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署于游酢名下之诗文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77
颗粒名称: 误署于游酢名下之诗文考述
分类号: B244.6
页数: 15
页码: 178-192
摘要: 本文从清初以来存本游酢《文集》诗文举例、游酢《文集》内遗存诗赋考述、游酢《文集》内遗存文章辨析几方面对误署于游酢名下之诗文进行了考述。
关键词: 游酢 诗文 研究

内容

游酢(1053—1123)字定夫,谥文肃,福建建阳人。其生前所著,据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可知,有理学论著以及“《文集》十卷,藏于家”,现存游酢《文集》中,所见最早版本为四库本所依据之底本《游廌山先生集》①以及《游廌山集》②,其《四库全书·提要》在引述《御史游公墓志铭》和游酢《年谱》之后称其“不言文集。盖本各为书也”。综观游酢《文集》内外,大有误署于游酢名下之诗文,现就此作初步考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清初以来存本游酢《文集》诗文举例
  游酢的著述诸如文集,曾经散佚殆尽,而文集一旦散佚,殊难拾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因建阳知县魏时应重修县志,游酢《文集》得以重新编辑,以是成就了二卷本《宋游定夫集》即《廌山集》,但此本今已不传。有幸的是搜遗而得的该二卷本游酢《文集》之诗文,基本上被保存在清代陆续编辑的游酢《文集》中,与其理学著述合刊。
  清本游酢《文集》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的张伯行原刊本,除其理学著述、编纂序跋之外,所拾遗之游酢诗文极少。民国《福建通志》③总卷二十五《艺文志》引陈衍(1856—1937)《石遗室书录》云:“张伯行原刊本……前有卷首为《宋史》本传、杨时撰墓志铭、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性理精义、师友述叙、年谱,卷一为表笺、书奏……卷五为序、记、哀词、祭文、行状、墓志、杂著、赋、诗。以上六卷名《后集》。更有《前集》一卷在前,载图像、传赞、舆图、诏诰、褒典、崇祀等。更有《外集》一卷,为末卷,亦附录他人诗文为先生作者。”其中,被视为游酢诗文的只有卷一和卷五,因其无具体篇目,故难以细辨,姑列以备考。
  《四库全书·提要》云:《游廌山集》第四卷“以文七篇、诗十三首附以墓志、年谱为一卷。”其中“诗十三首”为:五言律《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归鴈》、《感事》,七言律《春日山行有感》、《游宝应寺》、《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六言绝句《山中即景》,七言绝句《题河清县廨》、《水亭》、《在颍昌寄中立》(二首)、《登归宗岩》、《诲子》。“文七篇”为:《论士风奏疏》、《孙萃老〈易传〉序》、《族谱后序》、《宣义胡公墓志铭》、《书明道先生行状后》、《祭陈了翁文》、《跋〈陈居士传〉》。四库底本《游廌山先生集》同。
  和州官刻《游廌山先生集》①六卷首末各一卷本,其中被视为游酢诗文的是第六卷遗文遗诗,计诗十三首、文九篇。遗诗:《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归鴈》、《感事》、《春日山行有感》、《游宝应寺》、《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题河清县廨》、《水亭》、《在颍昌寄中立》(二首)、《登归宗岩》、《诲子》、《山中即景》。遗文:《论士风疏》、《陈太平策》、《孙莘老〈易传〉序》、《家谱后序》、《书明道先生行状后》、《跋〈陈居士传〉》、《宣义胡公墓志铭》、《朝奉郎彭公墓志铭》、《祭陈了翁文》。
  《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②中被视为游酢诗文的则是卷一以及卷八至卷十的某些篇章,计诗辞赋十八首、文十八篇。诗辞赋:如卷八《廖节妇哀辞》;卷十赋《擬招赋》,诗五言古风《接花》,七言古风《韩魏公读书堂》,五言律《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归鴈》、《感事》,七言律《春日山行有感》、《游宝应寺》、《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五言绝句《禽言不如归》,六言绝句《山中即景》,七言绝句《题河清县廨》、《水亭》、《在颍昌寄中立》(二首)、《登归宗岩》、《诲子》。文:如卷一表牋《贺正表》、《皇太后圣节贺皇帝表》、《贺皇太后生辰笺》,书奏《论士风疏》、《陈太平策》;卷八《叙述姓氏》、《书明道先生行状后》、《孙萃老〈易传〉序》、《跋〈陈居士传〉》,书《答谢显道论学书》、《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答吕居仁闢佛说》;卷九《静可书室记》,祭文《祭陈了翁文》,铭《宣义胡公墓志铭》、《杖铭》、《方竹杖铭》、《扇铭》。其中,《廖节妇哀辞》依体裁应列编于卷十“赋”中,而卷八之《天禄阁校书刘先生像赞》有目无文,不足道也。
  《宋·游酢文集》①,据同治九年(1870)游凤台本再行增补,其中被视为游酢诗文的则是卷六和卷七及附录,计诗辞赋十七首、文二十篇。诗辞赋:如卷六《文集》之《廖节妇哀辞》、《擬招赋》;卷七《诗集》之五言古风《接花》,七言古风《韩魏公读书堂》,五言律诗《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归鴈》、《感事》,七言律诗《春日山行有感》、《游宝应寺》、《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六言绝句《山中即景》,七言绝句《题河清县廨》、《水亭》、《在颍昌寄中立》(二首)、《登归宗岩》、《诲子》。文:如卷六《文集》之《陈太平策》、《论士风疏》、《贺正表》、《皇太后圣节贺皇帝表》、《贺皇太后生辰笺》、《孙莘老〈易传〉序》、《叙述姓氏》、《答谢显道论学书》、《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答吕居仁闢佛说》、《静可书室记》、《书明道先生行状后》、《祭陈了翁文》、《撰含山县乡贤祠祝文》、《跋〈陈居士传〉》、《宣义胡公墓志铭》、《杖铭》、《方竹杖铭》、《扇铭》;附录收文一篇,即四库本《游廌山集》之《族谱后序》。其中,卷六《廖节妇哀辞》与《擬招赋》依体裁应当列编于卷七诗集之中。
  二、游酢《文集》内遗存诗赋考述
  自四库底本《游廌山先生集》与四库本《游廌山集》以来,诸本游酢《文集》皆存在将他人诗赋视作游酢诗赋之遗误。
  如《春日山行有感》,张伯行于“康熙戊子夏季”所编《濂洛风雅》②卷三、《全宋诗》③卷一千一百四十三皆收此诗,《四库全书·提要》谓:《游廌山集》之“《春日山行》诗中有‘风詠舞雩正此日,雪飘伊洛是何年’之句,自用“程门立雪”故实,似亦不类酢作。”此说是。
  《归雁》、《感事》二诗,四库本《龟山集》④卷四十亦收为杨时诗,其中《归雁》次句“野”作“夜”、四句“风”作“清”,末句“乡”作“伤”,《感事》五句“急”作“激”。《两宋名贤小集》①卷一百三十一游酢《荆斋诗集》与卷九十七《龟山集》分别两收之,其中异字亦与四库本《龟山集》。《全宋诗》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游酢与卷一千一百四十六杨时亦两收之;张伯行《濂洛风雅》卷三收为游酢诗而卷四杨时名下未收,郑杰《闽诗录》②丙集卷五游酢收《归鴈》而丙集卷四杨时皆未收,嘉靖《建阳县志》③卷五《学校·书院》谓:“廌山书院,在禾平里……《感事》诗”云云,亦收为游酢诗。
  《在颍昌寄中立》二首,与《龟山集》卷四十二所收杨时《寄游定夫·在颍昌从明道先生》二首之诗句同,唯第二首次句“居”作“俱”,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八《龟山集》亦收,仅题作《寄游定夫》二首,而《荆斋诗集》仅收游酢《在颍昌寄中立》一首,即末注“龟山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之诗。张伯行《濂洛风雅》卷三所收游酢二首《在颍昌寄中立》无“末注”,卷四亦收杨时《寄游定夫》二首,而将“在颍昌从明道先生”注于前一首之末,第二首次句亦作“俱”,末句亦作“可能鞭马复来无”。《全宋诗》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游酢与卷一千一百四十八杨时亦两收之;《闽诗录》丙集卷五游酢收《在颍昌寄中立》一首(即末句为“至今车马往来疏”之第二首)而丙集卷四杨时皆未收。嘉靖《建阳县志·书院》之“廌山书院”亦收为游酢诗,题作《怀旧寄杨中立》。
  对于《归雁》、《感事》以及《在颍昌寄中立》即《寄游定夫·在颍昌从明道先生》二首,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即使游酢与杨时二人皆有此题之作,其诗句也必定不会如此相同,而由于游酢《文集》曾有过散佚,留存之此四诗为杨时所作可能性更大。游酢(不含本身)十八世裔孙游文远所撰《备修族谱记》(《〓垅游氏宗谱》④卷一)谓:“考谱……如龟山先生寄文肃公诗六首、书六札,参诸杨集,实龟山先生笔也,原谱误为文肃公著,急宜订正。”
  《诲子》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首先是标题的问题,又有“草堂”、“故居”诸说。游酢《文集》王杰《序》称:“公之草堂诗有云: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嘉靖《建阳县志·书院》谓:“廌山书院,在禾平里……廌山《诲子》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其卷六《艺文》所录朱衡《重修廌山书院记》则谓:游文肃“先生尝咏故居,有‘三十年来宿草庐’之句,即其地(建阳县禾平里之廌山书院)也。”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①卷二《遗事》谓:“廌山书院,在建阳县禾平里,游文肃……故尝有‘三十年来宿草庐’之句,即其地。”其次是诗之好歹问题。民国《崇安县新志》②第十八卷《艺文》谓:游酢“《诲子》云: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俗不可耐,其非原作可知,亟宜删去,以免乱真。”和州官刻《游定夫先生集》亦收而于诗末注:“按公裔孙文远刻本注云:嗣考。窃疑此诗,语意矜张鄙陋,似未必为公所作也。”对于这首“俗不可耐”之诗,今人颇有“愿意”其“乱真”者。《游酢评传》③附录一《简明年表》为:“1098年哲宗元符元年……守孝中。在家乡豸山脚下筑草堂(后世称之为廌山书院),授徒和研究学术,撰述《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以及《诲子》诗等。”假设此诗为游酢所赋,那也应当不是作于“1098年哲宗元符元年”之时,诗云“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句,“五年三第”则起算时间应当在其登进士之前五年即元丰元年(1078),距“1098年”只有二十年,哪得“三十年前”!嘉靖《建宁府志》④卷十七《学校》谓:“廌山书院,在建阳县禾平里。宋绍兴间,游酢尝讲道、著书于此。以面廌山,故名。朱文公诗云:三十年来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廌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后废。”其中“绍兴”为“绍圣”之误;而所录此诗有两处不同,一是“年来”与“年前”,一是“獬廌山常在”与“獬廌公裳在”。而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⑤之《朱子佚文辨伪考录》则谓:“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载朱熹作《廌山书院》诗:三十年来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廌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按:此为游酢诗,见《游廌山集》卷四,题作《诲子》,第三句作‘门前獬豸公裳在’。”考据有关资料,“其非(游酢)原作”的佐证还颇多。一是游酢的时间不相符,如上所述。二是“五年三第”与游酢不相符:诗云“五年三第世间无”,游酢自熙宁五年(1072)领乡荐游学京师,至元丰五年(1082)三月进士及第,并无“五年三第”之好事。三是“五年三第”之好事与朱熹完全相符,在朱熹有关资料不难看到,这里试举两例,民国《婺源县志·朱子世家》⑥与《紫阳朱氏建安谱·文公年谱》①均载:朱熹于绍兴十七年“秋举建州乡贡”,十八年“春登(王佐榜)进士第”,二十一年“春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显然,朱熹于绍兴十七年(1147)至二十一年(1151)的这个“五年”取得了“乡贡”、“进士”、“铨试中等”这“世间无”的“三第”,其时年仅22虚岁。这是朱熹颇为自得之举,所赋此七绝诗本意只是用于自我欣赏,也正是其“俗不可耐”,所以朱熹集子原本多剔而不收。《朱子佚文辨伪考录》“按:此为游酢诗,见《游廌山集》卷四”颇欠考。
  《登归宗岩》诗,康熙《建宁府志》②卷四十五《艺文》、民国《建瓯县志》③卷七《名胜》、《全宋诗》卷一千一百四十三、《八斗诗词大库》、《汉典诗词》皆收录,民国《崇安县新志·艺文》谓:“《游文肃公集》八卷,宋游酢撰……《登归宗岩》云:奇冠闽南此最奇,归宗千古是谁归。俗不可耐,其非原作可知,亟宜删去,以免乱真。”按:民国《建瓯县志·名胜》亦录有杨时《登归宗岩》诗,《宋·游酢文集》卷八《附刊文诗》题作《同(游)定夫登归宗岩》(目录无“游”而正文标题有“游”字)。
  《接花》诗,陈瓘(1058—1122)所作,见宋·吕祖谦《宋文鉴》④卷二十。《全宋诗》于卷一千一百九十一据《宋文鉴》卷二十收为陈瓘诗,又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据乾隆版《游廌山先生集》卷七收为游酢诗,这种两收行为是颇不负责任的,而《全宋诗》多有之。网络上《八斗诗词大库》与《汉典诗词》之“陈瓘”亦收《接花》,《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亦谓:“陈瓘则对接花发生兴趣:色红可使紫,叶单可使千,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自矜接花手,可夺造化权”云云。
  《韩魏公读书堂》诗,宋·熊克所作,诗题原注“在黄州五里,与其兄居读书之地”,见元·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⑤辛集卷八。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治平元年(1064)闰五月进右仆射,封魏国公。《全宋诗》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据《事文类聚翰墨大全》辛集卷八收为熊克诗,又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据乾隆版《游廌山先生集》卷七收为游酢诗。《八斗诗词大库》与《汉典诗词》之“熊克”亦收《韩魏公读书堂》。
  《擬招赋》,本题作《拟招》,无“赋”字,见朱熹(1130—1200)所编《楚辞后语》卷六第五十二篇,其题下注谓:“拟招者,京兆蓝田吕大临之所作也。”其文如下:
  上帝若曰,哀我人斯;资道之微,肖天之仪。神明精粹,降尔德兮,予无汝欺;视听食息,皆有则兮,予何敢私?顾弱丧以流徙,返故居兮谬迷。圈豚放驰,散无适归;蚁慕羊羶,聚附弗离。予哀若时,魂莫予追;乃命巫阳,为予招之。阳拜稽首,敢不祗承上帝之耿命,退而招之以辞。辞曰:
  魂乎来归魂无东,大明朝生兮启群蒙;万物摇荡兮隐以风,迁流正性兮失厥中。魂兮来归魂无南,离明独照兮万物瞻;文章焕发兮不可缄,夸淫侈大兮志弗厭。魂兮来归魂无西,日入昧谷兮草木萎;实落材成兮虽有时,志意彫谢兮与物衰。魂兮来归魂毋北,幽都闇黯兮深蔽塞;归根独有兮专静默,有心独藏兮吝为德。
  魂乎来归魂无上,清阳朝徹兮文惚恍;绝类离群兮入无象,杳然高举兮极骄亢。魂兮来归魂毋下,素位安行兮以时舍;沉浊下流兮甘土苴,固哉成形兮不知化。
  魂乎来归反故居,盍归休兮复吾初;范博厚以为宫兮,戴高明以为庐。植大中以为常产兮,蕴至和以为厨;动震雷以鼓昕兮,守艮山以止隅。秉离明以为烛兮,御巽风以行车;守吾坎以御侮兮,开吾兑以进趋。资粮械器惟所用兮,何物之不储;四方上下惟所之兮,何适而非塗。虽备物以致用兮,廓吾府而常虚;纵奔骛以终日兮,燕吾居而晏如。惟寞惟寂,疑有疑无;其尊无对,其大无馀。曷自苦兮一方拘,魂兮来归返故居。(光绪十年刊《古逸丛书》本《楚辞》)
  其中,“羶”《宋·游酢文集》作“膻”;“阳拜”之“阳”《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宋·游酢文集》皆误作“颺”;“祗”《宋·游酢文集》作“只”;“魂乎来归魂无东”与“魂乎来归魂无上”之“乎”四库本作“兮”;“彫”《宋·游酢文集》作“凋”,其“校正”谓:“原文作‘彫’,今据改。”“魂毋北”之“毋”《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宋·游酢文集》皆作“无”;“闇”《宋·游酢文集》作“暗”;“惚恍”《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宋·游酢文集》皆作“恍惚”;“鼓昕”之“昕”《宋·游酢文集》误作“听”;“止隅”之“止”《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宋·游酢文集》皆误作“正”;“骛”《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作“鹜”。
  《楚辞后语》原为单行本,初由朱熹子朱在刊于嘉定十年(1217)。宋端平三年(1235),其孙朱鉴将《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三书合刊,删去重复的三篇,总名《楚辞》。
  五绝《禽言不如归》,《宋·游酢文集》未收,疑其亦非游酢诗。《廖节妇哀辞》至少应当存疑。
  三、游酢《文集》内遗存文章辨析
  同时,诸本游酢《文集》皆存在将他人文章视为游酢文章之遗误。
  《静可书室记》本题为《静可书堂记》,宋·徐几所撰,见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辛集卷六、董天工《武夷山志》①、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②、《建峰詹氏宗谱》③卷二《詹氏先人创建纪略》、民国《崇安县新志》第三卷《地理》、《全宋文》④卷八千〇二十一、《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⑤、《福建省志·武夷山志》⑥第三篇《名胜》。
  董《志》卷十四《九曲·溪南》所载全文如下:
  予爱武夷佳山水,且有佳友,晚岁徙居焉。詹兄琦景韩,久从予游,知其为人孝弟忠信,天资近道,闻诗书仁义之名言,跃如也。一日,语予曰:“某爱程子云‘性静可以为学’,因名读书之室曰‘静可’。惟吾子一言以发之,是为幸。”予因进而语之曰:“学者之于道,能于其性之所近,以求从入之门,于道可至。子性静,有志于学,谁曰不可?”今夫利欲斗进、躁竞驰逐者,去道日远。苟能收敛此心,鞭逼向里,勿为外物所动,则其本立矣。故濂溪、明道二先生发明为学之要必言静者,以大本所当先也。然伊川先生教人,又用敬不用静者,以敬贯动,静该体用。若只用静,恐都无事了,又失大本当先之意。故曰“敬则自虚静”,又曰“静中须有物始得,必如是,乃可言静”。虽然,静谓之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程伯子之云,且以开学者从入之门耳。会其归,要其至,则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圣人之于天道,吻合无间然也。《大学》之经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古昔圣贤道学相传之要旨。请以主敬穷理为吾子勉。他时,隐屏有人曰静可学者,顾不羡美欤!
  并谓“山南,有静可书堂,宋隐士詹琦建,今皆废”;其卷十六《名贤·理学》载:“徐几字子与,号进斋,崇安人。尝与詹琦筑‘静可书堂’于武夷。博极群书,尤精于《易》……称曰进斋先生。”其卷十七《名贤·卜筑》载:“徐进斋几,尝与同邑詹琦筑静可书堂于九曲。”同卷《隐逸》载:“詹琦字景韩,崇安人。宋末隐居不仕,与同邑徐几为山水友,同‘筑静可书堂’于九曲,几称其‘孝弟忠信展矣,金石君子也’。”《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十三《教授徐进斋先生几》载:“徐几字子与,号进斋,崇安人。尝与詹琦筑‘静可书堂’于武夷。博通经史,尤精于《易》……称曰进斋先生。其撰《静可书堂记》曰……”云云,又《詹景韩先生琦》载:“詹琦字景韩,慕韩魏公为人,故名。琦宋末隐武夷山南,筑‘静可书堂’,与徐几日以圣学相劝,几称其‘孝弟忠信,金石君子也’。”所录徐几《静可书堂记》颇与他书不同,如与董《志》之不同:前三个“予”皆作“余”、“学者之于道”作“学者于道”(无“之”字)、“敬则自虚静”之“虚静”作“静虚”、“乃可言静。虽然,静谓之可者”作“乃可言。静谓之可者”(无“静。虽然”三字)、“程伯子之云”之“之”作“言”、“他时”作“他日”等。
  《福建省志·武夷山志·名胜》载:“静可书堂,为宋学者詹琦(字景韩)读书处,取北宋学者程颐‘性静可以为学’语意作为堂名(址在黄村之下厅,今废)。”民国《崇安县新志·地理》亦载:“詹琦静可书堂,在平川。徐几记云……”所录文字除首字“予”作“余”外,与董《志》同。
  《建峰詹氏宗谱·詹氏先人创建纪略》谓:“静可书堂,琦公建。”所录徐几《静可书堂记》与董《志》亦有多处不同,依次为“天姿近道”之“姿”、“琦爱程子”之“琦”、“余因进而语之”之“余”、“先生于发明”之“于”、“必言静,所以大本”之“所”、“可用敬不用静,此以敬贯动”之“可”与“此”、“静谓之可,此言仅可”之“此言”、“《大学》曰”无“之经”、“此昔古圣贤”之“昔古”等;较之《闽中理学渊源考》所录,亦有多处之异。《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亦列编有“宋·徐几”《静可书堂记》,出处标为“《建峰詹氏宗谱》卷二”,而所录文却与《建峰詹氏宗谱》所录徐几《静可书堂记》大异,反而与董《志》同,仅“会其归”之“会”作“余”之异,据此可知,《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虽然标示该文出处为“《建峰詹氏宗谱》卷二”,但其实并非从《建峰詹氏宗谱》录出,仅此就让人觉得对不起其书名所称之“考”字。
  《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与《宋·游酢文集》之《静可书室记》:标题“堂”与“室”不同;正文,首句“徙居”下增“武夷”二字,是明显的蛇足;次句改实在的“詹兄琦景韩”为虚泛的“某”(这是署名“游酢”而非游酢之文的共同特点),大有瞒天过海之意;中间“今夫利欲鬭进、躁竞驰逐者,去道日远”之“今”(今天、时下或现存)改为“彼”(那些),则显得小气;“程伯子(程颢)之云”之“之云”(所说的),《宋·游酢文集》改为“尝云”(曾说),乃错会语意;再后“会其归,要其至”之“要”改为“待”,是主动与被动之别;而“古昔圣贤道学相传之要旨”之“道”,《宋·游酢文集》改为“进”,则是变“儒学传承”为“学习方法传承”,意义显失;最后“隐屏有人曰静可学者,顾不羡美欤”改为“武夷有人曰静可,学者顾不羡美欤”,虽有呼应上文蛇足的“武夷”,却又失于具体;而《宋·游酢文集》标点的差异,也使得文意不同。
  对于《静可书堂记》即《静可书室记》作者的误判,与对水云寮卜筑者的误判,共同导致了一个并不真实的结果,这就是游酢于“元符二年,他又来到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并由建阳迁居武夷,住在水云寮内,读书著文。”(《游酢研究》①第1辑第81页)又如《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之《水云寮》所谓:“游酢构建水云寮后,即于‘晚岁由建阳徙居武夷’(见《廌山集》之《静可书室记》),住在水云寮内,读书著文,或与学友互相切磋理学,生活闲适而又恬淡,同时致力于教授生徒。”
  徐几于景定四年(1263)五月以白衣诏补迪功郎,添差建宁府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次年十一月兼崇政殿说书。见《宋史》②本纪。
  《撰含山县乡贤祠祝文》,《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题注“含誌”即出自《含山县志》,但不详何时所修之县志,康熙《含山县志》无此祝文。此祝文不仅不是游酢所“撰”,而且游酢还是受“祝”者之一。其文如下:
  天地之英,川岳之灵,妙合和气,降此哲人。以古圣先贤而为标的,以光风霁月而为胸襟。或倡义以排奇难,或含和以吐明廷。或痛国是之非,激烈以抗疏,或受分符之寄,恺弟以临民。学术言行,表正闾里,文章气谊,焜耀丹青。信孤山之标格,作后来之典型。今虽已远乎颜色,犹可想见乎精神。谨备香而致祭,用风励乎后人。
  其中“恺”字,《宋·游酢文集》校注谓:“原文作‘岂’,今据改。”
  《答谢显道论学书》,实为谢显道良佐《答胡康侯小简》二函之《又答简》亦即《又答胡康侯简》,见《上蔡语录》③卷三、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④后集卷四十三、《全宋文》卷二千五百九十三(题作《答胡康侯书》),《宋元学案》⑤卷二十四《上蔡学案》亦收该《答简》后半部分。其文如下:承谕进学加功处,甚善甚善。若欲少立得住,做自家物,须着如此。迩来学者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富贵利达,今人少见出脱得者,所以全看不得。难以好事期待他。非是小事切须勉之,透得名利闗,便是小歇处。然须藉穷理工夫,至此方可望有入圣域之理。不然休说。
  其《又答简》中,“须着”之“着”为“著”,“期待他”之“他”作“也”(《宋元学案》亦作“也”,而“小事”之“事”作“人”)。
  《叙述姓氏》,乃清代修谱者之引述说明文字,建阳《〓富垅游氏宗谱》卷一之《叙述姓氏》无落款,而其他文章即如《族谱后序》则落款“游酢”。其文如下:
  别生分类(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相从)。锡土姓(以所生之土赐之为姓,故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枝别属,则各自立氏。天子赐姓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乎百世也,使不相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
  其中,“别生分类”为《尚书·舜典》之语,括号内“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相从”乃其下小字注文,则为孔安国“传”之语;“锡土姓”为《尚书·禹贡》之语,括号内除首句“以所生之土赐之为姓”(《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所”作“新”)外,如“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乃其下小字注文,亦为孔安国“传”之语;“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此为孔颖达“正义”《左传》隐公八年之语;“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此则为《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弃为周,姓姬氏”之裴骃“集解”所引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之语。如此拼凑之文,若硬要说是游酢所撰,实在无甚意义,只能说明游酢文章能力极差。
  《杖铭》,陈瓘所撰,见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八、《全宋文》卷二千七百八十五,亦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五十、《山堂肆考》卷一百八十一。此文原始出处为岳珂(1183—1243)《桯史》①,其卷十《紫岩二铭》谓:“张紫岩……上疏论事,朝廷以为狂,复诏居零陵。一日,慨然作几间丸墨并常支筇竹杖二铭,以寓意。墨之铭曰:‘存身于昏昏,而天下之理因以昭昭,斯为潇湘之宝,予将与之归老。’而逍遥杖之铭曰:‘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危不持,颠不扶,则焉用彼。’或录以示当路,大怒,以为讽己,将奏之,会病卒,不果。它日,陈正献俊卿为孝皇诵之,摘其一铭,书于御杖焉。”张浚(1097—1164)号紫岩居士,其“逍遥杖之铭”与所谓游酢《杖铭》相差仅两个“之”和“而”以及末句“则”、“将”,而文义完全相同。一定要说此《杖铭》为游酢所撰,甚无谓也。其文如下: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将焉用彼?
  其中,前句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即“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方竹杖铭》,本题作《方竹杖赞》,高登所撰,见《东溪集》①卷下、《全宋文》卷三千九百六十。高登(?—1148)字彦先,号东溪,福建漳浦人。其文如下:
  噫!其节高乎?曰高。其操坚乎?曰坚。其中虚乎?曰虚。其外圆乎?曰圆。然则胡为而圆?今此君能方矣,盖其德也全。听琴横膝,望月倚肩,与高子兮周旋。
  其中,四库本《东溪集》无首字“噫”,“乎”皆作“兮”,末句“君子”作“高子”。此“高子”乃高登自称,正说明此赞为高登所作无疑。
  《陈太平策》,本题作《太平策》,元·郑介夫所撰。此文《游定夫先生集》、《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与《宋·游酢文集》、《全宋文》卷二千六百五十八以及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卷二《微言》、《宋元学案补遗》卷二十六、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宋道学》、民国《福建通志·列传》、民国《崇安县新志·儒林》、《闽贤事略初稿·游酢事略》等(《闽南道学源流》以下均为节录)皆误收之以为游酢文,足见遗讹之深远。
  初见所称游酢《陈太平策》文,笔者即已存疑,因为这么“重要”的策文,四库本《游廌山集》未收录;后经过多年对游酢的研究,又参照其《论士风奏疏》之行文风格特点,更觉此策文不似游酢所作,于是再行细读,终于发现了其重要的节点:“一纲二十目”中,“二十目”为什么没有展开论述,“怯薛”一目是什么意思。一查之后,就知道此前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怯薛”一词在历史上是蒙元所独有的用语,是指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而且是成吉思汗钦点的禁卫军,意为“番直宿卫”(参《元史》①卷九十九《兵志二·宿卫》),汉语之意为“轮流值宿守卫”,源于草原部落的贵族亲兵;其个体成员称怯薛歹,群体称怯薛丹。
  再查其作者,又是很费了一番周章。此人叫郑介夫(一作郑玠夫),字以居,浙江衢州开化人,该《太平策》于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奏上,多见采纳。后以省臣荐,授金溪县丞,卒”。其《太平策》字数三万余言,在古代已经可以单独成卷,所见多为“节本”,其中一种“节本”与所称游酢《陈太平策》非常相近,例如将作者名字改为“某”,并对可能露出马脚之处给予修饰,然而,唯一没有或者说难以修饰的就是“二十目”中之第十五目“怯薛”。柯劭忞《新元史》②于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为郑介夫立传,谓其“性刚直敢言。成宗大德七年,上《太平策》一纲二十目”,而且“略”引其《太平策》约七千字,主要内容是对“二十目”的展开论述,前面一小段则是“一纲”的论述,也与其他节本不同。关于郑介夫上《太平策》的时间,雍正《开化县志》③卷五《人物》与乾隆④《开化县志》卷八《人物》皆作“至大间(1308—1311)上《太平策》一纲二十目”,应当有误,因为大德为元成宗年号,而至大则为元武宗唯一的年号(元武宗在位仅四年,仅用至大一个年号,后由其弟元仁宗继位),元成宗确有未立储之事,导致成宗死(大德十一年正月)后至武宗继位(大德十一年五月)有一小段时间的混乱。
  所谓游酢之《陈太平策》节录如下:
  直言臣某,钦惟圣朝布威敷德……讵肯奋不顾之身,出为百姓分忧者,然或有之,又招疑速谤,不能自容于时矣。使贾生身今之时、目今之事,不知何如其痛哭、流涕、长太息也……贾谊曰:“天下之命,悬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蚤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云云。古者,建东宫、立太子,将以表异示尊、定民志,非泛然之美称也。今诸王公子,例呼太子,嫡庶亲疎,略无差别。晋申允曰:太子统天下之重,尚与诸王齐冠远遊,非所以辨贵贱也。同衣冠犹以为不宜,况可同名号哉云云。
  大纲既正,其余事务,次第举行,则宗社幸甚。其目二十:曰任官,曰选法,曰钞法,曰盐法,曰备荒,曰厚俗,曰定律,曰刑赏,曰俸禄,曰求贤,曰养士,曰奔競,曰核实,曰户计,曰怯薛,曰僧道,曰边远,曰抑强,曰阅武,曰马政。
  其中,“奋不顾之身”,《宋·游酢文集》无“之”字;“晋申允”之“申允”本名申胤,生活于东晋末,后人以避雍正讳改胤为允,《宋·游酢文集》不解风情误作“晋中允”,且乱注“晋中允:太子官属”。“贾谊曰……云云”,见贾谊《治安策》。
  四、游酢《文集》外误署诗文考辨
  游酢诗文集之外,也散见一些游酢诗文,其中有些也被误署名“游酢”。
  《登香炉峰》诗:“飞阁凌云贯紫宸,万山拱翠四时新。抠衣直蹑千峰顶,极目乾坤总是春。”仅见民国《建瓯县志·名胜》,所录此诗紧接所谓游酢《登归宗岩》诗,于诗末谓“盖指香炉峰也”。网络文章《美丽建瓯之三——走进归宗岩》亦谓该诗“就是对香炉峰的描绘”,唯“抠”字误作“振”;《建瓯名胜古迹古诗词对联》则误将《登归宗岩》与此诗合为一诗而总题《登香炉峰》。
  《金陵野外废寺》诗,游九言(1142—1206)所作,见游九言《默斋遗稿》卷上、长乐《新宅游氏族谱》①,而《全宋诗》亦两收之,于卷二千五百九十二据《默斋遗稿》卷上收为游九言诗,又于卷一千一百四十三据清·江景龙《宋诗略》卷九收为游酢诗。《八斗诗词大库》与《汉典诗词》皆误作“游酢”诗。
  《过杨忠襄墓哀辞》,亦游九言所作,见《默斋遗稿》卷下、景定《建康志》②卷四十三《风土志二》、《全宋文》卷六千三百一十二,亦见《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七。《全宋文》题注谓:“本文《文章辨体汇选》署游酢撰,按酢卒于宣和间,不及闻杨邦乂死事,其误自不足辨。”查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③卷七百四十一《哀辞二》,确实误署“游酢”,且为节录之文,文谓“建炎已酉,金人寇江”,随即谓“后六十九年,建州游某为吏金陵,再拜墓道,嗟叹而为辞曰”,显然并非建州游酢所撰。
  《募建建阳县朝天桥疏文》,亦游九言所作,见《默斋遗稿》卷下、《全宋文》卷六千三百一十二,标题皆作《募建建阳县朝天桥》。嘉靖《建阳县志》卷三《桥津》收录此文,落款为“游夫定撰”,景泰《建阳县志》附《建阳县杂志》④卷二《疏语》题作《朝天桥疏》,落款为“游定夫”,此皆为“游九言”之误。标题中之“疏文”依景泰、嘉靖二《志》添补。
  《通判题名记》,亦题作《通判厅壁记》,宋·游醳所作。中华游氏家园有“《游酢赞莆田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游良耀摘自《论妈祖信仰的形成传播和现代作为》来源:福建论坛。”按,此说不唯见诸“福建论坛”,亦见诸莆田乡音网署名“东南雄邑”之《妈祖信仰的产生和最早传播》(分四期刊于《莆田侨乡时报》)。考弘治《八闽通志》①卷三《风俗·兴化府》可知,“游酢”实为“游醳”之误,原文为:“……比屋业儒,宋游醳《通判题名记》:‘云云,号衣冠盛处,至今公卿相望。’……”《〓垅游氏宗谱》谓:“醳公,邵武司户参军,历知兴化莆田。”万历《闽书》②兴化府莆田县宋“知县事”载:“游醳,右崇宁中任。”所作《通判题名记》或在此时。而游醳实为游酢之胞弟。呵呵!以弟之文而冠诸兄名,在今人看来或许未尝不可,比之今人“以他人之文而冠诸己名”乃强似百倍。
  此外,《贺正表》、《皇太后圣节贺皇帝表》、《贺皇太后生辰笺》、《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扇铭》等尚不能确定是否游酢之文章。

附注

①游酢:《游廌山先生集》,《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版。 ②游酢:《游廌山集》,《四库全书》本。 ③民国《福建通志》,李厚基、沈瑜庆、陈衍等纂修,福建通志局,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 ①游酢:《游廌山先生集》,游智开编,清同治六年(1867)刊。 ②游酢:《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游亮采等刊。 ①《宋·游酢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②张伯行:《濂洛风雅》,《丛书集成》本。 ③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 ④杨时:《龟山集》,《四库全书》本。 ①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四库全书》本。 ②郑杰:《闽诗录》,陈衍补订。《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嘉靖《建阳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4月版。 ④游绍伊:《〓富垅游氏宗谱》,清同治七年(1868)修。 ①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民国《崇安县新志》,武夷山方志委整理本,1996年12月印。 ③高令印:《游酢评传》,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2年2月香港版。 ④嘉靖《建宁府志》,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 ⑤朱杰人等:《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⑥民国《婺源县志》,江峰青纂修,民国九年(1920)修。 ①《紫阳朱氏建安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修。 ②康熙《建宁府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南平地区方志委整理,1994年8月印。 ③民国《建瓯县志》,詹宣猷修,蔡振坚等纂,民国十八年(1929)修。 ④吕祖谦:《宋文鉴》(原题《皇朝文鉴》),《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元大德十一年(1307)序本。 ①董天工:《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②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本。 ③河涧堂《建峰詹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修。 ④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⑤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9月版。 ⑥《福建省志·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①南平游酢研究会:《游酢研究》(第1辑),1993年12月印。 ②《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 ③《上蔡语录》,《四库全书》本。 ④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宋淳祐六年(1246)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和刻。 ⑤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岳珂:《桯史》,《四库全书》本。 ①高登:《东溪集》,《四库全书》本。 ①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 ②柯劭忞:《新元史》,民国九年(1920)成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版。 ③雍正《开化县志》,孙锦等修,徐心启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 ④乾隆《开化县志》,范玉衡修。《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版。 ①长乐《新宅游氏族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修、光绪九年(1883)增补手抄本。 ②景定《建康志》,马光祖修,周应合纂,宋景定二年(1261)修。《宋元方志丛刊》本。 ③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四库全书》本。 ④黄景衡:《建阳县杂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黄仲昭:《八闽通志》(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②何乔远:《闽书》(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