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十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70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十三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16-417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三阐述了佛教说的认识本心发展本性说的就是这道理。至于存心养性方面的事,则没有。他们当然会说,“出家独善其身”,只是出家就损伤道体。
关键词: 理学 二程遗书 程颢

内容

13.4 释氏本怖死生,为利,岂是公道?①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是也?元不相连属,但有间断,非道也。②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③彼固曰:“出家独善”,便于道体自不足。④或曰:释氏地狱之类,皆是为下根之人设此怖,令为善。先生曰:至诚贯天地,人尚有不化,岂有立伪教而人可化乎?
  [译文]
  佛教原本害怕生死轮回,学佛以求免除生死轮回之苦,那是出于利己,哪里是公道?只求悟彻玄深之理而没有就事物上下实学工夫,那么他们要了悟的,哪有正确的道理呢?实学工夫与悟彻事理不能连起来,中间只要有间断,就不是道。孟子说:“充分发扬善的本心,这就显示明白了人的本性。”佛教说的认识本心发展本性说的就是这道理。至于存心养性方面的事,则没有。他们当然会说,“出家独善其身”,只是出家就损伤道体。有人说:佛教地狱之类的说法,都是为根基智质低下的人所设的一种恫吓,使他们因惧怕而为善。程颢说:天下惟有诚心能感化人,圣人至诚之心贯彻天地,人尚且有不为所化者,难道设立一个本无诚心的伪教,人倒可以被感化吗?

附注

[注释] ①叶采解:“释氏谓有生必有灭,故有轮回。今求不生不灭之理,可免轮回之苦,此本出于利己之私意也。”②《论语·宪问》:“下学而上达。”下学,指就人事上学习普通的知识。上达,透悟高深的道理,或上达天命。叶采曰:“绝学而求顿悟,故无下学工夫。”茅星来解:“务上达者,求了悟也。无下学者,屏弃事物也。人之所以事事物物穷究其理者,惟求其有是无非则已。今既扫除一切,而惟求此心之了悟,故曰:‘岂有是也?’”不相连属、有间断,均指下学与上达之间不连属、有间断。张伯行解:“道本是彻上彻下,周流连属。若离下求上,则元不连属,有间断而非道矣,尚可谓上达乎?”③引文见《孟子·尽心上》。茅星来解:“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朱熹曰:“此恐纪录者有误。盖释氏于心性之间,固不可谓之无所见,但只略见得些心性影子,初未尝仔细向里面体会。其理亦不可谓之不能存养,但只存养得所见影子,非心性之真耳。”④出家独善:是说佛教的出家为僧,如儒家所提倡的独善其身。叶采解:“道本人伦,今日出家,则于道体亏欠大矣。”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