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学友因时抒己见先生见雪测弟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34
颗粒名称: 第五回 学友因时抒己见先生见雪测弟子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9
页码: 32-4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五回学友因时抒己见先生见雪测弟子的情况。
关键词: 游酢 朝廷 事情

内容

话说福建归化县(今泰宁县)叶家窠村有个书生姓叶名敦礼,字祖洽,生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十八岁中乡试解元,进京赴考进士未中,治平年间游学各地。
   这一年春,叶祖洽来到建阳县麻沙附近的江坊,拜江侧先生为师,与邵武人上官均同窗,结为好友。 江坊位于建阳的麻沙和邵武的中心,是一个地势平坦、狭长的山地,虽然没有河流,只有小溪坑,却是个山水秀丽的山乡。那石壁山在九峰山西北侧,高五百余丈,上有石如龟,因此当地人又叫“龟山”。北望九峰山,有九峰对峙,山峰高峻秀丽。其山脉绵延百里,竹木蓊郁,林海茫茫。因此,石壁山四时风景宜人。 江侧先生,名叫处中,建阳北雒里(今界首乡一带)人,乃旧学出身,才学极好,长于策论,对《春秋》一书有专攻。他的儿子名叫汝舟,也学问渊博,父子闻名建州,时人称“二江先生”。他自从中举后隐居山中,一边设帐招收弟子度生活,一边也攻读学问准备去考进士。此时,江侧先生虽然才四十岁左右,可是所教的学生不少考中举人、也有中进士的,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宿儒,方圆几百里的有些秀才,甚至举人都到他那里学习。
   叶祖洽到麻沙、禾坪一带走动,听说有个八岁就被称为神童的人,便来到富垄村亲眼一睹。 那是一个傍晚,叶祖洽走到富垄村中,看见一个青年问道:“你这儿曾经有个神童,他在家吗?”那青年答道:“到前面看看。”再往前,看见一个少年长得不俗,上前问了姓名、籍贯,才知道原来是游醇。游醇说:“你找我堂弟呀,他在家。” 游醇带着叶祖洽走到家门口,喊道:“定夫,有位相公找你。”游酢闻声跑出门,拱手说:“请屋里坐。”两人互相自我介绍,认识了。交谈间,叶祖洽看见他一身简朴的穿着,衣服有多处补丁,觉得眼前的这位少年,笑起来看似有点憨态,眉宇间却有一股英锐之气,喜欢上了,说:“我们交个朋友吧。”游酢见叶祖洽人很热情,问明他的情况之后,也觉得他可交朋友,于是应道:“好啊。”从此,两人互相来往。
   年冬,叶祖洽要回家,邀请游酢去他家玩,游酢爽快地答应,并且一起前去。
   几天后,游酢与叶祖洽告别。临别时,叶祖洽极力劝游酢一起前去江坊江侧先生那儿学习。 游酢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游潜早有听说江侧先生的名声,决定让儿子到外乡去求学,也好让他远离地方上那寺庙方丈的缠绕,于是欣然同意了。
   熙宁二年,游酢去江坊村石壁山江侧先生那儿学习。 在这里,游酢认识了上官均和本建阳北雒里人施述。施述,名景明,比游酢大五六岁,四方脸,已经是一个粗壮的青年了,但是人很老实、待人温和。他因为经常会去在禾坪村姑母的家,游酢跟他一起上学,所以两人相处得很好。 江侧先生见游酢穿着简朴,知道他是个穷人的孩子,又见他学习十分认真,无论回答问题还是写文章都不错,所以喜爱上这位学生。 朝廷采用王安石的主张,开始实行变法,地方的政府机构也发生了变化,设路、府(含州、郡)、县三级,在乡村中,废除原来的都、亭、里,改为乡都、保、甲。 一天,叶祖洽和上官均、游酢等一起。叶祖洽讲:“现在的天下乱得不成样子,官场上贪官横行,市场上物价飞涨,苛捐杂税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王宰相颁布了变法,就是要革除一切旧弊,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使之富国强兵。”上官均说:“好的要保留,不好的要改,而且要改得稳当。”叶祖洽说:“我说,变法就要像商鞅一样,对那些毒瘤要快刀斩乱麻,如果什么事情都求稳当,有的东西病入膏肓那就为时晚矣。”这一番的辩论,游酢无法分辨孰是孰非,但是他知道叶祖洽和上官均的不同见解,也懂得了事情可以辩论、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天傍晚,游酢刚刚回到家不久,听到村中很热闹。 游酢和一群人跑到了村头公告栏前,那儿早已经围满了观看的百姓,硬是挤了进去,才看到上面贴着两大张红纸,写着朝廷颁布变法的内容,有农田、水利、服役等方面,其中“农田水利法”规定:朝廷命令官员分几路出行下乡,考察测量农田水利,开荒垦地,疏通水沟渠道,适当提升上缴给朝廷的课税,无论官吏还是平民,同样都必须缴纳规定的赋役,不准隐瞒、偷漏或者逃避。 原来,江西临川县有个人叫王安石,因为被欧阳修看中,所以一时天下成名。后来,他又利用在朝廷做大官的韩惟、韩绛等家乡人的关系,逐步登上朝廷,当上了宰相。他向皇帝赵顼提出变法的主张,得到支持。王安石制定的新法,虽然遭到朝廷中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但是有皇帝宋宗神撑腰,全国都要实行变法,因此到处宣传。
   “这变法怎么个变呢?”有的没有文化,看不明白在发问。 “就是要改变以前的做法,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呢。”也有读过一两年私塾看得懂一些的,装着很懂得的样子说道。 游酢看完了,拍手叫道:“这法变得好,朝廷如果真的这么做下去,咱们老百姓日后的生活就会好起来了。”周围群众大多跟着拍起手掌。
   “定夫,你解释给我们听听。”人群里有人叫喊。
   “好,我来解释、解释。”游酢便开始将新法一条条讲解。 这时,村里的员外的管家带着一群人大摇大摆地走过来,那员外,曾经跟一两个朝廷官员有交往,哪个地方官惹得起他?员外自己倒有修养,从来不轻易得罪人,只是他的手下狐假虎威,发生过几回欺压百姓的事情。 他们来到人群前,管家大声嚷道:“你们让开,我家老爷要看看墙上贴着什么。”几个贫苦而又软弱的农民只好让道,其他百姓看他们来了也陆续走开。游酢见状,喊道:“大家不要走,我还没有讲完。”有的走,有的留下继续听。 那员外家里有一百多亩的田地放租,村里的人租他家的田耕种,租金比外村的高,可是又不让村里人向外租田。每年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他家一面放高利贷,一面巧取豪夺周围人们的田地、山林,此外还在青黄不接时,贫困户向他家借粮食,用的斛桶桶底多垫一层木板,到还粮食给他家时,便抽去那一块木垫板。他就是靠种种手段盘剥农民变富,后来用钱买了个员外,成为地方上有权势的大户。村里贫苦的人,私下里没有不恨他的。管家狗仗人势,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什么事情也敢干。这新法的内容,员外早已经知道,表面什么也不说,心里怕百姓都知道了,真的执行,他家就吃亏大了,所以叫管家一帮手下来看看情形,把群众赶走。 管家见游酢不但不走,而且还要给穷苦人宣讲新法,便大声叫嚷:“好呀,定夫你这个小子,也不看看谁来了,给我站开!”游酢一听,火了,道:“这是朝廷颁布的新法,大家都可以看,我这是在给大家解释新法的内容。”管家瞪大眼珠,说道:“你还是读书的书童,管什么朝廷大事,回去读书。”游酢偏不让步,于是争吵了起来。 那游醇怕弟弟出来会惹事,跑来一看,果然在与人吵架,便飞也似的奔过去,拉住游酢的手说:“你咋啦,快回家吧。”游酢甩开手,气愤地道:“他们没有道理,别人看布告,叫人让开,太霸道。我难道怕他们不成?” “走吧。”游醇又劝说。 管家道:“你家租种我们老爷的田地,见了他老人家就应该问好、磕头,叫一声老爷。好你个不知礼的兔崽子,还敢不让道,不想活啦?” 游酢道:“我家租地有给田租,又不是白要。这跟磕头、叫老爷有何瓜葛?” 管家道:“你能,有本事就不租。” 游酢脾气倔强,回敬道:“不租,就不租。” “你有种!” “你可恶!” 村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员外也来了,他见过世面,况且向来不喜欢当面得罪人,知道游氏家族人丁不少,而且有一两个当官的,游酢也不是省油的灯,闹下去对自己不好,便大声喊道:“有富,跟小孩闹什么,走。”管家只好不情愿地走开。
   这时,游酢见他的父亲正从远处走来,只好忍气吞声跟哥哥跑回私塾。 晚上,游酢被他的父亲严厉地训了一顿:“你逞什么能,历朝以来社会都是有权势有钱人的天下,爱出风头,总有一天会吃大亏。” 员外的家里,管家有富也被训:“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做人要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朝廷正在变法,凡事要小心些,如果再得罪太多人,以后那帮穷困户有些事情也会跟我们过不去。今天,那个游家老二的公子,是个不好惹的,县老爷他都不怕啊。再说,他与家辉同学,将来要是他有作为,对我们家还是有所用的,不可轻易得罪。记住,今后不准丢我的脸!” “是、是。”管家应道。
   游酢思想还很单纯,不知道这些,事情过去早忘得一干二净,他依然像平常一样生活。 书斋的边上有一棵桐树。炎热的盛夏时,它可以给教室遮荫;晨夕时学生们便到树下休息或者看书。 附近有一叫“广济寺”的寺庙,晨钟暮鼓,经声朗朗。先生管理很严,不让学生去涉足庙里,自己却偶有与方丈来往。有的学生更好奇,先生不让者的偏偏要去。初次,先生不免要教训,多了就松了。一来二往,有的学生便与和尚与方丈熟悉上了。但是,游酢记起父亲的教导,不敢再去寺庙。 江侧先生来往的朋友很多,附近寺庙有个云空大师经常来下棋。游酢和叶祖洽、施景明站在一旁观看。学生们虽然年龄轻,却都聪明,很快入道。中午,他们在宿舍里也偷着逗乐。日久天长,大家棋技大有进步。
   没有事情的时候,学友们会一起跑去附近的村庄走走。 不久,县里派几个人来禾坪里复查丈量的土地。他们住在员外的家里。按照朝廷的规定,不论哪一种的田地都要丈量,面积不能隐瞒,要一一造册上报,到时按照所报的亩分向朝廷交粮税。但是,各地的田地大都为地主豪绅占有,他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互相勾结,串通一气,采取少报、漏报或者隐瞒手段,敷衍了事。富垄村的财主们也如此。可是,朝廷还有一项规定让地主豪绅们头疼,即所报的亩分数据必须要有当地的农耕户签字押手模,才能证明有效。员外虽然上下打通关系,隐瞒了不少的亩分,大多的田地只得挨家挨户求租种他家的佃户签字押手模。 在朝廷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是一个极精明的人,他通过自己派出的耳目了解到底下隐瞒亩分的事情,又派了刘彝、程颢等八人分路到各地专门进行核查。 朝廷又派几个人到富垄村核查土地,他们不再去员外家吃住,而是带钱米来,住在村中贫苦人家里,自己起伙食。他们去百姓的家明察暗访。这样,禾坪村的员外家隐瞒的田地也被查了出来。 员外大不高兴,心里明白村中有人举报,一连几天在家里闷闷不乐。管家见主人脸色不好,知道他心里不好受,于是说:“老爷,我怀疑——”员外问道:“怀疑什么,有根据吗?”管家摇摇头,员外说道:“没有根据就不要瞎猜。下去吧。” 没有事情的时候,学友们会一起跑去附近的村庄走走,但是都走不远,他们觉得不过瘾。 清明节,先生回家扫墓,书斋放四天假,大家又舍不得分开各自回去,便议论去哪里玩好。游酢建议:“咱们去崇化里看人印书吧。”大家齐声说:“好啊!”叶祖洽说:“明天上午去崇化里,然后去麻沙。”施景明问:“还有两三天怎么安排?”上官均回答:“到时再说。”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到崇化里(今书坊乡)去。 崇化里地处江坊东侧的思娘岭下。从江坊到崇化里有十里左右,路上游酢边走边介绍:“那里山林茂盛,资源丰富,取用便捷,书坊多、规模很大。” 原来,从唐代中期时开始兴起书坊雕版刻书,工匠们以刀作锄,以版为田。到了宋朝出现了活字印刷,地处偏远的地方仍然以雕版印刷为主,书坊增加了不少。建阳这里的书坊同时接受官方和私人的委托,代为印刷书籍,所刻的书籍广泛,生意非常兴隆。较出名的刻坊有余氏、刘氏、叶氏、熊氏等十几家,其中以余氏“勤有堂”刻版最著名,所产的“建本”与浙江临安的“浙本”,四川成都的“蜀本”齐名。因此,建阳成为全国闻名的江南四大印刷点之一,崇化里和麻沙印刷闻名于世。
   年轻人走路快,大约一个时辰就到了。 他们走到那里,但见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腰间藏着一个山乡,房屋上百座,人烟密集,街道纵横,有主街、前街、后街。印刷点却在山乡东面的山坳里,靠近罗家堆村。游酢带着大家穿过街道,来到余氏书坊。这是崇化里最大的书坊,占地几十亩。老板见来了一群年轻的书生,热情相迎,招呼:“欢迎诸位相公光临敝坊”。游酢用建阳话对老板说:“我和学友们前来看个热闹。”余老板一听都是读书人,忙说:“欢迎、欢迎。相公们请——”他并且亲自带着年轻人进书坊中看工人们干活。先是来到刻版坊间,有三、四个人边上放着手稿,对着手稿用刻刀在一块块木板上刻字,余老板介绍说:“鄙人的书坊是手工作坊,用雕版印刷。咱们这里山村多枣树、梨树,工匠们就地取材,用这些树木来雕刻文字,所以人们将印书叫做‘付之枣梨’。”游酢问道:“生意好吧?”余老板回答道:“还可以,有官府的、也有私人的,最近活很多忙不过来。”接着,他们来到印刷坊间,看见有十几个腰间绑着围裙女工,一手拿着刷子刷墨,一手翻动着纸张,在忙碌地印刷,还有几位男子帮忙送纸、递油墨,一位年长的师傅巡走查看工人们干活。叶祖洽问道:“什么书都印吗?”余老板答道:“是的。我们有生意就做,经、史、子、集及天文、地理、医学以及通俗读物,无所不印。”上官均问道:“你们印书,官府会来找麻烦吗?”余老板笑了笑,说:“没有事。我们有朝廷的批文,况且每年有给朝廷缴税。”施景明问:“现在不是有活字印刷吗,你们为何还用雕版的。”余老板犹豫了一下,答道:“我余氏勤有堂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业,生意很好,不要用别的。”他忽然说:“哦,我还有一点事情,你们先看看,看完了就过去找我,中午在这里吃饭。”游酢应道:“不用客气,你忙去吧。我们看看就走。” 余老板走后,游酢低声地说:“景明呀,你的话触犯了他的忌讳。他就怕别人说到雕版不行。”施景明申辩说:“我怎么知道他的忌讳,你不早说。”叶祖洽说:“别说了,我们到别处走走。” 走了几处书坊,大家见都差不多,觉得不新鲜;见有一座不大的文庙,众人进去拜了一拜。 大家又跑到麻沙去。那里处于交通要道,是一个比较大的集镇,地势平坦,人烟密集,书坊数量更多,而且印刷也很有名气。由于印刷需要大量的竹木资源,附近的老百姓到秋、冬两季就忙着砍木头和毛竹供应纸厂造纸,能够获得一批钱财收入。同时,外来印书的客商、书商等来往不绝,也带动了这个地方客栈、酒家、饮食店、杂货铺、小摊点的增加,麻沙成为当时建阳一个较富庶和发达的山乡,颇有一些热闹景象。游酢和学友们都是山村中长大的人,对竹木熟视无睹,也看过雕版印刷,他们到麻沙玩是为了尝一尝那里的“油炸馃”,吃一吃那里的豆腐饭,看一看来往的客人。
   中午了,大家到街上吃点饭。 吃饭时,上官均忽然说:“大家什么时候到我家玩一玩,那里的风景比这好玩多哩!”众人听上官均约学友们到他家玩,都乐得蹦起,异口同声回答道:“好啊,我们过一天就一块去。” 饭后,大家又说说笑笑返回。
   第三天,众学友果然一起前去邵武。
   时光似箭,转眼到了秋天。
   七月,朝廷又颁布“均输法”了。 课余时,学友们议论起这件事情。叶祖洽说:“这均输法颁布得好啊。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样能够平抑物价的猛涨,搞活市场,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上官均听了则说:“这只是针对东南六路,况且还没有执行,怎么知道它是利大,还是弊大?”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辩论起来。游酢才十七岁,对朝廷的事情看不准,但是对于“平抑物价”有好感,于是说:“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就是好政策。‘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句话什么意思?”上官均解释说:“这句话是专门指地方上每年都要向朝廷运送上供财物而言的。哪里的东西便宜就在哪里购买,假如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价一样便宜,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叶祖洽接着说:“如今的社会许多的问题都要改革。”上官均说:“我以为变法是要的,但是不能过急,变得太急,天下反而会更乱。”两人又争执起来。江侧听见两个弟子争论不休,出来说道:“祖洽、彦衡,你们在一起总有争辩,这是好事。但是,千万不可伤了和气。我觉得祖洽敏锐可是太性急,要改一改,彦衡较稳重些,但是不可保守。中庸二字,你们怎么理解的?”两人回答道:“先生教诲得是,学生记住了。” 一日下午,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听江侧先生讲课,忽然飘落一片片桐叶,有的飘进教室里来,年龄偏小的学生大多分散了精力,有的好奇地叫嚷,有的去拣桐叶,游酢却认真地听课,江侧先生见了学生们的状态,忙叫道:“大家别管了,只有读好了书将来自有好前程,我们继续上课!” 下课后,江侧先生对游酢说:“你到我房间来一下。” 游酢来到江侧先生的房间,江侧先生说:“下午上课时,我发现你没有分心,而是认真听课,真是好学生呀。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困难跟我说说。”游酢回答:“先生的课讲得很好,我听得入迷所以没有发觉什么。先生,我没有什么想法,来书斋就得认真读书。”江侧先生听了更高兴,又问道:“我知道,你家的生活比较困难,每天打赤脚走来回一二十里山路,逢下雨和霜、雪天多不方便。搬到这里住下,我不收你的寄宿钱。”游酢想到:先生免收寄宿费,可是家里经常用瓜菜或者野菜当粮食,没有米可带,拿什么吃呢?这事又不好跟先生说。于是,他说:“谢谢先生的关怀,我习惯了。”江侧先生见他这么回答,说:“那好,今后有什么不懂得的地方尽管来问。你先回去。”游酢谢了先生,背起书包踏上了回家的路。山路上,夕阳照射着他的身影渐渐远去。
   霜降过后,霜雪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天气日见寒冷。 一天清晨,雪下得很大。游酢起床时,但见一片白皑皑的。吃过饭,施景明来了,两人戴着斗笠一起去上学。游酢上穿两件补丁的衣服,下穿一条单薄的裤、脚穿布鞋。但是出了家门走了一段路,他就脱下塞进书包里,打赤脚行走。施景明说:“鞋子舍不得穿?”游酢回答:“一双鞋我母亲一针一线地要做半个多月,你看这山路不是露水便是霜雪的,走没多远就湿了,很容易烂掉。”景明说:“真孝顺,可是你妈知道了会心疼。看你的脚冻红了。”游酢说:“习惯了就无所谓。” 到了书斋,他们两人变成了雪人。同学们见了哈哈大笑。 上课了,江侧先生站在讲台前,脚下放着一只火笼仍然觉得寒冷,案上放着书本,正要给学生们讲课。窗外,雪呼呼地飘起来。江侧先生忽然想到:今天的雪下这么大,何不以“雪”为题,考一考学生们的才华。于是,他说:“咱们今天就以‘雪’为题,能够做诗的做一首诗,不会做诗的吟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也可以。怎么样?” “好!”同学们发出了赞同声。
   他说道:“大家先考虑一刻钟,想好了就起来吟给大家听听。”同学们都静下来,默默地思考。 一刻钟后,叶祖洽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来。大雪白如银,先占天下春。驱寒除旧物,世上一番新。”江侧先生满意地颔首一笑。 上官均第二个起来,吟道:“瑞雪兆丰年,欣看梅竹妍。严寒何所惧,傲骨自凛然!”江侧先生竖起大拇指,点点头微笑。
   接着,其他几个各吟一首自己喜爱的诗。 只剩游酢一人了,同学们的目光唰地都集中他的身上。他起身吟道:“好雪从天降,无声胜有声。随风轻润物,清气自盈盈。”江侧先生露出喜悦的笑容。 课堂静下来了,江侧先生高兴地说:“今天很不错,其中祖洽、彦衡、游酢三君较出色。听其诗,知其志,看来祖洽锐气大,文章可以夺魁天下,但稍露锋芒,日后有为宜注意内敛;彦衡诗中有峥骨,足可为仁人志士,得加以修养,使之圆润;游酢的诗在清新,看得出心胸宽和,以此推之,将来适合当太守之类百姓父母之官。” 因此,状元、志士、太守的外号在同学中传开了。 一天傍晚,游酢回到家里,晚上在房间看书。忽然,听见堂嫂问道:“二婶,吃饭了吗?”游酢的母亲回答:“吃过了。坐。”堂嫂说:“后天我妹妹要订婚,回去我妈的家一趟,你帮忙看看家。”游酢的母亲应道:“好!你去吧。小姨找个什么样人家?”堂嫂讲:“二婶,跟你说实话,我的意思让她嫁给定夫,可是我妈不同意,把她嫁给城里一个年纪大十多岁有钱的财主。”游酢的母亲说:“我家穷,哪里敢有那非分之想。有钱人嫁有钱人,那才门当户对。”游酢听不下去了,上了床掀开被子捂了全身睡觉。可是,想到这件事情怎么睡得着?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好文化,将来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旧岁将尽,欲知新的一年如何?且观下回。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叶祖洽
相关人物
江侧
相关人物
游醇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福建归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