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江坊弟子扬天下老庄思想定根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37
颗粒名称: 第六回 江坊弟子扬天下老庄思想定根苗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六回江坊弟子扬天下老庄思想定根苗的情况。
关键词: 江坊 老庄 思想

内容

熙宁三年春,朝廷颁布了“三舍法”。 这“三舍法”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是王安石实行变法的“新政”之一。之前,“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此建议皇帝赵顼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升入内舍,内舍生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会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这样,一部分出身贫穷的子弟有了与富人子弟读书和当官平等的竞争权利。
   游酢获知了这个消息,异常的兴奋,他想:自己将来的前途终于看到了一线的希望。 春初,叶祖洽、施景明、上官均等进京赴考。游酢和一些年龄更轻的学友,觉得自己对进京考试还没有什么把握,继续去江坊读书。
   自从叶祖洽、施景明、上官均去后,书斋一时人数稀少下来。江侧先生清闲了许多。 江侧先生见游酢聪明,很有培养前途,有意栽培他,为了让他能够有更多时间学习,叫他在学校住下。游潜知道后虽然同意,但想到家庭困难依然不敢答应。 一天,不知游酢的爷爷游三礼怎么听到了这件事情,气得胡须发抖,大骂游潜:“这样大事怎么能够不跟我说。大不了,一家人平时少吃一点,没米吃些薯、芋、青菜也过得一餐。影响了孙子的前途,我不饶你们。”家里人全知道了,都表示愿意克服困难,把大米省给游酢去读书,游潜只好让儿子当寄宿生。
   从此,游酢安心在那里读书很少回家,只有逢上大节日才回去看望父母。 在学习的过程中,游酢有时遇到疑惑,就去请教先生。可是《易经》太深奥,象辞和爻辞的含义最难理解,有些问题江侧先生也没有办法解释透彻。所以,游酢也不敢多问。
   江侧先生不喜欢卜卦,只是让学生知道八卦怎么一回事而已,也没演示给学生看。 游酢回家,晚间时伯庄来坐,问起:“最近在那儿学习什么?”游酢答道:“学点易经的八卦知识,可是篆辞和爻辞不知道怎么理解。”伯庄听了说道:“学易经不卜八卦,正如讲怎么游泳的道理一样,没有下水去游游,怎么能够理解得真切?还好,这方面我懂得些粗浅的东西,来,我教你。”于是,他私下教游酢等怎么样起卦、装卦、断卦。 一日,方丈与江侧先生交谈学禅所得,游酢在外面的厢房里静静地读书,只听江侧先生讲道:“愚觉得其能净身心而已。” 过了许久,游酢起身去小解,不巧江侧先生送那方丈正好出来,于是碰了个面。方丈乃高僧,善相术,见了游酢问了姓名,知是非凡俗之人,对江侧先生道:“此贤辈,将来必腾达之人也。” 却说叶祖洽、施景明、上官均等人进京参加考试,均考中了进士。因为叶祖洽在殿试策论中有“祖宗多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的论点,正符合宰相王安石变法的精神。而上官均的文章思想比较稳重,认为“合则取之”。当时考官苏轼考虑:叶祖洽的文章诋毁前代皇帝而对时下的皇帝献媚,如果让他在士林中夺魁,怎么能够使社会风气端正?于是,他将上官均排第一,叶祖洽排第二,浙江山阴人陆佃排第三。宰相王安石看了排名,出来说话,认为苏轼的评选不正确,皇帝赵顼听了,令陈升之读上官均等三人策论。结果,皇帝赵顼钦定叶祖洽为第一名,点为状元,上官均为第二名榜眼,陆佃排仍然第三,为探花。叶祖洽被奉派“签书奉国军判官”,上官均授“大名府”(今北京)“留守推官”,陆佃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 叶祖洽点为状元,上官均点为榜眼,同科状元、榜眼同出于一师门,实在属于几百年来罕见之奇事。这消息一传开,天下轰动。因此,想前来江坊求为江侧先生门下学者更多。但是,这一消息也使江侧先生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学生能够考中状元、榜眼,而自己连进士还没有拿到,情面上很过不去。他一连好几夜都睡不着,自己接近五十岁了,如果再拖延下去,老了没有精力拼搏,决计这一学期结束闭门谢客,放下心来攻读,不再收徒办学。 江侧先生爱学生,家藏许多书籍,经常邀游酢和学生到他家看,并且交代道:“贤契等,有喜爱的尽可拿去看。”这样,游酢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如东晋陶渊明,汉朝的司马迁、贾谊,唐朝的韩愈等名家文章。游酢借到一本古文选抄,特别喜爱贾谊的《治国策》这类策论文章,经常夜里秉烛而读。 一天傍晚,游酢单独去找江侧先生请教问题。江侧先生正在客厅上看书,游酢想先生读的书一定很好,于是问道:“先生,你读的是什么书?”江侧先生听了,抬头一看,说:“哦,是游酢。我在看《南华经》。你来得正好,这本书有很多故事,学问也很深广,你拿去看看。我先去厨房烧火、添点水。”游酢迟疑一下接过书,问道:“《南华经》是什么书?”江侧先生答道:“战国时期有个人叫庄子,他继承老子的思想,创立了道家学说,写下了关于道家的书,后人把这本书称为《庄子》。到了唐朝,唐明皇信奉道家的学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的书因此受封为《南华经》。”游酢听了,说道:“谢谢先生的赐教。” 他坐下来打开书的第一章《内篇·逍遥游第一》便见这样写道:“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酢很快被书中的所写吸引住了。 过了一会儿,江侧先生出来问道:“这本书怎么样?”游酢回答道:“先生,此书果然好看极了。”江侧先生走近,拍一拍游酢的肩膀,说:“既然这么喜欢,那么你先拿回去看,看好还给我。”游酢连忙鞠了三躬,说道:“谢谢先生!”退出了客厅。 从此,游酢每天上完功课回到宿舍便读那一本庄子的《南华经》。《南华经》有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共三十三篇。书中的许多富有深刻哲理的故事和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着实让游酢大开眼界,也激发了他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憧憬。 过了一个多月,江侧先生叫游酢去客厅,问道:“那本书读得怎么样?”游酢回答说:“粗粗翻了一遍。”江侧先生考了几个问题,知道他已经读得熟悉了,因此说:“你读书很快,理解得也好。我这还有一本《老子》再拿去读一读,对理解《南华经》会有帮助的。”游酢恭敬地接过书,谢了先生走出客厅。 《老子》是语录体,一段一段的都是讲道理,比起庄子写的《南华经》来,语言更简练,但是比较难于理解,所以经常去请江侧先生当面解释。江侧先生每次都很耐心地给予解说。
  大约一个多月后,江侧先生又单独把游酢叫去客厅,问道:“老子的立世准则是什么?”游酢回答道:“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江侧先生又问道:“老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游酢回答道:“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江侧先生又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游酢一一作答得准确,江侧先生听了捋一捋胡须,露出喜悦的脸色说:“《老子》此书道理极深,各人的理解不尽一致,我讲解的也只能供你参考。老子和庄子同属于道家,世人称为道学。这道学虽然与儒学不同,但是对于人生的修养是极有作用的。简单地说,儒家也讲修身,可是主张积极入世,很多人往往会过于追求名利,而道家大处讲无为而治、个人则要淡泊名利。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个人名利心太重是不行的,如当今的宰相荆国公王安石就是一个典型,一味地搞新法,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还死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做法,结果气得伤肝败肺,得了一身重病。如果他把事情看开一点,有些事情慢一点做,有张有弛,就不至于那样。我这里只是讲一例,其他的你自己去领会吧。你现在的个性有点急躁,将来走上社会或者仕途,老、庄二人的思想对你可大有裨益呢。”听完了,游酢又再次磕头称谢了先生,走出客厅。 到了夏季末,江侧先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考完对游酢说:“今年府学正好开考,你可以去一试了。我呢,身体不大好不再办学了。”于是,游酢决定离开集公山。 临行前,他来向江侧先生辞行。方丈也在场,游酢顺便问道:“大师,我之前途如何?”方丈笑而相送七步,说:“自己去领悟吧。”
   游酢一生的前途如何?且待逐回看来。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江侧
相关人物
叶祖洽
相关人物
施景明
相关人物
上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