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游酢有关的游复、游醇、游醳三支系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85
颗粒名称: 与游酢有关的游复、游醇、游醳三支系考述
分类号: B244.6
页数: 9
页码: 250-258
摘要: 本文是与游酢有关的游复、游醇、游醳三支系考述,包括游酢族叔游复支系综考、游酢弟侄、叔伯考述、游酢侄游操及其后裔专考几部分内容。
关键词: 游酢 支系 研究

内容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廌山。与之有关族叔游复、从兄游醇、胞弟游醳之情况,今人多已不详其实,因此论述涉及之而多有误会,如误游潜一子游酢,贻误后世。现就所见资料如下考述。
  游匹(约813—?)字五丈,单身入闽北定居建阳“洲之坊”后“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依《〓垅游氏宗谱》①卷四《广平堂游氏世系总图》,游吴次子暹,游暹三子廓,游廓(?—986)长子惟真,为“大坂房”;惟真二子:尚、耿。六世游尚传至第九世游酢、游醇,游耿传第八世游复,以下分述之。
  一、游酢族叔游复支系综考
  建阳入闽八世游复支系。六世游耿第四子仲孙,七世游仲孙一子复。游复(?1038—?1102)字执中,尝为游酢、游醇师。建中靖国元年(1101),杨时权建阳县丞,得以从之游,恨相得之晚。约崇宁元年(1102)卒,享年六十五,葬于建阳历冲之原。三子:游处道、游处仁、游处厚。约崇宁五年,游酢为之作“行状”,杨时依“行状”而撰《游公执中墓志铭》,见光绪《杨文靖公全集》②、《永乐大典》③卷八千八百四十三。
  杨时《游公执中墓志铭》谓:“昔吾为太学生,吾友定夫尝为余言其族父执中先生之贤。余闻而心识之,愿见而未之得。盖三十余年矣。建中之初,余被檄贰令于其乡邑,始获从之游。听其言,稽其行,参之于其所学,信乎定夫之所称,无一辞溢也。于是相与为忘年之交,而恨相得之晚。先生既没,逾数年,而吾友定夫复状其行,致其子处道之意,请铭于余。先生讳复,字执中,姓游氏,世为建州建阳人。曾祖讳惟真,祖讳耿,父讳仲孙,皆隐德不耀。先生资孝爱,总角已知强学砥砺,竭力以养其亲。家乏经月之储,而亲意未尝一日不怡。族父元,聪明有精识,于子弟中尤器之,见谓有特操。既壮,学益富,行益修。乡邻旁郡见者悚服,闻者阅而信之,多遣子弟从之游,远近相属也。其学以中庸为宗,以诚意为主,以闲邪寡欲为入德之途。常以昼验之妻子,以观其行之笃与否也;夜考之梦寐,以卜其志之定与未也。其与人谋,委曲周尽,不啻如在己。其教人,禁切其不善而开其善,镌谕之详不少回隐,不啻如其父兄。故听其言者,初若难入,然终察其为爱己也。亦或以忠诲成怼憾,先生终不改,曰:宁人负我,我无负人。盖直道不苟其自信然也。以故,乡曲之士尝受经其门者,往往率德自好,读书亦求心到自得,以善其身。其成就人才,盖非碌碌口耳之习也。少不事举业,晚狗亲意,一举于有司,不第而止。以某年某月某日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五。夫人江氏,宣德郎汝舟之女,配于君子,能致妇顺,以得舅姑之懽心,先先生十年卒。子男三人:处道,举进士,亦遵遗训,不敢失坠;处仁、处厚,早卒。女一人……处道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先生于历冲之原。……先生德足以私淑诸人,学足以垂世传后,而士之欲求师友者,莫宜于先生也。不幸老死于穷阎陋屋之间,而不大显于时,可哀也已。”据此可知,游执中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时尚健在,而杨时“昔吾为太学生……愿见而未之得。盖三十余年矣”;依其《年谱》,杨时于熙宁六年(1073)试礼部下第时补太学生,至熙宁九年登进士。即以杨时初补太学生的熙宁六年计,至建中靖国元年亦仅28周年,故可知“盖三十余年矣”并非“愿见而未之得”之时间,而是游复终年或杨时为之撰墓铭之时间。杨时于建中靖国元年冬即离任建阳县丞,设若游复卒于次年即1102年而“享年六十有五”,则生于1038年。
  《永乐大典》所引《建安志》载:“游复字执中,建阳人。居乡,以经学教授生徒,凡受业其门者,往往率德自好。尝一举于有司,不第。行实纯明,推重之。龟山杨公志其墓。”弘治《八闽通志》①卷六十五《儒林》载:“游复字执中。建阳人。居乡以经学教生徒,游其门者多率德自好。尝举于有司,不第。行实纯明,后进矜式。龟山杨时志墓,深悼其德学不大显于时。”万历《闽书》②卷一百二十八《韦布》载:“游复字执中。资性孝爱。总角,强学砥砺,竭力养亲。家乏经月之储,而亲意未尝不怡。既壮,学富行修。乡里旁郡,见服闻悦,遣子弟从游者,远近相属。其学以中庸为宗,诚意为主,闲邪寡欲为入德之途。昼验之妻子,夜考之梦寐。其与人谋,不啻自己;其教人,禁切其不善而开其善,不啻如其父兄。亦或以忠诲成怼憾,复终不改,曰:宁人负我,我毋负人。一举有司,不第而止。杨龟山志其墓。”康熙《建宁府志》③卷三十三《儒林》载:“游复字执中,建阳人。笃实纯明,居乡,以经学教授生徒,凡受业其门者,往往率德自好。尝一举于有司,不第,遂终身不求举。杨时志其墓曰:德足以私淑诸人,学足以垂世传后,而士之欲求师友者,莫宜于先生也。不幸老死于穷檐陋室之间,而不大显于时,可哀也已。”其中“穷檐陋室”,《游公执中墓志铭》作“穷阎陋屋”。道光《建阳县志》④卷十一《人物·理学》载:“游复字执中。其先建业人;有名五丈者,挟策游四方,独奇建阳之长平,遂即其地筑居焉。复资性孝爱,笃实纯明,既壮,学益富,行亦益修。从之者,盖远近相属也。其学以中庸诚意为宗,以闲邪寡欲为入德之途。尝昼验之妻子,夜卜之梦寐。为人谋,委曲周全,如在己。教人勤勤恳恳,不少回隐。听之初,若难入,久之,知其为爱己也。望其容,坚挺若木;亲之,则温粹可挹。以故士类矜式,多率德自好焉。曾举有司不第,遂终身不出。龟山杨时先生志其墓曰:德足以淑人,学足以垂世。士之求师友者,莫先生若也。(旧志略,今依省府志参补。)”以上诸志之述,并未超出杨时《游公执中墓志铭》。
  《游公执中墓志铭》谓:“先生讳复,字执中……少不事举业,晚徇亲意,一举于有司,不第而止。”《建安志》与《八闽通志·儒林》皆载:“游复字执中……尝举于有司,不第。”《闽书·韦布》载:“游复字执中……一举有司,不第而止。”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复字执中……尝一举于有司,不第,遂终身不求举。”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复字执中……曾举有司不第,遂终身不出。”《宋辽金夏教育史之宋代的科举制度》谓:“殿试初行时,过省举人黜落不少。端拱二年(989),礼部奏名合格进士368人,殿试后仅取168人。宝元元年(1038),礼部奏名合格进士499人,殿试仅取310人。直到嘉祐二年(1057),始定殿试进士,‘非杂犯不复黜落’的制度。”此指省试即礼部试与殿试,由此亦可知,游复“一举于有司,不第而止”应当是乡试不第。而所谓“晚徇亲意,一举于有司”则应当是在游复四十余岁时即其父母已经六十余岁,而非游复晚年。
  《游公执中墓志铭》谓其“子男三人:处道,举进士……处仁、处厚,早卒。”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于“进士”之“旧志失载”列“游处道,见《杨龟山文集》”,显然,游处道的进士“科年”已失考。至于“处仁、处厚,早卒”是指其已成年而早于游复卒,故二人皆有后裔见于族谱。
  据《〓垅游氏宗谱》,处厚一子必通。处仁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处仁—墩—良佐—阑—扶—诚啟—善膺。处道一子必强,必强二子:著、居安;居安以下单传至十五世依次为:居安—宽—播—诚宣—善从;著二子:恭、敬;敬以下单传为:敬—挺—诚恒—善鑅;恭一子金酉,金酉一子诚意,诚意一子善鐫,善鐫一子辅仁,辅仁二子:常德(迁都未详)、宗德;十七世宗德迁居建邑前柯,以下单传至二十一世为:宗德—宋政—惠明—理三—佛恭。
  其中游金酉,登嘉泰二年(1202)进士第;《闽书》①卷九十五《缙绅》列入“建阳县”;《八闽通志·选举》列为“瓯宁人”而校注引道光县志“作‘游金,建阳人’”;康熙《建宁府志·选举》作“瓯宁人”;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作“字未详,禾平里人。省志作建安人,府志作瓯宁人”,民国《建瓯县志·选举》②收有“游金酉”。游仲孙此支所见至此。
  二、游酢弟侄、叔伯考述
  六世游尚长子礼之。游酢祖父游礼之(三礼),为建阳游氏入闽第七世。依《〓富垅游氏宗谱》,礼之三子:长游默、次游潜(1030—1095)、三游勋。
  1.建阳入闽九世游醇支系考
  八世游默,游酢伯父,生三子:长游醇、次游酌、三游醑。
  游醇(?—?1094)字质夫,与游酢一同就学于族叔游复家塾,登元丰二年己未(1079)进士第。《闽书·缙绅》列游醇为元丰二年进士,而载:“游醇字质夫,复犹子。复,见韦布。醇夙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从弟酢得游程门,与杨中立倡道闽南,而醇私淑家庭,上下议论,参考互订。文章理学,一时推重。仕至奉议大夫。”康熙《建宁府志·儒林》载:“游醇字质夫,复犹子。醇夙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从弟酢得游程门,与杨中立倡道闽南,而醇私淑家庭,上下议论,参考互订。文章理学,一时推重。仕至奉议大夫。”道光《建阳县志·理学》载:“游醇字质夫,复姪,禾平里人。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其从弟酢游程门,与杨中立时倡道闽南,而醇亦私淑家庭,上下议论,参互考证。文章理学,为一时推重。登元丰己未进士,仕至奉议大夫。(旧志)”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①卷二《奉议大夫游质夫先生醇》谓:“游醇字质夫,建阳人,执中犹子。醇夙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从弟定夫得游程门,与杨中立先生倡道闽南,而醇私淑家庭,上下议论,参考互订,文章理学,一时推重。仕至奉议大夫。(建宁志·儒林传)”康熙《福建通志·人物四》②“游酢传”载:“游酢……兄醇,奉议大夫。”乾隆《福建通志·人物》③“游酢传”载:“游酢……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醇元丰二年进士,仕至奉议大夫。”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宋道学》④“游酢附传”载:“酢从兄醇,字质夫,与酢俱以文行名於时,元丰二年第进士,仕至奉议大夫。”民国《福建通志·列传》⑤“游酢传”载:“游酢……与从兄醇俱以文行名,所交皆天下士。醇字质夫,元丰二年第进士,仕至奉议大夫。”昌彼得《宋人传记资料索引》⑥(第4册)谓:“游醇字质夫,建州建阳人,潜子。元丰二年进士,仕至奉议大夫,文章理学,一时推重。”
  诸方志资料所谓游醇“仕至奉议大夫”有误。查北宋官制有“奉议郎”(正八品)而无“奉议大夫”(金始置,正六品下),况且,游醇卒于“广西机宜”这一低级幕僚职任上,其文散官级别不可能是“大夫”,而只能是低级“郎官”,故知其为“奉议郎”之误。此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之“游醇……潜子”误甚,陈了斋(1058—1122)《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见《永乐大典》)明确谓:“居士讳潜字升叔……兄之子醇为广西机宜卒,居士闻讣,哭之过哀,日夜以其兄为忧,即分先畴岁入,以助其生。未几,居士得疾,卒于齐州之官舍,绍圣二年三月己未也,享年六十有六。”而依“未几,居士得疾,卒于……绍圣二年三月己未”判断,游醇应当卒于其上一年,即元祐九年而这年四月改元为绍圣元年(1094)。
  九世游酌,《〓垅游氏宗谱·甲科》列为元祐三年(1088)进士,查诸方志无“游酌”,是年游姓进士仅一人,如《八闽通志·选举》“瓯宁人”所列“游煦”,《闽书·缙绅》“瓯宁县”为“游煦,一作照”,康熙《建宁府志·选举》“瓯宁人”亦为“游煦。旧志作照”,民国《建瓯县志·选举》亦收“游煦,一作照”。依字形“煦”似“酌”,则“煦”或为“酌”之误亦未可知,至于“瓯宁人”则不是问题,当时贯他县之籍以应科举是常有之事。
  游醇一子游扩,游扩子游昂,迁都,失考;游酌一子游擢,游擢子游大仙,迁都,失考;游醑一子游拓,迁都,失考。游默此支至此而止。
  2.建阳入闽八世游勋及其子嗣考述
  八世游勋,游礼之第三子,亦即游酢叔父;登嘉祐八年(1063)进士第;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不载,《闽书·缙绅》及《八闽通志》与康熙《建宁府志》之《选举》皆作“瓯宁人”,应是借籍,即本籍建阳而入瓯宁籍应举。游勋终官南康军司理参军。
  《〓垅游氏宗谱》谓“勋公,司理正”,“以子醳贵,赠通判”;又谓游勋“生一子醳”而游潜“生一子酢”。高令印《游酢评传》①第一章《世系源流》亦谓:“游潜(1030—1095),字升叔,居家严整,以身教子侄……只有游酢一子。”其实这是误会,笔者也曾有此误会。
  据考,游勋无子,以二兄游潜次子游醳为嗣。陈了斋于政和七年(1117)所撰《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谓:“居士讳潜字升叔……二子举进士中第……生二子:酢.今为朝散大夫、提点成都府长生观;醳,出继为南康军司理参军勋之后。”也就是说,游潜生二子:长游酢、次游醳;次子游醳出继为三弟游勋之后。《〓垅游氏宗谱》各处均未标明游勋与游醳“嗣”父子关系,显然欠考。
  九世游醳,游酢胞弟,出嗣游勋;登元祐六年(1091)进士第;《闽书·缙绅》、康熙《福建通志·人物四》、乾隆《福建通志·人物》之“游酢传”以及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①卷二皆谓:游酢“弟醳,元祐进士。”《八闽通志·选举》作“瓯宁人”而校注引道光县志作“该县人”;康熙《建宁府志·选举》作“瓯宁人”;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作“字未详,府志作瓯宁人”;民国《建瓯县志·选举》是年列有“游口”,依其缺字推测即“醳”字。按方志或列游醳为“瓯宁人”,应当与其出嗣所谓“瓯宁人”游勋有关。
  游醳约于元祐八年(1093)调高邮县尉。《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谓:“居士讳潜字升叔……卒于齐州之官舍,绍圣二年三月己未也……醳,出继为南康军司理参军勋之后,自高邮尉解官奔齐州,与其兄扶居士柩以归。”据此判断,游醳授高邮县尉应当在登进士第之后、游潜卒之前二年。游醳于绍圣二年(1095)三月始守制,至绍圣四年六月服阕,除邵武司户参军。《八闽通志》邵武府“司户参军”列有“游醳”之名,任年不详。《〓垅游氏宗谱》亦谓“醳公,邵武司户参军,历知兴化莆田”。据游醳于崇宁四年(1105)前后知莆田县事判断,游醳应是服阕即除邵武司户参军。《闽书·文莅志》兴化莆田县宋“知县事”载:“游醳,右崇宁中任。”《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撰于政和七年(1117)而谓“醳……今为奉议郎、提辖淮南路直达纲。”
  《〓垅游氏宗谱》谓其嗣父游勋“以子醳贵,赠通判”,如此则游醳似还曾“官通判”;又谓:游醳“以子操贵,赠银青光禄大夫。”按“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二品下,而游醳诸子孙乃游操职官最高,为“权礼部侍郎”即“代理”礼部侍郎,而依绍兴官制,礼部侍郎约为从三品下,“代理”礼部侍郎必不高于从三品下,故游醳“以子操贵,赠银青光禄大夫”似有疑。
  据《〓富垅游氏宗谱》,游醳二子:长游披、次游操。而据《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与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可知,游醳尚有二女与“皆幼”之二子。《御史游公墓志铭》谓游酢“女,归时之子遹”即游酢一女,而《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谓“居士讳潜字升叔……孙男八人:撝,文林郎,洪州司兵曹事;馀皆幼;女孙三人”,除游酢一女外,则游醳有二女;而政和七年陈了斋撰《中奉大夫游公墓志铭》时,游酢之游拟、游捄、游握三子已“皆蚤世”,尚存四子即游撝、游损、游掞、游拂,加上游醳之游披、游操二子,总共只有六子,因此判断,游醳尚有“皆幼”之二子,只是这“皆幼”而未留下名字之二子不久也“蚤世”了。
  游披一子常,常二子:舞、应从;以下皆单传为:舞—福—绅泽—博高;应从—童—绅润—博明。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三《人物·文苑》载:“游操……主簿披之弟。”《〓垅游氏宗谱》谓“披公,以乡举进士授主簿”,然不详其何年为何县主簿。
  三、游酢侄游操及其后裔专考
  游操字存诚,游酢侄子,登宣和三年(1121)进士第;《永乐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三引《建安志》载:“游操字存诚,有家学;宣和三年擢进士第。绍兴中迁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晚居旴江,奉祠卒。”《闽书》卷九十五《缙绅》于宣和三年进士列“游操,醇从侄”,其中“醇从侄”虽无误,但不如“酢侄”直接而明确;其传载:“操字存诚,醳之子。少为酢奇爱;长,工于文。绍兴中……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旴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谓:“游操字存诚,醳之子。少为定夫先生奇爱,长工于文。绍兴中……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斋居士。”康熙《福建通志·人物四》“游酢传”载:“醳子操,宣和进士,绍兴中除秘书省正字,权礼部侍郎,号定庵居士。”乾隆《福建通志·人物》“游酢传”载:“醳子操,宣和进士,官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康熙《建宁府志·选举》作“游操,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道光《建阳县志·选举》作“游操字存诚,酢从姪。传见《文苑》。府志作瓯宁人”,其中“酢从姪”为“酢姪”之误,游酢与游操父游醳是同胞兄弟而非堂兄弟,故“从”为衍字;其《文苑》载:“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少为酢所爱;长,工于文。登宣和三年进士。绍兴中……自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侨居盱江,奉祠。晚号定庵居士。子三:长曰长儒,仲曰次公,季曰开。(旧志略,今从《潭阳文献》参补。)”其中“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子,主簿披之弟”之点校,整理本道光县志误作“游操字存诚,元祐进士。醳之孙,主簿披之子”。《〓垅游氏宗谱》谓:“操公,醳公次子,字存诚,号定庵。答瀛洲异对,古称管职才。官礼部侍郎。葬宝应。生三子:长儒、次、开。”其中“官礼部侍郎”为“权礼部侍郎”之误。按上述三处“绍兴中……”省略者与《〓垅游氏宗谱》“答瀛洲异对,古称管职才”,乃绍兴十三年(1143)游操等四人同拜秘书省正字时“潘游洪沈泛瀛洲”巧对之事,另有专文考述。
  游操三子:长儒、次、开。三子之名颇觉可疑:“儒”与“开”作为人名并无疑问,然而“长”与“次”则很可能是排行;如果游操确是“三子”,则“长子名儒”无疑问,而“次”与“开”有二种可能,其一是“开”即“次子”则“三子”失名,其二是“开”为“三子”则“次子”失名。
  十一世游长儒,《〓垅游氏宗谱》谓,“长儒公,通判军州事”,然不详其何年任何军州通判。长儒二子:楚、埜;以下皆单传为:楚-珙-绅溶-博厚;埜-琦-绅浦-博诗。《〓垅游氏宗谱》谓游楚和游埜均“事县尉”。
  十一世游次,《〓垅游氏宗谱》作单名“次”,其《广平堂游氏世系总图》虽作“次公”,但此“公”非其名而是族谱对先辈的尊称。方志多作双名“次公”,如道光《建阳县志·文苑》之“游操……子三:长曰长儒,仲曰次公,季曰开”;又载:“游次公字子明,范成大帅桂林日,尝参阃幕。工诗,尤长于词。子名衡,官通判。”按: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乾道九年(1173)三月十日入桂林接任府事帅印;淳熙元年(1174)十月,在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任上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即帅蜀,于淳熙二年正月离桂林。《八闽通志》卷三十四《历官》汀州通判军州事列“游次公”为“淳熙间(1174—1189)任”八任之第七任。《闽书》卷五十九《文莅》汀州通判军州事列“游次公”为“淳熙中任”九任之第七任。《〓垅游氏宗谱》,次二子:森、衡;以下皆单传为:森-大云-绅源-博经;衡-继宗-绅潓-博俊。《〓垅游氏宗谱》谓游森“事知县”,游衡“作谱系铭”。
  十一世游开,《闽书·缙绅》“游操传”附载:“子开,同上舍出身,从朱文公游,编集《中庸》。文公称其文学优赡,可与晤语。”于卷一百二十八《韦布》又载:“游开字子瑩,酢从孙。从文公游,文公称其文学议论有馀。”其中“子瑩”为“子蒙”之误。此乃《闽书》编纂之疏漏,应当是“游操附传”仅谓“子开,见韦布”而“同上舍出身”以下补入《韦布》“游开传”中。乾隆《福建通志·人物》“游酢传”载:“操子开,同上舍出身,从朱熹遊。编集《中庸注》,文学优赡。朱熹称之。”道光《建阳县志·文苑》载:“游开字子蒙,号塘林,存诚之季子也。同上舍出身,从朱子游。”此游开字子蒙,即方志所载朱熹之高足者。今人不考而多事,谓此游开或即南平凤池之游开,造成许多不必要之误会。开三子:樟、彬、柳;樟二子:嗣宗、克宗;嗣宗一子绅渣,绅渣一子博义;克宗一子绅漉,绅漉一子博智;彬一子允宗,允宗一子绅淳,绅淳一子博仁;柳一子全宗,全宗一子绅潮,绅潮一子博礼。游勋即游醳以下所见至此。《〓富垅游氏宗谱》谓游樟“官县丞”。
  游操,乃游酢长子游撝堂兄弟,“侨居盱江”即“晚居旴江,奉祠卒”,在古代通常会有子孙陪伴相随,因此也就极有可能在旴江留下其后裔,而《〓富垅游氏宗谱》所载游操后裔第十五世“博”字辈,大约处在南宋末元初之时。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支派族谱其所记录本支自始迁祖以下之世系相对可信。旴江(盱江)和平始祖“六”约生于1243年即南宋末,由此上溯,就很有可能是游操的后裔。

附注

①游绍伊:《〓垅游氏宗谱》,清同治七年(1868)修。 ②杨时:《杨文靖公全集》,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③《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1988年6月版。 ①黄仲昭:《八闽通志》(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②何乔远:《闽书》(五),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③康熙《建宁府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南平地区方志委整理本,1994年8月印。 ④道光《建阳县志》,清道光十二年(1832)修,建阳方志委整理本,1986年7月印。 ①何乔远:《闽书》(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②民国《建瓯县志》,詹宣猷修,蔡振坚等纂,民国十八年(1929)修。 ①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本。 ②康熙《福建通志》,金鋐修,郑开极纂,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1988年版。 ③乾隆《福建通志》,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乾隆二年(1737)修,《四库全书》本。 ④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清道光九年(1829)修,同治七年(1868)刊本。 ⑤民国《福建通志》,李厚基、沈瑜庆、陈衍等纂修,福建通志局,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⑥昌彼得等:《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鼎文书局,1987年3月增订再版。 ①高令印:《游酢评传》,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2年2月香港版。 ①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游复
相关人物
游醇
相关人物
游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