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第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102
颗粒名称: 好生第十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171-177
摘要: 这也是许多小篇章的汇聚。首章是孔子和鲁哀公对话,哀公不问大事,孔子说的却是大事。讲舜“好生而恶杀”,“授贤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这是从政的根本。“虞芮二国”章是对文王实施教化的赞美。
关键词: 译文 家庭道德 孔丘

内容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
  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从前大舜王戴什么样帽子?”
  孔子不回答。哀公说:“我问您,而您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因为您提问题不是首先提重要的,所以正在思考怎样回答您。”
  鲁哀公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孔子说:“舜为天子时,他为政爱惜生灵而厌恶杀戮;他任用职官,重用贤者,废弃没才的。德行像天地那样贞静空阔,举行随四季万物的变化而动。因此天下人都受到他的教化,而且通达到人以外的物类。吉祥物凤凰飞来了,麒麟也到了,鸟兽都驯服他的美德。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由于爱惜生灵的缘故,您不问这些,却问帽子这类问题,因此我慢答。”
  【原文】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译文】
  孔子读史书,读到楚国恢复陈国政权的史事,慨叹说:“楚庄王真贤德呵,不重视千乘大国,却看重一句诚实的话。没有申叔的忠诚,不能达到那义;没有楚王的贤德,也得不到那样的教诲。”
  【原文】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离邪。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译文】
  孔子常常自己卜卦。有一次卜得贲卦,他的脸色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子张上前说:“我听说占卜得贲卦是吉利的事情,先生脸色为啥不高兴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离谱。在《周易》上,山下有火叫贲卦,不是颜色纯正的卦象。对本质地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色应该正。我现在占得贲卦,不是我的好兆头。我听说涂朱红色不必再绘花纹,白玉不用雕刻,质地已经够好的了,不能再接受文饰了。”
  【原文】
  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译文】
  孔子说:“我通过《甘棠》这首诗,看到作者对祖先是非常尊敬的。思念那个人,必定爱护他爱护过的树;尊重那个人,必定敬慕他居住过的地方,这是‘道’的表现。”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译文】
  子路穿着军装拜见孔子,拔剑起舞,问道:“古代的君子,用剑来保护自己吗?”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以忠诚为本质,以仁德为护卫,不出房间而能了解千里之外的事情。有不善良的人就用忠诚来教化他;有凶暴的人,就用仁德来稳住他,为什么非得拿着剑呢?”
  子路说:“我今天才听到这些话,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原文】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译文】
  楚王外出闲游,丢失了弓。身旁的侍从请求去寻找。楚王说:“算了,楚王丢了弓,楚国人总会拾到它,何必找它。”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惋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广阔,不说人丢了弓,只要有人捡到就行了,何必要说是楚国人呢!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译文】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审理案件时,都摆到大家面前,问大伙儿说:“你认为该怎么办?”“某人以为怎么办?”都说“这样”“这样”。像这样议论之后,孔子说:“遵从某某的意见。”
  【原文】
  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贤?”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
  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译文】
  孔子问漆雕凭说:“您先后事奉臧文仲、武仲和孺子容,您认为这三位大夫谁是贤人?”
  漆雕凭回答说:“臧家有占卜用的龟甲,名叫蔡。臧文仲三年占卜一次,臧武仲三年占卜两次,孺子容三年占卜三次。我只是在这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要问这三人贤明还是不贤明,这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
  孔子说:“真是个君子呵,漆雕家的孩子。他谈到别人的优点,含蓄却很明显;他谈别人的缺点,微妙却能明示。聪明人赶不上他,明达的人也看不透,谁能这样。”
  【原文】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
  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过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
  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鲁国的公索氏正准备祭祀时却将祭祀用的牲畜丢失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说:“用不了两年,公索氏必然灭亡。”后来只一年,公索氏就灭亡了。
  弟子们问道:“过去公索家丢了祭祖用的牺牲,先生说:‘不到两年,他家就要败亡。’现在一年刚过就败了,先生怎么知道会这样?”
  孔子说:“祭祀,这是孝顺的子孙向父母及祖先尽孝心的方式。将要祭祀却将祭祀用的牲畜丢失了,那么其余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像这样而不灭亡的,从来没有过。”
  【原文】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之?”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于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也。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译文】
  虞芮两国为争夺田地打官司,一连几年也没有结果。他们互相说:“西伯是仁德的君主,为什么不问他。
  他们进入西伯的领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谦让田地的边界,行人互相让路。进入西伯的朝廷后,看到士人谦让着让别人做大夫,大夫谦让着让别人做卿。虞国和芮国的国君说:“唉,我等真是小人!是不可以进西伯这样的君子的朝廷的。”于是,他们各自退让,都把争论不休的那块田地作闲田处理了。
  孔子说:“通过这件事来看,文王的治国之道,恐怕没人能超过。不必命令就服从,不用教育就听,最好了。”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
  【原文】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译文】
  曾子说:“过分亲密就会互相怠慢,过分庄重就不会亲近。所以君子的亲近可以友好交往,君子的庄重可以成为礼节的标准。”
  孔子听说了曾子的这些话,说:“学生们记着,谁说曾参不懂得礼呢?”
  【原文】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
  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衣带、帽子这些衣冠对仁有用吗?”
  孔子变了脸色回答说:“君主怎么这样问呢?穿着麻布丧服,拄着哭丧杖的人,对音乐不感兴趣,不是他的耳朵不想听音乐,而是他穿的服装使他这样。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人,脸上没有轻慢的神情,不是他本性庄重严肃,而是他穿的服装使他这样。穿着铠甲,拿着武器的人,毫无懦弱、退缩的举动,并不是他生性勇猛,而是他穿着的服装使他这样。而且我听说,喜欢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洁,德高望重的人不去做生意。看清楚事情有益还是无益,这就是君子有智慧的原因。”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看见忠厚长辈,但没有把话说完,即使刮风下雨,我们也不能进长辈的家门。君子用自己所能尊敬长者的方式尊敬人,小人与此相反。”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用心来指使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把‘道义’作为勇敢;小人用耳朵和眼睛来引导自己的心把不谦虚作为勇敢。所以说,如果别人轻视自己,也不要怨恨;如果别人重视自己,就可以跟从他学习。”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忧虑。对没有听说的知识,担心无法听到;已经听到,又担心学不到;已经学到,又担心不能实行。有高尚品德,却没有高尚语言,君子认为耻辱;有高尚语言,却没有高尚的行动,君子认为耻辱;已经得到的又失去,君子认为耻辱;土地有余,百姓不够,君子认为耻辱;多少均等,可是别人的功绩成倍于己,君子认为耻辱。”君子有三患,患不得闻,患弗得学,患弗能行。
  【原文】
  鲁人有独处者,邻人嫠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嫠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嫠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
  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译文】
  有一位鲁国人独住在一间房子里,他邻居有一位寡妇也独居在家。一天晚上,发生了暴风雨,寡妇的房子被冲坏了,她便跑向那位鲁国人的房子,希望有一个栖身的地方。而那位鲁国人把门关起来不让她进去。那位寡妇从窗户对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仁爱,竟不让我进去呢?”鲁国人说:“我听说男人和女人不到六十岁是
  不同居一室的。现在,你还年轻,我也年轻,因此不敢让你进来。”
  寡妇说:“你为什么不像柳下惠那样呢?柳下惠把无家可归的女子当成老妇来救护,国人并没有说他不检点的。”鲁国人说:“柳下惠可以那样做,我却决不能那样做。我将用我的不能那样,学习柳下惠的可以那样。”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好呵!想学柳下惠的人没有象这个人的。希望学到柳下惠最好的为人之道,而不因袭他的具体做法,可算是聪明呵。”
  【原文】
  孔子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雌雄之有别;《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乎。若以鸟兽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对于琐事的辩说会损害大义,无关宏旨的言论会破坏大道。《关雎》这首诗由小鸟寄兴,君子却赞美它,是赞美它雌雄有别。《鹿鸣》诗由兽起兴,君子却认为它写得好,这是由于它得到食物后互相招呼。假如嫌其有鸟兽的名,当然不可以。”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豳诗》曰:‘殆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余。’”孔子曰:“能治国家之如此,虽欲侮之,岂可得乎?周自后稷,积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刘重之以仁,及至太王亶甫,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预远矣。初,太王都豳,翟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属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吾闻之,君子不以所养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天之与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恶能侮?《邶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政乎?夫为组者,总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动于近,行于远也。执此法以御民,岂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气性桀骜不驯,就不能善终;小人如果桀骜不驯,就会屡遭不幸,被判刑和杀戮。《豳诗》中说:‘趁天还没下雨,取来那桑枝泥土,修好门窗。这样对待下民,谁还敢羞侮我。’”孔子说:“能如此治理国家,即使想羞辱,怎么可能?周朝从后稷起,积累德行,以致有有爵位、土地。公刘继承了仁德,一直
  到太王亶父,忠厚地讲德、谦让,树立根本,防备长远。当初,太王建都在豳,狄人侵犯他。用皮帛财物事奉他们,不行;送给狄人珠宝,仍不能免遭祸难。于是嘱托国中的老人说:‘翟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君子不能为了养人的土地而害人。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于是就独自和妻子离开豳地,越过梁山,住在岐山下。豳地的人说:‘仁德的国君,不能失去。’都跟从他,像到市场一样。上天赞助周,百姓离开殷已经很久了。像这样的人不能统一天下,没有呵。武庚怎能侮辱亶父?《邶风》诗上说:‘手执马缰绳像织组,两旁的马像在跳舞。’”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难道知道为政的道理吗?那织组的人,在这块汇总丝线,在那织成纹,是说在近处动,在远处行。执掌法令,治理百姓,难道不是教化吗?《干旄》这首诗的忠告,太好了。”

知识出处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

出版者:三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三部古代家训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孔子
相关人物
鲁哀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