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大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78
颗粒名称: 《正蒙·大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23-424
摘要: 本文出自《正蒙·大心》阐述了佛家不懂天性而臆断胡说,不懂得天理裁成天地万物的功用,反而以小小的人的感官为生成天地的因缘,他们的聪明不能透彻了解天地日月的来处,就谎说天地日月是幻妄,由一身之小蔽塞着而不知天地功用之大,志趣又沉溺于对虚空之大的追求,因此他们谈论大谈论小,全都流于荒诞而不得其中。
关键词: 理学 正蒙 大心

内容

13.12 横渠先生曰: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之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虚空之大,此所以语大语小,流遁失中。①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②谓之穷理可乎?不知穷理而谓之尽性可乎?谓之无不知可乎?尘芥六合,谓天地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从也。
  [译文]
  张载说:佛家不懂天性而臆断胡说,不懂得天理裁成天地万物的功用,反而以小小的人的感官为生成天地的因缘,他们的聪明不能透彻了解天地日月的来处,就谎说天地日月是幻妄,由一身之小蔽塞着而不知天地功用之大,志趣又沉溺于对虚空之大的追求,因此他们谈论大谈论小,全都流于荒诞而不得其中。其关于大的说法的错误,认为一微尘芥子中有天地四方;其为小所蒙蔽处,认为人世全是心的梦幻。说他们穷究事理行吗?不能穷尽事理却说他们能充分扩充其本善之性行吗?说他们无所不知行吗?说尘芥之中有六合,是认为天地是有穷尽的;以人世为梦幻,说明他们不能推究人世的来处。

附注

[注释] ①佛教认为,心的真如是绝对不变的实体,是真实,而尘世的一切都非真实,而是人心的幻象,因而都是虚妄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由此形成天地世界,即天地是由人心的因缘发生的。《周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范围之意,是如果将天地造化比作熔炉中的铁汁,则易理就是铸造的模型,造物千变万化,不出其范围。今人或译作包括,或解为裁成。以上一段,是讲天地生成本体论上理学与佛教的矛盾:理学认为天地由先于天地之理生成,佛教认为天地是人心的幻象。流遁:放逸而失于正道。为一身之小所蔽,而不能认识天地功用的广大无边,这是说佛教只从人身六根去认识天地。人的志趣本应以笃实为贵,佛教却沉迷于对虚空之大的追求。所以佛教所说的小和大,都不切于中正。②佛教认为,一微尘芥子中有无限大千世界。六合即天地四方。佛教又认为人世不是真实的,就如梦幻泡影。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