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风”典故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56
颗粒名称: “如沐春风”典故考辨
分类号: B244.6
页数: 6
页码: 48-53
摘要: 本文是对典故“如沐春风”的考辨,内容包括“如坐春风”出处辨析、游酢师从程颢与林志宁“乃语”考辨、杨时师从程颢与游酢“如坐春风”考述。
关键词: 典故 辨析 如沐春风

内容

俗语“如沐春风”源自“如坐春风”,说的是学生受到老师温馨而细致的教导。这个典故中的老师是明道先生程颢(1032—1085),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中老师伊川先生程颐(1033—1107)的兄长。这两个典故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与“祖国的未来”及其与“社会大学”之间重要而又复杂的关系:老师应当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学生应当尊敬师长、刻苦好学、会当凌绝顶,社会应当尊师重教、从善如流、千里莺啼绿映红。虽然“程门立雪”还略有“师道尊严”的微词,“如沐春风”却是士子求学的美好境界。
  一、“如坐春风”出处辨析
  《辞海》(1979年版)所列的词条不是“如沐春风”或“如坐春风”,而是“春风”,略嫌简单,其“春风”条第2项谓“比喻良师的教导”,则似过于粗略,也与向来的语词使用习惯不相符,即人们在表达这一意思时通常使用“如沐春风”或“如坐春风”而不用“春风”;其在“比喻良师的教导”此项下引用《二程全书·外书十二》谓:“朱公掞来见明道(程颢)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这只是“如坐春风”典故出处之一说,而且也不够精确。
  依朱熹《二程外书》①卷十二《传闻杂记》,“如坐春风”典故的这一出处是侯仲良的《侯子雅言》,主人公确实是朱光庭。朱光庭(1037—1094),字公掞,偃师(今属河南)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官给事中,以集贤殿修撰出为知州。《程氏外书·传闻杂记》与《闽南道学源流》①卷二《微言》皆谓:“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箇月。”其中“箇”为“个”繁体字。《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②卷首《师友叙述》所引前有“《侯子雅言》”句,《游定夫先生集》③卷首《诸儒论述》作:“侯师圣曰: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侯仲良本名淳,字师圣,其姑妈侯氏(1004—1052)为程颢、程颐兄弟之母,即侯师圣为“二程”表弟,故其真实性很强。
  典故“如坐春风”出处另一说,是张九成所记之事,主人公是游酢。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师从杨时,宝庆二年(1226年)谥文忠,著有《横浦集》二十卷,故有“张横浦”之称,其学派也被称为“横浦学派”。《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师友叙述》亦记有游酢“如坐春风”之故事,谓:“定夫一日来访,先生曰:适从何来?定夫曰: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来。问其所之,乃自明道处来也。试涵泳春风和气之言,则仁义礼智之人。其发达于声容色理者,如在目中矣。”《游定夫先生集·诸儒论述》所录前有“语录云”三字。《宋元学案》④卷十四《明道学案·附录》谓:“张横浦……又曰:……游定夫访龟山,龟山曰:公适从何来?定夫曰: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龟山问其所之,乃自明道处来也。试涵泳‘春风和气’之言,则仁义礼智之人,其发达于声容色理者,如在吾目中矣。”其中“张横浦”即张九成,是杨时的弟子,游酢是杨时的同窗加亲家,可见其真实性也很强。以故,宋黄去疾《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见《杨时故里行实考》⑤)亦载录这一故事,谓:“绍圣元年甲戌(1094年),公年四十二。二月二日,离家赴浏阳任。四月十二日改元……按语录所载,定夫一日来访公,公曰:适从何来?定夫曰: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公问其所之,乃自明道处来也。试涵泳春风和气之言,则仁义礼智之人,其发达于声容色理者,如在日中矣。”其中“如在日中”之“日”为“目”之误。按黄谱与《游定夫先生集·诸儒论述》所称“语录”应当是指《龟山语录》,但查杨时《龟山集》⑥之四卷《语录》皆无此语,或许黄去疾于宋末所见《龟山语录》版本不同。
  黄谱将游酢“如坐春风”即“定夫一日来访”之事编列于“绍圣元年”误甚,《杨时故里行实考》所收包括黄谱在内的五种杨时《年谱》皆谓明道先生程颢卒于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杨时于元丰八年“六月晦”闻明道先生之讣。那么,1094年的绍圣元年,游酢怎么可能“自明道处来”呢?那不是活见鬼嘛!
  二、游酢师从程颢与林志宁“乃语”考辨
  游酢(1053—1123),字定夫,谥文肃,福建建阳人。游酢“如坐春风”必定发生于元丰四年,而其缘由则要从游酢与杨时以师礼拜见程颢而“学焉”说起。
  游酢师从程颢始于元丰元年(1078年)程颢知扶沟县而兴办县学之时,而且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已明确说:“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於是尽弃其学而学焉。”其中“其学”一作“故所习”。也就是说,游酢于当时已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了。不过,堂堂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①却要硬拗,说游酢“未至”,其卷一百八十五《人物》谓:“元丰二年,颢再知开封府扶沟县,方兴学校,邀酢掌教事;酢欣然往,未至,而颢坐事罢官。先是,建安林志宁游文彦博门下求教,彦博令往见颢及颐,及志宁归,以语酢,酢遂偕将乐杨时执弟子礼见颢於颍昌,尽弃所学而学焉,闻颢微言奥旨,欣然有得。”而夹注谓“《宋史》本传云:程兴扶沟学,招使肄业。案《墓志》:召公来职学事,乃掌教诸生,非使肄业也。又考《二程遗书·外书》:颢以熙宁八年差知扶沟县,元丰二年召判武学,为李定、何正臣所劾,仍归扶沟,坐盗逸狱罢。《年谱》:元丰四年,酢始与杨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於颍昌。与《语录》所载林志宁语合。颢罢扶沟日,酢必未至,故逾两年始往颍昌。”《关于游酢研究的几个问题》(《游酢研究》第2辑②和《南平文史资料》第15辑③)所引清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185游酢传》为:建安林志宁往见“二程”,“归以语游酢,酢遂偕将乐杨时执弟子礼见颢于颍昌。”
  道光通志这是很搞笑的,既然承认“《墓志》:召公来职学事,乃掌教诸生,非使肄业也”,又怎么会“颢罢扶沟日,酢必未至”呢!“酢必未至”则又如何“掌教诸生”呢!“《语录》所载林志宁语”并无年代,则凭什么依据错误百出的游酢《年谱》去否定杨时所撰的游酢《墓志》呢!
  道光通志夹注中所谓“《语录》所载林志宁语”,朱熹《二程外书·传闻杂记》转录的《龟山语录》为:“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宁出入潞公门下求教。潞公云:某此中无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从之。因使人送明道处。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先生谓不可不一见也,于是同行。时谢显道亦在。”其中“颖”皆为“颍”之误。《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师友叙述》所引《龟山语录》唯“于是同行”作“于时同行”。
  这就牵涉到林志宁“乃语”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元丰四年之前,游酢与杨时曾于熙宁六年(1073年)春三月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其中,游酢于补太学生后多在京师太学以及扶沟、颍昌等地,而杨时则于补太学生后“归乡”,至熙宁九年登进士第乃至熙宁十年“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基本上是“居乡”。简言之,游、杨二人基本上并不在同一地点,偶尔可能在一起也应当是在京师。因此,“建安林志宁”的“乃语”如果对象是游酢与杨时二人,则应当在京师,以现有资料来看,游、杨、林三人都同时在京师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才有将“乃语”解读为“归以语”;那么如果是“归以语”,则其对象就只有杨时一人,不可能是“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更不可能是“志宁归,以语酢”。
  这期间,林志宁是有专程前往杨时“家乡”登门拜访过杨时的,因此杨时才有《酬林志宁》,诗云:“君不见昔时卜年公,坼龟食墨瀍涧东。伊流洛水环紫宫,广轮千里天地中。真人一往不复见,鼎湖弓剑空遗踪。阴阳所交风雨会,和气自古生英雄。迩来百千岁,零落多奇穷。鸣皋少室峥嵘倚天阙,下有回渊万仞蟠双龙,蒸云结雨气濛濛。惟有苍髯紫颔包玄珠,时发光焰凌烟虹。成周太平郁余策,但令洙泗生清风。羡君妙龄有仙骨,乘槎暗与天潢通。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决开银河浪,分出一派悬秋空。顾予山野姿,未老心已慵。谬从君子游,营道术偶同。有如退之与东野,自惭青蒿倚长松。感君惠然抵山谷,开谈冰雪清吾胸。高堂黑发颜如童,未须念此心忡忡。幸有山前清泉冷可酌,与君啜甘茹草忘春冬。”《〈杨时集〉诗文编年考证》将杨时《酬林志宁》此诗编列于“元丰五年壬戌”而谓:“此为酬谢林志宁‘惠然抵山谷’登门拜访之作。林志宁,建安人。元丰六年,杨时《与游定夫书》云:‘春初至建安,曾托志宁附书。’此为杨时临赴徐州任前,专程回访志宁,并托书志宁,捎给尚在程门的游氏。由此推之,志宁‘惠然抵山谷’当在此前,故次于壬戌。”
  然而,此诗题注“志宁从学河南二程先生”,且诗中先是赞颂“伊流洛水”,其后“羡君妙龄有仙骨,乘槎暗与天潢通。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决开银河浪,分出一派悬秋空”,正是“羡”林志宁“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且因文彦博(潞公)而得以“往见颢及颐”之事;而“感君惠然抵山谷,开谈冰雪清吾胸”则说明,林志宁“惠然抵山谷”登门拜访之前,杨时尚未“以师礼见明道”,所以“开谈”之后就犹如“冰雪清吾胸”,因而“感”谢林志宁;如果是杨时已见过程颢而后林志宁“惠然抵山谷”且“开谈”,大概没有这种效果。因此判断,《酬林志宁》诗应作于元丰三年秋之前,参考黄谱称杨时于元丰三年“秋,赴调”,则林志宁应当是在元丰三年秋季之前“归以语”杨时一人。同时,林志宁“归”之前则可能是与“职学事”的游酢同学于程颢,因为元丰三年冬之前程颢在任扶沟知县并且“兴扶沟学”;不意后人因此而误谓“志宁归,以语酢”及“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
  三、杨时师从程颢与游酢“如坐春风”考述
  据五种杨时《年谱》,杨时师从程颢是在元丰四年(1081年)。也就是说,元丰四年之前杨时与程颢并无直接的关系。
  然而,朱熹《二程遗书》①卷二上《二先生语上》所录元丰二年(1079年)即“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开句即为“游酢、杨时是学得灵利高才也”。《游定夫先生集·诸儒论述》所引同,《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师友叙述》所引“学得”作“学问”。按吕大临(1040—1092)字与叔,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程门四先生之一。其中“元丰己未”即元丰二年符合游酢已拜见程颢之状况,却与杨时于元丰四年才拜见程颢之状况不符,故疑其中“杨时”为后来所补。因此判断,开句与其后之“杨时于新学”等语原本应属二节,即分属不同时期之所言,而编者合编为一。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②卷二《文肃游广平先生酢》谓:“谢上蔡先生曰:昔在“二程”门下,明道最爱中立,伊川最爱定夫。观其二人气象,亦相似。”《师友叙述》和《诸儒论述》所引皆作“昔在二先生门下,伯淳最爱中立,正叔最爱定夫。观二人气象,亦相似。”也就是说,由于“明道最爱中立”,而明道既然称“游酢是学问(得)灵利高才”,怎么可能没有“杨时”?后人记《二先生语》之时径自补之,却不想在年代上出了问题。
  杨时诸《年谱》谓,元丰三年“秋,赴调”,四年“授徐州司法。自京师如颍昌见明道先生,以书乞留门下受业”,五年又“居乡”。当时,一同作陪的游酢与谢良佐皆已先拜师,从程颢学习有年矣;而游酢“如坐春风”即“定夫一日来访”之事,就发生于元丰四年杨时“乞留门下受业”中的某一天。
  回头再考察朱公掞光庭“如坐春风”的时间,上述资料都说,“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也就是说,明道程颢在“汝”的时候“朱公掞来见”,那么,程颢何时在“汝”呢?《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①所收诸星杓《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年谱》卷五载:“(元丰)六年癸亥,五十二岁。监汝州酒税。先生以亲老求近乡监局,得监汝州酒税。(《明道行状》)……(九月)朱公掞来见先生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箇月。”又,所收杨希闵《程纯公年谱》则载,“(元丰)五年壬戌,五十一岁。……以亲老求近乡监局,得监汝州酒税。(行状)六年癸亥,五十二岁。在汝州。七年甲子,五十三岁。在汝州。”
  显然,朱公掞元丰六年在“汝”的“如坐春风”,时间上晚于游定夫元丰四年在“颍”的“如坐春风”。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先后出现的游定夫与朱公掞两种版本的“如坐春风”典故,并非排斥不相容,这是明道程颢的性格所决定的。
  (作者系南平市委台办研究室主任)

附注

①朱熹:《二程外书》,《四库全书》。 ①杨应诏:《闽南道学源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②游酢:《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游亮采等刊本。 ③游酢:《游定夫先生集》,清同治六年(1867年)游智开刊本。 ④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续修四库全书》。 ⑤林海权、胡鸣:《杨时故里行实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l0月版。 ⑥杨时:《龟山集》,《四库全书》。 ①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清道光九年(1829年)修,同治七年(1868年)刊本。 ②南平游酢研究会:《游酢研究》(二),1994年12月印。 ③《南平文史资料》(十五),1994年12月印。 ①朱熹:《二程遗书》,《四库全书》。 ②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 ①《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