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由宗親到朱子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028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由宗親到朱子學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4
页码: 086-109
摘要: 本篇概括了朱子与东亚文明发展、两岸朱子学交流合作和祭祖活动,逐渐演化为朱子文化展演和出版,以及跨两岸的朱子学交流活动。
关键词: 朱子研究 宗亲 朱子学

内容

第10章
  同調異趣
  朱子與東亞文明發展
  做這些事情是向未來扎根,鼓勵青年學者投入朱子學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化伸出觸角,影響大陸和東亞的學者。
  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研討會
  從2000年到大陸祖籍地尋根問祖,參加武夷山紀念朱熹的活動,然後開始向學者學習如何進入朱子學的世界,到了2006年,接連舉辦了3次大型活動,串起了宗親會和學者,也為日後搭建推廣朱子文化的大平台,跨出重要里程。
  2004年4月我接任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這個職務等於是臺灣朱氏宗親會的總會長,2005年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黃俊傑教授提議,我們合作辦理一場大型的朱子學國際研討會。經過1年的籌備於2006年2月在臺灣臺大校友會館舉辦「東亞朱子學同調與異趣」國際研討會,包括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學者都來臺參加,這是我接觸海內外朱子學學者的開端。
  朱子學的資產不只屬於大陸或是臺灣,也是東亞文明的共同資產。
  東亞700多年來的文明,包括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各地區,都是在朱子學的重度影響下發展,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西太平洋「亞洲四小龍」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都屬於朱子文化圈。
  世界朱氏聯合會是推展朱子學東亞化的最重要平台,從2006年到2011年我擔任常務副會長和會長任期的6年之間,隨著聯合會各國家地區分會的版圖,朱子學在韓國、日本、臺灣、大陸,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6個國家含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推展,我自己的視野也跟著擴展。
  這場研討會也是我與黃俊傑教授一起「談」出來的。2005年我被選為世界朱氏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後,我向黃俊傑教授請益,想要贊助一場有關朱子學的國際研討會,黃教授委由林維杰教授開始籌辦,2006年2月初農曆過年後不久,「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國際研討會即在臺北舉辦。
  黃俊傑教授在研討會中指出:「朱子學不僅是公元13世紀以後中國儒學的主流,也是東亞儒學史的重要典範,只有在東亞思想史的廣大視野中,我們才能比較全面掌握朱子學作為東亞儒學公分母的地位與意義,中、日、韓各國儒者環繞著朱子學所展開的闡朱或批朱的思想發展,使我們看到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
  這次研討會另外一個主要特色是,讓朱子學思維從國學走向「東亞」。雖然有一小部分大陸的人士,誤解「東亞朱子學」的提法可能會貶低了中國的地位,但是,我們堅定的相信,這是將來自中國的朱子學傳播到海外、擴大在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一步,朱子學促進東亞文明的發展,在全球化時代,更具當代價值,更可以看出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影響無遠弗屆。
  研討會由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屬於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其中的「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的學術活動,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行兩天,由時任臺大校長李嗣涔、前校長孫震,以及高研院長黃俊傑教授主持開幕,也邀請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祥南擔任貴賓。
  第一場研討由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李明輝主持,日本大阪大學名譽教授子安宣邦發表「朱子學與近代日本的形成」,臺大高研院黃俊傑院長發表「德川日本儒者對《論語》『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釋:東亞比較的視野」。第二場研討主持人為臺大歷史系教授古偉瀛,由李明輝發表「朱子性理學與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祖漢發表「韓儒對朱子思想的瞭解」,韓國西江大學哲學系教授鄭仁在發表「朱子學在韓國之導入與其發展」。
  第三場研討主主持人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儒賓,臺大中文系教授陳昭瑛發表「朱熹的《楚辭集註》與儒家美學傳統」,中研院文哲所助研究員林維杰發表「朱子體用論衡定」。第四場研討主持人為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鍾彩鈞發表「《周易折中·易學啟蒙及附論》略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鄭宗義發表「明儒羅欽順的朱子學」,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林月惠發表「李退溪對羅整菴理氣論之批評」。
  第五場研討主持人為後來出任行政院長的臺大政治系教授江宜樺,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發表「朱熹帝王學與越南後黎朝末期的政治觀念:1740.1789」,臺大歷史系教授吳展良發表「朱子的政治思想」。第六場研討主持人為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鍾彩鈞,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社長朱杰人發表「中日《朱子語類》的文獻差異」,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張崑將發表「德川初期朱子學者的理學神道思維:林羅山與山崎闇齋的比較」。
  研討會的最後綜合討論,由黃俊傑與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祥南主持,由學者朱高正與朱惠良引言,討論「21世紀朱子學研究的發展:朱氏宗親會的角色」。大會閉幕式則由黃俊傑教授與我主持。世界朱氏聯合會副會長朱良拱特別組溫州團共襄盛舉,並參加在北海漁村的感恩晚宴。
  研討會發表的內容,會後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一書。該書分中國篇、日本篇和韓國篇。中國篇內容論文含:《周易折中·易學啟蒙及附錄》略探、朱熹的《楚辭》研究與儒家美學傳統、朱子體用論衡定、明儒羅整菴的朱子學。日本篇內容論文含:朱子學與近代日本的形成、德川初期朱子學者的理學神道思維:林羅山與山崎闇齋的比較。韓國篇內容論文含:朱子性理學韓儒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再論韓儒李晦齋對朱子學的理解、朱子學在韓國的展開、李退溪對羅整菴理氣論的批評。
  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營
  2011年起至2018年已連續舉辦8年的「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營」,為東亞朱子學向未來札根的青年深耕計畫。
  第一屆「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營」由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世界朱氏聯合會、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合作主辦,也是屬於臺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之一項工作,2011年8月在臺大文學院舉辦一週,其中5天進行學術講座與討論,兩天考察臺灣儒學相關歷史古蹟。
  當時我仍擔任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但已卸任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改由華梵大學的校長朱建民接任,朱校長也是臺大哲學系畢業校友,我力促世界朱氏聯合會和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參與合作主辦,我也在儒學營第四天以「21世紀東亞朱子學的推廣與實踐」為題做一場演講。
  同時有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與世界朱氏聯合會的宗親平台,以及臺大高等研究院的平台,兩個平台的結合,創造了很多朱子學的時代價值,這是我覺得很幸運的,如果只有宗親會或只有學術平台,也難以好好發揮舉辦那麼多豐富且持續性的活動。
  只靠宗親會很難規劃學術命題和邀請學者,只靠學校學術預算也很難支撐這些多活動。我透過朱子學學術來讓宗親們提高生命力,所以每次的研討會,我都會邀請臺灣各地的宗親會長來參加,感受學術,接受薰陶。
  從2006年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國際學術研討會,到2010年紀念朱熹誕辰880週年系列活動中的學術活動,再到2011年起的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營,都跟黃俊傑教授有關,由他規劃策動。黃教授對朱子學學術活動的設計,都講究東亞跟全球化,他認為學問如果沒有時代性和未來性,只能留在歷史,在全球化的時代更強調未來性。
  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研習營每年暑假邀請海峽兩岸博士生,以新的研究動向作為宏觀的學術背景,強調「聚焦東亞經驗」,以東亞儒學為中心,作為學術論述的基點,透過東亞地區不同地域學者之間的交流,培養學術新血,創造跨文化、跨國界、跨學科、多語言的學術社群。
  東亞儒學營舉辦緣起指出: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化的潮流與亞洲的崛起相互激盪,隱然形成一股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動向,並逐漸轉向以東亞作為研究的視野,如何突破二十世紀以「國家」作為中心的主要論述,從而發展出具有跨越國界、廣大視野以及普遍意義的學術命題,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儒學自宋以來深入東亞地區的各個社會,並且隨著國土人情的差異而發展各具特色的議題與價值觀,東亞儒學營營隊中心主題「東亞儒學」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概念,視野較「宋明理學」、「德川儒學」或「朝鮮儒學」更為廣闊,與僅從中國、日本或韓國單一地區所看到的儒學內部的問題大不相同。主辦單位指出,「東亞儒學」的概念在東亞各國儒者的思想互動之中應時而變、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個抽離於各國儒學傳統之上的一套僵硬不變的意識形態,它是多元性的學術領域。
  東亞儒學營不僅深入探討東亞各國的歷史與文化經驗,以及儒學思想與其價值理念的發展與內涵,進一步分析源起於中國儒家經典的核心價值與各地特質的互動,由此開發出其全球性的意涵。
  第一屆東亞儒學營受邀為青年研究生授課的學者包括: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主講「21世紀全球化時代儒學研究的新展望」,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主講「東亞的朱子學」,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明輝教授主講「東亞儒學的哲學發展問題」,臺大日文系徐興慶教授主講「日本近代的儒學研究」,臺大中文系張寶三教授主講「臺大圖書館的藏書與東亞儒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楊祖漢教授主講「朝鮮儒學與近世東亞」。
  臺灣舒大東亞學系張崑將教授主講「東亞的陽明學」,臺灣師大東亞學系、地理系潘朝陽教授主講「南明遺民儒家在東亞海洋和大陸的空間漂泊」,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黃麗生教授主講「邊緣儒學與非漢儒學」,臺灣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林鴻信教授主講「猶太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
  2013年之後,我發起成立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從此開始由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和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共同主辦青年學者東亞儒學研習營。
  到了2017年,黃俊傑教授由臺大退休,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改由財務金融學系與經濟系教授管中閔(現為臺大校長)接任,該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仍繼續主辦東亞儒學研習營。黃俊傑教授退休之後,我們成立「文德書院」繼續推動朱子學,2017年的東亞儒學研習營即在文德書院舉行。
  2007年正式成立的武夷學院,是閩北第一所本科院校,當地政府提供3000畝地做為校地,我被聘為武夷學院的董事。
  2015年武夷山政府與武夷學院簽署協議,共建朱子學院、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打造武夷文化品牌。
  武夷學院撥出其中300畝興建「朱子學院」,這是大陸地區也是全球第一個屬於正式大學的朱子學院。草創初期,朱子學院只有3位專任老師,其他都是兼任,學院希望我出力協助擴充師資,透過黃俊傑教授和文德書院,邀請臺灣的臺大、清大、臺灣師大研究朱子學的學者到朱子學院演講。我邀武夷學院學者來臺參加東亞儒學營,並在此與臺大的東亞儒學研究中心、臺灣師大的東亞文明與漢學研究中心,一起簽訂合作協議。
  2014年東亞儒學營我特別向黃俊傑教授推薦邀請武夷學院宋明理學中心的張品端教授來臺灣擔任訪問學者,張品端教授長期研究朱子學,並致力推廣朱子文化。2005年他擔任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員時,即建請將《朱子文化雜誌》做為世界朱氏聯合會的活動報導刊物,形成推廣朱子文化的一大平台。
  2017年東亞儒學營時,大陸武夷學院副校長姚進生與6位該校學者來臺參加。2018年9月8日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與文德書院承辦紀念朱熹誕辰888週年暨「全球化時代朱子學的新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了臺灣小提琴家王子承老師為大會開幕式演奏。
  東亞儒學營舉辦多年來,不只臺灣的青年學者參加,很多海外年輕學者也來臺參加,其中以大陸的青年學者為主,也有來自韓國、日本、東南亞。
  這7、8年做的事情是向未來扎根,鼓勵青年學者投入朱子學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化伸出觸角,以此影響大陸和東亞的學者。
  以前大陸把朱子學定位是「國學」,黃俊傑教授舉辦的活動把它定位為東亞的哲學,不只限於中國,也不只屬於中國,是屬於東亞各國共同的文化資產,以後更要走入全球化,這種概念對於大陸的年輕學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被邀請來參加的青年學生回去之後,也逐漸的影響各個地區的學者。
  第11章
  兩岸合作
  兩岸朱子學交流
  2006年開始以論壇形式在兩岸長期推動朱子學,也為日後朱子學論壇在福建、江西、安徽和臺灣四地輪流舉辦開啟大門。
  首創兩岸朱子學論壇
  朱子學在兩岸的發展,在2006年跨出了重要一步,這一年首屆「兩岸朱子學論壇」在上海舉行,正式展開以兩岸為名的常態性朱子學學術活動,並開始以論壇形式長期推動朱子學,也為日後「兩岸四地」朱子學論壇在福建、江西、安徽和臺灣輪流舉辦開啟大門。
  在2006年之前,大陸以及臺灣,分別辦理朱子學學術活動,例如1981年在杭州舉行「全國宋明理學研討會」、1993年在武夷山舉辦「紀念武夷精舍創建810週年暨朱子學思想研討會」,2000年臺北舉辦「紀念朱熹逝世800週年學術會議」。
  2006年時我擔任世界朱氏聯合會常務副會長,聯合會秘書長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朱杰人教授,朱教授是當時中國大陸研究朱子學的重要學者,年紀跟我相同,我向朱教授提議,由我提供贊助,請他主辦兩岸朱子學論壇。
  2006年9月,由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與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發起,首屆兩岸朱子學論壇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登場。當時大部分學術會議都是以「研討會」形式,我把臺灣醫藥界辦論壇的模式介紹給朱杰人教授,說明論壇是圓桌論壇,英文叫做FORUM,論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身分,如:主持人、主講人和與談人,與研討會中的參與者大多是聽眾不同。
  首屆「兩岸朱子學論壇」很成功,很多大陸有名的朱子學的專家都應邀出席,臺灣方面由臺大高研院院長黃俊傑教授推薦十多位相關學者到上海與會,兩岸學者一起舉行兩天的論壇。在這裡,透過朱杰人教授我得以同時認識兩岸知名的朱子學者。
  首屆之後,兩岸朱子學論壇以每年1到2場的密度陸續舉辦。2007年4月在廈門大學辦第2屆兩岸朱子學論壇,這一場也獲得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的支持,特別前來與我及當時的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南祥會面。
  第3屆兩岸朱子學論壇2007年7月時在金門技術學院(現為金門大學)舉行,以「東亞朱子學的流衍與轉化」為主題。第4屆兩岸朱子學論壇2008年11月在臺北舉辦,以「新儒學J為論壇主題。2009年7月又在臺灣大學辦了一場兩岸朱子學論壇,以「兩岸朱子學與當代社會倫理」為主題。論壇密集持續舉辦,從上海到廈門、金門,再到臺北。
  連結兩岸學者與宗親
  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積極參與兩岸朱子學論壇,2009年7月與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以及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在臺灣大學舉辦「兩岸朱子學與當代社會倫理研討會」。
  研討會也是由我跟黃俊傑教授在書房籌劃,場面盛大,大陸學者與會者包括北京大學陳來、李存山、朱漢民、朱人求、何俊、張利民、方彥壽、蔡方鹿、吳震、曹海東,臺灣學者則有孫震、黃俊傑、楊儒賓、李明輝和朱高正,海外學者有美國的田浩。
  這場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涉及朱子學與現代通識教育、現代社會倫理、公民社會、現代政治理論,除了兩岸學者之外,這次研討會特色之一是,在各場次學術發表與討論,特別安排「宗親回應」時間,兩岸的朱氏宗親發言與談,包括來自大陸各地的朱光葳、朱述賢、朱德濟、朱云、朱雨軍,以及臺灣的朱顯光、朱金得、朱政光、朱懷祖、朱盡國都發表回應。
  我經常邀請宗親們參加各種論壇和研討會,包括大陸的宗親,我也很樂意帶他們到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去參訪,增加宗親參與學術討論,感受學術氣氛,把朱子學和朱子文化帶進來宗親,進入宗親文化。大陸的宗親也藉參與學術活動的機會來臺灣旅遊,又有旅遊又有學習,雖然有時難免因議題內容太過嚴肅,有些宗親難以順利進入討論情境,但也珍惜這樣的機會。
  這次兩岸朱子學與當代社會倫理研討會,也邀請朱光葳夫婦及江西婺源的領導俞向東等人參與。世界朱氏聯合會於1995年與2005年得以在婺源舉辦大會皆是由於俞向東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以主辦單位代表以及世界朱氏聯合會大會會長身分在開幕致詞,並以此代表對他們的致謝。
  除了朱子學論壇,我也以世界朱氏聯合會和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的身分,受邀出席參加2009年6月舉行的首屆海峽論壇。海峽論壇是在已舉辦三屆的「海西論壇」基礎上發展擴大並更名,每年舉辦一次,以促進兩岸多層次的民間交流合作格局為主要目的。第一屆海峽論壇在福建省的廈門、福州、泉州、莆田等地分別舉行,逐漸發展就各地不同的特色主題舉辦論壇,其中與朱子學和朱子文化有關的主題活動,我們都積極參與,到了2018年,海峽論壇已進入第十屆。
  第12章
  翻轉祠堂
  始祖秀成公來臺222年
  一次祭祖活動,逐漸演化為朱子文化展演和出版,以及跨兩岸的朱子學交流活動,越來越擴大。
  祖屋青龍廳變身
  2006年10月22日是朱熹的誕辰日(農曆9月15日),在新竹關西東平里,家族宗親們共600多人齊聚,在隆重祭祖後,一起為宗祖屋內新建「秀成公紀念廳」揭牌,隨即在紀念廳內舉辦朱文公文物展。
  時任立法委員的邱鏡淳先生與朱鳳芝女士,也親自出席並上台致詞給予祝賀。
  這一年,是我來臺祖先秀成公於1784年清乾隆時期遷移來臺後的第222年,我們家族兩年前就開始準備,合力募資出錢出力,修復宗族祖塔和祠堂,修建公廳前廣場及聯外道路,修築內外圍牆,也把祖屋三合院的西廂房的「青龍廳」重新改建成為來臺始祖秀成公的紀念廳。
  臺灣的宗親會很少辦理紀念來臺始祖的祭祖活動,一般只是祭拜祖父祖母輩以及來臺灣之後的歷代祖先,而我們新竹朱氏宗親依朱子家禮,特別通過「朱昆泰秀成公家族管理委員會」成立籌備小組,除了頒發勵學獎學金和敬老金,舉辦懇親餐會之外,也追溯來臺之前與之後的族譜,整修了祠堂、祖塔,也編輯出版書冊詳細述說來臺第一代祖先的事蹟故事。
  朱氏家族自秀成公傳下來有五大房,我屬第三房,三房分配住在祖屋三合院西側的「青龍廳」這一排廂房,但三房子弟從我父親那一代大多遷往外地讀書工作,廂房空了下來,於是我就與我們同房家族共同商量,除了全族每丁一萬元捐助整修祖塔祠堂外,第三房每丁另外再多拿出一萬元以茲補助修建。而我多捐了數十萬元修繕青龍廳做為展示用的紀念廳,紀念來臺第一代祖秀成公。
  秀成公在25歲時渡海來臺,卒於1846年,享壽87歲。來臺後到我這一代是第七代,如果從我朱氏祖先在廣東豐順祖籍地的第一代祖算起,秀成公是第14代,傳到我就是豐順祖的第20代子孫了。我們祠堂的牌位的世代都是由豐順始祖算起第幾世,可見臺灣與大陸源遠流長的關係。來臺祖秀成公事蹟
  秀成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豐順縣湯坑鄉朱氏坪,位於虎頭山麓賴嶺村即今內嶺村,當地有榕江北河流經,當時常有洪水,虎頭山麓還不時有老虎出沒,居民十分困擾。
  根據家族宗長我的叔公朱新椿口述歷史,秀成公幼名阿滿,年少時有一次父親遠行,母親也回娘家,當母親返家後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所飼養的家禽和家畜都被老虎吃光了,痛心不已。母親於是交代孩子,日後若有機會就要遷移。
  秀成公有音樂天分,會拉胡琴,1784年隨一戲班渡海來臺。當時清廷有「論海禁疏」嚴禁廣東人來臺,推知秀成公一行是冒險渡海,歷經千辛萬苦自淡水上岸,游走各處以表演為生,之後在新竹竹北二堡石崗子口烏樹林落腳,開墾營生。
  個性忠厚老實的秀成公直到38歲才成家,娶得雙十年華的客家子女陳氏。據說當時女方家長因年紀差距太大,又不忍直接拒絕,開玩笑要求六塊錢聘金,在那個年代是不小的數目,希望男方知難而退,當時工地上20多位夥伴熱心集資,為秀成籌措娶妻聘金,前後一共集資三次才湊足六塊錢,才順利娶親完婚,傳為佳話。
  秀成公與陳氏媽太向原住民購地,遷往大東坑,將密林地艱辛開墾,夫婦育有五子二女,從此丁口昌盛,還蓋了來臺第一代祖屋。
  祖屋的興建,也有一個傳說故事。當時第二代五個兄弟還沒分家,老四廷有率領家人在外開墾,嫂嫂即老三廷傳的妻子在家料理家務。有一天這鄉下出現一位外地人,令人印象深刻,相貌堂堂身穿長袍馬褂,騎馬經過此地,天氣炎熱下馬休息,並進屋來索取一碗茶水解渴。
  老三的妻子向來熱心助人,立即奉上一碗涼茶,並體貼地將茶壺置於爐上加溫。客人果然在一碗涼茶之後,意猶未盡,又喝下第二杯的溫茶,喝出滋味後,又在主人熱情招呼下,喝下第三杯已完全加熱的熱茶。這位先生在三杯茶下肚之後,心滿意足,道謝而去。
  不久,老四廷有返家後得知有此一人,想到已近午餐時刻,叫姪兒天福去追,要請這位外鄉人回來午餐。那時,天福還是一個憨厚少年,心地善良,追了好長一段路才見到此人,說明來意後,立刻感動了這位異鄉人。
  不過外地人還是婉拒好意與關心,但轉身離去時交待少年天福說:「我剛才喝茶時,所坐的椅子位置,你們要記下來,可做為未來起厝的龍神位。」他還算出日後動工、上樑及落成的吉時,並交待上樑日要吃「龍肉」,以後子孫必定昌盛。
  第一代祖屋後來果真在二、三代子孫的努力下興建完工,而且一切時日方位依照這位高人指點,但是只有一點無法達成,因為真的都不知「龍肉」是什麼。沒想到的是,上樑那一天正在發紅包並宴請鄰居吃湯圓時,鄰居竟然拿著當天捕獲的「鱸鰻」,說稍後要去縣城販售。眾人一想,「鱸鰻」在民間俗稱也是龍,是地上的龍,家人喜出望外,立即買下,烹煮分享家人。親友們聽聞此事,嘖嘖稱奇。
  1882年祖屋建成之後,共選公號「昆泰」,祖屋門口掛著對聯「敦崇禮樂光前緒,善創規模裕後昆。」後裔子孫果然枝繁葉茂,家族宗長在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優異表現。其中,1945年臺灣光復,原日據的新竹州改制,成立新竹縣政府及縣議會,秀成公在臺的第四代孫朱盛淇,獲選為第一屆縣議會副議長,1951年實施地方自治又當選新竹縣第一、二屆民選縣長。
  在叔公朱新椿所口述的家族事蹟提到,祖屋對面山是一個筆架,在這裡蓋祠堂,以後後代子孫會有很多讀書人。
  空間翻轉開啟朱子之路
  祖屋公廳在興建百年後,1982年重建。後來人丁越來越多,來臺第17世時很多人就紛紛搬出,開枝散葉。我父親曾搬到臺北,我在臺北出生,後來我們家又搬回新竹,我曾經在祖屋住了半年,後來搬到關西街上。
  2006年,第三房重建青龍廳,作為「秀成公紀念廳」,緬懷先祖,並商請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協助,將其收藏豐富的朱文公紀念文物,在此展覽,楊教授也來做一整天的義務導覽。
  展覽之後,楊儒賓教授認為,展覽只有在現場看一天,可惜了,建議能夠出版圖錄,在圖錄出版時,他寫了一篇序文,篇名「走在朱子的路上」。看著這篇文章,我突然有了靈感,西方宗教有朝聖之旅,中國近代文史工作者也有重走古代絲路之旅,我們是否是可以走一趟「朱子之路」?
  果然,2008年我們就舉辦了第一屆「朱子之路」行旅式研習營,楊儒賓教授擔任領航者,帶領青年碩博士研究生,到大陸重走一遍朱熹出生、成長、求學、講學和終老的文化遺跡。
  一次祭祖活動,逐漸演化為朱子文化展演和出版,並且對跨兩岸的朱子學文化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小時侯住過的青龍廳,現在翻轉為可以結合宗親和教育文化的新空間,一方面紀念先祖延續宗親精神,另一方面也成為推展朱子文化的一環。在這裡,也開始把紀念朱熹活動的相關文化活動,正式與宗親活動結合。
  自從積極參與宗親事務,擔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起,從辦理2006年的三大活動開始,往後接續了推展朱子文化的一個又一個環節,逐漸把文化的色彩注入到宗親會的組織裡,以朱子學的思想,提高宗親會生命力。

知识出处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傳承、弘揚與創新》這部書,記錄的是我的朋友朱茂男先生從新竹中學求學時代至今,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尤其是他最近20年來在海峽兩岸推動朱氏宗親交流,並弘揚朱子學之紀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