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官第二十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13
颗粒名称: 入官第二十一
分类号: B823.1
页数: 5
页码: 228-232
摘要: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如何做官的问题时,不仅详细叙述为官要注意的诸多方面,如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等,而且表达了极其精辟的思想。他说:“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真让人惊叹。
关键词: 译文 家庭道德 孔丘

内容

【原文】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子张曰:“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忽怠,已过勿发,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且夫忿数者,官狱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得也。君子以临官,所见则迩,故明不可蔽也;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立;凡法象在内,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积而本不寡。短长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是故,临官不治则乱,乱生则争之者至。争之至,又于乱。明君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优柔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说者,情之导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调说和则民不变。法在身则民象之,明在己则民显之。若乃供己而不节,则财利之生者微矣;贪以不得,则善政必简矣;苟以乱之,则善言必不听也;详以纳之,则规谏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迩臣便僻者,群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表不端,则百姓乱;迩臣便僻,则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伦。君子修身反道,察理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始终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紞充耳,所以掩聪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之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已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
  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入仕做官的事。孔子说:“获得立身之地并且取得荣誉这是困难的事情。”子张问:“那么怎么办才好呢?”孔子说:“自己有优点不要专归己有,教无能的人不要怠惰,别人有过失时不要总是提及,别人失言时不要总抓住不放,不好的事不要随顺,办事不能停止中断。君子做官,做到这六点,就会有立身之地,获得声誉,把政事办好了。而且愤怒,憎恨别人,这是身陷官司牢狱的根源,拒不纳谏是考虑问题受到阻碍的原因,行为轻侮不庄重是缺乏礼节教育的原因,松懈懒惰是机会迟迟不来的原因,大肆挥霍是国家财政不足的原因,专横独裁是事情办不成的原因。君子做官,去除了这六个方面,那么自己的地位便是以巩固,名誉也可获得,政治也就顺利了。所以君子一旦身居高位,统治广大疆域,就要秉公执事,把忠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仔细考虑哪些事情是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把好事和坏事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对治国有利的好的东西就大力推广,有害的坏的东西坚决清除,不追求什么报偿,那么,这样民情就可以了解到了。治理国家时没产生悖逆天理凌虐百姓的想法;需要说服百姓时,没有冒犯百姓的话语;考虑问题时,没有欺骗百姓的狡诈之辞;养护百姓而不去扰乱他们的劳作时间;关心爱护百姓但不能太宽容而置法律于不顾。如果这样做了,君子便巩固了地位,取得了名誉,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君子做官统治百姓,先考察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看得清楚,不会把事情弄砸。先从自己身边去寻求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所寻求的东西。治理国家时抓住了关键问题就用不着役使众多的百姓,同时又可以获得好的名声。所有合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存在于心中,所以所效法的对象不在远处而它的源泉也不会竭尽。因此治理国家时,天下百姓聚于自己手下,人才不少,像泉水源头众多一样,根据各人才能大小委以任务,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太平、顺利了。良好的品德通过长期培养获得,藏于心灵深处,显露于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之中。如果能够这样,那么就会地位巩固,获取名望,百姓也都自觉地服从君王的管理了。由此看来,身居要职不善于管理就滋生错乱,百姓的生活一旦陷入错乱局面,就会有人为谋私利竞相奔逐。追逐私利的事产生,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混乱无序。贤明的君王必定要以宽松宏远的态度容纳自己的百姓,要用一片慈爱之心去安抚百姓的种种错乱,这样,百姓便听从君王的统治了。亲身实践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令人高兴的言谈是用来疏导郁结心情的。治理国家的措施得力,百姓奉行并不难,而且他们乐于去做,毫无怨言;说话和颜悦色,语气和缓,百姓不会产生二心。自己带头好好干,百姓便模仿君王好好干;自己总是胸怀坦白,那么百姓做事也不会躲躲藏藏的。至于自己生活不够节约,那么用以生财的东西就少了。一心贪图私利,胡乱得来的财富又不明白地花掉了,这样,即使是好的政治措施也会变得简约无用了。如果简约,国家混乱无序,那么好的话语也一定无人听从了。对这些言论加以详察并接纳,那么天天都会有人来进谏。君子能持有好的治国措施,在于每天都在听取劝谏;君子能有好的行为,在于凡事能亲自去做。所以,君王是百姓的仪范;执政的政府官员是百姓行为的表率;君王身边的侍御大臣,是群臣群仆的榜样。仪范如果不端正,百姓就没有了约束自己的法度;仪范不端正,百姓就无所适从,陷入混乱之中;侍御大臣们若逢迎谄媚,群臣也就会学坏。因此,治理国家的君王一定要恭敬地把诸多伦理道德熟记于心。君子培养好的道德情操一定要不断积累,仔细辨明事物发展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这样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取名望,终生受用。所以,女子一定要自己择取丝麻作材料,优秀的工匠一定会亲自挑选好的材料,而圣贤的君王要亲自择取左右近臣。在选拔人才时辛苦一点儿,那么治理国家的时候就轻松安逸一点儿。君子若想获得好名声,就一定要严格要求手下群臣将士。一旦登上了君王的宝座,就好比爬到了高高的树上,想爬高而又怕掉下来的心理越来越重。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一定是在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众多百姓背叛大道,一定是在君上为政有失的时候。君王虽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却失去了依靠,百姓虽地位卑贱,但仍可以像神一样尊贵。爱护百姓,政权就能存在下去;讨厌他们,政权就会灭亡。做君王的一定要深深理解这一关键举措。所以,君王身居高位,地位高贵但不骄横;富裕而举止恭敬得体,为自己图谋考虑主次;修治旧事而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安居却不闭塞视听;感觉到的是眼前的东西,但思想却能到达很远的地方;观察一件东西就能明白很多其他的东西。专心研究一种东西,不被别的东西扰乱思绪,那是因为他本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件东西上。君子统治百姓,一定要了解百姓的仁义礼智等品质,习知百姓的情感。既了解百姓的诸多品质,又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以后百姓才真心实意地听从安排。所以国家安定,百姓就对君王有感情;政策公平合理,百姓就没有怨言。所以君子治国,不在高高的位置上坐视,不以远离于世的姿态训导他们;百姓不愿去做某件事时,君王不责备他们;百姓不能做到的事,君王并不强迫他们去做。为了显示君王的伟大功业而扩军占地,不考虑百姓心里的想法,百姓表面恭敬却不迎合;连年大兴土木,充实自己的霸王基业,不考虑百姓的实际能力,百姓就会逃避而不听从君王的号令。如果君王责备百姓没去做某事,强迫百姓去做那些无法实现的事,百姓一定疲惫不堪,那样的话便会做出些不正当的事。以前贤能的君王戴着前面悬垂着玉石的帽子,那是用来遮隐亮光的;垂于冠冕两旁悬瑱的带子塞住了耳朵,那是用来蒙蔽听觉的。水清到极点就见不到鱼了,考察百姓仔细到了极点时就没有民众了。百姓有了邪枉而加以正直,让他们能自己认识错误;宽厚地对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好的品德;根据百姓的才能教育他们,让他们自觉地遵守法规。百姓有小罪过时,一定设法找出他们的贤能之处,从而赦免他们的过失;百姓若犯了大罪,一定要仔细地追查事情的原委,用仁爱的思想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自觉地认识错误,弃恶扬善;如果是百姓犯了死罪,尽量宽恕他,能使他活下来,他得到劝勉后获得了新生,这也是好事。因此,只要君臣亲近,百姓与君王总在一起,君王的治国措施就能得到施行而不积滞。所以,君王以法制治国,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国家的法制禁令不合乎实际,百姓就不会听从教命。不能按法制禁令行事,百姓就难以贯彻君王的治国措施,这样,百姓就不服从君王的统治了。君子想让百姓相信自己的治国措施,最好是首先保持清心寡欲;要想在百姓中尽快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最好是君王亲自带头施行那些措施,以身作则;若想让百姓尽快地听从自己的统治,最好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若不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百姓即使口头听从,也一定是勉强的。自己不为百姓考虑,就无法获得百姓爱戴。全国上下的百姓对君王的号令一点不响应,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信于民了。这就是统治百姓的最重要的纲领,入仕做官的诀窍。”子张听了孔子的话,退下后并把它记录下来。

知识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出版者:三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三部古代家训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子张
相关人物
孔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