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同师 同道同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踏雪履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709
颗粒名称: 同门同师 同道同功
分类号: B244.6
页数: 3
页码: 099-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游酢与杨时皆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游酢于丰五年(1082)登进士,杨时于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游、杨又是同山同脉,游被称为豸山先生,出生在建阳县麻沙长坪村,杨被称为龟山先生出生在将乐县龙湖同属于武夷山脉的闽北人;他俩曾同立程门、同拜程颢、程颐为师,同为程门四大弟子(游、杨、吕、谢)。学成之后载道南归,同道同功。
关键词: 游酢 杨时 理学家

内容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游酢与杨时皆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俩是同龄人,均生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儿时同被称为神童。同为进士,游酢于丰五年(1082)登进士,杨时于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游、杨又是同山同脉,游被称为豸山先生,出生在建阳县麻沙长坪村,杨被称为龟山先生出生在将乐县龙湖同属于武夷山脉的闽北人;他俩曾同立程门、同拜程颢、程颐为师,同为程门四大弟子(游、杨、吕、谢)。学成之后载道南归,同道同功。
  宋元丰八年(1081),游酢登门会见杨时,两人相识相见恨晚,在交谈叙旧中,志同道合,相互同抒求道之志,心往北上河洛求学。游酢欣然邀约杨时,在游的引领下,同往颍昌(今许昌)向程颢行拜师礼,正式拜程颢为师,求教学习理学。拜程颢为师之后,游酢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录有《明道(程颢)先生语录》,深得二程的赏识。名师出高徒,游、杨成为程门颇有成就的四大弟子。程颢能有游、杨这样的高徒,很是欣慰并说:“吾明道遇汝等南方之高足,道南有望矣,吾心甚慰。”当游、杨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我的道统理学可由他们传播到南方去了)。
  游、杨因仰慕“二程”理学,基于对理学的不断探求和深入钻研,程颢逝世后的宋元祐八年(1093)这是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日子,游酢又携好友杨时一起北上洛阳伊川(即程颐)书院(后为嵩阳书院)登门拜师程颐,向他求学,恰逢程颐正在大厅堂上瞑坐静思,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不打断老师的思考,他俩站立在程颐身旁等候,直到门外的大雪已下了一尺多深,老师才醒过来发现游酢和杨时。这就是给后人留下的“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千古佳话。
  最近笔者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从‘程门立雪’到睡倒一片”的报道:今年9月16日,我国建筑领域的泰斗,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92岁龄的科学院士吴良镛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作学术报告,坚持站着30分钟作了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演讲,然而台下6000多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却睡倒一片。这跟“程门立雪”里的游、杨“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极大的反差。诚恳虚心地向人请教求学,尊敬师长应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孔子见到老子时,恭敬地行了弟子礼,自谦道:“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向老师请教。”古代学者对师长是那么的尊敬、虔诚,对比之下,如今的部分学生应感到汗颜。从睡倒一片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做人的基本素养和道德准绳严重缺失,二是对青少年缺乏尊师重教、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游、杨载道南归,把北方中原文化“二程”理学思想传播到东南各省,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的。游酢于哲宗元符戊寅年(1098)在建阳和平里豸山之麓筑草堂,翌年又在武夷山五曲接笋峰下建“水云窝”,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这期间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易说》、《诗二南》等,与此同时,杨时在家乡将乐著书讲学于含云寺,著有《周易解义》、《易学》等。这恰似洛学的云鹏双翼,向着华夏广阔的南天振翅翱翔。游、杨在传道南方期间,两人常常相互切磋研讨理学精髓。游、杨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前者是游酢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后者是杨时请游酢提供许多“二程”的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而成的。
  游杨载道南归,同为道南学派创始人,同是建立闽学的先驱,游有“道南儒宗”之名,杨有“程氏正宗”之称。他们还分别倡学于武夷与南剑州,把北方的理学一传罗从彦,再传李侗,三传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此期间,四方学子如蔡元定、黄干、游九言、真德秀、熊禾等高徒云集于此,聚而受业问道,散而传经讲学,形成一处风云开合、翰墨芬芳的理学传道的武夷胜境,致使武夷山风景区方圆60平方公里镜内尚能留下水云寮,武夷精舍,南山书院,洪源书堂,留云书屋,幔亭书屋,静可书堂,石鼓书堂等以及思学斋、岁寒轩、熙颐居、隐求室、寒栖馆、潜龙楼等儒家的传经讲学、著书立学的文化遗址60多处。
  游、杨同门同师“载道南归”同道同功。北宋末年,正处于金人入侵,灭宋岌岌可危,面临中华民族文化存续、兴亡的关键时刻,游、杨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历史的需要,把在北方刚刚形成的旨在复兴中国主体文化意识以新儒学(理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在武夷山一带形成为新的中国文化重心,使其有继续发展的契机,开辟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游、杨共同的历史功绩。对于游、杨的这一伟大历史功绩,宋理宗皇帝于宝祐四年(1256)恩赐御赞《赠游酢》曰:“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仇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牟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清康熙皇帝于1706年为杨时御笔亲书“程氏正宗”,游酢于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奉祀孔庙;杨时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从祀孔庙。宋理宗皇帝的御赞《赠游酢》,清康熙皇帝的御书“程氏正宗”以及游、杨入祀孔庙,享有国家祭祀最高殊荣,就是对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的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
  注:本文系“程门立雪”研讨会论文
  2014年11月10日

知识出处

踏雪履痕

《踏雪履痕》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游酢后裔游梦熊先生出版《踏雪履痕》,对游酢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开拓出游酢文化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使其成为当今构建和诣社会的资源。游酢之学主要是承继程颢的新儒学,是“内圣”学,是宋明新儒学之正宗。综观梦熊先生的《踏雪履痕》,充分地认识到游酢之学的核心价值。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大昌的今天,特别需要这方面的论著。这本《踏雪履痕》的出版,无疑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