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作考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13
颗粒名称: 三、著作考释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60-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很多著作和著作时间的考释情况。
关键词: 朱熹 朱子 考释

内容

朱熹著作很多,基本上没有失佚,现就其主要著作的时间考释如下:
  《谢上蔡先生语录》三卷,校定于公元1159年。
  《论语要义》,先遍求古今诸儒之说,而后仅独取二先生(程颢、程颐)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补辑订正,以为一书。公元1163年编成。
  《论语训蒙口义》,公元1163年编成。其序云:《论语要义》“以其训诂略而义理详;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录,以成此编”。
  《困学恐闻》,编成于公元1164年,是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及以后诗文杂记的汇编。
  《程氏遗书》,编成于公元1168年,朱熹将二程门人所录,“去取精审”,编定二十五篇。
  《资治通鉴纲目》,公元1172年编成,是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的节本,五十九卷。朱熹以此书太详,目录太简,《纲目》使其纲举而不繁,目张而不紊,得诸生帮助而成。
  《论语精义》十卷、《孟子精义》十四卷,又名《集义》。公元1172年编成。
  《八朝名臣言行录》,公元1172年编成。朱熹在《序》中说:“所载国朝(宋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
  《西铭解义》一卷,作成于公元1172年,发挥程颐“《西铭》理一而分殊,前圣所未发”的思想。
  《太极图说解》一卷、《通书解》二卷,公元1173年编成,发挥其“理在气先”、“理生气”的宇宙论。
  《程氏外书》,公元1173年编成,共十二篇。朱熹取诸集录,参伍相除而成。《外书》是指取之杂或未详审其所自来的诗文。
  《伊洛渊源录》,公元1173年编成,记载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并按照传授关系,编排了道学的谱系,共十四卷。
  《古今家祭礼》,公元1174年编成,共十六篇。
  《近思录》,公元1175年编成,吕祖谦从浙江东阳(金华)来到福建朱熹的“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二程、张载的书,商讨编《近思录》,成十四卷。取孔子“切问而近思”之意而为书名。
  《阴符经考异》一卷,公元1175年成,《年谱》不载。朱熹在《序》中说:“《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吾恐人见其支而不见其一也,见其晦而不见其明也,吾亦不得而知也,是果然也。则此书为郢书,吾说为燕说矣。淳熙乙未长至日序。”①淳熙乙未,即为公元1175年。故以成书于是年。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及《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成。他先编撰《论语要义》和《孟子集解》,修订后合为《论孟精义》一书(改名《要义》,又改名《集义》)。并按他的道学观点,取《论孟精义》的“精粹”为《集注》,又把为什么这样取舍的道理及给学生的答问编为《论语或问》和《孟子或问》。
  《诗集传》,公元1177年编成。八卷。朱熹认为《诗》305篇中,有24篇为男女情爱之作。
  《周易本义》,公元1177年作成。根据吕祖谦所校定古文《周易》经传十二篇而作的本文。朱熹认为,《易经》本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诫。
  《易学启蒙》,公元1186年作成。朱熹怕学者不明《周易本义》的宗旨,而作《启蒙》四篇。主张象数与义理会通。
  《孝经刊误》一卷,公元1186年成,认为《孝经》多出后人附会,而作刊误。
  《小学》,公元1187年成。教育儿童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书分内外: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
  《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公元1189年改定。据洪本《年谱》说:“二书定著已久,犹时加窜改不辍,至是以稳洽于心而始序之。”《大学章句序》署为“淳熙己酉二月甲子”①,《中庸章句序》署为“淳熙己酉三月戊申”②。据此,以修改定稿后作《序》的日期,为二书作成的时间。
  《大学或问》和《中庸或问》的成书,当与《章句》同时,《中庸章句序》说:“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①据此,可定《中庸或问》的成书当与《中庸章句》同时。《大学或问》的成书,朱熹说:“或问《大学解》已定否?曰:据某而今自谓稳矣。……《大学》本文未详者,某于《或问》则详之。此书在《章句》,其《或问》中,皆是辨诸家说。”②又“子渊问《大学或问》。曰:且从头逐句理会,到不通处,却看《章句》。《或问》乃注脚之注脚,亦不必深理会。”③据此,《大学或问》当与《章句》同时成书于1189年。朱熹在1190年首次刊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于漳州,是为《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要略》,公元1192年编成。亦称《孟子指要》、《孟子要指》。已佚。
  《楚辞集注》八卷。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增入贾谊的《吊屈原》、《服赋》二篇。把屈原创作的二十五篇划为“离骚”类,宋玉等创作的十六篇划为“续离骚”类,按《诗集传》的体例,以赋、比、兴等古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进行解析。始作于公元1193年“作牧于楚之后”,完成于公元1195年左右④。《年谱》不载。
  《仪礼经传通解》,公元1196年编成。包括《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共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丧祭二礼,以规模次弟属门人黄榦,黄修丧礼十五卷,杨复修祭礼十四卷,总为六十六卷。
  《韩文考异》十卷,公元1197年作成。朱熹悉考诸本之同异,而以文势义理及他书可验者来决定。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公元1197年作成,《年谱》不载。朱熹在《参同契说》中道:“此说欲与季通(蔡元定)讲之未及写,寄而季通死矣。偶阅旧稿,为之泫然。戊午腊月十六日。”①“戊午”,即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可见在此前已作成,故谓之“旧稿”。据《周易参同契考异》按语:“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季通编置道州,将别留宿寒泉(精舍),相与订正《参同契》,终夕不寐。呜呼,是师是弟子处忧患不乱如此,而独于《参同》拳拳焉。”《参同契考异》是经与蔡元定相与订正,然后定稿的。《朱子语类》卷一〇七记载:“先生往净安寺候蔡,蔡自府乘舟就贬,过净安,先生出寺门接之。坐方丈,寒暄外,无嗟劳语:。以连日所读《参同契》所疑扣蔡,蔡应答洒然。”故以《参同契考异》作于1197年为宜。朱熹化名“空同道士邹?”。《考异》按语说:“邹?二字,朱子借之托名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乐记》:天地?合。郑氏注云:?当作熹。”②邹?即朱熹。
  《书集传》,公元1198年作成。朱熹作了《禹谟》、《金滕》、《召诰》、《洛诰》、《武成》诸说数篇,其他悉口授蔡沈,由蔡沈整理补充完成。
  《楚辞辩证》二卷,公元1199年作成,是对《楚辞》许多具体问题所作的考证。说明屈原为人,虽其志行“或过于中庸,而不以为法”,但其著作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而为之辩证。《楚辞后语》六卷,约作于《楚辞辩证》同时,是个未完成稿,仅注释前十七篇,后三十五篇无注,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刻印,此本失传。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同安郡斋所刊《楚辞集注》、《辩证》,台湾中央图书馆存《辩证》二卷,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朱刊,为现存最完整本,存国家图书馆。
  朱熹文集,在世时已付梓,今存有淳熙末闽中坊刻本《晦庵先生文集》前、后集。约于宁宗末、理宗初,编为一百卷。嘉熙三年王野刊刻于建安书院,为最早正集百卷本。后经翻刻修订,形成闽本与浙本。
  《朱文公续集》十一卷,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王遂辑所收佚文,编为十卷,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徐几增为十一卷。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余师鲁将收佚文编为《朱文公别集》十卷。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有黄仲昭所补校的本子。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咸淳六年(公元1370年)黎靖德编辑出版。黎靖德根据李道传编辑的《池州所刊语录》四十三卷、《续增张洽录》一卷,李性传编辑的《饶州所刊语续录》四十六卷,蔡抗编辑的《饶州所刊语后录》二十六卷、《建宁新刊别录》二十卷、《蜀中所刊语类》一百四十卷,王佖编辑的《徽州所刊语续类》四十卷等,将池州、饶州、建宁、蜀中、徽州的四录二类,相互参校,考其同异,收遗正误,削其重者,得一百四十卷。
  《朱子遗书》,包括《近思录》、《延平答问》、《杂学辨》、《中庸辑略》、《论孟或问》、《伊洛渊源录》、《谢上蔡语录》。有目录缺本文计有《论孟集义》、《小学》、《易学启蒙》、《诗序辨》、《仪礼经传通解》。
  《朱子遗书二刻》,包括《论、孟精义》《易学启蒙》、《诗序辨》、《孝经刊误》、《周易参同契注》、《阴符经注》。
  后人就朱熹《文集》、《语类》拔萃而成《朱子全书》六十四卷,《朱子书节要》二十卷,《朱子文集》十八卷,《朱子语录类要》十八卷等。

附注

①《阴符经考异·序》,《朱子遗书二刻》。 ①《文集》卷七十六。 ②同上。 ①《文集》卷七十六。 ②《朱子语类》卷十四。 ③同上。 ④见《郡斋读书志》卷五下,赵希弁语。 ①《文集》卷六十七。 ②《周易参同契考异》,《朱子遗书二刻》。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