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踏雪履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697
颗粒名称: 四、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分类号: B244.6
页数: 1
页码: 0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唐宋后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创立的濂、洛、关等新儒学(理学)派别均在北方。
关键词: 游酢 文化史 理学

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唐宋后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创立的濂、洛、关等新儒学(理学)派别均在北方。刚刚在北方形成的旨在复兴中国主体文化意识的新儒学(理学),随着金人入侵灭宋又岌岌可危,道统又将中断。正是在这中华民族文化存续、兴亡的关键时刻,闽中学者游酢、杨时等适应历史的需要,“载道南归”,把北方理学移植到南方,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至朱熹,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毗邻之武夷山一带形成为新的中国文化重心。南宋大理学家张栻说“当今道在武夷”,就是指国家的文化重心转移到武夷山一带。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今杭州),至此实现了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到了元朝,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以及日、韩等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这一国际性的极其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是以游酢、杨时等“道南”为源头活水的。游酢、杨时等人把新儒学(理学)移植到南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从此,开辟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对于游、杨的这一伟大功绩,宋理宗皇帝给予高度的赞扬:“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游酢离世后的132年,还能得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如此垂青,这是难能可贵的。 (原载《游酢新论》(续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知识出处

踏雪履痕

《踏雪履痕》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游酢后裔游梦熊先生出版《踏雪履痕》,对游酢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开拓出游酢文化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使其成为当今构建和诣社会的资源。游酢之学主要是承继程颢的新儒学,是“内圣”学,是宋明新儒学之正宗。综观梦熊先生的《踏雪履痕》,充分地认识到游酢之学的核心价值。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大昌的今天,特别需要这方面的论著。这本《踏雪履痕》的出版,无疑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