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广所编部分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833
颗粒名称: 辅广所编部分六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5-46
摘要: 先生在《记婺源藏书阁》中说:“圣贤之道畅行于天下,实际根源于上天所赋予人的本性,而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其文字形式则出自于圣人之手,并存留在《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和孔子、孟子的著作之中。先贤创作的这些经典,本体和作用之间相互配合,行为和言语之间相互发明,都是一天也不能废弃的真理。因为上天确定人世间道德伦理的准则,以及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则,都是基本秩序和法则的所在,本来就有不依托文字而可以成立的。但是,古代的圣人想向天下万民阐明其中的道理并垂范后世,那么其中精微奥妙的地方,不依托文字也不能依靠自身传承下去。所以从伏羲以后,历代的圣人都相继致力于此,到孔子的时候,足以垂范后世、借以施行教化的典籍,都基本上齐备了。天下后世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智慧的圣人,而必须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来穷究其中的道理,然后在认知上达到一定境界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贯彻到底才行,其中固然没有能整天吃饱闲坐、无所事事,而忽然变得聪明起来,忽然就有知识的人。所以傅说告诫商王武丁“学习古人的训导,才能有所收获”,而孔子在教育他人时也说“人要爱好古代的文化,通过勤于学习去争取获得掌握它”,从此君子做学问、求大道的方法,也就可以知道了。从秦汉以来,士人通过读书所想得到的,却多数是识记背诵、剽窃掠美等功利性目的,并不涉及领会道理、修养身心这件极为紧要的事情。有些人更加过分,干脆放弃治学、扔掉书本,而奔走趋从于虚浮荒诞的事上。上述两种人的错误虽然有所不同,但把古人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的本意都失去了。悲哀啊!圣贤之道之所以不能彰显、不能通行,不就是因为这个吗?”
关键词: 辅广 读书方法 纲领

内容

先生《记婺源藏书阁》〔2〕①,有曰:“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须②,人言相发③,皆不可一日而废焉者也。盖天理民彝④,自然之物则3〕⑤,其大伦大法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伏羲以降,列圣继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猷为⑥,而忽然知之、兀然⑦得之也。故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孔子之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是则君子所以为学致道之方,其亦可知也已。然自秦汉以来,士之所求乎书者,类以记诵剽掠⑧为功,而不及乎穷理修身之要。其过之者,则遂绝学捐⑨书,而相与驰骛⑩乎荒虚浮诞之域。盖二者之蔽不同,而于古人之意则胥⑪失之矣。呜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不以此欤?”

附注

①《记婺源藏书阁》: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是朱熹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第二次回婺源时,应时任婺源知县张汉所请而作。②相须:亦作“相需”,指互相依存、互相配合。③相发:相感发、相发明。④民彝:犹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⑤物则:事物的法则。⑥猷为:建立功业。⑦兀然:兀的,忽然。⑧剽掠:抢劫掠夺。⑨捐:抛弃。⑩驰骛:奔走趋赴。⑪胥:齐,皆,全部。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