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走村串乡勤办学耳闻目睹更敬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51
颗粒名称: 第十六回 走村串乡勤办学耳闻目睹更敬师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6
页码: 127-13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十六回走村串乡勤办学耳闻目睹更敬师的情况。
关键词: 走村 串乡 勤办学

内容

话说游酢在扶沟安定下来,想起知县交代的差事,觉得自己应当做一些事情,才不辜负了程氏兄弟的关爱和栽培,决定下乡去调查办学的情况。
  游酢听说城里有个名声很大的张秀才,他家办有私塾,培养出不少的弟子,于是决定去拜访他。
  游酢身着一套整齐、洁净的青年服装,脚穿一双布鞋,在差役的带路下,来到张秀才的家。
  张秀才听说是县里教谕游酢,见了面忙热情地招呼:“哎呀,原来是游大人,欢迎、欢迎。老夫不知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游酢答道:“老先生,别客气。晚生今天是特地前来拜访您,向您了解一下咱们扶沟县的教育、人才情况。”张秀才吩咐家人道:“上一道好茶来。”转眼间,一位佣人端着茶盘到厅上,张秀才说:“游大人请用茶。”游酢答道:“谢谢。”张秀才讲:“咱们扶沟县历来读书人少,文化不振,从在下懂事以来,至今还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举人也只有两三个,连秀才都不多呢……今后要仰仗大人出力,一改旧貌,振兴人文。”游酢答道:“哪里哪里,振兴教育,培植人才,关键还在当地人士。我只不过受知县委托,跑跑腿,只要能够做到的,一定尽力而为。您老是当地的名流,德高望重,扶沟的教育,还得请您老多多赐教和帮助。”张秀才答道:“老夫无用了,为桑梓之大业,焉能吝啬,但有用得着处,尽管吩咐就是。”游酢又询问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才起身拱手说道:“那晚生就谢谢老先生了。有空再来拜访您。”说完,告辞了。张秀才也起身出门相送,说道:“欢迎大人有空常来。” 一天晚饭后,游酢到房间看书,程珦来了。游酢忙起身招呼道:“太爷.你坐。”程珦客气一番在凳子上坐下,说:“游先生,你这个人的性格好,我喜欢跟你聊聊天。”游酢知道他有学问,又当过地方和朝廷的官员,因此说:“太爷,你直接叫我游酢,叫我先生,我哪里当得起。请太爷多多赐教。”程珦说:“叫你先生没有错。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韩文公也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何况,你是这里的职事。”游酢听了,回答道:“太爷是学问渊博、又经见过大世面的人,我的所学不及万一。”程珦讲道:“学问、才识各有天分,古往今来,没有全才全能者。尺长寸短,各有所用。你年轻,只要勤奋好学,有向上心,将来必然有所建树。”游酢问道:“太爷,听说你祖上世代为官。”程珦答道:“勉强算吧。我祖籍河南,祖父名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父亲名遹,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长子伯淳不过官至御史,说起来一代不如一代呢。”游酢说:“一家能够四代为官,天下不多,真让人羡慕!”程珦说:“综观古今历史,富贵不一定是好事啊。老百姓说富贵则损丁,我这家虽然说代有小贵,可是人丁一直很衰弱。”游酢说:“不会吧。”程珦讲:“你年轻还可能不太明白这个道理,老夫今年七十多岁啦,终于明白一个家庭就跟一根瓜一样,某一节长得过盛,其他节就没有办法长得好。世间的事物同此理。”游酢问道:“那么一个家庭怎么样才能长久呢?”程珦答道:“古人云‘积厚流芳’,也就是说多做积德之事,才能够长久流传下去。”游酢听了,应道:“哦,谢谢太爷的赐教。”程珦站起来,说道:“算不得赐教,姑且当着闲谈。你读书吧,我走动、走动。”游酢也起身,说道:“那有空就来坐。”程珦回答:“会的。”应完大步地跨出房间,走向庭院。游酢望着他健朗的身体,渐渐远去的背影,回想着他刚才的一番闲谈,心里想到:老人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啊,他的心中积蕴着几十年丰富的人生经验,每一句话都像金子般沉甸甸的,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过了两天,游酢由差役带着去附近的大李庄走走。他头戴斗笠,一身简朴的青年服装,脚穿草鞋。路上,他边走边与差役聊天,打听当地的情况。
  大李庄是一个较大的乡村,坐落在惠民河与清水河两河中间,山清水秀,田园平旷,人口较密集,虽然不少茅草房,但是也有几座像样的瓦房。这里离城近,人们隔三岔五地进城或卖货物或办事情,见识较广,所以一路上的人们见了跟差役进村的青年,大多会热情地打招呼或者给个微笑。到了保长的家,那保长是个读过书的人,见过世面,看见两位县上的人来,兴奋地说道:“游大人,欢迎您二位的光临,请大厅上坐。”游酢和差役进了大门,登上大厅坐了下来。游酢扫了一眼,见这是一座单进、三植式的瓦房,左右的厢房各两间,屋里整洁,知道这是一户富裕人家。一个打扮得清楚的少妇端着茶盘出来了,她笑盈盈地说:“二位客人请用茶。”游酢和差役起身各接过一杯茶,说一声:“谢谢!”坐下。那女子将茶盘放到桌上,说了一句:“二位慢慢喝。”便回厨房去了。保长问道:“二位请吃点饭。”游酢回答道:“吃过了,不用客气。”接着,向保长说明了来意。保长听了,答道:“我们这里有一个私塾,只是学生不多,才五个。”游酢问道:“贵乡有两百来人口,小孩至少有几十个,才五个上学堂,太少了吧。”保长回答:“有的没有钱读书,有的不想读。”游酢说道:“天下没有父母不望子成龙的,也没有不想上学读书的孩子。你是地方的头目,多少也有一点官气,乡里读书的人多了,人才就多,你脸上也有光啊。知县老爷希望乡必有校。你想办法把私塾办大些,让更多人家的子弟入学读书,也是积德的大好事。到时各个乡里比一比,办得好的,县上有嘉奖。”保长听了,连连答道:“大人说得在理,我一定尽力。”游酢问道:“书斋在哪里?”保长回答:“就在前面的祠堂里。”游酢说道:“看看去。”保长答道:“好哩,跟我来。” 他们来到祠堂前,听到孩子们“子曰”的读书声。游酢往里面一看,大厅上果然只有五个学生,一个胡须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者在那里讲课。保长要进去,游酢说:“我们不进去,以免打搅孩子们的学习。你叫先生出来吧。”保长进去了,不久带着老先生出来。游酢上前拱手道:“老前辈,不好意思,打搅了。”老人回礼道:“哪里哪里,游大人能够光临敝处,老朽三生有幸。二位请进去用茶。”游酢答道:“不用客气。我们就说个话。”他把县里对办学的要求等讲了一遍,说:“老先生,辛苦您也帮忙做一做工作,把学校办大、办好。”老人说:“老朽早有这个愿望,知县和大人这么有诚心,实在是扶沟百姓的福气。老朽一定尽绵薄之力。”游酢说道:“那晚辈在此代知县老爷先谢谢老前辈了。” 他们告辞了老先生,保长说:“咱们回去休息。”游酢说道:“不用,我县上还有事情,下次再来。”保长再三挽留,游酢和差役还是赶回县里。
  过了一天,游酢又准备和差役到南面的汴岗、紫岗等乡村去。这一回,因为路途较远,一走要好几天,出发前准备了行李。他除了身上的穿着,肩上多了一个包袱,里面有换洗的面巾、衣服、布鞋以及书本、笔记。
  从紫岗乡回来已经傍晚,他经过县衙内的庭院时,看见小姐和春梅坐在门边。小姐端坐着,春梅双腿上放着一只笸箩做针线活儿。这一回,游酢跟她们的距离很近,看清了小姐的面貌,长脸,皮肤长得白皙;春梅圆脸,皮肤黝黑,下颌有一颗米粒大的黑痣。春梅向他微笑着问道:“回来啦!”游酢回答道:“是,吃过了吗?”春梅温和地说:“我们吃过了。你的饭在锅里热着呢。”游酢心头一热,产生感激之心,站住答道:“谢谢,我已经在外面吃过了。”只见她抬起头,温柔的眼神里似乎含着一种欲说又止的情绪.他害羞了.大步地朝自己的房间走去。
  回到房间,游酢觉得自己的心还在扑扑地跳,想到程小姐长得标致,性格温和,但有一点抑郁。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并不是问题,可是,她是程大人的千金,一家几代都当官,而自己呢家境贫寒,至今连功名还没有;春梅,大大咧咧的,不识字……他不敢往下想,于是决定到街上走走,解解烦闷。
  七八天之后,他又走访了北面的江村、白潭等。
  游酢是一个忠厚的人,认为像自己这样从穷乡僻壤来的青年,能够受到程氏兄弟的青睐已经幸运至极,应当尽自己所能帮忙把县里的教育办好。
  将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他对全县大多乡村的教育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沿途所见老百姓居住破旧,人们面黄肌瘦、衣着褴褛,游酢看着这些情景,触目惊心:原来,这里的人们比起自己的家乡还要贫穷落后,难怪没有什么人读书。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他才发现这个县教育存在着三大困难:一、县里经费紧张,眼下又大量地投到治理黄河上,连书院几乎没有活动的资金,程颐先生和他只能拿些生活费;二、师资力量缺乏,全县历来人才极少,连秀才都屈指可数,没有取到功名的要不在拼命往仕途路上撞,要不往经商发家致富奔,谁愿意来干这低薪的生涯?因此,有不少的私塾先生自己只是个监生,有的甚至只是进过一两年学堂的;三、读书人不多,只是有些富人子弟自己请先生办私塾,大多数属于穷人,所以很少入学读书,全县私塾才百来个学生。
  他向知县程颢反馈了调查的情况。程颢说:“你反映得很好。一,县里会尽量争取拨一些资金给教育办学用,二为了本县的教育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到乡必有校,支持、鼓励各地多办些学校,让更多老百姓的子弟入学读书。只要各个乡村的学校都办起来了,才可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具体事情你去操办。” 于是,游酢再次到各个乡里去找保长商量兴办学校的事宜。
  游酢每天早出晚归,皮肤被太阳晒黑了,脚板也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月底,他第一次领到了薪水,虽然只有三贯钱,可是这毕竟是自己劳动所得的。
  程氏兄弟很忙,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一天晚饭后,程颐招呼游酢:“到后花园走走。”散步时,程颢问:“你到这里生活还适应吗?”游酢答道:“可以。”程颢说道:“了解到哪些情况,随便说说。”游酢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做了汇报,程颢听了从心里喜欢上这位青年,说:“不错啊,你能够吃苦耐劳。这种事情非你莫属。”程颐说:“当然,游君年轻、有干劲嘛。这样,将来才可以做大事。”接着,他们边走边聊天,程颢还询问了游酢的生活情况。
  夜幕将临,他们才回庭院休息。
  半夜,忽然有人大声喊:“抓盗贼啊——”众人慌忙起床,奔到庭院一看,哪有盗贼的影子?大家正疑惑不定,衙役们眼疾手快已将一个盗贼逮着,他们押着盗贼来到庭院中间。程颢见了,命令道:“先押去牢房关了,明天再说。大家都回去休息吧。”大家听了都各自回屋睡觉。
  第二天早上,程颢命衙役将盗贼押到堂上审问,喝道:“堂下何人,报上姓名、籍贯等来。”那盗贼是个三十多岁的壮年,自报了姓名等,程颢听说是本地人,于是语气缓和了下来,问道:“你为何夜闯县衙做偷盗的勾当?”那壮年哭起来,说道:“大人,我家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三男两女,前些年父亲生病花费了许多钱,欠别人一大笔债,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没有还清,穷得没有米下锅,于是干起了这见不得人的事。请青天大老爷看在我家上有老、下有小的份上,饶了我吧,我对天发誓今后决不再犯。”程颢心宅仁慈,听了,说道:“你可敢立字据保证?”那壮年回答:“敢。”程颢对主簿交代道:“叫他画押。”主簿送上文书等,那青年画了押。程颢交代说:“今天姑且念你家庭情况放你回去,本官也为你姓名保密,让你好在人前抬得起头。如有再犯,将从重处置。回吧。”那壮年千恩万谢,走了。
  这天傍晚,程颢约游酢去花园散步,程颐闻讯前来,劈头就问:“哥,你怎么把人就放了呢。”程颢说:“此地盗贼之事早有所闻,大抵为贫困所致。我乃一县之主,当以仁慈为怀,相信能够感化他们的。”程颐和游酢听了,无不感动。程颐又问道:“盗贼姓啥名谁?”程颢回答说:“我答应为他保密,请不要再问。” 那壮年回去之后,决心金盆洗手,重新做人,找一份正当的事情做。
  夜间有盗贼闯县衙的消息还是走漏了风声。扶沟地面上的盗贼听到新来的知县如此宽厚仁慈,有的受了感化回了家,有的认为这个知县没有什么可怕,照样作案。可是,盗贼毕竟少了。
  县里治理黄河工程已经开始,治安也较平静下来,程颢觉得心情轻松。时值清明,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程颢带着游酢和弟子吕大临、谢显道、苏季明等去东郊春游。他们从县城出发,往东南角的学院朝前走,沿一道南北走向的岗阜,悠游前行。一路上,程颢与弟子们谈笑风生。途中,绿树穿莺,桃李芳菲。约走了一两个时辰,来到了翠屏山山脚。他们谈笑着登山,登上山冈纵目远眺,翠屏山左带惠民河(今贾鲁河),右襟扶沟城,一条长岗沟壑纵横,四周青山绿水环绕,风景宜人。众弟子在山中观赏风景,好不开心,程颢兴致勃勃,掏出纸张坐下来写诗。众弟子见了,都拥到他的身边看个究竟,题目是《郊行即事》,其诗云:“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众人道:“哇!先生,太厉害了。”程颢站起来,满面春风地笑着说:“诸君也来一首。”众弟子都还年轻,一则确实没有倚马成诗的本领;二则也不曾想到做诗,只知游玩而已;三则谁也不敢在先生的面前班门弄斧,于是都摇头回答:“学生惭愧。”程颢温和地说:“一个读书人,不学诗是不行的,考试时怎么办?不会,就要练。” 大家选了一棵大松树下休息、游玩,虽然日已中天,阳光很强,可是树下阴凉,又有山风吹着,并不见得太热。大家吃了干粮,又休息一会儿,便又悠悠下山,踏上归程。
  众人回到住处,一个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三十出头青年迎上前来,拱手作揖开口道:“先生好。”程颢回礼,问道:“刚来,家人都好吗?”那人答道:“好,谢谢先生。”游酢有点疑惑,悄悄地问吕大临:“此君是谁?”吕大临:“他是‘浮休居士’张舜民。”大临喊道:“舜民,过来一下。”张舜民走到大临面前,大临介绍道:“这位是福建的游酢君,名定夫。”张舜民拉起游酢的手,说:“幸会、幸会。” 这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饭,游酢才知道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才学了得,还知道了他是陈师道的姐夫等。
  一天傍晚,游酢正在庭院的水池边洗衣服。春梅也提着一桶衣服走来。游酢低着头不吭声,春梅却说话了:“游先生自己洗衣服呀!”他“嗯”地应一声。春梅大声地说:“还生我的气呀,亏你还是个男子汉。”他解释说:“不是。”忽然,一个差役喊道:“游先生,程大人叫你去一下。”他连忙放下手中的衣服,咚咚地跑去程颢的房间。究竟什么事情,下回自有交代。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春梅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