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张木匠权当贵客老秀才且教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28
颗粒名称: 第二回 张木匠权当贵客老秀才且教学生
分类号: I247.53
页数: 7
页码: 7-1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游生忠著的长篇小说千秋雪第二回张木匠权当贵客老秀才且教学生的情况。
关键词: 张木匠 老秀才 教学生

内容

闽北是山区,其山脉以武夷山为祖山,多为南北走向,朝邵武、建阳、蒲城三个不同方向延伸。古代的风水学,把山脉称为“龙脉”。因此,古人把发源的山叫“祖山”,第二级的山叫“少祖山”,其他延伸的山脉叫龙枝。黄坑乡是武夷山的少祖山,有两座山脉延邵武水北乡,一座是塘头村的烧香顶山脉,另一座是响古村的吴沙郎山脉;还有一座自五福洋村至南面麻沙上坪村的旗山山脉。旗山山脉由北至南长约十多里,呈北北东走向。富垄是个自然村,位于禾坪村西南角,黄麻溪畔的南岸,村后的山为旗山山脉分支。山脉起伏犹如一条巨蟒从武夷山方向逶迤穿越、奔腾起伏而来,因山中多香草,古人称“馤山”(馤[ài]音爱,香的意思),当地人叫“禾上山”,后来被人们误称为“和尚山”。其实,“禾上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也更像一把太师椅,左右两边各伸出一支山,好似椅子的扶手;椅子正中前有一座低矮的山墩,状如伏虎,所以当地老百姓把山墩称为“虎山”。这是一个美丽而富庶的山村。村庄中间是一大片平坦的良田,农家的房屋被分为两片而居,北边的地盘较宽,住户也较多,南边的地盘窄,住户不足北边的一半。但是,南面为村口,村中的人们从这里出入,有一棵长得茂盛的大樟树,旁边还有一棵桂花树,每年秋天便会飘出香气,那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庄。眼下是仲春时节,树木正枝叶茂盛,群鸟唧唧地欢叫,一条宽阔的大河从这儿悠悠穿过,村中房屋星罗棋布,参差交错,大多是茅草屋,只有一两座低矮的瓦房。四周群山环抱,竹木葱茏,生机盎然,对岸的狮子山又叫獬豸(xiezhi)山,伏在河岸边,左右两边山势均衡,犹如一顶宋朝官员的长翅帽,东北角的山后伸出一支如笔的尖峰,叫公棠山,高耸入云。
  接近中午时分,村中南边山麓的一座农家草房,一个老妪坐在客厅上,两三个孩子在她身边玩着,坪子前一只金黄色的大公鸡和几只花色不同的母鸡在悠闲地啄食。左边的房屋里,有妇女痛苦呻吟的声音和妇女的说话声。不远处,有一只狗汪汪吠起来。这里便是游三礼的家,那老妪是游三礼的妻子。
  游三礼回到家,听见媳妇在房间躺着呻吟,将买来的黑枣等交给老伴便到大厅坐下休息。一个身材结实的青年——二儿子游潜,头戴斗笠、肩扛着锄头,急匆匆地赶了回来。他进了家门,见父亲在大厅上坐着,摘下斗笠,放下锄头,用衣袖拭了拭额头的汗水,上前问道:“爸,你回来啦。”游三礼觑了他一眼,说:“你回来干什么?生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没出息!”他母亲从屋里出来声明道:“我怕万一有事,让人去叫他回来的。”游三礼听了觉得有点道理,才缓和了口气对儿子示意道:“坐吧。” 游潜怯怯地在长凳上坐下,心口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屋里的呻吟声越来越紧,游三礼凭经验知道情况正常,孙子快出世了。然而,游潜还没有当过爸爸,不懂得女人生孩子的事情,只是在外面干着急,听到老婆的喊叫声,他站起来在坪子上焦躁地转来转去。但是,他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怕父亲看见了不高兴。
  一个四十多岁的木匠师傅挑着一担工具箱来到大门前,问道:“叔公,要做家具吗?” 游三礼正在等待孙子出生,忽然见来了个客人,心中知道贵人来临,是个好兆头,忙应道:“师傅进来喝茶吧。” 那木匠师傅乍到这个乡村,人生地不熟,走了几里路,确实有些口渴了,见主人热情招呼,将担子放在门口,走进客厅。游三礼一看,来人身材中等,麻脸,脸皮并不紧,却有笑容。师傅拱手对游三礼说:“叔公,你好。”游三礼高兴地应道:“哎——师傅请坐。”朝着厨房喊道:“来客人罗——”大媳妇听了,连忙端了一碗茶水到客厅,说道:“师傅,请喝一杯茶。”师傅接过茶杯,说了声:“谢谢!”大媳妇转身回厨房去了。师傅是常常出门的人,凭着经验知道,坪前竹竿上晾着两、三竿衣服,便猜测到这是一个人丁颇旺的人家。于是,对游三礼说道:“叔公,你的福气大,家里一定很多人吧?”游三礼回答道:“不多,才十二三口。”师傅听到屋里有妇女的呻吟声,他凭声音判断出这家人将要添丁了,心里暗暗思量:无意间撞上这家有人生孩子,自己就要充当这个婴儿的贵人了,这也是缘分!游三礼问道:“师傅家乡哪里?贵姓?”师傅回答道:“晚辈免贵姓张,家在顺昌。”游三礼又问道:“师傅做大木,还是细木?”那师傅回答说:“晚辈学过大木,如今做的是细木。”游三礼听了,说道:“哦,师傅此话从何讲起?”师傅答道:“因为盖房子的人不多,做大木没有什么生意。而今天的人们都兴用桌椅、橱柜的,细木的师傅少,活做不过来,我也就学了细木,算来也有十一二年了。”游三礼应道:“师傅说的是,唐朝的人都习惯坐地上,自从大宋以来人们都时兴坐桌椅,细木这一行确实要比大木吃香。师傅,你既然来到这里,给我家充了贵人,我也不能让你白走一趟,我家人口多,再说今后有了客人也好用,那就帮我家做一套吃饭的桌椅。”师傅听了,脸上堆起笑容,应道:“好说。叔公人这么慈善,福气好,你老人家再找一些木头,我帮你做一把椅子,平时好靠靠养神,椅子就不要工钱。”游三礼答道:“不要工钱怎么行,你出门挣一口饭吃也不容易。难得你想得如此周到,工钱可一定给。”师傅听了,起身去将担子挑到客厅一角放好,重新与游三礼座谈。
  已经近中午了,村里到处都冒起炊烟,公鸡也“喔喔”地此起彼伏打鸣起来。
  突然,屋里传出一阵婴孩的响亮的哭啼声。屋里屋外,所有的人那原来绷得紧张、焦虑的心顿时变得轻松,而且增添了一层喜悦之情。
  大约半个多时辰之后,一位老年妇女从门口探出半个脸,向外面说道:“升叔,恭喜你添了贵子。”青年游潜感激地说:“辛苦你了,谢谢!”接着,一个少妇跨出了门,走向客厅说:“阿爸,你又添了个孙子。”游三礼听到是个孙子,脸上立刻绽开笑容,说道:“好啊。”游潜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少妇说完回坐月子的房屋去。忽然,游三礼对游潜说:“快去放鞭炮!”乡村人的习俗:生女孩放一串鞭炮,生男孩子放三个单响鞭炮或者三声大铳。游潜问:“爸,家里没鞭炮。”游三礼回答:“没炮就放铳。”游潜慌忙奔到客厅的角落墙上取下一把鸟铳,拿起一小包火药,走到大门外的空地,拉开火压,装上火药,举起铳朝天空“砰”、“砰”、“砰”打了三枪。村里人听到三声的铳响,都知道游三礼的家添了一个男丁。
  师傅在一旁,这些都看得真切,忙对游三礼说:“叔公,恭喜、恭喜!”游三礼回礼道:“多谢师傅,你是我孙子的贵人,中午就在这吃个便饭,喝一杯薄酒。”师傅又说道:“谢谢!我一定留下,讨一杯喜酒喝。”游三礼道:“不用客气,先坐着喝茶,等女人家忙完,酒饭就可以上来。” 婴孩的哭声,那是一种何等的力量,惊动了家人,也惊动了整个乡村。附近的好多妇女都赶来看热闹,一知道游潜家生了个男孩,在门前议论开来啦:“咱们富垄风水好啊,尽生有把儿的。”“可不是,以后如果个个出去当官,那我们村还不成了官太太村?”“我听说今天是花神娘娘的生日,这孩子将来还真的可能有点作为呢。”、“我们游家的祖上种田的多,当不当官的倒不稀罕,日子能够过得好些就阿弥陀佛了。” 这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从门口探一下头,看见许多人又缩了进去。
  “醇儿,当哥哥了,有鸡屁股吃了吧?” “不,是鸡腿。” “给我们吃一口可好?” “不,不给你们吃。” 这是游默的大儿子,单名叫醇,字质夫。他已经三岁,长得大模大样,挺聪明伶俐的。
  一会儿,大嫂和三弟媳妇走出门来,她对三弟媳妇说:“明年,你也生个有棍的吧。”三弟媳妇说:“大嫂,我哪能够知道啊。万一生个女的怎么办?” 接生婆也出来,大嫂说了一番感谢的话,塞了一个红包到她的口袋里,她回了一句:“谢谢你。”走了。
  坐月子的房间里只剩下两个大人:一个游潜的妻子,一个她的母亲;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母女俩在谈着一些闲话。
  当亲母的说:“月里一定要注意防风,门窗都得关密,没有满月不得随便下水,也不能出去干活。坐月时受了风或是下了水,以后会经常风痛,如果干活孩胎(即子宫)就可能下垂。你刚生头一个,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女儿说:“妈,你来了几天,爸没有人照顾,会惦记你。” 母亲应道:“你爸没有事,你弟弟在家做伴。他像牛一样,起早摸黑地干活,从来不讲究吃穿,好养呢。” 中午,大哥游默和弟弟游勋从地里回来,听说游潜生的是儿子,都无比高兴。
  午饭前,媳妇知道有师傅在,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煮了一对红蛋,热了一壶酒,炒两个青菜,放了一碗蛋汤,摆上桌。游三礼说道:“张师傅请上坐。”师傅推让了一番,才坐了上位,游三礼陪在一旁,游默三兄弟依次坐下,游醇才要上桌,这时她母亲出来将他哄到厨房去了。
  这个午饭,大家因为心里想着家中又添了一口男丁,都吃得格外香。
  平常,三个媳妇轮流做家务。这一天开始,大嫂负责服侍二弟媳妇的月子吃用,三弟媳妇负责日常家务。
  三天后,桌椅做完。游三礼察看一番,桌子的面上都刨得光滑,木板的拼接处密不见缝,桌脚的榫头也打得结实,四脚平稳,称赞道:“不错、不错,师傅的手艺好啊!”他还试坐了坐椅子,两边的扶手光滑细腻,像抹了油似的,十分满意,因此夸奖了师傅一番。
  因为这天正好是婴儿出生三天,农村人俗称“三朝”,有钱人要办宴席请客,没钱人只是煮点粉干和鸡蛋讨个吉利。游三礼家庭不富裕,没钱办宴席请客,也只能意思一下,刚好师傅在,又留师傅吃了一餐饭,饭桌上将工钱付给木匠师傅。那师傅出门几十年,很少遇到付工钱这样爽快的好东家,接了工钱,起身告辞。
  游三礼送到门口,大声说道:“师傅,但有经过进来喝茶、吃饭啊。” 张师傅回过头,笑着说:“谢谢东家,留步吧。有机会,我一定会来的。”高高兴兴地走了。
  满月那天,那婴儿取名酢,字子通。后来,取名定夫。那婴儿到底将来如何?且待慢慢道来。
  五年后,村口的那一棵樟树长得更加茂盛,门前的溪流似乎也多了一道小湾儿。
  游酢已经长成了一个活泼的儿童。游三礼和老伴在客厅上看管孙子们。这些年,游默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取名酌,已经四岁,一个取名醑,已经三岁,加上游醇、游酢,共有了四个孙子。两位老人见孙子们在厅上绕着自己转,笑得乐呵呵,儿子、媳妇们也无不欣喜。
  话说富垄村游氏家族有个人叫伯庄,二十岁时考中秀才,后来一连几次再参加考试都没有办法取得举人的资格,索性云游天下做起生意,如今在家里歇着。论辈分,伯庄跟游潜、游复等同辈,排行第五,晚辈的孩子们叫他“五叔”。
  伯庄见游酢聪明可爱,有空时便教他背诗。游酢一教就会,伯庄觉得这孩子可造化,要好好栽培,便带到自己的家开始教其写字、对课。
  幼小的游酢不仅聪明而且听话,一般的孩子学习毛笔字握笔都要教好几天才握得好,他一学就会,下笔挺标准,字也写得有模有样。对课,即对子,也叫对联,这对于普通的孩子比较难些,游伯庄教法得当,由一字、两字、三字、五字循序渐进地教,游酢学习得也快。伯庄出对“日月星”,游酢即答:“天地人”。他抱起游酢,称赞道:“酢儿,真聪明!”从此,他越发悉心地教育游酢。
  一天,游酢在家里用竹枝在地上一笔一画画着书上看来的字。游酢的母亲看他经常在地上画来画去,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认为儿子爱玩画着玩的。过了一会儿,游酢溜走了。他到村里其他的地方玩,从衣服里掏出一小块木炭在大厅、坪院或者墙壁上写字。可是,一个邻居的大嫂较小心眼,发现了游酢在乱涂乱画却有意见,跑来对游酢的母亲说:“阿婶,你的儿子在我家坪子、墙上到处乱画,房子叫人怎么好看?要不,早些送他进书斋读书去就不会了。”游酢的母亲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连忙说:“对不起!我这就去找那家伙。”她小跑着出屋,走了不远,果然见到儿子还在墙壁上比划着,上前拽着骂道:“你这不听话的孩子!”边骂边打边往回拖。其他邻居闻声赶来,把她劝住,将游酢拉开,游酢跑了。她不好意思也回家去。到了家里,她坐下来边出气边想,家里穷买不起书和笔,更没有办法送儿子进书堂,自己没有尽到当母亲的责任,眼眶不禁溢出心酸的泪花。
  过了一段时间,游酢的母亲托人到城里买了一支毛笔回来。游酢接过毛笔高兴得蹦起来,喊道:“我有笔啦!我有笔啦!” 这一夜,他很兴奋,想了很多,不知不觉地睡去。
  有天傍晚,游三礼一家正在吃饭,林嫂来了,一进门就喊:“呦,你们家这么多人吃饭真热闹。”游三礼问道:“你来吃一点?”林嫂回答:“不用.你们吃吧。”出门去了。林嫂刚走,又来了一个身材魁梧,满头银发,一咎齐胸胡须、长着马脸的老汉。这老汉姓张,名家桂。他一迈进大门,便说:“三礼,你们吃饭啊。”他声如洪钟,一语飞出房屋嗡嗡回响。孩子们听惯了,本来没有什么稀奇。可是,游酢说:“崇武公你可吓破了我的胆,饭吃不下去了,你赔我。”张老汉笑呵呵地说:“呦,好厉害。我赔你,明天叫崇武来跟你玩。”游酢说:“不!你要教我武功。”张老汉笑道:“好啊,我教你到坪上跑一百圈。”游酢说:“那还用你教,我要飞檐走壁。”张老汉说:“好,你快吃饭。等以后大了再说。”游酢说:“不!你现在就教我。”张老汉说:“习武辛苦啊,你还是学文,将来当一个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游酢说:“我就要学功夫。”游三礼说道:“孙子,好啦,别啰唆。家桂叔,吃过了吗?”张老汉应道:“吃过了。”游三礼说:“到坪里坐。”说着搬了一张木凳到坪子坐下。游默、游潜也把长板凳、矮凳往坪子摆放着。
  过一会儿,孩子们吃好了,跑到坪子上玩。大人看见孩子们玩耍和听到他们的笑声、欢闹声,心里甜甜的,一个个脸上露出一种喜悦的神色。
  夜幕降临了,游三礼说:“晚上没有月光,到屋里坐。”几个人就在灶堂前点一把松明火谈天。
  到了农历十三日的夜晚,人们还刚刚吃过晚饭,月光就出来了,照得村庄如同白昼一般。周围的人们也陆续来到游三礼家的坪子上坐下。众人当中伯庄文化较高,他最爱讲故事,远到秦始皇近至宋朝,讲得有声有色,活像自己经历过似的。有时,游三礼也会插一两个故事。游三礼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游元,一个叫游正。游元,排老二,族里有人叫二叔公,又因为他是村里艄排的老师傅,所以也有人称“艄排公”;游正排老三,族里人都叫三叔公,他有一点文化,村里人办红白事,都请他当理事先生。他最会讲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如桃园三结义、关公单刀赴会、诸葛亮请东风、赵子龙单骑救主、定军山三约。伯庄又讲起包公的故事,有个人插嘴道:“我听说,有两公婆因为都要睡床前争吵起来不能解决,于是跑去找包公。包公问明争吵的原因后,想了想,判道:‘这样吧,你们把床铺抬到房间的中间,不就都是床前了吗?'”大家听了都捧腹大笑。这时,门外响起了一声咳嗽。游酢说:“崇武他公公来啦!”果然,月光下张家桂健步走来,游三礼说:“家桂叔,你来了。”游酢的母亲忙站起来,将一张矮木凳递到张老汉面前,说:“你坐。”游元讲:“家桂叔来得正好,我们没有故事了,你给大家讲讲你张家的武功。”张老汉应道:“那是上辈人的事情,不用讲那老皇历?”游正说:“别人讲你张家武功不得了,会飞檐走壁,你夜里在屋顶飞过去听不见声音。”张老汉回答:“没那回事。我祖上有那功夫,到我爸那辈就没了。我只是有几斤粗力。”游三礼说:“家桂叔,你年轻时去浙江金华回来的路上遇到打劫的土匪,一舞扁担就扫倒一二十人,这不是功夫吗?”张老汉叹道:“老了,还再提那事。”大家见家桂叔这样,都觉得没了兴趣。伯庄说:“三叔,家桂叔不肯讲,那你继续讲一个故事。”游正说:“好,我讲一个当朝丞相吕蒙正的故事。”大家静下来,游正说:“洛阳城有两个书生,一个叫做吕蒙正,一个叫做寇准。两人想去京城参加考试,家境都贫穷,所以在洛阳城卖字度生活……”故事主要讲述吕蒙正无意中了富翁小姐的绣球,被岳父奚落,与妻子住破窑,去庙里等斋饭又受到和尚趋赶出来等穷困潦倒的生活,后来进京考中状元,当上宰相,为天下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幼小的游酢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着这个故事,心里朦胧地有一种期盼:自己将来要是有出头之日,能够像吕蒙正那样多好啊。
  半年多后,游酢已经能够背诵百余首诗歌,简单地对对子了。
  究竟游酢将来长大之后如何?且待后面慢慢细述。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人物

游生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武夷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