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拾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21
颗粒名称: 《性理拾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57
摘要: 本文出自张载《性理拾遗》大凡世间万物无不具有天地本善之性,此性或通透、或蒙蔽、或开畅、或闭塞之种种不同,所以有了人和物的区别。
关键词: 张载 性理拾遗 注释

内容

1.51 凡物莫不有是性。①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②由蔽有薄厚,故有知愚之别。③塞者牢不可开。厚者④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天道⑤,与圣人一⑥。
  [译文]
  大凡世间万物无不具有天地本善之性。由于此性或通透、或蒙蔽、或开畅、或闭塞之种种不同,所以有了人和物的区别。又由于这本善之性被蒙蔽的薄厚不同,所以又有聪明与愚暗的差别。那些天性完全被堵塞着的,坚牢不可开启;蒙蔽得厚的可以开启,但开启起来很困难;蒙蔽得薄的开启就容易。而一旦开启了就与天道相通,这人也就和圣人一样了。

附注

[注释] ①此处“是性”指天地之性。(1.48)言“性者万物之一源”,故“凡物莫不有是性”。②天性通者、开者为人,塞者为物。③朱熹说:“此段不如吕与叔分别得分晓。吕曰:蔽有浅深,故为昏、明;蔽有开塞,故为人、物。”吕大临字与叔,初从张载学,后师事二程,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④厚者:蔽之厚者。⑤天道:张载所谓天道,有时近于自然运行规律,“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正蒙·天道》)有时则指性与理义。“所谓性,即天道也”(《正蒙·乾称》),“理义即是天道也。《易》言理于义一也,求是即为理义。言理义不如且言求是易晓。”“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知人矣。知人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同意”(《横渠易说》卷三)。此处达于天道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⑥朱熹云:“此似欠了生知之圣。”按开而达于天道者,是学而至于圣人,“与圣人一”,此圣人即生知之圣。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