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冒风雪远赴僻境登大堂初审冤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79
颗粒名称: 第三十九回 冒风雪远赴僻境登大堂初审冤情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6
页码: 263-26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三十九回冒风雪远赴僻境登大堂初审冤情情况。
关键词: 冒风雪 远赴 审冤情

内容

黄河已经冰封了,坐不得船,游酢租了一辆马车,携带着家眷从开封出发,逆黄河沿岸而上,前往河南府河清县。这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段,也是最平缓的河段,沿途几百公里看见两岸的黄土山上毛草稀少,平时可见河水浑黄。这是个阴天,天空的云层很低,寒风吹来凉飕飕的。幸好,一家人身上穿得暖和,头上戴着帽子,连脸都裹得紧紧。河面宽约两三里,全是冰,远远看去像一个狭长的水晶宫,白晃晃的清光与山上的积雪相映,越发让人们感觉得寒冷。岸边上可见冰块涌动着,偶尔见到一两只船,有人在船上用木杵敲打冰块。游酢揣测到:他们也许想打些鱼来度饥饿,或者卖些钱来添衣御寒吧,贫穷的人真可怜啦!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沿河两岸的滩区中只能够种植着小麦、玉米、高粱等庄稼,人们大多居住窑洞,只有少量的茅舍。这些黄河边上人们的穷苦景象,令他联想到在京城时每年看见许多黄河边上的人们去乞讨边打竹板边唱的情景,因而产生了改变社会的许多想法而又无法实现的无奈心情。 沿途看见黄河边大多的地方山光秃秃的,草木不生,一眼望去是黄土地,种着的玉米也长不高,庄稼的长势不好,跟山清水秀的江南简直是两重天地。过往的人们衣衫褴褛,脸上蒙着被风沙吹刮所积蓄一层厚厚的古铜色。但是,他们却个个精神抖擞,挺着胸脯走路,嘴上大咧咧地露出刚毅的笑容。游酢想到:这黄河边上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地生活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令人敬佩啊! 途中,游酢又想到:河清古代称孟津,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河龟负图、伏羲画卦的古代传说皆源于此。夏朝时为孟涂氏封国,称作孟地,其地设置一个津口,因此叫孟津。唐朝更名为河清。宋朝沿用原名,隶属河南府。它是黄河入中原的第一个渡口,历史以来是关中与中原人们水陆来往及粮食运输的重要枢纽。因此,宋朝开始派人在那里设立了运漕使。由于那里地处黄河边上,尽管唐玄宗将它改名为河清,想象中河清一定是一个黄河咆哮、巨浪滔天的地方。 进入河清县地界,游酢眼前出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同时看见黄河在这里却是平静得像一个文静的姑娘,有一点惊奇感,与想象中完全两回事。原来,河清是一个多山、多丘陵地带,有‘三山、六陵、一分川’之说。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其中六朝在孟津。因为自从汉朝以来,皇帝、王侯、公卿大多葬于洛阳到河清一带的北邙山上,所以古人有以“生在苏杭,葬在邙山。”为荣,所以北邙山成为全国最大的陵墓群,绵延几百里,有几千座古代的陵墓。河清县范围内陵墓群就有两百里左右,大多是帝王的陵墓。但是,河清毕竟是黄河边,河岸上一片黄色,连周围的树木、房屋的瓦顶都铺着一层厚厚的黄色尘灰。时近傍晚,他看见宽阔的黄河上有许多的候鸟和水禽,夕阳下其中一群群的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在水面悠然地飞翔着、欢叫着。 县衙的驻地在黄河北岸的白波上,游酢到了衙门,原任知县与师爷等忙出来迎接。游酢一看,人长得敦厚,面圆嘴宽,年纪四十开外,那可能是师爷。果然,老知县介绍道:“游大人,这师爷姓李,名开学,洛阳人氏,对这里的情况有点熟悉,有空时可以好好聊一聊。”李开学上前道:“在下见过游大人。”游酢回礼道:“李先生好。今后多仰仗先生赐教。”李开学回答道:“大人如果不嫌,不才愿效犬马之力。”游酢笑呵呵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同舟共济吧。” 县衙的房屋是一座瓦房,周围是居民房屋,大多属于低矮破旧的木屋,也有茅草房,山边和高滩上到处是窑洞式的房屋。一家人搬进县衙的宅院里住下,家眷们见住宅虽然比较简陋、陈旧,可是比京城的宽敞得多,屋里的炕也更大,一见便喜欢上了。游酢笑着问道:“你们喜欢吗?”秋香直抿嘴咯咯地笑个不停,吕氏心里高兴却瞥了他一眼什么也不说。
   当晚,原任知县为游酢接风洗尘。 天黑前,县衙的大小官吏都到齐坐下,知县的边上一张椅子空着,游酢不知所以然,有点纳闷。突然,一个身材不高却很粗壮的五十开外老人走了进来,众人都起身,知县迎上去说:“欢迎梁大人驾临”顺便对身边的游酢介绍:“这位是运漕使梁大人。”游酢拱手说:“晚生游酢拜见梁大人。”那运漕使也拱手回礼道:“原来是游大人,久仰大名,失敬失敬。”知县招呼:“梁大人请上座。”运漕使是个明白人,在这样的场合,新老知县都是主人,自己便坐在边上。河清近洛阳城,席上的菜肴丰盛。大家尽礼数敬了新上任的知县游酢,游酢心知自己虽然为一县之主,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谨慎为好,酒不能多喝,话也不敢多说,回敬了各位一杯。酒过三巡,知县和运漕使聊起朝廷的事情,游酢出于礼节陪坐了一会。
   第二天上午,原任知县交代清楚了事务,下午便回京城礼部报到去了。 这天晚上,游酢叫来了李开学谈话,才知道原任师爷因年迈回乡养老,李开学也是一年前才来此地。游酢询问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之后,思考怎样治理这个县的事情。
   第三天早晨,游酢吃过早饭便和李开学去视察县里的粮库。 县衙和县里的粮库相距不远,走几百步就到了。这是一栋瓦房,长约二十五米,中间四间为仓库,边上一间住看守的库吏。库吏跑出来,李开学介绍:“这是新来的县太爷游大人。”库吏向两位大人问好,游酢问:“库里存放有多少粮食?”库吏回答:“两三万斤。”说完前去打开仓库的大门,游酢进去看了看,没有发现什么,于是交代:“不但要注意防盗、防火,而且管理要勤快,适时进行查看、翻动,做到防潮、防霉、防蛀。”库吏响亮地应道:“是!下人记住了,一定遵照大人的吩咐做好。” 因为朝廷设立的漕运在码头。接着,李开学带着游酢前去拜访运漕使。梁大人住在码头附近,他见了李开学带着游酢来,说:“游大人,你的椅子还没坐热,就来我这里。”游酢回答:“民以食为天,粮食自然最重要,所以在下过来看看。”梁大人夸奖:“新官上任三把火。游大人真是心中有百姓啊。坐,喝几盅茶,老夫再陪你看看。” 约半个多时辰,两人走出门去查看粮库。他们来到了漕运点。 粮仓位于离码头不到一里地的小山上,三人来到小山山腰。这时,游酢注意到这里可以凭眺码头,位置高,四周低,不燥不潮,离码头不远,运输又方便,这样的地点正是适合做粮库。大门上写着“白波仓”三个大字,门口有看守人。进了大门,只见有两栋的瓦房,东西各一栋仓库,长约二十五米,五间,边上有两间分别为卧室和厨房。游酢对运漕使说:“梁大人,你比朝廷的粮库大得多吧。”梁大人答:“常年只有一十二万斤,丰年时可以存放二十万斤。游大人进去查看一下。”游酢回答:“梁大人是朝廷委派来的,在下只是来此见识见识,哪里敢犯上?就免看了吧。”梁大人见他这么讲,说:“中午在这里吃个便饭。”游酢应道:“谢谢梁大人,在下还有公务,下回再说。告辞了。”梁大人客气地讲:“游大人既然眼下公务在身,欢迎以后有机会来好好一叙。”游酢拱手作个揖,与李开学走了。
   下午,游酢又与李开学看县学。 县学在一座大祠堂里。他和李开学到了那儿,见校舍陈旧破落,便交代李开学:“今年一定要进行修缮。”另外,询问在身边的县学教授:“此地考风如何?”教授答道:“还好。”游酢说道:“考试关系到学子的前途,更关系到朝廷的命运,选拔人才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容出现丝毫的纰漏。” 看了县学回来,游酢便布置农业生产——安排相关人员到各个乡村去了解情况。 古代有“秀才不出门,得知天下事”之说,游酢为进士出身,饱读经书,早闻河清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到得此地,自然想好好游览名胜古迹一番。但是,县里事务较忙,一时走不开。 接谢显道来信,知道他已经调任渑池县令。渑池县同属于河南府,与河清相距不过一百余里,从洛阳经新安即到,游酢心想等有空时候再看望他。
   他开始坐下来查看和处理案件。
   因为河清距离洛阳才三十里,游酢去拜访师叔程颐先生。 程颐见游酢前来拜访,非常高兴,两人交谈一番之后,游酢起身辞行。程颐说:“我们这么近,有空经常来坐一坐。”游酢答应:“好!我有空一定会来。” 一天,游酢正坐在衙门看案卷,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鼓声,便放下案卷,击案喊道:“升堂,传击鼓人!” 进来的是一个年纪六旬的老年人,游酢问道:“报上姓名、籍贯、年纪、何处人来。”老人回答道:“草民姓赵,单名二,现年六十三岁,张湾村人。”说罢,哭着跪在地上说道:“青天老爷在上,我有冤情,请为我做主。”游酢听了,说道:“老人家,你且站起来慢慢说明白。”老汉哭诉道:“我家的妻子九年前被当地恶霸毛大富的家人打死,可是他买通验尸的,那验尸的查验尸体时却证明说我妻子是心痛而死。几年来,换了好几任知县,都被他收买。每次上头有大人要来,都派人把我全家看得死死连蚊子都不让出入,叫我有冤不得伸。我一告再告,冤情不但没有得到清洗,而且每一次都被打得全身是伤。”他边哭边解开衣服说:“老爷,您看看。” 游酢听罢,霍地起身走下堂来验看。果然,老人身上到处是伤。见情如此,游酢说:“老人家,您身上但有伤都拿出来看看。”老人把衣服全脱去,胸前和背上伤痕累累。游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天下真有此事,当堂骂道:“天下王法安在!”接着对老人讲:“你把毛家的情况一一说来,我替你做主。” 老人说完情况,游酢听了义愤填膺,拿起签令要抓人,有个差役向堂上直摆手,李开学看见了,叫道:“老爷且慢!”游酢问:“李兄,有何吩咐?”李开学走到游酢身边,俯耳低语几句。游酢听了,对堂下说:“老人家你先回去,待我调查清楚,一定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老人失望地走出县衙,他心里想:这又是一个糊涂官,看来申冤又没有希望了。
   看老人出去,李开学对差役招手道:“过来。”接着对游酢讲:“老爷,咱们后堂说话。” 三人来到后堂分主仆坐下,李开学问差役:“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跟老爷说。”差役讲:“老爷,你有所不知。原来,这毛大富人虽然是商人出身,没有功名,可是当地第一大财主,有七八间店铺和大量的田地;他平时交往的都是当地的乡绅,又供养着一批能舞枪弄棒的打手,还与州府官僚有来往,谁敢惹他?而告状的老汉赵二,一家都是种田的老实人。十多年前,毛大富想贱价买下与自己田邻近的赵二一块荒地做寿地,赵二硬是不依。结果,九年前的一天赵二的妻子经过毛家的地时,便诬陷她要偷毛家的瓜,被毛大富的手下打死。事出之后,毛大富知道人命关天,‘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买通了官府,所以不了了之,拖延至今。前有一任知县刚刚上任,为官也清,赵二上告后,派人将毛大富带来上堂,关押着。可是,没有几天知府亲自下来,将毛大富放了,那知县不久就被免职调离。这件事情,几任下来没有人再敢理睬。再说,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又牵扯到几任官员,有的就在州府,他们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得罪了他们对大人的前程不利呀!” 游酢不是初出茅庐,经过几年的打滚已经略知宦海深浅,听了这一番话,确实觉得这件事情很棘手,于是对差役说:“谢谢,先下去吧。”差役走后,李开学说:“我看,这件案情等查明了再办不迟。”游酢应道:“好吧,这事情先缓一缓再说。”两人又商量了一番别的事情才分手。 这一天夜间,游酢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半夜,仿佛有一个女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哭着向他走来,“申冤啊——申冤啊——”他吓出了一身汗,跃身而起,点着灯一看,什么也没有。他重新又躺下来,想到:十年寒窗为的不是出人头地,而是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自己也不枉费了来世一遭。可是,刚刚到任就遇到这么棘手的问题。看来,官确实不好当啊。但是,这样的冤案不破,与其当个窝囊官还不如不当呢。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天亮起来,他想起昨天和夜里的事情,心情很烦,忽然又想到老人家说的冤情,九年了,要破这个案,打死人的凭据哪儿去找?他又想到:天下的事情,有因必有果,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既然目前一时没有办法解决,那么就慢慢从长计议吧。
   欲知此案结果如何?且待下回再说。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开学
相关人物
毛大富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谢显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