机关工作者,全省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宣传、统战、工会、妇女、共青团等工作继续推进,人大、政协工作切实加强,较好地发挥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团结,领导力度加强,善于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全年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形象、素质、创建”三大工程,加强广大市民群众的“三德”教育,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文明窗口”等一系列共建、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加大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创造了净、美、优的文明环境。特别是通过实施“精品市区”、“夜景工程”建设,南平市区绿化、美化程度大大提高,山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96—1997年度的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竞赛评比中,获得了全体评委的一致好评。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计划生育、文化卫生、新闻报道、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全市提前三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位居全省前列,计划生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决开展“严打”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安定稳定的社会局面。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共南平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