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酢和“延平四贤”的“学”与“思”中引发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71
颗粒名称: 从游酢和“延平四贤”的“学”与“思”中引发的思考
分类号: B244.6
页数: 6
页码: 147-152
摘要: 本文着重从游酢和“延平四贤”思想中关于“记”与“识”、“学”与“思”等方面的论述展开探讨,并希望对当前的为学之道有所裨益。
关键词: 游酢 四贤 理学

内容

众所周知,学习与思考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正确理解和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立于不败之地。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思与学的关系中,表面上是相辅相成,但是其中重点要“思”,如何理解和把握默守与创新及学与思的关系、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等问题,本文着重从游酢和“延平四贤”思想中关于“记”与“识”、“学”与“思”等方面的论述展开探讨,并希望对当前的为学之道有所裨益。
  一、游酢主张“学思并行互补,方为中正之道”
  游酢在讲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与“思”的关系,主张“学思并行互补,方为中正之道”,并认为所谓“学”是“多识前言往行而考古以验今者”,所谓“思”,是“耳目不交于物而悉心以自求者”。“思则知敬内而中有主,学则知义以方外而外有主。学而不思则所学者不能以为己,故罔罔者反求诸己而无实也;思而不学则所思者不足以涉事,故殆殆者应于事而不安也。”(《廌山集》卷一《论语杂解》)在这里,他所讲的“学”,不仅包括学习经史文章及圣贤的“前言往行”,更注重“验今”,注重“涉事”,强调亲身实践力行的价值,他所谓的“思”则完全脱离外部世界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不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或理性的思维,而是近似于佛教摒除外虑的“静思”和禅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教旨。游酢实际上是运用佛教的哲理诠释儒家的经典,游酢的学说,兼出于理学与佛道之间,反映了宋代理学思想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方面,游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着重讨论学文与学道的关系。所谓的“道”就是五常之道。他称: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交是“天下之达道”,“舍是无以教,舍是无以学”。所谓入孝而出悌、行谨而言信、处公而泛爱、交友而亲仁,是人性善良的本然现象,君子之学必以此为本,“无本而学文,盖不若无文之愈也”(《廌山集》卷一《论语杂解》)。学文以此为本,并以引发人的善心善性为目的。对于“学文”,他认为只是一种“艺”,不可将读书与“学文”等同,读书也当求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因此,读书也当服务于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
  游酢的“学”与“思”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与“思”的思想。
  二、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于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所以,儒家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方可有成。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首先,通过学习才会懂得去思考,通过思考又会发现其中的道理,进而促进学习的欲望,增加我们的见识,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度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又会发现更高一级的知识,从而又增长了知识,所以,学习和思考不断地进化。其次,思考是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因为学习除了听课、看书、搞调查之外,一定要进行思考。有了思考的学习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才能内化成为发现问题、准确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思考要以学习到的知识为内容,不能让人的思维进入到一种空洞的玄想状态。再次,主张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等观点。游酢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学”与“思”思想,并且结合时代的需要而发展了这种思想,即主张“学思并行互补,方为中正之道”。这种观点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因此,思的过程不仅是追根究底的过程,也是筛选剔除的过程。既学又思,既思又学,从学中思,在思中学,二者缺一不可。孔子对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的学生或者学者依然适用。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会思考,素质教育需要这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这样。
  “延平四贤”(以杨时、朱熹为代表)的“学”与“思”思想与游酢“学”与“思”的主张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共识,但也存在差别。
  三、杨时认为“思之宜深,要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杨时与游酢同样重视学与思的关系。他所强调的“学”,首先是要学为圣人,认为“舍圣人而学”则无所取则。“六经”记录了圣人的思想言行,因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者只有因“六经”之所指,方能渐入圣学之门户。
  杨时所强调的“学”,与游酢一样,强调“稽诣前言往行,参以古今之变”,而不是徒侈闻见,雕章镂句,更不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的科举记诵之学。他指责应举者读书,只是为了“应举得官而止耳,岂真学道之人”(《龟山集》卷十三)。因此,他屡屡告诫弟子:“必践履圣人之事,方名为学。”(《龟山集》卷十一)并指出君子当以直为学。杨时所谓的“直”,便是“二程”所倡导的至诚之心,就是毫无保留地全身心地体察或实践圣人之道,这是为学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到“思”。
  杨时的“思”,与游酢的“思”有很大的差别。他首先提倡怀疑的精神,认为学有疑方可进德,指出“学者当有所疑,乃能进德,然亦须着力深,方有疑。今之士读书为学,盖自以为无可疑者,故其学莫能相当”(《龟山学案·附录》)。在《劝学》一文中,他又强调:“思之宜深,无使心支而易昏;守之宜笃,无使力浅而易夺。要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天地之心日陈露于目前,而古人之大体已在我矣。”(《龟山集》卷二十七)由此来看,杨时所强调的“思”,并非脱离现实、漫无边际的随想,更不是追求抽象高深的哲理,而是建立在“力行”、“实践”基础之上,对于日常生活中切近的问题和道德行为的检验和体察。他在《余杭所闻》一文中,还郑重地说:“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龟山语录》卷三)显然,杨时的“思”是主静涵养默识深思。杨时强调学本于思,而思要静思,静思才可从道。杨时的“静思”思想是源自周敦颐、程颢俩先生的治学要领:“静者,以大本所当先也。”但是,游酢的“思”则是“主敬穷理”,“用敬不用静,以敬贯动静”。游酢主敬的“思”源自程颐(参见《宋·游酢文集》第176页)。
  四、朱熹强调“熟读精思,切己体察”
  朱熹主张为学之道,必在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一生勤学博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许多有关读书的方法及经验,提出许多精辟见解,经其门人整理归纳为六条“朱子读书法”:其一,循序渐进。读书有序,首尾篇章依次看来,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勿求于后。其二,熟读精思。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名物训释,一一认得,玩味反复,方能通透理解,得其真谛。其三,虚心涵泳。读书当虚心静虑,不可先入为主,引圣贤言语来拼凑自己的意思,而要虚怀若谷,平心取舍;同时要反复玩索,体会书中的旨趣。其四,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文理,还要就自家身上推究、体验,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其五,着紧用力。读书要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如救火治病,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六,居敬持志。读书要收敛此心,专静纯一,并要立定远大的志向,一味向前。朱熹所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正是这个道理。
  朱熹毕生从事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创造性地应用和发挥了古代优良的教学方法及传统。他认为:所谓的启发教育并非是教师强牵之功,教师虽有指引之功,但学生学习是自己为学,教师不能替代,学生要事事自己去理会、自去探究,这样就摆正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关系。再如:在阐述“温故知新”这个古老教学命题时,朱熹不仅强调处理新旧知识的关系,而且提出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此外,朱熹在谈到知识的博约关系时,则强调以博来广开基,以约而得其意,博约兼顾,天理方可通明。这种观点于“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平谨,学习中又著思考”,与孔子“博文约礼”的思想相比,已生出新的诣趣。
  五、“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令我们知晓世界的关系和因果,思索令我们得以洞明。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无思则白学,思而不再学则白思;学而常思则明,思而常学则创。
  一方面,学而思使我们有着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精美的思想。只学不思,呈现于面前的是一片无力的苍白;只思不学,将会在虚无缥缈的思绪中不着边际地遐思幻想。学和思是一对连体兄弟,你不能把它们分开。没有思索的学习是僵化,没有学习的思索是虚浮。如用于从政,一味学习不假思索容易拘泥刻板而导致昏昧,一味思索不愿学习容易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而滋生动乱。那些只学习而不思考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学得越多,你的疑惑也就越多;而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只会越想越迷糊。由此可见,唯有做到学习与思考双管齐下,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另一方面,读书学习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学习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学习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学习才会大有收获。
  学和思的关系是互补的,当你读书学习的东西多了,思路就开阔了,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观点也就会慢慢改变。在学习中就该常常思考自己的学习和这些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关系,这些关系该如何陈述、促通,这些关系该如何理顺、发展和创新,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在这些命题前,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是大有作为的。
  六、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读书是在学习别人的智慧,思考是在形成自己的智慧。一位传记作家曾问爱因斯坦怎样建立相对论。爱因斯坦答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小学的课本就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所以比别人想得多了一些,把从书本里学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正是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超越前辈,把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沉迷于已有的典籍,即使终身投入,也很难学有所成,因为读得多常不易抽时间思考,读得越多,越觉得迷茫,不知就里,不识所以。反之,有一些人悟到了思考的重要性,他们觉得不能把自己老是困于学习中,不仅减少学习,甚至因为思考时间投入太多,也就没有时间再学了。不再学习也就断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的了解,对陈旧的、过去的知识、技术、学术了解得再多、思考得再多,如果和现在的世界对不上号或者不对号,这样的思考在现实世界或现实生活中会有用吗?这样的思考实在是太危险了。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在学习的旅途中,知识就好比雨水,它让你沟满塘盈;而思考就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涧、河道,它能引导你走向远方,它让你跋涉千里,汇入江海。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学习中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好学、善思、敢闯,才能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作者系南平市直机关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长)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游恒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