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入海才知水深浅人亡便见世炎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72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三回 入海才知水深浅人亡便见世炎凉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7
页码: 226-23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三十三回入海才知水深浅人亡便见世炎凉情况。
关键词: 入海 才知 深浅

内容

话说程颐家居洛阳,离京城开封才四百余里,按理接了圣旨应当及时赴任。可是,他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人,阅历丰富,且学养很深,不但没有欣然领命前去,而且在二月二十四日上书《辞免馆职状》中写道:“况祖宗时布衣被召者,故事具存,伏望圣慈,令臣入见。所降诰命,不敢当受。”这是司马光和吕公著、王岩叟等没有想到的,高太后和皇帝知道了都不高兴。这事在朝廷传开,群臣议论得沸沸扬扬,有的人认为程颐摆架子,引起了一场议论的风波。在此关键的眉睫,大臣王岩叟上奏道:“希望陛下召见程颐一面,用一番话试询问他治理国家的纲要和方法,陛下极圣明,自然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微臣以为程颐抱有修道养德的时间长久,而潜心积虑的功底也很深,静中阅历天下的义理多,一定会有好的建言,给圣上带来新的见解,这便是微臣所以引进程颐的原因……”司马光和吕公著二人又轮番在高太后和皇帝面前说好话,于是,高太后决定先冷静一段再说。 闰二月,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右司谏”叫王觌,他上书给皇帝说:“八个宰执,奸邪居半,让一两个元老怎么施展抱负!”极力谈论蔡确、章惇、韩缜、张璪等朋邪害正,所上奏章多达数十道。接着,“右谏议大夫”孙觉,“侍御史”刘挚,“左司谏”苏辙,御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又连上奏章劾论蔡确的罪行。皇帝见众多大臣相继弹劾蔡确,乃准奏,免去蔡确的相位,章惇被罢去“知枢密院”官职,分别出知州郡。当下,高太后经过思考斟酌,面请赵煦提拔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公著为“门下侍郎”,李清臣、吕大防为“尚书左右丞”,李常为“户部尚书”,范纯仁为“同知枢密院事”。 三月,太皇太后高氏和赵煦召见程颐入朝当面谈话。那程颐学问渊博.对天下事情又有一定的了解,高太后和皇帝的所问,都对答如流,因此改授程颐为“崇政殿说书”(又称为“侍讲经筵”,是给皇帝讲课的老师),而且命程颐负责修订朝廷的学制。那皇帝是逢单日听老师讲课,双日上朝理事。程颐深感朝廷对自己的信任,每天上下朝出入宫廷,严肃而认真,很少跟人嘻嘻哈哈。他努力工作,连续上了三道札子,论述自己对给皇帝当侍讲的见解和建议。可是,给事中顾临和宫中较年轻的人,却看不惯这么古板的老头子。 一日,游酢在上朝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身材高大、脸长面白、眉目疏朗俊秀,风度儒雅从容,年近四十的大官。游酢正在为眼前这位比自己年长者不知何人纳闷,这时一位官员正好走来,介绍道:“这是开封府知府蔡大人。”游酢一听忙说:“蔡大人,在下有眼不识泰山。晚生游酢拜见。”蔡京一见,笑脸相迎,问道:“免礼,免礼,你可是建州的?”游酢听了心想:他怎么知道我的情况。但是,他立刻回答:“晚生正是。”蔡京拍了一下游酢的肩膀,笑着说:“哎,不知者不足怪,你可是同乡啊,有空到寒舍坐一坐。”游酢应道:“好、好。” 蔡京,字元长,福建兴化府人,熙宁三年进士。他涉足官场已经十多年,伺机往上层钻,尽力拉朋结友,因此表面为人温和。他见到同乡人有亲近感,亦在人情之中。游酢刚刚而立出头,向来喜欢结交朋友,不知深浅,“他乡遇故人”,觉得格外兴奋。但是,游酢知道蔡京是朝廷中的大官,自己地位低,不敢轻易地贸然亲近他。 没有几天,朝廷又发生了一件令游酢吃惊的事情:礼部郎中叶祖洽,见到朝廷恢复旧制,革除新法,再次上书维护新法。叶祖洽是个性急的人,曾经积极参加变法,深受王安石、吕惠卿等器重,又急于为家乡做事情,如:元丰八年托张景贤奏请将其家乡归化改名,赵煦赐名为“泰宁”。因此,朝廷中反对变法的官员对他暗恨之。 一天早朝,当时担任“给事中”的赵君锡出廷奏道:“叶祖洽当年考进士时策论中有‘祖宗多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此系毁谤先帝,理应革除”。当年的考官是苏轼和刘颁两人,他们听了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叶祖洽属于“毁谤先帝”,自己必然受到牵连,于是决定出来主持公道。苏轼先出列说道:“臣以为祖洽当时的策论,可以认为他的议论乖谬,如果说他是毁谤则不可。”刘颁也出列奏道:“微臣以为苏学士所言极是。”接着,“左正言”姚勐又出列,奏说:“祖洽在当地方官员时‘贪鄙无状’……”以贪官的罪名弹劾他。皇帝听了,所以下旨将叶祖洽外放为“广西刑狱”(监管犯人的官职)。
   当退朝时,苏轼和刘颁心上悬着的石块才落下,两人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话说游酢到了京城只是当太学录,在太学上课的教授而已,在朝廷中没有任何的职权,只是属于朝廷的官员行列,可以参政议政;皇帝经常到太学转,又非常器重博士群的人才,这个职位有机会接近皇帝,是皇帝身边的人,不少人由此被提拔为朝廷大臣,所以在太学的人将来升迁的机会很大,颇受人敬重。游酢年纪刚刚三十出头,满朝的人都知道他学问好,与程门兄弟有师生之情,因此对他格外的尊重。游酢的人缘极好,程颐是师叔,朝廷中宰相吕大防的胞兄大忠、弟大钧、吕大临与游酢、邢恕、贾易、朱光庭、刘挚同出程门,又同朝为官;福建在朝廷有同科的进士黄裳、上官均,还有陈师锡等几位老乡。程门时结识的张舜民这时也在朝中任秘阁校理,与游酢时有交往。可是,游酢很谨慎,随和谦逊,对人一视同仁,从来不敢有偏颇。 孙觉因向来与程氏兄弟有交情,又知道游酢是程门高足,本来在颖昌时见面过,经过一段接触,知道游酢淳朴厚道,便乐于亲近。孙觉学识渊博,为人爽朗、风趣,喜欢交友,公余时,便常常来找游酢闲谈,两人甚投机。 一次晚间,孙觉来游酢的住处,两人先是谈论《春秋》。孙觉对《春秋》和《易经》深有研究,他著有《春秋经解》,而且正在撰写《易经解说》一书。游酢对《春秋》和《易经》也很喜欢和熟悉,在谈论《春秋》时,孙觉听了不时频频点头。接着,两人谈起《易经》,孙觉问道:“六十四卦中,你最喜欢哪一卦?”游酢应道:“天火同人。”孙觉又问道:“是何道理,说来听听。”游酢说道:“同人卦,乾上离下,配合得当。乾,天也,在上象征刚健;离,火也,象征光明,刚健、光明乃君子之征。卦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卦中唯六二爻阴位得阴,得其位,与九五爻相应,所以说‘同人’;虽然九三、六四两爻有所阻碍,到九五尊位,所以有先号啕而后笑。全卦一阴五阳,象征与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人和、家和,则社会和谐,天下安定,此正合《礼记》中‘天下大同’之意。”孙觉听了赞叹道:“君不愧为程门高足也。老朽虽然学易数十年,不及君之见识,真是后生可畏也。”两人谈到深夜,孙觉才离开。 寒食节,京城上万人到郊外踏青。游酢与陈师锡、上官均、黄裳、吕大临、张舜民等朋友们登山观赏风景。晴朗的天空下,站在小山上看去,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区面积在全国不算一等大,然而盈荡着一种茫茫的瑞气,气势那么宏大而浑厚。蓝天下千万座的房屋沐浴着绚丽的阳光,宽阔的御街和无数的胡同、小巷,犹如古城中流动的血管,蠕动着南来北往的人流;金碧辉煌的皇宫鹤立鸡群威武地耸立在城北,四周的群山和古老的城墙环拱着它。“一城宋韵半城水”,连空中的飞鸟鸣叫声都比其他地方的更有韵味。那杨柳依依的隋堤,仿佛让人回想起遥远的过去,这里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清凉,如今又灿烂地笑着成为天下的京都;大明湖像一块大明镜闪烁着清亮的波光,将整座古城的厚重、亮丽的色彩都融入自己的胸中。大地“厚德载物”,大明湖却似一位充满岁月沧桑的老人,虽然什么也没有说,可是心底比谁都清楚社会、历史是怎么一回事。黄河,北面的黄河,没有几个人去那里,但是它的声息时时给古城带来一种警策、一种力量。大浪淘沙,滚滚的河流,滚滚的浪涛,卷走多少历史的风尘! 望着眼前的景象,回想着数千年来这座山城的悠久历史、文化,游酢不禁感慨万端。
   众人游览了风景,便一路谈笑着返回。 阳春三月初,京城中官民向来有去西郊演武庄金明池踏青赏春习俗。游酢看过沈括的《梦溪笔谈》,知道金明池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开凿,其池水引自金水河。他决定前去散散心,带着秋香和儿子出了门。 一路上,紫陌红尘拂面,城中官民匆匆赶往的人流让人感到金明池的魅力。约行半个多时辰,游酢和家人来到金明池,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放眼望去,果然是一方开阔天地,春意盎然;近观桃红如霞似火,柳绿如烟飞絮,粉蝶翩转花间,黄鹂娇啼树上,池内遍植莲藕,碧叶连天,一望无际。秋香赞叹道:“哇!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游酢答道:“秋香啊,天下好景多的是,以后有机会我再带你们去其他地方看看。”池中有一座通往“宝津楼”的石桥,叫“仙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下排雁柱,中央隆兴,谓之骆驼峰,其状若飞虹。桥头的“宝津楼”是一座的五殿相连的建筑,位于水中央,仰而望之,重殿玉宇,飞檐翘角,楼阁高耸相映,其下周围则有奇花异石,珍禽怪兽,船坞码头、战船龙舟,样样齐全。游玩者,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嬉笑、喧哗之声不绝于耳。游?好奇地问道:“爸,这么多人,热闹极了!”游酢回答道:“城中有些痴迷游者,每逢阴雨绵绵之夜还到此地听雨打荷叶的声音呢。”游撝疑惑地问道:“那么,他们不怕鬼吗?”游酢笑着答道:“世间如果真的有鬼,他们敢来这里吗?人们常说‘疑心起暗鬼,,看来,所谓的鬼,是人们心理害怕引起的。”他们三人说说笑笑地边走边观赏美景,看看天色已经近午,便折身踏上归途。 中旬,朝廷颁旨废除一切新法。司马光决意废除“免役法”,改为“差役法”,以五日为限,下属官员都嫌时间太急促。谁也没有想到,开封府知府蔡京却如期来面复司马光,禀报他已经开始实行差役法。蔡京第一个呼应,司马光大为高兴,听了大喜,说道:“使人人奉法如君,有何不可?” 蔡京告辞退去后,司马光更加相信差役法可行,认定要将这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蔡京当年积极参加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现在一下子就紧跟司马光废除王安石的变法。因此,朝廷上下对蔡京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投机的人,专事揣摩迎合,初见蔡确得势,就附蔡确;继见司马光入相,就附司马光。司马光忠是忠厚而又有几分固执的人,只知道实行自己的法,哪里晓得蔡京暗中机巧呢? 一匹快马从京城向南飞驰而去。马上的不是别人,而是安惇,他要把朝廷中刚刚发生的事件迅速地告诉退居江宁(今南京)养老的“荆国公”王安石。 王安石在钟山下的“半山堂”居住着。巍巍的钟山在后衬托着,悠悠的长江从屋前穿流而过,繁华热闹的金陵城近在咫尺,他被贬之初平时在家里看书、做诗打发光阴。几年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不可能东山再起,也不想管朝廷的事情,希望能够平静地安度残年。他经常骑着一只驴,带着书童和奴仆游山玩水,甚至到寺庙去。他好佛、道,常去定林寺,与方丈谈经论道,有《定林寺三首》、《题半山亭壁》等诗作;这时期他也做了很多清雅的诗,如《泊船瓜州》、《梅花》,另外不乏借古抒情、寄托自己心声的作品。 这位曾经闻名天下的学者,又三度担任过朝廷宰相的叱咤风云人物,自从熙宁七年被罢免宰相至今已经十二个春秋,朝廷发生了许多变化,门庭也冷落了,每年除了女婿蔡卞较多来往,只是个别朋友和像安惇、叶涛等尚存一点良心的部下还会前来看望他。蔡京、章惇、张商英、李清臣这些昔日的追随者渐渐变为这里的稀客。可是,司马光上台之后,朝廷不时地传来新法逐渐地被废除,王安石心中自然更不是滋味。 太阳已经西斜了,满头白发的王安石骑着一只驴,带着书童和奴仆从定林寺回来。他回家不到半个时辰,忽然听见门外有马蹄声。安惇来到半山堂翻身下马,奔进堂去。王安石闻声出来接见,安惇将事情一一讲了一遍,当听说刚刚执政的司马光将免役法也废除的时候,他再也不能保持他的镇定,不禁惊愕失声:“也不至于如此吧?”安惇说到蔡京迎合司马光,他淡淡地一笑,什么也不说。当安惇离去后,他颓然地跌倒在座椅边,仆人扶他到房间休息。 从此,他病势更加沉重。在病榻中,他回忆着跟司马光等人的争斗,想到:历朝历代朝廷中权臣的争斗都是你死我活的,龙虎相斗,两败俱伤。想到这里,自己连司马光也恨不起来了——谅想司马光也一大把年纪,心灵所留下的创伤同样很重,两人几十年争斗的戏差不多要结束了。 当安惇再次前来看望他时,他将在病中写的一首诗《谢安惇二首》递给了安惇,其中的一首写道:“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安惇读了这首诗觉得心痛——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老宰相晚景悲伤、无奈,而且无疑成了临终的不祥征兆。在离开半山堂回家的途中,安惇哭了起来。
   王安石是无法再理天下的事情了。那么,对朝廷事情非常关心的人,又如何呢? 话说程颐先生当上了小皇帝赵煦的老师,他和四位同事轮流在崇政殿的“迩英阁”讲课。 其他四位都是兼职的朝官,只有程颐一人是专职老师。上课时,旁边站着一名史官,皇帝一言一行都一一记录下来,平时还有一名宰相会来坐着看。程颐先生第一次上书给皇太后,提出皇帝年龄尚幼.有史官在旁站住不便,宰相也不必经常来那里静坐,这样做会影响皇帝的学习。朝廷没有回应。 进入初夏,天气日热,那“迩英阁”狭小,又有三十名左右官员在那里办公,程颐上书给皇帝和太后,要求将讲课地点移到更宽敞些的地方。 到了月底,皇太后传下旨意,天气热了,从四月开始停止给皇帝授课,到七月秋后再续上课。为此,程颐先生再写《上皇太后书》,提出皇帝正是读书成才的时机,不宜停课。朝廷依然没有回应。
   皇帝上课的事情到此告了一个段落。 四月初六日,“荆国公”王安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他的儿子王雱早在十年前去世,亲人唯有其弟王安礼,时任资政殿学士兼任舒州知州。所以,王安石的丧事由王安礼主持。此时,司马光也已经重病在床,这位长期以来与王安石争斗的老政敌,他倒想到王安石去世后朝廷内部可能出现相互争斗残杀的混乱局面,写信给接任的宰相吕公著,意思为:“介甫(注:指王安石)的文章在节义方面过人处很多,但性情不晓世事复杂而喜欢追逐是非,致使忠直的人疏远……我的意思认为,要向朝廷提出应当给他优厚的礼遇,以此整治社会上浮薄的风气。”在司马光的提议下,朝廷追谥王安石为“太傅”。王安石虽然是神宗皇帝赵顼得力的大臣,曾经三度为宰相,权倾天下,当时跟随者无数,可是自从他退隐之后,那些跟从者大多马上投靠了新主。由此可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不出司马光所料,在吊唁王安石的事情上,昔日反对新法的大臣和游酢等新上任的官员都前去参加吊唁,而吕惠卿等王安石的得意门徒一个个避嫌,就是去了没有一个肯称学生,有的借故不去吊唁,倒是许多平民百姓前来在灵前祭祀和跪拜。
   这一件事情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让人寒心。 张舜民看在眼里,心里很为“荆国公”王安石抱不平。他虽然曾经反对过新法,此次不但去参加了吊唁,而且归来还写出了一组哀悼荆公的诗篇《哀王荆公》:“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乡间匍匐苟相哀,得路青云更肯来?若使风光解流转,莫将桃李等闲栽。”、“去来夫子本无情,奇字新经志不成。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型间。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张舜民的这些诗,在朝中很快传开,让那些投机钻营者害臊得无地自容,但是也给自己埋下祸根。八年之后,新党上台,他被划为“元祐党人”贬到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踏上了远谪之路。
   五月,按照朝廷的惯例,端阳节放了两天假。
   游酢正在家中看书,突然黄裳来访。黄裳此来引出啥事?请君看下回。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舜民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孙觉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赵煦
相关人物
李清臣
相关人物
吕大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