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游九言支系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86
颗粒名称: 建阳游九言支系考述
分类号: B244.6
页数: 12
页码: 259-270
摘要: 本文是建阳游九言支系考述,包括建阳游九言先世考述、建阳游九言生平考述、建阳游九功简述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游酢 支系 研究

内容

游九言(1142—1206)与宋儒游酢(1053—1123),同为建阳游氏开基始祖游匹(?813—?)后裔,却是在第五世“惟”字辈开始分支的两系;而第九世的游酢,与第十一世的游九言,又常常被后人以至今人乱搅和在一起,乃至有游九言是游酢孙之说法,混乱不堪。游酢支系另文论述,此文专论游九言支系等情况。
  一、建阳游九言先世考述
  始祖游匹字五丈,定居建阳“洲之坊”后“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游吴次子暹,游暹三子廓,四世游廓(?—986)三子:惟真、惟惠、惟高(失考),称为“大坂房”。惟真传游酢支,惟惠传游九言支。
  惟惠二子:长僧褐,止;次正卿,二子。因此,惟惠支脉实为正卿支脉。
  咸丰《邵武县志》①卷二《建置》与道光《建阳县志》②卷十七《杂类·古迹》皆收有朱熹所撰《邵武黄崇妻游氏墓志铭》,该墓志谓:黄游氏“曾祖正卿、祖希古、父仪。”此黄游氏即端明殿学士黄中之母,墓志谓其“从兄、御史先生学于河南程氏,行业淳懿,为学者所宗。夫人每语诸子曰:视乃舅而师法之,足以为良士矣。”其中“从兄、御史先生”即游酢。而朱熹曾《上黄端明书》,谓“今日之来,盖将顿首再拜于堂下,以偿其夙昔之愿。伏惟明公坐而受之,使自进于门人弟子之列,而不孤其所以来之意,则熹之幸也”。若此,则游酢理学传黄中,而黄中传朱熹,由此脉可臆朱熹为游酢之徒孙矣。
  六世游正卿,自其子与孙开始就有差异较大的不同说法。朱熹《邵武黄崇妻游氏墓志铭》作“希古”,希古之子仪。《〓垅游氏宗谱》①①卷四《广平堂游氏世系总图》列游正卿二子为“稀古、稀元”,稀古一子仪,稀元二子:辅、轼;其卷一“宋十一世孙九言”所撰《游氏世谱》②则谓:“惟惠二子,季曰正卿,正卿二子,季曰宗元,当仁宗世,州举进士,上南省,有司首选之。是时,廷试犹有黜不尽取。公见遗而归;早世,以兄晞古之子轼为后。”那么,游轼究竟是稀古(晞古、希古)之子还是稀元(宗元)之子?
  依《〓垅游氏宗谱》,七世稀古(晞古、希古)以下世次为:仪一子颖;九世颖二子:珪、虞;珪一子九成,虞一子隆。而七世稀元(宗元)二子:辅、轼;辅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辅—颛—蟾—九常—孝珙—义高—垂双—拱震。谱载仅至此。游轼见下。
  《〓垅游氏宗谱》之上述世系与《游氏世谱》“以兄晞古之子轼为后”之说相互龃龉。通常,稀古(晞古、希古)亦仅一子仪,而稀元(宗元)不仅有长子辅,且游辅自有后裔,显然无须“以兄晞古之子轼为后”。《游氏世谱》又谓:八世游轼“是为某曾大父,隐居弗曜……兄弟三人友爱皆笃,曾大父名虽出继,而省元兄弟未尝析居,故三人终身亦不异食。乡老至今诵之。”所谓“曾大父”即“曾祖父”。依其游轼“兄弟三人友爱皆笃”云云判断,应当是《〓垅游氏宗谱》之上述世系有误。真实情况应当为:稀古(晞古、希古)三子:仪、辅、轼;稀元(宗元)“早世”无子,故“以兄晞古之子轼为后”。
  八世游轼,族谱注“外迁”,二子:藏用、其藩。方志多载游其藩为“建安”或“瓯宁”人,则游轼“外迁”地应当是今之闽北建瓯,祖籍则为建阳。
  游其藩,登重和元年戊戌(1118)进士第;谱名“其藩”;《游氏世谱》谓:游轼“所居号梅轩月榭,而自号武溪钓翁……生二子,季曰其藩,即先君之考也;德如武溪而资粹和,宣和间居太学上舍,太学之士尊师之;登戊戌进士第,归邦邑,邦邑之士尊师之;在太学时,从遊者后多至宰相、侍从,公淡然不往求也,终朝奉大夫,后赠太中大夫;有二子,先君訔,冢嫡也。”弘治《八闽通志》①卷四十九《选举》“建安县”作“游其淄,郡志作徐其藩”,校注引“嘉靖《建宁府志·选举》作‘游其藩,瓯宁人’,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亦作‘游其藩’但作‘建阳人’,《建安县志》查无此人”;万历《闽书》②卷九十五《缙绅》“建阳县”作“游其藩,旧志‘其淄,建安人’”;康熙《建宁府志》③卷二十四《选举》“瓯宁人”有“游其藩,通志作其淄,建安人”;道光《建阳县志》卷十《选举》作“游其藩(字未详),禾平里人,官朝奉大夫。省、府志作瓯宁人。”(按:不知是哪一部“省志”作“瓯宁人”);民国《建瓯县志》④卷十《选举》亦列“游其藩”。显然,登第的是一人而误书为三个名字、三个里籍。
  《八闽通志》卷三十五《历官》泰宁县“主簿”列“游其藩,宣和间(1119—1125)任”,同卷“废兴化县”知县事列“游其藩”为“政和间(1111—1118)任”七任之末任。《闽书》⑤卷六十二《文莅》“兴化故县”知县事亦列“游其藩”为“政和中任”七任之末任。游其藩登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于“宣和间任”泰宁县“主簿”,必定不可能在“政和间(中)任”任“废兴化县”知县事,故知其“政和间(中)任”为“宣和间(中)任”之误。
  九世藏用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藏用—夔—九经—孝行—义发—垂全—拱岳。九世其藩二子:督、訔。游訔见下。詧四子:长九德、次九畴、三九章、四九龄。九德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九德—孝孚—义理—垂钦—拱秀。九畴以下亦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九畴—孝溥—义和—垂圣—拱紫。九章二子孝本、孝基;孝本二子义崇、义省,义崇一子垂玉,垂玉一子拱奎,义省一子垂珠,垂珠一子拱璧;孝基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孝基—义路—垂训—拱箕。九龄一子孝友,孝友二子义宗、义从;义宗一子垂清,垂清一子拱裘;义从一子垂润,垂润一子拱宿。游詧此支所见至此。
  建阳入闽十世游訔,游其藩次子,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进士;《八闽通志·选举》漏书籍贯,校注引嘉靖府志与道光县志“均作建阳人”;道光《建阳县志·选举》谓:“訔(同訚)字伯,禾平里人。官至少保、参议,终朝郎。”校注谓“‘朝’字下,疑有脱字。”其《杂类·古迹》谓:“游参仪訔墓,在上仰。”其中“仪”为“议”之误。《游氏世谱》谓:游其藩“有二子,先君訔,冢嫡也,绍兴辛未进士,终朝请郎。此某本支也。”
  游訔三子:长九渊,次九言,三九功。《〓垅游氏宗谱》未载游九渊以下世系。游九言一子孝良,孝良一子义玄,义玄二子垂锈、垂镛;垂锈一子拱南,拱南一子守埅,迁居谢源村;垂镛一子拱北。游九功三子:孝端、孝严、孝博。孝端二子:义肃、义闳;义肃三子:垂广、垂薦、垂庆,垂广一子拱衡,垂薦一子拱极,垂庆一子拱萃;义闳一子垂提,垂提一子拱映。孝严一子义荣,义荣一子垂武,垂武二子:拱亢、拱丽,拱亢一子守华,居西岸村。孝博二子:义远、义达;义远二子:垂政、垂治,垂政二子:拱任、拱堂,垂治一子拱丰;义达一子垂福,垂福三子:拱晖、拱霞、拱毓。惟惠支脉所见至此。
  其中游义肃,《八闽通志》卷三十一《历官》连江县知县事列“游义肃”于“嘉定间知连江”之朱定(卷三十七《名宦》)后。《闽书》卷九十六《缙绅》“建阳县”载:“游义肃,字秉孙,嘉熙间(1237—1240)知连江。修学宫,益田赡士,浚东湖,复九井,创平籴仓,成南江桥,筑相公堤。连江人植碑纪之。”而其卷五十二《文莅》“连江”知县则载:“游义肃,见建阳缙绅”为“嘉定中(1208—1224)任”十一任之第十任。显然,“嘉定中任”应为“嘉熙中任”之误。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二《宦绩》载:“游义肃,字秉孙,嘉熙间知连江。修学宫,益田赡士,浚东湖,复九井,创平籴仓,成南江桥,筑相公堤。连江人植碑纪之。(旧志)”《〓垅游氏宗谱》谓游义肃任广西提刑,而《闽游族史》①“人物荟萃”误以游义肃为游九言之孙。
  二、建阳游九言生平考述
  游九言(1142—1206)初名九思,字讷夫,又字诚之,号默斋,游訔次子,与弟九功俱以理学知名。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方十岁,即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八闽通志》卷六十五《儒林》载:“游九言字诚之。建阳人。九功之弟,父訔,湖南安抚参议官。九言慷慨善议论,方十岁即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号默斋先生。”其中“九功之弟”为“九功之兄”或“九功二兄”之误,九功幼于九言。《闽书·缙绅》载:“九言字诚之,初名九思。父訔,湖南安抚参议官。九言开爽慷慨,方十岁,即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熟南北事……号默斋先生。”康熙《建宁府志》卷三十三《儒林》载:“游九言字诚之,建阳人,初名九思,湖南参议官訔之子。慷慨善论,十岁为文诋秦桧……号默斋。”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一《理学》载:“游九言字诚之,一字讷夫,初名九思,湖南安抚参议官訔之次子。慷慨善议论,方十岁,即为文诋秦桧……九言锐志当世,熟南北事……学者称默斋先生。(旧志略,今从省志参补。)”董天工《武夷山志》①卷十六《名贤·理学》载:“游九言字诚之,号默斋,初名九思,建阳人。十岁即为文诋秦桧。”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②卷二谓:“游九言字诚之,初名九思……开爽慷慨,方十岁即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熟南北事……号默斋。”
  游九言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即江西转运司“类省试”第一;乾道二年(1166)前后初筮为古田县尉,历江州录事、沿海制置司干官。《八闽通志·儒林》载:“游九言……初筮为古田尉,入监文思院。”卷三十一《历官》古田县“尉”列“游九思(见《名宦志》)”;卷三十七《名宦》福州府载:“游九思,后更名九言。乾道间(1165—1173)为古田县西尉。律己廉,莅事敏,抚民仁,邑人爱之。”万历《福州府志》③卷四十一中《官政》古田县列“游九思,有传。以上俱尉”;卷四十三《官政》载:“游九思字诚之,后更名九言,建阳人。乾道间,为古田县西尉。律已廉,莅事敏。九言名儒,邑人爱慕之。”《闽书》卷五十一《文莅》古田县“尉”列“游九思、吴居仁,并乾道中任。”其《缙绅》与《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皆载:游九言“初筮古田尉,入监文思院。”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九言……早承祖荫,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历古田尉、江州录事、沿海制司干官,入监文思院。”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初承祖荫,举江西漕司第进士第一,官古田尉,律己严,莅事敏,抚民仁,邑人爱之。入监文思院。”按“举江西漕司第进士第一”校注谓“《中国人名大词典》作‘举江西漕司进士第’。”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谓:“游九言……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调古田尉,历江州录事、沿海制司干官,入监文思院。”所谓“举江西漕司第进士第一”即举江西转运司“类省试”相当于礼部会试会元。诸路转运司“类省试”是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之一,并给予诸路转运司“类省试”一定名额可直接赐进士及第,但是即使最优待时“类试第一人”也只是“视殿试第三人,赐进士及第”,而且主要适用于“道梗难赴”之川、陕。《续资治通鉴》卷一百载:十二月丙辰朔,“命诸路转运司类省试以待亲策。先是诸州发解进士当以今春试礼部,会围城,不果。上以道梗难赴,乃命诸路提刑选官即转运司所在州类省试,每路选官六员,临期实封;移牒漕臣一员监试,不得干预考校;仍用省额,统计十有四人而取一人。省试有额自此。”《宋史》①卷一五六《选举二》载:“初,类试第一人恩数优厚,视殿试第三人,赐进士及第;后以何耕对策忤秦桧,乃改礼部类试蜀士第一等人,并赐进士出身,自是无有不赴御试者。惟遇不亲策,则类省试第一人恩数如旧,第二、第三人皆附第一甲,九名以上附第二甲焉。”
  淳熙二年(1175),张栻(1133—1180)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辟游九言于幕下。即就学于张栻,于“求放心”有得,遂致力“心学”。所作《太极图序》为学者所称。《八闽通志·儒林》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张栻帅广西,辟幕下……九言始学于栻,栻教以‘求放心’,久之有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无极加太极,何也?方其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知吾心。’读者称之。”《闽书·缙绅》略同,唯“欲知太极,先知吾心”作“欲加太极,先识吾心”。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从张栻游,栻教以‘求放心’,九言遂致力‘心学’,久之有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太极加无极,何也?方其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然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识吾心。’学者多师之……张栻帅广西,辟幕下。”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从张栻游,栻教以‘求放心’,久之有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无极加太极,何也?方其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识吾心。’读者韪之……栻帅广西时,辟诸幕下。”《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谓:“游九言……张栻帅广西,辟幕下……九言始学于栻,栻教以‘求放心’,久之有得。尝序《太极图》曰:周子以无极加太极,何也?方其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虽云未发而此心昭然,灵源不昧,是太极也。欲知太极,先识吾心。读者称之。”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载:“游九言……长从张宣公栻游。宣公教以‘求放心’……入监文思院。张宣公帅广西,辟为幕属。”按“入监文思院”晚于“张栻帅广西”。《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游九功”条谓:“游九功与其兄游九言一道求学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从学张栻。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扩建岳麓书院,延请大儒,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规制一新,道传三湘。张栻、朱熹主讲时期,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陈琦等,被称为‘岳麓巨子’。”按:张栻卒于淳熙七年(1180),何来“绍熙五年(1194),朱熹……延请大儒……张栻、朱熹主讲时期”云云!更何况,游九言于绍熙五年(1194)在朝监文思院,以孝庙攒宫而有司妄费希赏,正忙着上书极谏。
  游九言于淳熙十五年(1188)入监文思院;绍熙五年(1194),以孝庙攒宫而有司妄费希赏,上书极谏,内侍切齿。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仅谓:“游九言……入监文思院。”《八闽通志·儒林》、《闽书·缙绅》与《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皆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被旨视行在诸邑灾伤,归白都堂,放苗八分以上。孝庙攒官,有司妄费希赏,九言上书极谏。”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尝被旨视诸邑灾伤,归白都堂,放苗八分以上。孝庙瓒官,有司妄费希赏,九言上书极谏,内侍切齿。”其中“瓒”为“攒”之误。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入监文思院,尝被旨视行在近邑灾伤,归白都堂,得免苗米八分以上。孝庙殡官,有司妄费希赏,九言上书极谏。”以上“官”皆为“宫”之误。“攒宫”意为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南宋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以待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孝庙”指宋孝宗,驾崩前为太上皇。《续资治通鉴》①卷一百五十三载:绍熙五年甲寅“六月戊戌夜,寿皇圣帝崩”即宋孝宗崩;七月“甲子,太皇太后诏嘉王扩成服即位……汝愚袖出所拟指挥以进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太皇太后乃命汝愚以旨谕皇子即位。”庚午,“复召留正赴都堂视事。正既去,帝即位,以为大行攒宫总护使,入谢,复出城。”十一月“乙卯,权攒哲文神武成孝皇帝于永阜陵。”
  庆元元年(1195)正月二十二日,宝文阁学士、大中大夫张构,为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事,辟游九言为抚干。《八闽通志·儒林》载:“游九言……栻弟杓帅金陵,辟抚干。”《闽书·缙绅》、康熙《建宁府志·儒林》与《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皆载:游九言当“栻弟杓帅金陵,复辟抚干。”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栻弟杓帅金陵,复辟之抚干。”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谓:“游九言……张宣公帅广西,辟为幕属;及弟杓帅金陵,又辟抚干。”按“帅金陵”非“栻弟杓”而是“张构”。综合资料可知,“字定叟”的张枃与“字范夫”的张杓是不同两个人;其中“字范夫”的张杓为张浚次子即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胞弟,“字定叟”的张枃则应为张浚从子即张栻从弟。然而自宋末以来,张枃字定叟与张杓字范夫二人资料已经被相互混淆,如《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张浚、子枃传》就应当有误,其所载:张浚“子二人:栻、构。栻自有传。枃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差知袁州……改知衢州。兄栻丧,无壮子,请祠以营葬事,主管玉局观,迁湖北提举常平。奏事,帝大喜,谕辅臣曰:‘张浚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苏、湖二州皆阙守,命兼摄焉……迁两浙转运判官。未几,以直徽猷阁升副使,改知临安府……进直龙图阁……南郊礼成,赐五品服,权兵部侍郎,仍知临安,加赐三品服……构再疏乞罢,移知镇江。寻改明州,辞,仍知镇江。召为户部侍郎……高宗崩,以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董山陵事。召还,为吏部侍郎。光宗即位,权刑部侍郎,复兼知临安府。绍熙元年,为刑部侍郎,仍为府尹……进焕章阁学士、知襄阳府……未几,进徽猷阁学士、知建康府,继复命还襄阳。宁宗嗣位……升宝文阁学士、知平江府,未行,改知建康府。升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复知建康府。以疾乞祠,卒。”其中的历官也应当参杂着张构与张杓二人的历官,不过,任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事者为“张构”则是可以判断的。
  张构知建康府事,方志所记述,如嘉庆《新修江宁府志》①卷二十《秩官表》列载:“余端礼、郑侨、张枃《宋史》有传、留正、葛邲、谢深甫,以上绍熙间任。张构再任、赵彦逾、张枃三任、钱象祖、吴琚、李林、邱崇、叶适、杨辅、徐谊、邱崇再任、何澹、黄度、刘渠、李大东、李阙名、李大东再任、俞荣、蔡幼学,以上庆元至嘉定间任。”由其所列张枃一而再再而三任建康府知府事可知,正是依《宋史》而列的。景定《建康志》②卷十四《建康表》载:“庆元元年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宝文阁学士、大中大夫、江东安抚使张枃知府事。三年丁巳二月,枃除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而光绪《江西通志》③卷十《职官表》载:“张构,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府志庆元中任;旧志作绍熙间,与本传不合,今正。”《八闽通志》卷六十三《士行》载:“王益祥字谦叔,闽县人。淳熙中进士及第,调桂阳军学教授,与知军陈傅良、监赡军酒库吴猎相友善。绍熙中,转建康府学教授,与知郡张杓、安抚司干官游九言为宾友。修学校,增生徒,土风丕变。后以傅良、杓等荐,历监编修说书,出知宁国,改处州。时严伪学之禁,因丐祠去。号止轩。”其中“绍熙中”与光绪《江西通志》相同即应为“庆元中”之误。
  庆元二年丙辰(1196)季冬,江东安抚使司干办公事游九言,作《上元县明道祠记》,记文见收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九《儒学·书院》,落款为“庆元丙辰季冬,建安游九言记”。庆元三年,调全椒令,以不便养亲,乞祠。嘉泰元年(1201)前后,创建“云寮祠”于武夷山五曲茶洞之侧,以“祀族祖文肃公”,并题刻“水云寮”三大字于岩壁上。云寮祠又称云寮书院,而此处因之又称“水云寮”。《八闽通志·儒林》载:“游九言……辟抚干。学禁方严,九言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之。”《闽书·缙绅》载:游九言既“辟抚干。时禁方严,九言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之。调全椒令。”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九言……辟抚干。时学禁方严,九言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之。调全椒令,以不便养亲,乞丐祠。”其中“乞丐祠”为“乞祠”或“丐祠”之误。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辟之抚干。时学禁方严,而九言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之。调全椒令,以不便养亲,乞祠。”《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谓:“游九言……辟抚干。时禁方严,九言记上元县明道祠,痛讥之。调全椒令。”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谓:“游九言……辟抚干。时学禁方严,九言作《上元明道祠记》。罢归,乃筑室武夷,曰‘水云寮’。”所谓“学禁方严”起始于庆元二年二月“严申‘伪学’之禁”。游九言创“云寮祠”另文专考,此略。
  游九言即游九思“常称”古田尉杨士训。《闽书·文莅》古田县“尉”列“杨士训,并开禧中任。见漳浦缙绅。”按其卷一百一十九《缙绅》漳浦县无“杨士训”,而卷一百二十一《缙绅》诏安县“庆元二年”进士列“杨仕训,旧属漳浦”,传载:“杨仕训字尹叔……举进士,调古田尉,再调海阳丞。政尚宽和……初,建阳游九思亦尝为古田尉,仕训文行政事,与相伯仲。九思亦常称之。”《八闽通志·名宦》载:“杨士训,清漳人。开禧间为古田西尉。文行政事,与游九思相伯仲。九思亦常称之。”其中“常”皆通“尝”。万历《福州府志·官政》载:“杨士训字尹叔,诏安人。开禧初为古田尉。政尚宽和,讼者辄谕解之。文行政事,与游九言齐名。”杨士训为庆元二年(1196)进士,距其“开禧间为古田西尉”十年,游九言卒于开禧二年(1206)而“常称之”,依此判断,杨士训“为古田西尉”应当不是“开禧间”,而应当在庆元三年至嘉泰三年前后这期间,即游九言“乞祠”归乡之时。
  游九言于开禧元年(1205)起为淮西安抚使司机宜文字;开禧二年知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未行而卒,年六十五。《八闽通志·儒林》、《闽书·缙绅》与《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皆载:游九言于“开禧初为淮西安抚机宜,寻知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卒。”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九言于“开禧初为淮西安抚机宜文字,寻知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未行而卒……有语录、诗文传世。”董天工《武夷山志·理学》谓:游九言于“开禧初又为淮西安抚机宜,寻知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未行而卒。”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言于“开禧初为淮西安抚机宜文字,寻之光化军,充荆鄂宣抚参谋官,未行而卒……著有《汉唐精义》及语录、诗文传世。”其中“之”为“知”之误。其卷十五《经籍》之“赠直龙图阁游九成”之“游九成”并非上述游仪曾孙“九成”,而实乃“游九言”之误。
  三、建阳游九功简述
  游九功(1163—1243)字勉之,号受斋,游訔三子;与兄游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以荫补官。《八闽通志》卷六十四《名臣》载:“游九功字勉之,建阳人。用荫补官……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号受斋先生。”《闽书·缙绅》载:“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用荫补官……与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号受斋先生。”康熙《建宁府志》卷三十三《名臣》载:“游九功字勉之,建阳人。用荫补官……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号受斋先生。”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九言弟。以荫补官……与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称受斋先生。(旧志。参《潭阳文献》。)”《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用荫补官……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学者称受斋先生。”
  游九功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幕僚。后知江陵县。嘉定中知金州,以便宜遣兵备御。《闽书·缙绅》载:游九功“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时德安遣戍兵溃归,有反意,九功即绝江抚谕,众皆帖服。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将兵备御,收复邻疆。”《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皆载:游九功“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时德安遣戍兵溃归,有反意,九功即绝江抚谕,众皆帖服。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无城,以便宜遣兵御备,收复邻疆。”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功……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时德安戍兵溃,九功开诚抚谕,众皆帖服。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故无城,乃筑之,以便将兵备御,卒以收复邻疆。”《八闽通志·名臣》载:游九功当“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将兵备御,收复邻疆。”康熙《建宁府志·名臣》载:“游九功……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无城,以便宜遣兵御备,收复邻疆。”
  游九功除湖北运判、知鄂州,召为兵部郎官,出知泉州。在郡以清严称。《八闽通志·名臣》载:游九功“除湖北运判,知鄂州。召为兵部郎官……被论,知泉州。”《闽书·缙绅》载:游九功“除湖北运判,知鄂州。召为兵部郎官……被论,知泉州。在郡有清严之称。”康熙《建宁府志·名臣》载:“游九功……除湖北运判,知鄂州。被论予祠,起为兵部郎。入见……出知泉州。”《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载:“游九功……除湖北运判,知鄂州。被论予祠,起为兵部郎。入见……出知泉州。在郡有清严之称。”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功……除湖北运判,兼知鄂州。入为兵部郎……除宝谟阁待制,知泉州。封建阳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道光《晋江县志》①①卷三十四《政绩》载:“游九功,建阳人。宝庆元年守泉,在郡以清严称。”
  端平元年(1234),游九功被召为司农少卿,寻兼枢密副都承旨,除秘阁修撰出知庆元府。端平二年末,除权刑部侍郎,丐祠,再调不赴,除待制,加宝谟阁直学士。《八闽通志·名臣》载:“游九功……端平初,召为司农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兼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召不赴,除待制,加宝谟直学士。九功清慎廉恪。”卷七十九《丘墓》建阳县载:“游九功墓,在县西南崇政里富龙窠。”《闽书·缙绅》载:“游九功……端平初,召为司郎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兼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调不赴,除待制,加宝直学士。九功清慎廉恪……平生真体实践出于诚意,及门之士皆心服之。”其中“司郎少卿”为“司农少卿”之误,“加宝直学士”之“宝”下脱一“谟”字或“谟阁”二字。《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载:“游九功……端平初,召为司郎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兼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调不赴,除待制,加宝谟直学士,卒。九功清慎廉恪……平生真体实践出于诚意,及门之士皆心服之。”按“司郎少卿”亦为“司农少卿”之误。康熙《建宁府志·名臣》载:“游九功……端平初,召为司农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加兼枢密副都承旨,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召不赴,除待制,加宝谟直学士,致仕,卒。九功清慎谦恪……有文集行世。”其中“清慎谦恪”之“谦”为“廉”之误。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九功……端平初,召为司农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
  陈沿边夫役之弊。加兼枢密副都承旨,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乞祠,
  再召,不赴,除待诏,加宝谟阁直学士,卒。九功清慎廉恪……里居十五年,称为海
  内耆英。平生真体实践一出于诚意,故及门之士,皆心服之……有文集行于世……
  子孝端;次孝严,官通议大夫;季孝博,官福州闽安镇。”其中“除待诏”之“诏”为“制”
  之误。

附注

①咸丰《邵武县志》,清咸丰五年(1855)修,邵武市方志委整理本,1986年印。 ②道光《建阳县志》,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建阳方志委整理本,1986年印。 ①游绍伊:《〓垅游氏宗谱》,清同治七年(1868)修。 ②该文又见四库本《默斋遗稿》、长乐《新宅游氏族谱》,而《新宅游氏族谱》题作“游氏世谱序”。 ①黄仲昭:《八闽通志》(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1991年6月版。 ②何乔远:《闽书》(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③康熙《建宁府志》,康熙卅二年(1693)修,南平地区方志委整理本,1994年印。 ④民国《建瓯县志》,詹宣猷修,蔡振坚等纂,民国十八年(1929)修。 ⑤何乔远:《闽书》(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①游季康:《闽游族史》,福州金之榕包装厂,1995年印。 ①董天工:《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②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本。 ③万历《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①《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 ①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版。 ①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景定《建康志》,《四库全书》本。 ③光绪《江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道光《晋江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涧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建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