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吕大临谈论古董游定夫视察滩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82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二回 吕大临谈论古董游定夫视察滩区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5
页码: 279-28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四十二回吕大临谈论古董游定夫视察滩区情况。
关键词: 吕大临 谈论 古董

内容

次日,三人用过早饭,乘了一马车前往洛阳城。 程颐先生见三位来访,非常热情。他虽然已经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可是红光满面,精神很佳。他询问完弟子近期的情况后,三句不离本行,讲起了理学,谈风甚健,说话声音响亮,一字一句如豆落铜盘。三个在座的学生默默地听着,他们都深感精力不如先生的充沛。
   三人起身告别了先生,一起去白马寺。 白马寺在洛阳东郊二十多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6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营建的第一座佛寺。据《魏书》记载,东汉明帝信仰佛教,派人前往天竺取经,用白马驮回,于洛阳建立佛寺,故名白马寺。 白马寺开始是按照天竺的寺院建造的,后来历代几经重修,演变成为中国的建筑形式。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昆卢阁、二僧殿等。 看了白马寺,三人又到洛阳城逛。在洛阳这座古城里,有两种天下驰名的事物:一是牡丹,二是“唐三彩”。其中“唐三彩”是唐朝时出现独具特色的釉陶工艺品,这种陶制品,做工精细,外表均有图纹,多为山水花鸟,亦兼有艺术的书法,加以釉色,看上去雍容华贵,惹人喜爱。洛阳制作的三彩骆驼、马、壶、瓶等工艺品畅行海内外。因为是初春,没有牡丹可看,但是洛阳城古董多,街上到处有古董行,也有人在地摊上卖古董。地摊上陶、瓷、玉、青铜、笔、砚、字、画、钱币、印、珠宝首饰无所不有。大临是一个古董迷,见了古董就不肯走。地摊上不乏好的古董,一吊战国的玻璃珠项链,一幅唐寅的侍女画,一方五代时的侍女玉雕,还有一只西汉的“青玉卧牛”等。大临买了几件,分别叫游酢和谢显道拿着。走了一段路,他们见地摊上有一个东汉人形铜吊灯,大临便不走了,游酢和谢显道只好也停下。众人上前一看,那吊灯造型果然很美,顶上悬着一根链,再下来有三条链,前两条分别挂在人左右胳膊上,后一条挂在人的臀部上,一个男子伏卧着,双手捧着灯盏,头颅昂着,双目向前观望。大临看了非常喜爱,问道:“多少钱?”卖主答道:“十两银子。”大临说:“太贵了!你让一让,五两吧。”卖主不吭声。大临说:“加给一两,卖不卖?不卖,我走了。”卖主见他真的走,便应道:“好,卖给你。”大临笑了,立刻回头,说:“这还差不多。”可是他往自己的口袋掏出钱一看,只剩二两,急忙喊道:“哎,你们俩快回来,借一点给我。”游酢和谢显道同时转回头,游酢问道:“要多少?”大临说:“四两。”游酢一摸口袋,掏出来只二两,谢显道也掏出钱一看,还有三两,大临从他们手中各取了二两,付给卖主,拿起那吊灯,说:“走吧!”游酢和谢显道虽然不是古董迷,同样爱古董,陪着大临走,看他这个摸摸,那个看看,跟卖主道长论短地品评货物的品相、形状、颜色、质地等等以及讲价,长了不少见识。 路上,游酢故装埋怨道:“早知如此,不陪你来,借钱给你,还得帮你做搬运工。”大临反驳道:“陪我来,让你长见识,应当感谢我才对。”谢显道说道:“大临太不讲理了吧。再胡说,我就把手上的瓶、灌放到地上了。”大临慌忙道:“别、别,坏了东西,我可饶不了你。”游酢又开玩笑道:“显道,说不定手上的大多是赝品呢。”大临道:“定夫,你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酸的啊!”游酢和谢显道听了,同时哈哈大笑。
   第二天,吕大临回开封,谢显道回渑池县。
   到了大年二十,这是官府开印上班的日子,游酢开始投入到政务中去。 他询问李开学:“这里主要种什么庄稼,收成如何?”李开学介绍:“这里滩上主要种麦子等,山地上的乡村多种水稻。” 游酢说道:“听说洛阳有一种谷种,品种耐旱、成熟得早,而且产量高,这里可能还更适合。” 李开学答:“好吧。我去操办。” 游酢说:“眼下农业是主要大事,一是春耕在即,须调查家庭实在贫困的户头,没有钱买谷种的,登记造册报上来,县里想些办法先购一些备用,到时发放下去;二是查看询问一下,去年有哪些抛荒的田地,今年一定得种上农作物;第三点非常重要,查问一下哪些稻田断水,缺水,要动员民众开好水源,保证今春能够种上水稻。此三件,实为当前要务。” 李开学应道:“好吧,在下尽力去办好。” 游酢爽朗地呵呵大笑,道:“老兄先回家休息,有事情我会找你。” 首先,他和李开学到较近的滩区走走。 一路看见黄河沿岸窑洞和破落的茅屋,山坡上的牛羊,也有一些田园风光,还有在劳动的人们,听得见有人在放声唱着粗犷浑厚、高亢嘹亮的民歌。 地保听到知县前来,慌忙迎接。这个山乡并不很大,一条百来米长的小街,街上的房屋多木屋,也间杂着不少低矮的茅屋,只有几家杂货店、酒店、小吃店,还有肉铺、铁铺等。街上的行人不多,肉铺前站着、坐着几个人,还有一只黄毛狗。小吃店前挂着“横水卤肉”的招牌,店里坐着三五个穿短衣的人在吃喝。游酢边走边询问一些当地的情况和老百姓的生活,李开学和地保轮流回答着。 黄河以挟带泥沙而称名世界,其含沙量在世界的河流中当数第一。这里是黄河中游河面最宽的地带之一,是黄河边上著名的“滩区”。滩地即河岸两旁的谷底平坦部分,地势低平或微有起伏,枯水时高出水面,洪水时被水淹没,为河流在洪水期间淤积而成。按照洪水浸没的高低,人们分别称为“高滩”、“中滩”、“低滩”三类。河槽中,与两岸不相连接的、露出水面的土地,当地人叫“内滩”。“高滩”也叫“老滩”,它指形成历史较久、轻易不再上水的滩地,这样的滩地不多,与堤外的田地无多大区别。滩区中的可耕地大半集中在“中滩”、“低滩”两类地形。为了耕作的方便,滩区的村庄也大半建在中滩。“低滩”虽然会受到洪水淹没或者冲毁,可是农民绝不放过这样的低滩地,每当深秋水落之际,他们可以逐水抢播。 三人来到这里,站在滩边望去,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长得粗壮、穗头硕大、籽粒饱满的小麦,沉甸甸地弯着在迎风招展。滩地上空,一群群的丹顶鹤盘旋着,水鸟们在低地飞着,这里好像就是它们的世界,显得那么的悠然自得。 李开学和地保不知谈什么话落在后面,游酢只顾大步地往前走。忽然,游酢见到一位老农正在麦地里用锄头排水,上前问道:“大伯,你尊姓大名?”那老农看了游酢一眼,是一个县官,于是回答:“草民还有什么尊、大的,老汉姓木子李,贱名叫双发。”游酢又问道:“李大伯,你们住在这几代了?”李大伯回答说:“不知多少代了,反正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游酢又问道:“李大伯,家里几口人?今年收成怎么样?”李大伯说:“家里有六张嘴,今年收成比去年好了些。”地保怕李双发告他的黑状,赶忙跟了上来,喊道:“双发,你跟县老爷说啥呢?”游酢转过身,对地保讲:“我跟他聊聊天,没有问到你别插嘴,有事自然会叫你。”地保听了,只好站到一边去,李开学跟了上来。那李双发一听是县老爷,忙说:“草民该死,有眼不识泰山,县老爷大人原谅我。”游酢讲:“没有事,我父母也是农民,咱们就当自家人,有什么就聊吧。你们住在二滩,要是洪水来了怕不怕?”李双发听了游酢这么讲,大胆地回答说:“怕?老百姓靠天吃饭。要是没有那大水,我们就饿死了。”游酢好奇地问:“为什么?”李双发答道:“为什么,我说不清子丑寅卯,反正没有大水就种不了粮食。”这时,李开学走到了游酢身边,解释说:“大人有所不知,黄河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发生水灾,给这一片广阔的河滩留下大量的淤泥,露出来的滩地松软,无杂草,墒情好,不缺肥,正当小麦播种的时节,农民们在大水退去后利用淤泥种植小麦,第二年夏季便能够获得大丰收。夏播的作物,除了在老滩与部分中滩上播种大豆之外,大部分中滩地和低滩地种下的都是高秸秆的高粱。到收获时,河水没有退远,人们就划着小船,收割露出水面的高粱穗头。他们还怕没有洪水来和洪水不大呢。”游酢听了,又惊奇地问道:“这又是什么原因?”李开学又解释说:“因为没有洪水来,他们就没得种庄稼,没有吃的,此其一;其二,洪水漫滩时,水势缓慢,水落后留下的是肥沃的淤泥,若是急溜掠过,将好土带走,剩下的尽是荒沙,好地反会变成薄沙地,他们把这种过程概括为‘急沙慢土’。为了防止‘急沙’的形成,农民们在不妨碍防汛行洪的前提下,常常会修建一些护滩的坝。” “哦,原来如此——这滩区的老百姓生活多么艰难呀。”游酢又问道,“他们都住在滩边,人的生命安全呢?” 李开学回答说:“没有事情。他们住的地方叫二滩,一般的洪水是浸不到的,即使会淹没也没有那么快,这里的人们很熟悉黄河的汛情,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传说,一年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洪水来了她一动不动,直到织完了一段布匹才走。” 临走时,游酢握住李双发的手说道:“李大伯,今天见了你很高兴。我还有点事情要走了,今后有什么事情或者困难可以去找我。”李大伯感动地说:“好的。大人你有空常来走走。” 在返回县城的途中,游酢不禁地赞叹道:“这里的人们真是勤劳、勇敢、智慧!让人太佩服了。” 春末夏初,老天下了几场大雨,天气骤然寒凉下来。游酢担心会发洪水给老百姓和庄稼带来影响,整天忧心忡忡。还好,没有暴雨,总算平安地度过了。
   四月,游酢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了。 可是,这正是青黄不接时候,不少百姓因为缺粮食而发愁。他想:“民以食为天”,先安顿了百姓再说。花了几天时间发动地方的乡绅拿出一些粮食救济贫困户,问题得到缓和。游酢忙完了这件事情,才给儿子取了个名字:“拂”,寄信给老家建阳报喜。
   这一年的五月,黄河果然又发洪灾,但是河清县安然地度了过去。 一天傍晚时分,他来到了小亭歇息,但见亭的四周景色宜人。回想到河清县任职以来,治内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心中觉得无比舒畅。于是做了一首《题河清县廨》诗: 小院闲庭长薜萝,鹿来穿径晚经过。
   夕阳消散簿书少,窗里南山明月多。
   他闲着没有事情,心头觉得空空的,正感到无事可以清闲一下,忽然差役报:“老爷,有一封来信。” “拿进来!” 游酢接过信一看,是堂兄游醇寄来的。信中谈及家里一切的情况都还好,并询问道:“弟至河清,风土人情若何?”游酢看罢,立即坐下来给游酢回了一封信。 游酢想起陈灌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从过易学大师邵雍,对易学有很深的研究,同时对佛教也爱好,自号“法严居士”。于是,他写信去请教“先天图”等问题。
   半个多月后,收到了陈灌写的《答杨中立、游定夫书》。 游酢读了陈灌的回复书信,才知道原来杨时与他几乎同时也询问“先天图”,如此巧合实在令游酢不太敢相信。但是,陈灌在《书》中的答复,使游酢对邵雍的易学有了更确切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佩服陈灌对易学的娴熟、精通。 一日,游酢正在伏案办公,忽然一个差役跑进来报告:“大人,有情况。”差役要报的是啥情况?请君看下回。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李开学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