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春堤上交谈国事学府中重逢故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85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五回 春堤上交谈国事学府中重逢故人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4
页码: 295-29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四十五回春堤上交谈国事学府中重逢故人情况。
关键词: 学府 重逢 故人

内容

元祐五年初春。颖昌府周围人们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里。府城外,河水沿岸,杨柳泛绿,莺啼燕语,船只上下穿梭往来。远近的群山像刚被织女洗涤过的青、绿被单,从天空上悬挂下来,倒映在河中,真的让人们分不清楚是天绿,还是山绿、水绿? 这是一个很清新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不久,那光芒还有一点柔和。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人和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在堤岸上边走边闲谈着。老人是不久前出任颖昌府知府的范纯仁,中年人是游酢。范纯仁在说着什么,游酢边听边想着这座城市和自己到这里的使命。 范纯仁文武双全,曾经在陕西带兵打战,人称“胸罗百万兵”,与韩琦二人并名疆场,西夏国人闻而畏之。他为人宽厚仁慈,善于结交朋友,而且多才多艺,琴、棋、书法都有造诣,因此跟他接近的人很多。可是,他是个做事十分负责的人,调任颖昌府知府后,觉得自己责任重大。颖昌在全国是一个大府,管辖七县,人口六万余,想促进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必须有一批学问高的好教授。因此决定招聘一些府学教授。他在跟游酢交谈的,便是自己对颖昌府今后发展的想法。
   大约到了晨饭的时间,他们才悠悠地返回府中。
   到府衙前,范纯仁说:“离朝廷规定的开印时间还有几天,晚间有空来陪我聊天。”游酢应道:“在下遵命。” 晚间,游酢去知府范纯仁家,范纯仁非常高兴,说:“欢迎欢迎,坐。”闲谈了半个多时辰,游酢讲:“听说大人在象棋方面是国手,今晚来到这里,想请大人指教一下棋艺。”,范纯仁应道:“老夫很久不曾下棋了。好啊,来玩几盘。”说着起身去拿了象棋出来放在桌上,于是两人摆棋子。他的棋风稳健,用兵如神,能够做到攻守自如,游酢哪里是他的对手,只有招架的功夫,可是从中获得了很大启发。 第二天夜间,两人对弈时,范纯仁问道:“时下,新法执行不了,旧法也不好操作,依君之见如何是好?”游酢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也。”范纯仁说道:“君之所言甚是。对于新法,君有何高见?”游酢讲:“凡事俱有利弊两面,王相公实行新法,固有其理;苏轼之见,亦有其理。”范纯仁听了,问道:“君何以如此矛盾之谈?”游酢笑了笑,说道:“恩相熟知朝中情况,目前官员近两万,州县不倍于前,而官员五六倍于旧,此项开支多大?二则,兵员一百余万,军饷要占朝廷收入的五分之四;其三,递年输给契丹与党项巨额贡资;四则,宫廷耗资奢侈。光此四项,足使国库迭年亏空,无法弥补,民不堪重负。再加上辽和西夏两股势力虎视眈眈,不时进逼,战事频繁,外患内忧,不改可乎?精兵简政,强兵富国,此诚为当务之急、救国之策。然,前王(安石)相公性急,谋虑未全,猛火相攻,痼疾反而愈加难治;苏轼之论,理在可行者留之,亦见其有见地。是为两者皆有其理之说。不知愚见如何,请恩相赐教。”范纯仁点头说道:“闻君所言,我茅塞顿开。依君之见,当从何先为是?”游酢讲:“在下无知,以为首当吏治。官员乃朝廷梁柱,梁柱不正,大厦焉不倾覆乎?梁柱正,大厦直,万事可一一理顺。”范纯仁谈道:“斯诚为至理之言。只是朝中党派纷争甚乱,圣上主意不定,又无一权臣可镇定全局。”游酢讲:“此为病根所在,则非某能言也。”范纯仁笑着说:“君真乃我朝国士也。” 他们边谈边下棋,两个时辰后,游酢觉得时间已经不早,起身告辞离开。
   几天晚间,两人在下棋中交谈了许多的事情,关系密切了起来。 元宵节的第二天晚上,游酢又去范纯仁府上,范纯仁讲道:“今天听说程颐大人的父亲于十三日去世,朝中的潞国公文彦博、韩缜等发起向朝廷上书,请赐给程老太爷名誉,也派人来请我联名上书。”游酢听了,吃惊说道:“哦!程老太爷去世了,那我明天得去洛阳一趟。”范纯仁说:“那好,我们明天一块走。” 第二天,他们两人骑马赶往洛阳。 程珦在西京国子监公舍寿终正寝,享寿八十五岁。程珦的儿子程颢、程颐都是当朝的名士,人缘极广,有朝廷中的大臣,有众多的程门弟子,程颐在西京国子监任过教授、时下又任监守(校长),程珦自己也有同僚和下属,而且有社会各界的人士。洛阳城中的老百姓认为程老太爷高寿,不少的人都想来讨一分吉利,因此前来参加吊唁的达数千人。程颐的身体颇健,附近的弟子闻讯无不赶来帮忙,所以能够从容应付。游酢赶到,立刻参加到帮忙料理后事的人群中去了。
   几天后,游酢返回颖昌上班。
   陈师道也刚刚调来颖州当教授。两人一见面异口同声地说道:“哈哈,下棋!” 陈师道学问深,能诗善文,以诗著名,性格温和,为人乐观。这次复职,调颍州教授,依然乐观无比。他与同事关系融洽,时常一起交谈,也有跟朋友下棋,其诗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时开?”(《绝句》)可见他的生活丰富性和为人的热情。 晚饭后,游酢想看看这个自己过去在程门求学时的故地有什么变化,便去约陈师道到街上走走。颖昌府所在的府城,由于地处中原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这时已经变成全国一个较繁华的城市。城内街衢纵横,小巷胡同随处可见,街道宽阔,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虽然已是夜间,街上依然游人往来不绝。沿街除了酒家、饮食店门口,不时有女子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游客,店铺内吆喝声此起彼伏,单单那像从天上散落的星星一样多的夜宵摊点,人气就旺得很,顾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老板和跑堂的伙计忙得脚打后脑勺,时闻叫声:“客官请里面坐”、“青葱刀面两碗——”、“好咧,颖河酒一瓶。” 游酢问道:“无己兄,你于诗上很有造诣,定有不少高见,请赐教。”陈师道回答说:“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游酢说道:“真是文如其人也。无己兄之《除夜对酒赠少章》诗颇有杜甫之风,‘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写得多么深刻。但《放歌行》却写得风流蕴藉。”陈师道答道:“那是偶尔为之。”游酢说道:“是的,诗文与人的历练关系甚大。但山谷先生所将求的无一处无来历,却值得商磋。”陈师道问道:“此言何指?”游酢说:“山谷先生所求,于杜甫可也,太白之诗天马行空,则无来历可索。故,诗歌有虚实二路,因人而异。”陈师道说:“此言固有理,山谷先生只是自家所求,亦不强人。”游酢听了知道不便再谈论诗道,转而谈起了禅学。 他们边走边交谈,没有进酒店,也没有去观看店铺的物品。游酢只是细细地回忆过去在这里生活的时光和十多年来自己人生程途的变化。是的,自己作为程门弟子之一,难忘程颐先生的知遇之恩、程颢先生敦敦的教诲和学友们的深厚情谊。但是,自己也因为程门弟子的缘故,被变相地驱逐出京,幸好遇到了范纯仁大人,才来到这里。今后的前途会是如何不得而知。陈师道也在回忆自己这些年来坎坷的经历,想到:要是自己的恩师曾巩大人还健在多好,可惜他已经作古了,自己的仕途才这么艰难,还好有孙觉、苏轼、梁焘等前辈的扶持。 夜间,游酢回到住处,见到在将乐守孝的杨时寄来一封信,禁不住想起了好友杨时。杨时述说了自己在家的寂寞、孤单和学无切磋之友的烦恼等。看完来信,游酢深为同情杨时处境,感叹道:“是啊,官场不好混。自己目前还算侥幸,说不定那一天也要经历这些,甚至可能更惨!”想起昔日与杨时在颖昌程门下求学时一起相处的日子,于是胸中涌起了诗情,坐下来铺开纸墨,写什么给他呢?还是写写自己对他的思念,安慰他罢,用草书书写了《颖昌寄友中立二首》: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
  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其二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
  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疏。
   第二天,他派人到驿站将信寄出。 一天,他回忆起昔日在扶沟的生活,想到当年认识的春梅,心中觉得应当去看望她一下。可是,转念一想:不知她嫁到哪里,自己怎么好去询问呢。再说,自己如果去寻找她,也许会引起人们的误会甚至可能引来非议。这件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游酢在颖昌教学情况,请看下章。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范纯仁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程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