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老方丈以茶诱学两少年同志结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32
颗粒名称: 第四回 老方丈以茶诱学两少年同志结盟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四回老方丈以茶诱学两少年同志结盟的情况。
关键词: 老方丈 两少年 结盟

内容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春天,游酢十六岁,正式拜族叔游复为师,到他的私塾上学。 游复的家里,是建阳县有名的私塾:一是游复乃有名的宿儒,二是周围好几个村的子弟都到这里读书,培养出不少的人才,远近闻名。客厅的正中悬挂着祖先图像,边上贴着一张“广平郡历代昭穆宗亲神位”纸条,下放一张神桌,桌下的面板上写明:“本宅长生福德龙神正位”;大厅四周的墙壁有“捷报”,也有用毛笔写的古人名言录。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东边的陈放物品,西边的供孩子读书。 这时,游氏宗族的兄弟很多,有游默的儿子游醇、游酌、游醑三个,游勋的儿子游醳,游元的儿子游立、伯祥,游正的儿子待问、待制等,共十二、三人。但是,到游复的私塾里读书的游家子弟却不多,眼下只有游醇、游酢、游酌、游醑四个,大多是村中其他姓氏和外村来寄读的学生。
   虽然,游酢懂得了孝道,能够尊老爱幼,不再顽皮,但是他好奇、性急、刚强和倔强的性格却没有变化。 游氏兄弟上学读书,没有再去砍柴卖给林家。如玉、如佩已经成熟,不见游氏兄弟来却心慌了,整天愁眉苦脸,郁郁不乐。母亲明白女儿的心思,向丈夫道出了女儿的秘密。林财主讲道:“那一对担柴的游家兄弟迟早是个人才,依我看不如托人去探一下,他们大人愿意与咱们联姻不?” 几天后,林财主派了一个女媒人来游默和游潜的家,把林家的意思挑明。游默、游潜兄弟俩和妯娌商量一番,对来人回复说;“孩子正在读书,以后再说。”林财主又托人来说:“孩子读书的事情,老爷很高兴,认为这是有出息之举。只要认这一门亲事,以后读书的一应费用由老爷帮忙。” 游默、游潜商量道:“林家既然一再这么盛情,我们也不好拒绝他。孩子也已经成人,多少有点懂事了,先成了家也可以再读书。试问问他们。”一日,兄弟俩把游醇和游酢叫到跟前,说明了林家来提亲的事情,游默问儿子:“林家姑娘你见过了,喜欢不喜欢?”游醇已经二十岁,心里已想成家,而且与如玉有意,只是不说话,等待父母的安排;游潜问到儿子,游酢小两岁,不知大人问话真正的含义,却说:“哥哥与那大千金正般配,也谈得来。”游醇也说:“你与二小姐不也挺般配。”游默和游潜兄弟互相递了眼色,这时游三礼道:“我看质夫更大,就先让他定了亲。定夫还小,先好好读书,这件事情以后再说。”于是,游默派人给林财主回了口信,答应了老大游醇的亲事。
   经过几个来回的磨合,这一年,老大游醇与林家的大千金如玉结了婚。 如玉过了门,如佩心也热了,常常借着看望姐姐来找游酢。可是,游酢还不想成家,也尽量回避她,如佩却紧追不放。
   一天,如佩来到游酢的书房,便大声喊道:“定夫哥——”游酢问:“有事情吗?”如佩说:“没事,来看看你。”游酢答道:“我有什么好看。你到外面玩。”如佩听了生气地说:“你傻。”游酢讲:“我傻?哦,算我傻。你别烦我,我要读书,没有时间跟你闲扯。”如佩听游酢这么说,一气之下跑了。 富垄村附近有两三个寺观。晨钟暮鼓,和尚们早晚念经,梵语声缭绕着山村。村里的孩子们自小就耳濡目染,只是父母亲管理很严,不让孩子涉足庙里。可是,小孩好奇心强,父母不让的偏偏要去,明着不肯,就偷着去。游酢是其中的一个。初次被父母发现,不免受到严厉教训。后来,孩子渐渐大了些,父母忙于劳动,管理不过来就松了。因此,游酢得以较多接触和尚与方丈,一来二往,便熟悉上了。 豸山山腰中的黄龙寺方丈,身材魁梧,白眉皓首,脾气温和,一副慈祥脸相,是个很有学问的高僧,自称“了空大师”。了空大师有一个嗜好,便是一日到晚爱喝茶。游酢每一次到庙里,他必先邀他喝茶,说道:“人靠水养,所以要多喝茶水。茶是人间的一大宝物,可提神,《神农食经》道,喝茶令人有力悦志。你看老衲,几十年几乎不变颜色。”那茶味道果然清香,而方丈喝的都是好茶,游酢喝上几回便上了瘾,没有课时就去找他喝茶。有一回,游酢问天下有哪些好茶。了空大师回答道:“当今,茶的品种甚多,就名茶而言,有龙、凤、石乳、白乳、龙团、胜雪、雨前、大方、密云龙、玉液长春、龙苑报春、万春银针等等。这些都是茶中佳品。就我们建州,有一种叫岩白的茶,也堪称茶中上品,以后有机会,老衲一定弄一点给你品尝品尝。”了空大师见游酢好问又悟性极高,喜欢得不得了,倾心传授心法,希望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弟子。就这样,他边谈茶道,边论禅道,要把游酢引上轨道。
   一日,游酢问了空大师:“佛与禅是怎么一回事?”了空大师答道:“佛从西天传入。” 游酢问:“《六祖坛经》怎么来的?”了空大师很高兴,讲道:“六祖惠能在没有成大师之前,有个叫神秀的师兄与之相争。五祖传出话来:‘你等各自去做一偈来,若悟大意,付你衣法,为第六代祖。’神秀到寺中时间最长,而且已经是寺里的教授师,自认为六祖之位非己莫属,但是又不敢明目张胆表现出来,怕五祖怪他品德不良,修养不到家。于是,他趁夜间将自己的偈语贴于走廊南边墙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五祖见了,知道神秀所题,即召来对他说:‘你作此偈,未见入门,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当时,惠能仅到黄梅县东禅寺八个月,做劈柴踏碓的杂活。听说五祖的口谕,心有所感,可是不识字,不会写。恰巧,碰到有一位江州别驾前来庙里布施,惠能求他代书。其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为众人所传,五祖知了当面将偈擦了,也道:‘亦未见性。’而去。过了一天,五祖来看碓米,用杖击三下碓,暗示他三更入室,扬长而去。惠能虽然不识字,可是悟性极高,这夜三更果然入室,五祖便将衣法传给惠能。后来,人们把这故事和六祖的经语合编一本书,就叫《六祖坛经》。”方丈讲完,到室里取出一本《六祖坛经》,说:“这本书,你拿去看吧。” 游酢接过书,说了一声:“谢谢!”捧着书回家了。 因为《六祖坛经》一书内容丰富而且生动有趣,游酢很快学了进去,了解到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禅宗为什么不用读经和坐禅真正的原因:惠能认为那佛教一则书籍太多太杂,二则书籍的内容文字怪癖、古奥艰深,人们不易学记,而且不少学佛的又不能真正行善。他竟发现了学佛的真谛在于心中有佛,于是创立了一门自己的学说,叫做“禅”:不用读佛书,亦不用面壁坐禅,只要心有佛即可。五祖去世,惠能成为六祖。他的弟子将其得法传经和教导启发弟子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成书,此书称为《六祖坛经》。由于,惠能打破了五祖之前要读经、坐禅的旧传统,创造了“不用读佛书,亦不用面壁坐禅,只要心有佛即可。”的无字理论。禅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后来,禅宗远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宗派。 年少的游酢虽然辨不清楚孰是孰非,禅学这一门学问总算知之皮毛了。他的父亲对这一件事很不安心,心里很想将他送出了家门求学。因为碍于游复是自己亲人的情面,让自己的儿子出去会引起游复的误解,所以不好说话,只得让游酢继续在游复那里读书。 游复是一个老学究,喜欢孙过庭书法。游酢到那儿读书之后,便在游复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孙过庭的碑帖,先是《千字文》,后来临摹《景福殿赋》,书法的进步很快。 游酢原来有一定的文化根底,记忆力和理解力比一般的孩子强,在私塾里学习自觉又勤奋刻苦,半年后就超过了其他同学。 南剑州将乐的龙湖村,有个秀才姓杨,名时,字行可,皇祐五年生,自幼聪慧过人,八岁时被举荐为“神童”。这杨时,十五岁潜心研读经史,十六岁便出游,经常到邵武一带游学,在“禾坪书院”拜师求学,结交了李夔等一些朋友。李夔向他介绍说:“我听说建阳麻沙禾坪有一个姓游人,名定夫,跟你同岁,而且小时也是神童。”杨时听了,说道:“有这么巧的事情?那我非得见识、见识。” 几天后,杨时来到富垄村找游酢。 杨时进了村,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拱手问道:“大哥,请问贵村的游酢相公的家在哪里?”中年男子见眼前的青年跟游酢的年龄相近,一副书生的模样,猜测是游酢的朋友,便回答:“他的家就在前面,跟我来。” 走到游酢家门口,那中年男子喊道:“定夫,你的朋友来啦。” 游酢听来了朋友,出门一瞧,原来是个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青年。这青年头裹一条巾,中等个儿,脸瘦长,双目炯炯,仿佛有一道神光。游酢拱手招呼:“幸会!” 杨时也回礼道:“幸会!我姓杨,单名时,字行可。敢问游兄名讳?” 游酢答道:“杨相公见笑了,小弟单名酢,字定夫。不知贵庚几何?” “十七。” “太巧了,与我同庚。我生于二月廿五日,你生于何月日?” “仲冬五日。老兄在上,受小弟一拜。” “青年人不讲俗套,你我日后以兄弟相待便是。自今日起,我们相互之间直接叫名字。” 于是,两人相抱一起,哈哈大笑。
   游酢便带杨时到自己的家里。游酢的父母热情地招待儿子新来的朋友。杨时也以礼拜过游酢的父母。
   进屋之后,游杨两人有说不尽的话。
   午饭后,游酢和杨时进行了一番交谈。
   游酢问道:“平日学些什么?”杨时答道“无非《诗》、《书》、《礼》、《易》、《春秋》罢。” “我觉得唐朝的韩愈、柳宗元文章读起来更带劲。” “哎呀,俺俩怎么这么相投,连所学的也一样。” “不知喜欢佛与禅否?” “你觉得佛与禅有何不同?” “佛家虽然也讲为善,可是太繁琐,庸俗,不如禅的简便、高雅。故曰佛非禅,禅非佛,不知者常常混为一谈。” “禅家自是高一筹,我想不通为何儒家容不下它。” “儒者亦非全如此,朝廷的苏东坡、黄山谷等无不喜谈之。依我之见,兼容并蓄方见其雅量。” “世态万象,此乃为人之难处。儒家讲的是实用,禅家讲的是精神修造,各执己见,互相诋毁,水火不容。真不可思议。” “正是世态万象,见怪不怪。我们虽为士子,以不知为耻之,禅学固不可致仕,然知之利于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洁身自爱,岂不美哉?” “今日确实仰听高论矣。” “我不过浅学妄言,不可当真。姑且至此,无须再论。” 两人交谈得兴致,直到天黑吃饭了才停下。晚上,两人同床而眠,又谈到不知不觉地睡去。
   第二天醒来,吃过早饭,杨时辞别了游酢和他的家人起程返将乐。 他们两人一见如故,只因这一认识,有诗句赞道:“士逢知己如兄弟,国出良才必栋梁。洛水曾经同立雪,汴京先后各名扬。”游、杨两人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佳话。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游复
相关人物
建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