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进京果觉宫城大出外更知故人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70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回 进京果觉宫城大出外更知故人亲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9
页码: 217-22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三十二回进京果觉宫城大出外更知故人亲情况。
关键词: 进京 出外 故人亲

内容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正月,北方的初春,霜天雪地,天气依然寒冷。几天后,天气转为晴朗,京城开封的春光格外明媚。 游酢想到要进京城当官,应酬肯定不少,自己的钱又不多,打算买几件上等的瓷器和几斤茶叶等家乡的特产去,这样最经济。于是,他出门骑上马赶往建阳城。 到了城门口,游酢下骑牵着马朝城中心走去。街的两边店铺林立,人们进进出出,也有站在门口聊天的。大街上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悠闲地逛街的,也有行色匆匆的,抱着孩子的妇女,还有挑担叫卖的。游酢到了瓷器店,老板正朝着店门坐在店里着喝茶,看见他出现在门口,连忙起身奔到门口,拱起双手招呼:“哎呀呀,游大人光临,蓬荜生辉,里面请用茶。”游酢回礼道:“谢谢老板!”进了店,他说:“茶就不用客气了,我看看贵店的瓷器。”老板跟着转身回头,说:“听说游大人就要到京城当官了,恭喜大人,这一杯茶一定要敬的,请大人上坐。”游酢只好说:“老板客气了。”便在茶桌前坐下,老板赶忙着沏了一泡好茶,游酢扫了货架一眼,左右两边陈列的瓷器不少,碗、杯、壶、盏、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老板双手递过茶杯说:“游大人请用茶。”游酢接过又回了一声“谢谢”。老板问道:“游大人此番升为大官了吧。”游酢淡淡地说:“没有,只是个太学录。”老板是见过世面的,见这么年轻就当上京官,将来肯定前途无量,于是一心奉承,说:“游大人要什么尽管挑,权当小的一点心意做贺礼。”游酢答道:“哪里话。经商人谋生不易,鄙人岂敢贪此便宜。该多少价钱一文不少你。”老板听了很高兴,问道:“游大人要些啥?随便挑。”这时游酢才想到:其它瓷器太大不好携带,还是买几件简便易带的。于是,他站起来巡看瓷器。老板上前指着右边的说:“大人看这边的,都是上品。价格嘛,平时卖五两一个,贵人来赏光打八折;游大人是乡亲,今天就六折吧。”游酢走向右边,回答:“可不敢让老板赔本。”老板说:“哪里,咱们乡里能够出游大人这样的京官,送给大人做贺礼也应该。”游酢是当地人,知道建盏含砂粒较多,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俗称“铁胎”。他拿起一个盏,手感有点沉,胎骨厚实坚硬,轻轻叩了一下听见有金属声,便知这是本地真货,挑了五个精致小巧建盏,说:“老板,这五个要了,帮我包装起来。”老板应道:“好哩!”拿过厚纸利索地包装好。游酢从衣袋里掏出银子,付给老板,接过纸包,说:“谢谢了。”老板点头哈腰地说:“游大人今后但有回乡省亲,到敝处喝茶。”游酢答:“一定!” 游酢出了店,又向茶叶店走去。买了四斤茶叶,他才返回。 途中,回忆起少年时跟父亲进城在瓷器店前避雨的情景和这一回去买瓷器的不同对待,心中不免深切地感到世间的炎凉。但是,他想起当年父亲的话“做人要大量些”,觉得做人确实应当胸怀宽阔,眼光长远…… 第二天,他告辞了父母,携着夫人吕氏、儿子和秋香起程。 十天后,一家人赶到萧山县衙,周茂德从衙里迎出来,说道:“大人,恭喜你荣迁啊。”游酢答道:“谢谢!官宦人家,如浮萍来去不定。这才开始呢。”一家人跟着进到衙里,周茂德向吕氏问了安。坐定之后,游酢说:“茂德老弟,说实话,来萧山三年了,我还有一点舍不得离开这里呢。哎,你做何打算,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另择他路。”周茂德说:“我原来要走,大人来后又蹲了几年,现在双亲年事已高,老兄既然要走了,我也想回家照顾他们。”游酢听了说道:“孝心可嘉。这样吧,以后有机会再与你联系。”周茂德应道:“那好。”游酢交代说:“圣上下旨意,我须即赶赴京城上任,县里交割的事宜拜托老兄代劳了。”周茂德应道:“没问题,大人放心,在下一定办好。” 游酢告辞出来,带着吕氏和秋香来到杭州,乘船只从运河前往京城开封。 京杭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六地区,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三千五百多里,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运河沿岸地跨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的粮、棉、油、蚕桑、麻产区。这里重要的城市和港口有杭州、苏州、淮安、扬州、徐州、聊城、沧州、通州等,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从杭州到徐州水上全程一千二百多里,属于运河中下游,也是中华大地最富庶、风光最绮丽的部分。 运河上下的货船、客船穿梭往来。游酢坐于船上,身边带着四岁的长子游?,他神情怡然地目睹沿岸风光。夫人吕氏则抱着两岁的儿子游拟,旁边坐着秋香。客船上有舱,可供旅客坐卧之用,没有风吹雨打、日晒之愁,而且船中储备有粮食、蔬菜以及煮食的器具,生活毫无愁虑。船上旅客有士、农、工、商,也有走南闯北的艺人,还有乞讨人甚至盗贼,男女老少站的、坐的、卧的、斜靠着的,姿态不一;有人闭着眼打盹,有的默不出声地端坐着,有人在看书,有人在下象棋,有人低声哼着小曲,也有人在弹琵琶;北方话和南方的湘、鄂、浙、赣、闽、粤,西南的川、滇、贵各地方言在这里叽里瓜啦地交织着,有互相询问对方情况的,有高声谈论的,有说笑的;婴儿的哭啼声,情侣的嬉笑、打俏声,还有几个围在一堆喝酒,不时地在大声吆喝着酒令,声浪一阵又一阵,偶尔还会有一两阵粗暴、凶悍的争吵声,搅得人心烦恼。行李、生活用品以及打工人的工具毫无规则地堆放在旅客的身边,酸味、腥味、脂粉味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大船若无其事地行驶着。天黑前,船停泊在一个城市港口。夜里,港口边可以看见运河上渔火明灭不定,这时有几只小舟前来,有卖点心的,卖金银首饰、妇女化装用品甚至小孩玩具的,还有一种挂着明晃晃的灯画船,那是专门载着打扮妖艳的妓女来拉客去喝花酒的。船上有些耐不得寂寞的男人,有的上岸去吃喝,也有的男人因为身边有家眷不便上画船而去花街妓院寻乐,大多的人们在船中休息或者早早就入睡,但还是吵吵闹闹的。半夜里,那些出去玩乐的人回来了,还要闹些动静,只有夜深了,大多数人困倦地睡去,船上那些混杂的声音几乎没有了,才显得静谧。 第二天黎明,船上便渐渐地开始有人说话、走动的声音。到了天亮,尽管大多数的旅客还沉浸在睡梦中,咳嗽声、洗刷声、说话声、喊叫声、婴孩的哭啼声等各种声音又热闹起来了。大约到了辰时,船老大点清了人头,船又起锚前行。
   话分两头,且先说说朝廷。
   司马光和吕公著分别当上宰相和副宰相,朝廷的人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程颐听到了这个消息,写信向他们表示祝贺。 司马光和吕公著二人跟程氏兄弟素有交情,去年四五月曾经推举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却不幸未上任而去世。十一月,时任“门下侍郎”(副宰相)的司马光、尚书左丞吕公著和“西京留守”韩公绛三人先后联名向朝廷推荐程颐先生,朝廷下旨授程颐为“汝州团练推官”和“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婉言辞受,仍然在洛阳家里。现在,他们在朝中已掌执政大权,见了程颐的贺信,二人又想联名举荐他。没有想到,这时监察御史王岩叟先站出来举荐。 赵煦才十一岁,暂时还由高太后扶持,朝廷大小政务一切听高太后的。司马光和吕公著都是高太后一手提拔的,听了他们的推荐,便准了奏,下圣旨召程颐进京为秘书郎, 二月初,游酢携着夫人、儿子和秋香来到了京城开封,暂时将家眷带到客栈安顿,自己报到去了。
   游酢出了门,直奔皇宫到吏部去报到。 开封城从五代的梁朝开始便是都城,后唐、后晋相继也在这儿建都。北宋建都于此,称为东京,皇宫是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仿照洛阳宫殿的模式建造的。 宫城方圆五里。皇宫的正殿叫“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朝廷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宋英宗之后,皇宫中的有些殿名有了变更,如“崇元殿”已经改称为“崇政殿”,宰相们议事的地方称为“议政厅”等。 游酢早年来京城,虽然到过皇宫附近,但只是远远地站着看了一眼。这一回,他将到这里上朝做事,看得更真切。浩大的皇宫,绵亘数里,一望无际,气势雄伟,自己像小孩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大厅堂,心情有一点激动,又有些忐忑不安。宫廷是天下行政中心,皇都所在,庄严肃穆的地方。所以,他的脚步放得轻些。
   皇宫似海,进宫的官员不仅要身着官服,而且经看守大门的侍卫验明身份才肯放进去。
   宰相办公的地方叫尚书省,安排在宣德门前,各部办公场所都集中到边上。 游酢知道亦师亦友的叶祖洽在任礼部郎中,先找了叶祖洽再说。他凭着朝廷发给的官牒一路问着,终于在尚书省边上找到了礼部。叶祖洽早知游酢到京上任之事,见了游酢,忙迎上来说:“定夫,你来啦,好快啊!”他回答道:“能不快吗?”叶祖洽笑了笑,招呼道:“先坐一坐。”紧接着又问道:“下榻之处安排停当了吗?”游酢答道:“暂时还在四海客栈。”叶祖洽拍一下大腿,说:“哈!这怎么行。我来安排,咱们做邻居吧。明天晚上,我去看你。”几分钟后,叶祖洽带着游酢来到吏部,吏部尚书恰好在,叶祖洽说道:“尚书大人,我这个老乡前来报到。”吏部尚书倒随和,见是叶祖洽的熟人,站起来伸出双手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请坐。”游酢出具皇帝的诏书和自己的履历,吏部尚书问明了的情况,便给予注入朝廷官员的正册,交代说:“明天,你就去太学。”游酢恭恭敬敬必敬地鞠个躬,转身走了。 第二天上午,游酢到京城国子监报到。国子监即朝廷所办的学府,说白些是中央大学。北宋只有京城开封和在洛阳的西京两所国子监。这国子监有监事二人,丞、主簿、祭酒、司业各一人,太学博士、武学博士各十二人,律学博士一人,正禄五人,共计三十六人。但是,这些人员属于朝廷的官员,他们每天跟其他的官员一样要上朝,可以了解到朝廷的大事,必要时也有向朝廷进言的资格和机会。 叶祖洽派人将游酢一家带到官员们聚集的胡同一个三合院住下。周围有四合院,也有低矮的木屋,出了巷口还有外面高墙屋内是两层木楼的大户人家。
  这是一个聚集着京城一般官员居住之处,谏官孙觉、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以及御史、博士们都住在这里。建阳人陈师锡,时任“秘书郎”,也住在这里。 叶祖洽知道游酢人口多,安排人给租了一套大房屋,一厅一厨房,三间卧室,各屋里都有炕。吕氏、儿子和秋香都是南方人,头一次见着炕,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稀奇得很。秋香问道:“老爷.这是什么?”游酢介绍说:“北方天气比咱们南方冷,在家的时候都坐在炕上取暖,谈天、吃饭都在炕上,晚间睡觉时躺着底下有热气,就不会像我们老家那样冰冷冰冷。”秋香听了惊讶地叹道:“啊!谈天、吃饭都在炕上?”游酢看着他们惊讶的样子,笑了,说道:“以后就会习惯的。”吕氏说:“取暖?这东西,我们真还不习惯。不是有火笼吗?”游酢说道:“北方人烧炕,没有用火笼。不过怎么烧炕,你们得向邻居请教,不然会闹笑话。”他说完话,出门办事去了。 忽然,有人问道:“游夫人在家吗?”吕氏打开门一看,是陈师锡的妻子,于是笑脸相迎,应道:“哎呀呀,原来是陈夫人,快请屋里坐。”陈夫人跨进了屋,改口说道:“嫂子,我听家里的说,你们刚来不熟悉烧炕,吩咐我过来看看。”吕氏说:“陈大人可真好,想得这么周到,太谢谢你们了。”陈夫人又说道:“嫂子,游大人和我家老头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朋友,现在又是邻居,还客气什么呦。”两人说着进了屋。秋香正在侍弄着怎么烧炕,急得满头是汗。吕氏说:“秋香,你停手,咱们的救兵来啦。快来拜见陈夫人。”秋香站起身,脸蛋涨得通红,用手拭一拭额上的汗珠,行了个万福,说道:“陈夫人好。”陈夫人笑着拍一下秋香的肩膀,说道:“姑娘,你长得可惹人垂涎,水淋淋的,怪可爱。”秋香害羞地用双手遮着脸面跑到门口。陈夫人不再说笑,弯下腰,瞧瞧炕,便动手侍弄起来。吕氏看着,喊道:“秋香,你别躲了,快来看陈夫人怎么做法。”秋香只好来看和学。陈夫人手脚麻利,不到一刻钟做好了。吕氏看了心里无比快乐,便感激地说:“陈夫人,你真能。快坐下休息,喝一口茶水。”陈夫人应道:“嫂子别见外,我们是同乡,又是邻居,有的是一起的时候。”接着又介绍:“嫂子刚来也许不知道,北方人吃食跟咱们南方老家不一样,日常大多吃面粉类的东西,他们叫饼。用水煮的面,叫汤饼;用火烧的叫烧饼,做成一个个圆圆的再用蒸笼炊熟的叫蒸饼……”吕氏听了一头雾水,秋香说:“陈夫人,照这么说,这里的生活我还真不习惯。”陈夫人又说:“不碍事,我们官家人供应的大米充足,可以照样吃大米饭。”吕氏这下才释然地笑着说:“陈夫人不说,我还以为没米饭吃。我们大人倒无所谓,怕孩子们吃不来呢。”又说笑了一阵,陈夫人说:“我那两个猴子在家。没有人一会说不准就会闹翻天。我还是先回去看看。”说着就拨开步子往外走,吕氏送到门口,说道:“陈夫人,谢谢你了,有空就过来聊天。”陈夫人回头一笑,应道:“别客气,以后你不让来,还挡不了呢。” 陈夫人去后,吕氏回到屋里,对秋香说:“陈夫人一家都挺好。”秋香应道:“是的。她人长得漂亮,又那么能干,陈大人的福气真好。”吕氏问道:“烧炕学会了吗?”秋香答道:“会了,夫人放心。” 游酢回到住处,见吕氏和秋香已经把行李整理完,房间的铺盖也打理清楚,于是忙着收拾自己的文房四宝、书籍等。
   晚饭后,听说游酢已搬来住,陈师锡和上官均、叶祖洽三个福建同乡都前来看望。 游酢夫妇连忙出门热情地迎接,游酢拱手说道:“欢迎各位老乡光临,请里面坐。”大家也都回礼,表示对游酢到来的欢迎。 进了屋,吕氏歉意地说道:“我们刚搬来还没有收拾清楚,各位大人将就些坐坐。”陈师锡见自己身边多了一家同乡高兴,主动地说:“嫂子,这几天你辛苦了。”上官均、叶祖洽也说:“游夫人辛苦了。”秋香端上茶壶,吕氏接过边给各位老乡斟茶边笑容可掬地应道:“哪里,我笨手笨脚的,连烧炕还是陈夫人帮忙的呢。”陈师锡说:“嫂子,你这就见外了。我们是同乡啊。有什么用得着地方,尽管说。”上官均、叶祖洽两人异口同声说:“是啊,我们是老乡,今后什么事情都得相互帮忙。”吕氏倒完茶,说:“各位大人慢坐。”话一完便和秋香回到内屋去了。大家心情都很愉快,闲谈了一些话。陈师锡问礼部郎中叶祖洽:“朝廷今年有什么新动向?”叶祖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看来要变了。”陈师锡说:“有这事?不会吧?”上官均心里有数,他也听到了一些消息,因此说道:“祖洽的话不会空穴来风,可能有所动作。”叶祖洽说:“会有事,也是你们谏官在那里做文章。”陈师锡和上官均相互看了一眼,说:“没有啊,我可至今没有任何信息。”游酢初来乍到的,又只是一个太学录,本来坐着静听,想了解一点朝廷的信息,可是刚才听出叶祖洽话中含有弦外之音,对谏官有看法,怕他们三人之间伤了感情,自己是主人,忙插嘴说:“大家喝茶,现在是新年,谈点高兴的。”三位客人见主人这么一说,便不再争议。游酢见他们静下,问道:“我刚来,连朝中大多的衙门都不知,还有朝中有哪些规矩一无所知。请你们介绍、介绍。”陈师锡说:“这就请叶大人和上官大人说说。”上官均说:“这还是叶大人最有发言权。”叶祖洽是极聪明的人,他知道这种场合,自己推辞不了,应道:“那好,我说。”于是,他说:“朝廷规定臣子们每天黎明四更就要到皇城的丹凤门‘待漏院’集中,一起由宰相带领进宫等候朝拜皇帝。因此,住得较远的,夜间三更天打着灯笼去‘待漏院’。”还一五一十地对朝廷中的一些日常规矩做了解说。
   众人又坐了一两个时辰,三位老乡才起身回去,游酢夫妇送他们出门口。 游酢考虑到第二天要上朝,送走了客人,洗了脚,跟吕氏说:“来到朝廷每天天没亮就要去上朝,从今开始,晚上三更后就记住叫我。”吕氏应道:“记住了。”他便回卧室休息。这天晚上,吕氏心里惦记着丈夫上朝的事情,开始睁着眼在想,久了觉得有点困,也只眯着眼睛养神不敢睡,不知不觉地睡去一会。听到城中更夫敲二更,她忙翻身起床去厨房烧水、做饭。 听到更夫敲三更了,吕氏奔进卧室催道:“老爷,快起床。”游酢听了睁开惺忪的眼,问道:“时辰到了?”吕氏说:“到了。更夫还在敲更呢。”游酢慌忙起身下床,穿好衣服走出房间,洗个脸,草草地吃了点饭,吕氏点亮灯笼递给游酢说:“拿好。路上小心。” 游酢挑着灯笼走出门,陈师锡就来了,说道:“我担心你睡过头,早点来叫你,没想到你已出来了。”接着,上官均、叶祖洽等也挑着灯笼前来。叶祖洽见游酢已经出来,说道:“走吧。” 天朦胧胧的,城中还回荡着相国寺传来报更的钟声,大家都打着灯笼赶往“待漏院”。一路上,游酢见到长长的御街上几百盏灯笼晃着微弱的光匆匆而来。到了“待漏院”,游酢碰上朱光庭、刘挚几个熟悉的人,打了个招呼。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等重臣在这里已经等候了许久。这是一个十分宽敞的广场,平时是皇帝仪仗警卫们活动的地盘,朝臣只是早朝时在这里站队而已。几百号的官员站在这里,只不过一个角,显得有些空空荡荡,清凉的晨风夹带着初春的寒意,让人觉得有些微微发抖。老朝臣们私下低声地窃窃私语,听不很清楚他们在讲什么。忽然,传来一阵马车声,接着听见清脆悦耳的铃铛声。有人说:“潞国公大人来啦。”大家屏息不做声了,按照自己官职的大小、高低慌忙依秩序站立整齐。太学博士和太学录的官职较低,排在后面。这时,他才见到同僚李格非,还有程门的同窗吕大临等。文彦博在一片灯火中下了马车,有人上前轻声地问候。顿时,广场上鸦雀无声,不知谁发出了几声咳嗽,监察官员在人群中巡走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就回到自己的位置。 东方的天际露出鱼肚亮光,星星还在眨着眼,天空渐渐地泛起玫瑰色的红光,晨风中传来一阵长、一阵短的鸡鸣声。没有人吭声,大家都静默,这时清晰地听得见铜壶“嗒!”、“嗒!”的滴水声。朦胧中,宫殿像一只巨大的怪兽横立在前面,隐隐约约的。不知站了多久.大家腿有些酸软了,都期盼着那一扇大门早些敞开。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宫门开启,宰相在前面带着臣子们列队向里面鱼贯而入。 到了宫殿门口,大家将灯笼各自挂好,依然按照次序排列进宫。最前面是三公、六卿、大学士等,接着是一般的官员。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气氛庄严而肃穆。赵煦还没有到,除了左右仆射、门下侍郎、六部尚书可以轻声地说话,一般的官员没有一个吭声。宫廷的规矩,臣子不能迟到,皇帝却时常迟到,臣子们没有人敢吭声,更没有人敢有怨气。 过了一会,赵煦和太皇太后高氏来了,大家振作精神,挺胸笔直站立着。赵煦登上金銮殿,所有大小的臣子们都唰地跪下,三呼“万岁”。等皇帝说:“平身吧。”值殿官高声喊道:“平身——”群臣们才能站起,而且要站得挺直,不能有任何的动作,哪怕被蚊子、苍蝇、蜜蜂蛰也不能抬手,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出声。皇帝说:“有事进奏,无事退朝。”可是,朝廷中几时没有事情进奏?而大臣们对进奏的事情往往又有分歧,廷辩起来有时要一两时辰,所以其他人只得学会忍耐,站到双腿发麻也只能咬住牙根,不能挪动一下。果然,身着红袍的宰相文彦博出列,胸前执笏奏道:“臣启奏,皇上鸿运初启,理当效尧舜之典,继承先祖之志,颁布新政,去岁虽然有了改革,天下称快。但是,有的至今尚未除尽,伏望圣上下旨废黜青苗、免役诸法,惠及天下黎民。”赵煦说道:“潞国公所奏,众爱卿有何见解?”这时,吕公著出列执笏说道:“吾皇圣明。臣以为潞国公所言极是。”接着,叶祖洽又出列,奏道:“微臣以为不然,先帝事业没有实现而中途驾崩,圣上当子承父志,继续光大先帝诸法……”于是,宫廷中官员轮番出列进奏辩论起来,底下的群臣也开始议论纷纷。初进朝廷的游酢在早朝中终于尝到了朝官的滋味——多么难受,但这是必须的功课——没有这起码的忍耐性,如何承受得了天下大任? 面对如此的场面,年少的赵煦不知所措。这时,坐在帘幕后的高氏轻轻咳嗽一声,宫廷立刻鸦雀无声。她缓缓地说:“哀家以为潞国公等所奏合乎形势,就依所奏,拟出新政。”底下,一大群朝臣立刻发出:“太皇太后圣明!”的呼声。不同意见的臣子听了敢怒不敢言,只好忍气吞声。
   “退朝——”这一场的争论终于结束,大家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可是,退朝也得讲秩序,谁也不能乱,大家只得慢慢地跟着队列出宫。
   几天时间后,游酢终于适应了这种早朝的习惯。 国子监的同事很多。其中有两个同事是山东人;一个是巨野人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另一个是齐州历下城中人李格非,诗文俱佳。因为,晁、李两人性格都温和,游酢来到这里不久便经常在一起,成为好朋友。
   可是,朝廷传开一件事情让游酢感到有些吃惊。究竟怎么回事?且听下回分解。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叶祖洽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赵煦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