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严治学诲人不倦重身教律己从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86
颗粒名称: 第四十六回 严治学诲人不倦重身教律己从严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6
页码: 299-30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四十六回严治学诲人不倦重身教律己从严情况。
关键词: 学生 教授 教学

内容

话说朝廷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生员有统一的规定:一般的县学生员三、四十名,州学生员七八十名,府学生员百来名。颖昌府虽然是个大府,可是生员也只有一百二、三十名,分三四个班级。学校的教材都是《论语》、《孟子》、《左传》、《春秋》等典籍。 颖昌府学员来自七县,生员百来号,府学教授也多,因此工作并不很忙,除了一定的时间去给生员授课,大多时间可以自己安排。 因为府学讲学的主要内容无非是《诗经》、《易经》、《礼记》、《春秋》等与朝廷科考规定一致的书籍。开学前夕,府学教授对任课进行了分工。游酢被安排上《论语》。他开始专心地备课。《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全书按照章节编排。一般的教授,是按照一章章上下去。可是,游酢发现《论语》每一章并不是一个专题,往往一章里夹杂着不同的内容,于是在备课时将《论语》分门别类来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可是,《论语》共有二十章,约五百则语录,进行分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半个月后,《论语》分类完成了,游酢看着新编的讲稿,舒了一口气,身心觉得格外轻松。 一般的学校里教师都是采用讲授法。颖昌府府学中,其他教授也是这样。游酢是从程门出来的。他的教学传承程门的方法,上课先由教师提出所上的课题,进行一番简单的讲解,接着由学生们自由发言、讨论。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说对说错都无所谓。因此,课堂上气氛很活跃。个别的教授听游酢所教班级每一节课都声音嘈杂,觉得烦躁,认为游酢课堂教学组织不好,私下里说闲话。山长知道了,对那个教授说:“教书,像做道士一样各自有唱法。俗话说‘一本十教’,他那种教学方法没有相当强的把握是做不到的,不但教材要熟悉,而且对学生也要十分熟悉,还要有相当的应变能力。不信,你去试试。至于教学的效果,你也可以私下去他的班级调查一下就明白了。”那个教授听了将信将疑,私下一问学生,学生们都回答道:“游教授讲的课,我们听得明白,他让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问题,使我们真正明白了许多事情,也增长了见识和胆量……”那个教授终于心服口服了。 按照专题来教学,这是游酢的一个创举。可是,有的教授又说闲话了:“圣人的书怎么可以随便拆来拆去?是对圣人的亵渎。”事情反映到知府范纯仁那里。范纯仁没有想到游酢会这样做,觉得有一点意外,但是他很快明白了游酢做法的好处,肯定地对来反映的人说:“圣人的书是圣人所写,非圣人所编。游教授的做法,无非也是让学生们对圣人的语言进行分类,使之条理化,学生容易记忆,有他的道理。”说闲话的人本来对范纯仁很敬仰,听他都肯定、赞同,就不再多嘴了。 在平常的教学中,游酢将程门的理学思想融入讲学内容里。他在“学而时习之”教学的讲稿中写道:“理也,义也,人心之所同然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新所同然者而已。学而时习之,则心之所同然者得矣,此其所以说也。故曰理义之说我心,犹之说我口。今试以我平居之学验之,若时习于礼,则外貌斯须不庄不敬;时习于乐,则中心无斯须不和不美。无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无自而入,而本心之敬得矣;无斯须不和不美,则鄙诈无自而入,而本心之敬得矣。时习之则时有得矣,时有得矣,其为悦可胜计哉……”
   游酢平时除了做学问,经常到府学讲学,为生员们解惑,有问必答。
   一日下午讲完课,游酢与学生们一起闲谈。
   有人问:“文与道,何以一统?” 游酢答道:“文章乃人心之言表,道正身正,其文章价值固然;心不正,文虽美而道不明。故古人重文道一统者,欲以正道教化天下也。”
   有的问:“读书除了《四书》、《五经》,还要读哪些书?” 游酢答道:“自隋唐以来,天下所考,策论为主,秦汉文章理当最为重要,倘若不明此道,则难以登梯。知欲先专而后博。天底下书尽可博览,知多见广,精思赅言。”
   有的问:“平时以《四书》、《五经》为主,考试时以文章为主,二者如何解决?” 游酢答道:“义理藏于经书,熟读为下笔思想;古今文章以事理为主脑,欲使血肉丰赡,还须因时事而赋文。不识时务,其文立意不高,见识不广,议论亦不可深入。”
   有的问:“什么书籍对做文章用处更直接?” 游酢答道:“学,潜移默化也,古来岂有直接之事情。大抵做文章,在于广见博闻,又需独有己见,善于化古为今,化零为整,出神入化也。《南华经》、《孟子》、《战国策》及秦汉以来议论文章等皆用处多多,熟读此类,能知变通,勤勉不已,则文章无不熟手。”
   有的问:“人以为诗乃游戏之技,学之无益。” 游酢答道:“如此见识,不是真正明白学习真谛的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又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以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圣人的见识,圣人的言论。足不出户,怎么知道天地广大?井中之蛙,将几寸的水当作大海。以我所见,学诗不但有益,而且有大用。”
   又有人问:“先生做文章有无方法、技巧?” 游酢答道:“文无定法,因人而异。所谓方法、技巧当从古今贤人中领会,自身勤练,不经百练,何从知法?” 因为,游酢喜爱学生,经常接近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一次,几位府学教授到范纯仁处,闲谈时议论道:“游定夫与学生最亲近,经常一起,亦师亦友。” 游酢不同的一系列做法,使个别同事们对他心存芥蒂,觉得他是怪人一个。但是,游酢为人随和,对人一视同仁,教学又十分的认真。一段时间后,那些同事,也乐意接近他,成为他的好朋友。
   一天傍晚,游酢同陈师道等上街散步。 陈师道问道:“虽然程门闻名天下,我不曾去过,可是见到了你。能够说说那里所学吗?”游酢答道:“可以。程门所学,所得无非一个理字。天地间,理无处不在。诸位试想而知,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对关系也好,仁、义、礼、智、信、孝、悌、勇诸方面修养也好,都是讲一个理字。因此,人们才会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又有一人问道:“你的先生有什么精美的语录?”游酢答道:“有。我天资愚笨,只是记得一部分。”同事听了,叹道:“我明白了,有其师必有其徒的道理。难怪,你能够这么有修养。” 走在富有汉魏风情的古城中,穿过繁闹的市区中心,游酢联想起曹丞相府等三国遗迹遗址,由历史的变迁,深感人生的渺小,同时也觉得男人一生的责任多么重大:不但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有着承担维护社会安定、劳动创造使社会发展、繁荣的责任。
   秋香因为丈夫出外做生意,知道夫人忙不过来,于是来到游酢的家帮忙做家务。 一天晚饭后,游酢一家人坐着休息。吕氏抱着一岁的游损在喂奶,秋香在厨房里洗刷碗筷、瓢、盆,游酢怀里抱着三岁的游拂。游撝和游拟两个孩子又缠着游酢:“爸爸,再讲个故事给我们听听。”游酢点头说道:“好吧。”于是讲述了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遇到项橐的故事。游拟听了说道:“这故事好听。可是,那小孩只不过玩家家而已,孔子和他的学生不会把车直接开过去。”游撝却说道:“人要讲道理。孔夫子如果直接把车开过去,那还叫圣人吗?”游酢听了,评价道:“撝儿讲得对,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你们兄弟都要记住,将来长大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理。爸爸年轻的时候跑到北方来求学拜师,学得就是一个理字呢。人呀,要讲天理、情理、道理,才能立得正,站得稳,能够赢得天下人的敬重。”游拟听了说:“爸爸,我明白了,一定记住你讲的道理。”游酢抚摩着游拟的头,说道:“你能够知错就改,懂得道理,好!这才像我的儿子。”父子三人说说笑笑了一番,吕氏见他们亲热的劲儿,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儿,你们睡觉去,明天早一点起来读书。”两兄弟应一句:“知道了。”进屋去睡觉,游酢继续在灯下看书。
   范纯仁为朝廷重臣,门生和故旧多。游酢在那里,还认识了范纯仁最得意门生李之仪等。 一日,游酢到州府东北的宿县巡视督学。知县深知游酢底细:当过知县、朝廷的博士,现在又是知府身边的红人,因此一见面便十分恭敬,以“大人”相称。下午,知县说:“游大人,去城南射鹿台走走怎么样?”游酢答道:“好啊。”于是,知县以及县学教授一起前去。到了那儿一看,只是一个土台子,高约十米,占地却有二十多亩。游酢答道:“这台有何典故?”知县是个聪明人,推了一把身边的教授,那教授明白了用意,说道:“学生略有所闻,姑且说说看,不当之处,请游大人赐教。”游酢道:“别客气,说吧。”那教授讲道:“传说秦末时陈涉在这里设台揭竿而起,见一只鹿跑来,说‘我若有王位,这箭就能将鹿射死!’说罢,弓开弦响,一箭正射在鹿身上,鹿负伤逃走,死在一个空湖里。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射鹿台’。”游酢听了拍掌,道:“说得好。”另一个教授插话道:“这也是三国时曹操围猎‘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处。”知县忙说道:“好啦,这些其实游大人都懂,他是在考考你们。”游酢说道:“不、不,我哪懂得许多,地方的掌故还是当地人士熟悉。今天算是学习了,获益匪浅呀。”知县听了,说道:“游大人真是虚怀若谷啊。”教授们也连连颔首称道。 几个月后,游酢听说禹州不但是华夏第一都所在地,而且那儿钧台钧窑瓷器闻名全国。班上正好有几个禹州来的学生,他打算去一趟禹州,于是便和禹州的学生联系。学生听说教授要去自己的家乡,高兴得很。
   端阳节过后一个周末,游酢跟着学生去禹州。 来到禹州三峰山东麓的钧台,一个学生喊道:“先生,前面便是传说中的禹台了。”游酢抬眼望去,一个高高的土堆,四周一片荒草。但是,他知道这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许地,夏启建都于夏邑,史书上记载:“大飨诸侯于钧台”。他怀着一颗虔敬的心瞻仰了一会,对学生们说道:“作为华夏的后裔,我们任何的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学生们齐声回答道:“我等终身铭记。” 在学生的引路下,众人来到了钧窑。钧窑始于唐朝,到了宋朝已经相当发达。走进窑坪,但见好一片窑群,有几座双火膛窑炉,也有倒焰窑,坪前陈放着瓷坯,有刚刚出窑不久的瓷器,还有堆放着的杂色的木材燃料。窑工正在忙碌着,有的在牵着牛踏泥,有的在做瓷器的胚胎,有的烧火,有的搬运瓷坯,有的在运瓷器。他们来到瓷器厂,游酢走近一看,师傅们在忙着给瓷器上釉,产品大多是碗、碟,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红、海棠红、葡萄紫等各种色彩;纹路主要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兔丝缕等,可谓五彩斑斓。他拿起一个彩瓷碗仔细端详一番,那碗造型端庄,古朴而典雅,胎质细腻,质地坚硬,釉色莹润,色彩艳丽。他又用手指轻轻一弹,声音清脆,接着,他又捏起一个白玉般的碟子,举起往太阳下一照,竟然透明得没有任何的杂色,于是喝彩道:“好瓷!”一个年老的师傅闻声走过来,问道:“贵客从何方来?”游酢忙拱手道:“大伯好,鄙人来自颖昌。”一个学生插嘴道:“这是府学的游教授。”老师傅听了,称赞道:“原来是教授,难怪,刚才听他一声‘好瓷’,我便知道是个识货的贵人。游大人,恕草民有眼不识泰山。”游酢回答道:“哪里哪里,老伯言重了,人无贵贱之分,烧瓷也好,教书也好,都是社会的需要。”老师傅说:“不是老夫夸海口,我在这里四、五十年了,这里的瓷器越烧越好。四面八方都有人买,经常供应不上。”游酢说道:“果然名不虚传,今天眼见了才真切知道这里的瓷器很有特色。”……交谈了一会,游酢说:“老师傅,谢谢你为我讲了这些。我还要到学生家走走,有空时到颖昌找我坐坐。”老师傅说:“好吧。送几只碗、碟给你做个留念。”游酢答道:“谢谢老师傅,我家已经买有了。” 告辞了老人,在前往学生的家的路上,一个学生问道:“老人要送碗、碟给先生,为什么不要?”游酢回答道:“读过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吧?窑工比农民锄禾还辛苦呢。一个碗碟,何止千万滴汗珠。”学生听了沉默许久。又走了一段路,一个学生介绍说:“我们这里的窑,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爷,凡有窑的人家这一天都要烧香,祈求火神爷保护窑炉安全,窑工安全,能烧制出好瓷。”游酢听了回答:“有这回事情?”另一个学生说道:“有。我们这里从来都这样。”游酢说道:“这说明了人心都一样,希望能够有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说明了好生活来之不易。”
   学生们听了,心里感受到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一日晚间,游酢又到范纯仁府上过访。范纯仁见了说道:“游大人来得正好。”游酢问:“恩相什么事情?”范纯仁说:“今天处理个案件,有一点蹊跷。”
   欲知事情如何蹊跷?下回自有答案。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范纯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