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朝廷易主时政变恩师作古学生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68
颗粒名称: 第三十回 朝廷易主时政变恩师作古学生哀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6
页码: 206-21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三十回朝廷易主时政变恩师作古学生哀情况。
关键词: 司马光 萧山 朝廷

内容

元丰八年正月中旬,游酢回到萧山。二十日后,他便开始忙于公务。 却说福建兴化府人陈大卞,被调往金陵的江宁任知县。他带着行李,徒步上路。过了浙江金华县,不巧遇到暴雨。赶到萧山时,他身体和行李都已经湿透了,便投萧山衙门来。守门的衙役见是知县的打扮,上前问道:“大人,你有何事?”陈大卞说:“鄙人姓陈,前往江宁赴任,不想途中遇雨,想借此一歇。烦代为禀报贵县老爷一声。”衙役听了答道:“好,大人稍等。”他跑进去禀报,游酢听说连忙出来迎接。出门一看,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知县,拱手道:“鄙人姓游,不知陈大人光临,有失远迎。”陈大卞回答道:“不好意思,打搅了。”游酢说道:“都是宦游人,不用客气。”回头顺便对衙役说:“你帮忙把陈大人行李搬进去,拿一套我的衣服给陈大人换换。”衙役跑过来,从陈大卞手中接过行李,进去了。于是,游酢说:“陈大人请——” 陈大卞到屋里换了一身干衣服,游酢招呼他坐下,对衙役说:“去给陈大人熬一碗热姜汤来。”陈大人摆手说:“不用,衣服换了就没事。”游酢说:“那怎么行?淋湿了,会风湿痛的。况且大人你上了年纪。”两人互相通了姓名、籍贯,游酢叹道:“原来,我们都是福建的老乡。陈大人,以前在何地任职?”陈大卞心里对游酢热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充满感激,便开始叙述自己的家庭、经历。原来,陈大卞字仲循,宋朝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此前历任宜兴县尉、武平县丞、汀州录事参军等。衙役端着热姜汤来了,陈大卞站起身,接过那碗姜汤一饮而尽,说了声:“谢谢。”衙役接过碗走了。坐了一会,陈大卞说:“游大人,我还要继续赶路。”游酢应道:“陈大人,我们既是老乡就不可见外,今天无论如何要留下休息。这去江宁不远,明天早上我派人用马送大人去。”陈大卞见游酢这么一说,知道主人真诚相留,便安下心继续交谈。
   第二天早上,游酢叫了一位衙役用马送陈大卞赶往江宁县。 不久,吕公孺来萧山看望游酢。吕公孺知道自己的侄儿吕希哲与游酢同出程门,游酢是程门的高足,但是未曾深交。这一次来,一是回礼,二是想当面交流一些理学的看法。没有想到,经过一番交谈,他确实觉得游酢名不虚传,很是满意。吕公孺出于名门,家族中成员不仅学问好,而且个个对理学在行,游酢也觉得吕公孺可交。由于两人很投缘,从此经常往来。 二月,是春耕的季节。农民向地主租种好田地的,大都陆续开始了春耕,个别有自耕田的,也开始锄田备耕。
   游酢决定到附近乡村去走走看看。
   艳阳高照,春风扑面。为了不影响地方的老百姓生产,他只身一人穿着便服,在路上边走边看。 萧山的土地平旷,天空中一群群的小鸟上下飞翔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到处是人们劳作的人影,农田上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有耙田的、锄田的,也有人在施肥。水田里的秧苗正长得翠绿,那一片片的秧地像一块块的绿毯。阡陌间偶尔的几棵树,也把田野点缀得富有诗意。汩汩的田水在流淌着,像一支春曲给劳作的人们预报一年新丰收的希望。 看见有一位老农正在锄田,他便走到老农的身边问道:“老人家,忙啊。”老农瞧了他一眼,问道:“客人,来这里有什么事情吗?”他回答说:“我是做蚕丝生意的。村里没有人,所以到这儿走走。老人家,种多少亩地?”老农放下锄头撑住,抬起袖管拭了一下脸上的汗水,回答说:“不多,两三亩。”他又问:“家里几口人,够吃吗?”老农回答说:“嗨,别提了,一个老伴,一个十岁的孙子,共三口人,种的粮食除了缴田租那里够,只好养一些蚕丝卖,还有就是到杭州城里干些活挣些钱度日呗。”游酢听了,不禁又问道:“儿子和媳妇呢?”老农哀叹一声说:“儿子病死,媳妇跟人跑了,就剩下个苦命的孙子。我也五十多岁了,还要养孙子。”游酢听了又问道:“像你这样的人户,地方上还摊税吗?”老农回答说:“原来有。自从前年来了个新的县老爷才免了。”游酢听了心里才松一气,说道:“农民确实辛苦啊。”老农说:“当然,自古以来天下变来变去,最苦的还是咱们种田人。你们做生意的比咱们农夫总强得多。”游酢说:“生意人也有苦处,走南闯北的,还要缴税。”老农拿起锄头,说道:“客人,对不起,我又要干活了,没有时间陪你聊天。你要买蚕丝得晚上才来。”说完下田里拿起锄头锄田,游酢说:“谢谢了,老人家你慢慢干吧。” 他继续往前走去,想多跟几个农民聊一聊。忽然,一个差役跑来,报告说:“大人,师爷请你快回县衙。”游酢问道:“什么事情这么急?”差役说:“师爷说浙东路团练使和越州知府大人来了。”游酢听了,知道不敢怠慢,应道:“走,回去。”于是飞也似的往回跑。 见过浙东路团练使和越州知府两位大人,游酢对萧山的工作做了汇报,两位大人表示满意,说是还要前去金华便走了。
   这年春天,朝廷又举行一次大比,谢显道参加应试,中了进士。 三月初,朝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由于皇帝赵顼病危,皇太后高氏奉命召集朝廷大臣将延安郡王赵佣立为太子,赐名煦,因为太子才九岁,所以军国大小事情由皇太后高氏一起处理,实际就是高太后定夺。过五天,皇帝赵顼驾崩,太子煦便继承了皇帝位,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哲宗皇帝的赵煦。赵煦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为皇太后,生母德妃朱氏被封为太妃,并且追认先帝赵顼庙号为“神宗”,葬在“永裕陵”。赵煦又晋封叔赵颢为扬王,赵为荆王,弟赵佶为遂宁郡王,赵佖为太宁郡王,赵俣为咸宁郡王,赵似为普宁郡王;封大臣尚书左仆射王珪为“岐国公”,“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王安石为司空,其余的大小官员一律追加品级,赐“致仕”(已退休的)官员服带银帛不等。 太皇太后首先传旨:遣散修京城役夫,停止造军器及宫廷的建造,告诫朝廷内外不可苛政暴敛,放宽民间保甲的治理法。天下百姓知道了朝廷的新政有很大的改善,无不欢悦。大臣们见太皇太后贤明精干,无不放心和喜悦。过了数日,朝廷又下诏,大意说:“先皇帝临朝有十八年,建立政事以恩泽天下,而有关的执行部门奉旨意办事失当,几乎近于给皇帝增添烦扰,有的只是停于表面文章,不能使实惠得到普遍的实施,因此今天特别向中外告明,希望同心协力奉行命令,以此发扬先帝恩惠天下百姓的意思!” 接着,太皇太后下诏:撤去京城巡逻的士兵,免去各个行业的税费钱,废除“浚河司”(疏通河道的管理部门),免除老百姓一切未交的赋税;另外,下令用快马催召司马光、吕公著入朝廷料理政务。 司马光原来在朝野名声很好,大多人对他无不尊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司马光到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已经十五年,这部历史巨著才刚刚完成。他正想好好休息一段,突然听到皇帝赵顼去世的消息,本要到京都参加吊唁,因为怕别人猜嫌,又不敢擅自前行。一天,恰好程颢来拜访,他谈起进京吊唁的事情,程颢听了,劝道:“现在朝廷很乱,公非去不可。”他才起程东进。 他将近都门,卫士们见司马光到来,都举手相庆道:“司马相公来了!司马相公来了!”沿途不少群众也夹道聚集观看,都高声喊道:“司马相公,请留在天子边为相,救活我们百姓,不要急着回洛阳。”司马光见人们一呼百应,反而担心朝廷对他产生反面的猜忌,竟然从偏僻的小路返回去。 太皇太后听说司马光要进京城很高兴,正要询问他政要,却久久待不见他到来;后来听说司马光已经返回洛阳,于是派遣内侍梁惟简骑马前往询问。宰相蔡确听说了这个消息大为吃惊,他担心司马光回朝执政对他产生威胁,便在想对策。 司马光见朝廷派梁惟简前来,心知朝廷对他的信任,于是请求朝廷大开言路,下诏张榜朝堂。梁惟简回京城复命,蔡确私下派人去探听司马光说的话意,先创“六议”入奏,大意是:“背地里不怀好意,有触犯非分的行为,或者煽动动摇国家重大机要,或者迎合旧时的条令,上则抱有侥幸提升心理,下则迷惑普通的百姓,有一条相触犯的,立即惩罚无赦。”太皇太后见了此议,又派人将蔡确拟的“六议”送给司马光看。 司马光看后,愤然说道:“这是拒谏,并非求谏;人臣只好不言,一经启口,便犯此六语了。”他仍然将自己的意见上奏。太皇太后见了司马光的奏疏,于是立即改诏颁行,言路才得渐开。
   到了五月,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太皇太后召司马光任陈州知府,并起用程颢为宗正寺丞。 六月,程颢接到圣旨正准备上任,偏偏恶疾突发,竟然去世了。他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与胞弟程颐先后在嵩阳、扶沟、颖昌等地创办学校,兄弟二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并且长期潜心研究教育,将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创立了以“五经四书”为教材的新体系,总结出义理道统的理论,提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悌)者所当弟(悌),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纲常伦理。他们用自己创立的教育思想体系传播理学,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这无论在中国教育学还是哲学历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所以,朝廷和洛阳等地的士大夫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无论和他认识不认识的,没有不表示惋惜的。宰相文彦博采取众人评价,给程颢的墓题名为“明道先生”。
   七月,老家的父母写信来告诉游酢,次子又出生。游酢给孩子取了个名字:拟。 游酢远在萧山,听说程颢大人去世的消息已经事过一个月。他不胜悲哀,在自己的家门口设程大人的灵位,对天哭着进行祭祀。
   几天后,游酢骑上马赶往洛阳。 程颢去世,程颐最为悲伤,写了《明道先生行传》一文。游酢到了洛阳,拜见程颐之后,又去祭拜程颢的墓。游酢又遇到了侯仲良,在去程颢墓的路上,侯仲良说道:“我大表兄的女儿于五个月前病故了。”他听到这句话,心头似乎唰的一声响,答道:“可惜!”他回忆起在扶沟的两年时光,春梅为他扎被子、晒被子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但是,他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绪,也不敢再往下想。
   当他告辞要回萧山时,程颐送给他《明道先生行传》一文,他边读边流泪,泣不成声。 回到萧山后,他回忆与程颢先生交往经历,回想对程颢先生的所闻所见,不禁潸然泪下,作《书明道先生行传后》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追述了程颢先生一生的才能、功绩。文章写好,寄给了程颐先生。 到了中秋天,浙江人涌到杭州钱塘江观潮。那萧山与杭州隔江相望,萧山百姓则在自家地盘可以一睹盛况。游酢听说,也前往观看。 钱塘江嵌于杭州、萧山之间,形似葫芦,口朝杭州湾。因外宽内窄,故每至暨望之日,声浪鼓荡,浪涛拍岸,蔚为天下奇观。 平时,其江文静得像处女一样,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江天互映,一碧无余。鸥影翩然,樯帆穿梭,渔歌唱酬,也算得人间美景。
   浙江人,古来有观潮习俗,尤以秋潮最盛。 因为萧山临江,观潮极便,中秋暨望,观潮的人如云,江岸数十里,红罗绿绮,长袖短袄,伞笠杂错,人声鼎沸。人们凝神屏息,静候奇观。那潮水,起初来时远远望去细如一线,俄尔渐近渐宽,恍若银布平铺,继而雪浪滚涌,声浪渐起。须臾,浪愈大,涛愈高,一拨强似一拨,犹如千军万马奔杀而来。是时,弄潮的健儿们,争先奋勇,溯迎而上,出没波中,仿佛鱼游大海,腾挪百变,俯仰自如;时则波涛汹涌,巨浪吞天,声如雷霆。观者欢呼雀跃,有的赞叹称快,有的颤栗不语,有的为泅者揪心悬胆,有的微微一笑,神态毕现。 游酢独自伫立不动,心神平静,暗暗地想:潮知进退,人焉能不知进退哉?观潮的人们,进则欢呼,退则欷歔,世态若此,不亦可畏乎?潮非因人而涨落,人却见潮知忧乐。人观潮而动情,我观人而深思,谁能够知道我此时的心而有领悟?只有天也,神也,后人也。
   转眼间,潮退波平,有的观众离去。游酢看了半个多时辰,因想到县里还有事务,便匆匆赶回县衙办事。 话说司马光受命将赴陈州,路经京城,正值老宰相王珪病死,辅佐朝廷的大臣等依次升一级,刚好空缺一个。太皇太后即留司马光辅政,任命他为“门下侍郎”。蔡确等恐怕司马光革除新法,又揭出朝廷旧时“三年无改”的大义规定,传布于京都。司马光指着这件事情驳道:“先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虽百代亦应遵守,若为王安石、吕惠卿所创,害国病民,则须当尽早改,好像救火拯救溺水人一般。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哩。” 太皇太后又召吕公著为侍读。吕公著自扬州进京,到了京城又被提拔为“尚书左丞”。“京东转运使”吴居厚,前继鲜于侁后任,大兴盐铁,苛敛横征,因此被谏官弹劾,贬到黄州,仍用鲜于侁(字子骏)为转运使。司马光对同僚们说道:“子骏这个人很贤能,不应再使他在外,朝廷要解救京东困难弊病,非得用子骏不可。他实是个一路福星呢。当今人才甚少,怎能够让像子骏这样的一班人才,散布天下呢!”果然,鲜于侁恢复原职务,一到任即上书朝廷请求罢免莱芜、利国两地及海盐,朝廷依照他的请求批准河北自由通商,百姓大悦,有口皆碑。 从此,朝廷上司马光、吕公著两人同心辅政,革除新法,罢免了保甲、保马、方田、市易等法,将前“市易提举”吕嘉问降三级,贬为知淮阳军;吕嘉问的同党都受牵连,并贬邢恕出知随州;黄履以“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越州。 黄履是邵武人,来到越州任知州后,知道建阳人游酢在萧山任县尉,便前来看望。游酢见比自己大二十三岁的老前辈黄履如此讲乡情,格外地敬重,两人遂结为“忘年交”。
   一天,游酢收到杨时继母去世的讣音书,骑马赶去将乐杨时的家吊唁。
   秋天,闻知谢显道被任命为应城知县,游酢写了信表示祝贺。
   游酢又抽空去了几个乡村巡看农民修渠、开渠的情况。 一天早上,太阳刚刚出来有一竿高,差役来报:运河边发现一具尸体。游酢立即命令道:“看看去。”究竟案情怎样?下回分解。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萧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