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时理学南传,打造朱子文化成为武夷山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99
颗粒名称: 二、杨时理学南传,打造朱子文化成为武夷山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257-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理学南传,打造朱子文化成为武夷山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武夷山是儒、释、道教于一身,自秦汉以来,这里就被朝延封为全国的名山大川之一,成为各地名士,禅家向往与驻足之地,山中修筑的寺庙,书院、宫观及亭台楼阁达300多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书、讲学五十余年,开创了理学先河,使武夷山成为朱子文化发祥地。
关键词: 杨时 武夷文化 理学

内容

武夷山是儒、释、道教于一身,自秦汉以来,这里就被朝延封为全国的名山大川之一,成为各地名士,禅家向往与驻足之地,山中修筑的寺庙,书院、宫观及亭台楼阁达300多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书、讲学五十余年,开创了理学先河,使武夷山成为朱子文化发祥地。据《杨时理学传承与朱熹》一文载;中国著名哲学家蔡尚思教授,出席纪念龟山先生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史学界要对杨时有个公正的评价。闽学形成与创立,朱熹代表作《四书集注》的完成,无不与杨时有关”,“朱熹之学来自二程与杨时”。杨时是中国理学由北传南的关键人物。
  杨时作为“二程”理学南传和闽学开辟的第一人,将“二程”理学之真谛首传罗从彦,罗从彦又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并经朱熹之手,进一步发扬光大,成就了朱子理学之大成。极大地促进了武夷文化的发展并丰富其内涵。使武夷山以“道南理窟”、“闽邦即鲁”之名称誉天下。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家喻户晓。据《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杨时、游酢,赴洛就教于“二程”,学成南归,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武夷山水云寮就是“吾道南矣”的起点。据《天人合一武夷山》一书载:“水云寮位于云窝西北麓铁象岩上,北宋理学家游酢建造,是武夷山最早书院之一。”游酢与学侣杨时曾因“程门立雪”而传为佳话。绍圣三年(1096),游酢回建阳为父守孝,元符二年(1099),在赴任前于武夷山筑水云寮,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因而水云寮被称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事过近千年,水云寮久废,但遗址尚存,那就石打凿的方形水池,那据险而建的石砌山门,还有接笋岩壁上其后裔游九言的摩崖题刻“水云寮”等,无不顽强地证明着它的不凡身世。游酢去世后人们为纪念其功绩,将水云寮改为豸山祠,朱熹对其推崇备至,称他为“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杨时承传并发展了宋代理学,为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创立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93年10月在纪会杨时诞辰940周年大会期间,蔡尚思先生在“首日封”上欣然写下:“鲁南有孔孟,闽北出杨朱,古代人文上,均成为楷模”。这是对杨时、朱熹的精僻的认同与见解,也是点睛之评。
  杨时、朱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贤,他们在武夷山的理学实践,打造了武夷山丰厚的理学文化底蕴,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发祥地。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建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