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参同契》文本的选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参同契》文本的选择
分类号: B224.75;B95
页数: 9
页码: 41-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朱熹对彭注本这一文献的解释与特征的共感。
关键词: 参同契 文本 解释特征

内容

从现存《郡斋读书志》衢本、袁本所见晁公武绍兴21年(辛未1151年)自序的记述中知道,南阳井宪孟,南宋初期就任四川转运使时,曾花费二十余年时间,大量传录和购买了保留在(免于靖康、建炎战火的)四川“民间”的珍贵典籍(“巴蜀异本”)。以后,井宪孟又把这些藏书(五十箧巴蜀异本)赠送给晁公武,晁公武校勘了井氏藏书的“舛误”,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郡斋读书志》①。也就是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著录的典籍,原本是南宋初期井宪孟在四川“民间”购得的“巴蜀异本”。因此可以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介绍和著录的“彭晓注《参同契》三卷”(即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本),应该是南宋初期井宪孟在四川购得的“民间”传本。
  如把前章所述《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后序的彭晓“自署”、《野人闲话》《蜀梼杌》引用《彭晓传记》的情况与、《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自序联系起来,就可看出,对五代、北宋和南宋初期的书志学者、内丹学者、道书编纂者来说似乎并不存在的《参同契》注本、刊本——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五代末年(947),应该已在后蜀地区成书和刊行。只是这一“巴蜀异本”,似乎一直被闭锁在偏僻的蜀地,没能外传。所以才产生了前述的二百年的空白。
  从前述《郡斋读书志》和《读书志》成书(绍兴辛未1151年)前、后的文献情况来看,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这一“巴蜀异本”,不是在蜀地刊行当初,也不在被蜀地文史典籍(《野人闲话》《蜀祷杌》等)言及的时候,而是在被《郡斋读书志》著录以后,才逐渐为人所知的。
  从南宋嘉定戊寅(1218)成书的丹书《金液还丹印证图》龙眉子后识和元至元元年(1335)成书的《悟真篇注疏》的戴起宗夹注中知道,张伯端弟子刘永年,曾在《郡斋读书志》成书翌年的绍兴壬申(1152),刊行了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②。从戴起宗《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序文和残存在《修真十书》中的《悟真篇》注释中可以确认,绍兴辛巳(1161)成书的《悟真篇》最早的注解《叶文叔注》,引用了《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彭晓注文③。也就是说,由《郡斋读书志》的注录才广为人知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首先是由张伯端弟子或《悟真篇》注释者们开始阅读、引述和刊行的。
  从保存在《悟真篇注疏》(戴起宗)夹注中的刘永年《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自序(断片)中知道,活跃在南宋绍兴、乾道年间的刘永年,曾在绍兴戊午(1138)遇见“至人”,刘永年遵从“至人”的“但看《参同契》”的训示,“广求众本”,在绍兴壬申(1152)前后,从“何止千数”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中,挑选出《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本,并校勘和刊行了这一刊本④。如果刘永年自序在文献辨识上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从前述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情况来看,刘永年应该是在与《道枢》本所反映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状态中,选择和刊行了《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本的。
  但是,戴起宗在元至元年间(1335)仍曾目睹的刘永年《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刊本和自序的全文,都已经散佚。刘永年自身的论著也都已不存。所以,今天其实已无法知道,刘永年是从哪些《参同契》注本、刊本中,并以什么理由选择和刊行了《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
  一般认为,以《悟真篇》的著者张伯端为开祖的金丹道南宗,存在着两个与张伯端相连的传承谱系:即由白玉蟾阐述的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师承系统,和见于《悟真篇》几个宋元注释序文的张伯端—刘永年—翁葆光的师承系统⑤。
  近年来,柳存仁、陈兵、横手裕等研究者都认为,在上述的传承谱系中,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和刘永年—翁葆光的师承关系,基本上确实可信,此前上溯到张伯端的师承关系,疑点很多,可能是白玉蟾及《悟真篇》的注释者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威而虚构、编造出来的。白玉蟾等人,似乎想通过附从金丹道南宗的开祖张伯端来树立和提高自己的权威⑥。也就是说,刘永年与张伯端的关系可能虚妄不实,可是,刘永年与翁葆光的师承关系,应该是确实无疑的。
  《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存有刘永年弟子翁葆光南宋乾道癸巳(1173)完成的《悟真篇注释》⑦。
  从《道藏》所存《悟真篇注释》中可知,刘永年的弟子翁葆光,在内修术上,似乎反对《悟真篇·叶文叔注》所述的“独修”丹法,强调用体外的“阳丹”来点化身内的“阴汞”,好象具有“阴阳双修”的倾向⑧。同时,在《悟真篇注释》中还可以看到,翁葆光曾多次引用了《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彭晓的“孤阴不自长,寡阳不自成”的注文,似乎想用彭晓注文的这些论述来为自己的丹法立证⑨。也就是说,翁葆光应该是通过彭晓注文所述的“孤阴不自长,孤阳不自成”的内修倾向,来理解和接受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
  从上述考察中可以推测,翁葆光师从刘永年,刘永年也应该是从(与翁葆光)相同的角度,来接受、理解、选择和刊行《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
  《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载有朱熹在绍熙辛亥(1191)前后寄给弟子方宾王的书信(《答方宾王》)。从前述《答方宾王》(第七书)中知道,方宾王曾在绍熙辛亥前后向朱熹赠送过一部易书(沈氏《易说》)。从朱熹书信对沈氏《易说》的评述中看出,沈氏《易说》援引了《悟真篇》和《参同契》,并试图以此去解释《易说》提到的《九转图》的易理⑩。不过,从上述《答方宾王》书中还可知道,朱熹并没有接受沈氏的易说,认为沈氏不理解邵雍“先天学”的“本指”,不通晓《参同契》的“道理”,引用《参同契》和《悟真篇》去解释《九转图》是牵强附会⑪。
  方宾王赠与朱熹的《易说》,已经散佚。光从《答方宾王》书中的评述,已无法了解沈氏《易说》所引《九转图》、《悟真篇》和《参同契》的文献情况。但是,从前述《答方宾王》书中可知,朱熹至少在绍熙辛亥(1191)前后,就已经确实接触到了与《悟真篇》和《参同契》相关的丹书和易著了。此外,从方宾王同时引用《悟真篇》和《参同契》的情况来看,方宾王所引的《参同契》,或许就是张伯端的弟子或《悟真篇》的注释者们所接纳和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毛奇龄《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曾讨论过朱熹删除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旧本所附易图的问题。毛奇龄在《太极图说遗义》中论述说,朱熹撰写《参同契考异》时采用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旧本,原来附有《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斗建子午图》《将指天罡图》《昏见图》《晨见图》《九宫八卦图》《八卦纳甲图》《含元播精三五归一图》等九幅易图⑫,朱熹在撰著《参同契考异》时,把彭晓本(分成九十章的)《旧文》合成《三篇》,并更改了《旧文》的“语字”,还把旧本所附易图都删除了⑬。
  可是,朱熹《参同契考异》刊行前的南宋书志、书目(如《郡斋读书志》和《通志·艺文略》等)在著录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时,都没有提到上述易图(《通志·艺文略》仅分项著录了彭晓自撰的《明鉴诀》),所以,毛奇龄论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⑭。
  不过,从现存《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道藏》本)附录与注文所见彭晓自作的《明镜图》《明镜图诀》《五位相得图》和《云笈七签》卷七十《内丹诀法》所收彭晓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彭晓的注文和论著,似乎有用易图来阐述数理,并用易图所示数理(“盈缩造化万物之数”、“周天大数”)来解释丹术的倾向(不过,彭晓《明镜图》所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的方位,与《先天图》完全无关)⑮。毛奇龄或许就是从彭晓注文的这一特征去推测彭注旧本曾有过的《参同契》诸图。
  具体情况已不太清楚,不过,可以认为,朱熹也应该是在对彭注本这一文献解释特征的共感中,选择了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本的。

附注

【注释】 ①《郡斋读书志》袁本所见晁公武自序记述说:“南阳井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十余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与余厚。一日,贻余书曰:度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而后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余惕然从其命。凡得书若干卷,若干部。今三荣僻佐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每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汪刻衢本的晁公武自序,除了“已历二十余年,所有甚富”、“书凡五十箧”等细节外,其余都相同。 ②参照上编第三章注⑤。 ③参照上编第三章注⑥。 ④《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的戴起宗夹注(《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岁一页四)记述说:“刘永年自号顺理广益子,于绍兴壬申(1152)刊行《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云:《参同契》喻金丹机要备矣。不能推穷此经者,止以随傍风采,滞于金石,坚执凡火可以成丹,愈谬正经。永年,绍兴戊午(1138)尝遇至人,亲授口诀,仍训永年,但看《参同契》,与我诀俱同。永年谨依师旨观阅,道理昭然,以此无惑。因广求众本,何止千数,诚校正,印行鬻之,使好事者,得建真趣。岂小果哉。” ⑤白玉蟾《题张紫阳薛紫贤真人像》(《琼琯真人集》卷四页13)记述了从钟离权、吕岩叟、刘海蟾到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师承关系。此外,戴起宗《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的陈达灵序也记述说:“悟真仙翁,闻道于青城之上,饵丹于荆湖之间。一传而广益子(刘永年)出焉,再传而无名子(翁葆光)出焉”(《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岁一页4)。 ⑥柳存仁在《张伯端与<悟真篇>》一文中,对《紫阳真人悟真直指三乘秘要》收录的《薛紫贤(道光)》所言及的张伯端与石泰的关系感到疑问,否定了张伯端与石泰的师承关系(《吉冈博士纪念道教研究论集》国书刊行会1977年,P.797)。陈兵在《金丹道南宗浅释》中,否定了《金液还丹印证图》林静后叙所述的“刘永年三遇张伯端”传说,认为从生存年代来讲,刘永年不可能与张伯端相遇(《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P.35~P.49)。横手裕在《全真教的变容》中,论证了金丹道南宗薛道光以后的师承关系的确实性,认为张伯端与薛道光的关系是白玉蟾后来追加的(《中国哲学研究》第2号,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1990年,P66、P90)。 ⑦《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吕一~吕三)所收。戴起宗《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本存有翁葆光的注和其南宋乾道癸巳(1173)的序文,由此可知,《悟真篇》的翁葆光注,成书于南宋乾道癸巳(1173)前后。 ⑧从《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戴起宗序中知道,《叶文叔注》具有“独修偏解”的倾向(《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岁一页1)。此外,同注疏本的翁葆光序中,见有翁葆光对《叶文叔注》的“叶文叔者,以太极大衍之数释而辨之。复撰为图附于卷末,谓之《悟真篇外传》。……非惟紊乱真经,致使学者为之疑惑”的批判(《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岁一页7)。《悟真篇注疏》本卷上“山头月白药苗新”一诗的翁葆光注论述说:“以此二物,于一时辰中,造化成一粒阳丹,即时入腹,以点我阴汞”(《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吕一页17),从中知道,翁葆光有强调“阴阳双修”内修法的倾向。 ⑨《悟真篇注释》卷上“草木阴阳亦两齐”诗句的翁葆光注中,见有对《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七十八章彭晓注“孤阴不自长(产),寡阳不自生”的引用(《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吕一页22)。同本卷中的注中,翁葆光两次引用了彭晓的此一注文来解释自己的“阴阳双修”丹学思想:“独修一物是孤阴。真一子曰:孤阴不能自产(长)”(吕二页33),“真一子曰:孤阴不自产(长),寡阳不自生。须牝牡合气,方能有胎化之道”(吕二页37)。 ⑩《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答方宾王(第七书)》:“熹前日看所寄《易说》不子细,书中不敢察察言之。遣书后归故居,道间看得两册,始见其底蕴。如言四象、先天次序,皆非常康节本旨。其他亦多杜撰,如九转图引魏伯阳《参同契》、张平叔《悟真篇》,尤为无理。亦自不晓《参同契》中所说道理”(四部丛刊本页17)。同书卷五十六《答方宾王(第八书)》说“沈君易书太汗漫,读之多所未解”(同页17),可知《易说》为沈氏所著。此外,同卷《答方宾王(第五书)》所见方宾王对张敬夫(南轩)“心体无时不发”说提出的问题,也为郑可学在绍熙辛亥(1191)所记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所以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所载答方宾王的各书信的文脉中可以推断,上述议论了沈氏《易说》的《答方宾王(第七书)》,是作于南宋绍熙辛亥(1191)前后的。参照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P.330~P.331)。 ⑪参照前注⑩. ⑫毛奇龄《西河合集》(萧山城东书院本)《太极图说遗议》:“惟彭氏旧本,则或九或七,其图犹存。徐氏注本已亡,他本庞杂不足据。唯彭本有水火匡郭图、三五至精图、斗建子午图、将指天罡图、昏见图、晨见图、九宫八卦图、八卦纳甲图、含元播精三五归一图。然或并至精归一图,或并斗建将指图,或九或七。” ⑬毛奇龄《西河合集》(同上刊本)《太极图说遗议》:“第其图,自朱子注《参同契》后,则学者多删之。《参同契》旧只三篇,西蜀彭晓分为九十章。朱子后并为三篇,为曰《考异》。其中多移易旧文,改竄语字。至于图,则概删除之。” ⑭关于《郡斋读书志》卷十六对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著录,参照上编第三章注③。可是,《郡斋读书志》没有触及毛奇龄所提到的与彭注本《参同契》相关的九图。此外,《通志·艺文略·道家一》的《参同契》类书目,著录了彭晓撰《参同契明鉴诀》和《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同样,《通志·艺文略》也没有触及到彭晓本《参同契》的附图。现存彭晓撰《参同契明镜(鉴)诀》见有由八环组合而成的所谓的《明镜图》(《道藏·太玄部》容六页7)。胡渭在《易图明辨》(《守山阁丛书》本卷三页4)中认为,彭注本的八环的《明镜图》,就是由毛奇龄提到的九图(其中《三五至精图》和《含元播精三五归一图》合并为一)构成的。也就是说,胡渭认为,彭注本现存的《明镜图》,是从毛奇龄所提到的《参同契》九图演化而来的。可是,从现存《道藏》本《明镜图》中的《四象八卦天地门户人门鬼门列八维》图(第一环)和《阴符阳火百刻天符》图(第四环)(同容六页7~页8)的情况来看,《明镜图》与毛奇龄所述的九图,似乎并不是同一系统的东西。 ⑮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八十四章,还存有用五行的数理来表示真铅、真汞、文火、武火等药物、火候的《五位相得图》(《道藏》《太玄部》容五页6)。此外,同书附录的《明镜图》中,还见有显示“周天行度火数起天元”“周天大数”等数理的易图(同容六页7~页8)。《云笈七签》卷七十所收彭晓自撰的《还丹内象金钥匙》,也叙述了用“运火合天符动静盈缩造化万物之数”来解释丹术的论说(《道藏·太玄部》从十页4)。

知识出处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出版者:巴蜀书社

本书通过对南宋《道枢》所收《参同契》诸本的考察,接近和认识了唐宋时期《参同契》文本的原始形态,并论证和阐明了朱子校勘、整理《参同契》文本后撰成的《参同契考异》等文本逐渐取代这些文本的问题。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晓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刘永年
相关人物
张伯端
相关人物
柳存仁
相关人物
陈兵
相关人物
横手裕
相关人物
薛道光
相关人物
陈楠
相关人物
白玉蟾
相关人物
刘永年
相关人物
方宾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