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641
颗粒名称: 延平区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341-3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延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精神,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延平区 概况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8年,延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精神,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199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43.78亿元,增长2.8%;财政收入1.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65万元。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以农业产业化统揽全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农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0.1%。以竹业开发为突破口的林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垦复竹山面积11.9万亩,新种毛竹4062亩,发展中小径竹9540亩。竹山总面积达51万亩,其中高效基地24万亩,丰产示范片2万亩,竹山亩均收益提高到314元。迹地更新造林2.93万亩,生产木材16.07万立方米,销售木材15.89万立方米,竹木制品加工企业160多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省级淡水增养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养殖面积2万亩,年产量8374吨,增长7.84%。已建成夏道、樟湖、太平、炉下4个水产品千吨镇。以炉下母猪基地和大横、长富乳牛场为龙头的生猪、奶牛养殖群体初步形成,基地母猪发展到1万头,年产仔猪20万头,被列为南平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奶牛存栏1016头,奶类年产量1742吨,分别增长47%和29%。年产肉类3.1万吨,禽蛋7840吨。粮食生产在遭受“6·22”洪灾情况下,总产量12.2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发展食用菌3348吨,增长4.36%,水果总产5.05万吨,茶叶1175吨,增长3.16%,蔬菜8.3万亩,烟叶4700亩,与上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9.02亿元。
  二、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8年,认真实施经济建设以工为主战略,贯彻注重质量效益、坚持发展提高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组织制度创新。全年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3.6%。项目开发工作被摆上突出位置,新上项目70项,总投资4亿元,康达三红电缆、炉下仔猪交易中心、大横奶牛繁育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乡镇街道企业完成上交税金6650万元,增长11.4%。经委系统企业加强挖潜增效,完成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9.4%,上交税利939万元。
  三、对外贸易成效显著
  1998年,延平区从山海结合的实际出发,以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为目标,坚持常年招商、滚动发展,组织参加’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取得较好成效。共签约合同项目10项,总投资1326.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13.4万美元。全年新办“三资”企业28家,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增长7.4%。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5.7亿元,增长1.6%,完成产值2亿元,出口创汇595万美元。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围绕搞活全社会企业,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国有、二轻和乡镇街道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以推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完成乡镇街道企业改制或新办股份合作制企业170家,规范化有限责任公司28家,兼并拍卖98家,租赁经营327家。经委系统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1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2家,通过公有私营、承包租赁、破产拍卖等不同形式改制改造企业13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服务内容不断充实丰富,流通、加工、技术服务等贸工农、产供销一体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全区专业流通队伍117个,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销额1.7亿元。林业经济体制、林业股份合作制、竹山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林农自发投资造林2204亩,35个行政村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118个竹林面积500亩以上的村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农村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36家,融资1.25亿元。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搞好机关人员分流及安置工作,区直单位(含6个街道办事处)分流编内工作人员60名,16个乡镇共分流276名。住房制度改革按照省、市要求,圆满完成房改衔接任务,184个单位、4102人归集住房公积金250万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待业保险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22.3万人次。公费医疗、土地使用、金融财税等方面改革都有新的进展。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增长59.5%。先行工程205、316国道67.9公里的工程竣工决算和遗留扫尾工程全面完成。工业路拓宽改造完成投资4766万元,1998年11月,主车道顺利交工验收。库区北岸公路29.6公里于1998年5月1日全面建成通车。新建或改建演山至大洋、葫芦山至茶阳等6条县乡公路41.06公里。新建一座装机容量320千瓦的红星电站,农村小水电安全运行,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完成王台、峡阳、巨口3镇及部分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2.3万人。夏道、南山等镇卫生院三项建设顺利竣工或动工建设。230个行政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面93.8%。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顺利完成16个试点村“一村一工程”工作,一批新村道路、下水道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20个行政村规划修编工作。共审批公共、生产性建筑项目62宗,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个人建房4421户,其中灾后建房3311户,已建成面积22.5万平方米。以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小街巷环卫管理和卫生整治成效明显,市政道路逐步配套完善,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袋装管理,加快市、区环卫一体化进程。扎实抓好防汛抗洪,加强对险点、险段和危房的监察整改,完成樟湖宝峰山、太平2号坝、夏道洋坑小学库岸塌岸3项险情治理和生产区道路、码头等65项库区基础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0元,分别增长3.32 %和0.48%。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0.48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应充足,市场繁荣,物价稳定。消费结构得到改善,文化、教育、保健等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完成小康进程、造福工程和消除绝对贫困三大历史性任务。积极开展扶贫攻坚,投入扶贫、扶建资金142.5万元,完成103户461人异地搬迁造福工程。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努力帮助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困难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和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优待抚恤和“五老”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住条件和消费档次明显提高,住房砖混、砖木比率87%。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平均寿命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实施科技计划36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22项,开发新产品23项。其中,国内先进水平2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36期,受训人员7000多人次。被国家科委批准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单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7家,从业人员300多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4%。教育工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完成来舟小学、夏道中学等中小学基建12项,新建扩建校舍面积1.86万平方米,扩大校园面积2.65万平方米。顺利通过市“两基”第三次跟踪复查。文化工作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组织实施文化“三大工程”,成功举办了首届萧公文化节、樟湖蛇文化节等’98武夷旅游月系列活动,精品创作成绩喜人,城乡文化市场繁荣活跃、健康有序。计生工作围绕创先目标,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突出计生政策、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和服务网络建设,狠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各项计生指标进一步巩固提高。计划生育率95.68%,人口出生率10.68‰,计生村(居)合格率87.1%。民政工作重点抓好救灾救济、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及勘界工作,发放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760万元,优抚优待金164万元,出台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规定》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注重职业培训,强化劳动安全监察,安置就业1402人,输出劳务4580人次。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 1998年,延平区委、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与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广泛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998年,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3件,政协委员提案67件,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86件次,95%以上的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深入开展“百日治安整治行动”和“维护灾后稳定治安整顿月”活动,社会稳定程度有较大提高。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73起,其中重特大刑事案件354起。实施综治“防范、管理、育人”三大工程,大力开展以农村“四联三防两全”和城区创建“文明安全片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综治基层建设得到加强。峡阳等7个乡镇和城区13个片区被评为南平市第一批基层安全创建合格单位。“三五”普法全面推进,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学法用法,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依法治村(居)为重点,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法律正确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6件,结案55件,其中万元以上经济大案1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3人。取消或停建办公楼、精简会议、控制参观考察等节约开支930万元。清理公费配备住宅电话、移动电话、传呼机入库45万元。狠刹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公路“三乱”、制止中小学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清理预算外资金等17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抗灾救灾取得胜利】 1998年6月22日,延平区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农作物冲毁、路水电讯中断、工业企业停产、人员伤亡。全区16个乡镇、6个街道、175个村、1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在洪灾面前,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灾,围绕“保障灾民生活、恢复灾区生产、加速重建家园”的目标,把抗灾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洪抢险斗争,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灾区稳定,民心安定。救灾救济方面,及时组织下拨救灾款1000多万元,大米48万吨,衣服16.7万件,棉被2121床,食品、药品等16.2万件,全区救灾捐款近30万元,灾民吃、穿、住、医得到保障。重建家园方面,认真贯彻南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重建家园作为灾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6·22”洪灾灾民重建家园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重建家园重点村,实行区领导和部门分工挂点负责,制定了优惠政策,免收十三项有关税费,千方百计扶持灾民重建家园。至1998年12月31日,全区受灾倒房户3311户已全部建好一层以上,一层竣工3217户,占97.16%,迁入新居2968户,占89.65%。1999年,春节前灾民全部迁入新居。恢复“四通”方面,投入1万多人(次),机械300多台班(次),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供水供电和道路交通,抢修开通镇村水毁公路69条,机耕路80公里。农业生产方面,按照“农业总产值不减、食物总量不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减”的要求,树立“灾不夺志、灾不欠产”的思想,不等不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受灾3个月后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抢修水利设施完成投资1723万元,投工投劳203万工日,修复水利401处,恢复农田灌溉3.1万亩。工业生产方面,受灾企业抓紧清淤排障、修复设备,围绕农业损失工业补的目标,积极争取资金、电力等方面支持,较快恢复生产经营。教育方面,积极组织抢修校舍、重建校园,修复受灾学校34所,新建光明小学、峡阳中心小学进展顺利。认真做好受灾学生的资助工作,实现了“确保9月1日学校按时开学,中小学生不因灾辍学,大中专录取生都能顺利入学”的目标。卫生防疫方面,全力抓好灾后消杀防疫工作,及时下拨药品、药械价值3.64万元,诊治灾民1万多人次,环境消杀用药14.15吨,保证了大灾之后无疫情。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