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谒杨时陵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601
颗粒名称: 敬谒杨时陵园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260-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敬谒杨时陵园,2013年10月8日,纪念杨时(龟山先生)诞辰960周年活动,在素有“文化之邑”美称的将乐县隆重举行。我作为出席会议的代表,能有机会前往“闽学鼻祖”杨时陵园拜谒,感到非常高兴。杨时被后世尊为“程氏正宗”,我是一介程氏后裔,且杨时当年创建的无锡东林书院以后又成为了我读小学时的母校,我心中的那份浓浓情结真是难以释怀。
关键词: 杨时 陵园 纪念

内容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2013年10月8日,纪念杨时(龟山先生)诞辰960周年活动,在素有“文化之邑”美称的将乐县隆重举行。我作为出席会议的代表,能有机会前往“闽学鼻祖”杨时陵园拜谒,感到非常高兴。杨时被后世尊为“程氏正宗”,我是一介程氏后裔,且杨时当年创建的无锡东林书院以后又成为了我读小学时的母校,我心中的那份浓浓情结真是难以释怀。
  行车约3公里,便来到了县城南郊水南镇渡头村的乌石山麓,一座高耸挺拔的四柱石牌坊矗立在眼前,造型气派,古色古香。这是杨时家亲、台湾味丹大王杨清钦先生于1992年捐资建造的,匾额上书有“龟山陵园”四个金字。牌坊中柱镌刻的楹联云:
  承程氏正宗,开闽中理学,时与关濂媲美
  撷武夷灵秀,攒玉洞精英,地同邹鲁齐名
  联语高度褒扬了杨时传承理学,开创闽学的不朽功绩。“关”指“关学”,以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在关中讲学,形成理学的一个主要学派而得名。“濂”指“濂学”,以北宋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形成了理学的另一个主要学派“濂溪学派”而得名。“玉洞”指中国四大名洞之一的将乐名胜玉华洞。“邹”乃孟子故乡邹国,“鲁”乃孔子故乡鲁国。后人以“邹鲁”代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牌坊边柱镌刻的楹联云:
  清源正本,倡道东南,国粹弘扬昭天地
  钦祖敬宗,造福桑梓,中华崛起壮山河
  “洛学”是北宋河南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也都是杨时的恩师。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曾欣慰地说“吾道南矣!”联语中的“倡道东南”,赞扬了在从“洛学”到“闽学”、宋代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过渡时期,杨时起到的独特作用。
  这副联以“凤顶格”,将首字位嵌入了台湾味丹大王杨清钦的大名,构思甚巧。
  迎着秋阳和煦,清风徐来,缓缓走过陵园的步道,但见青山环抱,绿树蓊郁,石桥九曲,小溪潺湲,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如同长虹般壮美,从步道左方上空横穿而去。这里的风景正如路中“立雪亭”上的楹联所描写的那样:
  满路溪风花共舞
  一亭山色鸟和鸣
  当年,杨时曾几次路经乌石铺,曾作诗《重经乌石铺》云:
  夹屋青松翠霭中,去年经此亦匆匆。
  重来乌石冈头路,依旧松声带晓风。
  乌石铺,坐落在乌石山下、金溪南岸。诗中情景交融,可见此处乃一方风水宝地也。
  来到杨时墓区,迎面一座四柱石牌坊屹立,名为“德星坊”,左右题额分别为“德敷天地”与“扶世觉民”,为近年重建。关于德星坊,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三《地理》“将乐县”条目记载如下:“德星坊,在县水南都。按宋志在北门外,为龟山杨时立。后因时墓在溪南,乃徙焉。”
  牌坊中柱镌刻的楹联云:
  玉粹金贞,一辈弦歌高服鼎
  山长水远,千秋领袖傲传衣
  联语中,玉粹金贞,比喻人的品德如美玉那样洁白无瑕,如金子那样坚贞闪亮。弦歌,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服,此处为信服之意。鼎,此处为显赫之意。传衣,指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这副联由明朝兵部侍郎、时任提学副使岳和声为福州共学书院道南翼统祠所题,引用在此,表达了后代儒士学子对先生情操高尚、学识渊博、声名显赫、绵远流长的无比敬仰之情。
  牌坊边柱镌刻的楹联云:
  斯文上续三千载
  吾道南来第一家
  这副联取自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罗璟题赠《龟山公祠图》诗中的两句:
  五马山前拥翠华,先生祠宇寄烟霞。
  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
  镛水竟流伊水派,龟山映接河山赊。
  生民久矣遗先觉,仰止祠前一诰嗟。
  古以景星、岁星等为德星,贤人出,德星现。“德星昭人文,山水钟灵异。盈耳弦诵闻,乃是龟山里”(明代将乐人胡景真诗句)。杨时位于“南剑三先生”、“延平四贤”之首,故称其为“南来第一家”。
  牌坊的背面,正中悬挂的题额镌刻四个大字“程氏正宗”,望去,左右题额分别为“国家栋梁”与“儒林仪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爱新觉罗·玄烨御书“程氏正宗”褒赞杨时,这幅书于碎金宣纸上的珍贵手迹,现保存在杨时后裔族居地延平区玉地村杨龟山祠堂。
  牌坊中柱镌刻的楹联云:
  天开长夜文星降
  道倡东南国粹扬
  牌坊边柱镌刻的楹联云:
  千载道南开正学
  一生忠恳著灵台
  灵台,指心灵,语出《庄子·庚桑楚》。这副联取自明朝佥事张翼《龟山历历多松柏》诗中的两句:
  川岳钟灵产异材,玉华仙子降蓬莱。
  月明沧海珠还莹,桐长朝阳凤已来。
  千载道南开正学,一生忠恳著灵台。
  龟山历历多松柏,尚想当年手自栽。
  牌坊入口处左右两侧,雄踞着两尊石狮子,由宋砖砌成的70多级台阶直达墓地。拾级而上,一座明代风格的重檐歇山式牌楼映入眼帘,高6.4米,双层楼顶,翘角飞檐。正中悬挂的牌匾竖写着“倡道东南”四个金字,夺人眼球。
  牌楼中柱镌刻的楹联云:
  道启东南,一代师儒光俎豆
  学宗洛闽,四方贤哲共烝尝
  联语中,俎与豆,指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烝尝,指秋冬二祭: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牌楼边柱镌刻的楹联云:
  接伊洛之渊源
  开海滨之邹鲁
  “伊洛”本指都流经河南洛阳的两条河流:伊水和洛水,后人以此代指“二程理学”。福建号称“海滨邹鲁”,据《闽都记》等旧志记载称,朱熹曾为福州城西门(迎仙门)“大书‘海滨邹鲁’四字,悬于楼上”。
  牌楼中间,一只石龟背驮着一块长方形的龟山先生石刻像,图像面庞亲切,笑容可掬,石料表面光滑,光可鉴人。左上方镌有16个小小的金字,分四列竖排:“孔颜遗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这是朱熹在龟山先生遗像前的题词。孔颜,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并称。这里因词句应平仄相谐,未用“孔孟”,而以“孔颜”来表示宋代闽学的开创体现了孔孟儒学的新发展,杨时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牌楼的背面,正中悬挂的题额还是四个大字“程氏正宗”,中间楹柱镌刻的楹联云:
  四壁云山,一亭风月
  千秋俎豆,万古文章
  牌楼边柱镌刻的楹联云:
  德厚人文昭日月
  廉清正气满乾坤
  穿过牌楼,迈上台阶,眼前一亮,便看到了景仰已久的杨时先生墓。整座墓垄坐南向北,平面呈风字形,保存着明代的原貌。据资料称,墓面宽3米,进深3.5米;墓坪宽5米,进深8米;墓体总长27米。由墓坪和墓丘组成的墓体呈马蹄形,墓丘前正中安放的以“将乐石”制作的孤顶长方体墓碑,是明成化六年(1470)庚寅十月间朝廷重修坟墓时竖立的。这块高105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的墓碑至今还完好无损。碑面中央阴刻竖写着“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十个金字,为明成化六年巡按御史滕昭师所书,字体工整遒劲,依然清晰如初。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杨时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于2013年癸巳四月十三日重修。
  令人感到十分惊奇的是,这处在古代相地术中被称为“荷叶盖金龟”的、风水上佳的地形,竟是杨时先生自己选定的。据《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公八十三岁。……三月十五日,公与诸友相地于镛州之南山。”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64),将乐升县为州,因县城西郊有西台山,形如覆钟,故得名“镛州”,闽国灭亡后废镛州,又改为将乐县。“镛州之南山”指的就是将乐县城南面的山。先生卒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说,选定墓地后一个多月,先生就与世长辞了。《龟山先生年谱》载:“是日,先生晨兴,盥漱,粥罢,诸子侍侧,谕以修身齐家作人体要。语毕,至中庭书室就寝。随视之,先生已逝矣。”
  日转星移,光阴荏苒。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先生安卧于此,时间快过去880年了。站在墓前,拜谒先贤,缅怀德泽,不禁思潮翻腾,感慨万千,脑中不断浮现出先生的高风亮节。当年,先生已年过不惑,洛阳城的一场鹅毛大雪,留下了他“程门立雪”,尊师好学的千古佳话,这是何等风范。当年,任浏阳县令时,旱灾严重,农民纷纷逃荒。先生奋笔疾书,向朝廷反映灾情,迅速赈济灾民。任萧山县令时,农田连年受灾,先生率百姓筑湖,疏浚漕运,以灌九乡,“经理庶务,裁决如流。”理学广传扬,政声亦远播,这是何等高德。当年,在无锡城东弓河的七箭河畔,先生创办东林书院,将伊洛之学发扬光大,各地儒士不远千里,接踵而至,云集门下,聆听教诲,书院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理学中心,这是何等睿智。当年,金兵屡犯,奸佞当道,朝廷式微,国难当头,先生临朝议政,正气凛然,刚直不阿,弹劾蔡京,谏杀童贯,保奏李纲,力主抗战,勇气超人,忠烈流芳,这是何等气节。先生执意墓地要坐南面北,应该与南宋诗人陆游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要倾吐的心怀是一样的。
  苍天昊昊,大地央央。先生仪德,山高水长。遂作七律《祭龟山先生》诗一首吟之:
  乌石山间秋气泠,先年月暗坠文星。
  德闳学粹传千卷,言正行端润万灵。
  伊洛赓承称鼻祖,程朱递衍赞仪型。
  金溪自古长流淌,陪伴杨公青史铭。
  (作者系南平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程经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