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程门立雪”以本来面目——纪念“程门立雪”920周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52
颗粒名称: 还“程门立雪”以本来面目——纪念“程门立雪”920周年
分类号: B244.6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凤池与“程门立雪”、游酢、杨时与“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流传中的误解与偏见三个内容。
关键词: 程门立雪 理学

内容

一、延平凤池与“程门立雪”
  当你走进延平凤池村,很远就能看到游定夫(祠)纪念馆门口八字墙上醒目的红底黄字“程门立雪”四个大字,这是赞颂游酢、杨时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家喻户晓、千古盛传的典故。在纪念馆中堂,天井两旁走廊墙壁上有“扶沟执教”、“程门立雪”、“道南学派”、“奥学清节”、“延平答问”、“理学名邦”等六幅彩色壁画,清晰地构成了《程朱理学源流图》,逼真生动地刻画出程朱理学形成的来龙去脉。在游定夫学校门口,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秀丽的亭子,它在红花绿树的簇拥下,就像一个婷婷的少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立雪亭。它是为纪念“程门立雪”900周年,以弘扬游酢、杨时“尊师重教”之风尚,由南平市教育局于1993年9月拨款建造的。它由六根红色圆柱拱托而成的双层六边形飞檐仿古建筑,双层亭檐高高翘起,仿佛展翅待飞的雄鹰。屋檐蓝白相间,屋面桔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亭正面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游嘉瑞题写的“立雪亭”三个大字。亭中央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正面刻着金字“立雪亭记”,记载着“程门立雪”的典故及建亭的主旨,由原南平市教育局局长王其香撰文。《立雪亭记》碑文载:“亭名立雪,意在旌表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字定夫)与杨时‘程门立雪’之典范……游杨载道南来,经罗从彦、李侗诸贤承传衍益,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南平遂有‘理学名邦’之称,游、杨则有‘程氏正宗’、闽学先驱之誉。南宋末年,游氏后裔移居南剑州凤池村,继祖德,承祖训,兴义学,办书院,创建游定夫祠堂,致慎终追远之意,扬兴教求学之风。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游定夫祠堂及书院已修葺一新。游公高德粹行,皎如日星,流风余韵,启人尊崇,海峡两岸游氏后裔,寻根拜祖者络绎不绝,海内外学子仁人,至此瞻仰考察,流连忘返,或著文题诗,或挥毫泼墨,盛况空前。先贤虽逝,风范永存,际兹程门立雪九百周年,市教育局兴建斯亭,旨在纪念先哲,见贤思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俾尊师重教精神世代相传。”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题写的朱熹联句:“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意思是:二程理学向南传播的第一人是游酢,他与杨时同往洛阳立雪程门,武夷文化“闽学”起源于“二程”的洛学和周敦颐的濂学)立雪亭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尊师重教”风尚的发展,再度掀起了社会办学、兴学的热潮,立雪亭已成为南平市首批十大德育基地之一,发挥着教育青少年的重大作用。
  二、游酢、杨时与“程门立雪”
  在讲“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之前,我要向大家介绍张载、程颐、杨时。
  张载(1020—1078),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又称张子,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代表作品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他的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06年9月,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他为伊川先生,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被合称为“二程”,是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自己创建的伊川书院(后为嵩阳书院)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二十多年。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是“二程”故里。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改为中立,号龟山,被称为龟山先生,北宋南剑州将乐县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政治家。在将乐有杨时墓,碑刻有“宋龟山文靖杨先生之墓”,墓前建牌楼一座,古雅雄伟,楼前匾额题“倡导东南”,后匾“程氏正宗”。他与游酢是学友,同往洛阳,同拜“二程”为师,留下“程门立雪”千古美谈;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
  游酢、杨时是同龄人(皆生于1053年),儿时同被称为神童,同是进士,同为程门四大高弟(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同是北宋先儒奉祀孔庙。游、杨又是亲家,游酢小女嫁给杨时的三子杨遹(yù)为妻。
  游、杨为什么要远离福建,千里迢迢跑到河南洛阳拜程颢、程颐为师,师事河洛理学呢?我们知道,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讲授孔孟学说,独到的学术见地,吸引了许多河洛的学者,肯做学问、虚心好学的游酢和杨时也动心了,他们拜“二程”为师,向“二程”求教。熙宁五年(1072年)刚满20岁的游酢从福建赶赴京师(开封)预考,慕名前去拜见程颐。有一次游酢在程颐身旁诵读张载的理学名著《西铭》,读后便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称赞他很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高尚,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超过他人。因此,程颐说“其资可以适道”。(意思是说,他的天资可以适合传授道统理学)同年8月,程颐的哥哥程颢担任扶沟县令时,经程颐的举荐,游酢到扶沟任县学教授,这是管理全县教育的官职,他一面担任学职,一面又受业于程颢。前后三年,游酢学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
  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游酢相见,随即在游酢的引荐下,两人一起前往颍昌(河南许昌)向程颢求教学习理学。学成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时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我的道统理学可以由他们传播到南方去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南”典故。从此,中国文化重心开始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其时,游酢已向程颢学了十年理学,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因此“吾道南矣”主要还是针对游酢而说的。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乐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只字不提游酢,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也是极不公正的。
  程颢去世8年后的1093年,已过40岁的游酢和杨时,因仰慕“二程”理学,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两人皆为进士,官职和学问虽然相当高,但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两人对理学不断探求,为了进一步钻研理学思想,不让学习中断,也为丰富理学知识,游酢又携同杨时一起去洛阳的伊川书院(后为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从学于他。这天,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远山呈现白茫茫的一片,树林披上银妆。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了他俩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来到程家时,适逢程颐先生坐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俩不愿惊动打扰老师,也不敢走开,便一声不吭地、恭恭敬敬地肃然侍立在老师身边等候。过了许久,程颐先生张眼一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骄傲的“程门立雪”典故,它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榜样和楷模。
  三、“程门立雪”流传中的误解与偏见
  “程门立雪”的典故虽已流传了数百年,但对典故里的“门外之雪深一尺”、“瞑目而坐”却有误解之处。各种图书资料、中小学教材,甚至游定夫(祠)纪念馆里的“程门立雪”壁画,都误解为游酢、杨时是站立在程家门外一尺多深的雪地上拜师求教。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还“程门立雪”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从描绘这个典故的最早、最有权威的两处史料(即《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和《宋史·杨时传》)来分析。《二程语录·侯子雅言》载:“游、杨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意思是:游酢、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思考问题,二人站在老师旁边静静地等候。过了很久,程颐张开眼睛看了看游、杨,对他俩说,你们二位还站在这里?天色已晚了,就去休息吧!程颐走出大门一看,只见门外雪深一尺)《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内容大体相同,只是“游、杨”调换为“杨、游”。两处史料的开头都写“游、杨”或“杨、游”二人前往程颐家拜他为师,恰巧碰上程颐端坐冥思,游杨在旁虔诚侍立,不敢打扰也不敢离开,等了很久,程颐张眼一看,才发现他俩,走出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据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方彦寿研究员考证认为《二程语录·侯子雅言》的记载是正确可信的,而其他的书籍如《辞源》、《宋史·杨时传》、《成语词典》等对“程门立雪”的记载都是不准确、欠妥的,是不可信的。
  后来,便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这两处文字,全无门外立雪之意的表述。“门外之雪深一尺”,是指游、杨二人在程颐身边侍立很久,雪积了一尺多厚。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日上三竿、两炷香工夫是一个意思,绝无二人站在门外的雪地里之意。为什么会产生误解呢?本人认为,一些文人为了塑造和表现游酢、杨时拜师求学之虔诚的高大形象,望文生义,把“程门立雪”描写为站在程家门外的雪地上,这大概是文学艺术创作高于现实的需要吧!究竟谁更早认识“二程”,最先接受洛学?是谁携着谁拜师“二程”?学成南归第一人又是谁?《二程语录·侯子雅言》的作者、程颐的内弟侯仲良小舅子最了解自己的姐夫。他亲闻“程门立雪”之事,他最有发言权,他看得最清楚、最准确。他用的资料可算作“第一手资料”,也是最原始的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无可置疑的,其他书籍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资料”,这就难免会走样。他把游酢放在杨时的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为有力的佐证史料。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杨时的年谱,证实了游比杨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思想。况且,史料也证明,游比杨更早认识“二程”,最先接受“二程”洛学,深得“二程”的赏识。游酢与“二程”的感情自然超过杨时。程颢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自己的住处设置灵堂,祭奠先生,并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程颢去世八年后,他才带着杨时去拜程颐为师,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是游酢携杨时同往洛阳拜程颐为师而留下的家喻户晓的典故,“吾道南矣”也是针对游酢而说的。然而,有些书籍或学者存在着某种偏见和认识上的偏差,在谈到“程门立雪”时,只提杨时,不提游酢,把“道南第一人”授予杨时,而不是游酢,这是很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直至200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高令印主持公道,实事求是,还游酢一个公允的评价,写出了《游酢评传》这本书,得到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蔡仁厚教授的充分肯定,高教授“既有功于学术,亦还先贤以公道”,恢复了游酢的历史本来面目。
  另有一处是对“瞑目而坐”和“颐偶瞑坐”的误解。有一种说法,游、杨二人来拜见程颐老师,先生为何“瞑目而坐”?这是他考验两位弟子对理学的虔诚、对老师的尊敬。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古代的学者十分注重闭目养神、修身养性,悟道明理非常讲究静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把瞑目静坐当成一种克己自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就是学生来拜访,也不肯中断。学者们常常静中悟道明理,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所以绝非仅仅采用“瞑坐”来考验学生那么简单。
  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一要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二要力求全面、准确地对古代典籍加以理解和把握,认真读书,多思慎思,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绝不能人云亦云,望文生义,以讹传讹,这不但无益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而且会造成种种误解。
  (作者系福建省南平一中高级教师、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知识出处

游酢新论 续编

《游酢新论 续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游酢新论》(续编)收录近十年来的文稿近40篇,内容包括游酢的历史功绩、影响和评价,游酢理学思想、诗风、书法等方面的论述,以及福建游氏源流考述等,比较客观地探讨了“程门立雪”以及“南”源头活水、“道南首”、游酢的交往文化氛围等论题,尤其是成语典故“程门立雪”,乃尊师重教典范,影响广远,数篇专稿集中推出,以为“程门立雪”920周年之纪念。总之,《游酢新论》(续编)涉及方方面面,颇出新意,是传统文化探索者坚守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游梦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