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忽视的宋代理学家——游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58
颗粒名称: 一位被忽视的宋代理学家——游酢
分类号: B244.6
页数: 6
页码: 64-69
摘要: 本文从游酢鲜为人知的一般原因、游酢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游酢的贡献浅议记方面论述了宋代理学家——游酢被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 游酢 二程 理学

内容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广平,福建建阳长坪人,宋代理学家。作为宋学的传承者,他承洛学,载道南来,开闽学之先河。但这位曾有过巨大贡献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却很少被人提起,与同时期的杨时等人相比,几乎是寂寂无名,湮没在历史中。“程门立雪”是他与杨时共同留下的,然而人们却把光荣只归于杨时,以至于杨时享有重名,而游酢却鲜为人知。《宋史·道学传》中对杨时的介绍长篇大论,而对游酢的介绍却只有几句话,行文数量不及杨时的十分之一。近五十年来,不论大陆还是港台,对游酢的研究都很少,关于游酢的资料也很缺乏。武夷山石壁上刻有“道南理窟”四个大字,其典故是程颢目送游酢与杨时二人时说“吾道南矣”。可是,如今不少学者津津乐道这一典故时,只说杨时,而只字不提游酢。这有违历史事实。
  一、游酢鲜为人知的一般原因
  游酢作为宋学的传承者、闽学的鼻祖、理学的中坚却鲜为人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遗作寡,评价难。首先是由于留存于世的游酢著作太少。据方彦寿在《游酢著作源流考述》考证,目前只有《四库全书》收录了游酢著作四卷,各卷内容都不是很多。这显然造成后人对游酢的认识、了解以及研究上的困难。其二,弟子少,影响小。一个思想家的影响往往和其弟子的数量、名气以及对他学说的继承发扬有关。游酢步入仕途后,就一直从政长达四十多年,大量繁琐的行政事务,占用了游酢宝贵的时间,相对来说讲学论道就较少,所以他的门人不多,游酢之学几乎没有发扬光大者。其三,深学禅,犯时忌。当时的理学界很看不起禅学,而游酢正是犯了这一大忌。游酢晚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禅学。当时人评论说“游先生大是禅学”、“游定夫之说,多入于释氏”①、“游定夫晚年亦学禅……”②等等。游酢靠近佛教,这是儒学界冷落游酢的重要原因。
  二、游酢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不容忽视:游酢在仕途上追随屡次被打压的范纯仁,一生颠沛流离,因而容易被人淡忘。
  1.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游酢的政治生命是与范纯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范纯仁即范仲淹之子,秉承其父,旨在天下为公,游酢对此很敬仰,不惜一生追随他,而范纯仁对游酢的才华也非常赏识,范纯仁“判河南”时,以国士待游酢;范纯仁任颍昌知府时,聘游酢为府学教授;范纯仁任宰相时,聘游酢为太学博士……③游酢在漫长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一心为民,因此,百姓对他爱戴如父母。对游酢的政绩,他的老师程颐评价很高,说:游酢“德气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甚远。”(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
  游酢不畏强暴,敢于揭发当政者的弊端。当时官场比较腐败,游酢对这些腐败现象痛恨疾首,用极尖锐的语言予以揭露,在《论士风疏》中说“臣闻天下之患,莫大於士大夫无耻。士大夫至于无耻,则见利而已,不复知有义,如入市而攫金,不复见有人也……士风之坏,一至於此,则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虽杀人而谋其身,可为也,迷国以成其私,可为也;草竊、奸宄,夺攘、矫虔,何所不至”云云。如此置自己的利害于度外,确实是一般的理学家无法做到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绍圣二年,范纯仁被第二次罢相,贬出京师,作为追随者的游酢必然遭到牵连,他只能自请外调。大臣们怒他、恨他,一有机会就打压他,更不用说他的书籍会有人传播、他的思想会有人弘扬了。特别是秦桧当朝时,曾三次下令烧毁理学书籍,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首的游酢书籍又怎能逃此噩运。其实,游酢选择了“天下为公”,也就选择了颠沛流离、远离庙堂的生活,自然也导致了他的身后凄凉。与此相反,另外一位理学家杨时,晚年受到朝廷掌权者秦桧的重视,曾被推荐为侍讲,并被提任为国子监祭酒、给事中等要职。不难推测,杨时在当时政治上、学术上的极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乃至后世对他思想的发扬光大,和他晚年受控于秦桧的政治选择不无关系。
  2.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游酢靠近佛教、禅学是重新评价游酢思想的一大障碍。其实,这也是对游酢思想没有深入研究所致。综观游酢的著作,很难找到他信仰禅学的言行,相反有不少地方可见他强调要严加区分儒、佛。如他在《答吕居仁辟佛说》中说:“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入、心可通,此其说之谬妄矣。而吾道岂若是哉!”游酢对儒、佛教义区别得很清楚,指出释氏违反人之常情,是很妄谬的。游酢认为,理学家要复兴儒学,就必须吸收佛学中一些积极成分加以充实。显然,游酢对佛理深入的研究,不是信奉佛教,而是想批判地吸收佛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实现儒佛道融合,形成更完善的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释、道义理,是以后元明理学家的一般思维模式,游酢只是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不人云亦云、故步自封。
  3.生不逢时,易被淡忘
  游酢晚年生活在北宋末年,社会极端混乱,处于理学沉寂时期,因而游酢思想得不到系统的传播和发展。实际上,游酢生前著有大量作品。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以及今人考证,游酢著有《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杂解》一卷、《孟子杂解》一卷、《孟子解义》十四卷、《中庸解义》五卷、《游酢文集》十卷以及《论语解义》十卷、《中庸解》一卷、《二程语录》一卷、《豸山粹言》一卷、《荆斋诗集》一卷、《语录》一卷,合计四十八卷。相比较,杨时是个长寿者,他比游酢多活了12年,不仅生活在较安定的闽中,而且生存到南宋立国之后。南宋初,以秦桧为代表的统治者为收买人心,不断对他加官进爵,从北宋时的八品官,一直到工部侍郎、除龙图阁直学士,甚至死时还追封为吴国公。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杨时得以安心著述讲学,从学者益众,成为南宋初硕果仅存的大理学家。宋末遗民谢枋得对此有比较公允的评价。他说:“游、杨同师事河南“二程”夫子,同为程门颜、曾。”①把游酢比作颜渊,把杨时比作曾参,曾参命比颜渊长,成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的继承人。
  三、游酢的贡献浅议
  1.游酢是洛学南传的先驱
  北宋后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福建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在这中原文化南移的重要时刻,游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熙宁元年(1072年),20岁的游酢在京城太学读书时,遇见著名理学家程颐。同年八月,程颐之兄、著名理学家程颢赴河南扶沟任知县,聘游酢任教职。游酢由此成为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之一。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邀请闽北将乐县的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使学问更加长进。待游、杨学成南归时,程颢送两人到大路口,看到他们消失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9年后,游酢又带着杨时前往洛阳拜程颐为师,终于得到理学真谛。游酢学成后,在武夷山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致力于传授,使洛学真正“道南”,由此开了闽学的先河。可以说如果没有游酢、杨时二人到北方学习“二程”理学,那么南方的学者就不知道还有洛学,理学就无法南传,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
  2.游酢是开创闽学的中坚
  宋明理学,重在发挥经书的义理,具有学以致用的学风和思维方式。宋学的这种学风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游酢起了中坚作用。游酢“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①。他所撰写的《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都是宋学的典型著作。他的这些著作,“足资感发者固已多矣”②。对游酢在这方面的贡献,清人方宗诚指出:“自二程夫子起,始独得于章句笺疏之外,而见圣贤立言之本心。先生(游酢)及同门诸子发明之,于是经之大体大用始著。朱子继起……”③可见,如果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菑,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而获。
  朱熹著作在关键的问题上经常引用游酢的观点。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出自游酢的《书道明先生行状后》的“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四书集注》也留下了许多游酢思想的影子,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采用游酢的“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的解释。在注释《论语》“贤贤易色……”一段时,也采用游酢的解释:“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於人伦厚矣……”等等。其实,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是杨时的三传弟子,也是游酢的三传弟子。朱熹14岁时就受父命到武夷山师从胡宪,长达二十多年之久,打下深厚的理学基础。朱熹38岁还专程到邵武师事黄中,而胡宪、黄中都是游酢的门人,其中黄中是游酢的外甥,胡宪是游酢弟子胡文定的侄儿,朱熹实得游酢理学的真传。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首,“二程”先生极称重游酢。程颐对人说:南剑州杨时“不逮(游)酢。”程颢说:“游君能求于语言之外。”朱熹对游酢评价极高,认为“游定夫德性甚好。”(《朱子语类·游定夫》)而且朱熹也认为游酢超过杨时,并曾写诗赞曰:“道南首豸山(游酢)学共龟山(杨时)同立雪,理窟从洛水(二程)本归濂水(周敦颐)引导源。”朱熹在考亭沧洲精舍祀理学十先生像中,把游酢排在第七位,而杨时排在第八位,就不难看出他的倾向。
  3.游酢“程门立雪”在教育上的突出贡献
  “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教的典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激励着几十代人尊敬师长,发奋读书,功不可没。据考证,元祐八年(1093年)春,游酢中进士已经10年,身为太学博士,已届不惑之年的游酢,带杨时一起前往河南洛阳拜程颐为师,从而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正是凭着这种好学不辍的精神,游酢得到理学真谛。
  游酢教育思想主要是仁。他认为仁是立人之道,是为众善之首,是人生的第一原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仁的境界,只能靠学习。他认为拜师求道要心诚,要至诚不息,方可得到真学。要勤苦好学,力行穷理,要知耻,不得巧言令色。游酢在教育弟子中始终贯穿了仁学思想,提出各种教育方法,以使弟子尽早获得理学之真谛。游酢的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
  4.游酢独具风格、堪称一绝的草书
  游酢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清朝乾隆丙午年(1786年),石梁编写《草字汇》,在宋朝部分从近千名书法家中只选上6人的书法作为典范,其中除了早已定评的宋四大家(苏、黄、米、蔡)外,就是游酢和米友仁。他的草书更是广为流传,清《草书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查真大字典》等都选入他的单字草书。他的字,造型美、线条流畅、合法度、富于顿挫变化,给人俊逸豪爽、大方优美的感觉,令人叹服。游酢不仅被《草字汇》推为“草圣”,而且他的小楷功力深厚、行笔稳健、气势开阔、字体秀丽、个个精美,耐人寻味,恰是“处处左右逢源,字字见功力”,“堪与唐人比肩”①,皆为中国书法之珍品。
  关于游酢的贡献,最早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他们不管历代理学家怎么贬低游酢,都无比崇敬游酢,甚至把游酢作为神来加以崇拜。在闽北南平市延平区凤池村、在台北等地至今还有春秋两次公祭游酢的风俗。历代统治者对游酢的评价也非常高。游酢死后132年,南宋理宗皇帝在《赠游酢》中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并在敕文中评价:“言正而行端……《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理宗皇帝赠大中大夫谥曰“文肃”(《宋·游酢文集》)。理宗皇帝还下诏在游酢故里建阳长坪修建豸山书院,并御书“豸山书院”赐之。之后历朝历代对游酢也有追封。特别是清乾隆年间以先儒从祀孔庙,光绪年间荣升为先贤从祀孔庙,足见游酢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近年来,为适应进一步研究游酢思想及著作的需要,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并认识游酢,闽台游酢后裔重新出版《宋·游酢文集》、《凤池村志》、《游氏文化源流》等,编修了《闽游二三郎系大族谱》,修复了游定夫书院,建立了立雪碑亭;先后举办了3次游酢思想学术研讨会、3次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举办纪念游酢诞辰940周年、“程门立雪”900周年暨游酢学术思想研讨会。南平市游酢文化研究会编发了《游酢文化研究》4期,台湾游氏后裔编发了《广平会刊》17期,游酢文化已成为联系闽台游酢后裔的纽带。
  综上所述,游酢之学虽然没有杨时之学那么显赫,但是,游酢与杨时同是洛学南传、闽学开创的先驱,游酢在理学形成及建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系福建省委统战部党派处副处长)

附注

①朱熹:《朱子语类》,卷101,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②同上,卷96。 ③游季康:《闽游族史》,福建金之榕包装厂,1995年8月印,第145页。 ①程利田:《道南首豸山》,中国翰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方宗诚:《校刊游定夫先生集序》,清同治《游定夫先生集》卷首。 ②同上。 ③方宗诚:《校刊游定夫先生集序》,清同治《游定夫先生集》卷首。 ①游钦生:《游酢书法艺术片谈》,《游酢研究》第二辑。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游正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