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新党重来行绍圣旧朋再贬出京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93
颗粒名称: 第五十三回 新党重来行绍圣旧朋再贬出京城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10
页码: 335-34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五十三回新党重来行绍圣旧朋再贬出京城情况。
关键词: 新党 重来 行绍

内容

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正月,过了元宵节,许多官员陆续地回京城准备上班。
   正月到二月,朝廷平静如常。 三月,朝廷因任命由李清臣给廷试进士策论出题,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来,元祐时期变革政策,曾禁用王(安石)氏“经义字说”,科举考试仍用诗赋。李清臣本来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把出题这件事看得很重,不仅要恢复“经义字说”考试做法,而且要恢复变法时所实行的政策。李清臣出的考试题目中实际上提出了六个方面内容:第一条便驳斥辞赋,第二条阴暗地里主张恢复青苗法,第三条指免役,第四条论治河,第五条驳斥还西夏四个寨的事,第六条讥讽盐铁弛禁事。这六条,都是在暗示考生要恢复“新法”。
   当时,苏辙任“门下侍郎”看了考题,猜测出了李清臣出题的用意,上奏章抗议。 没有想到,赵煦接阅了苏辙的奏章,竟然勃然大怒道:“(苏)辙敢比先帝为汉武么?我认为神宗还不及汉武帝。”说完,立即就要把苏辙赶出朝廷。苏辙听了吓一身冷汗,退下殿等待判罪,众人没有人敢救他。这时,范纯仁挺身而出,从容进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并无贬词,苏辙引用比喻先帝,不得说他是诽谤。陛下刚刚亲自主持朝廷的政事,对待大臣,也不应当像奴仆一般,随便地呵斥。”正说着,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的法度,都被司马光、苏辙等破坏尽了。”范纯仁一看,原来是新任尚书左丞的邓润甫,于是大声抗议道:“这话是说错了。法本无弊,有弊必改。”赵煦道:“苏辙在文章中对秦皇、汉武,都进行讥笑和讽刺。”范纯仁便接着奏道:“苏辙所论是针对当时的事情而言,而不是对人品而说的。”赵煦的脸色稍微转好,于是不再发话,当即退朝。苏辙以前曾依附吕大防,与范纯仁议多有不合,到了这时才从心里感激地对范纯仁说道:“范大人你真像佛家一样心肠的人,苏辙仰仗你的包涵已经很久了。”范纯仁道:“公事公言,我心里只知有公,不知有私。”苏辙又再称谢而退。
   第二日,赵煦竟然照样下诏降了苏辙的官职,贬出京城去任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知州。 等到选进士考试做对策的文章时,考官们评阅甲乙的名次,多把主张元祐政策的文章列为上等。后来经杨畏复核,都把主张元祐政策的文章移到下第,而把赞成熙宁、元丰年间做法的策议拔到上等。有个叫毕渐的考生,他的文章中竟然把王安石、吕惠卿比为孔子、颜回,结果得了第一名。 章惇将继承神宗时新法归纳为“绍述”两字。从此“绍述”两字,传遍中外。曾布原来为王安石部下,积极地推行新法,一度被排挤,外放为地方官,他在章惇的举荐下竟然被用为翰林学士;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早年也是王安石追随者,这回他升为“右正言”。他们因为极力赞同章惇的“绍述”之说,所以都得到了重用。
   没有多久,赵煦即任命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坐上了宰相第一把交椅。 章惇才学好,为人耿直,平时喜欢结交朋友,也善于用人。其中,他与苏轼关系最为密切,两人纯粹是文友,以交流、探讨学问为主,无所不谈,有事也会互相关照,可以说很肝胆。蔡京等人则不一样,是看中章惇位高权重,想利用这种关系往上爬而结为朋友的。 章惇与苏轼本来是好朋友。可是,苏辙当权时曾经把跟随过王安石变法的人物全部赶出京城,贬到偏远的地方,他也遭受贬谪,记恨在心。因此,他这次一当上宰相,便贬苏轼出知英州;不久,又把苏轼安置到惠州,还罢了翰林学士范祖禹职务并且令他出知陕州。范纯仁见情势不对,心中当然不安,接二连三上奏章要求辞去宰辅职位,也离开朝廷再一次出任颍昌府知府。 在章惇的操纵下,朝廷又召蔡京为“户部尚书”,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为“国史修撰”,孙大廉为“中书舍人”,黄履为“御史中丞”。这黄履早在元丰末年曾经当过“御史中丞”的官,与蔡确、章惇、邢恕相交结为死党。章惇与蔡确两人相互有所嫌疑,即派邢恕对黄履说。黄履尽情排击蔡确,不遗余力,时人称为“四凶”。因为被刘安世劾奏,黄履被降级外调。这一回,黄履等再度得志,回朝廷当上了“御史中丞”。从此,朝廷的大权完全转到了章惇一派人的手中。因章惇所用的重臣几乎是福建人,实质上形成了典型的“福建派”。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拉开了序幕。章惇他们又利用手中权利,报复私怨,朝夕罗织罪名,展开了对元祐时期的重臣们排挤打击。 四月,朝廷又改元,称为“绍圣元年”。朝廷于是又恢复免役法,免行钱、保甲法,罢十科举士法,令进士专习经义,解除王氏(安石)字说禁令。黄履、张商英、上官均、来之邵等,乘势制造新的恩怨,接二连三地诋毁司马光、吕公著“妄改成制,叛道悖理。”此时章惇为首相,他早年因追随王安石,支持变法而平步青云。可是,他为人比较缺乏主见,有些事情优柔寡断,上任首相之后,几次召集众臣讨论恢复免役法,众臣各执一词,意见不统一,竟然拿不定主意,悬而不决。蔡京刚刚被朝廷召为户部尚书,特地去拜见章惇,章惇谈起免役法事情,蔡京笑道:“如此犹豫不决,还能办事?只要依照熙宁旧章行事便可。”章惇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决定恢复王安石当时的一切旧法。 一日早朝,章惇、蔡京两人上奏:“吕公著、司马光同伙,与太后等破坏新法,罪不可赦,理应掘棺暴尸,以惩其罪。”当时许将虽然在外担任大名府知府,在朝廷内却还是尚书左丞,赵煦问及掘墓事,许将出列,奏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暴尸一事,非盛德之事,请圣裁!”赵煦听罢,说:“许爱卿所言有理,那就免了吧。”章惇、蔡京二人听了恨得咬牙切齿,斜了许将一眼,不敢再吭声。但是,朝廷追夺了给司马光、吕公著两人死后所赠的谥号,取消所立的碑,另外还贬朝廷大臣吕大防为“秘书监”,刘挚为“光禄卿”,苏辙为“少府监”并分管(实际上挂个虚职)南京(河南的商丘)。 章惇还不罢休,又构织文彦博等三十人罪状,造成表册上奏,请皇上把他们流放到岭南边境。没有想到,这时李清臣偏偏进言道:“变更先帝法度,虽不能说无罪,但几位多是几朝的元老,如按照(章)惇所说去做,天下人们听到这件事情恐怕会吃惊,所以请求对他们应当从宽才好!”赵煦听了觉得有理点头同意。李清臣原来是主张继承神宗所实行的新法者,仇视元祐诸臣,为何现在反而请赵煦从宽呢?原来,他本来想当宰相,自从章惇被起用把相位夺去,于心不甘,有意与章惇唱反调,所以有这样的奏请。赵煦听了,觉得李清臣所奏的话有理,于是颁布诏令道:“大臣朋党,司马光以下,各以轻重议罚,余悉不问,特此布告天下。” 章惇想扩大自己的势力,早知道沙县人氏陈灌探花出身,才学很好,而且与蔡京是笔友,于是决定招陈灌到朝廷做事。 不久,陈灌接到朝廷授予太学博士之职务。元祐五年时,蔡京曾经推荐陈灌到朝中当太学博士,陈灌未就;此次由宰相章惇亲自推荐,陈灌才赴京城。
   话说陈灌到了京城,许多同乡和旧友都为之高兴。
   游酢与陈灌系旧友,此番又同事。因此两人朝夕相处,交情更密,每有事情共商议。 一天晚间,游酢到陈灌家。陈灌的长子正汇、次子正同见了立即说:“游伯伯好。”游酢回答道:“汇儿、同儿,你们都长高了,学习可好?”陈灌道:“别提了,这两个兔崽都不想读书,长大了让他们回老家种田去。”兄弟俩听了伸了伸舌头,溜回房间去了。陈灌道:“甭管他们,坐,我们聊聊天。”两人坐下边饮茶边聊。两人都是博学之士,谈古论今,议论风生,不时笑得前俯后仰。继而谈论时下朝政,两人又披肝沥胆,坦陈己见。正说着,陈灌问:“章宰相是你的同乡,可曾去拜见过?”游酢答道:“不曾。”陈灌问:“为何?”游酢答:“没什么。”陈灌说:“他的学问很好,远在我们之上,可以向他学习、请教。”游酢说:“听说他有四个儿子?”陈灌应道:“他这个人很清廉,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四个儿子只有一个安排了‘校书郎’,其他三个都在地方当小官员。还有他的个性直,做事干脆,正因为这些,我所以跟他合得来。”游酢问:“最近,他的一系列做法,你觉得如何?”陈灌答:“贬谪苏轼的事情上,显得不够气量,至于将变法人马都拉回朝廷,是群党思想作祟。但是,朝廷上你上我下的纷争从来如此。”游酢又问:“暴尸一事呢?”陈灌应道:“这件事情确实缺德。他是老糊涂了,恐怕为蔡京所利用罢。”游酢站起来,说:“天时不早了,休息吧。”便离开了。
   朝廷中传开周邦彦将进京城当官的消息。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神宗时为太学生,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被破格提拔为太学正,天下闻名,无人不晓。后来,朝廷将他放任庐州教授、溧水(江苏溧水)知县等职务。他不但擅长写诗填词,精于音律,制作了不少新的歌曲,而且琴棋书画都是好手。 几天后,周邦彦果然上朝了。他身材高大,面容白皙,下颌有美髯,仪态大方,初见过他者,无不眼前一亮,觉得一表人才。 周邦彦这时调任国子监主簿。主簿的官职虽然在监、丞之下,但是比一般的博士职位高。因为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掌管国子监日常文书等事务,跟博士们打交道多,渐渐熟悉起来。周邦彦比游酢小三岁,两人却是太学时的学友,都爱好书法,很自然地有了往来。 一晚,周邦彦来串门,进了门拱手道:“小弟拜见游大人。”游酢忙还礼道:“你我是学友,现在又同僚,别客气,都叫名字吧。”周邦彦回答:“如此甚好。”游酢跟他闲谈诗词之事。上官均也来了,于是两人停下,转了话题谈些朝野的新闻。忽然,有个人大声说:“你们议论天下大事呀。”三人吃惊地一看,原来是叶祖洽。章惇重新推行新政,叶祖洽刚刚被召回京城不久,此时担任“左司郎中”职务。周邦彦问:“晚上,你们几个老乡聚会?”游酢回答:“没有。”叶祖洽讲:“周大人好,我们三人既是老乡,又曾经同窗过一年。”周邦彦说:“哦,原来如此。”上官均补充说:“大家都是官场中人,我们三个却极少相聚在一起。今天是第一回。”周邦彦讲:“你们福建真是人才济济而且英才辈出,让天下人都羡慕的。自某出道以来,认识、交游者诸位的老乡很多。”四人说说笑笑,气氛融和。叶祖洽忽然想到什么似的,说:“人多有什么用。周大人精通音律,一艺压群芳。”周邦彦说:“叶大人文章盖世,上官大人文学和医术兼长,定夫兄诗书双全,周某望尘莫及。”叶祖洽讲:“说到文章,当今有几个能及周大人的《汴都赋》。”游酢叹道:“是啊,《汴都赋》洋洋七千余字,结构恢弘,气势磅礴,虽杨雄、张衡、司马相如等再世,也不能不敬佩。美成之才华,天下学子与士人谁不心服。”周邦彦讲:“不谈这些,咱们还是与日俱进,谈些时务。”众人听了觉得有理,转了话题聊起时局。叶祖洽想到明天朝廷有一件大事要讨论,便站起来说:“时间不早了,叶某有一事要回去思考,先告辞了。你们慢慢聊。”上官均、周邦彦听了也起身说:“那好,改日大家再聚集。”转眼间,三人都走了。 国子监里的博士,都是由朝廷大臣推荐并且经过皇帝钦点的大学问家,个个知识渊博,才干不凡。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身份,也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因此大家相聚在一块都能够互相尊重;尽管有的率直,有的内向,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偏急,有的老成持重,有时为学问之事争辩得脸红耳赤,可是事情一过,则和好如初。陈灌以大小事情都卜卦而出名,他一回来,有人就逗他:“陈大人,最近可预测出什么大事?”陈灌也风趣,回答说:“陈大人回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陈灌诡秘地说:“告诉大家一个机密,其实游酢平时也在暗暗地预测。”众人问:“这倒新鲜。定夫,为我们卜个卦。”游酢连忙推说道:“陈灌的话,你们也能听?”正说得热闹,林自进来了。 这日,蔡京的兴化同乡和心腹林自主持召集太学博士们议事,提出:“司马光既列为朋党,他所写的书断不可存在。”言下之意,要将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一书毁去。此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时期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林自的话,激起了太学博士们的愤慨和强烈反对,在座的数游酢和陈灌最年轻。游酢首先站起来说:“此书所记的是我国历史,不可因人而废。”陈灌说:“此书断不可毁!”林自又说:“依我看,其中有许多观点也不正确,大家可以共同重新编一本。”大家听了,像砸开了锅似的,有的说:“重编这么一部巨著,要多少人力、财力和时间?”有的说:“谁可以胜任如此重任?”议论纷纷。林自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因为《资治通鉴》大家都熟悉,且办事厅摆着有现成的。陈灌忽然想到此书的序为神宗皇帝赵顼所做,所以说:“此书乃先帝所序,岂可毁哉!”游酢马上附和道:“既是先帝所序,岂敢毁之?”林自听了大吃一惊,不过他狡辩地问道:“此果真为先帝所亲自做序?”陈灌反问道:“难道不是吗?”林自又道:“是先帝幼时所作吧?”陈灌申辩道:“天子之学,岂有长幼之别?”游酢追问一句:“林大人,不至于连先帝也要怀疑与追究吧?”此话力鼎千钧,林自吓得额头沁出冷汗,只好推脱道:“今日暂且讨论到此。”便溜了。游酢和陈灌发出哈哈大笑。一位年长的博士说:“你们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老夫真替你们捏一把冷汗呢。”游酢笑着说:“老前辈,你就放心吧,料他不敢面陈圣上。” 林自回去向章惇、蔡京等汇报事情的经过和陈灌、游酢等所为,蔡京说道:“没有想到他们抓住先帝所序相抵触,我们不及考虑到这一点。”章惇说道:“此事到此为止,万一捅到皇上那里,皇上知道了反而怪罪我们。” 就这样,《资治通鉴》终于保住了。 当时,福建的同乡在朝廷当官的很多,游酢除了经常和陈灌、陈师锡在一起,偶尔也有与其他同乡来往,如上官均、孙大廉和余深。 一晚,孙大廉和余深来邀游酢去州桥散步。这京城饮食极为丰富,单州桥一带一年四季就有各种各样的食品。时正夏季,众人来到王楼前酒家坐下,孙大廉点了三碗麻腐鸡皮、麻饮细粉和一盘鸭头,一壶酒,边吃边聊天。孙大廉讲道:“我们福建有好几个老乡在朝为官,如蔡京兄弟、陈灌、叶祖洽、上官均等。这些人都在朝廷中,将来谁更有前途?”余深道:“我以为元长(蔡京),他最善于亲近人,才学又好。”游酢听了,说道:“按人品,我最喜欢陈灌,他为人正直,才学不在元长之下。”余深道:“陈灌固然有才,可惜锋芒太露。比如《资治通鉴》的事情,他就当面得罪了林自。”游酢见提到这一件事情,说道:“那天我和陈灌站在一边,我觉得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讲理,不能顾谁的面子。”孙大廉见二人有分歧,说:“游酢兄,我们皆为福建人,何必相互抬杠子,大家共坐在一条船上,理当风雨同舟,万一有个事情也好相互照应嘛。”游酢不语,余深见情转移话题说:“我们不谈这些,谈点大家都高兴的话吧。”于是,游、余两人听了都笑一笑,三人谈论起朝中的近期听闻,玩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家。
   六月,第六个儿子出生了。游酢见孩子长得胖乎乎的,又清秀,好不欢喜,给取了个名字叫捄。 却说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岭南那时为蛮荒之地,瘴气盛行,语言殊异,以前朝廷大臣尚无人被贬到这么远,此时苏轼已经五十七岁。苏轼在惠州尽管生活过得很清苦,可是他很豁达乐观,曾经创作了不少的诗,如:“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等,不加细表。
   人心惶惶中,一个多事的夏季终于熬了过去。转眼间,人们迎来了秋天。
   一日,游酢闻学友吕大临去世的噩耗,不胜悲伤,前往吊唁。 吕大临,生前看轻功名不应举,以家门恩荫入官,自说:“不敢掩祖宗之德也。”是位学者、考古家、金石家,著有《克己铭》等。范祖禹学士推荐他“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充讲官”,可惜,他未及被朝廷重用而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七岁。因为,吕大临的哥哥大防已经被章惇贬谪安州,某些人有所顾忌不敢前往吊唁,游酢也深知此种状况,但是想到自己与吕大临不仅是同窗,而且情同手足,情义为重,不怕章惇等怎样,毅然前往。 游酢归来,伤心不已。正是:“京兆生才子,濂洛两高徒。智慧超人远,文行独自如。游云曾共聚,飞雁忽成孤。梦里同君语,醒然泪眼糊。” 朝廷又传出一连串消息:那章惇又要荐用吕惠卿。赵煦下诏命吕惠卿为大名府知府,章惇认为吕惠卿很有才干,当个大名府知府不怎么样。朝廷大多人对吕惠卿的人品早就唾骂不已。可是,章惇却与吕惠卿关系密切,认为吕惠卿可以重用,调到朝廷担任要职。监察御史常安民上言:“北都重镇(大名府),惠卿且未足胜任,试思惠卿由王安石荐引,后竟背了安石,待友如此,事君可知。今已颁诏命,他必过阙请对,入见陛下,臣料他将泣述先帝,感动陛下,希望留京了。”赵煦也似信非信。等吕惠卿到京城,皇帝请他当面谈话。吕惠卿果然重提先帝神宗的事,哭泣着要求留在京城。赵煦见了,神色严肃不答理他。吕惠卿只好辞退,出京都赴任。章惇听说这件事,心里暗恨常安民。可巧,常安民接连数次上奏弹劾蔡京、张商英,奏疏的末尾竟然斥责章惇专横跋扈、结党营私,请求皇上收回朝廷的大权,抑制权奸。章惇因此对常安民怀恨更厉害,暗地里促使他的亲信对安民进说道:“君本以文学闻名,奈何好谈人短,甘心结怨?能稍自安静,当以高位相报。”常安民是个刚直的人,听了正色呵斥来人,傲骨凛凛说道:“你是为当权者做说客么?麻烦你回去传话,安民只知道忠君,不知道献媚于宰相。”章惇原来不想马上排挤安民,留些余地,有意笼络他,偏偏遇上安民一味强硬,叫章惇如何相容?于是,章惇遂唆使御史董敦逸,弹斥安民,说他与苏轼兄弟素来同党,结果常安民被谪到滁州,当个“监酒税”的小官。门下侍郎安焘上书解救安民,毫不见效,反被章惇所谗而出知郑州。蔡卞重修《神宗实录》,力翻前案,前史官范祖禹及赵彦若、黄庭坚等,都因此被诋毁、诬蔑而降官,各贬为永州、澧州、黔州边远的地方去。因为,吕大防曾经监修《神宗实录》也被牵连,移至安州居住。范纯仁请求释还吕大防,大忤章惇,纯仁也被贬,出知随州。章惇心中怀念蔡确,惜他已死,嘱咐蔡确的儿子蔡渭到朝廷诉冤,皇帝便追复蔡确的官衔,并赠给“太师”,还给予“忠怀”的谥号。章惇一面与蔡京定计,既勾通宦官,又暗中勾结皇帝的妃子刘婕妤为内援,逐渐将忠臣们排出朝廷外去。 章惇、蔡京再次合伙讨论如何排挤元祐党人的问题,商量后决定将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几位原来朝廷的重臣都贬到江南各地去当地方官。 章惇问道:“陈灌和游酢等怎么办?”蔡京说:“陈灌是个不知趣的人,游酢是范纯仁的门人,他们既然都不入群,而且前一段一起反对废去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让他们到地方去省心。”章惇听蔡京这么一讲,于是说:“那好,就让他们分开。陈灌性直,没有山头,此人可留。”蔡京知道陈灌原本是章惇所启用的人,章惇有点舍不得,自己地位不高还要利用章惇才能往上爬,暂时不便得罪章惇,所以笑着说:“你不就是一座大山。’章惇听了也笑了笑。蔡京应道:“好吧,章公,陈灌留下。” 晚上,章府里灯火亮着。章惇在案前处理文件,想到白天蔡京对陈灌和游酢去留问题的看法,明白蔡京跟范纯仁的儿子有宿怨,心里恨透范纯仁和他所用的人,言下之意是游酢不可留。章惇又想到,游酢是程门弟子,范纯仁的人,可是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况且他是自己的同乡,不可听蔡京的;不过先安排他到地方当官以后再看着办。安排他去哪里呢?他坐下来重新浏览了一遍地方官员的名册,发现山东的齐州尚缺一名签判。对!就让他去那里。 第二天,章惇召见了游酢。章惇说:“游大人,老夫早有所闻你的才学好,人品不错,在朝中当个博士终究不是出路。我想安排你去齐州任签判。这个官职虽然不高,可是相当于朝廷的钦差,权力还是有的。到地方去锻炼几年吧,将来有机会可以升迁。”游酢答道:“谢谢宰相大人的栽培!”章惇讲:“不用客气,你我说来是老乡。老夫能够做到的一定会尽力。你回去准备两三天再动身吧。”游酢又说了声“谢谢!”退出宰相办公的场所。
   游酢虽然只是一个太学博士,因为系范纯仁所举荐,被列入在贬的名单,被调到齐州任签判厅公事。
   临行前的一个夜晚,月儿当空,湛蓝的天幕漂浮着一些暗淡的云彩,风儿很轻。 陈灌来到游酢的住处。这是一条小街的南面,附近大都是居民,只有少数新进朝廷的官员在这里临时租用。他敲了敲门,听见里面喊:“谁啊?” “你老爹呀。” 游酢知道是陈灌,说道:“门没有关,进来吧。” 陈灌跨进门,问道:“近来你读哪些书?”游酢答道:“怎么说呢,什么书都读。不过,《易经》和《史记》较常读。”应着起身,招呼道:“坐。”陈灌坐下后,又问道:“常占卜吗?”游酢答道:“子曰‘不占而已矣’没有什么事情,动它干啥。我看它,大多领会它的义理而已。”陈灌问道:“此话怎么讲?”游酢说道:“大凡世间的一切都在理中,天文、地理、人心皆可从易学中得到启示,人的修养关键在治心养气,易经所讲也不外是一个理字,阴阳调和而已。”陈灌道:“游酢啊,游酢。看来,你的思想太杂了,儒学、理学、禅学都搅在一起。”游酢问道:“是吗,这有什么不好?你还是邵康节大师的弟子,居士呢。五十步笑百步吧。”陈灌道:“看来,你这个程门弟子是想自创门派。”游酢说:“哪里,你看我有这个能耐吗?”陈灌说:“到外面走走。”游酢应道:“好吧。”两人便起身走出房门。
   街上月光如水,行人来来往往,也有人拉车,两人并肩悠然地散步。 陈灌讲:“你也太急吧,过几天再动身不迟。”游酢应道:“既然已经被逐,多留一天有啥意思。”陈灌叹口气,说:“我也泥菩萨过河,可是不到那一天总要跟他们斗到底。蔡京此人不可交,表面对我们一口一句老乡,想利用我们;临到大事关头,却六亲不认。这个家伙奸臣一个,阴险又毒辣。”游酢生性温厚,也不说什么,只道:“君所言正是,人心隔肚皮,但由命也。今后记取便是。”陈灌说:“定夫兄,心胸放开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前面小店吃点东西怎么样?”游酢答道:“不、不,今夜多好的良宵,好风如水,好月如银。躲在小店多可惜,咱们走一走。”于是,两人往前行,向西拐了个大弯来到小河边,在一棵古樟树下停步。
   河水映着银鳞波光,月儿在水中晃荡,晚风轻拂,岸边垂柳依依。 游酢触景生情地发出感叹道:“清风无价,明月有情,更有沉沉流水,多么富有诗情画意。”陈灌说:“古人说诗人多情,可惜大宋朝廷只知游兄博士学者而已,却没有几个知道才情双绝。”游酢说:“了翁兄不也有不少佳作。”陈灌应道:“我那些东西不足道。岂敢班门弄斧?”游酢叹道:“了翁兄太谦虚了吧。”陈灌转移话题,叹道:“唉!想不到章惇和蔡京一样,皆令人闻之毛骨悚然。”游酢说:“这就叫日久见人心。当初,蔡京举荐你,你不来;后来章惇举荐你,你来了。可是,你又不完全听他的,怎么能够不排挤你?”陈灌连忙说:“现在,我终于看透了权贵们的用心。可惜,你要出京了,我身边少了一个知己。”游酢听了哈哈大笑:“没啥。人生聚散都是缘。你只要心中有我就行。”夜深了,他们才悠悠归去。 游酢明白:判官是一个闲职,没有具体的事情,因此决定乘此机会带着家人回老家建阳一趟。游酢到齐州情况如何?请看下面几回。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苏辙
相关人物
赵煦
相关人物
章惇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吕公著
相关人物
蔡京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陈灌
相关人物
周邦彦
相关人物
刘婕妤
相关人物
吕大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