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酢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61
颗粒名称: 浅谈游酢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
分类号: B244.6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本文解析了游酢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包括游酢理学观、游酢道德观、游酢教育观、游酢民本观、游酢廉政观几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游酢 理学 台湾 传播

内容

游酢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思想家,对朱熹集理学大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建立闽学体系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是建立闽学的第一先驱者,率先完成了中国文化向南转移的艰巨任务。所以,当今著名新儒学家、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蔡仁厚教授为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著《游酢评传》所撰序言中称赞“还先贤以公道”,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当今研究和发扬游酢思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游酢理学观
  易说观。在现存游酢著作中,《易说》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在其他著述中还反复论及易学,其对《周易》之重视可想而知。游酢解《易》极为精彩独到,深入浅出,皆能切入社会实际问题。他把人类社会、自然界的种种学问归根于《易》,以易学为依归。他说:“天下之道至於《易》而尽,故曰《易》其至矣。”(《宋·游酢文集》22页)在游酢看来,《周易》穷尽了天下的道理,易理是天下道理之极致。
  仁爱观。在游酢看来,首先要明确的是仁之爱,要在众人中讲,爱是爱人。游酢说:“道者,天也。道为万物之奥,故足以统天。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犹之万物发育乎春而震为长子也。”(《宋·游酢文集》19页)
  游酢所谓的仁即人心,就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禽兽,就是因为人有仁。因此人不能须臾离开仁,离开仁就是禽兽而非人,仁是人类与禽兽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丧失仁义和仁性,还算是人吗?
  理义观。游酢认为:“理也,义也,人心之所同然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心所同然者而已。学而时习之,则心之所同然者得矣,此其所以说也。故曰理义之说我心,犹芻豢之说我口。”(《宋·游酢文集》76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即是仁体。他认为:“依於仁,所以成德也。义,宜此者也;礼,体此者也;智,知此者也。故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是故,君子依於仁而足矣,非谓倚一偏也。”(《宋·游酢文集》103~104页)
  二、游酢道德观
  主敬观。一般来说,敬是指外貌端正、态度严肃、举止合于规矩。这主要是指敬的外在方面。游酢主要是讲敬的内在方面,就是收放心、除却外诱。使内在精神纯净,力避外物之诱惑,达到虚一而静,即虚心、专一、冷静。游酢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以其动者言之,所以为大也。
  慎独观。独指独处与独知。慎独,就是在闲居独处时也要严格遵守道德原则。游酢说:“人所不睹,可谓稳矣,而心独知之,不亦见乎?人所不闻,可谓微矣,而心独闻之,不亦显乎?知,莫见乎隐,莫显于微,而不能慎独,是自欺也。其离道远矣。”(《宋·游酢文集》125页)
  改过观。改过是改正行为中的过失。程颐说:“行之失莫甚于恶,则亦改之而已矣;事之失莫胜于乱,则亦治之而已惨重。苟非自暴自弃者,孰不可与为君子?”(《宋·游酢文集》149页)自暴自弃,就是有过之而不改,坚持错下去。游酢说:“孔子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盖能改一言之过,则一言善矣;能改一行之过,则一行善矣。若过而每不惮改者,其为善者可胜计哉!然则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以学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虽然,使其或吝于改过,则贤者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则勿禅改为终焉。”(《宋·游酢文集》86页)
  达孝观。孝道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根本。孝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国家必须履行的职责。孝道是考察每个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因此,游酢把孝德看成是人伦道德的主要部分,提出“《中庸》以人伦为主,故以孝德言之”。游酢又说:“大孝,圣人之绝德也。达孝,天下之通道也。要其为人伦之至,则一也。故继志述事之末,亦曰孝之志也。”(《宋·游酢文集》134页)
  诚身观。游酢把诚身看成是道德修养的极限。一旦到达这个限度,就能调整人心与天命的本然状态,真正懂得圣贤境界之所在。因此,就能更好地立身处世,处理好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这就是“行己接物”。游酢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故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宋·游酢文集》139页)
  三、游酢教育观
  在游酢的教育宗旨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基于他反复强调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游酢把仁义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所以,他说“修道之谓教也”。游酢特别重视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宗旨,在重视德教的前提下全面发展。
  游酢基于自己“程门立雪”的深刻体验,特别强调明师之教的重要性。如果师道不明,就是有受道之质(即学生才智高),也难以成德。游酢所录《二程语录》中曰:“善言治天下者,不患法度之不立,而患人材之不成;善修身(一作善言人材)者,不患器质之不美,而患师学之不明。人材不成,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师学不明,虽有受道之质,孰与成之?”(《宋·游酢文集》149页)
  四、游酢民本观
  以民为本而施仁政,是游酢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游酢以哲学本体论论述了仁政是为政者所必须的,他在《易说·君子体仁节》中说:“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犹之万物发育乎春而震为长了也。”(《宋·游酢文集》19页)
  他认为,在人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仁居首位,就像万物在春天发育成长象征雷的震卦居首位一样。为政要把惠民、仁政放在首位,民心不可欺,民情不可辱,不能强制,只有以诚心相待,顺应百姓民情的本性,因势利导,才能使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游酢反复强调,君主施政要合民意、顺民情,要精诚待民,要接受民之检验和监督,他说:“观我生者,验诸民也,所以审好恶而察治忽也。夫如是则兴事造业无过举矣,故无咎。此在上位者与德称而志在民者之所为也,故特称君子……观其生,则观其时之施设也。此有君子之才而无其位,身在畎亩而志常在君者之所为,故亦称君子,而象因其有观以知其志未平也。”(《宋·游酢文集》51页)
  五、游酢廉政观
  游酢从政于北宋末年,朝廷任命游酢为监察御史。为了制止当时社会腐败现象,游酢在《论士风疏》中向皇帝建议朝廷“倡清议于天下”。其义就是实行群众监督,用舆论使他们改邪归正。
  他看到一些官僚士大夫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人的事可以做,为了做成私事,扰乱国家的事也可以做,乘机抢掠、犯法作乱,于是他十分大胆地向皇帝建言:“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至于无耻。”
  游酢认为,官僚士大夫的这种腐败现象如果不加制止,其影响是很坏的。游酢说:“始则众笑之,少则人惑之,久则天下相率而效之,莫之以为非也。士风之坏一至于此!”从政要廉政,游酢就提出为政之方:“若规矩准绳在我,则方圆曲直无所逃矣!”
  所以,朱熹称道:“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这是朱熹给游酢“道南”的文化意义以肯定的评价,明确指出“道南首豸山”即“道南”第一人,“道南”首功是游酢。可是,在传统的学术思想史、文化史却把“道南”的功劳只归功于杨时一人,而只字不提游酢,这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应该恢复游酢“道南首”的地位和史实的本来面目。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游水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