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游氏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89
颗粒名称: 建安游氏考述
分类号: B244.6
页数: 16
页码: 281-296
摘要: 本文是建安游氏考述,包括建安游氏始祖游恭考述、闽中史上第一位宰相——建安游简言考述、建安游氏后裔传衍考述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游酢 氏族 研究

内容

建安游氏,是有别于建阳游匹、游酢(1053—1123)的另一支闽北游氏,其世系情况不详,目前仅知建安游氏此系后人公推唐末进士游恭为始祖,同时,尚未见到建安游氏与建阳游氏之间相互联系之史料。
  一、建安游氏始祖游恭考述
  游恭(?877-?919)字梦得,建安人,唐末进士,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闽游族史》①之“八闽游氏•建瓯游氏”谓:“迪口手抄《游氏家乘》记载:鼻祖游三公讳恭,字梦得,生于大唐僖宗乾符间,公元八七七年顷。”按877年即乾符四年。陆游南唐书》②卷六载:“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人。父恭。”周亮工(1612—1672)之子周在浚《南唐书注》卷六“按:游恭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周注岀处应当是吴任臣的《十国春秋》③(最早刻本为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其卷十一《吴列传》载:“游恭,建安人。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马令《南唐书》④卷十载:“游简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父恭,登进士第,有名于时。”按马令《南唐书》简称“马书”,陆游《南唐书》简称“陆书”,周在浚《南唐书注》也有简称“南注”或“周注”者。陈霆(?1477—1550)《唐馀纪传》①①卷六载:“游简言,建安人。父恭,唐末第进士。”弘治《八闽通志》②卷六十五《文苑》载:“游简言,建安人。父恭,唐末进士。”万历《闽书》③卷九十二《缙绅》“建宁府建安县”载:“游简言,字敏中。父恭,唐末进士。”康熙《建宁府志》④卷三十一《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⑤卷二十八《独行》皆载:建安人游简言“父恭,唐末进士。”《〓垅游氏宗谱》⑥卷一落款“宋十一世孙(裔孙)九言”所撰《游氏世谱》⑦谓:“唐至五代三百五十余年,登科记僅得九人……曰恭……又皆弗显。唯《九国志》列传载,恭字梦得,建安人,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闻之故老,四世祖讳廓者,殁于雍熙四年。自雍熙丙戌(三年,986年)上至太祖受命才二十七年,则始祖自唐末居长平无疑,然莫知其所以徙。虽曰知制诰父子为建安人,不敢指之为祖者,以时考之,盖先之矣。”按:路振(957—1014)《九国志》⑧,《续修四库全书》本仅十二卷,列传无《游恭传》,久佚之旧本四十九卷,或有《游恭传》亦未可知。游居敬(1509—1571)《南平凤池游氏族谱·谱图篇》⑨谓:“迨五季时,中原俶扰,诸钜姓多迁江南,散处各省,而游氏与焉。江南诸游……姑未暇论。在闽,唐末建安有讳恭者,第进士。”《闽游族史》之“谱牒文献·游氏谱序”引“二十世孙游德撰”《长溪游氏世谱序》谓:“登科记有……游恭……然莫详其所出。惟恭,见列传为建安人。”其“人物荟萃·春秋至五代”谓:“游恭字梦得,福建建安人,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词,有名于世。”
  然而,游恭何年“登唐进士第”却未见资料记载,徐松(1781—1848)《登科记考》⑩卷二十七列于《附录·进士科》,且仅引述《十国春秋》本传,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⑪同卷亦只引述马书、《闽书》和《唐馀纪传》之《游简言传》。《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殷文圭……唐末词场,请讬公行,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中,昭宗幸三峰,文圭携东平王全忠表荐及第,寻为裴枢宣谕判官。”其中“昭宗幸三峰”是指唐昭宗于乾宁三年七月至五年八月逃奔于华州。《宋初殷氏被迫改汤姓考·三殷文圭生平考》引乾隆《池州府志·词臣》谓:“吴殷文奎……词场公行请讫,乾宁中,帝幸华山,文奎携梁王表荐及第,仍与天下名士游恭辈同省试《春草碧色》诗,列名榜中。”依殷文圭于乾宁五年(898)及第(《登科记考》卷二十四)、游恭为杜洪掌书记而杜洪于天祐二年(905)败亡,参考游恭约生于乾符四年(877)综合判断,游恭进士科年应当在乾宁三年至光化四年之间(896—901)。
  游恭初为鄂州即武昌军节度留后杜洪掌书记,天祐二年(905)二月杜洪败亡后归淮南杨吴。《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死来归。”其卷二十一《南唐列传》又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父恭,常为杜洪掌书记,洪奖成朱温篡弑,恭之谋也。”其中“常”通“尝”,意为曾经。陆书载:“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父恭,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奖成朱温篡弑,恭预其谋。”其中“杜洪”四库本误作“林洪”。周注谓:游恭“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死归吴。”《江南余载》①卷上谓:“有邵唐者,试判不入等,上疏言:简言父恭,尝为鄂帅杜洪记室,洪与朱梁结连,恭预其谋。”《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谓:游恭“初为鄂州节度使杜洪掌书记。公元905年杜洪为吴王执杀,洪死耒归。”其中“耒”为“来”之误。按杜洪(?—905)于唐光启二年(886)率军从岳州进占而据有鄂州,自称武昌军节度留后;天复二年(902)五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围凤翔,唐昭宗使者过武昌者皆为所杀;天祐元年十月,杨行密攻光州,朱全忠让杜洪出兵救之,为杨行密大将李神福、刘存所败,鄂州被围;杜洪婴城固守,朱全忠率兵五万营于霍丘,为杨行密所败;次年二月,朱全忠遣曹延祚合兵万余救杜洪;淮南将刘存浚坎傅城,是日城陷,执杜洪及曹延祚以归,皆被杨行密斩于扬州街市。司马光《资治通鉴》②卷二百六十五载:天祐元年十月,“光州叛杨行密,降朱全忠,行密遣兵围之,与鄂州皆告急于全忠。十一月戊辰,全忠自将兵五万自颍州济淮,军于霍丘,分兵救鄂州。”天祐二年二月,“朱全忠遣其将曹延祚将兵与杜洪共守鄂州;庚子,淮南将刘存攻拔之,执洪、延祚及汴兵千余人送广陵,悉诛之。”据此,则游恭“为鄂帅杜洪记室”应当在唐天复二年五月前不久,故“洪与朱梁结连,恭预其谋”,而天祐二年二月鄂州被破之后始“仕杨行密”。
  上述所谓“归吴”之“吴”,是指杨行密建立于唐天复二年(902)的吴国,因三国时已有孙氏建立的吴国,故又称唐末五代此“吴”为“杨吴”。当李唐亡后,杨吴仍用其天祐年号至十五年方改元武义。
  游恭既归淮南杨吴,其历官有诸说,如《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于“洪死来归,署馆驿巡官。”周注谓:游恭“归吴,署馆驿巡官。”《闽游族史》“人物荟萃”亦谓:游恭“归,署馆驿巡官。”马书载:游恭“仕吴为驾部员外郎。”陆书载:游恭为“吴驾部员外郎。”《闽书·英旧·建安县》载:游简言父游恭“仕杨行密为驾部员外郎。”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恭“入吴为驾部员外郎。”《八闽通志·文苑》载:游恭“仕杨行密为别驾员外郎。”《唐馀纪传》载:游恭“仕杨吴为别驾,迁员外郎。”游居敬《谱图篇》谓:游恭“第进士,仕杨吴,为别驾、员外郎。”考唐官制,欧阳修《新唐书》①卷四十六《百官志一》载:“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宋·王溥《唐会要》②卷五十九《尚书省诸司下》谓:“驾部郎中,隋为驾部郎。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中改司舆大夫,咸亨元年复为驾部郎中。驾部员外郎,改复与郎中同。”马端临《文献通考》③卷五十一《职官考六·兵部》亦列有“驾部郎中、员外郎”,谓:“至隋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天宝十一载,改为武官(至德初复旧)。掌武官选举,总判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事。”其中“驾部”谓:“郎中一人……天宝中改驾部为司驾,至德初复旧。掌舆辇、专乘、邮驿、厩牧,司牛马驴骡阑遗离畜。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敕有陆驿处得置水驿。自二十年以後,常置馆驿,以他官为之。员外郎一人……至隋,置与户部同。”《新唐书·百官志一》又载:“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诸郎中、员外郎品皆如之。”即驾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同时,诸道节度使下有馆驿巡官四名,专管邮驿,主要负责消息、公文传递和来往官员接待等事宜,位在推官下。
  据此可知,所谓“别驾员外郎”、“为别驾,迁员外郎”,应当都是“驾部员外郎”之误。
  至于游恭归杨吴之后,是先任淮南节度馆驿巡官,还是先为杨吴驾部员外郎,则似有疑。《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载:后梁贞明五年(919)“夏四月戊戌朔,即吴国王位。大赦,改元武义……以扬府……馆驿巡官游恭为知制诰。”所谓“扬府”即扬州的府署,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治所,亦即杨吴都城。依《资治通鉴》,则游恭“知制诰”之前为“扬府”馆驿巡官。游恭自天祐二年(905)二月归杨吴,至贞明五年即吴武义元年(919)“为知制诰”,前后15年间而仅任馆驿巡官一职,必有疑。如果游恭也曾任驾部员外郎,那么依职位而言,馆驿巡官低于驾部员外郎,也就是说,应当是先任馆驿巡官而后升迁为驾部员外郎。若此,则游恭于“改元武义”之前是“历官”数任后而“署馆驿巡官”。
  其间的后梁开平二年即吴天祐五年(908)五月,吴主杨渥“暴薨”,其后,游恭为之撰《吴烈祖墓志铭》,词极体妥,为时辈所称。《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恭常奉命撰烈祖墓志,词极体要,时辈称之。”周注谓:游恭“常奉命撰《烈祖墓志》,词极体妥,时辈称之。”其中“常”皆通“尝”。《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载:唐天祐二年十一月“庚辰,吴武忠王杨行密薨。”胡三省注:“沈颜行密神道碑、殷文圭行密墓志、游恭渥墓志皆云‘天祐三年丙寅,二月十三日丙申卒’。”卷二百六十六载:吴主杨渥“暴薨”于后梁开平二年五月,则游恭撰“渥墓志”在此后不久。
  后梁贞明五年即吴武义元年(919)四月,游恭为知制诰;未几,卒。马书、陆书、《闽书·英旧》、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恭“知制诰。”周注谓:游恭于“武义改元,迁知制诰。”《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于“武义改元,迁知制诰,无何,卒。”其《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恭卒于任,简言因僦居广陵。”《唐馀纪传》则载:游恭“迁员外郎,卒于任。”而《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恭“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卒。”《闽游族史》“谱牒文献”引《长溪游氏世谱序》谓:游恭“以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其“人物荟萃”则谓:游恭“旋以文才见推,为吴王杨行密知制诰……公元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建元武义。恭累迁知制诰率(即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未几卒。”如上述资料可知,游恭“知制诰”是在杨隆演改元武义(919)之后,而且没有分别在杨行密与杨隆演之时两次“知制诰”;此外,所谓“知制诰率(即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更是误甚,这是在综合资料时将“卒”字误作“率”字,至于游恭是否担任过“中书舍人”史籍未记载,就“中书舍人”与“知制诰”而言,中书舍人是职,而知制诰(起草诏令)是事,知制诰(起草诏令)之事通常是由中书舍人之职者担任(掌),因此游恭不是没有可能担任中书舍人,但不是“知制诰率”。但结合上述分析以及《资治通鉴》所载“改元武义……以扬府……馆驿巡官游恭为知制诰”判断,游恭应当是以“驾部员外郎”之职任“知制诰”之事。
  游恭著有《小东里集》三卷、《广东里集》四卷。《十国春秋·吴列传》与周注皆谓:游恭“有《小东里集》三卷、《广东里集》四卷。”《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谓:游恭“著有《小东里集》、《广东里集》四卷。”博宝艺术网列“游恭文集一卷;小东里集三卷,游恭撰;广东里集四十卷,游恭撰”。《宋史》①卷二百八《艺文七》载:“游恭《东里集》三卷,又《广东里集》二十卷、《短兵集》三卷。”而其卷二百九《艺文八》又载“游恭《短兵集》三卷。”这重出的“《短兵集》三卷”疑非此游恭所作。按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撰有《閤门宣赞舍人游恭特授武德郎落閤职权发遣临安府兵马钤辖》(《止斋文集》②卷十一);“《短兵集》三卷”疑为此“閤门宣赞舍人游恭”所作。再者,游恭约卒于吴武义元年(919),下距赵宋建立相差40年,《宋史·艺文》亦收其所著述或恐不妥。
  更有甚者,《姓氏略考·游姓·九历史名人》谓:“游恭(生卒年待考),吴国人(今山东)。著名五代时期吴国学者。游恭学问广博,文章很好。虽然书称‘建安’人,实为唐末抚州临川唱凯游家人,其祖先于郑国国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时,从今山东南部逃至抚州南城。其二弟游子偃,到抚州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游恭著有《短兵集》三卷,《鲍溶集》六卷。”中华游氏网亦然。按《鲍溶集》作者鲍溶,字德源,唐元和四年(809)进士,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似此亦可资证《短兵集》非此游恭所作。李剑军《秋江雁影临川梦游子归宗费踅旋——汤显祖家族南迁客家始祖有关资料的解读、厘订和蠡测》引《十国春秋》卷十一“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之“游恭”注释亦谓:“据笔者之一于永旗所掌握的谱谍资料,游恭虽然书称‘建安’人,实为唐末抚州临川唱凯游家人。其祖于郑国国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时从今山东南逃抚州南城的乙弟游子偃,到抚州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此欲以“谱谍资料”推翻正史、野史以及方志之记载,有似河马打呵欠。
  二、闽中史上第一位宰相——建安游简言考述
  游简言(913—969)字敏中,游恭子;因父仕杨吴而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少孤,力学;以荐入杨吴徐知诰幕府,初为秘书省正字。陆书载:“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起家秘书省正字。”马书载:“游简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恭卒于任,简言因僦居广陵。少孤力学,起家秘书省正字,以荐入烈祖幕府。”其中“幕”四库本作“莫”,按此“莫”通“幕”。《唐馀纪传》载:“游简言,建安人……简言因居广陵,少孤力学,用荐者入先主幕府。”《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闽书·英旧·建安县》载:“游简言,字敏中……简言少孤力学。”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恭“子简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作“游简言,字敏仲。”
  吴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一月,徐知诰镇金陵,辟游简言为户曹参军,即“俾充记室”,始掌简书文告;天祚二年(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正月,建大元帅府,以游简言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马书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辟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陆书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以为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迁观察推官。”周注谓“马书作巡官。”《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署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稍迁观察推官。(马令《南唐书》作巡官。)”《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掌文翰,迁观察巡官。”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唐馀纪传》载:游简言当“先主镇金陵,俾充记室,简书文告皆其掌治。”《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掌文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载:后唐长兴二年十一月,“吴中书令徐知诰表称辅政岁久,请归老金陵;乃以知诰为镇海、宁国节度使,镇金陵,馀官如故,总录朝政如徐温(862—927)故事。”卷二百八十载:后晋天福元年(后唐清泰三年)“春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按是年十一月后晋取代后唐,此时实为后唐清泰三年。上述“烈祖”、“先主”即“徐知诰”,取代杨吴后复“李”姓,更名为“昪”。显然,徐知诰“镇金陵”与“始建大元帅府”并非同时,而游简言自从担任户曹参军即“俾充记室”就开始掌简书文告即“文翰、书檄”。《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误作“游简言……935年,吴封徐知诰齐王,以升、润等十州为齐国。书檄简言迁观察推官。”
  其后,游简言的职任说法不一。《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于“齐国建,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烈祖代吴,以旧恩擢翰林学士。”《唐馀纪传》载:游简言于“齐国建,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及先主受禅,以旧恩迁翰林学士。”陆书载:游简言于“烈祖代吴,为中书舍人,元宗嗣位,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及南唐国建,迁翰林学士。”马书载:游简言“及禅代,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保大中(943—957),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南唐国建,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保大中,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于“保大中,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仕南唐李氏,累为翰林学士。”游居敬《谱图篇》谓:“恭子讳简言,五代时仕至翰林学士。”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至卷二百八十三载:后唐清泰二年(935)九月,吴“改元天祚”,十月,徐知诰“进封齐王”;后晋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癸巳,吴主诏齐主徐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天福二年“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三月“壬申,更名诰”,八月“吴主下诏,禅位于齐”,“十月甲申,齐王诰即皇帝位于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国号唐”,“十一月乙卯,唐吴王景通更名璟”;天福四年正月“唐群臣、江王知证等累表请唐主复姓李,立唐宗庙,乙丑,唐主许之”,二月“庚寅,唐主更名昪”;天福八年(943)三月己卯朔,中主李璟即“唐元宗即位,大赦,改元保大。”或谓:“徐知诰封‘齐王’的时间是公元935年十月;沿齐王之名,建‘大齐国’的时间是公元937年十月;公元938年复姓李氏,更名昪,改国号‘大齐’为‘大唐’……认为,大齐通宝钱系李昪未复姓前建大齐国时铸于公元937年”(《南唐货币断代及归属问题》)。
  综上资料可知,《资治通鉴》于天福二年(937)十月齐王诰即位改元“国号唐”是史家的统称,其实应是“国号大齐”,天福四年二月“更名昪”时亦更“国号大唐”,其后又更“国号唐”等等;而《唐馀纪传》“齐国建……及先主受禅”之“齐国建”不是指天福二年十月“即皇帝位于金陵”而是指天福元年十一月“诏齐主徐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之时。因此,游简言于天福元年十一月“齐国建”之时“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天福二年十月齐王诰即位改元“国号大齐”即“先主受禅”、“烈祖代吴”、“南唐国建”之后“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天福八年三月己卯朔唐元宗即中主李璟即位(嗣位)“改元保大”时方“以旧恩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因此,《十国春秋·南唐列传》之“烈祖代吴,以旧恩擢翰林学士”、《唐馀纪传》之“齐及先主受禅,以旧恩迁翰林学士”以及《八闽通志·文苑》之“及南唐国建,迁翰林学士”诸说皆误。
  这期间,游简言以“守职、贞介、不阿”称。马书载:游简言“守职恭恪,国家之务非其任者未尝肯言。贞介独立,不为阿附,元宗重之。”陆书载:游简言“贞介,不附权要,元宗颇重其为人。”其中“不附权要”四库本作“独不附权要”。周注引“马书曰:守职恭恪,国家之事非其任者未尝肯言。”《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守职恭恪,贞介不阿,元宗重之。”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守职恭恪,国家之务非其任者不言。贞介独立,不为阿附。”《十国春秋·南唐列传》则载:游简言当“元宗立,晋礼部侍郎,独不附权要,国家事非其任者,未常肯言,葢不欲侵官也。元宗雅重其为人。”
  游简言于保大改元(943)时“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其后,马书载:游简言“元宗重之,俄判中书省,兼兵部选事。及淮上兵起,越人背盟寇毘陵,乃除简言中书侍郎奉使讓越,先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而后行,至境,召还……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陆书载:游简言“元宗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抑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逆臣子,当斩,请正国法。元宗怒唐挟怨忿谤讟,决杖流饶州。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于钱塘。仁泽见吴越王,责以败盟,吴越王怒,抉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吴越,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以命简言,简言不辞,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当“元宗立,晋礼部侍郎……元宗雅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二部选事,裁抑侥倖,憎疾者滋众,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逆臣子,当斩。元宗怒唐挟私忿谤讟,决杖流饶州。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钱塘。仁泽不屈,吴越王决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乃命简言,简言不辞,请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而《江南余载》则谓:“游简言为中书侍郎,兼领铨选,差择清峭。有邵唐者,试判不入等,上疏言……简言乃逆臣之子,不宜列于清近。上怒其诽谤,诏决杖配流饶州。”此数条之异在于“邵唐事件”发生时间是在“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之前还是之后,依《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载:显德二年(955)“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寿等行府事,以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副之,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将以伐唐。”卷二百九十三载:显德三年(956)三月,吴越“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仁泽见吴越王弘俶不拜,责以负约。弘俶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怜其忠,为傅良药,得不死。”而《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误作“943年,李璟保大元年,简言迁吏部尚书拜同平章事。”
  上述“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及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有疑。按隋唐至五代,六部属三省之一的尚书省,分前中后三行,吏兵为前行,礼工为后行,其中吏兵二部尚书与侍郎皆有铨选官员的职权;三省职位,门下省主要为侍中、侍郎、给事中,中书省主要为令、侍郎、舍人,尚书省主要为令、仆射、丞。唐末五代,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等为副宰相,而三省首长职位或不授或以宰相兼,因此,三省侍郎与仆射通常为三省的实际长官。陆书所谓“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及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则如果游简言“判中书省”时不是“中书侍郎”,而此前游简言已于天福八年三月唐中主元宗李璟嗣位的“改元保大”之前历官“中书舍人”、之后又“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也就是说,游简言并不是以“中书舍人”也不是以“中书侍郎”“判中书省”的,而建隆二年(961)七月唐后主“从嘉即位,改名煜”时方“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因此判断,游简言应当是以“吏部侍郎”被“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的,而大概因为是以“吏部侍郎”的身份跨“省”担任“中书侍郎”的职责,故而用“判”字。从时间来分析亦可知,游简言于保大元年(943)时“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其后直到显德三年(956)三月“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之时方“拜中书侍郎”,相距14年,其间必定有再担任其他职任,唯史家未书出而已。同时可知,“邵唐事件”发生在“淮南交兵”之前,即游简言“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之时。
  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①稿本列载:游简言任“宰相”起于保大十三年(955),是以“礼部侍郎判中书省兼吏兵二部选事”为第三相。据上述分析,所谓以“礼部侍郎判”云云应有误。
  按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有二种,即四明冯氏伏跗室藏万氏未刊稿本和广雅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刊刻本,而“刻本、稿本颇有异同”。上条记述,广雅本不列载。
  建隆二年(961)二月南唐迁都,太子留西都金陵监国,游简言辞辅太子。马书载:游简言当“元宗南迁,以简言辅太子居守,辞以不能事少贵,乃令从行。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陆书载:游简言“及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言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元宗嘉其一心事主,无徼后福意,更用严续,而后主亦由是贤之。”其中“无徼后福意”下四库本有“即从其请”句。周注引“马书曰:辞以不能事少贵。”《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及还南都,立吴王为太子,留都监国,命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言: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马氏《南唐书》又云:辞以不能事少贵。)元宗嘉其一心事主,无徼后福意,即从其请,更用严续,而后主亦由是贤之。”其中“及还南都”之“还”误,四库本作“及迁南都”。毕沅《续资治通鉴》①卷二载:建隆二年二月“南唐主定计迁都南昌,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留金陵监国;以右仆射严续知枢密院事,汤悦佐之”,“三月,南唐主至南昌”,六月庚申“南唐主景殂”,秋七月“从嘉即位,改名煜”;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载:显德五年(958)五月“唐主避周讳,更名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稿本载:游简言于中兴元年(958)五月升为次相,直到建隆二年(961)七月后主李煜即位。此条广雅本亦不列载。
  建隆二年七月,南唐后主李煜即位,游简言“渐见知遇”而“拜吏部尚书”;建隆四年八月,吏部尚书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马书载:游简言当“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陆书与《十国春秋·南唐列传》皆载:游简言当“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唐馀纪传》载:游简言“以旧恩迁翰林学士,未几,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迁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进右仆射。”《闽书·英旧》载:游简言于“后主即位,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当“后主即位,渐见知遇,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游居敬《谱图篇》谓:游简言“五代时仕至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进右仆射。”《续资治通鉴》卷三载:乾德元年(963)八月,“南唐以吏部尚书建安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按因为此时是“八月”,而至十一月方改元乾德,故所称乾德元年实为建隆四年。
  综上可知,游简言于后主李煜即位的建隆二年之时只是“拜吏部尚书”,直到建隆四年七八月才“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即“委以南省之事”。所谓“南省”正是指“尚书省”,因为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相对地,中书、门下二省则合称“北省”,后世则沿用之。故所谓“委以南省之事”意与“知尚书省事”相同。再者,此时游简言所“迁”是“右仆射”而非“左仆射”,其“左仆射”是开宝二年(969)“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之时所“拜”。
  《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稿本列载:建隆二年七月至三年,游简言为首相,即“进吏部尚书、知都省事”,广雅本作次相。建隆三年至乾德三年五月,二本皆列为次相;其中,稿本谓乾德元年“七月进右仆射、判都省事”。乾德三年五月至开宝元年(实为乾德六年,十一月改元)三月,二本皆列为首相。如上所述,其中“知都省事”与“判都省事”是同一回事,都是指“尚书省”即“南省之事”,是在游简言“进右仆射”后专职之事,故《年表》列游简言于建隆二年七月“知都省事”有误。
  右仆射、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请讬不行,颇为群小所怨”;而游简言亦“数以疾辞,不许”。陆书与《十国春秋·南唐列传》皆载:游简言“知省事。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人或以事请讬,必固违咈。虽直亦不得伸,议者讥其过。”马书载:游简言被“委以南省之事。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励以威严,寮吏畏之,于是六职办集。以执方不为群辈所附,人有请托者必固违戾,不复顾其理道。数年,以疾辞,不许。”《闽书·英旧》载:游简言被“委以南省之事。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励以威严,寮吏畏之,于是六职办集。”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请讬不行,颇为群小所怨。以疾辞,不许。”其中“讫”一作“托”。按《续资治通鉴》卷五“开宝二年三月”载:“南唐右仆射判省事游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僚吏畏之。然暗于大礼,不为士大夫所重。数以疾辞,南唐主不许。”
  所谓游简言“抑”徐锴之事,应当发生于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即“委以南省之事”的建隆四年(963)八月之后,至开宝二年(969)三月游简言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之前。陆书卷五载:“徐锴字楚金……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改官名,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江南余载》卷上亦谓:“徐锴以屯田郎中知制诰久次,当迁中书舍人,而宰相游简言每抑之。锴遂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之才地,何止舍人。但兄弟并举清要,物忌太盛,请少缓之,使众称淹恤,进固未晚。锴颇怏怏。简言徐出妓佐酒,叠唱歌辞,皆锴所制,锴乃大喜起谢。归以告兄铉,铉曰: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耶。”建瓯市政府门户网站以此事例说明游简言是“慎于用人的宰相”(《不附权贵、慎于用人的宰相游简言》)。
  所谓游简言“女杀状元”之事,《江南余载》卷上谓:“姚端,年十八状元及第,宰相游简言以女妻之。未几疾终,时人谓之女杀状元。”《南唐贡举考略》所引《江南余载》卷上无“宰相”二字,其后谓:“据《十国春秋》卷二一及《南唐将相大臣年表》,他(指游简言)在烈祖代吴时已官至翰林学士;元宗立,晋礼部侍郎;后主继位,拜吏部尚书,次年为次相,乾德四年升首相,开宝元年又居次相,卒于开宝二年(969)五月。这段记载没有指明游选婿时的身份,那么,姚最迟夺魁于开宝二年,最早则可能夺魁于保大十二年(954)。为了便于写姚端的小传,我们不妨暂定他夺魁于游简言为官的鼎盛之年——乾德五年(967)。”按其所据《南唐将相大臣年表》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广雅书局刊刻本(广雅本)。
  开宝二年(969)三月,右仆射、知尚书省事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是为史籍可考的闽人第一个首相。陆书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未几,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馀纪传》载:游简言“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拜相。”马书、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辅后主为门下相。”《续资治通鉴》卷五载:开宝二年三月“是月,命简言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南唐将相大臣年表》载:开宝元年(实为乾德六年,十一月改元)三月至二年五月,二本皆列游简言为次相,其中,开宝二年“三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广雅本“三月”误作“二月”。
  游简言的《游简言左仆射平章事制》,徐铉(916—991)所撰。董诰(1740—1818)《全唐文》①卷八百七十九收作:“门下:昔在明王,膺图嗣统,虽复格天光表,继文下武,犹曰实相以济,又曰克艰厥臣。矧惟寡昧,畴咨庶尹。若乃承弼之重,毗倚之隆,询於具瞻,敢或经授。游某世济文雅,挺生公器。中兴之始,即为辞臣。重熙在运,亟更近署。忠为令德,实浮於名。蔼然直声,允洽时望,先皇帝省方展义,分命群司,藉尔重臣,辅予小子。直躬无避,正辞不谄。翊从行阙,克申其劳。至於受命交兵之间,抗节履危之际,繇义以济,知无不为。此皆古之所以为艰,予之所以为尚者也。间岁出於独断,命长南宫。议者但高其尽公之诚,未许其理剧之用。遂能正身而令,当官不回。厉风霜之威以紏其慢,坚夙夜之节以率其勤。请讬不行,纪纲自举。群议由是咸伏,六职以之孔修。风雨不渝,始终一致。实为国器,想见古人。而躬亲簿领之间,遽成劳勚。从容庙堂之上,未尽谋猷。酬庸之典,予所多愧。是用命作左相,陟兹鸾台。进金紫之崇阶,典图书之祕府。勋爵井赋,併示宠名。於戏!释细务足以导节宣之和,恭大政足以畅弥纶之业。繄尔致君之效,成我知臣之明。往维钦哉,无假多训。可。”周注所引:“畴咨庶尹”之“畴”作“筹”,“敢或经授”之“经”作“轻”,“所以为尚者”之“为”作“嘉”,“酬庸之典”之“酬”作“畴”,“恭大政”之“恭”作“参”,而于“未许其理剧”下脱“之用。遂能正身而令,当官不回。厉风霜之威以紏其慢”。
  开宝二年(969)闰五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游简言,卒,年五十七,谥宣靖。马书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卒,年五十七。”陆书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疾已笃,不及视事,卒,年五十七。”周注引“《唐馀纪传》曰: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卒年五十六。”《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疾已笃,不及视事,卒,年五十六。谥曰宣靖。”其注亦引“《唐馀纪传》又云: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与它书略异。”而其“校勘”谓“年五十六:马令《南唐书》卷十《游简言传》作‘年五十七’。”《唐馀纪传》载:游简言“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卒年五十六。谥宣靖。”《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拜相而卒。”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卒年五十七。”《续资治通鉴》卷五载:开宝二年五月之“闰月……是月,南唐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游简言卒。”
  游简言子游愻,亦仕南唐,显德三年(956)三月为“千牛备身”。马书载:“及淮上兵起,越人背盟寇毘陵,乃除简言中书侍郎奉使讓越,先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而后行,至境,召还。”陆书谓:“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于钱塘。仁泽见吴越王,责以败盟,吴越王怒,抉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吴越,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以命简言,简言不辞,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钱塘。仁泽不屈,吴越王决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乃命简言,简言不辞,请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按马书与陆书之“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之“见”为“引见”,意为引领其子愻见南唐元宗,元宗即授其子愻为千牛备身。于是游简言就出发,临行,又授予游简言“中书侍郎”。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与卷二百九十三,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伐唐”,显德三年三月,吴越“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子愻,位千牛备身。”《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谓:“游愻,简言子,仕南唐,位千牛备身。(千牛备身,掌执御刀,为君主亲身护卫)”其“谱牒文献”引《长溪游氏世谱序》谓:“简言子愻,仕宋为千牛备身,则世为名人。”其中“仕宋为千牛备身”有误。
  三、建安游氏后裔传衍考述
  建安此支游氏始祖,其后人公推为游恭,如《闽游族史》之“八闽游氏·古田游氏”引古田县凤都镇东山村“新修《东山村志》载: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四月,三十世七十叟祚远静侯氏手辑家谱,略谓:八闽形胜……始祖恭公游宦斯所不忍舍去!延及子若孙,代传簪缨,声籍闽郡。第六世长宅闽邑,次仕玉田(古田县曾奉旨赐名玉田),其子遂家焉。……传到第二十世(古田凤都游氏以鼻祖游恭公为第一世)”云云。然而,依马书“游简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父恭,登进士第”判断,游恭还不是此支游氏的始祖,而是“其先”就已经入闽来到建安了。
  建安游恭的子与孙。史载,游恭子简言,游简言子愻。《闽游族史》“建瓯游氏”引“据迪口手抄《游氏家乘》记载:鼻祖游三公讳恭,字梦得……生二子:长曰简,字敏仲;次曰钰,字玉仲。二世祖玉仲公……生一子讳恙……中丞公墓(即所谓游钰墓)坐落迪口镇山麓,旁有民房数间。坟地颇广,青草丛生,石碑宽厚,高二尺许,碑石已剥蚀分化,‘宋游中丞墓’五字仍很明显。古田游裔对这座祖坟亦甚爱护。”其“古田游氏”引古田凤都镇“《东山村志》谓:恭公次子钰,曾在闽节度使王延羲官府任殿中丞”,而所附“古田县东山游氏世系表”列:二世游钰公生于“约905年”。显然,“长曰简”意指“简言”,只是游简言生卒年可考,为913年或914年;因此,如果游简言有弟弟,则居“次”的游钰就不可能“约905年”生而应出生于915年以后。
  游居敬《谱图篇》谓:游恭“仕杨吴,为别驾员外郎……考元致和元年(1328)余族初建祠堂碑记云:定夫公‘五世孙自长平来蓼溪,拜中丞公坟;顺流而下,至延平之吉溪,乐其嘉名,遂卜居焉。’……其云蓼溪者,隶建安县,又长平所自析,与吉溪不甚相远,今其尚蕃。曰中丞公者,不知几世祖。据蓼溪旧谱云:‘始祖讳恭,即员外郎也。生二子:长曰简言,字敏仲,即右仆射;次曰珏,字玉仲,仕闽,为①御史中丞、上卿大夫。’则所谓中丞公疑即玉仲公矣。然传世之远,未敢必也。”按林兴祖《御史定夫游公祠堂记》作:游酢“第五世孙自长平来蓼溪,拜中丞公墳,顺流而下,至延平之吉溪,乐其嘉名,遂卜居焉。”其中“墳”,该《族谱》所录“碑记”作“墓”。所谓“蓼溪”者,一指溪名,民国《南平县志》②卷三《山川》载:“桔溪,源出建安蓼溪,由龙湾历普安、迁桥诸乡,出吉溪桥入大溪。”民国《建瓯县志》卷四《山川》载:“迪溪,发源南才里之桔岭……至迪口北……抵吉溪口,汇大南溪。”《建瓯县志》③第二篇第四章《水文》谓:今名为“吉溪(又名迪溪)”;一指地名,即今建瓯迪口镇,但不知是因溪名“又名迪溪”而后更改地名,还是先更改地名而后溪名“又名迪溪”。在此,则显然是地名。
  建安游恭此支游氏,传建安(今建瓯)与古田县之后裔,皆出自“次曰钰,字玉仲”。游钰子游恙,为第三世,《闽游族史》“建瓯游氏”引据迪口手抄《游氏家乘》谓:“三世祖恙公,字元章,官拜礼部尚书……生有二子:长曰公穗,字伯秀,次曰公振,字伯起。四世祖公穗公,妣张氏,生子四:长仁霸迁迪口店村;次仁广迁迪口画锦坊;三仁著迁小桥镇百丈,失详;四仁贵世居迪口巨济坊。四世祖公振公,妣邱氏,生三子:长仁翊迁迪口井泉坊,二仁爱居巨济坊,三仁彻迁忠和坊。”其中“画锦坊”之“画”为“昼”之误。其“古田游氏”引古田《东山村志》谓:“恭公第六世孙居佐,字佑之,初任崇安尉,后任福州府古田县丞,卒于古田。生二子,定居古田。长子二十三公创居东山,约于公元1024年之间……传到第二十世(古田凤都游氏以鼻祖游恭公为第一世。定居古田和创居东山之祖,仍称六、七世)”,所附“古田县东山游氏世系表”列:三世恙公“约933年”生,四世公穗“约961年”生,五世仁霸“约989年”生,六世即居佐。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建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