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与游定夫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踏雪履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644
颗粒名称: 游酢与游定夫书院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009-0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游酢与游定夫书院,游酢能成为北宋的历史名人,主要是他创立了“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精神和“载道南来”在理学的传承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使他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 游酢 游定夫 书院

内容

游酢能成为北宋的历史名人,主要是他创立了“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精神和“载道南来”在理学的传承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使他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游酢赴京师预考。拜见程颐(伊川)先生;元丰四年(1081),他与杨时、谢良佐等拜程颢(明道)先生为师;元祐八年(1093)寒冬,他再度偕同好友杨时前往洛阳,以师礼求见程颐,留下“程门立雪”尊师好学的千古佳话。之后,游、杨便“载道南来”把北方中原文化“二程”理学思想传播到东南各省,尤其他在闽北各地兴办书院,著书立说,传授儒学。游、杨同为道南学派创始人,同是建立闽学的先驱。杨有“程氏正宗”之称,游有“道南儒宗”之名,从二程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游酢等人则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理学的发展起到传播和继承的作用。他们积极推广二程理学教义,把孔孟之道,二程理学思想分别传给延平的罗从彦、李侗、建宁府的胡文定、胡宪等再传给朱熹终集理学之大成,被世人称之为程朱理学。这是继孔子一千多年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游、杨、罗、李、胡、朱等著名理学家,均出生、讲学于闽北,他们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界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留下不朽的业绩。正如清人方宗诚所指出的,如果没有游酢等人“既勤敷菑”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而获”。清人左宰也曾说过:“孔孟之道,得二程而明。故朱子以二程继闻知之统;二程之教,得游、杨而广,故先儒以游、杨为亲炙之宗。”可见,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无不受到游酢的深刻影响。
  宋理宗皇帝为表彰他为官清廉,理政有方,政绩卓著,学术上颇有建树,于嘉熙二年(1238)在其故里建阳长坪敕建“豸山书院”。
  游酢五世孙绍兴辛未进士游严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自建阳长坪迁居延平凤池。至九世孙游以仁,仿照豸山书院在凤池村西洋兴建游定夫书院,亦称豸山书院。书院依山坡地势,拾石阶由下而上。书院由门厅、中堂和大堂三部分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造型美观,建筑工艺精湛,结构完整。历至元朝,社会尚武,故在书院两侧增辟跑马场(路旁尚留有上马石遗址),聘名师授文习武。从此,书院变成了远近乡村读书、习武、讲学、育人的场所。之后,凤池村涌现出许多文臣武将。其中,出类拔萃者有明代的游居敬,他忠君爱民,三落三起。官至刑部右侍郎(后追认为尚书)。游居敬累官五世,为“宦仕世家”;还有清代的游昌莘,三代家教严谨,累官至五品以上的将军六人“荟萃于家”。“理学名邦之乡”、“文臣武将之村”的凤池村,从此闻名遐迩。
  时光流逝,星移斗转。游定夫书院历经风雨沧桑,且因年久失修,屋架坍塌,门厅和中堂已成一片废墟,仅留下清代咸丰年间建筑的破旧大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物,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南平游定夫书院修复管理委员会,又承蒙台湾游酢后裔正成等代表台北广平祠率先乐捐人民币十五万元作为倡修书院的启动资金。倡议书发出后,秀夫、克龙、祥年、正成、朝雄、明财、得男、岳勋等海内外游酢后裔踊跃捐款40余万元。经修复委员会的不懈努力,通过多次深研考究书院原貌的历史资料后,精心设计,科学组织施工,严格管理,讲求质量,历经五载,耗资50余万元,使全国仅存的游定夫书院得以修复,且比原貌更加雄伟壮观。
  修葺一新的书院占地21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93平方米,它坐落在理学名邦的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西洋,它与“游定夫纪念馆”、程门“立雪亭”、明代理学家游居敬御葬墓的大型石雕“神道碑”,凤池村开基祖游严墓及元、明、清古墓群互为毗邻,构成一个难得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我省闽学开基者的古迹胜地之一。
  (原载《游酢文化研究》第三辑2000年12月)

知识出处

踏雪履痕

《踏雪履痕》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游酢后裔游梦熊先生出版《踏雪履痕》,对游酢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开拓出游酢文化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使其成为当今构建和诣社会的资源。游酢之学主要是承继程颢的新儒学,是“内圣”学,是宋明新儒学之正宗。综观梦熊先生的《踏雪履痕》,充分地认识到游酢之学的核心价值。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大昌的今天,特别需要这方面的论著。这本《踏雪履痕》的出版,无疑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游酢
相关人物
游定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