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乾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80
颗粒名称: 《正蒙·乾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425-428
摘要: 本文出自《正蒙·乾称》阐述了能体察人事之序,不能明了事物之情,政事因此被忽视,德行因此被搞乱。异端之说灌满耳朵,在上者没有一个法度以防其伪诈,在下的人没有学问不能考出其弊病。自古以来一切诐辞、淫辞、邪辞、遁辞,一下子全都兴盛起来,全都是出于佛教之门,已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如果不是能独立不惧,精诚专一坚定自信,有远远超过一般人才识的人,怎么能卓然正身立于其间,而与之较量、辨析是非得失。
关键词: 理学 正蒙 乾称

内容

13.14浮图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①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②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③大学当先知天德,④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今浮图剧论要归,必谓死生流转,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本注: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体之无二。)⑤自其说炽传中国,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⑥乃其俗达之天下,致善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⑦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⑧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⑨自古诐、淫、邪、遁之辞,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⑩向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哉?
  [译文]
  佛教谈论鬼,说那些有见识的鬼,在要他投生轮回时,就厌倦轮回之苦,宁可不投生以求免于轮回之苦。能说佛徒们懂得什么是鬼吗?佛教认为人生是幻妄不实的,这能说他们了解人吗?天与人原本是一物,佛教却弃人事而追求升天成佛,这能说他们懂得什么是天吗?孔孟所说的天,他们却称为道。被佛教迷惑的人又把“游魂为变”当做六道轮回,这真是不加思考的乱说。学儒学的人应该先了解天道运行的本然,了解了天道运行的本然,也就懂得了圣人的学说,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鬼神。现在佛家理论的关键,一定要讲到死生轮回,说除非得道成佛的人不能免于轮回之苦,说他们悟解了道可以吗?(本注:如果悟道,就会懂得死生有义有命决定,同等地看待生和死,把天人看做一体,明白了昼夜、阴阳之理,用昼夜、阴阳之理去体验死生、天人之理,其理原本无二。)自从佛家学说盛传于中国,读书人尚未来得及窥见儒家圣学的师门,已经被佛学引诱而去,沉陷其间,指佛教为高明的学说。佛教之俗风行天下,以至于不论善恶、智愚、男女、奴婢,人人信仰。即使有英雄豪杰,生下来耳濡目染看惯了佛家之事,长大后又学习了无学无识的俗儒崇尚佛教的言论,于是糊里糊涂地被驱赶到佛教那里去了,为佛教顿悟及识心成佛之说(立地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迷惑,于是就认为不用修养就可成为圣人,不用学习就可悟彻大道。所以还不了解圣人之存心,就说不必推求圣人的行事;还不理解君子的志趣,就说不必去阅读他们的文字。因此而不能体察人事之序,不能明了事物之情,政事因此被忽视,德行因此被搞乱。异端之说灌满耳朵,在上者没有一个法度以防其伪诈,在下的人没有学问不能考出其弊病。自古以来一切诐辞、淫辞、邪辞、遁辞,一下子全都兴盛起来,全都是出于佛教之门,已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如果不是能独立不惧,精诚专一坚定自信,有远远超过一般人才识的人,怎么能卓然正身立于其间,而与之较量、辨析是非得失呢?

附注

[注释] ①浮图:又作浮屠,即佛陀。佛,此指佛教。见(9.17)注。明鬼:《墨子》有《明鬼》篇,说明鬼的存在。这里说,佛教相信鬼的存在。受生循环:指佛家所谓的六道轮回,即认为人死后为鬼,鬼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循环转变,最为痛苦可怕,只有得道成佛到极乐世界,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张载认为人由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气散则归于太虚,以其归也,故名为鬼。厌苦:厌烦以为苦事,此指厌烦轮回之苦。妄见:佛教语,佛教认为一切皆非实有,肯定存在都是妄见,和“真如”相对。《楞严经》卷四:“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儒家认为天人本为一体,人死自然归天,而佛家却认为只有成佛才能升天,是妄生取舍。②儒家认为,天指太虚,气化流行谓道。道存在于天。而佛教直以天为道。③《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韩康伯注:“精气缊,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游魂,言其游散也。”游魂,指的是游散之气。信佛者则认为游魂是人死后的鬼魂,而“变”就是六道轮回。④大学:大的学问。茅星来解:“指儒者之学。”天德:茅星来解:“即天道之本然者,如下文所谓死生、天人、昼夜、阳阴之类皆是。”注见(2.34)。⑤剧论:激切论辩,极力要论证的。要归:要旨与归趣,立论之关键。叶采解:“当生而生,当死而死,是则有义有命。生死均安,何所厌苦?天人一致,何所取舍?知昼夜,通阴阳,则知生死之说,何所谓轮回?”按《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义。”人的死生都服从于义,义当死则不求生。《论语·颜渊》:“死生有命。”此即有义有命。⑥门墙:师门。《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沦胥:沦陷、沦丧,陷溺。沦胥其间,指为大道:沉溺其中,认为其教为高明的学说。按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梁武帝,到唐宪宗时大盛。⑦英才间气:如说英雄豪杰。耳目恬习:看得习惯,听得习惯,不以为怪,而可以安。世儒:俗儒。《史记·律书》:“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遂执不移等哉!”⑧《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赵岐注:“舜明庶物之情,察人事之序。”庶物,即普通的事物。忽:政治之混乱。《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蔡沈集传:“在,察也。忽,治之反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忽,乱也。⑨茅星来解:“上无礼则法度不立,故无以防其伪;下无学则不知是非,故无以稽其弊。”上指执政者,下指士。⑩《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诐(bì)辞是偏颇不全面的话,淫辞是过分的话,邪辞是不合正道的话,遁辞是躲躲闪闪的话。翕然:兴盛、盛行的样子。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