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诗歌中关于“风”的象征意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73
颗粒名称: 游酢诗歌中关于“风”的象征意味
分类号: B244.6
页数: 5
页码: 162-168
摘要: 本文是就酢公诗歌中反复再现的某些意象作一点浅显的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 游酢 诗歌 研究

内容

众所周知,生于1053年的酢公,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或为求学或为做官或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劳碌,恰如他在《感事》诗中所生发的感慨一样,“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之后在家乡生活的日子其实并不多。
  纵观游酢公波澜起伏的一生,他的生命轨迹,就像一道起自武夷山南麓的浩荡长风一样,无论游学还是仕宦,长期以来都在异域他乡辗转迁徙,行于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可不止,直到1123年溘然长逝,最终归葬于长江以北的安徽含山车辕岭。
  文为心声,特别是对于纯粹文学样式的诗歌而言,诗人的主观情感、学识素养乃至个人喜好,必定在作品之中有所反应,甚至于出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奇妙境界。以下就酢公诗歌中反复再现的某些意象作一点浅显的归纳和梳理。
  一、翠霭光风世界——作为心境书写的象征意味
  六言诗是成熟于建安时期的一种诗歌样式,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六言句式铺陈编排,读之令人哀婉萦回,顿生“长太息以掩卷,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但酢公的这一首《山中即景》却气象清新可爱,全无焦虑忧思的愁肠百结,让我们通读一下整首诗:
  翠霭光风世界,青松绿竹人家。
  天外飞来野鸟,涧中流出桃花。
  全篇温婉可爱,又气象超然,细细揣摩之下,颇有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悠远韵味。
  在这里,翠霭光风世界是有别于喧嚣俗世的心灵居所,是遍植青松绿竹的小小人家,立足这样的“小歇处”之后,豁然开朗的心境,自可容纳天外飞来的野鸟与涧中流出的桃花了。整首诗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通过作者独特的个人视角,娓娓呈现出奇妙的个体审美体验。由此,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六言诗:“采菱渡头风急,杖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该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这是他代表作《辋川六言》中的名篇。王维号称“诗佛”,其诗风平淡旷远,禅味十足,辋川诗描摹的是田园风光,表现出诗人隐居田园的快乐心境。
  众所周知,魏晋以降,儒释道三家在中土大地已然流播甚广,各擅胜场。到了北宋年间,文人士大夫徜徉于儒释道三家之间,兼取诸家之长,以成一家之言,也是当时的风尚。游酢好学而博闻,他与受教于程门的其他翘楚一样,在援禅入理做学问的同时,诗作中透露出羚羊挂角的禅味,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作品《水亭》,游酢这样写道:
  清溪一曲绕朱楼,荷密风稠咽断流。
  夹岸垂杨烟细细,小桥流水即沧洲。
  这首诗里,作者的心境由“疏能走马”的光风世界,转到了荷密风稠咽断流的水亭,但由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依旧还是那种散淡情绪,文风儒雅而清新,节奏缓慢而从容。酢公的这类作品有的是清水出芙蓉的清新脱俗,不同于江西诗派晦涩加用典的老调调,可以看做是杨万里“诚斋体”诗歌之先声;在这里,也全然不见宋代所谓理学诗的头巾气(钱钟书语),而“和风”的意象出没其间,恰如其分地映照出诗人物我相忘的惬意和恬然。
  二、风尘昔已非——作为情感抒发的象征意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酢公往来唱和的诗作中,《饯贺方回分韵得归字》佳句连璧,格调高远,充分展示了他和北宋著名词人贺铸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寄托。通篇下来宛若行云流水:
  邀客十分饮,送君千里归。情随绿水去,目断白鸥飞。
  松菊今应在,风尘昔已非。维舟待夜月,能不重依依。
  行于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可不止,开头的“邀客十分饮,送君千里归。情随绿水去,目断白鸥飞”,颇有晋代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浪漫情怀,转句“松菊今应在,风尘昔已非”,更是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荒就径,松菊犹存”的句式,使得整首诗洋溢着典型的魏晋风骨。
  从题目看来,这是一首为友人饯行的临席唱和的离别诗。贺方回就是以《青玉案》词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佳句,传为千古绝唱,自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贺梅子”的贺铸。查看贺铸年谱,我们可以知道,贺铸比游酢年长一岁,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而崇宁四年时,游酢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复任汉阳军知军。
  那么,这首即兴而作的离别诗的时间,应该是在1109年前后,这一年酢公57岁。史载: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眼高过顶的不合时宜者谈宴甚欢,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先天禀赋,相向的思想抱负,乃至于类似的经历和际遇。
  从酢公的一些带有强烈个性色彩和人生阅历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与不屈的意志,虽然时隔千年,依然触目生温。这些作品有《感事》诗:“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散材依栎社,幽意慕濠梁。风急鹰鸇迅,霜浅草木黄。投閒如有约,早晚问耕桑。”《归雁》诗:“天末惊风急,江湖野思长。悲鸣愁绝塞,接翼冒风霜。泽岸多矰弋,云间乏稻粱。茫然栖息地,饮啄欲何乡。”
  这些诗作中,“急风”的意象俯拾即是,暗喻处境艰险的江湖风波恶,也抒发出诗人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彰显了诗作者非同凡响的抗打击能力,尽管意境萧瑟,前程渺茫,但诗人的目光依然无视尘世间的魍魉阴霾,高飞于云端之上,其激越之音,堪称悲壮。
  三、未能终此挹清风——作为理想述怀的象征意味
  在回顾游酢公毕生辛苦遭逢的历程中,杨时是不容错失的重要章节。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作为“程门立雪”的另一位主角,杨时和游酢同一年出生,成年后在“二程”门下潜心理学多年,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堪称莫逆之交。
  “未能终此挹清风”是游酢传世作品《在颍昌寄中立》的名句,这首诗的通篇是这样的:
  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虑空。
  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
  整首诗结构错落有致,用典考究隽永,节奏抑扬顿挫,特别是“未能终此挹清风”一句,在平实渐进的铺叙中,通脱出一个峨冠博带、长袖飘逸的儒者形象。
  在这里,“清风”成了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其主要寓意为受教于“二程”门下的欣然忘我状态。在中华文化千载传承的语境里,“如沐春风”这个成语,说的就是酢公的同门学长朱光庭,在就学于程颢座前时,悠然心会、如痴如醉的美妙意境。同理,这样的境界是如此的让人乐以忘返,而一旦远离,更觉当年时光的可贵,而终岁难以释怀。
  我们再来解读另外一首《在颍昌寄中立》:
  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
  五里桥西杨柳路,至今车马往来疏。
  这其中,叙说不尽的遗憾与怅惘情绪扑面而来,诗歌的风格延续了游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一贯特质。设身处地,我们再去回味那可遇而不可求的“清风”境界,越发感受到人生苦短和为学三味的可贵。
  在《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这首缅怀先师的诗中,游酢写道:
  桥西积雪度新晴,卜筑茅堂快落成。
  郁郁奇花铺野趣,关关好鸟和书声。
  春浓岚色无边景,水净天光彻底清。
  记得程门窗草绿,至今遐想每驰情。
  诗中,让人毕生追求的“清风”理想,又转到饱蘸“春浓岚色”的无边景致,在这首法度谨严的七律中,游酢的视线从细处落笔,思绪跳跃腾挪,随着纷至沓来的高古典故,由读书堂和明道先生这两个主题所引发的联翩浮想接踵而至,思绪自然地延伸到如沐春风的程门求学好时光.有别于当年“程门立雪”的艰辛与勤勉,“程门窗草绿”的清新意象,让人每每驰情遐想,更有一番柔和婉约的况味,这或许就是游酢公一再提倡的“孔颜乐处”吧。
  在游酢传世作品《韦深道寄傲轩》中,我们可以看到和他的另一首名篇《赠陈仲循》相似的风貌,在诗中出现了突出隐逸者情怀乏人“青松”、“菊花”等意象:
  早付闲身老故乡,青松成径菊成行。
  搘颐独坐心遗念,坦腹高吟兴欲狂。
  瓮下却应嗤毕卓,篱根遥想对义皇。
  乘风破浪门前客,试问浮家有底忙。
  这其中,充满了个人对归隐林泉、颐养天年的殷切期盼,像所有放浪形骸的文人士子一样,“坦腹高吟兴欲狂”,而藐视那些见风使舵的苟且之徒,在“早谢却无情之友”(游酢语),大可以率性乘风,任意所如。所以,临到结尾,一句“乘风破浪门前客,试问浮家有底忙”,好像急纵喷薄的胸中块垒勃然越出,令人叹为观止。
  在游酢的诗中,作为人生理想境界的终极诉求,“风”的意味其实质是一种卓有风度的姿态,可以理解为行高于众的一种风仪。
  就如他在《赠陈仲循》诗中所说的那样:
  即今年才五十余,脱去簪绂弊屣如。
  圣时搜选动空谷,策足要路争先趋。
  庙堂故人握重柄,僵者可植瘦可腴。
  惓慻风仪数寄语,掉头不顾甘如愚。
  赠诗的对象本名陈大卞,字仲循,福建仙游人,系治平四年(1067)进士。史载:陈仲循历官宜兴(今属江苏)县尉、武平(今属福建)县令、汀州(今福建长汀)录事参军、江宁(今属江苏南京)知县,居官廉洁。与宰相章惇有旧情,屡招以书竟不往。后以明堂恩得封二亲,拜且泣曰:“吾不能与时俯仰,黾勉(尽力)仕宦者,正为吾亲耳!今恩封(褒赠)既及,可以休矣!”遂致仕,时年五十六岁。
  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五十六岁正值壮年,以这个年纪挂冠归隐,堪称急流勇退。游酢在诗中惺惺相惜地用“惓惓风仪数寄语”来描述陈仲循的风骨与气度,用“掉头不顾甘如愚”来刻画洁身自好的执着与决绝。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风仪正是游酢自身立场和态度的鲜明写照。
  综观游酢的作品,文风朴实雄浑,议论纵横捭阖,想象力汪洋恣肆,在北宋末年流派林立的诗歌界可谓独树一帜。由于历史传承的缘故,酢公诗作传世的不多,长短句更是付诸阙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从现在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游酢的诗作仅存十余首,其中就有十首诗作出现了“风”的字眼,窃以为在每首诗歌所营造的语言环境相对独立中,风的意象居然能够畅通无阻地一再呈现,在不经意间就有了耐人寻味的深层内涵。
  隔着近千年的沧桑岁月,这些让我们如数家珍的“风元素”,或者是酢公临笔下意识的自然流露,或者是酢公意气风发时的刻意强调。借助上述稍嫌粗疏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够重新体会当年酢公落笔时的良苦用心,或许能够重新构建那些已然风干的历史片段。
  (作者系南昌铁路局南平工务段党群办主任)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游友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