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平市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306
颗粒名称: 中共南平市委
分类号: D22
页数: 40
页码: 39-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5~1997年中共南平市委的主要工作、统战工作、市直机关党工委工作、政研室工作、党史工作、党校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南平市 党政机关 中共南平市委

内容

【市委主要工作】 1995年,中共南平市委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方针,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胜利地召开了市第一次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经济建设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基本完成预定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坚持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组织实施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李总理视察福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撤地设市为新的契机,提出增创十大优势,抓好三大工程,经济总量增长20%、效益增长30%的年度奋斗目标。全市经济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原定的年度和“八五”目标要求。
  1.走好“三化路子”,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小康”工程,走好“三化”(生产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建设城镇化)路子,达到“四富”(县富、乡富、村富、民富)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上,建立增粮增收机制,全市已有104个乡镇的864个村、7160个村民小组、24.14万个农户实行了“多田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实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块资金的办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抓住特色上规模、上总量,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加农户”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快了农村经济市场化步伐,促进农业生产上新的台阶。在林业上,将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继消灭荒山、竹业开发之后的第三战役来打,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家庭经营、联产承包、合理分成”的林业经营新形式,充分调动林农耕山育林积极性,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2.打好“三大战役”,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针对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弱点,组织开展了乡镇企业、国有工业、流通贸易“三大战役”。一是继续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坚持“调整、改革、提高、发展”的方针,走“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路子。以深度开发为重点,采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办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获取市场、资源、效益“三位一体”的最大效益。二是工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改造为重点,走“四改二保一增加”的发展路子。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并转租嫁卖分等“一厂一策”的举措,坚持改制、改组、改造、改善并举,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三是在流通上努力走好“四培育三配套”的发展路子:加快培育优势企业、市场体系、流通队伍和民营经济,抓好改革配套、政策配套和服务配套。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国合流通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体制。
  3.突出“三大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横南铁路、“先行工程”、邵武竹浆厂三大工程建设。邵武竹浆厂抓紧设备的安装、调试,1996年春节后试产。顺昌谟武电站装机3万千瓦建成发电。峡阳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进行。
  4.抓好“三个外向”,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重抓好外资、外贸、外经三项工作,提高国民经济的外向度。充分利用地改市后原南平市享受的沿海开放区政策覆盖全市十个县(市、区),以及武夷山机场对外开放口岸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大中小项目都欢迎,外资内资一起上的指导思想,主动接轨闽东南,大搞山海协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5.“以市带县”新体制运转正常有序。1995年元月12~19日分别召开了南平市第一次党代会、市第一届人代会、市第一届政协会,成功地选出了第一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元月20日地级南平市正式挂牌并开始按新体制运转。实现了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市几套班子之间关系协调一致,政府工作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并且充分发挥了坚强有力的行政指挥职能,地级市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南平中心城市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市带县”新体制运行状态良好。
  二、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突出“重在建设”,扣紧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根本指针,四项主要任务”,切实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相互推进,共同发展。
  1.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了南平市《“丹心工程”实施意见》,组织编写了《爱国爱乡篇》文集,开展以爱国爱乡为主要内容的市情教育。组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系列活动。全市建立5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明公民业余学校、精神文明理事会等多种阵地作用,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了扎根山区的残疾教师张步铭、政和籍舍己救人战士张应有、魏重成等一批新的典型。继续弘扬“闽北精神”,坚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在城市,主要抓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抓了地级南平市的城市建设、环境治理、规范管理,树立文明市民、文明城市新形象。在农村,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建新村、奔小康”,开展亿元镇文明竞赛活动。在窗口行业,组织以“六比六赛”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服务竞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2.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继续实施全市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星火计划,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新建一批文化娱乐、体育场所设施。广泛开展全市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市活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3.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抓治安也是抓经济、抓稳定就是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落实社会稳定目标责任制。年初确定了“抓住两点(延平区、武夷山市),带动中间(建瓯、建阳市),辐射两路(铁路和公路),推动全市”的总体工作格局,提出了“一个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落实),两个稳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三个突破(打击犯罪、服务经济、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的主要工作目标。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物价问题,实行县(市、区)领导控价目标责任制,建立分级物价监管体系,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使物价总体水平逐月回落,组织实施“造福工程”、“园丁工程”、“安居工程”。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16件实事已全部完成。
  三、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新的伟大工程”,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树立了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新的提高。
  1.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首先是抓好领导干部学习这个关键.在年初即确定“节后学为本,新春抓落实”的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一九九五年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制度》,坚持每季度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一次。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研讨班10期,有650多名处级干部参加研读。由市委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党校制定和实施《南平市1995~1997年党员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基层党员“两学习”活动,共安排十二个学习专题,以各级党校为阵地,办培训班、研讨班685期。
  基层党委还采用电化教育等手段,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观看电教录像片、听辅导报告,使学习得到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后,市委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闽北迅速崛起”,在全市广泛深入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为加快闽北的改革和发展,在“九五”有个好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突出抓好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市委从抓制度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在市委一届一次全委会上,制定通过了《中共南平市委工作规则》,作为市委工作总的制度。并根据《规则》精神,制定了《中共南平市委若干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基层党委民主集中制实施细则》,各县(市、区)委、各基层乡镇党委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了党委行为,逐步实现工作规范有序。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在农村广泛开展“双带双创”活动,使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党建工作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新党员上有新的加强。针对撤地设市后的新情况,在市直机关新成立了11个部门党委。在机关支部中广泛开展了“学孔繁森、当好公仆”活动,继续发扬“四办”精神,以这一活动为载体,有的放矢地解决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问题,提高了机关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加大。制定了《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意见》、《南平市1995—2000年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等文件,组织实施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5212工程”,落实500名县处级、2000名科级党务政务管理人才,1000名企业家,2000名科技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措施。
  3.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各级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革命传统教育。年初,即制定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重申了加强班子作风建设的“八坚持八不准”。11月,又制定关于领导干部过一个清正廉洁的元旦、春节的“四严”规定,作为今后长期都要执行的一项要求。在反腐败三项重点工作上,认真贯彻中纪委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两个“五条规定”和四点补充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认真地过了民主生活会,突出解决纠正超标准购买、使用豪华小轿车、用公款吃喝玩乐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查处大案要案有新的突破。
  1996年,南平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六届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年开好局、九五起好步”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闽北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绩,实现经济指标全面增长,重点建设全面告捷,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局稳定。
  一、把握大局,明确思路。年初,市委根据两个世纪之交的形势,根据“八五”计划执行情况和“九五”期间发展预测,总揽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围绕闽北“要不要崛起”、“怎样崛起”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确定了闽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抓规划,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建工作五年《规划》和科教兴市规划《纲要》。二是理路子,在总结、完善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市委提出了“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接轨闽东南、崛起在‘九五’”的总体工作路子。同时,对工业改革与发展、市场流通、乡镇企业、对外开放等也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工作路子。三是抓落实,按照“起好步、开好局”要求,提出了全年“246”工作部署抓好落实,即突出抓好农业、国有企业两个大头,培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重点工程、城市建设、科教兴市、精神文明、社会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六项工作。四是定目标,根据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从加快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发展科技、争取项目上增长,做到总量与效益、生产与生活、物质与精神、城市与农村“四个同步”提高。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加快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主攻重点,开拓局面。市委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工作和重点建设,打开工作新局面。
  1.铁心拼搏奔小康。始终把农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激励和帮扶措施,激发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自觉意识和劳动热情,加快奔小康进程。全市有83个乡镇、1203个村(占总村数70%,其中300个为小康示范村)通过小康验收,实现小康目标。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特色规模经济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再上台阶,农村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2.锐意进取抓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坚持走“四改二保一增加”路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推广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市经委系统已有130家国有企业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南平纺织股份公司,实现税利3659万元,比增11.96%,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南孚电池公司实现产值1.4亿元,税利3138万元,分别增长23.6%和36.4%,跻身全国电池行业大型二类企业。按照“四培育三配套”措施.国合商业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运转,亏损势头得到遏制,市场流通繁荣活跃,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林业改革以“理顺产权、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组织加工生产,搞好幼林抚育和更新造林,狠抓竹业开发,全年抚育垦复竹林161.38万亩,新发展27.58万亩。
  3.增创优势促开放。从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年”活动突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改善后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效益积极扩大出口,使全市对外经贸在面临客观困难中取得新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利用外资略有增长,外贸、外经增长二成以上,继续走在山区地市前列。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37.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9亿元,其中旅游创汇728.8万美元,分别比增13.7%、15.5%和19.5%。
  4.集中全力搞建设。1996年是全市重点建设的“决战年”、“丰收年”。集中财力、物力、人物搞重点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全市瞩目的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重中之首”的先行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重中之重”的横南铁路打了一场出色的攻坚战,“重中之难”的邵武竹浆厂打了一场艰难的拼搏战,宣告基本完成。路通、电通、讯通全面改善,制约闽北发展的“瓶颈”因素基本被打破,闽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重点建设的新篇章。
  三、抓好两手,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实施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以“两学习一整顿”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狠抓理论学习,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形势、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总结推广建瓯市“双带双创”经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涌现了西芹村党支部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党风政风的进一步好转。按照“讲政治”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驾驭改革和建设的领导能力,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率先垂范,成为加快闽北崛起的带头人。
  2.遵循重在建设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深入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宣传、竞赛、文娱活动,唱响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文明氛围,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廉洁奉献、拼搏崛起”的闽北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爱国爱乡热情,为加快闽北发展建功立业。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做文明市民、文明村民为基础,以“三德”教育为重点,推广《文明市民公约》、《文明村民守则》和窗口行业社会服务承诺制,促进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围绕“净、美、优”目标,认真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和建设管理。全年投入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6000多万元,使各地市区主干道及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管理迈入规范化轨道,功能日臻完善。城镇面貌也有显著改观,农村“奔小康、建新村”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维护安定团结局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人大的地位和职能作用,支持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认真搞好乡镇换届选举工作。全力支持政府工作,使政府的行政职能充分而出色的发挥重大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闽北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组织“严打”集中统一行动和专项斗争,惩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力地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委在抓全年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狠抓工作责任落实,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抓工作,促进全市真抓实干,推动各项事业上新台阶。
  1.领导负实责。首先从市委领导做起,在继续按原来分工做好工作的同时,围绕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及重点工作,以市委、市政府班子领导为主,人大、政协领导积极配合,每位领导再直接抓一至二项具体工作,真正负起领导责任。各县(市、区)和各部门也逐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建立“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具体项目、一套工作班子、一盘工作计划、一块单列资金”的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使责任落到实处。
  2.作风重实干。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坚决转变作风,力戒各种形式主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难题、办实事上。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成员把大量时间用在下基层、搞调研、办实事上。特别是在抓先行工程、横南铁路、邵武竹浆厂、农村奔小康、国有企业改革、城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上,各级领导坚持深入第一线,面对面指导工作,实打实解决问题,有效地推动工作落实。在机关干部中普遍发扬“四办”作风,精简文山会海,机关作风面貌也有较大改变。
  3.工作求实效。各县(市、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创优势,抓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夷山市认真做好“旅游兴市”这篇大文章,实现了财政收入超亿元,成为我市第5个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邵武市狠抓“城区双文明”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建设也有较大突破。建瓯、建阳、延平等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铁下决心奔小康,其中建瓯市通过验收合格的小康村已达86%以上。顺昌县率先优质完成“先行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旧城改造,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政和县抓好“三个一”,即解决一个难题(下洋电站)、抓住一个重点(建菇县)、树立一个形象(城区整治),加快脱贫致富进程。浦城、光泽、松溪在发展特色种养和个私经济、繁荣边界贸易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五、牢记宗旨,当好公仆。全市党员干部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变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生活,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了人民公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一是在农村扶贫上,采取部门挂钩、干部结亲、项目扶贫等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市直各部门与24个贫困乡镇挂钩对口支援,1.28万名党政机关干部与7410户贫困户“结亲”扶贫,直接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落实扶贫项目4760项,资金156万元,捐助衣物25.5万件;全年共有5918户26074个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完成造福工程77个自然村934户4480人的搬迁任务,援建、续建希望小学11所,共有5046名老区、贫困区失学儿童得到希望工程救助重返校园。二是在企业解困上,按照“扭亏增盈、改革求生”的思路,主要通过深化困难企业改革、启动生产、兴办第三产业、建立再就业市场等多种形式的帮扶解困措施,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生活出路,筹措480万元资金接济特困职工。三是在解决就业上,实行政府引导和自谋出路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扶持广大农村青年从事开发性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创业,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劳务等途径,缓解就业压力,全年共安置就业1.92万人,分流消化企业富余职工1.3万人,再就业3137人,输出劳务1.6万人。四是在物价控制上,努力解决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认真搞好副食品基地建设,丰富市场供应,加强物价监控管理,全年物价基本稳定。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29个项目基本完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赢得农民群众普遍好评。
  1997年,南平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局好再奋进,起步稳上台阶”的指示要求,以迎接两件大事和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为动力,继续围绕“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接轨闽东南,崛起在‘九五'”的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三篇文章,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上做到了稳中求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继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有力,真正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抓经济,中心意识、市场意识等不断深入人心。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215亿元(现行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4.4%;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比增19.6%;完成农业总产值102.1亿元,比增14.2%;全年粮食总产量182.02万吨,比上年增产3.55万吨,比增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29亿元,比增14.9%;完成财政总收入15.04亿元,全年各项存款余额133.78亿,各项贷款余额109.03亿元,存大于贷24.75亿元。与此同时,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了低位运行,为9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比上年增长1.9%,涨幅明显低于预定的6.5%的控价目标。总的看,97年全市整个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二、农村基本实现小康,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继续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在巩固1996年基本完成5个县(市、区)、87个乡镇和1235个村小康验收达标的基础上,目前又有武夷山、浦城、松溪3个县(市)及其34个乡镇、206个村基本通过小康验收;全市最后剩余的2490户、1.06万个绝对贫困人口,以及4000人的造福工程,也已基本解决,到年底全市80%的县(市、区)、87.7%的乡镇和89.2%的村,以及88.5%以上的农户都可进入小康,基本完成农村奔小康、消除绝对贫困和造福工程“三大历史性任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年又扩大竹山面积6.5万亩,新种茶果7万亩,种植烤烟9.7万亩,瓜菜104万亩,发展食用菌3.3万吨,畜禽23.7万吨,农业“十大产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5.7%,实现了集体、农户“两增收”。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2.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7.7%,整个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创新的发展优势,不断冲破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一系列思想束缚,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国企改革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为动力,继续采取抓大放小的措施向前推进。年初确定的组建南纺、南缆、南孚、南平水泥四大企业集团工作已开始启动;南纺、南缆、亚明和富文化工厂参予股票上市已进入报批阶段;列入全年优化资本结构计划的3家破产、8家兼并和7家减员增效企业,以及核销9400万元呆坏帐任务已全面完成;再就业上岗18210人,国有企业一揽子剥离学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国合商业以转机建制为重点,目前已对市属7家二级批发站全部实行停业整顿,对南平市区2家百货公司实行联合重组,成立“南平远大百货有发公司”。对全市136家粮站已全部实行“代理制”,其中还在南平市区全面推行粮店“连锁经营”。林业以推行林权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到年底参与试点村已达130个,明晰产权并实行股份经营面积达142.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24%。医疗、待业等保障制度及其它各项配套改革也扎实推进,全市结构调整已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同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民营经济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年新办民营企业467家,新增就业人数6112人,全市民营企业直接上缴税收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四、外经外贸有新进展,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1997年通过成功举办“5·18”南平投资贸洽会、组织参加“9·8”厦洽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强化了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力度。全年共新批“三资”企业380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到资达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完成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30亿元,对外劳务输出1283人,分别比增23.8%和22%。与我市建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积极构建大武夷旅游体系,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增长点,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265万人次,增长15.7%,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增114%,旅游创汇1188万美元,其中武夷山旅游接待人数达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亿元,境外游客突破10万人次,比增39.3%,充分显示了旅游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五、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的横南铁路,继实现临运到武夷山之后,11月底福建段188公里的铺通目标顺利完成,到年底横南全线222公里已全部贯通。先行工程316国道、南武路建设进一步实施了“精品公路”,年底全线畅通。邵武竹浆厂已完成调概后总投资的86.3%,共7亿元,年产5万吨漂白浆板已投产。南平水泥厂5#窑技改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产。闽航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基地累计投资3000万元,已完成设备签约、购买、人员培训等任务。各县市城区建设及其它重点项目,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比上年增长9.77%。同时,我市还重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市及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政令畅通督查领导小组,专门查处经济发展中的“中梗阻”现象,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建设的“110”作用。
  六、党的建设切实加强,群团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以实施新的伟大工程为突破口,着重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三讲四提高”活动,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贯彻,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创业的目标,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同时,还在全市评选出10位副处级以上“好公仆”,以及延平西芹村、建瓯西大村、顺昌谟武村和南平交警支队、南纺股份公司等“三村一警一企”的先进典型,在全市大力宣传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坚持群众观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一部分困难的城乡群众,市委、市政府尽力为他们办实事、送温暖、解忧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下齐心协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艰苦创业,把闽北崛起发展的目标,逐个变成了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按照年初部署顺利进行。大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公开考试录用175名国家公务员和党群机关工作者,全省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宣传、统战、工会、妇女、共青团等工作继续推进,人大、政协工作切实加强,较好地发挥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团结,领导力度加强,善于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全年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形象、素质、创建”三大工程,加强广大市民群众的“三德”教育,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文明窗口”等一系列共建、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加大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创造了净、美、优的文明环境。特别是通过实施“精品市区”、“夜景工程”建设,南平市区绿化、美化程度大大提高,山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96—1997年度的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竞赛评比中,获得了全体评委的一致好评。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计划生育、文化卫生、新闻报道、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全市提前三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位居全省前列,计划生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决开展“严打”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安定稳定的社会局面。
  【组织工作】 1995~1997年,南平市委组织部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干部队伍素质。1995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眼于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努力实施省、市干部培训规划,全面完成本年度干部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上,以突出学习《纲要》、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为重点,并把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集中制再教育作为必须培训的内容,增强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为了搞好干部培训工作,通过强化管理措施,严肃调训纪律等手段,有效地保证了培训工作按计划进行。全年完成了省委组织部下达的各项调训任务,共安排厅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17人,参加省委党校学习。全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处级干部进修班2期,共安排71名县级干部参加培训;举办科级干部进修培训班8期,参训的科级干部326人;各县(市、区)举办124个主体班次,完成了6245人的培训任务,还培训了157名后进村党支部书记(10名到省组培训)。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配合宣传部等部门做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安排工作。市委中心组先后四次集中了学习研讨,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达138人次。学习中,专门请了省上法律等方面专家举办讲座,并再次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联系实际,积极研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各个层次的干部培训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从全面提高青年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出发,继续加强对青年干部进行普遍的政治理论教育,有3000多名青年干部参加了为期二个月的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从培养“一批人”的需要出发,突出抓了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有近400名青年后备干部参加为期3-4.5个月的脱产学习;从中长期班子建设,改善班子结构的需要出发,重视抓好各层次党政青年干部的中长期的人才培养,配合省、市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向省组推荐了11位青年领导干部报考厦大研究生,向省委党校第十期培训班推荐十位同志报考。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干部报考中央党校本科、大专函授、自学考试等。从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经济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青年干部学习外向型经济知识、外国语等,全市有9000人报名参加全省外语统考。
  1996年,着眼于提高现有干部队伍的素质,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一是切实抓好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健全和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市、县两级党委围绕“用中特理论武装人”这条主线,坚持每季度一次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举办理论务虚会、经济分析会、专题研讨会,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讨,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是年,市委学习中心组开展5次集中学习活动,240人次参加学习;各县(市、区)委学习中心组共开展活动82次,2500人次参加活动;各基层党委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活动1070次,1.5万多人次参加学习。市、县(市、区)两级党委学习中心组组织干部围绕怎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闽北的迅速崛起,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有20多位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领导在《闽北日报》上发表讨论文章。二是充分发挥党校的理论培训阵地作用。继续实施《南平市1995—1997年党员教育规划》,认真制定《1996—2000年南平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抓好全年干部培训计划的落实,全面完成年度的干训工作任务。全市共培训各级各类党员干部8900多人,参训人数之多、调训率之高、培训内容之丰富均为历年来最好的一年。选送3名厅级、38名处级领导到上级党校培训,协同市委党校举办了12期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带动了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
  以“两学习”为动力,全面提高全体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市、县(区)都制定了开展“两学习”活动实施意见,普遍做到学习有规划、有阵地、有教材、有辅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市充分运用党员电化教育优势,抓好“两学习”活动,基层组织坚持每月一次电化教育课,1996年播放70400多场次。全市共引进和复制电教片827部,自编自摄专题电教片30部、《党建节目》14期。专题片《山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山找铀人》等11部专题片在省电视台播放,《深山找铀人》荣获全国“红星杯”一等奖第一名,《山泉》获国家民政部,全国残联“自强杯”优秀奖。《把党员电教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经验材料,在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党员电教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市委组织部还同市直机关党工委、市经委党委、市人行联合举办市(省)属企事业单位第一届“人行杯”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进一步发挥电教优势,促进城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两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举办“两学习”培训班1409期,参加学习的党员有8.75万人次,党外积极分子2.12万人次;组织专职与业余理论宣传工作者2660人次到基层巡回宣讲1352场。
  1997年扎实开展“三讲四提高”活动,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提高党组织战斗力、提高人民公仆意识、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为主题的“三讲四提高”教育活动。全市在职处级干部积极参与,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组织科级干部参加。各级各部门都把这次教育活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县(市、区)、市直各口都成立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确定专人抓这项工作。为使活动按时、稳步进行,加强了督查落实,做到一月一检查、一汇报,每个阶段都有部署和小结。围绕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整个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一是分散自学与宣讲辅导。以自学邓小平原著为主,普遍通读了中央宣传部编印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一书、市委推荐的必读书目及省委组织部推荐的优秀书目。同时,根据岗位职能、工作特点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有重点地选学一些文章,做好读书笔记。针对必须弄懂的重大问题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举办专题辅导讲座,释疑解难,深化理解,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市、县举办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和“法律、科技知识”等专题讲座,由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主讲,集中副处、科级以上干部听讲。二是集中学习与专题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基层党组织坚持每周学习日和党组织活动制度。副科级以上干部第一阶段集中学习的时间达10天以上。市委党校举办了两期“三讲四提高”教育培训班,对市直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到训率占94%;三是电化教育与典型引导。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收看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组织市直机关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吴金印事迹报告会。电教办将报告会实况摄制成电教片,下发各县(市、区)播放。在《闽北组工》中设“乡镇领导谈学习吴金印”栏目,登载乡镇领导干部学习吴金印的体会文章。四是交流与研讨。领导干部人人动手写心得体会,在集中学习时互相交流。开展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成果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2篇。向省组织部推选2名理论学习成果显著的先进典型。一些县(市)还精选部分体会文章,编印成册,促进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通过开展“三讲四提高”活动,促进了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一次党性党风教育。
  落实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九五”规划。发挥党校、干校培训阵地作用,办好各类培训班,完成了全年的培训任务。下发了《关于开展“认真读书勤学习,提高素质做贡献”活动的通知》,给处、科级领导干部印发理论学习笔记本并定时抽查,促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落到实处。抓好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新上任基层领导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在市委党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新上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岗位培训班。完成省上调训任务,共调训136名。做好省委党校第十一期两年制培训班学员人选的审核把关和推荐工作。对省委党校第十期两年制培训班学员进行了毕业考核。加强领导干部参加函授学习的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参加函授学习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处、科级领导干部参加函授学习审批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参加函授学习学费报销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了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明确规定干部必须经过相应党校培训,取得结业证书,方可获得选拔任用资格,原则上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开展“当公仆、办实事”活动。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交穷朋友、结穷亲戚”活动,市、县党政班子领导,市直机关处级干部及部分机关干部针对挂钩的贫困户的不同情况,落实帮扶措施,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推动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评选“好公仆”活动,评选出10名“好公仆”,在全市“三讲四提高”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表彰。
  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下发《南平市县处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提出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加强领导的要求。市委常委、副市长坚持到所挂点的县(市、区)和单位指导生活会。
  严格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坚持组织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干部考察审计、离任交接、领导干部谈话、回复组织函询、个人重大问题向组织请示报告及收入申报等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监督。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1995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在市直机关班子的配备和县(市、区)党政班子的调整中,明确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县级党政班子的结构要求进行配备。配备班子中,把配强党政班子“一把手”作为关键性的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选拔妇女、非中共党员干部。1995年南平市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维权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全市女处级干部54人,10个县(市、区)党政班子中有8个县(市、区)配备妇女干部10人,其中有1名女县长;有6个县(市、区)配备了非中共党员副县(市、区)长。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配套制度。在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民主集中制再教育的同时,努力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市委在一届一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南平市委工作规则》.对领导原则、议事规则、请示报告、工作作风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各县(市、区)党委和基层党委也相应制定工作规则,建立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为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全局观念和纪律观念,维护集体领导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实行民主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认真制定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规划,全力实施新时期干部工程。坚持把培养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贯彻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并列为关键工作之一,下发了《关于培养选拔德才兼备领导干部的意见》,对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培养目标;二是在落实目标上努力;三是实行民主推荐,严格按照程序办;四是实行滚动管理。对政绩平平、发展潜力不大的,及时调整出去,对表现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补充进后备干部队伍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使用年轻干部的力度。坚持把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先后选派了3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企业和贫困地区挂职锻炼,选派了3名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举办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锻炼成才研讨班,先后物色正科级以上的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并把32岁以下、具有大学学历的正科级的后备干部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培养。
  1996年,突出选准配强党政一把手,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是选准配强县(市、区)党政班子。强化“加强第一线,服从第一线”观念,多来源、多渠道选拔那些综合素质强、政绩突出、比较年轻的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党政班子的岗位上锻炼,切实加强第一线的领导力量,有意识地加强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我们注重在基层选拔干部的同时,把一些在市直重要的岗位上任职的年轻同志选配到县(市、区)担任党政“一把手”,下决心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偏远县去工作,让他们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注意优化县(市、区)班子结构,使县(市、区)班子配备从过去简单的缺额补齐转变到整体优化上来,使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具有比较完备的领导能力。二是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5212”工程,市管县处级后备干部,经年度考核,及时调整,比上年增加了96名。市管县处级后备干部中,妇女、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懂经济的干部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后备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对后备干部的德才表现、发展潜能、成熟程度逐个进行分析,确定了近、中、远期名单和培养计划。同时还确定了乡科级后备干部,优秀企业经营管理后备干部,科技学术带头人后备干部。强化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的原则,在市管县处级后备干部中物色32岁以下正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有意识地把一些年轻干部放到乡镇挂职抓扶贫脱贫工作,或安排到国有企业、重点工程去锻炼,促进干部成长。春节前后,从市直机关抽调了100多名干部作为农村奔小康工作队队员,选派到村工作一年。
  1997年,调整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强化干部培养锻炼见成效。一是调整充实县(处)级领导班子,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合力为基本要求,对县(处)级领导班子进行充实、调整和交流。二是注重青年干部培养教育。下发了《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的意见》,各县(市、区)党委、市直各部、委、办党组(党委)及时补充和完善市管后备干部队伍。市县两级共举办8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其中市委党校举办青年干部培训一期,学制3个月,培训市委组织部管理的科级干部38名。在全市青年干部中开展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完成第三次、第四次市直机关青年干部和各县(市、区)青年干部英语考试,选派7位同志到省直机关挂职锻炼。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形成《南平市实施〈福建省1997—2000年地厅级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工作方案》,明确全市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原则、任务,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认真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和质量关,举办“三条例一准则”研讨班2期,市五套班子领导和市直机关处级单位主要领导参加学习研讨。多次组织《条例》的学习宣讲,经常地对县(市、区)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三、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95年,以抓基层为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年初,市委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联合制定了《南平市1995一1997年党员教育规划》,对各部门和各级党委开展“两学习”活动的职责、任务、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深化“两学习”活动,先后培训骨干共230人。同时,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基层党员教材参考》小册子,作为基层党校和“两学习”骨干辅导学习的参考教材。利用县、乡党校和党员活动室,举办各种形式的党员培训班1409期,培训党员87580人,非党积极分子11278人。同时,发挥党员电教优势,全市共引进、复制党员电教片827部,制作《党的建设》节目12期,自编自摄专题电教片15部。二是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党员偏少的状况有所好转。三是在全市农村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双带双创”活动,成立帮带小组近6000个,被带农户近18万户。在企业开展了“立足岗位学雷锋”、“我为企业发展尽份力”、“牢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等活动。在机关普遍开展“学习孔繁森,当好公仆”的活动。四是抓制度建设,走靠制度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子。抓基层党组织民主集中制建设,形成比较规范的基层党委民主集中制实施细则,并印成小册子下发给各基层党委贯彻执行。指导各级党组织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基层党委和党支部每季度过一次生活会。建立和完善党建目标责任制、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民主评议党支部和党员。健全党日活动、流动党员管理、党委(支部)书记联席会议等制度,使党内各项制度更加规范化。五是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农村重点抓了后进贫困村的整顿转化。年初,市里按照省委组织部提出的后进贫困村党支部标准,对后进贫困村党支部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加快整顿转化后进村党支部工作意见,配强村党支部班子,选准党支部书记,调整后进支部班子。各县(市、区)都制定了“整顿转化后进村党支部规划”。同时,在全市农村开展“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落实了部门挂村责任制和下派工作队,全市每一个后进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机关部门或经济效益较好企业挂钩结对。加强村干部培训工作,10月底和11月初,市委党校举办了两期后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每期10天,有157名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各县(市、区)也把培训村干部,提高村干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至11月底,全市共举办村干培训班456期。其中,县(市、区)党校办班74期,乡(镇)党校办班382期。建立了一支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认真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开办了一年制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根据现代企业的新特点,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新路子。首先,与企业改革同步搞好党组织及其工作部门的设置,配齐配强党委领导班子。党政班子适当相互交叉任职,有利于党委更好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次,指导企业党组织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企业党组织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开展各种党的活动。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通过开展“支部是面旗,党员是标杆”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较好的先模作用。同时,把组建党组织作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已建立新经济组织党组织310个,使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的组织。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建立了工会、共青团、女工委员会组织。
  1996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学美岭、奔小康,深入开展‘双带双创’”活动为主线,以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乡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市十个县(市、区)和127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创建活动。经市委审定,延平、邵武、建阳、顺昌四个县(市、区)推荐省委表彰,其中邵武、顺昌、延平被省委评为先进县(市、区),小松镇等18个乡镇被命名为南平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
  按照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扣紧农村奔小康这个中心,坚持不懈地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坚持“管好现有的、选拔年轻的,提高整体素质”工作方针,大胆选用能人,强化组织措施,解决后进村普遍存在的班子软弱问题。继续实行市、县、乡三级领导挂钩后进村制度,采取换、调、训、转、帮等综合措施,对那些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村支部班子进行调整。市、县党政班子领导人人挂钩扶持一户贫困户。深入开展“双带双创”活动。形成了以党员为核心,以村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妇女、民兵、科技户、专业户和各业能人为骨干的带创大军,带创力度增强,带创成效扩大。全市农村党支部“双带双创”工作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11月,全省农村党支部“双带双创”活动现场会在闽北召开。
  在企业和机关分别开展“争先进、创五好”、“学习张家港、争创双文明”活动,进一步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工作。全市收集整理了100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方案。市经委党委在全系统开展“争先进、创五好”活动,大力加强企业班子建设,先后对直属61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全面的考核调整,充实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还选送一批企业领导参加省培训班学习。各企业党组织都建立了党建责任制、党组织学习中心组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党组织扩大会听取厂长(经理)报告工作、讨论重大问题等制度。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在“争先进、创五好”中,开展“评议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活动。南平电缆股份公司严格按《公司法》产生领导班子,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7月,全省国有企业党建理论研讨会在全闽北召开,南平市有3篇论文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抓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介绍。在全市树立了市交警支队和林炳熙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林捷益同志两个典型,市委发出号召,要求各单位和全体机关干部向他们学习。
  认真抓好发展新党员工作。针对全市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妇女和一线党员偏少的问题,制定下发《全市农村发展党员三年规划》.对全市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市党员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1996年,全市发展新党员总数比上年增长11%。
  1997年,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省委《关于开展创建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的意见》,扎实开展争创活动。延平、邵武、建瓯、顺昌等县(市、区)提出争创目标,制订了争创的具体措施。各县(市、区)普遍开展了“创建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基层党委)”活动,并以创建活动带动和促进党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民主集中制的实施意见》,对乡镇党委议事和决策、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制度建设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加强乡镇党委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实地调研、组织检查指导,督促乡镇党委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乡镇干部中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实施意见》。举办了全市乡镇(街道)党委组织委员培训班,对组织委员进行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业务和组织委员职责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把1997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规定,认真部署,精心指导。至11月底止,全市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结束。换届结束后,各县(市、区)立即抓好新当选的村干部培训和建章立制工作。九个县共举办了18期村主干培训班。扎实抓好后进、贫困村党支部的整顿转化工作。年初,根据村财、人均收入、班子建设等方面情况,对全市村级组织进行认真的分析排队,继续落实整顿工作责任制,实行部门包村、领导挂点、责任到人,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10月底,各县(市、区)对后进村进行了检查验收。进一步深化“学美岭、创五好”和“双带双创”活动。为了使这项活动取得更好效果,年初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双带双创”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贯彻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各县(市、区)委都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围绕农村“三大工程”不断丰富“带创”内容,壮大“带创”队伍,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带创”形式,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如建瓯市的“五字连心”活动,松溪县“五户联保、小额贷款”,浦城县把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引入“带创”活动等。全面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和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电话会议,传达全省龙海会议精神,对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市、县(市、区)委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小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四级工作网络,共选择了29个村进行试点。全市召开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推广建阳市黄坑镇和三个村的经验。
  大力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以专题调查、召开座谈分析会、研讨会形式,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按照国有企业党建工作6个目标(领导班子坚强、党建制度健全、参与决策有序、保证监督有力、党员队伍先进、经济效益良好).以“好、较好、一般、差”四类逐个进行分析排队,区别不同情况,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十个方面和五种主要形式,理顺厂长(经理)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深入开展“争先进、创五好”活动。以企业的良好效益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设一个好班子这个关键,一支党员好队伍这个基础,一套好制度和一个好机制作为有力的保证,促进全市企业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机关、街道、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以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发挥表率作用为目标,提高机关党的建设水平。
  狠抓薄弱环节,全面完成党员“双学”任务。开展以“讲党性,做奉献,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纪念建党76周年系列活动。对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优异成绩的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优秀共产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进一步抓好党员电教工作。全市共下发各类电教片共1600多盒,共播放电教片4034场次,受教育党员963524人次。编播《闽北党建》节目12期。保质保量完成省组下达的编摄任务,建瓯市编摄的《风正一帆悬》被省组编入《廉政篇》系列;完成省台两期《党的建设》节目编摄工作,还完成了省组下达的《啊!富宝人》、《公仆情》、《情满南孚》、《当公仆、办实事》等4个小专题片,并被省组编入系列片在省台播放。在全省第五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中,南平市组编摄的《老范这个人》,浦城县编摄的《深山找铀人》分别荣获一等奖;建瓯市组编摄的《耿连波和他的万木林》荣获二等奖第二名;延平区组编摄的《南大荒的儿女们》荣获三等奖第一名,松溪县组编摄的《乡情》也荣获三等奖。全省共设立16个单项奖,南平市获得了解说词、编导、摄像、编辑等5个单项奖。配合中组部完成在建瓯举办的“全国第五期党员电教干部培训”班。
  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专家和科学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完成全市数百家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后备干部的考核工作,选择南平叉车总厂开展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试点,在全市进行一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调查摸底。继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5年,以深化干部任用制度改革为举措,加强干部宏观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在3月中旬召开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贯彻,6月下旬,在建瓯召开了全市干部工作会议,就贯彻《条例》的具体工作程序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对如何严格规范地操作《条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二是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点,在浦城县进行公开选拔科局级领导干部的试点,采取“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了县工商局副局长、建委副主任、卫生局副局长、妇联副主任、团县委副书记等五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建瓯市也公开选拔了一位团市委副书记。三是认真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根据《条例》和有关文件精神,我部对需要交流的处级干部进行了全面摸底,确定了需要回避任职人员。四是建立干部年度考察工作制度。根据省委闽委(1995)87号《中国福建省委关于开展地厅级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通知》精神,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全市县处级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察。建立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会议制度,积极寻找干部监督的途径,建设一支干部联络员队伍,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1996年,加快组织工作改革步伐。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组部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在严格干部考核,全面掌握干部德才表现的基础上,对拟提拔的干部,认真按《条例》的规定办事,尤其在县(市、区)班子届中调整和市直机关机构改革中,都坚持按党的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二是进行机构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党的机关参照试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组织实施。加强对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的指导、协调,认真制定并实施《南平市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办法》,建立了组织部与人事局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实行公务员制度和参照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骨干培训、过渡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和考核、考录等单项制度的实施,指导参照管理机关完成“三定”方案的审定,开展参照管理机关的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三是搞好目标管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摸索县(市、区)党政目标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目标的科学化、程序的规范化和考核的制度化,突出政绩考核,做到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有机结合,班子目标和个人目标,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有机统一。对各县(市、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各项指标认真考核,有效地促进县级领导班子围绕整体目标,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四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实施办法》,对省里规定的七种需要进行地域回避交流的和在县(市、区)党政班子同一职位上任满十年需要进行职位交流的对象,摸清了底子,研究制定了交流方案。县(市、区)政法三长的交流工作已完成。五是进一步研究摸索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途径。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宏观指导,做好对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
  1997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公开选拔1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7月份,市委统一部署,经过酝酿准备,宣传发动,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调研、面试、组织考察、市委决定等程序,公开选拔十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这次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二是积极开展实绩考核试点工作,探索干部考核制度的新途径,进驻建阳市开展实绩考核试点工作。三是加强指导,做好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参照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以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参照管理“入轨”工作,结合机构改革,提前考虑,早作准备,及时切入,扎实推进。六是认真完成推荐中共十五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和选举出席省党代表会议代表工作严格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地方选举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和省委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名推荐。全市99%以上党支部和90%以上党员参与推荐十五大和省党代表会议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在此基础上,按规定进行考核,征求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了纪委、监察、检察、计生、综治等有关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中共南平市代表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29名(不含3名指定代表)出席省党代表会议代表。市委组织部与统战部一起召开了全市台湾省籍党员代表会议+以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出三名台湾省籍党员为省代表会议代表。由于组织严密,程序严格,选出的党代表完全符合省的要求。
  【宣传工作】 1995年至1997年,南平市委宣传部围绕“一个根本、四项主要任务”,抓住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召开的契机,为推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推进闽北新一轮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
  一、深入宣传科学理论。1995年,市委宣传部抓住重点,务求深化,进一步落实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任务。坚持不懈地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在学习《邓小平文选》一、二卷的基础上,掀起学习《纲要》和学习、宣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省六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一是重点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认真抓好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订《南平市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和制度》,建立学习管理、考核、建档等制度,确保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市中心组学习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并推荐在《福建日报》、《福建理论学习》上介绍。二是突出抓好全市理论学习的牵头抓总工作。制订并经市委批转下发了《一九九五年全市理论学习计划安排意见》,从制度上保证理论学习的扎实开展。着重抓好处级干部的学习和骨干的培训,在学习培训中始终坚持结合实际、指导实践的原则。仅组织《纲要》学习,市委就举办了正处级研讨班二期,副处级干部研讨班23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入。举办了县(市、区)理论骨干培训班二期,企业党委书记、政工干部研讨班二期,中学政治课教师研讨班一期。三是开展理论宣传、研究工作。组织新闻单位研究、探讨加强理论宣传的新途径、新思路,分别召开了新闻单位领导、企业宣传干部理论宣传座谈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如《闽北日报》加强了“理论实践”专版的组稿工作,选择联系实际、指导性强的理论文章刊登,全年刊发理论文章68篇。电视台及时宣传“学理论、促发展”的典型,无论在宣传份量、报道深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容宣传于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增强理论宣传的感染力。
  1996年,全市认真组织实施“理论武装拓展计划”取得成效。重点组织好各级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在领导干部中,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推动了闽北在发展中继续“解放思想、迅速崛起”的进程。市委中心组学习经验在今年《宣传半月刊》、《福建理论学习》等刊物专门刊发。各层次干部的学习拓展,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机关着重解决“软、懒、散、浮”的作风问题,进一步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经济的观念;在农村、着重解决“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问题,进一步树立敢闯、敢试、敢干、敢冒的观念,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在企业着重解决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进一步加快企业转机建制和解困发展的进程。做到坚持“四个抓”。一抓电视理论宣传。拍摄了《迈向小康》、《绿色——闽北的希望》、《从水利设施建设看闽北发展》、《生命的牵引》等电视理论专题片。二抓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专栏等宣传阵地和工具,营造理论宣传的氛围,市委宣传部利用《学习》刊物,编印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闽北迅速崛起》、《学习张家港、创建双文明》、《农村奔小康》、《学习南平交警、学习林捷益》等学习宣讲材料印发全市。邵武市委宣传部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学辅导读本,促进邓小平理论进课堂。《闽北日报》和10个县(市、区)委机关内部报纸都加重理论宣传份量。闽北日报每周增加一期理论版,全年刊发理论学习体会文章200多篇。三抓活动。举办了学习《纲要》知识竞赛,学习《纲要》演讲比赛,开展了“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竞赛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四抓培训。召开全市社科界、理论界学习《纲要》及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举办中、高级职称知识分子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研讨班,部分企业政工骨干党建研讨班,中专、中学政治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论活动的蓬勃开展。
  1997年,全市理论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召开,组织开展“三讲四提高”活动,组织学习江总书记“5·29”重要讲话,总结推广邵武市理论进课堂经验。对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宣传作了精心安排,及时发出《关于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热潮的安排意见》,认真做好十五大召开期间各项议程的预告,及时组织干部职工收听、收看,认真组织学习。市委中心组及时学习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市委专门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十五大精神。参加党的十五大归来的中共十五大代表、市委书记林克敏向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全面传达了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省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要求,提出了市委贯彻意见。林克敏还采取专场报告、工作调研等方式深入基层传达十五大精神。全市各级党组织也都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讨论,力求做到理解基本精神,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基本内容,把握基本政策,明确基本任务+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各县(市、区)中心组普遍进行了二次以上集中学习,召开了一次以上副科以上干部学习大会。市委宣传部与市直机关党工委联合举办市直机关党务干部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培训班,培训了300余名学习骨干。各县(市、区)也都从加强领导、培训骨干、组织宣讲等方面入手抓好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建瓯举办全市业余理论讲师团培训班,浦城组织百人宣讲团从十月中旬起分赴各基层单位进行宣讲,邵武抽调8位骨干赴中央党校学习培训,松溪组织开展十五大精神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活动等。通过自上而下的学习传达,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教育,分层次有重点的贯彻落实,使全市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活动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
  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1995年,加强调控,严格管理,确保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从管理入手,切实提高舆论的引导水平,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是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坚持新闻工作通气会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审读审看制度,新闻谈话制度等。邵武市成立了新闻中心,加强对新闻舆论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新闻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在各新闻单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激励制度,实行岗位聘任,严格工作纪律。三是切实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强化质量意识,把提高报刊、广播电视质量摆到突出位置来抓。
  1996年,努力提高新闻舆论的整体水平。一是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坚持新闻工作通气会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审读审评制度等。二是从抓管理入手,促质量、保导向。强化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宏观管理,实施电视台、有线台两台合并,集中力量办好节目。将延平区管的县级广播电台上收为地级台。同时在各新闻单位内部建立多级审稿把关制度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考核目标责任制,严格工作纪律,把好转播关、点播关、广告关、制作关等。三是采取措施,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在新闻宣传内容上,组织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九五”计划、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意义和举措、农业基础地位、国有企业改革、科教兴市战略、农村奔小康、先行工程、“严打”战役、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宣传战役、系列报道。全市上《福建日报》稿件1307篇,其中各版头条118条;被省电视台采用217条,中央电视台采用13条,被省电台采用300多篇;被中央级报刊采用200多篇。
  1997年,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和管理,为闽北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一是强化新闻把关机制。年初召开全市性新闻工作会议,对全年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具体的要求、部署,每季度召开一次新闻工作例会,加强对新闻工作的引导与管理。二是严格新闻纪律,建立新闻从业人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经常组织对各新闻单位执行新闻纪律、制度情况的检查,并及时整改。三是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闽北日报》在抓好典型、热点问题报道的同时,注重提高报纸可读性,着力于改进新闻选材和写作,推出《生活时空》、《市场经纬》、《经济大观》、《开放潮》栏目,以及《武夷山》、《百合花》副刊等。南平电视台《看闽北》、《今夜星光》节目,都受到群众的好评。在新闻宣传内容上把经济宣传的重点放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根本转变”上,以深化改革振兴国企为主题,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宣传。南平电视台抓住群众关注热点问题进行新闻评论和舆论引导。如针对闽北如何建立大市场、大流通问题,连续报道了建瓯市建立农村产品信息中心的经验,并配发了评论;针对当年柑桔普遍积压,农民卖果难的问题,选择了种植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例子集中报道,对闽北发展水果业进行探讨;针对国企改革中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跟踪报道了企业下岗职工致富的典型例子。为配合新一轮创业的宣传,南平电视台制作了《开放的南平》、《铁心拼搏奔小康》、《南纺之路》等十部专题片。南平广播电台完成一期改造工程。各县(市、区)也加大投入,扩大电视、广播覆盖面,提高播出质量。
  三、围绕中心,突出宣传重点。1995年,全市宣传工作按照“抓住根本,扣紧中心,协办实事,增强活力,重在建设”的思路,工作重点突出,宣传力度加大。上半年,省委召开两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市里都及时进行传达贯彻。根据市委、市府工作部署和工作重点及时组织战役性宣传,确保经济中心的宣传及时到位,卓有成效。一是组织好经济形势的宣传。对经济形势的宣传始终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基调,做到为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不添乱,各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宣传明显加强。闽北日报、南平电视台、南平有线电视台都加大经济形势宣传版面、节目份量,定期组织经济形势分析专稿、专栏,强化农业、国有企业、抑制通货膨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的宣传力度。同时,结合工作部署、工作动员,由市委主要领导作经济形势报告,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会通报经济发展情况等,产生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突出经济工作重点,组织战役性宣传。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实现“增创翻番”奋斗目标的要求,着力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效益目标的实现加油鼓劲。开展了季度经济宣传战役;组织了“重点工程决战在九五”宣传战役,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横南铁路、316国道、邵武竹浆厂“三大工程”决战在’95宣传战役的意见》,在全市掀起为“三大工程”鼓劲呐喊的热潮。多次组织较大规模的省内外记者、文学工作者团(组)深入到工程一线采写报道和创作,如举办延平湖笔会等;在各新闻媒体、文学刊物上组织份量大、有声势的宣传版面,如《闽北日报》专门开辟了“先行工程起宏图”专栏、“风雨兼程316”专题系列报道等;开展了重点工程文学奖、新闻奖的评选活动,既扩大了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宣传,同时也热情讴歌了在工程一线的先模人物,从而激发全市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热情。三是认真组织各项社会宣传活动。先后组织了撤地设市宣传,迎卫生国检、迎文明城市总评、大型龙舟赛以及市区禁放烟花爆竹等的宣传活动,还开展了法制、科技、计生、环保、征兵等社会宣传。树立了扎根山区残疾教师张步铭,政和籍舍身救人战士张应有、魏重成等典型。
  1996年,着力抓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宣传服务。各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宣传有明显的加强,闽北日报、南平电视台、南平有线台都加大经济形势宣传版面、节目份量,定期组织经济形势分析专稿,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抑制通货膨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的宣传力度。年初围绕“九五”开局、解放思想推动崛起、“农村奔小康、城区双文明”在《闽北日报》开辟一系列专栏,组织刊登各县(市、区)委书记谈崛起的文章等。全市围绕农村奔小康这个重点,组织奔小奔宣传战役,《闽北日报》开辟了《农村奔小康系列谈》言论及《小康村巡礼》、《千方百计寻富路、千家万户奔小康》等专栏,发表《奋力攻坚奔小康》等评论员文章及奔小康采风速写专版、新闻照片专版等。电视台开辟“小康之路”等多个栏目,播出奔小康新闻260多条,宣传奔小康典型人物专辑48期。编辑出版《迈向小康》专辑。抓典型引路,深化企业改革宣传,在《闽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先后以《潜移默化育人,鼓足干劲创业》等5篇文章,对南纺股份公司的宣传,进行连续报道。此外,在社会宣传方面,先后组织“庆祝建市一周年,暨纪念建县级市40周年,建县1800年”宣传、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严打”战役等宣传活动,宣传面广力度大,均产生好的社会反响。
  1997年,经济宣传的重点放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闽北新一轮创业上,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国企改革、重点工程以及各项建设成就的宣传。如《闽北日报》开辟的《小康村巡礼》、南平电视台的“来自重点工程的报道”等栏目,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作了系统介绍,又探讨、展望了闽北发展的思路、前景,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强化典型宣传,把典型宣传作为全年宣传工作的重头戏。
  市委慎重研究,先后推出了“一警、一厂、三村”(南平交警、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延平西芹村、建瓯西大村、顺昌谟武村)五个典型,并于7月底发出了《关于开展学习“一警、一厂、三村”先进事迹的通知》,《闽北日报》先后在一版配发了长篇通讯和评论员文章。此外还宣传了南孚电池、富宝实业、澄源脱贫、邵武医院等先进集体以及游小芬、徐承云、危春琴等十佳公仆、行业能人的先进个人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三是打好宣传战役。围绕中共十五大和香港回归两件大事,一方面各媒体全力以赴,主题突出,高潮迭起;另一方面以举办十四大以来成就展、图片展等形式,为两件大事营造浓烈的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
  四、繁荣文化事业。1995年,在贯彻二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中,市委宣传部对文化事业提出要在政治方向,加强学习,领导班子,内部管理,人才培养,深化改革,产业政策,干部管理,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等十个方面抓出成效。市里专门成立了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爱国主义教育“丹心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建设全市5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写《闽北历史文化名人》、《闽北革命先烈》,并在《闽北日报》上连续刊登介绍。组织“丹心颂”征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歌咏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升挂国旗;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读书、演讲等“爱国、立志、成才”系列活动,并在南平电视台开辟“丹心工程在校园”栏目。
  加强管理,繁荣创作,弘扬主旋律,在建机制上下功夫,既使文化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又致力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抓好市大文化建设“10·52”工程实施的同时,着力抓了《武夷文化丛书》的出版,邵武市电视剧《李纲》、建瓯市电视剧《张步铭》的剧本创作和浦城《丹桂情》的修改;组织制作了《闽北风情》音乐电视片。其中,《背新娘》获“花城杯”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铜奖;戏剧小品《人与人》获省一等奖和华东一等奖,曲艺《罢宴》获全国二届曲艺节《牡丹奖》;现代戏《古渡恋情》获省三等奖;与福建电视台合拍的文化专题片《风景这边独好》于5月中旬在东南台播出;组织创作了一批反映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和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如《打通弯山隧道》、《芦岭隧道》等系列报告文学;开展了首届戏剧创作征文评选活动。在群众文化方面,既抓有悠久历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建瓯少儿版画,建阳的民间工笔画等,又注意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延平区开展了“爱我山乡”农村文艺汇演,建阳市组织的“文娱一条街”活动,武夷山市的“百部优秀影视片歌曲卡拉()K大赛”以及市举办的“春之声”诗歌朗诵会等。在阵地和队伍建设上,设立了“武夷文艺百花奖”,用于激励闽北文艺人才的培养、精品的创作。投入资金建设南平博物馆;下大气力办好市文联的《武夷》刊物和《闽北日报》的文学副刊,使其作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建阳的《考亭文苑》、建瓯的《北苑》、松溪的《湛庐》也都立足当地办出特色,为创作精品、培养人才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坚持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开展经常性的“扫黄打非”专项斗争相结合,全市协同有关部门集中行动千余人次,收缴黄色书刊、录音带、录像带、CD片等近万件;对全市256家娱乐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检查,责令15家有火灾隐患的“三厅”停业整顿;加强对集体、个体书店、印刷企业的管理,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出版政策、法规的培训,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1996年,为“九五”宣传工作开好局,一是抓活动载体。全市广泛开展“知我闽北、爱我闽北”系列活动;结合建党75周年和红军长征60周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爱党、爱国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认真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李纲》、《赤石暴动》、《朱子传学》、《建窑》等协拍工作;组织开展“迎香港回归祖国”系列读书活动,举办全市性的知识竞赛等。二是抓基地建设。对上年规划建设的5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检查验收,经筛选确定20个为市级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命名授匾,在此基础上,组织建设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是抓典型树立。在继续宣传林炳熙等省上典型的基础上,又树立了建瓯南洋头村小学残疾教师张步铭、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邱德松等典型。电视剧《张步铭》拍摄完成,在中央台播出。在窗口行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向南平交警学习的决定,组织南平交警事迹报告团到各县(市、区)巡回报告。同时,扎实推行窗口单位社会服务承诺制。三月份和六月份,市委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两次召开现场会,加大创文明窗口工作力度。四是抓文化下乡。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把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医疗下乡、送温暖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全市共组织文化下乡达百余次,送书8万余册,送药、送慰问金10万余元。与此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在《闽北日报》开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专栏,组织学交警典型宣传和《“五民工程”在延平》、《邵武创建张家港式文明城市》系列报道。在宣传报道中,全市各新闻单位协同作战,专业、业余两支队伍积极性充分发挥,形成合力,报道数量、质量有明显提高,专题节目制作、栏目设计上了一个档次。在'96“福建电视奖”评奖活动中,南平市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南平电视台《闽北大观》、《新闻聚焦》,《闽北日报》的《经济大观》、《百合花》、《市场经玮》等栏目,成为群众喜爱的栏目。电视专题报道《延平风情》、《一个女戏婴的故事》,《闽北日报》的问题性报道《闽江污染何时休》、《莫让“国脉”再滴血》等都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1997年,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抓好路、街、店、楼、墙、车、牌、灯、绿、湖等10个方面整治的舆论宣传活动。以《南平市民文明守则》、《文明市民教育读本》、《五讲十不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内容,开展“三德”教育,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向不文明告别”教育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安全片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系列活动为内容的创建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提出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评选“十星级”农户和亿元镇创十好文明集镇活动;在经济条件稍差的地方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评选“四户”,即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同时,常年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和“满意服务、情暖闽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迎回归读书活动”,举办迎回归知识竞赛,组织“香港回归祖国”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各县(市、区)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群众对香港回归的了解,提高对香港回归重大意义的认识。在香港回归倒计时100天、50天、30天、七一前后等纪念日和时段,开展书画展、图片展等4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欢庆、热烈、隆重氛围。特别是6月30日到7月1日晚,举行大型“庆回归”综艺活动,包括:大型欢庆晚会、龙狮竞舞、环城长跑、燃放烟花爆竹、游园、灯展等,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五、拓展对外宣传。1995年的对外宣传.一是组织对外宣传重大活动。年初,抓住撤地设市这一历史性机遇,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对外宣传活动,着力对全市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闽北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综合性的报道,力度大、影响广、效果好。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台湾《工商时报》等报纸组织了十余个专版报道。二是开展对外招商引资的外宣活动。4月,市长夏玉瑚首次率团赴港招商,宣传部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派员参加了这次招商活动。在港举办了“南平投资环境新闻发布会”,107名客商和记者参加,香港《星岛日报》、《大公报》刊发了“南平招商专版”,香港《经济日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新闻》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刊发30余篇文章、照片;同时认真做好九·八厦洽会、东南亚招商活动的对外宣传,在海外媒体刊发专版,积极组织撰写对外新闻稿件;三是开展对外对台文化交流活动。10月份在武夷山市召开了“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马来西亚的朱子后裔及台湾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活动;协助中新社、台湾云将传播公司组织拍摄《海棠风情》电视专题闽北系列片。此外,承办人民日报首届全国新闻摄影通讯员研讨会,并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绿色明珠——南平》摄影宣传专版;着手制作《南平城区地图》、《南平》画册、《南平》折页、《今日南平》电视专题片等一批质量高的外宣品。
  1996年,拓宽渠道,认真开展对外宣传。利用“南平撤地设市一周年”庆典活动之际,在《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中华工商时报》上举办宣传专版。组织香港招商宣传,宣传南平的投资环境、投资导向、投资项目等。9月上旬,又组织了厦门贸洽会的对外宣传。在武夷山成功地举办了’96中国武夷山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在《香港商报》、《港台信息报》刊登了专版,邀请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日报》、《中国旅游报》及本省新闻单位记者30余人现场采访。通过赠送《南平》、《武夷山》、《武夷山旅游》等画册,宣传武夷山,提高南平、武夷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认真做好美国《侨报》“南平专版”的组稿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对外撰稿员作用,鼓励多写多投对外新闻稿件。努力做好境外和中央对外新闻单位的采访接待工作,借船出海。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组在武夷山拍摄、编辑了15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人民中国》摄影记者来南平、武夷山采访,在该刊上刊登了10多个图文并茂的版面,专题介绍武夷山。据统计,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对外新闻单位及境外记者8批70多人次,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台湾《工商时报》、美国《侨报》等刊登宣传专版24个,被对外新闻单位采用稿件和照片2000余篇(幅),完成对外撰稿任务80多万字,投资40余万元,制作了一批适应对外宣传需要的精美宣传品。
  1997年,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南平开放、发展形象,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一是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对外宣传活动。在《香港商报》、《新华社每日电讯》及《福建经济报》等境内外报刊刊发专版,以庆祝香港回归、再掀开发热潮为背景,重点宣传境外客商在南平市投资开发取得的成效和发展前景,协拍《闽港情》电视片。武夷山市邀请香港庆回归八大摄影协会30余名摄影家到武夷山创作、研讨、交流。延平区开展“延平与香港少年手拉手庆回归”活动,接待了80多名香港“童子军”。二是以重大招商活动为契机,组织对外宣传战役。抓住市5·18大型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全国9·8厦洽会时机,先后在《福建日报》、《福建经济报》、《港台信息报》以及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台湾《工商时报》、美国《侨报》和福建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许多海内外新闻媒体上对南平进行全方位宣传,制作了《变化中的中国——来自闽北的报道》、《开放的南平》专题片向海内外介绍南平的良好开发环境,优惠投资政策。招商洽谈会期间,组织了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对洽谈会进行了集中的宣传报道,在境内外20多家报刊刊登宣传专版或署名文章,同时在香港、上海、福州、泉州等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或座谈会。三是以’97中国旅游年为契机,扩大对外宣传。紧密联系实际,把握武夷山旅游支柱这一优势,认真开展对外宣传。先后邀请接待了30余批境内外记者到闽北采访,接待了韩国、巴西、印度等七国驻华使节、香港区文顾问70余人到武夷山考察游览,中央对外新闻单位记者团一行11人对闽北旅游业发展、横南铁路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采访。同时制作了《延平湖风光》、《武夷风光》等电视风光片,加强闽北旅游业宣传促销活动,建造“大武夷”网络。武夷山市还举办岩茶节,组织茶艺茶歌舞代表团赴深圳、台湾等地进行表演,与台湾摄影协会联合举办武夷山——阿里山摄影艺术展。市文联及新协有关同志随“闽台经济文化促进会”、新闻考察团赴台进行民俗、文化考察交流。
  六、提高宣传思想队伍素质。1995年,宣传队伍建设按照中宣部关于《努力做一个合格宣传思想干部》和省《宣传思想工作干部的十点要求》,一是加强宣传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建设;二是加强宣传口干部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四是抓好宣传口精神文明、党建工作和机关的建设。市直宣传口在机关两个文明建设中硕果累累,双文明先进单位不断涌现,在机关歌咏、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宣传口代表队都取得好的成绩。
  1996年,宣传部门加强岗位培训,针对乡镇宣传委员换届面大的情况,在换届一结束就举办一期150余人参加的乡(镇、街道)宣委培训班。完成市直宣传口各单位机构定级工作,以及南平电视台和有线台的合并。全年共选拔、调整、充实处以上干部41人,科级干部53人。加强宣传口干部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严格考核程序、纪律,健全考核备案、考绩档案。组织开展1996年度全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新闻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全市共评审通过46位政工员、189位助理政工师、92位政工师的任职资格和21位新闻助理记者、编辑,10位新闻记者、编辑任职资格。举办二期企业政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共有252人参加培训。在思想作风建设上,坚持讲政治,树正气,加强理论学习和勤政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学习张家港、争创双文明”以及“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交穷朋友、结穷亲戚”活动,增强公仆意识。召开市直宣传口学习中共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以及学习林炳熙、南平交警支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1997年,宣传系统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树精神支柱、讲政治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讲正气提高公仆意识和战斗力。同时在宣传口开展“三个一”活动,主要以宣传口91个支部为单位普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普遍由单位领导对下属同志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谈心,各单位都开展了评选好公仆活动。在“三个一”活动中,对照检查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问题。二是开展“争当合格宣传员”活动。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干部中开展“争当合格宣传员”活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宣传干部中开展“争当合格宣传员”活动的意见》,提出合格宣传员必须做到:信念坚定,政治敏锐;牢记使命,尽职恪守;探索规律,讲究方法;增强素质,提高水平等具体要求。通过开展“争当合格宣传员”活动,增强了宣传干部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此外,还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来锻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开展全市宣传部机关体育比赛。组团参加市直机关首届运动会A、B组全部项目比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到第六名共14个奖项。三是进一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从建章立制入手,加强宣传系统的工作协调和部机关的保密、档案、信访、安全、信息等各项工作。市委宣传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扫黄稽查”车辆、更新复印机、添置胶印机并为各科室配备电脑等。加强宣传口干部管理工作,促进宣传口干部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年共考核干部223名。组织开展1997年度全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新闻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召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举办企业政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提高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素质。
  【统战工作】 1995~1997年,南平市统战工作在中共市委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握大局,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各项统战工作。
  一、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95年,市委统战系统着重抓了实施“1234”计划。一是创办“一个刊物”。创办了“情况反映”月刊简报,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门反映我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二是完善“两个机制”。完善民主党派的监督机制。摸清了全市“四员”(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底子。明确各类特约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组织开展活动。完善党外干部“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协作,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安排、使用。认真做好政协南平市第一届委员会的委员安排工作。保证了地改市后政协组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做好市各民主党派成立第一届市委会的人事安排工作。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召开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就反腐败工作、政府工作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制定1995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等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建议。三是开展“三个活动”。组织民主党派、各界人大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全年共组织了24批、247人次。市政协委员、部分民主党派负责人对武夷山风景区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和旅游文化的视察,邵武市组织民主党派对农贸市场的视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光泽县根据党外人士在调研中提出的建议、意见,从中筛选10篇,编撰出版了“肺腑之言”汇编。邵武市发挥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积极性,组织视察,编辑出版了《建言献策》专辑,得到了县(市)党政领导的重视。积极配合做好省各民主党派来南平市视察活动。7月4日至15日,以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金能筹为团长的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专家学者一行24人对市国有企业、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生产、林产工业、旅游经济以及水口电站库区建设、横南铁路、邵武竹浆厂等的深入细致考察,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四是落实“四项制度”(通报会制度、民主协商会制度、各级领导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和对口联系制度)。
  1996年,市、县(市、区)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加强各类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意见。市委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意见》文件,全年共召开各种民主协商、座谈、通报会58次,进一步促进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就全市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及时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协商,征求意见,听取反映。各级党政领导对民主党派工作认识明确,思想重视,行动自觉。市党政领导经常在全市性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作用。市委林克敏书记还专门主持召开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谈心会,就市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反映,交换意见。针对民主监督和对口联系工作比较薄弱的实际,通过召开会议面上推动,深入难点单位突破的办法,促进了部门的主动配合。市政府15个部门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建立了对口联系,并做到对口联系单位有分管领导、有专人负责、有具体措施、有组织开展活动。市外经委、经委、卫生局、乡镇企业局、地税局、林委、农委等部门分别同所联系的市民革、台盟、农工党、九三学社等党派和工商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视察、咨询、研讨、情况通报介绍等活动,为民主党派、工商联知情出力创造了条件。全市特约“四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1997年,各项协商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市共召开各种民主协商、座谈、通报会52次,市委、市政府先后6次就重要人事安排、市政府半年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市委民主生活会、市政府协商修改“九五”计划和南平市1997~2000年依法治市规划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气、协商、征求意见。市政府召开的全体成员会议、反腐败工作会议等也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认真执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政府工作中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联系的意见》,积极做好对口联系工作,做到思想高度重视,组织网络健全,联系制度规范,活动内容丰富。市委统战部与市政府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对15个职能部门进行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基层民主党派工作得到加强。市召开了基层民主党派工作会议,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强化基层单位领导对做好基层民主党派工作的认识。市委统战部、组织部组织民主党派负责人走访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增进共识。
  继续推动各民主党派、有关团体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1997年,全市共组织党外人士参观考察65批、730人次。市、区有关部门组织各界人士开展对邮电、医院等单位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有力地推动各行业的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视察国有工业企业,就国有工业企业如何抓住南平市列入全国111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深化改革、增强实力、提高效益,在新一轮创业中再展国企雄风建言献计。市九三学社开展“三个一”(反映一条社情民意、写一条好提案、提一条好建议)活动受到了李川市长的重视与肯定。
  二、积极做好党外人士推荐安排工作。1995年,在人事安排上,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意见,就组织规模、人选、设立荣誉职务、选配专职领导等问题与各民主党派反复协商,并多次征求各党派省委的意见。整个工作进展顺利,中共南平市委满意,各民主党派也满意。6月底,市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1996年,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向我市民主党派推荐部分党外优秀知识分子作为发展对象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并积极做好推荐工作。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确定后备干部对象,加强了培训工作。各级统战部积极推荐非中共党员干部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市委党校办了一期为期一个月的非中共党员干部培训班,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36名非中共党员科(局)级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力抓好实职安排。各级统战部门主动与组织人事部门协调配合,抓住乡(镇)换届契机,不失时机地推荐非中共党员干部人选,实职安排工作明显加快。一年来,全市安排非中共党员干部任正副乡镇长86人(其中8人为正职),约占全市乡镇总数70%。延平区、建瓯市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名党外正(副)乡镇长。
  1997年,继续积极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认真做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陈美琼担任市农业局局长,实现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市政府部门正职零的突破。另一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延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两位民主党派负责人担任市政协副主席。认真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提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名,省人大代表5名,省政协委员16名。1997年,有6名党外人士担任县(市、区)政府部门领导职务。其中,浦城3名,政和2名,建瓯1名。延平区委统战部结合乡镇选举,早计划、早准备、争取工作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在全区16个乡镇配齐党外副乡镇长20名,其中镇长1名。加强了党外干部的培训工作。全市各级统战部共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17期、552人次。
  三、拓展海外统战工作。1995年,寓海外联谊于为“三胞”和外商办实事之中,对“三胞”和所联系的外商所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予以热情关心。市侨联对全市各级侨联引进的14家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跟踪服务,帮助解决用地纠纷和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使外商企业得以顺利开工、投产。同时,加强对各统战团体的指导与协调,推动全市台联、侨联、黄埔同学会等有关团体,广泛发动所联系的对象深入开展活动,不失时机地宣传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全市统战系统共接待了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三胞”、华人213批、852人次。共牵线帮助引进外资合同项目34个、总投资481717万美元,合同外资4621.58万美元。建瓯、浦城、邵武、武夷山、延平、松溪等县(市、区)统战系统引介有关单位和社会团体接受海外捐赠共120.06万美元,用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市侨联为台胞在南平市首次申请“易拆信封”专利获得成功。
  1996年,海外统战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大力组织开展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广泛动员闽北籍台胞、台属开展“五个一”(写一信、交一友、引一项、献一言、办一事)活动。利用接待台湾来闽北旅游观光、两岸首届职业教育研讨会等时机,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闽北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成就以及南平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增进台胞对大陆的了解。县(市、区)委统战部、侨联部门加强了对近年来本地出国留学、定居人员的调查摸底,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联谊工作。建瓯市侨联建立了建瓯籍留学生花名册,编印通讯录,寄送宣传册,深受留学生的欢迎。中秋前后,市台联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向台湾亲人寄一封慰问信、动员居住在我市的台胞向在台亲人写一封家信;与有关单位主办一场台情报告会;对在延的老台胞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同台办、台盟等单位联合举办一场联欢会。全市统战系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扩大对外交往,市侨联、台联进行换届时,邀请在香港、台湾、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和台胞到会,增进了了解和友谊。一年中,全市统战系统热情地接待海外宾客405批1494人次。其中海外宗教职业人员和香客86人次。市委统战部先后接待了香港荃湾区议会和香港港岛区事顾问访闽考察团来武夷山考察,全面向考察团介绍宣传全市现代化建设情况,使他们加深了对闽北的了解。全市统战系统各单位经常组织走访在闽北投资兴业的外商,关心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忠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在闽北的归侨、侨眷、台胞、台属,经常组织走访慰问,尽力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1997年,以香港回归祖国为契机,拓展海外联谊。各级统战部门采取条块结合,召开座谈会、茶话会、报告会、举办文艺晚会、知识竞赛、有奖征答、迎回归义诊、书画展、摄影展等富有特色的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拓展海外联谊。市委统战部与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拥抱紫荆花”庆回归文艺晚会,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有节目均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主演,表达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喜庆香港回归的满腔热忱和共同心声,显示了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整体优势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影响。与市妇联联合召开了“庆三八,话回归”座谈会。结合经贸抓统战,在5·18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成功地进行了市海外联谊会的换届工作,第二届理事会具有海外理事多、代表性广泛、层次高的特点,为拓展海外联谊奠定了基础。市台联接待了赴京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庆祝活动的旅美台胞“亚美文化协会”和巴西参观访问团,并介绍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情况,使他们加深了对闽北的了解。积极发挥市海联会的作用,拓展联系面。通过海联会香港理事牵线,市海联会、工商联接待了香港荃湾工商联福建访问团,并与市工商联签订了结成友好商会意向协议书。
  四、加强统战信息、宣传、调研工作。1995年,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市统战系统的调研工作。根据省委统战部关于1995年调研工作的要求,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调研工作的通知》,广泛发动全市统战系统,各民主党派、有关团体开展调研工作。全市确定了30多个调研课题,并做到领导、人员、措施三到位。市统战部高纯福部长的《增创统战优势,服务经济建设》,顺昌县统战部罗福球部长的《喜忧参半的统战宣传工作》,被《福建统一战线》刊物刊登采用。各级统战部门把统战信息宣传作为交流情况和经验、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扩大统战工作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专栏、党校等新闻媒体和阵地,广泛宣传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统一战线的先进典型,努力改变统战宣传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黑箱作业”状况。市委统战部共编印《统战情况反映》21期,《情况反映》(内刊)8期。市《闽北日报》、《闽北快讯》以及全市广播、电视台等共报道、宣传有关统战工作的稿件150多篇,被省委统战部“统战信息”采用31条,《福建统一战线》采用文章、信息40多篇,《中国统一战线》采用文章1篇、信息4条,中央统战部“每日汇报”采用6条。市信息宣传工作位居全省第二名。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福建统一战线》的征订工作。全市共征订《福建统一战线》6102份,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征订任务。
  1996年,统战信息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各级统战部门把统战宣传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统战宣传工作。各级党校普遍开设了统战理论课程,统战部门领导纷纷走上讲台,宣讲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全省统战工作会议之后,全市按照领导、机关、基层三个层次,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进行了一次统战“法宝”作用的大宣传、大动员。全市共编印宣传材料、汇报提纲2000多份,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栏采用统战宣传稿件500多篇。邵武、建阳等县(市)开展了统战宣传周活动,松溪、光泽等开办“统战之声”专题广播节目。延平、浦城等县、区报刊登统战专版。各级统战部门普遍重视调研工作。全市共写出涉及统战方面的调研文章、调查报告30多篇。全市统战系统被中央、省级报刊采用10多篇。建瓯市委统战部关于党外知识分子的《调查与思考》、光泽县委统战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事务健康发展》、浦城县委统战部的《抓特色,上规模,促发展》等调研文章分别被《福建统一战线》刊用。许多调研文章提出的建议与对策被当地党委、政府采纳。统战信息工作在1995年位居全省第二名的基础上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中国统一战线》、《福建统一战线》刊物的征订发行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全市共征订7389份,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任务。
  1997年,采取目标责任制、建立信息队伍,搞好通联、定期通报、评比表彰,召开全市统战宣传工作会议,加强信息宣传工作。1997年,市委统战部共出简报24期,信息被省采用38条,《中国统一战线》刊用3篇、《福建统一战线》刊用50篇,信息工作位居全省前3名。认真做好《福建统一战线》刊物的征订发行工作,全市共征订6880份,完成任务数的97.5%。加强了与新闻单位的联系,闽北日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市统战系统学习十五大、开展新一轮创业、统战工作重大活动情况。顺昌县委统战部拨出经费,开设《统战之声》专题节目,县广播电台每周报道统战理论知识一次,县电视台每月以图文形式播放有关统战工作的条文、标语、知识。浦城县委统战部在县电影院、车站、宾馆等繁华地段和部分村镇所在地、厂矿企事业单位设置统战宣传栏,把统战宣传引向深入。建瓯市抓好典型人物的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讲政治、加强自身建设。1995年,全市统战系统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做到行动快、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提高了全党、全社会、特别是统战系统干部对新时期统战工作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增强了统战观念、统战意识和搞好工作的自觉性。抓好机关工作。一是凭政绩用干部,二是积极参加市直机关的各项活动。三是严格作风纪律。市委统战部领导带领干部、职工坚持每天提前上班打扫室外卫生包干区。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序执行。1995年,市委统战部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96年,全市统战系统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按照“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过硬,纪律上严明”的要求,教育、引导统战系统干部职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强化了统战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各级统战部门先后组织统战干部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闽北迅速崛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及时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和统战工作业务,干部职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机关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管理。统战系统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统战系统干部职工热爱统战,爱岗敬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忘我工作,形成了以一流工作干劲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氛围。市委统战部加快了统战培训中心建设步伐,统战培训中心已基本建成。同时,全市各级统战部门把基层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战系统基层建设。市委统战部先后三次组织力量,到邵武、建阳、武夷山、政和等县(市),就机构改革、人员编制、工作业务等问题深入调研、座谈,协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县(市、区)委统战部着重抓了统战系统的组织建设、基层党委统战委员的选配、领导关系的理顺、统战业务在基层的开展等重点工作。10个县(市、区)工商联成立了党组,市、县(市、区)配齐配强了侨联班子,各级台联组织建设也有了加强,统战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统战部门还制定考评细则,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促进了统战工作在基层的扎实开展。
  1997年,通过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江总书记的“5·29”重要讲话,开展“三讲四提高”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方向,增强工作信心,奠定了做好工作的思想基础。结合机构改革,落实“三定”方案,制定职位说明书,做好公务员过渡,明确了岗位职责,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市直机关党工委工作】 1995~1997年,市直机关党工委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机关党的思想建设。1995年,按照市委的部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下发了《1995年理论学习安排意见》。4月,在市直机关开展“学孔繁森、当好公仆”活动。市委副书记赵守明作动员部署,市委副书记龚祖成在学孔繁森演讲比赛会上作了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的讲话。5月,举办三场“学理论、学党章”辅导讲座。7月,举办学习《纲要》报告会,9月,举行《纲要》知识竞赛,市直机关近4000名党员干部参加。
  1996年,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这项战略任务,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党章,学习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市委林克敏书记“七一”期间给机关党员干部上党课。党工委召开了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
  市直各单位把学理论、学党章与深入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闽北迅速崛起”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结合起来,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摆问题、找差距、理思路、议措施,组织党员重温党章,联系实际.对照检查,把理论学习落实到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上。市直机关推出了先进个人林捷益、先进集体市交警支队典型,并举行学习林炳熙、林捷益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及公安系统严打斗争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举办“学党章、讲宗旨、树形象”硬笔书法展。把“学习张家港、争创双文明”作为1996年机关双文明建设的重要活动。机关形成“学习先进,争一流,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1997年,市直机关通过组织开展“三讲四提高”、“迎接香港回归”、“迎接十五大召开”等一系列活动,推进机关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上半年,市直机关以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了“三讲四提高”活动,着重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努力解决好在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单位都把学习教育与本单位工作结合起来,以学促整治,以学促发展。市直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分两期参加“三讲”培训班,机关还多次举办政治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结合学习,组织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一次谈心活动,进行一次评选“好公仆”活动。工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党组织调研,通报情况,协助市委召开好三次汇报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引导活动步步深入。机关广大干部普遍受到一次党性党风的深刻教育,增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6、7月份,结合开展“迎香港回归”和“迎接十五大召开”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爱党、爱国、振兴中华教育。市直机关先后举办了“迎回归颂祖国”歌咏比赛、“庆回归环城跑”等活动。许多单位还开展了“向十五大献礼”活动。同时,各部门联系闽北发展实际,围绕如何加快闽北迅速崛起,广泛开展了推进新一轮创业大讨论。各单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5·29”讲话,听取市委、政府组织的改革专题讲座,学习浙、苏、沪等外地改革经验,解放思想,克服旧观念,打破旧框框,增强创业信心。中共十五大召开后,市直机关迅速掀起学习十五大精神的热潮。各部门按照市委的部署,周密安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逐段逐句认真研读江总书记报告,把握十五大主题,明确大会提出的奋斗纲领、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机关各部门共举办学习辅导班、学习讲座等活动40多场(次)。工委订购3900册《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分发给各支部。工委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市直机关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骨干培训班,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有360多人,还组织了“学习十五大文件知识竞赛”,发出试卷8000份,回收率95%,得分率99%。
  二、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1995年,针对地改市后市直机关党组织数和党员数都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一方面积极主动做好上级单位党组织关系的接收工作,另一方面,提出理顺关系的意见,经市委同意,新建立11个党委。召开市直机关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出席南平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63名,对在建功立业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2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7名优秀共产党员和2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市人行等13个基层党组织介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8月初,召开市直机关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出席南平市党代表会议代表7名。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办了两期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市直280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审批发展新党员141名,预备党员转正128名。
  1996年,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6个支部改为党总支,成立一个驻外机构党组织(驻京办党支部)。对任期届满的60多个基层党组织及时换届选举,委员缺额的及时增补。举办了基层支部书记培训班,有120多名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举办两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受训290多人,经考试成绩合格,发给结业证书。年内工委直接审批发展党员102人,审批预备党员转正102人,市直机关共发展党员752人。认真做好市直机关企事业192个副处级以上单位(机构)组织史资料的收集、编写、核对工作。
  1997年,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一抓领导配备和督促换届。在不设党组的单位,强调党委书记由行政主要领导兼任,选配好副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对任期届满的党组织及时督促换届,全年共有66个直属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换届选举,其中党委6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55个,还有7个党组织充实增补领导班子成员。新成立了财委、人行和驻榕办3个党委。二抓培训提高。举办了市直机关基层党务干部培训班,进行党的十五大文件、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学习和党的组织、纪检等党务工作业务培训,112名基层支部书记、支委参加了学习。三抓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培养教育,严把入口关,保证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全年举办了两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305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进行了党的基本路线、党员条件、党的宗旨、纪律等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年内市直机关共发展新党员727名,预备党员转正757名,其中工委直接审批发展新党员91名,转正93名。同时对发展党员工作上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对市直机关中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15个支部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三、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1995年初,召开了市直各单位纪委书记、支部纪委委员会议,部署市直机关反腐败任务。5月,市直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执行中纪委提出的“新老五条”及其“补充规定”过民主生活会。同时,严肃查处党风违纪案件,开除党籍8人,留党察看1人,严重警告1人。8月,组织“民主集中制百题知识竞赛”活动。
  1996年,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案与纪》、《党风党纪教育系列小品》及《闪光之路》等党纪教育录像片,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7月份,组队参加南平市党政纪条规知识竞赛,市直机关代表队获第一名。9月份,组织市直机关5390名党员干部参加全国党政纪条规知识竞赛,8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购买《党政纪条规手册》。11月份,组织人员评阅5000多份试卷,并组织市直单位“电业杯”党政纪条规知识竞赛抽奖活动。市直纪工委被省竞赛领导小组评为最佳组织奖。配合市直各口,组织好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市直116个单位、528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民主生活会,党工委派人参加各口民主生活会,并及时综合情况向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作书面汇报。许多单位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廉洁自律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年内,共立案18件、18人,开除党籍13人,留党察看2人,严重警告2人。
  1997年,广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认真抓好市直各单位贯彻落实中纪委颁布的《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纲要》和《制止奢侈浪费八项规定》,订购《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政准则》共8000多册下发给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组织观看《党风党纪教育系列小品》等5部电教片,举办党政纪条规知识竞赛。对市直机关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执行中纪委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好一年两次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并及时将机关各口民主生活会情况综合汇总,向市委作出书面报告。市直机关共查办违纪案件24件,结案23件23人,其中给予严重警告的3人,留党察看的6人,开除党籍的14人。
  四、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1995年,市直机关工、青、妇组织根据自己的职能,积极开展工作,为机关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市直机关工会开展了《劳动法》、《福建省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条例》及“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为活跃机关文体活动,组织了围棋、拔河、接力跑等项比赛。市直机关团工委围绕“跨世纪工程”这一主题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活动。5月份,市直各单位扎实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基础上,授予13个单位市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开展“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以“缴纳特别团费”、“1+1助学行动”形式,给本市贫困乡村的失学儿童献爱心、送温暖。市直机关妇委会以’95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为契机,组织了“庆三八、迎四大”系列活动。3月份,组织市直机关妇女进行“通向北京”象征性长跑,举办世界妇女大会的知识竞赛。有178个市直单位参加为特困企业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收捐款857662元,并根据市委领导意见,春节前安排了两批解困资金338410元给特困企业。组织打好环境整治的“第二战役”,治理卫生死角。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联合举办歌咏比赛。
  1996年,工、青、妇组织在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市直工会开展以“凝聚力工程”为核心的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使职工之家常建常新。市直团工委继续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和创建“青年文明号”以及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文体活动。妇委会开展了“巾帼建功”、“好妈妈读书竞赛”活动,“三八”期间组队参加全民健身健美操比赛。同时.在各部门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开展第三届机关元宵围棋赛,基层工会主席射击比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竞赛,举办了以“发挥市直机关工会作用,为闽北迅速崛起再立新功”为主题的“五一”趣味游园活动,庆“七一”支部书记联欢会。组织市直机关代表队参加全市蓝球赛,获南平市“星光杯”男子蓝球赛第一名。9月,组队参加市委宣传部举办的“香港回归祖国百题知识竞赛”,获竞赛第一名;组织市直机关“地税杯”百队千人拔河赛。
  1997年,以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以及“奉献日”、“迎回归”等活动,展示机关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仅“希望工程”一项,市直机关干部捐款113900元,帮助15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同时,结合“迎回归”和中共十五大召开,广泛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机关的精神文化生活。市直党工委牵头,工、青、妇组织积极参加的活动有:“迎回归颂祖国歌咏比赛”三场,共36支分别来自机关、企业、学校的演唱队伍,参赛人数逾3000人;“庆回归七一环城跑”,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和职工有3500多人参加;“市直机关首届运动会”进行了田径、兰球、乒乓球、游泳等六大项目的比赛,参赛者达2400多人次。
  【政研室工作】 1995~1997年,市委政研室紧密围绕中心展开以下工作:
  一、围绕中心,发挥党委参谋助手作用。1995年以来,市委政研室本着急党委之所急、想党委之所想,服务闽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履行好参谋、助手职能的宗旨,千方百计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96年7月份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由本室牵头开展了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形成《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文,为后来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关于灾后住宅区重建的若干思考》一文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
  二、紧跟中心,努力完成省市重要课题调研任务。每年都牵头完成一定数量的省市重点课题调研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受到省上的肯定。1997年由本室与市科委联合撰写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论文获省上二等奖。至此,市委政研室已先后获省上评选的一、二、三等奖各一次,在全省九地(市)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每年都派人参与市直各有关部门组织的若干重点课题的调研任务,形成纵横交错的联合调研咨询优势。
  三、配合中心,办好《闽北通讯》等内部期刊。在人手缺、经费紧的情况下,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市委主办的《闽北通讯》内部期刊的依托单位,承担着大量的采访、编辑、校对及发行任务。《闽北通讯》已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管道和总结基层先进典型经验、勾通上下联系的桥梁。同时,市委政研室每年还编发近40期的《闽北调研文章》、《呈阅件》内部期刊,受到市直有关部门的欢迎和肯定。
  四、介入中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1995~1997年,市委政研室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办公室口的具体安排,积极参与农村小康建设、扶贫扶建、结穷亲戚、水毁村改造、义务劳动以及赈灾捐助等活动,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1995年以来,市委政研室连续被评为市直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8人次获各类表彰:其中1人获省委、省政府给予的全省小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获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小康建设先进个人表彰,1人获省委办公厅系统表彰,2人获市直党工委口表彰,3人获办公室口表彰等。
  五、适应中心,搞好自身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自身职责需要,市委政研室不断加强全室干部职工的思想、组织、作风和业务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同时政研室作为干部后备力量的“蓄水池”之一,三年多来有一位副主任提为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一位副主任转到市科委任副主任;一位科长提为助理调研员;二位副科长转为科长。今年上半年又充实加强了一位副主任,进一步加强全室的综合协调能力和业务水平。政研室主任自1994年5月以来兼任市委副秘书长一职,使贴紧中心、服务大局的力度加大。三年来,市委政研室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室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建设,积极为闽北改革开放和新一轮创业服务。
  【党史工作】 1995~1997年,全区的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征研编写工作,都有较大进展:
  一、开展党史宣传教育。1995~1997年,市党史工作实施“681”党史工程,认真开展党史宣传教育。1995年,在光泽县召开全市党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强调了新时期党史工作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福建党史月刊》发行顺利,武夷山市发行461份,做到每个党支部有一份。各县(市、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挂图和《跨世纪的宏伟蓝图》等学习材料。
  1996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暨闽北地方党组织成立7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市直机关举办了闽北党史专场报告会,请市委林克敏书记作报告,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各县(市、区)在“七一”期间也都普遍举行了党史报告会,由县(市、区)委主要领导讲党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举办了全市“炼石杯”党史知识有奖竞赛及“双纪”征文活动。全市共有2300多人参加了知识竞赛,许多离退休老党员、老领导也踊跃参加竞赛,评出个人奖399名,单位组织奖3个。收到“双纪”应征稿件35篇,其中6篇获优秀奖。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暨闽北建党70周年专题展》,展出图片160幅,接待参观3000多人次。市委党史研究室还配合有关部门展出了《辉煌壮丽的史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及《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宣传图片148幅。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人员上街开展党史宣传,散发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党史知识摘选》和《崇安革命史》、《赤石暴动》简介等1000多册。还举办了“中学生步行百里访老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书法创作和展览”等活动。光泽、邵武、政和等县(市)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载体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革命纪念设施、革命旧址、遗址的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开展党史教育。被团省委授予全省十大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的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坚持全年365日开放,提高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年共接待参观团体128个,观众8042人次,其中青少年占参观人数的60%。武夷山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延平九峰山烈士纪念碑、邵武烈士陵园、建瓯闽北临委纪念馆、建阳登高山烈士陵园、浦城仙楼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松溪路下桥民众会暴动遗址、光泽大洲谈判纪念室等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都利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纪念日,积极发挥作用,开展党史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办好《闽北纵横》,做好党史刊物的发行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史刊物的宣传教育功能,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闽北党史通讯》正式易名为《闽北纵横》,从版面设计到内容安排,都做了大胆的改革。除保留原有部分栏目外,新辟了领导讲坛、党史要闻、基层党建、改革跟踪、乡镇(企业)风景线、知识窗、诗歌、漫画等栏目,版面更加醒目,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保持了党史刊物的特色,而且较好地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人手和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刊登党史类文章22篇,调研类文章6篇,政治类文章7篇,知识信息类20篇,使这本刊物进一步发挥了市党史工作的窗口和党史宣传主渠道作用。全年共发行《福建党史月刊》1897份,《闽北纵横》998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宣传展览图片及《1997香港回归》挂历(纪念章)1297套。
  1997年,抓住香港回归祖国、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以及闽北地方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建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热点,积极开展党史宣传教育。
  组织征文宣传。全市党史系统先后组织了三次征文宣传,撰写各类党史宣传文章130余篇,其中被各级报刊杂志采用的有77篇,采用率达59.2%。邵武市委党史研究室、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撰写的文章,参加了福建省“迎接香港回归与祖国统一”研讨会;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文章,有数十篇被市宣传、教育部门编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其中《用中国历史教育人民是党史工作者的时代重任》一文,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邓小平理论与党史”征文活动,并被收入中共中央党校编辑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一书。
  开展活动宣传。市、县党史部门分别在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建军70周年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宣传活动。武夷山市组织开展了“庆香港回归”为主题的历史知识猜谜活动和“百米千人”签名活动,并在“七一”期间召开了纪念武夷山地方党组织建立70周年大会。政和、光泽、邵武等县市分别举办了专栏宣传活动。延平区、建阳县等党史部门同志还深入到机关、乡镇、厂矿和中小学校办讲座,宣讲十五大精神和党史知识,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好评。
  运用阵地与载体宣传。充分发挥党史纪念馆、室和革命旧址、遗址的阵地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光泽县在清明节期间结合为革命先烈扫墓,开展了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江西请来了在二战时期英勇牺牲的闽北著名红军将领吴先喜烈士的后代,在革命烈士陵墓前召开大会,由县委领导讲话、烈士后代发言,向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武夷山市把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坑口福建省委旧址、大安闽北分区苏维埃旧址、上梅暴动遗址、赤石暴动遗址和烈士陵园等有机地连成一个系列参观教育阵地,全年共组织接待参观团体76个,受教育观众达8400多人次,还接待了《全国毛泽东思想理论研讨班》、《福建省百名艺术家情系红土地采风团》、《中国驻外使节团》、《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执法检查团》、《香港工联会、文艺家、摄影家考察团》等10多个重要团体,不仅广泛地宣传了党史、革命史,开展了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宣传闽北,提高闽北的知名度。发挥《闽北纵横》、《福建党史月刊》等党史宣传教育的载体作用,《闽北纵横》党史季刊,完成23.4万字的编撰出版工作,共刊出各类文章68篇,其中党史类文章37篇,反映党委中心工作和各条战线工作情况的文章31篇。在党史刊物的发行上,市、县二级党史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老传统,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寻找订户,拓宽征订面,扩大发行量,全年共发行(含赠送)《闽北纵横》4800份、《福建党史月刊》24700份,同时,还发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代伟人毛泽东》等宣传品108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丛书及《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福建卷)、《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福建卷)共130套。武夷山市和光泽县党史研究室超额完成全年发行任务,连续几年走在全市前列。
  二、抓重点,开展党史征研、编写。1995年省下达的《新时期闽北农村的变革》和《闽北城市解放、接管与社会改造》两个专题,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有很大难度,经市县两级通力合作,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在其他的专题撰写上,也有突破。在专题的征集、撰写上,松溪县、武夷山市积极主动,完成得较早、较好。
  继续编写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大事记。党史大事记是编写党史的基础,除了在年初打印第二册《闽北党史大事记》外,还专门安排人员对第四册的大事记进行资料补充、核实和第二稿的编写。
  1996年,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征研编写这个重点,同时进一步抓好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征研编写的扫尾工作。全年共查阅档案1657卷,收集资料174.2万字,采访老同志150余人,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党史专题、大事记、书籍等,共约40余万字。重点抓了《60年代闽北国民经济调整》和《新时期闽北城市改革》两个省下达的专题,于9月按时完成并顺利通过了省室的验收。初编了1996年南平市委大事记,完成了《闽北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及《南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省定任务外的两个专题和《闽北农村变革史》一书的编写。邵武、武夷山、建阳等市增补了1995年大事记。建阳市编写了《农村体制改革》、《老区脱贫致富纪实》等专题。顺昌县编写了《顺昌改革开放纪实》。这些都为最终完成社会主义时期闽北党史的编写工作充实了基础。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史扫尾工作上,正式出版了《太行太岳南下区党委第三地委入闽史料》,并召开了首发式。武夷山市完成了《武夷山革命史》,闽北纪念馆完成了《闽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建阳市编写了《组织史》和《光辉业绩》两本书。
  1997年,市党史征研,编写工作始终按照全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征研“九五”规划,抓住重点,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自觉发挥市委党史工作顾问小组老同志的作用,严把政治质量关,从而使征研编写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共查阅档案1087卷,征集资料145.72万字,走访老同志120余人,完成或基本完成的编写量达63万字。
  按时完成省下达的《闽北农村合作化运动》、《闽北拨乱反正》两个专题计6万字,并通过了省委党史研究室验收;完成《闽北农村变革史》一书,计28万字,即将出版;初编了1997年中共南平市委大事记,计2万字;着手《中共福建党史人物辞典》闽北入典人物资料的征集工作,发出征集信函93份。总结闽北农村发展道路的《闽北农村变革史》28万字(吴其乐执笔),已完成定稿,送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力开展横向协作,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征研编写工作。先后与市政协文史委、市台办等单位协作,编纂、出版了闽北剿匪、支前专集;与市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协作,完成了《闽北战友春秋》一书计15万字;与市委宣传部、南平师专等单位协作,完成了《闽北今昔》一书,计20万字。
  各县(市、区)的征研、编写工作也呈现好的势头。延平、邵武、武夷山、建阳、浦城、松溪、政和、光泽等县、市、区共计完成党史专题25个。此外,建阳市还编写了《光辉业绩,难忘里程》一书;松溪县编写了《松溪建国后烈士传记》,并被收入《福建革命烈士传》。
  【党校工作】 1995~1997年,党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科研有较大进展,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学改革与实践。1995年,推行面向学员,面向实践,面向社会和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及“五结合”(读书、思考、研讨、总结、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提高教学整体水平,鼓励先进,强化学科建设和集体备课,教学质量评估等制度的落实,下发了《关于劳务费的发放办法》、《关于党校系统一九九五年评选奖励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通知》、《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意见》及《专业技术人员考核量化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鼓励和调动教研人员的积极性。选送14人参加研究生六门课学习,选派3人下厂挂职锻炼。组织党校系统教师职称评委会,评选通过中级职务10人,初级职务3人,送省校参加副高评审6人。完成年度的干训任务,全年共开办各类主体班、研讨班26期,轮培训干部2097人次,联合办班、计划外办班共27期,培训人数达1200人。无论是主体班,还是非主体班,无论是办班期数还是受训人数均创历史新高。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强、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党员干部充实学员班部的工作。在各类班次中普遍建立学员临时党支部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定下发了《关于学员加强党性锻炼,形成良好学风的五条规定》,使学员不仅在理论上得以深化、提高,而且在党性上也得到锻炼。
  1996年,市党校共开设各类主体班次13期,其中进修一班3期,进修二班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乡镇书记培训1期,进修三班1期,组干班3期,受训的各类各级领导干部约500人次,全面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轮、培训干部400人次的任务。
  在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即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原著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经验、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建立了以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议,学员评课和领导评议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全校专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全面、逐一的评议。加强学员参与研讨,一改过去小组研讨的方式,以大组交流和班级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为主,研讨的题目也一改往日的随意性,注意针对不同班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及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精心设置研讨题目,真正让学员从研讨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在学员管理上,配强配齐了学员班部的人员和班主任队伍,通过班部和班主任的工作,把学员管理和党性教育落实到学员在校生活之中。班主任跟班听课,跟组讨论,促进了学风、学纪的好转。在各个班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了学员的课余生活。
  1997年,市党校共开设各类主体班次14期,其中进修一班2期,进修二班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乡镇长岗位培训班4期,进修三班1期,女干部班1期,受训人数达585人次。同时,遵照市委的决定,先后举办三期县处级干部“三讲四提高”读书班和两期“三个《条例》一个《准则》”读书班,受训领导干部达621人次,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干训任务。
  继续探索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党校教学新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精心编制教学计划,突出邓小平理论这个重点。为适应新时期党校教育的要求,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及其需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课,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邓小平理论教学为重点,编排好教学计划,做到理论课、知识课、研讨自学等各个环节的合理组合。
  继续完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员评分和校考评小组评议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这四种评估方式,对教师单一的专题课教学效果到整体教学水平都作了测评,有了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员感到了压力,备课充分了,上课内容丰富了,也实现了择优上课,取长补短的目的。年终,以学员评分为主,结合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评出六门优质课,学校向获得优质课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聘请兼职教师,实现优势互补。根据不同班次的特点,外请一些部门的领导、专家来校作专题辅导,既有省委党校的教授,又有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从而拓宽授课领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
  组织好学员研讨、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班次的情况,就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好大组交流、准备好中心发言、精心选题,深入研讨。同时组织好学员外出考察和社会调查,为学员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条件。
  实行学员结业考试制度。就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党的建设等内容,组织教师出卷,采取开卷形式,在每个班次学习结束时进行考试,并组织学员撰写学习体会,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存入学习档案。编写了《党校学员党性修养必读》一书,制定学员守则,促进学风、校纪进一步好转。
  二、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既是党校教学的基础,又是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为了尽快扭转我校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1995年,党校下大力气抓了科研的组织、管理、协作和信息四个方面的工作,先后出台了《1995年科研规划》、《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教研人员科研工作条例》、《全市党校系统科研成果评比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大大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起步。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校教研人员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入选国家级丛书的论文1篇,省级公开刊物发表4篇,省级内刊2篇,获得省级以上三等奖论文2篇。全校有9人次参加了省级各类的学术研讨会,有2篇论文获得研讨会学术奖。本校校刊《闽北党校》全年共出刊4期,组织、刊登各类文章、论文、调查报告约80篇,使校刊初步成为闽北地区党政、学术的重要论坛之一。此外,市委党校还牵头组织了全市党校科研工作会议,全市党建理论研讨会,经济学年会等地区性科研活动,共有150人次参与了调研和学术交流,为组织全市的科研力量,发挥整体功能做出了贡献。
  1996年,为了调动全校教研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真正把科研工作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市党校制定了《1996年科研工作规划》和《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切实把科研实绩同评比、评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并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奖惩,市党校共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篇,省级公开刊物6篇,省级内刊1篇,省级学术会议入选论文4篇,获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篇,省级优秀讲稿一等奖、优秀奖各1篇,研讨论文三等奖2篇,发表于地级公开刊物13篇、内刊37篇。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质量还是作者的分布面都堪称历年之最。
  图书情报工作。在完成年度购书、订报的同时,增设了剪报、新书索引等项服务,进一步规范了图书情报的日常管理,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在市党校教研所室中,有70%以上由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主要领导,有18人完成省委党校16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1997年,市党校深入贯彻科研工作“三服务”的方针,即科研为教学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市委、政府决策服务,认真制定和组织科研规划,加大图书资料等多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1997年的图书资料工作在完成年度购书、订报的同时,增设了剪报、新书索引等项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的日常管理,并做好校外信息情报交流工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
  严格科研管理,完善科研制度。市党校继续按照《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的规定,把科研实绩同年度评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全校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全年共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著一本。林礼义副教授撰写的专著《走出市场——企业营销策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强与本市有关部门及全市党校系统的科研协作,开展学术交流。召开全市经济学年会和党校系统哲学教学研讨会,精心组织全省党校教育研究会,选派教研骨干参加省委党校组织的思想政治、图书情报自动化建设等研讨会,编辑校刊《闽北党校》四期。
  三、发展函授教育。1995年,市党校大力发展党校函授教育工作,完成在全市9个县(市)设立函授辅导站的任务。全市有中央党校函授本科在校生484人,大专在校生1300余人,实现了函授教育工作再上台阶的目标。在函授教育工作中,坚持“从严办学,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始终不渝地把确保办学质量作为函授教育的生命线。根据《党校函授教育工作条例》,建立、修改、补充必要的管理制度,如《学区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函授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受聘教师岗位职责》、《学员手册》、《学员面授期间有关规定》等相互配套的规则,使党校函授制度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方面,坚持择优聘任的原则,聘任校内富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承担函授面授任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稳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人员队伍方面,在充实管理人员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精干、多能、高效,以适应党校函授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函授工作中,坚持党性教育,寓党性锻炼于教学、生活之中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表扬。建瓯辅导站被评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先进辅导站。丁业隆、郑忠继、赵凤班等同志被评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1996年,市党校函授学区有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生249名,大专生570名,市委党校直属本科函授生543人,大专生188人。重点抓了学员的入学考试、面授辅导与春、秋两季的考试工作,花大力气整治学风、学纪、考风、考纪的工作,扭转了片面追求扩大规模而疏于管理的倾向。
  1997年,市党校函授学区共有在校生2102名,直属班14个,学员800多名。强化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选择理论功底扎实,有事业心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任课,从制定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到教学考评的各个环节,都加强管理,确保了面授的质量。强化函授学区机构的建设,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好学区工作人员,选好班主任队伍,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提高函授管理的水平。抓考风考纪教育,严把考试关。建立“严肃考纪、公平竞争、如有作弊、零分处理”的考评纪律,采取全推磨交叉监考的方式,考风考纪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
  四、改善教学条件。1996年,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校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膳厅综合楼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初步缓解了办学任务与办学条件的矛盾。同时,还从创收经费中支出8万余元更新了食堂的厨具、餐具及各类设施,添置学员楼彩电22台,投入4万元铺设校园路面、新建杂物间、安装学员楼闭路电视等。
  1997年,通过“多、挤、集、赠”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的膳厅、宿舍综合楼,增加了45间学员宿舍,并投入21万元进行内部装修,安装闭路电视、配备彩电、热水器、添置沙发、综合矮橱一套,住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投入22万元建起设施较齐全的会议室、卡拉OK厅,投入24万元新建配电房一座及校内线路安装改造,结束几年来因线路老化用电危险的状态。更新四个学员教室的课桌椅100套,投资8万元新建锅炉房一座。各班次学员新增彩电35台,基本解决了学员宿舍没有彩电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南平撤地设市后,从塑造地级市的应有形象出发,努力增强闽北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功能,及时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第一次参加全省文明城市竞赛总评,就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中共南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六中全会《决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推进新一轮创业,认真实施“形象、素质、创建”三大工程,广泛扎实地开展了“满意服务、情暖闽北”、“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和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以及“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不断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步伐,为南平的大开放、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社会环境,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福建内陆开放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1996~1997年,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省文化先进市”、“全省义务教育先进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市”等光荣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物质文明建设也获得了丰收。
  一、构筑闽北精神文明建设新蓝图。从实现闽北崛起,力争走在全省山区地市前列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融入新一轮创业之中,抢抓机遇,奋力拼搏。
  一是明思路。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后,结合南平市改革开放和建设实际,突出南平作为福建内陆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特色,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南平市“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九五”期间,要构筑“领导、制度、文化、创建”四个体系,创造“社会、工作、生活”三大环境,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两个素质,突出抓好“形象、素质、创建”三大工程,形成具有闽北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三大工程是:素质工程,即在全市普遍树立起“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廉洁奉献、拼搏崛起”的闽北精神,通过树立精神支柱,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形象工程,即塑造团结稳定、繁荣昌盛、优质高效的闽北新形象;创建工程,即以各种创建活动为动力,形成“抓龙头、创特色,抓重点、带全面,抓达标、争一流,抓基层、求实效”的工作新格局),从而构筑了南平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
  二是建机制。为了加强领导、树立权威、实施“一把手”工程,市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市里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健全了“一把手抓两手”的领导机制和“层层抓一把手”的落实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各县(市、区)、各单位的年度考核目标,并与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县城)竞赛活动,每年年底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政绩和奖惩挂钩。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交通秩序整治活动和“为民办十件实事”等,都成立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责任制。重视改善文明办的工作条件,强化文明办的指导协调功能。
  三是增投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市每年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资金都占财政收入的50%左右,均高于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仅1996年至1997两年,全市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高达5亿多元,仅教育“两基”达标一项就投入2.85亿元,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集体、个人捐赠为辅的多渠道投入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与此同时,把创建文明城市和为民排忧解难、兴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为民办实事10件,1997年又为民办实事10件。舍得花巨资投入城市环境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1996年至1997年,投入市政基础设施累计达3亿多元,先后新建、改建道路21条,增加市区道路24公里,仅工业路5.83公里拓宽工程就投入资金5200万元。
  二、开展“满意服务、情暖闽北”活动。抓住根本,注重育人,分层次多渠道抓好文明市民教育。在创建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实施“素质工程”,突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突出机关干部政德教育。从市五套班子领导做起,起示范表率作用。坚持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全市开展新一轮创业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以“三讲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同时,认真组织学习江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关于《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加大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市五套班子成员在《闽北日报》上公开刊登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决心从市领导做起,模范遵守《廉政准则》和“八项规定”,带头接受全市人民监督。市委书记林克敏第一个主动上交住宅电话初装费1000元。二是突出青少年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的方针,突出抓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教育。将《南平市民文明守则》、《“五讲十不”行为规范》列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通过广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看好影视”、“争当好学生、好孩子、好少年”等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认真组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丹心工程”,通过开展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迎香港回归和学习乡土知识汇编《桑梓篇》等活动,在全市营造“讲爱国事、说爱国理、送爱国情、立爱国志、献爱国心”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1996年建成2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1997年又命名了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三是突出市民教育。1995年结合“丹心工程”,开展历史名人和革命先烈的系列宣传活动,激发市民热爱南平,建设南平的荣誉感、责任感。编写《文明市民读本》,并以此为教材,依托各共建片区、街道居委会的文明市民业余学校,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轮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专题栏目,在电视台播放《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专题电视片,加强舆论引导;在公共场所和市区要道设立《南平市民文明守则》和“五讲十不”行为规范等有关遵守社会公德的标语牌、灯箱宣传牌,增强街头文明舆论氛围;组织联合执法队和环境卫生考评委进行巡查,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导和处罚。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不仅组织学习全国、全省先进典型,而且注重发现、宣传、树立本地的样板。在全市上下大力开展向孔繁森、李润五等先进人物和济南交警、漳州110报警台、龙岩120急救中心等先进群体学习的活动,市委林书记、李川市长分别带领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到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张家港、大连、厦门、深圳、珠海等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先进经验,用以指导我市的创建工作。1995年,在全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窗口行业规范服务竞赛,大力培育企业精神等活动,1996年以来,市委推出“一警(南平交警)、一厂(南纺股份有限公司)、三村(顺昌谟武村、建瓯西大村、延平西芹村)”先进群体和交警支队长王鑫等十名“好公仆”,号召全市人民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南平电视台、闽北日报社分别开辟“先模颂”和“劳模风采”栏目,向全市播放了58位省、市劳模和全国、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还在农村推出100个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在窗口行业推出198个省、市级示范窗口,在城区推出35个文明片区示范点,并评选出一批文明市民标兵、十佳军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以此推动各行各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百花争艳春满园”的可喜局面。
  广泛深入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满意服务、情暖闽北”为主题,在城乡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内涵,以优化社会风尚为目标的各类竞赛活动,营造“人人献真情、温暖在南平”的氛围。在机关开展“当公仆、办实事”活动,窗口行业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农村开展评“十星级”农户和亿元镇创十好文明集镇活动,共青团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妇联系统开展创建“巾帼文明岗”活动,工矿企业开展“劳动立功竞赛”活动,财贸系统开展“三星店”评比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完善自我、服务他人、立足本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延平区紫云地段街居干部不仅大力搞好服务辖区居民的工作,创办“外来人口素质教育学校”,开展评选“十佳外来务工人员”等活动,激励外来人员奋发向上。黄金山居委会居民李国炯自费创设阅报栏、文化活动室和青少年英语补习班,义务为周围的青少年和居民服务。私营企业主陈锦河捐资62万元,援建溪源庵旅游路。在开展“满意服务、情暖闽北”活动的同时,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委的部署,广泛深入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并把两者融为一体。抓住公共场所、服务窗口、居住社区等三个重点部位,采取教育、治理、规范、监督多管齐下的办法,重点解决在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等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向不文明言行告别”这一主题,由十位文明市民标兵向全体市民发出了文明言行倡议书,在全市开展“文明言行教育月”活动。市文明办与市文联还联合组织巡回画展在市区展出,特别是市老体协和老年人长跑队组织的“爷爷奶奶督导队”,上街开展万人签名活动、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坚持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文明意识渐入人心。农村越来越多的群众由求神赐福转向求知致富,由花钱做排场转向投资办厂场,由养儿防老转向投保防老。延平区罗源村傅水金等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赚了钱后,不是热衷建庙宇、盖祠堂,而是捐资25万元修建村小学校舍。1996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重点开展乱建坟墓、寺庙的专项治理工作,对国道、铁路和城郊显眼处的庙宇、坟墓进行清理,基本刹住了乱建坟墓和寺庙的歪风。
  三、抓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为民办实事,全面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坚持把“窗口行业”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着力点和优化社会风尚的突破口,以“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为载体,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宗旨,以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为主要内容,组织建设、公安、金融、税务、邮电、电业、交通、卫生等22个部门开展竞赛活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联席会,互相交流经验,推动“学、比、赶、超”。对电业局、交警、邮电局、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等五个部门单位的社会服务承诺情况开展评议活动。全市共有39个行业单位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点,南平电业局1997年还获得省“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称号。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发挥窗口行业示范作用。从南平实际出发,以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为龙头,推动窗口行业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使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试点推动,全市已有22个窗口行业先后向社会推出承诺服务内容93大项、295小项。南平电业局在1996年率先推出16项承诺的基础上,1997年又推出了6项延伸服务;市邮电局以开展“邮电服务年”为主题,严格服务礼仪规范,推出邮电政务和电信服务承诺。国税、地税局的申报大厅、交警支队的车管中心、工商局的登记注册大厅等,都推行了一条龙服务承诺,实现了服务一体化,提高了办事效率。特别是交警支队车管中心,自从推出社会服务承诺之后,大大方便了前来年检的驾驶员,受到社会各方的称赞。行业窗口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以来.不仅擦亮了自身,而且为全社会带来了新的风尚,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南平电业局为了确保能够实施承诺,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投资1388万元对市区配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了电网功能;南平汽车运输总公司投入1103万元,完善了汽车站点的设施,实现了电脑售票、封闭管理的目标;南平市农行投入2500多万元对城乡网点进行改造,在全省实现了首家城乡金融汇兑联网。各家金融银行的营业网点和车站、码头、宾馆、商店等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都推行了“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在“学南平交警、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的热潮中,市公交公司推出了“3路线”为优质服务示范线,把温馨的服务带给群众,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树立高效廉洁新形象。按照“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以“三优一满意”(即创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的文明机关,做群众满意的公仆)为主要内容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一是在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三讲四提高”教育活动,机关党员佩带党徽上岗,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在政府机关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提倡“四办”精神(即能办的事马上办、大事小事认真办、份外的事帮助办、难办的事想法办),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审批公开制度,公安、工商、税务、交管、审计等行政执法部门推行亮牌办事、佩带标志上岗,实行审批办证“一条龙”服务。为了确保市委、市政府政策落实、政令畅通,市委、市政府成立“政令畅通督查领导小组”,向政策执行“中梗阻”问题“开刀问斩”,先后处理了一批单位和个人,为新一轮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被誉为闽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110”,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三是开展评选“好公仆”活动,深化“创文明机关、做人民公仆”活动的主题。
  四、繁荣和发展闽北文化。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武夷文化带为构想,以“重振闽北文化雄风、建设闽北文化强市”为目标,不断促进闽北文化的全面繁荣。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两年来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对南平电视台、电台进行改造,投资130多万元对微波传输网络进行改造,解决了闽北山区电视、广播信号弱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播出质量,扩大了节目覆盖面。二是围绕“五个一工程”,积极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全市结集出版文学作品达40多部,各类文艺创作、演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有31项,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小品《人与人》,省上推荐参加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比赛,少儿舞蹈《鼓仔》获全省“献爱心、培沃土、育新苗少儿文艺创作活动”一等奖和全国少儿舞蹈大赛银奖。三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努力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突出主旋律,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新人新事为重点;以节日活动为主、日常活动为辅,依托文化单位和社区业余文艺骨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福建省首届曲艺节、南平撤地设市“1,18”庆典文艺晚会、’97首届“5·18”招商节文艺晚会和元宵灯展、民俗文艺汇编、社区广场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大社会文化活动达50多场,参与群众近40万人次。特别是在“庆七一、迎回归”和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热烈、丰富、优质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使庆祝活动高潮迭起、盛况空前。精心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仅1997年就送书下乡76000册,送电影下乡13200场,送戏下乡208场。延平区重视加强乡镇文化中心站、村俱乐部、电影放演队、文艺演出队和文化小康示范户建设,着力推广6种农村乡土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即巨口乡的“三社一体”、峡阳镇的“文化公园”、王台镇的“俱乐部”、樟湖镇的“民俗文化”、夏道镇的“小康文化户”、西芹镇的“亚城市文化”),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本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美求乐的精神需要。
  切实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努力管好文化市场。实行文化市场归口管理,加强文化、公安、工商、广电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全市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专兼职文化稽查队伍,重点对音像市场、电影市场、书刊市场和电子游戏机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保证了全市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精心构筑街景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建设“精品市区”为目标,树立超前意识,精心构筑街景文化。根据湖滨城市特点,把城市主街滨江路设计建设成单面街,内侧高楼林立,外侧豁然开朗,使山、水、城相映生辉。同时,根据千年古城的特点,复建了“延寿楼”、“双溪楼”,使仿古建筑点缀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古朴气息和现代色彩相映成趣。此外,还先后兴建市标、九峰悬索桥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为城市增添了风采。与此同时,我们努力营造直观可感文化。在市区街头和小区设立阅报栏、宣传栏、科技画廊和文明宣传牌,营造浓厚的动态文化氛围。经常在滨江大道、九峰公园、防洪纪念碑、文化广场等地举办“科技广场”、“英语沙龙”、“社区汇演”、“优生优育咨询”、“法律常识咨询”等街头宣传活动,增添了城市文化氛围。1997年秋,在九峰公园举办福建省第二届菊花展南平分展,共展出菊花5万多盆,吸引了十几万群众驻足观光,成为南平街头一景,并夺得全省特等奖。此外,对市区18条主次干道的路牌、店牌、广告牌进行全面整顿,先后拆除不符合要求的牌匾550多面,设立各类新牌匾600多面,并对市区23个主要路段60块路牌进行统一制作安装,基本消除了各种牌匾中的不良文化。三是实施“夜景工程”。在市区临街、沿江的90多座建筑物和构筑物上统一增设轮廓灯、射灯或霓虹灯,市区滨江路、八一路、解放路段还配制了232面灯箱广告,使南平的夜色璀灿艳丽,多彩多姿。
  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把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作为增创优势,造福群众的“形象工程”,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的“三高”原则,深入开展“八闽杯”和“城市规范建设管理年”活动,使城市建设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朝着“精品市区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是抓规划。将市区规划区面积从原来的167平方公里调整到598平方公里,确定以市中心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多方向发展,拓展玉屏山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库区旅游经济带,城市人口逐步向外围转移,形成“一城四片”的城市布局,并完成了建设巷小区、文化广场等八项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公交、园林等八个方面的专业规划,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更趋合理。二是抓建设。两年来共完成城市道路交通、排水、园林绿化、环卫设施、供水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3亿多元,新建改建新建一路、二路、三路等市区道路21条,增加市区道路长24公里,面积4.3万平方米,使市区人均道路达7.55平方米;开辟市区新公交线路20条,新建大小公共停车场9个,面积20361.16平方米,新增城市公交车辆100辆;改造完善垃圾填埋场11处,更新和增加环卫机械12辆(艘),新增垃圾转运站6座;完成新建村水厂技改工程,使市区用水普及率达98.24%。采取“见缝插绿、找缝插绿、造缝插绿”的办法,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还绿于民。特别是拆除了水东加油站等十几处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新建文化广场、中心绿地和6个公园绿地。目前,市区共有公园6座,总面积97.24公顷,其中近两年新增的绿地达35.5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5.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3%。三是抓示范。重视加强滨江路中段“三优街”建设,围绕“街容街貌一流、基础设施一流、街区秩序一流、经贸繁荣发达、文化蕴涵丰富、开放气息浓厚”的要求,精雕细刻“南平形象一条街”,不断加大该路段软硬设施建设。市委林书记亲自挂点滨江路,协调解决创建中的棘手问题,促进了创建活动的落实,使之成为全省创建示范点。
  坚持整治与管理并举,推动市区环境建设上新的台阶。市委、市政府把南平市区环境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为民办实事和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整治与管理并举的原则,通过集中整治完善城市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市委、市政府继1995年出台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1996年推出在市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之后,1997年又在市区实行夜间禁鸣汽车喇叭的规定,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1995年至1997年,市委、市政府共出台26个地方性规范化管理文件,突出抓好城市环境管理和卫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卫生管理方面,先后推行了生活垃圾袋装化、沿街饮食摊点烧煤改燃气和半净菜上市等三项重要制度,从源头控制城市垃圾和空气污染。1997年末,市区垃圾收集率占中心区住户的96%以上,主次干道两旁的饮食摊点全部实现煤改气,农贸市场销售的蔬菜基本实现了半净菜化。同时,加强市区建设工地管理,由建工局等部门负责与建筑单位签订文明工地责任书,规定夜间十点钟之后不得有施工噪声,对市区122辆运输渣土车辆核发“准运证”,严格控制渣土抛、洒、溢、漏。为了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和延平湖水不受污染,市政府下决心关闭和拆除了15家小纸厂,先后20次组织力量打捞延平湖上漂浮物,净化了水资源。针对城区出现的“九乱”现象,从1996年11月起提出了“治理脏乱差,实现净美优”的口号,突出“路、街、店、楼、墙、车、牌、灯、绿、湖”等十个方面,开展了为期80天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1997年又相继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月”和“三清一净”(即屋顶清、楼道清、庭院清,周围环境干净)等活动,保持了整治力度。为使整治收到实效,16位厅级领导挂街包巷,先后组织4次万人上街大扫除,并认真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和不文明行为。在综合整治中,特别突出交通秩序整治这一重点,努力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一是围绕“向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告别”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文明交通意识。二是连续五个季度开展“十佳”、“十差”客运车评选活动,共评出“十佳”客车44辆次,“十差”客车40辆次。三是扎实开展“反违章、防事故”交通秩序整治。对城区16条主次干道和城乡结合部的18处事故多发地段进行了秩序和事故的综合治理,认真查处无证开车、酒后驾车、超速超载等严重危及安全的行为。四是开展夜间市区车辆禁鸣喇叭专项整治。实现了白天过境货车不准进城、车辆不准鸣电气喇叭,夜间10时至次日凌晨6时禁鸣喇叭的目标,成为继厦门之后,全省较早实现市区夜间禁鸣喇叭的城市。五是加快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市区科学化管理水平。在投入1亿多元资金改善市区道路和路口交通、设置4000多米隔离护栏、建立227面隔离标志、13个交通岗亭、漆化5000多米斑马标线以及红绿灯及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又投资744万元建立了“南平市公安交通电视监控指挥中心系统”。从1997年11月下旬,重点对人行道占道作业(摆摊设点)、自行车停放、机动车停放、营运出租车、行车秩序、交通环境、市民交通法规教育和十四种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八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
  六、优化社会细胞,搞好基层创建活动。从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优化社会细胞,提高闽北整体文明程度的需要出发,把创建文明安全片区,开展军警民共建以及创建文明单位等活动,作为实施我市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的主要内容来抓,使整个创建活动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安全片区活动,夯实创建基础。在多年开展创建文明片区的基础上,围绕“育人、治安、办实事”三个重要环节,以增强“四感”为目的,以实现“五化”为标准,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安全片区活动。市委、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文明安全片区创建工作,并形成纪要。市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明安全片区建设的意见》和《文明安全片区规划》,并召开市区创建文明安全片区流动现场会,对六大类型片区(即民房院落型、企业厂区型、机关院落型、物业管理型、学校校园型、农村新村型),进行分类指导。一是服务功能网络化。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片区单位服务设施功能,形成商贸、饮食、医疗、维修、娱乐、幼托等功能齐全的便民体系。全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327个,志愿服务小组2171个,1996年至1997年,共向服务对象提供生活服务100584人次。紫芝、三官堂片区还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站),加强组织协调。以文明市民业余学校为主的社区文明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市区36所文明市民业余学校普遍推行电化教学。不少片区还设立“光荣榜”、“监督台”、“片区事务公开栏”和宣传栏、报栏等宣传教育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利用周末或节日组织“卡拉OK演唱比赛”、“家家乐晚会”、“家庭花卉展”等小型、多样的文艺活动,给群众以熏陶、启迪和激励。延平区紫云街道文体片区成功举办了首届片区运动会,被前来采访的中国体育报记者誉为“全国罕见、全省唯一”。二是社会治安安全化。按照“一个目标四个有”的要求,坚持“群防群治,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片区治安和居民楼院的安全防范工作。各社区都建立了群防群治组织和义务巡逻队,并与片区单位签订了治安责任状,与各家各户签订联户联防责任状,建立片区值班室和报警点,对片区的外来人口实行发放暂住证、签订治安防火、计划生育责任状等形式加强管理。重视抓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发放了第一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万多元,有65户456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对社区内违法青少年,则采取教育、感化、挽救并举的措施,使许多浪子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三是社区环境舒心优美化。建章立制入手,与单位、住户签订“卫生责任书”、“门前三包责任状”等,教育居民自觉养成讲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认真抓好片区配套管理,设置卫生协管员、清洁员、保洁员,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有偿服务。引导居民种植绿篱、盆花,推广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沙溪口水电厂片区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红旗单位”称号。广泛开展“文明楼院”、“五好家庭”、“金婚、银婚”佳侣等多形式的创评活动。市区各社区共评选出文明楼院131个,卫生最清洁户和清洁户45259户,“五好家庭”1000余户,标兵户110户,其中韩瑞英被评为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市妇联还在全市开展年轻妈妈读书活动,受到全国妇联表彰。目前市区创建文明安全片区36个,覆盖到全城区,紫芝片区还被确定为全省示范点。
  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增强创建活力。至1997年,全市建有军警民共建点600多个,其他形式的共建点近200个,其中有5对共建单位受到中央和省委的表彰。共建双方在巩固“六共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共筑钢铁长城”、“共求经济繁荣”活动,实现了由单一的互助型向互益型、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部队积极支持闽北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和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人民子弟兵英勇顽强、无私无畏的坚强作用;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也为部队的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平造纸厂和武警支队三中队在共建中发扬军民鱼水情,相互支持献真情,1997年8月双双被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提高创建水平。认真贯彻省颁发的文明单位建设管理的《办法》,抓住实行“届期制”这一重点,积极改革关键环节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了发动“广”、指导“勤”、申报“实”、考核“严”、命名“精”、管理“新”的运作态势。特别是重视改革考核办法,严把文明单位的入口关。市、区两级文明办联合组织考核小组,对市、区申报省、市级文明单位的单位进行全面考核,把省颁“七条标准”、市颁“八条标准”逐条量化成若干细目,实行专人专项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交纪委、综治委、计生委进行有关情况的审核,对不够条件的坚决不呈报,对原是文明单位而工作滑坡、不再够格的一律予以淘汰。南平市区1997年撤销原市级文明单位称号31家,否决申报省级文明单位34家。平时,加强对各级文明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促其保持先进性;还通过组织文明企业联谊会等形式,促进相互交流、互学共进。
  此外,还重视抓好文明村镇、文明农户的创建工作。采取“分块竞赛、分类指导”的办法,在亿元乡镇中开展“创十好文明集镇”活动,在村级中开展“创十好文明村”和“十星文明户”活动。延平区西芹村被树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单位。
  七、贯彻十五大精神,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五大召开以后,全市组织传达贯彻,在全市范围内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在“快、准、热、新、活、实”六个字上下功夫,全市上下出现了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鼓实劲、抓落实的学习贯彻热潮。通过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形成共识,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思想保证,理清工作思路。在全市初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一个风气健康、安定团结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老干部和老年人工作】
  一、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1995年,全市有离休干部2881人,其中地厅级160人,县处级1536人,一般干部1185人;老红军9人。全市离休干部中,行政事业1598人,企业1283人;70岁以上1007人;生活不能自理46人。全市易地安置离休干部272人,其中省外安置136人,省内区外安置136人。安置在农村的老干部98人。离休干部遗属639人。为了使老干部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先后举办了老干部学习《邓选》1~3卷和学习《纲要》读书班、研讨班,建瓯、武夷山、顺昌等县(市、区)老干局还专门发了文件。全市共举办读书班、研讨班19期,参加学习的老干部1931人次,许多单位建立了老干部来单位阅文和传达文件制度。全市不少老干部坚持到单位阅读文件,不少地方定期组织传达文件。
  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季度向老干部通报工作,已形成制度。市委、市府领导林克敏书记、夏玉瑚市长、赵守明副书记等分别向市直(属)机关单位离休干部通报了上一年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情况及新的一年工作思路,全市上半年经济建设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等。除此以外,凡是中央、省里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也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向老干部传达。全年市领导向老干部通报工作、传达文件6次。各县(市、区)也都建立健全了向老干部通报工作和传达重要文件的制度。
  健全了老干部座谈会制度。每逢元旦、春节、老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单位都召开老干部座谈会,认真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各部门、单位还召开了由抗战时期入伍的老干部座谈会,回顾历史,启迪后人。通过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老干部晚年生活中的困难,帮助解决老干部身边无子女照顾以及子女就业难等问题。
  全市离休干部党员2242人,单独成立党支部56个,成立党小组111个;编入在职党支部的998人,编入在职党小组的308人。除少数老同志因居住分散或长期患病无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外,95%以上的老干部党的组织生活是正常的。全市离休干部“两报一刊”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份,按时订阅,全市共订阅《福建老年报》4832份、《福建老干部》3500份。年初,市委办公会议还决定为原任厅级离休干部增订一份《福建日报》和《闽北日报》,为14级离休干部以及老红军和享受两项待遇的15级离休干部增订一份《闽北日报》,为老同志学习时事政策,了解省情、区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落实好生活待遇,为老干部排忧解难。一是坚持按时足额发放离休费。1995年上半年,以传达贯彻全国、全省会议精神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老干部工作大检查,狠抓老干部“两费”的落实,努力为老干部排忧解难。大检查分自查、互查和抽查三个阶段进行,在互查中共抽调了各县(市、区)老干局和本局机关干部12人,由局领导带队,分三个组分别到市直(属)机关单位和各县(市、区)进行检查,详细摸清各基层单位离休费发放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向各基层单位领导再三强调要本着“先老同志,后在职”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老干部的各项待遇,解决好拖欠老干部离休费问题。全市基本上做到了按时足额为老干部发放离休费。对个别特困企业,主要采取支持参加社保、收回主管部门和由财政拨款等办法解决拖欠离休费问题。如松溪、浦城县有6个单位10位离休干部离休费45236元被拖欠,就是经过县老干局同志深入细致的工作,采取上述措施解决的。二是坚持实报实销医药费。坚持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是保证老干部老有所医的具体措施。全市由单位或主管部门解决拖欠老干部医药费的有21人,金额19226元;由各级财政拨款解决的有24人,金额16219元;还及时纠正对老干部医药费实行包干的单位32个。三是认真按标准兑现各类补贴。省里出台了提高离休干部交通费、高龄补贴费和特需经费的补贴标准,以及企业离休干部书报、洗理、水电和工龄津贴的规定,市里又出台了享受地厅级待遇离休干部的电话费由每月40元增加到50元,同意给3名14级以下的老红军安装住宅电话,每月补贴40元电话费随工资发放。以上各类补贴由于各级各部门(单位)的重视,已全部兑现。全年,市里分两次对109名离休干部和53名离休干部遗属进行了困难补助,金额计37500元。各县(市、区)对生活困难的离休干部和遗属也进行了补助。
  1996年,以贯彻全省老干工作会议为契机,狠抓两项待遇的落实。5月中旬,市委召开了常委会,专题听取了童长宝局长关于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各县(市、区)老干局也分别于4月底前向同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进行了汇报;5月下旬,召开市直机关单位离休干部会议,由童长宝局长作专题传达,到会离休干部654人,各县(市、区)也分别召开了离休干部会进行传达;5月下旬,市老干局在建瓯召开了各县(市、区)老干局长联席会议,专题汇报、相互交流了贯彻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的情况。6月中旬,举办老干部工作业务培训班,专门组织老干局工作人员,学习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文件;市委林克敏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对老干部工作作了专题研究。接着,市委林克敏书记又主持召开原任副厅级以上职务的老干部座谈会,通报市委近期工作情况,并征求老干部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抓好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方面,一是组织离休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市直和各县(市、区)先后举办了老干部学习《邓选》1—3卷和学习《纲要》读书班、研讨班19期,参加学习的老干部共1931人次;二是抓离休干部的党建工作,使老同志做到离休不离党。上半年,借全省离休干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及表彰大会的机会,对离休干部的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摸底总结。我市现有离休干部党员2226人,占离休干部总数的77.26%。年底已建立老干部党支部51个,党小组40个,其中由离休干部单独建立党支部的10个、党小组的23个,与退休干部、职工合建党支部的37个、党小组21个。编入在职党员支部(或党小组)的离休干部有1696人。今年被各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党支部(党小组)的有10个、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有53人。三是从政治上关心和尊重老同志,做到了按规定组织他们看文件听报告,定期通报重要情况,重大节日活动请老同志参加。1996年,市委先后五次向离休干部通报市委、市政府工作情况。是年“1.18”南平建县1800周年、撤地设市一周年庆典,市委、市政府专门安排离休干部组成佳宾代表组,自始自终参加庆典活动。市老干局还组织了一批市直地专级离休干部参观了市重点工程横南铁路南平至建瓯段的建设情况。顺昌、延平等县(区)老干局也组织了县(市、区)直机关离休干部参观了316、205国道建设。
  继续落实老干部的生活待遇。一是突出重点落实离休费。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市老干局建立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情况的季报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组织人员深入下去,宣传党的老干部政策规定,反复做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要求所在单位本着“先离休后在职,先易地后就地”的原则,保证按时足额兑现老干部的离休费。南平市印刷机械厂因企业亏损,9位离休干部离休费月月被拖欠,市老干局童局长、程副局长带领安置科同志四次到企业了解情况,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由于工作做得细,感动了厂领导,厂长表示今后无论厂里有多大困难,离休老干部的离休费都要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各县(市、区)老干局也把解决拖欠离休费问题作为当前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及时掌握动态,对个别濒临倒闭、破产企业中的老干部生活待遇问题,提前介入协同主管部门商量解决。对市直(属)单位老干部和老干部遗属特困户133人进行了困难补助,补助金额计4100元。二是抓住难点解决医药费。1996年,市里把解决医药费问题,尤其是亏损、微利企业老干部重病、疑难病的医药费的报销问题作为生活待遇落实的难点来抓。个别因重病、疑难病花钱大,原单位又很困难的,一般采取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各拿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政和县酒厂一位离休干部患肺癌住院,花去医药费27662元,该厂无力全部支付,就是采取“三个一点”(财政、主管部门、单位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的。建阳食品公司一位老干部患重病,住院用去医药费8000多元,除主管局为其报销5000元外,其余部分通过发动干部职工捐助解决;更多的还是靠老干局会同主管部门坚持反复多次督促老干部所在单位想方设法解决。
  1997年,全市老干部工作在落实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召开市委老干部工作专题办公会议。4月25日,市委林克敏书记主持会议,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阿〓传达汇报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会议纪要》(1997年6号),解决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7月,市委又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问题。二是召开市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大会。6月3日,市委召开了市直(属)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市委副书记赵守明就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作了部署。三是召开离退休老干部会议。根据市委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市直(属)单位全体离休干部和担任过副厅级职务的退休老干部会议进行传达。10个县(市、区)也都召开了全县(市、区)老干部工作和全体老干部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建瓯、顺昌两县(市)还同时召开“双先”表彰大会,建瓯市表彰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10个单位主要领导。
  加强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县(市、区)两级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普遍作了调整充实,各县(市、区)委坚持专题研究老干部工作和党政领导向老干部通报工作的制度。1997年,市委、市府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延平、建瓯、邵武、浦城等县(市、区)还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排出联系人名单,形成文件公布出来。7月,全市进行老干部工作大检查,发现不少地方拖欠“两费”严重,引起市、县(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专门下发了限期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清欠“两费”的明传电报。浦城县委书记胡祖林亲自抓清欠“两费”落实;松溪县在老干部工作大检查中,常务副县长魏美祥和县委组织部长黄苏福带队深入到各个基层单位,督促检查抓落实。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各项制度。以迎香港回归为契机,分别在延平、建阳、邵武以勿忘国耻、“一国两制”为主要内容,举办老干部理论读书班,市直属单位离休干部500多人参加学习。10月中旬,举办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辅导班,参加学习的离退休老同志达600多人。各县(市、区)也都举办了读书班或开设辅导讲座。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全市单独建立党支部的有10个、党小组32个,与退休干部、职工合建党支部的有37个,党小组21个,与在职人员同一个党支部(或小组)的有1690人。
  市、县(市、区)普遍建立和完善了通报工作、走访慰问、参加重要会议或活动、领导联系老干部、老干部接待日、学习日和定期阅文、定期组织参观工农业生产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下半年开始,市委老干局建立了每月逢10日、11日为市直(属)单位离休干部学习日,分两次集中组织学习政治理论和传达文件或播放党员电教片。7月、10月分别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横南铁路、武夷山机场、邵武竹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到福、厦、漳、泉等地市参观考察,并组织健康休养。10月中旬,武夷山市还首次组织县处级离退休老同志10人到香港参观考察。
  下半年,全市一次性清欠“两费”达53万元,清欠率达98.6%。同时还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了保证老干部生活待遇较好的落实,顺昌县采取“减一留一”的办法,把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自然减员的离休费、医药费等逐一累计留存在县财政局,由老干部局作为统筹解决特困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拖欠的经费。市直机关老干部医药费由市财政实行单列,并放宽公费医疗药品范围,建立老干部专用处方笺,看病挂帐。同时,各定点医院采取设立老干部看病专门窗口,配备导诊员.建立老干部住宅联系电话和保健联系卡等一系列措施。市老干局对市属72个特困企业410位离休干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提出分成四种类型解决“两费”的方案,其中对15家特困企业76位老干部“两费”除工资外的各项补助和医药费由市财政拨专款解决的方案被企业采纳。
  二、组织老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1995年,市、县(市、区)老干部局除了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外,市委老干局在8月份举办市直机关老干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联欢会;以活动中心(室)为阵地,各地认真组织老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特别是以市(县、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为龙头组织带动各部门各单位老干部文体活动的开展。老年节时有39个市直(属)机关单位1800多位离退休干部参加宣传《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大型踩街活动。年底,还举办迎新年演唱会。市老体协也组织老干部开展门球比赛,组织老年长跑队等。此外,市委老干局还组织在南平的地厅级老干部参观顺昌谟武、南平峡阳水电站,组织在南平的处级离休干部乘船畅游闽江库区,观赏库区工农业生产建设新貌,组织一批地厅级老干部到温州、宁波、上海等地参观休养。
  1996年,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有了加强。年初,市委老干部专题办公会议决定,在南平市滨江大道靠江边一侧三座楼中选一座作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顺昌县投资140万元修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建瓯市筹资95万元修建面积610平方米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从市农贸市场楼上划出一层2300平方米作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光泽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松溪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也正在筹划中。全市有老干部(老年人)活动中心7个,面积计10940平方米,配有专职工作人员24人,临时工13人;县(市、区)以下基层单位设有老干部活动室74个。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设有各类型的活动(室)59个,门球场14个,有书法、曲艺、棋艺、气功、诗楹联、门球队(学会)等群体组织52个,开展了适合老干部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在老干部中开展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系列活动。一是组织开好四个会:(1)报告会。市里组织了一次由离休干部作忆历史讲传统的报告会,对青年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座谈会。以部门为单位召开离休老干部座谈会,畅谈光荣革命史,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丰功伟绩;(3)联欢会。举办市直机关离退休干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歌咏联欢会;(4)发行会。分别在福州、南平举办原闽北长江支队三大队入闽史料发行会,古稀之年的战友欢聚一堂,畅叙革命友情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美景。二是开展“一封信、一堂党课、一场展览、一次凭吊”活动。六月中旬,市委、市府向市直机关离休干部发出一封慰问信,向老干部表示亲切的节日问候。“七·一”前夕,聘请市委党校副教授林庆勋为市直机关离休党员干部上党课。市委老干局、老年大学举办了一场由离休干部学员参加的以革命战争为史实的作诗、绘画、书法展,再现离休老同志革命精神风貌。市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南平塔前菖上瞻仰革命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松溪县老干部局在纪念建党75周年活动中,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以老干部工作也要讲政治为主题,组织老干部党员上一堂党课;为老干部点播一首革命歌曲;为老同志播放一场电化教育片;组织离休干部党员在“七·一”前夕过一次民主生活会;为离休老同志举办一场联欢会,把纪念“两节”活动推向高潮。武夷山市老干局会同关工委组织市区中学学生开展了步行百里访老区活动。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心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协调工作,由市财政一次性拨专款680万元人民币购买“望江楼”作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实现了市离休老干部的多年夙愿。下半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筹集资金,做到财力、时间、精力“三集中”,狠抓活动中心的水、电、通讯“三通”和其他内部装修工作,年底,活动中心剪彩,老干局、老龄委、关工委和老年大学迁到大楼三层办公。各县(市、区)的活动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继顺昌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后,武夷山、建瓯老干部(老年人)活动中心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松溪县也以一次性购房的方式购房一座,作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光泽、政和两县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正在筹建中。此外,武夷山“益寿园”,经初步装修,已初具规模,经一年时间的谈判也已租赁出去,使“老大难”工程有了归宿。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于春节投入使用,它集老部门办公、老干部学习、活动于一体,活动中心内有乒乓球、桌球、棋、牌、阅览、书法、健身、歌舞厅等活动室,其中健身房拥有健身器9种11件,价值近3万元,为市直(属)机关老干部老有所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活动中心内部管理,各活动室建章立制,组织了书画、乐器、舞蹈、乒乓球、台球、棋类等多个兴趣小组,老同志在兴趣小组里互教互学,乐在其中。
  三、老年大学、关工委工作有新进展。1995年,市老年大学拥有学员212名,开设了政治理论、现代科技、老年保健、美术、摄影、书法、烹饪、花卉等13门课程,坚持每星期上五节课程。同时,全市老年人教育开始向乡(镇)、村基层发展。11月,全省老年教育基层办学经验交流会在顺昌召开,推广顺昌基层办学的先进经验。至年末,全市办有老年学校43所,学员2126人。
  1996年,全市办学有新的发展。各县(市、区)除继续巩固、提高现办的老年大学(学校)外,老年教育工作已逐步向乡(镇)、街道、村和厂矿企业基层延伸,是年全市新增老年大学(学校)6所,学员1150人,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市老年大学除办好原来开设的13门课程外,还成立了戏剧、时装表演小组,颇受老同志欢迎。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市老年大学组织学员开展纪念建党75周年歌咏、老年时装、老年健美操、戏剧清唱等节目的表演活动,效果很好。市老年大学成立10周年之际,由学员组稿刊出校庆纪念专刊一期,举办老年书画、摄影展览和文艺晚会等系列庆祝活动,把老干部办老年大学、爱老年大学、上老年大学的热情推向高潮。
  1997年,老年大学越办越红火。随着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落成,市老年大学经进一步装修,有大教室180平方米,可容纳学员160多人。开会时接通歌舞厅音响,可容纳400余人。另有小教室一间,可供上选学课。全年报名入学的老同志达220多人。此外,在老年大学大教室里还安上四台彩电及音响,作为电化教育室。
  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新的进展。1995年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着力抓乡(镇)和机关、企业、学校以及街道关工委(关协)的基层网络建设。年初,市委批转了市关工委《关于一九九五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点》,七月份召开了市关工委全委扩大会,重点总结交流了基层网络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全市131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关工委,1533个行政村成立了关协,年底,全市关心下一代组织共2257个,其中街道25个,居委会131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437个。通过“六员一顾问”和“结对子”的形式,全市已有离退休老同志7725人参与做关心下一代工作。
  1996年3月,市关工委抽调离休老领导6人和工作人员4人,组成三个小组对全市10县(市、区)的21个乡(镇)、19个行政村、10所中学、12所小学进行实地检查。通过全面检查,摸清了底子,推动了基层关工委(关协)机构的健康发展。6月上旬,省关工委副主任张翼同志率领省关工委检查组一行6人,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阿〓、市关工委主任李怀智等陪同下,抽查了光泽县和邵武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市关心下一代组织共有2257个,有7725人离退休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们分别担任政治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法制宣传员、希望工程联络员、挽救失足青少年帮教员、文化市场监督员等工作。有3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市关工委日常工作,使市关工委工作得到健康发展。12月底,市关工委表彰了5个先进县(市、区)、44个先进基层单位、63位先进个人。
  1997年关工委工作再上新台阶。省关工委福清、石狮、三明会议后,一是抓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关工委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确定编制3人,科级职数1个。为了便于组织开展工作,市关工委主任办公会议决定除办公室外,再设城市教育组、农村教育组、组织联络组、宣传理论组等4个工作小组,加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二是开展“迎回归、爱祖国”教育活动。组织迎回归巡回报告团,开展迎回归知识竞赛,举办迎回归书画展、图片展和迎回归万人签名活动。三是为下一代办实事、办好事。“六一”儿童节期间,离休干部刘锦昌赠送价值4000余元的“智力拼摸”送给延平老区南山学区幼儿园;公司南平铝厂党办、团委为政和县23名“希望工程”救助的学生送去学习用品,为政和县上泽小学送去3000余元的书籍。此外,还积极配合团市委捐助千名失学儿童。
  中共南平市委领导人名单
  (以1997年底在职者为准)
  书记:林克敏
  副书记:李川 赵守明 龚祖成
  常委:汪其祥 宫维祺 徐肖剑 邱正平
  陈祥龙 周意 林文奇 杨文科
  秘书长:邱正平
  副秘书长:张金忠 吴捷 郭跃进 张利成
  王崇辉
  中共南平市委所属机构负责人名单
  (以1997年底在职者为准)
  市委办公室
  主任:郭跃进
  副主任:余文桂 叶航 蒋媚媚
  市委副处级秘书:徐义平
  助理调研员:欧东辉 马靖 吴昌宝
  市委政策研究室
  主任:吴捷
  副主任:郑斌
  助理调研员:毛守婢
  市委党史研究室
  主任:张利成
  副主任:吴其乐
  市委机要局
  局长:朱春水
  市委组织部
  部长:周意
  副部长:黄树仁 陈文献 王小玲
  调研员:宋胜政 陈文帝
  副处级组织员:傅东升 陈少敏
  助理调研员:欧启胜
  市委统战部
  部长:高纯福
  副部长:周杰光 谢兴发
  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主任:叶彬
  副主任:陈学姜
  市政法委员会
  书记:徐肖剑
  副书记:陈学松 游炳辉 黄光炎
  助理调研员:杨乐亮
  综合办主任:赵真富
  市委党校
  副校长:陈亨有 邓仕伦 张子甫
  副处级组织员:孙家炳
  市委老干局
  
  局长:童长宝
  副局长:程惠恩 叶友泉
  助理调研员:翁金标
  市委老龄委办公室
  副主任:罗德生
  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书记:钟木
  副书记:杨建平 谭论
  纪工委书记:刘志元
  市委宣传部
  部长:汪其祥
  副部长:金文钦 张自生 张泽和 曾一帆
  张建新
  市精神文明办
  主任:陈学祥
  副主任:吴自〓
  助理调研员:谢慈睦
  闽北日报社
  总编辑:杨斌
  副总编:陈育进 王其香 李东方
  中共南平市各县(市、区)委领导人名单
  (以1997年底在职者为准)
  中共延平区委
  书记:刘明
  副书记:陈杰 李志让 陈鼎章 陈棋星
  曾建安 林其安
  常委:张章景 伊群贤 张文铨 李道兴
  孙联军 陈新铭
  中共邵武市委
  书记:林小华
  副书记:刘山鹰 陈国良 赵金印 吴克荣
  宗晓明
  常委:左廷发 叶厥桂 翁其华 陈心坦
  叶志强
  助理调研员:肖小娥
  中共武夷山市委
  书记:陈祥龙
  副书记:张建光 姚承培 邓崇新 李天奇
  肖天喜 赵彬 杨新洪
  常委:印泽宽 王莉萍 陈祖民 马建东
  罗木旺
  调研员:刘世铭
  助理调研员:黄宝清
  中共建瓯市委
  书记:石建华
  副书记:李晋闽 杨玉龙 陈浦生 卓吉卿
  葛晓华 林钟乐
  常委:周奎文 张明接 薛昌泰 曾谏华
  周楚有 林明庆 温亚威
  助理调研员:吴剑琴
  中共建阳市委
  书记:何三保
  副书记:郭建声 白炳义 张淑云 庄永辉
  武勇
  常委:牛相祖 廖卫民 许晓青 邹仁满
  余建坤
  调研员:周锡林、邱远财
  中共顺昌县委
  书记:林秀贞
  副书记:刘银生 肖炎忠 李建 王磊
  张剑兴
  常委:王崇荣 叶坤兰 黄健平 叶宗辉
  助理调研员:王力川
  中共浦城县委
  书记:胡祖林
  副书记:吴荣才 周琳孙 叶家庆 刘水金
  杨上彪
  常委:吕国权 廖运良 林敏 陈健
  季介筠 程志远
  中共光泽县委
  书记:丁明弟
  副书记:朱淑芳 陈尧钦 陈国发 黄建生
  林立鸿
  常委:杨敏 曾光亮 熊庆 林有福
  吴建军
  助理调研员:林瑞章
  中共松溪县委
  书记:阮章桂
  副书记:卓立筑 魏秉进 朱瑞章 林文志
  张崇泰
  常委:陆旭光 杨理庆 黄苏福 吴金旺
  助理调研员:严建和
  中共政和县委
  书记:丁仰宁
  副书记:叶家乐 魏万能 高建富 王明辉
  常委:魏积平 黄明亮 周伟 张振津
  王晓萍
  助理调研员:蔡朝耿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名单
  (以1997年底在职者为准)
  延区平
  水东街道办事处书记:张水源
  水南街道办事处书记:陈启阳
  黄墩街道办事处书记:张阿弟
  紫云街道办事处书记:余玉平
  梅山街道办事处书记:庄美英
  四鹤街道办事处书记:丁秋泰
  西芹镇书记:吴水兴
  王台镇书记:黎剑秋
  来舟镇书记:卢雪玲
  夏道镇书记:郑耀明
  大横镇书记:徐勇
  峡阳镇书记:胡宗瑞
  茂地镇书记:吴敦平
  太平镇书记:陈培雄
  南山镇书记:郑新茂
  樟湖镇书记:方小健
  炉下镇书记:徐行海
  洋后镇书记:王家长
  塔前镇书记:陈昌庆
  巨口乡书记:王夏宜
  大洋乡书记:林锦明
  赤门乡书记:朱金生
  邵武市
  昭阳街道办事处书记:张怀保
  通泰街道办事处书记:陈彩琴
  水北街道办事处书记:邹纯麟
  晒口街道办事处书记:和勇
  水北镇书记:陈先珍
  拿口镇书记:熊贻荣
  大埠岗镇书记:汤嗣兴
  和平镇书记:朱其勇
  沿山镇书记:王坚冰
  洪墩镇书记:李天基
  城郊镇书记:赖章仔
  下沙镇书记:熊安民
  卫闽镇书记:龚建群
  肖家坊镇书记:蔡忠明
  大竹乡书记:刘腾发
  吴家塘乡书记:吴浩
  张厝乡书记:宋和贵
  桂林乡书记:黄仁邵
  武夷山市
  崇安镇书记:吴喜文
  城东乡书记:崔进玉(女)
  武夷镇书记:李夷
  星村镇书记:林立芹
  兴田镇书记:冯开勋
  五夫镇书记:范小龙
  上梅乡书记:王桂旺
  吴屯乡书记:彭群富
  岚谷乡书记:陆少中
  洋庄乡书记:隆平
  建瓯市
  芝山街道办事处书记:陈金亮
  通济街道办事处书记:刘贤霖
  建安街道办事处书记:郑东辉
  瓯宁街道办事处书记:李志春
  徐墩镇书记:杨荣郎
  吉阳镇书记:朱健伟
  房道镇书记:郑有生
  南雅镇书记:刘志华
  东峰镇书记:余国荣
  顺阳乡书记:张松峰
  东游镇书记:陆伍弟
  川石乡书记:叶森怒
  水源乡书记:林恒茂
  小桥镇书记:吴永辉
  玉山镇书记:马瑞元
  迪口镇书记:张道授
  小松镇书记:吴剑琴
  龙村乡书记:叶和康
  建阳市
  潭城镇书记:陈春明
  童游镇书记:王祖南
  将口镇书记:施曷宝
  崇雒乡书记:叶树春
  徐市镇书记:郑成立
  莒口镇书记:王飞进
  麻沙镇书记:许玉锁
  书坊乡书记:彭利荣
  黄坑镇书记:王国治
  水吉镇书记:吴森
  小湖镇书记:李飞
  回龙乡书记:高建杰
  漳墩镇书记:邱永泉
  顺昌县
  双溪镇书记:王闽生
  水南镇书记:林昌明
  洋口镇书记:谢续华
  建西镇书记:魏永富
  大历镇书记:李俊奇
  大干镇书记:廖建勇
  埔上镇书记:张上进
  仁寿镇书记:姜建厚
  元坑镇书记:章木荣
  洋墩乡书记:傅金生
  郑坊乡书记:陈盛金
  际会乡书记:何永生
  岚下乡书记:裴浙龙
  高阳乡书记:邱玉斌
  浦城县
  南浦镇书记:梅庭旺
  莲塘乡书记:胡林孙
  水南乡书记:涂远平
  万安乡书记:吴成云
  富岭镇书记:吴斌
  水北街镇书记:徐德亮
  临江镇书记:冯金亮
  石陂镇书记:龚长生
  永兴镇书记:王荣寿
  仙阳镇书记:季敏玲
  忠信镇书记:王德榕
  濠村乡书记:庄有兴
  古楼乡书记:阙瑞荣
  山下乡书记:杨仁寿
  枫溪乡书记:张秀福
  管厝乡书记:孙锦文
  九牧乡书记:俞飞云
  盘亭乡书记:张建军
  官路乡书记:朱文兴
  光泽县
  杭川镇书记:温秀美
  寨里镇书记:徐裕丰
  止马镇书记:曾光明
  鸾凤乡书记:黄小杭
  崇仁乡书记:邓戎
  司前乡书记:徐显发
  华桥乡书记:黄水荣
  李坊乡书记:邱保华
  松溪县
  松源镇书记:张奇隆
  渭田镇书记:董清芳
  郑墩镇书记:黄钟健
  溪东乡书记:杨德荣
  旧县乡书记:严建和
  河东乡书记:蔡文舜
  茶平乡书记:刘瑞元
  花桥乡书记:余兴京
  祖墩乡书记:陈宗荣
  政和县
  熊山镇书记:陈平
  星溪乡书记:余香庭
  石屯镇书记:吴发胜
  东平镇书记:刘斌
  铁山镇书记:魏明强
  外屯乡书记:许绍卫
  镇前镇书记:叶福钦
  杨源乡书记:范云生
  澄源乡书记:杨永志
  岭腰乡书记:叶明号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共南平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