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54
颗粒名称: “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
分类号: B244.6
页数: 6
页码: 32-37
摘要: 本文是对“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内容包括对典故“程门立雪”出处的考察、对成语“程门立雪”的考察、“程门立雪”在明清时期的流传的考察。
关键词: 程门立雪 文献 考察

内容

“程门立雪”的文献考察方彦寿“程门立雪”这个典故,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熟知。但若认真考察这个典故的文献来源,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之处。诸如:这个典故的最早文献出处何在?最早出现“程门立雪”一词的古典文献是什么?“程门立雪”一语的演变过程如何?等等。本文所要考察的,就是这些问题。
  一、对典故“程门立雪”出处的考察
  要考察一个成语或一个典故的来源,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查找《辞源》,其次就是查《古书典故辞典》。《辞源》“程门立雪”辞条如是记载:宋程颐门人杨时游酢,一日往见颐。时值大雪,颐偶然瞑目而坐,二人遂侍立不去。待颐觉,时酢始辞别,门外已雪深一尺。见《宋史》四二八《杨时传》。后人因用“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故实。元谢应芳《龟山稿》(按,应为《龟巢稿》)七《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文靖,杨时谥。
  《古书典故辞典》则介绍说:“程门立雪,(是)宋代杨时、游酢见程颐的故事。《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去。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元代谢应芳《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后来,用为尊师重道的典故。”《辞源》与《古书典故辞典》的说法,其本意无疑是要揭示这个典故最早的文献来源,但从上文来看,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而且,“程门立雪”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的形成,以及这个成语在最终形成时一些必然会有的一些演变过程,在两部工具书中也没有加以进一步说明。因为从《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和谢应芳的诗句,人们也可以提炼出诸如“立寒雪”、“立雪师门”、“游杨立雪”、“立雪门外”之类的一些词组,而未必就一定会是“程门立雪”。考释词语典故来源,本应引证最初资料,今人所编工具书如上引之《辞源》、《古书典故辞典》,均引证《宋史·杨时传》,感觉仍不够到位。众所周知,《宋史》编纂于元朝末年,主纂者是元代的脱脱(1314—1355),考游、杨赴洛阳拜程颐为师是在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下距脱脱纂修《宋史》少说也有三百多年;把一个历史掌故的来源放在三百多年之后的某一部典籍,无论如何也难以令人信服,或者说,把《宋史·杨时传》的记载作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最早出处,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实际上,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是《程氏外书》卷十二。文曰:“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程氏外书》,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所编,是《程氏遗书》的续编。内容与《程氏遗书》相同,也是“二程”的讲学语录,所据为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胡安国、游酢诸家所记。“程门立雪”一条即出自卷十二《传闻杂记·侯子雅言》。
  侯子即侯仲良,字师圣,“河东人,二程子舅氏华阴先生无可之孙”。他是“二程”的表弟,也师从于“二程”。(事迹载《宋元学案》卷三十《刘李诸儒学案》)据《宋史·胡安国传》记载,侯仲良是一位“言必称二程先生”的理学家,胡安国对其评价甚高。他说:“其安于羁苦,守节不移,固所未有。至于讲论经术,则通贯不穷;商榷时事,则纤微皆察。”正因如此,故遣其子胡宏从之学。
  《宋史·艺文志》著录侯仲良著有《论语解》一卷,朱熹对此书评价:“其学大抵明白劲正,而无深潜缜密沈浸浓郁之味,故于精微曲折之际不免疏略,时有罅缝。不得于言而求诸心,乃其所见所存有此气象,非但文字之疵也。”侯仲良与“二程”的关系如此密切,他的《侯子雅言》显系亲闻,即所谓“第一手资料”或“原始记录”。其书今虽已散佚,但有三条保存在朱熹编纂的《程氏外书》中,故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应无可怀疑。
  由于侯仲良是将游、杨“立雪”与朱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的典故并列而记的,故在朱熹弟子和表侄祝穆(?—1256)所编的类书《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中,才有“坐春风立寒雪”的条目:“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定夫、杨中立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尔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三尺。”在同书别集卷二十七中,又将此一分为二,形成“坐春风、立寒雪”两个各自独立的条目。“坐春风”条曰:“侯师圣云: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立寒雪”云:“游、杨初见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同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前后区别只在于雪深“三尺”与“一尺”程度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祝穆《事文类聚》前集所载这段话的文末,注明引文出处是《涪陵记善录》一书,而不是引用朱熹所编的《程氏外书》。据考,《涪陵记善录》是程颐的另外一位门人尹焞(1071—1142,字彦明,人称和靖先生,河南洛阳人,《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以后,因避战乱在蜀中涪陵时,由其门人冯忠恕所记的语录。此书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儒学类》有著录,但未署撰者名氏;张鎡《仕学规范》卷首《编书目》中列有编纂这部书的参考书目一百种,《涪陵记善录》也是其参考书之一。《宋史·艺文志》作《涪陵记》一卷,作者为冯忠恕。此书今虽已久佚,但在宋代的一些儒学典籍中仍可读到部分内容。除《事文类聚》之外,朱熹编《程氏外书》卷十二从此书转录了有关尹和靖的言行八条,称“右八事《涪陵记善录》,冯忠恕所记尹公语”。《伊洛渊源录》卷四《伊川先生遗事》第一条“王霖公泽言”,也是从《涪陵记善录》转录;卷十四则载“冯圣先,名理,汝州人。陈恬叔易为作志文,尹公再题其后。其子忠恕,从尹公学。《涪陵记善录》者也,志、跋皆见录中”。《朱子语类》卷十七有郑可学记“因看《涪陵记善录》,问‘和靖说敬,就整齐严肃上做’;上蔡却云‘是惺惺法’,二者如何?”一条。
  无独有偶,将“坐春风”、“立寒雪”两个典故并列而言的,还有南宋徽州休宁人程若庸(字达原,号勿斋,生卒年不详,为咸淳年间进士,历任安定、临汝、武夷书院山长)。他在《斛峰书院讲义》中说:“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是志也,坐春、立雪之时,身体心验之旧矣。‘道南’之教,宁不以是为先务乎?由龟山、豫章而延平,逮吾朱子,大成集焉,推其说以教天下后世,至明且备。”以上通过对典故“程门立雪”出处的考察,可以知道,最早记载“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文献是北宋侯仲良的《侯子雅言》,其次是南宋初冯忠恕《涪陵记善录》,而将此完整保存且为后世所知的是朱熹所编的《程氏外书》。最早为这个典故“取名”的是祝穆,但是,他的“立寒雪”三字词,在后世并没有广泛地流传开来;也可以说,“程门立雪”作为一个成语,在南宋时并未形成。
  二、对成语“程门立雪”的考察
  “程门立雪”作为一个成语,在南宋时并未形成,这在晚宋的一些文献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如早于《宋史·杨时传》引用游、杨“立雪”这一典故的,还有晚宋学者黄震(1213—1280)。他于景定三年(1262)十二月所撰的《立雪亭记》,是为何茂远建“立雪亭”而作。文中说何氏于“横经吴泮,着亭梅间,扁曰立雪,取游杨侍伊川暝坐事也,风韵洒然如见矣”,“然大要归于循循善诱、与教不倦而已。伊川暝目而坐,安知非适然,二子侍立,虽雪不敢去,盖其敬师之意。反之复之,使自得之,自有平时之讲贯在,岂在一立雪间耶”。此文通过对何氏建立雪亭的事迹,揭示了游杨立雪程门重师重教的精神。但通观全文,还没出现“程门立雪”一词。
  又如,在今人所编的《宋·游酢文集》卷一中,有一篇署名为宋末谢枋得的《御史游公传略并赞》。文中有“伊川倦卧,候之门外,雪深三尺,终无怠容”之说。从中可以看出,在南宋时期,“程门立雪”只是作为一个儒学故实流传,尚未形成固定的成语。在此顺便指出,在《宋集珍本丛刊》本《游廌山先生集》卷首中,这篇文章却不署“谢枋得”之名。考《叠山集》,亦无此文,故此文是否谢枋得所撰,还值得进一步考察。但不管此文是否谢枋得所撰,文中没有出现“程门立雪”则是毫无疑义的。
  最早出现“程门立雪”一词的古典文献,大概是生活于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1227—1305)的《桐江续集》一书。在该书卷三十三《赠清隐程居士诗序》中已有“程门立雪殆庶几”一语。而生活年代略晚于方回的建阳熊禾(1247—1312),在他的笔下,也有了“程门立雪道南后,幸此一脉犹绵延”的诗句。由于熊禾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不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观洛行》一诗是一首长诗,“程门立雪道南后”被淹没在这首长达一百多行的长诗中,因而在历史上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可能就是《辞源》和《古书典故辞典》把生活年代晚于熊禾半个世纪的元代的谢应芳(1296—1392)《杨龟山祠》诗“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作为最早描写这一典故诗句的原因。
  除了以上诸人外,在元程端学(1278—1334)《积斋集》卷二《括苍尹仲明玉井樵唱序》中,则有“一则执经程门立雪不倦;一则饮酒吹笛于午桥花影之下,人品固不同也”的评价。在元吴景奎(1292—1355)《药房樵唱》卷二《再和韵赵敬德杂兴》一诗中,有“师门藉藉高风在,立雪英才旧姓游”的诗句。元人谢应芳除了上引《龟山祠诗》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之外,在其《次韵寄题碧云禅老》诗中,还有“门前问话人立雪,想象吾家游与杨”的诗句。
  “程门立雪”最早出现在工具书中,是元代阴时夫编纂的既是韵书也是一部类书的《韵府群玉》。在此书卷十八中,已出现了小标题为“程门立雪”的条目,标题下的正文则记载:“游杨二子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既觉曰:尚在此乎,且休矣。出门,门外雪深一尺。”有了方回、熊禾的诗,有了阴时夫《韵府群玉》这几处文献记载,加上成书于元代的《宋史·杨时传》,我们似乎可以说,“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在元代已基本形成。
  三、“程门立雪”在明清时期的流传
  然而,入明以后,这一成语并未广泛流传。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文献依据的。
  如明黄仲昭(1435—1508)《未轩文集》卷九《送北阁林先生之任潼川》有“执经我亦曾相从,菲才深荷开颛蒙。有时程门立寒雪,有时马帐谈春风”的诗句。明李东阳(1447—1516)有“莫倚家风比谢王,正须立雪似游杨”的吟咏。明顾磷《顾华玉集·山中集》卷六《赠张南畴迁教泷水》一文中有“游杨立雪,程道以南。故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人知敬”。冯徒吾《少墟集》卷十三《思巷野绿序》对其时“沾沾之士少有所得,即高其举趾,傲世凌物,不复求益,视先生为何如”作了一番批评,并举“昔杨龟山既登第始立雪程门,朱晦翁同安任满犹徒步执贽延平”例子,表达了“古之大儒,其作用原自不凡”的垂范作用。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明代的几部建阳刻印的通俗类书中找到例证。如明万历甲辰(1604年),题为“吴道明编集、周子才校正、周载道补遗”,由建阳书林黄次白集义堂刊行的《新刻便蒙对联图像七宝故事》,是一部供儿童阅读的启蒙读物。全书收对联故事一千五百多条,共二十卷,分为天文、地理、时令、人物、花木、鸟兽、器用、宫室、衣服、饮食、人事、文史等二十门。其中,卷一介绍这一典故,题目居然是《定夫立雪》,而不是元代就已有的“程门立雪”。
  又如,由“江湖散人太然子辑”,“建宁府城我迁杨乔补订”,闽建书林近贤刘君丽刊行的《新刻太仓藏板全补合像注释大字日记故事卷》卷二,题目也不是“程门立雪”,而是“立雪门外”。
  由此可知,“程门立雪”作为一个阐释儒学典故的固定成语,的确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这么说的理由,是基于通俗类书作为民间通俗读物,其特点是将所有的内容分类编排的,“程门立雪”作为著名典故,不仅是和历史上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这一类故事编排在一起,而且在这两部类书中,所有的故事题目都是四个字,如果“程门立雪”已经在宋元就已形成并广泛被人们所知的话,那么,在明代的类书中,就不应出现“立雪门外”、“定夫立雪”这样不够准确、凝练的词语。
  “程门立雪”作为一个固定的用词并广泛地应用,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在明代,闽北屏山刘童《廌山游先生像赞》中,已有“立雪程门,吾道南矣”的句子。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御定的《渊鉴类函》卷九中,有了“程门立雪”的条目。而在清高宗御制、蒋溥等奉敕而编的《御制乐善堂全集》卷二十八中,甚至出现了题为《程门立雪》的诗篇。其诗云:“洛学先生启,巍然道德崇。雪深双户外,乐永一庭中。久立情靡倦,端居兴不穷。伊人非耐冷,应为坐春风。”特别是在成书于明代、清康熙间经邹圣脉增补的著名的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中,有了“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的内容。《幼学故事琼林》作为一部著名的童蒙读物,“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随着幼童琅琅的诵读之声,从此广泛地流传开来。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游、杨立雪程门故事的发生,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的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文献分类来说,既有记录这一史实的《侯子雅言》、《程氏外书》和《宋史·杨时传》,也有将此作为典故写入诗中的方回、熊禾、黄仲昭、李东阳等人的诗作,还有对这一成语的形成和普及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通俗类书,如南宋祝穆的《事文类聚》、元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明代建本类书《七宝故事》与《日记故事》和清代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等。
  (作者系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