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副总理在闽北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291
颗粒名称: 姜春云副总理在闽北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节讲述了1996年8月31日至9月1日,姜春云副总理带领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负责人,在省领导贾庆林、陈明义、习近平、黄瑞霖和南平市领导林克敏、夏玉瑚、廖荣元及武夷山市委书记、市长陈祥龙等陪同下,到闽北视察、指导工作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闽北 姜春云 视察工作

内容

1996年8月31日至9月1日,姜春云副总理带领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负责人,在省领导贾庆林、陈明义、习近平、黄瑞霖和南平市领导林克敏、夏玉瑚、廖荣元及武夷山市委书记、市长陈祥龙等陪同下,到闽北视察、指导工作。姜春云一行深入武夷山市的田间地头和自然保护区,详细了解粮食、林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情况,并全面听取了市委书记林克敏代表南平市委、市政府作的全市工作情况汇报。
  姜春云副总理对我市各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南平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自然生态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这说明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南平市各级党政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坚决、认真的,工作是扎实得力的,富有成效的。特别是绿化、环境保护、优化生态工作做得很成功。到处是茂密的森林,青山绿水,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在国内还是第一次看到,可以说在我们国家是一流的。与国外最好的生态区域相比并不逊色。这是我们的骄傲。“八五”期间南平市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17%,这是高速度,说明你们整个经济发展是快速的、健康的。姜春云称赞我市的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立足从实际出发,坚持把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同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找准并坚持最佳发展路子。工作中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他说,你们农业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有一套思路,符合当地实际,这正是你们做好“结合”文章所取得的。你们发展是快的,成绩是显著的。你们注重从当地实际出发指导工作,进行开发,这一点特别重要。就全国农业来说,凡是哪里这样做的,哪里发展就快,成效就大,变化就显著。实践说明,只要选准路子,真抓实干,发展肯定就快。
  在视察期间,姜春云副总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讲了六点意见。
  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姜春云说现在一些同志有这样一个概念,一提山区就与贫困落后相联系。我想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山区的另一面就是它的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这一面往往看不到,或者是看得不够。南平的经验,说明了山区固然有它的困难条件因素,不承认这个也是不对的。但是,南平的经验更说明了山区有许多平原没有的优势。一般说来,山区人均占有山地面积多、大,山区比较适宜发展林果、畜牧这两大产业。而且山区有许多平原没有的“特产”。至于光照、温度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对山区的资源和它的优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鱼则鱼,进行综合开发.在发展种养业的基础上,兴办二、三产业,就能有效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南平市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山区不要总看到困难、不利的一面,望而生畏,守旧而安,无所作为,而要看它优势的一面,资源的一面,搞开发可以做大文章,产生巨大的效益。
  二、粮食生产要始终抓得很紧很紧。姜春云说.我国有12亿人口.这么多人要吃饱,将来还要吃好.我们只能把耕地种好,使我们的粮食生产持续地、稳定地增长。如果这个不解决.大家吃不饱、吃不好,我们市场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都谈不上,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就受到影响。这一点不单是一个经济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江总书记、李鹏总理一再讲这个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必须把粮食生产抓得很紧很紧.在农业当中应当把粮食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抓上去。这是中央的决心,中央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国家大局、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12亿人口吃饱、吃好了,我们才能干其它的事业。
  要做到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有三条要抓好:一是保护农田。对现有的耕地,特别是粮田,不准再搞建设了,要用纪律和法律把它固定下来。破坏耕地,我们这些年已尝到了苦头。所以,中央三申五令要保护耕地。江总书记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二是科技兴农。姜春云说推广使用农业先进技术,这是粮食增长的希望所在。现在.我们粮食生产产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同国外一些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差距在哪里?主要是技术。现在我们的技术含量只有35%,而西方发达国家达到70%。所以,我们要大抓特抓科学技术这篇文章。这样,粮食就有了,产量就上去了。如种水稻,如果能够做到“良种、旱育、稀植、摆秧、足肥”,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可以说,粮食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来一次技术革命;三是改造中低产田。姜春云指出,我们的粮食有一部分产量是不低的,如吨粮田,你再叫它提高,不能说到顶,还有潜力。但中低产田大体占三分之二,这一块要抓好它。改善生产条件,改良耕作方法。福建耕地不多,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就是要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打一场提高单产的战役,潜力很大。
  三、要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的路子。姜春云说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增产增效、农业走向现代化必由之路,是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如何进入大市场的问题,形成规模效益的问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问题。产业化路子就是要有龙头产业,要有带动基地、农户,结成一个有农、有加工、有销售,包括科技、金融都可以参与,就是“龙型”结构的经济实体。这样搞,使农业在原料效益的基础上,把加工的效益、销售的效益、运输的效益融为一体。这样结合起来,由龙头实业家进入市场,农民就只管种地、输送原料就是了,由中介组织来提供咨询、提供服务。这样搞,家庭承包巩固了,完善了,发展了,这对带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要走好。
  四、要面向市场,开辟市场,联结市场。这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姜春云说,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传统农业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商品量很少,现在我们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商品农业,商品量大幅增加,这就要解决农产品怎样进入市场问题。我们要按市场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生产。和工业一样,可不能我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卖不掉就找政府,找市长,这是不行的。种什么,养什么,生产什么,搞多少,什么规格,什么品种,都要对准市场。如果盲目地搞,是要吃亏的。市场多的多,少的少.这里有宏观调控的问题,也有我们市场观念不强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市场发育不够,无论是专业市场,批发市场,还是集市贸易,都还是不够的,这说明我们市场的容量和生产的增长不相适应,市场的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快。再就是建立市场媒介和桥梁问题。要建立许许多多服务实体,重点培育牵线搭桥的专业服务、综合服务,这是保护农民积极性的关键。
  五、要大力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是福建的经验,也是南平的经验。姜春云说,我们的农业一般说来灾害比较多,往往多灾并发。要使我们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优化生态,改善条件,这要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你们已经做了许多年,也取得明显成效,对确保农业增产增收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应看到我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要加大防灾力度,用江总书记的话,就是要锲而不舍把它坚持下去,搞好。全国如此,福建如此,南平也如此。年年抓,才有成效,争取三、五年有一个大的变化和改善。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关键是建设一个好的班子,还有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姜春云说,现在一些村之所以比较落后,就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办法为农民提供服务,还有要健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搞村规民约,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都制度化,民主讨论,作出决议,大家监督。而且一定要有评议,要公开。这样的民主管理就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关键是建设一个好的班子,还有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姜春云说,现在一些村之所以比较落后,就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办法为农民提供服务,还有要健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搞村规民约,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都制度化,民主讨论,作出决议,大家监督。而且一定要有评议,要公开。这样的民主管理就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姜春云
相关人物
贾庆林
相关人物
陈明义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黄瑞霖
相关人物
林克敏
相关人物
夏玉瑚
相关人物
廖荣元
相关人物
陈祥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