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825
颗粒名称: 《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30-36
摘要: 本文收录了《编定朱子读书法》的原序。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圣贤之书,圣贤之言也。圣贤之言,圣贤之意也。学者,学为圣贤而已。既为圣贤之学,必将因其言以求其意。得其言而未得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其言而得其意者也。
  [译文]
  圣贤的著述,记录的是圣贤的言论。圣贤的言论,体现的是圣贤的心意。学习,乃是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圣贤的境界。既然要做希求圣贤的学问,就必然要通过圣贤的言论探求圣贤的心意。记住了圣贤的言论却不了解圣贤心意的人是有的,但绝对没有不了解圣贤的言论却能理解其心意的人。
  傅说①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吾夫子亦曰:“好古敏以求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见哂②于圣门也宜哉!皋、夔③所读何书?世率以斯言借口,岂知帝王盛时,化行俗美④,凡涂歌里咏⑤之所接,声音、采色、乐舞之所形,洒扫应对、冠昏丧祭之所施,莫非修道之教,固不专在书也。三代而下,古人养德之具一切尽废,所恃以植立人极⑥者,惟有书耳。此书之不可不读也。
  [注释]
  ①傅说(fu 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丞相,为“三公”之一。②哂(shěn):讥笑,笑话。③③皋(gao)、夔(kuí):指皋陶(gao yáo)和夔,舜帝时的贤臣。④化行俗美:施行教化,使得风俗和顺美好。⑤涂歌里咏:大街小巷人人歌咏,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⑥人极:人伦,纲纪。即人类社会所当尊行的最高准则。
  [译文]
  殷商时期的著名贤臣傅说曾对其君王高宗武丁说过:“学习古时的训导,方能有所收获。”我们尊敬的夫子孔子也说过:“爱好古代文化,勤于学习而探求之。”然而有人质疑:为什么非得通过读书才能算是做学问呢?如此会被圣贤之门的同道所笑话吧!古代没有文字记载,皋陶、夔读什么书呢?世人普遍以此作为不读书的借口。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上古帝王鼎盛之时施行教化,各地风俗和顺美好,不管是大街小巷、乡里田间的歌咏,还是朝廷上音乐、颜色、舞蹈的形式,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洒扫应对、日常礼节中的冠昏丧祭等各种礼仪的设施,其莫不是教化世人提高修养的方式,所以当时的教化并不仅仅通过书本。夏、商、周三代以后,古人涵养道德的一切设施方法都废弃殆尽,能够用来维护人间伦理纲纪的,只剩下书了。这是这类书不可不读的原因。
  然读圣贤之书者为不少矣,鲜能至于圣贤者,读之无其法也。汉唐说义理①如说梦,其间大儒言正心而不及诚意,言诚意而不及致知格物②。法之未立,学者将安适从乎?故以了悟③为高者,直谓格言大训为胸中之障碍,书且无取,何取于法?以记览④为工者,又不过夸多斗靡⑤,务以荣华其言、希世取宠而已。法于何有?过犹不及,等之为无得于道也。不有先觉,何以淑⑥其后?
  [注释]
  ①义理:泛指意义和道理。②格物:推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③了悟:领悟,明白。④记览:记忆,背通。⑤夸多斗靡:夸,夸耀;斗,竞争;靡,奢华。在此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⑥淑:使之善良美好。
  [译文]
  然而,读圣贤书的人虽然不少,可是很少有人能到达圣贤的境界,这是因为读书没有方法。汉唐的儒生,阐释意义道理,如同痴人说梦一般不着边际,此时的大儒言及端正内心时不会提到心意真诚,就算说到心意真诚也不会涉及追求知识、探究事理。正确的读书法没有确立,求学者怎么能有所依从?所以,那些以领悟为极致境界的学者,竟然直言不讳地说圣贤的格言、经典的训诫是内心的障碍,读书既然都不足为取,又何必去关注读书的方法?而那些以记诵阅览为极致技能的学者,又不过靠书写篇幅宏大、辞藻华丽的辞文来相互夸耀、竞胜,这不过是用华丽的言辞来哗众取宠罢了,正确的读书法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用呢?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同样都达不到目的,没有任何效果。没有那些先知先觉的圣贤,又靠什么来教化后人呢?
  紫阳夫子①生于建炎庚戌②,上符洙泗③之运,远绍濂洛④之传,吐辞为经,家藏人诵,言满天下,皆法言⑤也。然门人辅公所编读书之法,所以呼迷途而饬稚昧⑥者,尤为深切著明。甲寅便殿奏疏⑦,拳拳以为食芹⑧之献,直谓“此愚臣平生艰难辛苦已试之效,虽帝王之学无以易之”,岂苟云乎哉?洪尝与亲长德胜齐君增多而胪别⑨之。乡友王君复尽索紫阳诸书,仿为后编。辄又同为之编定,于是首尾具备、条贯秩然。学者傥慨然知俗学之可厌、圣学之可传,于文公⑩之法信之笃、行之果,使精神之胥契⑪如师友之相逢,以此而读书,其亦异乎人之读书矣!圣贤之意,如日杲杲⑫,岂待单传密付而后有得于道哉?
  [注释]
  ①紫阳夫子:即朱熹。紫阳,朱熹的别号;夫子,后人对朱熹的尊称。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朱熹师承“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与二程合称“程朱”。因其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故其学派世称“闽学”。朱熹自号“紫阳”,后来学者称其为“紫阳夫子”,故闽学又称“紫阳学派”。②建炎庚戌:指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③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因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世故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学派。④濂洛:指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和程颐。⑤法言:作为规范的言语,至理名言。⑥稚昧:幼稚无知,年幼愚昧。⑦甲寅便殿奏疏:指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新登基的宋宁宗于巡行处召朱熹奏事,朱熹所上的奏疏。⑧食芹:谦辞,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虽效忠君王,但贡献微薄,不足当意。⑨胪别:分门别类地陈述。胪,陈列,陈述;别,分类。⑩文公:即朱熹。朱子谥号“文公”,世称“朱文公”。⑪胥契:高度契合。⑫杲杲(gǎo):日出明亮、光明状。
  [译文]
  紫阳夫子朱熹先生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他的学说既符合孔子学说的正统,又能绍续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先生的传承,他说的话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家家收藏,人人传诵。他的言论已经传遍天下,都是举世公认的至理名言。但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只有其弟子辅广先生所编成的《朱子读书法》,在引导读书不得法的迷途者、教导年幼无知的初学者方面,最为深刻、恳切,特点突出,观点鲜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朱子奉命在殿前奏对的论疏,更是拳拳忠心,披肝沥胆,他直言“这些都是愚臣平生艰难辛苦尝试后的确有效的方法,即便是帝王之学也不能改变”,难道这只是说说而已吗?关于朱子的读书法,鄙人张洪和齐熙先生曾经在辅广先生所编内容的基础上,对《朱子读书法》进一步增加条目和归纳分类。乡友王君又从紫阳夫子的书中再次摘录增补,并仿照此书体例作为后编。然后我和齐先生再次将所有内容加以编定,于是整本书就首尾贯通、条理清晰了。求学者如果真的能认识到流俗之学不足为观,圣人之学所当传承,对朱子的读书方法深信不疑,并努力踏实地践行,高度契合于朱子的思想如同师友相逢,遵照这个方法读书,那就必然会取得与普通人读书不同的效果。圣贤的心意如同太阳明光普照,又怎么会仅仅依靠师徒之间的私密传授才能得到真理大道呢?
  咸淳乙丑①,洪分教四明,齐君适游东浙,益相与商榷是正,其书乃成。尝谓:此书之行,可使人人知道,人人为圣贤。而受用之浅深,则在夫人信向之分数②耳。洪一日袖③呈师帅大参④西涧先生,先生捧诵,惊喜谓:“足为后学指南,不负儒先⑤真切诲人之意。”助费召匠,亟命锓梓⑥,与学者共之。
  [注释]
  ①咸淳乙丑:即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②信向之分数:信任的程度。③袖:怀揣。④师帅大参:师帅,地方长官或统帅;大参,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⑤儒先:先儒。⑥锓梓(qǐn zǐ):刻板印刷。
  [译文]
  度宗咸淳元年(1265),我在江宁波府任教时,正赶上齐先生在浙东游学,于是我俩进一步商榷、订正,这本书终于定稿完成。我曾经说过,这本书的刊行,可以让人人都了解大道,人人都成为圣贤。至于每个人受用效果的浅深,则完全靠个人对这本书的信任程度了。我某天怀揣这本书稿,将之上呈给师帅大参西涧先生,先生看过之后,非常惊喜,说:“这本书足以作为后学读书的指南,也不辜负先儒真切教诲后人的心意。”于是他资助银两,召集工匠,下令立即刻板印刷,以与天下学者共同分享此书。
  吁!圣人复起,不易文公之言。文公可作①,所以诲人者,不过如此。此义之存,上帝临②汝,是又非学者为圣贤之一助乎?盍相与懋敬③之哉?虽然,文公尝谓:“学不是读书,不读书又不知所以为学之道。”此语殆有深意。昔潘氏《磨镜帖》云:“仆自喻为昏镜,喻书为磨镜药。当用此药,揩磨尘垢,使通明莹彻而后已。若积药镜上而不施揩磨之功,反为镜累。”岂非道理合下④皆具,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反身⑤而诚,万物皆备,岂拘拘⑥寻行数墨⑦间哉!因取晦庵⑧《观书有感》二诗,附于编首,以发言外之意云。
  丙寅孟春⑨,后学鄱阳张洪拜手书于鄞泮
  [注释]
  ①可作:复活。②临:眷顾。③懋敬:勉励戒慎。懋,勉励、鼓励。④合下:即时、当下。⑤反身:指反过来要求自己,自我检束。⑥拘拘:拘泥。⑦寻行数墨: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⑧晦庵:即朱熹,号晦庵。⑨丙寅孟春:即咸淳二年早春,公元1266年。孟春为春季的第一个月。
  [译文]
  呜呼!我想即便是圣人再世,也不会更改朱熹先生的言论。而即使是朱熹先生复生,其教导于人也不过如此啊。此读书法的留存,是上天眷顾我辈读书人,难道不是使求学者成为圣贤的帮助之一吗?读书人何不互相勉励戒慎,努力研习呢?虽然如此,朱熹先生也曾说过:“做学问不仅仅是读书,但不读书又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学问的道理。”这句话大有深意。昔日潘氏《磨镜帖》说:“我将自己比喻为昏暗的镜子,将书比喻成打磨镜子的良药。只有用这种药,不断地擦拭镜上的尘垢,才能让它晶莹通透。如果只是将药堆积在镜子上,而不去反复擦拭打磨,反而会成为镜子的负担。”这难道不是指当下道理都很具备,下功夫也已久,一旦豁然开朗,诚心反省,万物俱备,又怎么会只拘泥于字里行间呢?于是我又取朱熹先生《观书有感》诗二首,附录于本书卷首,以抒发言犹未尽之意。
  丙寅年(1266)初春,晚辈鄱阳张洪拜上,书写于鄞县县学
  晦庵先生《观书有感》
  (一)
  半亩方塘①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④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注释]
  ①半亩方塘:又称半亩塘,是朱熹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至于这个地方位于今天哪里,说法不一。一说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②渠:同“佢”,他、她、它。这里指方塘。③蒙冲:古代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型快艇。又作“艨冲”“艨艟”。④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⑤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
  朱熹先生《观书有感》
  (一)
  半亩方塘似明镜眼前铺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一起徘徊。
  若问塘水为何会清澈可见?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送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突然猛增,巨舰轻如鸿毛漂落浮升。
  以往花费力气也难挪腾,如今却在水中自由航行。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