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游酢留京寻故友程颐办事遇后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44
颗粒名称: 第十回 游酢留京寻故友程颐办事遇后生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10
页码: 72-8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写的长篇小说第十回游酢留京寻故友程颐办事遇后生情况。
关键词: 游酢 留京 寻故友

内容

话说游三礼是个有个性的人,当晚召集家中人商量:“定夫要进京考试缺少盘缠,这么大的家庭没法供一个人去京城考试,传出去不被别人笑话吗?大家不论男女都出些力,有私房钱都拿出来凑,就算我向你们借的,以后还你们。不够,家里可以卖的卖,有办法借的借。”游三礼的话掷地有声,事后太老夫人和几个媳妇都拿出一点私房钱,但是还不够。
  几天后,二叔公、三叔公等也各送来一两、二两碎银,游醇帮忙借了一贯钱,又凑了一些钱。
  熙宁五年正月,林百万来到游潜家喝新年酒,知道游酢要进京赴考,送来一包银子,对游潜道:“听说贤侄要进京应考,老弟表示一点心意。”游潜道:“这怎么好意思让你破费呢。”林百万道:“古云‘朋友有疏财仗义之举’我们这么多年的朋友,我只是略表一点心意。”游潜对游酢道:“孩子,今后有了作为一定要报答你林叔。”游酢应道:“知道了。” 起程前一天,游酢去向林叔道谢,回到家时见杨时已经到了。
  晚上,杨时和游酢一家人正在商量进京的路途怎么走更近。游酢的母亲说:“你哥要是在家就好,他可以带你们去。”游酢说:“九叔不是去过吗?”游潜拍一下大腿,说:“对呀,你八叔、十四叔都去过京城。他们都在家过年。”忽然,十四叔游轼跨进门说道:“我不是来了嘛。”老夫人忙起身招呼:“阿叔,请坐。”游轼向兄嫂问好后坐下,也询问杨时的家庭情况等。游轼问道:“定夫,你一天正常走多少路?”游酢回答:“一百二十里。”游轼说:“这还差不多。去京城说远也不远,三千里路头,平常的马跑六天左右,一等良骏只要三四天,走路慢则一个月,快则二十多天。你们年轻腿脚快,好说。”他顿了顿嗓子,介绍了三条路线,最后交代:“如果赶路或者家庭资金较紧,走北线更近又能够节省开支。”游酢和杨时都是贫穷农民的子弟,他们听了,异口同声说道:“走北线。” 第二天早上,建安、建阳几十个的学友也陆续赶来。大家在游酢的家聚集,休息一会便上路了。
  游酢和杨时两人昼行夜宿,形影不离,犹如孪生兄弟一般。一天在路上休息时,杨时忽然想起自己改名的事情,说:“定夫,我改名了,以后不再叫行可,叫我中立吧。”游酢问道:“为啥?”杨时回答:“家父的一位朋友也叫行可,避讳而已。”游酢说:“中立这名字比行可好,有中庸之意。”杨时答道:“名字就是符号,只要不跟人相同便好。”闲谈一会儿,他们继续赶路。
  初春时,天气还寒冷,他们身穿三件衣服迎着寒风紧紧赶路,夜间不得已才找个客栈投宿。进入江西的地界已经农历十二,游酢说:“今天夜里月光已经明亮,我们休息一两时辰赶路。这是南方,天气不至于太冷,赶一点路,再过五六天夜里没月光,越往北天气越冷,想赶也没法。”杨时答道:“可以。我们没钱人,省得一个铜钱也好。”他们又借着月光走路。游酢深有感触地说:“他年,我们倘若有出息,当不忘今日风雨兼程、风餐露宿之艰苦。”杨时叹道:“是啊。不过我们年轻,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古来吃苦成才者不少,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没有艰难困苦的磨练,也许不成才。”游酢赞叹道:“说得好。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感动上苍。” 到了十七、八,他们便找个有屋檐的地方休息。
  途中,他们遇到了无数进京赶考的江南举人。
  二月初,两人赶到京城开封,在一家客栈住下温习功课迎考。他们俩虽然考的是太学生,可是压力同样很大,考得上才可以参加下一轮的进士考试,因此不敢松懈和怠慢,每天几乎都在客栈里读书,只是傍晚时到御街或者蔡河边走走。但是,同住在客栈的有些举子到京城里逛,带回了各种消息。
  一天晚上,甲问道:“你们听说过宣德门事件吗?”乙问:“什么叫宣德门事件?”甲说:“正月里,宰相王安石和随从当今的皇上去观灯,骑马直接进入宣德门,宫廷卫士大声叱骂王安石,并打伤了王安石的坐骑。王安石怒不可遏,建议皇上将这些卫士送往开封府治罪,罢免宦官一人。王安石怀疑这些卫士幕后有人指使、撑腰,还要追究幕后者。没有想到,御史章惇上书弹劾王安石是节外生枝,他认为:‘宫廷卫士是保卫皇帝的,宰相非礼,卫士进行阻止是合情合理的,而开封府官员迎合宰相之意,判处卫士杖刑,假如这样定罪,今后卫士还敢尽心尽职吗?’皇上审阅章惇奏章后,认为章惇言之有理,但并未因此而追究王安石的责任。”丙听了,插话:“我听说‘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文彦博等大臣常常在宣德门外下马,从来没有受到人冲击。”丁则议论道:“王安石宰相也是,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己平时做得不好,才会有人算计他。这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满城风雨,自讨没趣。”乙说:“我也听说一件事情,开封府肉行的徐中正等人上书,建议由‘行户’(个体户)交纳免行钱后,行户的物资便不再送往官府的衙门。”丙说:“这难怪。官府无端地以各种名目向老百姓摊税、纳捐,搞得老百姓没法生存。上疏奏事还是好的,如果逼得过急,肯定有人会反了。”甲说:“还有呢,王韶率兵大败西夏军队,收复了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
  恰巧碰上一场全国进士的考试结束,游酢和杨时等上街去看皇榜,看见了考试的状元名字是余中,而建阳籍的江侧先生和江汝舟、江翊三人中了进士。游酢对杨时说:“我的先生中了进士。可是,到今天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杨时说:“你的先生也许很自谦,不愿意抛头露面。” 进士们考完便回家了。
  到了太学生招生考试的那一天,天气晴和,京城开封国子监广场上,几十万名的秀才们像潮水一样在涌动,声浪一阵比一阵高。
  这一场考试叫“乡荐预考”。考上的可以取得太学生资格,学习三年后参加太学考试毕业就可以直接参加考进士,中了进士便有官当,一生有了前途。因此,参加这样考试的人非常多,可是录取率很低。成绩上等的为上舍生,可以入住太学里,由朝廷补贴生活用费,中等和末等的只能当走读生或者回家自己学习,到了考期再到太学参加考试。
  考试结束,游酢和杨时等都落第了。大多落第的人心情沮丧得很,决定要回家。杨时、叶默等都因为家里有事情,便回家了。但是,林志宁说:“大家在京城玩几天,了解一下京城再回去。”游酢心里知道:自己的盘缠虽然还剩余一些,可这毕竟都是家中凑合或者借来的钱,于是说:“我也回去。”林志宁知道游酢家庭状况,拍拍胸脯说:“没事,有我呢,留下陪我几天。”对于一个从山沟出来的青年来说,京城的诱惑力太大了,游酢心想多看看京城,只好留了下来。游酢跟林志宁说了要去看望在朝廷当官的叶祖洽,林志宁答:“好啊。” 原来,叶祖洽当了“奉国军事判官”,曾经写信鼓励游酢进京考试,并且告诉游酢到京城时找他玩。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宫廷前的宣德门向守门的侍卫打听,侍卫回答:“他在枢密院办事,出差了,明天再来看看。” 从宣德门出来后,游酢问道:“晚上怎么办?”林志宁回答:“这还用说,咱们继续回客栈,明天再来。” 回到客栈,林志宁说:“走,我们两人到外面转一圈。” 林志宁多次到过京城,对这座城市有一些熟悉。他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边走边跟游酢介绍京城的情况。
  他们来到了城南。这是京城中最热闹的大街,从皇城丹凤门外宣德楼起经内城朱雀门到外城南熏门止的“御街”,尤其是横跨汴河之上的州桥与龙津桥之间的一段最为繁华。“州桥月夜”是京城有名的夜市。京城是一个消费最大的地方,这里高级的酒家就有七十二家,还有难以计数的“脚店”(小饮食店),当铺、茶馆随处可见。这里的夜市相当热闹,市场上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等,还有日本的扇子、墨料,大食(伊朗等阿拉伯国家)的香料、珍珠等琳琅满目。他们两人来到“瓦子”之地,但见耍把戏的,演傀儡(木偶)戏的,说书、杂技、卜卦、卖药、卖小吃、卖旧货的,应有尽有,好不热闹。东南角有一个戏台,正在演出杂剧。他们来到戏棚前,正在演“艳段”呢,只见戏台上右方有一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宽袖长袍,左手持笏,右手放在笏上。看完“艳段”,开始演“正剧”了。这时出来两个人,左方一人戴东坡巾,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持一印匣,左手指着对方,两人在对话。游酢初见觉得有一点新鲜,可是多看了一会儿不见怎么生动,便对志宁说道:“没有啥意思,走吧,到别处瞧瞧。” 志宁却说道:“定夫兄,到前面小店歇歇脚吧。”游酢点头应道:“也好。” 两人走了几十步,在一家门上挑着“孙羊店”幌子的小店进了去。
  店小二问道:“两位客官,请问要点什么?” 林志宁看一下游酢,问道:“你说说看。”游酢说:“我初来乍到,你点吧。”林志宁讲道:“掌柜的,来两碗水面。”店小二高声地唱若:“好哩,水面两碗……” 林志宁对游酢说:“你看,这京城就是繁华,比起我们家乡热闹百倍,简直像天堂一样。咱们读书人见了能够不心驰神往吗?” 两人草草吃了早点出了旅馆,便又回去休息。
  下午,林志宁与游酢又上街去逛京都的外城。
  来城外的河边,他们看见了一个综合博艺场,面积有一百来亩,中间的球场上,一群人各骑着马、手握着彩色的球杖正在打“马球”,高声呼喊着,追逐着,球在地面滚来滚去,马群激烈地奔腾,那场面好不热闹。边上,有两个人在高高的双杆上表演杂技,他们一会儿交叠为一体,转眼间又变成只剩下两个屁股,再一眨眼,变成一个人站立在另一个人的头顶上。不远处的河边,有人在那儿垂钓,还有一群人在游泳。走到河边,但见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鱼儿、虾儿在自由欢乐地游弋着。
  游酢说:“这京城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如此热闹。” 林志宁答:“那当然,不然怎么叫京城。我们去看看外城。” 两人在街上闲逛了一个多时辰,回客栈休息。
  第二天晌午,国子监门前一群青年人站成个半圆形,在议论着时局。
  一位皓首银髯的老教授从屋门口探个头,由于周边人声喧闹,听不出他们议论什么。他缩回屋里,便问相邻并坐的老叟:“外面怎么那么吵闹?” “听口音准是南方来的,那几个年轻人冲得很,尽是些不现时的话,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前些时候,我与程大人谈起这件事情,他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年轻人血气方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这些南方后生人给他当弟子正好。” “那就正中他的意呢。当今的时局这样,北方连‘关学’都少人有心去跟,他兄弟俩见了南方的肯定把那当做市场咯。” “老兄的见解实在高!” “哎呀,说曹操,曹操就到。看,他果然来了。” 门口出现了一个白发老叟。来者不是别人,乃洛阳名士程颐也。他人虽然纤瘦,但是精神矍铄,是个极敏锐精明、见多识广的人,而且兄弟是与易学大师邵康节常常往来的密友,熟悉易学,对相术也颇知几分。因为学问好,满朝的大小官员和学者无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这次是进京办事情,顺便来太学看望旧友和弟子的。
  吴博士见是程颐来了,连忙出门去迎接,说道:“今天开天门,程大人肯到这里来。” 程颐回道:“老夫是来看望君的,难道不欢迎?” 吴博士应道:“当然欢迎,里面坐坐。” 程颐听见一群青年在议论,讲:“等等,我过去看看。”只因为这一看,却引出一大串故事来。
  话说这天早晨,游酢与林志宁又去找叶祖洽。侍卫回答:“上午他在朝中议事,下午再来看看。”回来经过国子监,恰好遇到了几个京城中认识的文友,正在辩论。游酢很激动,停下来,说:“现在的时局,还搞什么训古,那能够当饭吃不曾?不是明摆着坑害我们这些学子?《诗经》、《易经》和孔孟之书,才能够安邦治国。”林志宁高声说:“定夫兄说得有理,我赞同;学友们,大家十年寒窗苦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光宗耀祖,还是报效朝廷和拯救黎民?”有的学生说:“对!我们求学要务本,要让天下的学子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沉溺于那些无谓的文字训考。”有个学生却说:“我大宋今非昔比了,国势日弱,而辽人、金人日益强大,如此下去,怎了得?”青年人议论得很有激情,引起了程颐的关注。
  那吴博士也跟了过来,介绍说:“这位是洛阳名士程大人。”大家一听无不肃然起敬,林志宁和游酢上前鞠了一躬,问道:“程大人好!”程颐走到游酢面前道:“此君,见解甚好。”游酢忙施礼道:“晚生见过程大人。”程颐端详一眼游酢:中等身材,体魄健壮,天庭丰满,眉清目秀,鼻若悬胆,地阁方圆,深知此人乃可造之才。因为初见不想多言,说道:“我现在在洛阳嵩阳书院,诸君有空可去走走。”游酢恭敬地回答道:“抽空一定去拜访大人。”吴博士道:“走,到里面喝一口水解解渴。”程颐回头拱手道:“后会有期。”便跟着走了。
  下午,他们又去宣德门。侍卫换了,游酢又向他讲明找叶祖洽,其中有一个侍卫是福建人,说:“我替你禀报。”那侍卫进去禀报。叶祖洽听说是游酢找他,他亲自出门来迎接进去。
  到枢密院,叶祖洽招呼他们二位坐下,问:“定夫,你们是来参加太学考试吗?怎么样?”游酢答:“别提了,准备回去,前来看看你。”叶祖洽说:“你才二十岁,有的是机会。”接着询问起林志宁的情况。
  他们正说话,有人跨进门问道:“叶大人,潞国公呢?”叶祖洽起身抬眼一看,是宰相文彦博的好友程颐,连忙拱手说:“哦,是程大人,宰相大人下午一来上朝就被圣上召去,大人先坐下等候。”林志宁和游酢迅速起身说:“程大人请坐。”程颐见了他俩,说:“我们真有缘,又见面了。”叶祖洽给程颐递上一杯茶水,觉得诧异,问道:“你们认识?”程颐将事情讲了一遍,叶祖洽听了,说:“如此真是有缘。”程颐问道:“二位贤辈都是你同乡?”叶祖洽应道:“是。这位游酢还跟我同窗过一年,同出一个师门。”程颐想:叶祖洽是前科状元,他的同学应当学问也不错。因为要等文彦博,又本来喜欢这青年,所以他与游酢攀谈起来。那游酢也饱读了诗书,肚子里有一定墨水,谈吐不俗,程颐询问了好些问题,游酢对答如流。叶祖洽见状,说:“程大人,你与鄙人学弟一见如故,谈得来啊。”程颐对叶祖洽说:“游君德器粹然,可与适道。”叶祖洽怕冷落了林志宁,便与林志宁谈天。
  坐了一个多时辰,程颐知道没法见到文彦博,便起身告别说:“叶大人,老夫不等了,明日再来。”叶祖洽站起,拱手说:“程大人慢走,我送送你。”林志宁和游酢也说:“程大人慢走啊。”程颐转身说:“二位贤辈,但有空就到嵩阳书院玩。”迈开大步走出去,叶祖洽等三个年轻人都起身相送到门外才返回。
  这时,一个差跑进来说:“叶大人,宰相大人叫你明天早上在这儿等他,有要紧的事情。”叶祖洽说:“知道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下班时,叶祖洽说:“走,到我家去。”招呼两位同乡到他的住处。
  吃过晚饭后,叶祖洽带他们出去逛街。他们沿着御街悠悠地行走着。京城的夜晚,灯河火海,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闹的景象。
  路上,游酢问:“程大人何许人也?”叶祖洽说:“程颐大人和他的哥哥程颢都是洛阳名士,熙宁三年时上书《谏新法疏》,力陈‘新法’(王安石变法)之害,因此,兄弟俩与宰相王安石结下不和的根源。那年刚好他的父亲得病到洛阳,于是兄弟辞官回洛阳守在父亲的身边,一边在嵩阳书院讲学……” 叶祖洽到汴京多年,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他边走边介绍:“开封城,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中国的中心,水系发达,连接长江、淮河,南有蔡河(惠民河),沟通陈州、蔡州和淮河中游,东有五丈河通往山东济水流域;西有金水河与郑州、洛阳相接。这里是五代、后晋、后汉、后梁四朝的都城,因此建设不亚于唐朝的长安,而且水陆交通相当发达。加上自从唐朝开始,南方日益发展,长安和洛阳的货物又要经过这里传向南方,成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枢纽,所以这里的地位仅次于长安。赵太祖‘陈桥兵变’自立宋朝,建都于此,自然很有道理,也有长远眼光的。因为京城最繁华的部分在汴河以内,所以叫‘汴京。’” 走了一段之后,叶祖洽又介绍说:“汴京与长安不同,是一个城包城的特殊帝都。内外有三重城池。最里面一重是皇城,又叫‘大内’,城周长九里十八步,引金水河和五丈河为护城河;南面的丹凤门和北面的玄武门和东、西华门大街与外城内城相接。内城又叫旧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步,街道的布局成‘井’子形,最繁华的街市都集中在这部分。外城,又叫新城,是五代时扩建的,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面积比旧城大十四倍,有十三座陆门和七座水门,外有宽达十余丈的护城河。” 游酢听了疑惑地问:“京城这么大,有多少人口呢?”。
  叶祖洽带着自豪的口吻回答道:“有一百五十万左右。” 游酢惊叹道;“哇!一百五十万人口,这么大的城市。” 叶祖洽说;“是的。这里是全国的中心,单单店铺就有六千多家。” 走了一个多时辰,叶祖洽说:“天时不早了,我们回去休息,”游酢说:“祖洽兄,我们已经在客栈住了几天,明天就要回福建。”叶祖洽说:“不好意思,这两天偏偏多事。那好,你们今后但有来京城就来找我。”三人便分手返回休息。
  第三天,他们两人又在京城逛。
  下午,他们在城中继续往前走,指指点点地谈论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忽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两位后生要往哪儿?”两人回头一看,不是别人而是程颐大人,他的马车说话间便到了跟前,两人连忙转身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施礼问候道:“程大人好!” “免礼、免礼。”程颐说着,又对游酢讲:“贤契,你们且先回家乡去,等有了新消息告诉老夫。” 游酢俯首称道:“谢谢前辈的垂爱,晚生一定听您的。” 程颐说道:“老夫还有点事情先走一步,后会有期。” 志宁和游酢同时拱手道:“后会有期。”他们目送着程颐远去才离开那儿。
  他们两人回到住处,天时还早,志宁道:“下两盘棋再睡,怎么样?”游酢答道:“好啊。”于是,两人在客栈里对弈起来。两人自从认识以来,每次相见有空总下棋,游酢一直是志宁手下的败将,五盘能够赢得一盘已经侥幸。这天夜里,在下棋时志宁发现游酢不再那么性急,比以前更会考虑了,于是夸奖说:“进步不小。看来下棋能够改变人的性格。”游酢答道:“有什么办法呢,这是逼出来的。”林志宁讲:“如此说来,你应当谢我。”游酢回答道:“当然,以后再说吧。”林志宁说:“别太得意,看得出,你的棋看得不深,现在我再教你一些技巧吧。”说着,摆开了残局,讲完之后又摆一残局讲述。见时间不早了,说:“今天就讲这些,你自己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准备休息,游酢想起与程颐先生相遇,说:“今天碰到的那位程大人学问非常渊博,又与我很投缘,我想我们这次回去,不如绕道去嵩阳书院看看。”林志宁说:“此去洛阳三四百里,你这一绕多出两百来里,何苦呢。要去,你自己去。”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游酢背起行李向西而行,前往嵩阳书院。林志宁休息了一阵,打起包袱南下。
  游酢风尘仆仆,不辞劳累赶路。四天后,他终于来到嵩阳书院。
  因古来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嵩阳书院在河南(今登封市)嵩山南麓,即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名嵩阳寺。北宋初年朝廷便重视文治,嵩阳书院在赵宋朝廷的扶持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嵩阳书院建筑面积达万余平方米,书院内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司马光就在嵩阳书院的崇福宫中,组织众多人才编纂完成了《资治通鉴》中的第九卷到第十二卷。二程因为不被朝廷重用,为避祸端,退居这里聚徒讲学已经三个年头了,因此与司马光、吕公著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座古朴清雅的书院背靠险峰,面对溪流,环境清静幽雅,很适合读书、做学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题刻着“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在书院大门旁耸立着高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
  走进书院大门,一路可见屈曲的回廊,小轩精巧别致,接着就来到先圣殿。先圣殿供奉着儒家开山祖师孔老夫子以及他四大弟子的石像。殿堂之侧,傲然耸立着三株古柏。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棵大树高皆十余米,围粗不一,树冠浓阴,犹如三柄巨伞,虬枝峥嵘。
  一阵山风吹来,枝叶摇动,如环佩鸣,犹闻丝竹之音。再前面是一片翠绿的竹林,从清幽的竹林穿过,便来到书院的第二进建筑——讲堂。
  这一天,程颢先生外出。程颐先生在校讲学,一见游酢前来,立即停下叫一个看门人招待,自己回课堂继续讲课。等下了课,程颐先生出来,游酢慌忙站起鞠躬,问候道:“晚辈见过程大人。”程颐先生嘴里说着:“免礼,叫大人不好,我不是在教书吗?还是叫我先生吧。”又喜出望外地来握住游酢的双手,说道:“想不到你果然来了,而且来得这么快。坐吧。”他亲自给游酢添了茶,游酢谢过之后,说道:“程先生,这里的书院好大啊。”程颐说:“是的,这书院比岳麓书院还大几十倍,学生也不少,现在有近百号人。你是坐车来,还是走路?”游酢苦笑了一下,答道:“走路。”程颐感叹道:“难得!辛苦了。”游酢笑道:“没事,我年轻走点路算不得什么,能够拜见先生和看见这么大的书院很值得。”程颐先生称赞道:“你的好学精神可嘉。”接着,询问了游酢的家庭情况和平时所学,程颐先生点头道:“如今天下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多啊。你是我所见的第一个如此好学的南方青年,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尽管说。” 晚上,用餐之后,程颐先生考虑到自己还要备课,游酢走了几天的路也辛苦,对游酢道:“你旅途劳累,早点休息吧。” 夜里迷迷糊糊觉得天在下雨,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
  第二天,游酢决定向程颐先生辞行,程颐先生亲自送出大门直到大路,并且说:“日后常联系,如不嫌路途遥远,可来此学习。”游酢应道:“好的,我一定会争取再来看先生。”游酢这才告别了程颐先生。程颐先生目送着游酢远去的背影,说道:“多好的后生啊。” 游酢这一行,不仅看见了嵩阳书院,扩大了视野,而且加深了与程颐先生的感情。后有人概括游酢进京之行,诗曰:“道学南传先兆瑞,人缘广结已发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林百万
相关人物
游潜
相关人物
游醇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吴博士
相关人物
林志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